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背景起缘: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即时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而课堂即时评价又是小学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是鲜活的,交互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对促进学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当前国内外评价研究来看,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选拔与甄别,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等级而进行的。
因此,从为了学生发展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小学数学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它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于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
它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教师积极的期望会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也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原则(一)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在实施课堂即时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二)评价的民主性原则。
强调评价者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的视角审视,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倡导“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三)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还学生以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权利及通过评价反思和发展的权利。
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通过评价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
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一)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有趣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研究兴趣;二是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三是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这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部分学生不爱研究数学,对数学没有研究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提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数学研究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数学的研究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和研究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同时,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邳州新城中学吴新平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轨道,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教兴国”,培育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有知识、有能力、懂礼貌、会生活”的新人,特别是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补课,在课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最近几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家庭对人材观的错误熟悉,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心理负面压力,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乃至制约人材的培育。
现今高中数学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现状必需改变。
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知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数学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锻炼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程。
二、研究目的: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探讨有效教学进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式,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真正表现面向全部学生,使学生取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
通过研究,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育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取得充分的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三、课题研究目标:把“指导学生自学策略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机结合”作为本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内在智能机制的运作和情意的体验,突出发展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几年来广大教师围绕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通过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有些教师受教学观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的内涵以及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和引导帮助把握不够,缺乏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情感态度体验,对数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热衷于题海战、疲劳战,课堂上充斥着大量机械、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而学生大多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厌学情绪比较普遍。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积极主地建构知识。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热门11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热门11篇)课题的提出《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县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实质,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尤其以安图三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翘楚,小组互动,六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县全面铺开,我校也积极响应,首先在数学学科尝试采用小组互动,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但小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小组内缺乏有能力的**者,不会进行合理的分工,不知道怎么进行合作学习,有的甚至不知道小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不明确原因一个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对目标描述的不够清楚。
教师也缺乏适当的**和指导,所以六步教学通常只能完成四步或五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小组合作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的现象。
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本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关键概念界定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也就是说小组内的成员是由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成绩不同的学生组成的,从而使小组间的整体素质相仿,差别不大,具有可比性。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把交流与合作能力视为当今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1)创新教育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
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现状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3、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卢林艳一、课题提出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
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
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
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
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另外,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4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篇11.研究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为载体,以新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
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1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认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认清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提出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的基本关系。
研究成果是一组有新意的、能指导教材编写的论文。
1.2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探索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点,如探索创新的开放的数学课程教材结构体系,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机制,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
研究成果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等以及一组相关论文。
1.3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教材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寻找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途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
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以及论文。
1.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探究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本)》、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和论文。
2.研究思路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教材编写实践——教材实验——归纳、反思——修正教材”的路线进行,从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分析开始,在分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当代数学课程理论、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构建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关系、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等理论;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将理论付诸于教材编写的实践,并通过教材实验以检验理论构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再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教材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经过认真分析、归纳,作为教材修订的依据,落实在教材修订过程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场于20世纪上半叶。
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拟活泼,而且成果丰富。
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阔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场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
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
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改良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开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开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义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
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
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
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近年来,数字化教育的兴起不仅仅带来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更为学生们的科研学习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数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推进科学教育,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数学课题研究,并在结题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享。
以下将介绍三个数学课题案例及其结题报告。
案例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研究》该课题探究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的研究。
课题组老师通过手机APP搜集儿童智能终端普及情况,发现大部分儿童都喜欢使用智能终端,但对于不同的智能终端,存在着不同的表情识别,表情互动不够自然等问题,因此,设计了基于SMS智能交互的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以加强智能终端的交互性。
该课题研究成果表明,能够优化智能终端表情识别和表情互动的问题,并能根据用户不同的操作和反馈,进一步提高手机应用的交互性和用户满意度。
案例二:宁波市二中《生命如微尘——自然界的界线》该课题围绕自然界中物种的分类问题,研究生物门的极限问题,通过阅读专业图书、采用数字资源等多种研究手段,借助实验室实践研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的分类方法和基本规则能够提高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分析和识别物种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为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案例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励志校区《探究函数图像与积分的关系》该课题研究探索函数图像与积分的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了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研究兴趣。
课题组老师利用黑板演示,借助互联网上的资源,结合项目实际应用,让学生们通过思维和动手操作,学会如何建立模型,模拟复杂实际问题,并得到定量或定性的结论。
该课题结果表明,研究对教育教学意义重大,通过对函数图像与积分的深入研究,可以扩大学生的应用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课题研究也为学生们发掘及应用函数图像与积分知识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执笔者:朱爱香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
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近年来,我乡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乡。
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
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1、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教材编排意图,达成目标提高效率”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
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发布人员:金灵芝发布部门:杜桥镇中心校发布时间:2008-10-20 7:33:41浏览次数:159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不难看到,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陈旧的教学观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其次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主动研究的今天,部分教师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与传统的决裂,甚至有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想法:认为现在提倡在生活和数学实践活动中研究数学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认为提倡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就是否定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往往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却怯于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传授;认为提倡学生的体验研究就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结题报告】《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题报告:《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简介本结题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该研究旨在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和观察等。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课堂提问的看法和体验。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堂观察,记录教师提问的种类、频率和质量,并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对学生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层次。
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困惑和研究效果的下降。
3. 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与教师的鼓励和赞赏密切相关。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
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2.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置合适难度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研究和成长。
3. 教师应主动鼓励和赞赏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4.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提高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的能力。
总结本研究通过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探究了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本研究结果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列举参考文献的标准引用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邳州市实验小学吴荣安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1.课题提出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视“反馈”这一教学环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许多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表现在:反馈的重点与教学目标的重点偏离太远;反馈的主体大多由优秀生完成,造成反馈信息失真;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单一,重“现代媒体”轻“传统媒体”,重“口头表达”轻“书面呈现”,不利于多种学习成果的比较和沟通;反馈的方式多是“一对一”,不少学生成了陪客;反馈的顺序不当,失去了深入探索、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形成错误信息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等等。
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了课堂反馈的有效性2.课题界定教学反馈:教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借助倾听、应对通过交流、对话来实现对信息输入、加工、重组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优化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反馈的畅通性和丰富性,课堂教学反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实现下面的目标:(1)、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反馈的正确认识,提升教学反馈的策略、方式方法。
(2)、立足于“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服务”的思想,创设信息反馈及时、真实、全面的课堂,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合作交流精神,坚定学习的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反馈信息的捕捉:什么时候捕捉?从哪里捕捉?怎样捕捉?捕捉什么?2、反馈信息的分析:如何分类处理捕捉的信息?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先前输出的信息是维持,精简,加深,更改,还是推延?3、反馈的策略和方法:借助何种媒体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何种顺序反馈学生出现的学习成果?如何选择反馈的主体?(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本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实践,从宏观上来讲是采用自我卷入式研究中的反思性教学发展方式。
用反思性教学发展研究的方式,突出实践性,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
2、从微观上讲,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案例研究法和观察法。
选择典型案例,现场观察师生反应,记录整理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细节,借助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进行现场诊断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升经验,总结规律。
3、选取本校四(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为一年。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一年以来,我按照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和实践,立足课堂,剖析案例,通过阅读搞课题研究,借助反思搞课题研究。
努力创设信息反馈及时、真实、全面的课堂,提高了课堂反馈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提高。
本人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篇研究论文获200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三等奖,撰写的课题阶段报告在2009年江苏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交流,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我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反馈重要性的认识,从捕捉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呈现、反馈矫正等方面提升了教学反馈的策略、方式方法。
㈠、捕捉反馈信息: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学交往作为一个系统,由教师、学生、文本等诸多要素构成,而连接各要素之间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它使教学交往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交往是反馈与调控的过程,交往的艺术首先体现在老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实施恰当的回应,实现教学的有效与优化。
1、在哪里捕捉?——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
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反馈出老师输送的信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
课堂书面练习以及课内实践操作是教师捕捉学生课堂信息的一个好时机,可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途径及其语言的表达应用、计算的正确性、操作的方式方法等真实情况。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
讨论时,教师以聆听、欣赏的心态参与交流,走进学生,察言观色,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疑问,这时便容易捕捉到共同讨论时一些隐性信息。
2、怎样捕捉?——敏锐观察。
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等。
——静心倾听。
善于从心理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敢于在课堂上倾听不同的声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声音,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的声音。
3、捕捉什么?——全面学情。
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及现场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
——典型信息。
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更要发现典型性与独特性,找准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明辩学生理解上的困惑处,表达的“愤悱处”,意见的分歧处,找到属于个体的独特学习体验,及其对他人的影响。
【案例1】一年级《统计》的教学片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纸上记一记,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有多少个,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观察。
师:请小朋友把你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让大家学一学。
生1展示画图形方法。
生2展示用数字的方法。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无应答)师:刚才我发现坐在最后一排有个女孩的方法别具一格,大家想不想瞧瞧?师展示女孩的方法——打“√”。
案例中学生在学习纸上独立学习时,教师走下去随时摸清学生思维动态。
展示方法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造成信息反馈的不全面,正是由于教师耳听六路,眼看八方,全面捕捉,心中有数,不失时机地展现了学生精彩的方法——打“√”,免去了教师生硬的讲解,促进了学生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自主地完善自己的方法。
㈡、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呈现:确定反馈的重点和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呈现,才能透过想象看清本质,使教学反馈具有深刻性和针对性。
1、把握阶段,区分差异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对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诊断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分析认知结构的整合和调节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学习中遭遇的困惑。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分析认知结构的构建及发展情况。
2、口头表述与过程展示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反馈要注意口头表达与过程展示相结合高效开展。
其中过程展示要根据班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有实物投影的班级,反馈时应有选择的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展台上放映,因为展示的是学生的作业本或操作的过程效率就高。
有投影机的班级或没有电教手段的班级,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情况请学生抄在玻璃片或小黑板上,再进行反馈,交流研讨。
【案例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片断指导学生会看线段图。
裤子:一段(28元)上衣:三段师: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生: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师:贵的指那一段?生:是这一段。
(学生在下面口答)师:是这一段吗?生:对。
【分析】: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
感知“上衣比裤子贵的”是哪一段,对于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能指出来在那儿,就能把握解题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在下面说、指,对错无法反馈,就给了学生一个滥竽充数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建议】:如果学生到黑板前面指,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助长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
㈢.反馈矫正的策略:用行为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反馈矫正是教师直接对学生学习行为、现实状态作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方面的外显行为实施,它直观地抛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意识到。
好的反馈矫正的抛出,能引领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发明”,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引爆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
1、恰当点拨当学生在教学交往中遇到困惑,似懂非懂,意见分歧时,如果教师能适时、恰当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突破障碍,豁然开朗。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语言点拨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1)“曲”点。
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
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在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处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直”点。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
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体态点拨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肢体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等。
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是语言交流的有效补充,也是语言交流不可代替的。
(1)动作点拨。
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2)目光点拨。
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
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
【案例3】数学活动课《容斥问题》的教学片段师:四人小组商量,想想,把学生分成了三部分,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语文小组数学小组陈东王华杨名王志明余利张威丁旭李放周小陶微张军刘红卢强朱小东生A:左边部分,表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中间部分,表示语文、数学两个课外小组都参加了的;右边部分,表示参加了数学小组的。
(教师心中对生A的汇报不太满意,于是有下面一问。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说出来听听。
(接下来一连几位的汇报,都与生A大致相同,共同缺点是:左边部分,表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右边部分,表示参加了数学小组的。
)师:同学们,老师说三句话,请你们静静地听。
第一句:杨明同学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第二句:杨明同学只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第三句,杨明同学既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了数学课外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