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材中疑难语句新解六则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与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古代汉语》教学析疑(2)
《古代汉语》教学析疑(2)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难句。
见《难句分析》。
均⽆贫,和⽆寡,安⽆倾:这是孔⼦的民本思想。
汝⾈先⽣⽈:“均,⼈民能⽣活;和,⼈民和顺;安,⼈民安定。
”均,⼈⼈(均)有饭吃。
⼀般的理解指财富分配均。
阳货○归孔⼦豚:《孟⼦·滕⽂公》有“馈孔⼦蒸豚”。
异⽂同义,归即馈,豚即蒸豚。
迷其邦:使其邦迷。
德之贼也:贼德,败坏道德。
微⼦○何德之衰:句式同“何厌之有”。
何,状语,怎么,为什么。
衰德,降低品德。
是也:与“偃之⾔是也”的“是也”同是形容词。
不作“这个⼈”讲。
四体不勤,五⾕不分:丈⼈⾃谓也。
朱⼦以为指责⼦路。
植其杖:朱⼦注“植,⽴之也”。
“插”的意思。
⾄则⾏矣:⼦路⾄则丈⼈⾏矣。
则,连接两个分句。
⼦路⽈:不仕⽆义。
朱熹《集注》云:北宋初写本,“路”下有“⼦反”⼆字。
标点当是:⼦路反,⼦⽈……。
⼜,下有“君⼦之仕也,⾏其义也”,故:不仕,⽆义。
⼦张○何所不容:反问句,正⾯肯定。
不是“所不容者为何”。
焉学、焉不学:焉,是“於之”的合⾳。
“之”的指代意义,可代⼈、代事、代地点。
焉学,可以指“从哪⾥学”(之代地点),也可以指“向何⼈学”(之代⼈)。
焉不学,可以是“在何处不学”,也可以是“向何⼈不学”。
“莫不有⽂武之道”,可以是“⽆地不有”,也可以是“⽆⼈不有”。
⽂中有“在⼈”“贤者”“不贤者”“常师”,明显是指⼈。
“焉学”的确切解释是“向何⼈学”;“莫不有”是“何⼈不有”;“焉不学”是“向何⼈不学”。
礼记有⼦之⾔似夫⼦○有为⾔之:有,表肯定。
为,动词。
为⾔之,为(之)⾔之。
即针对(它)⾔之。
“为”不是介词。
⾃为⽯椁:⾃为,给⾃⼰。
为⽯椁,造⽯椁。
视“⾃”为反⾝代词,不充当主语,是什么?只能理解为“为”的宾语,放在动词前是它的特点,不必视为前置宾语。
“为”後有宾语“⽯椁”。
顺理成章,这是⼀个双宾语句,特殊的双宾语句。
句型同“⾃结明主”。
死之欲速朽:主语,(⼈)死;谓语,欲速朽。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提示
• 古代汉语单音词转化为现代汉语复音词的规律,有三 种情况:
• ⑴将单音词对译成不交搭的复音词。
• ⑵在单音词前后添加相关的词素(或称语素)
• ⑶在单音词前后添加词头或词尾(这词头或词尾没有 实在意义)
• 要注意古代汉语中貌似现代汉语复音词而实际上是两 个单音词的现象,避免造成误解。“指示”、“响应”
• 六.词类活用 •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
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至于名词作状语,我 们教材认为不属于词类活用。 • 1.名词活用作动词 • 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要掌握规律。先看例句: • 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扎) • 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 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 •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 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 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
• 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声符或更换一个 形符就解释得通,那么这个字就是古字。例如,“位 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字,我们按今义 解释不通,而在它的左边加一个单人旁,就通了,因 为“俸”(俸禄)和“位”(地位)相对。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字,增加一个偏旁或改变一个 偏旁变成了今字;而文字改革时,又把增加的那个偏 旁去掉或把改变的偏旁换掉,恢复古字的形体,变成 简化字。例如:“亲戚”的“戚”和“悲戚”的“戚” 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后来,“悲戚”的“戚”在古字 下加了一个心字底,构成今字“慼”;文字改革时, 把心字底去掉,变成简化字。同样的情况如:
• 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采用“六书”说。所谓“六 书”,就是汉字结构的六种方式: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从理论上阐述汉字的基本结构, 并用“六书”的的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东汉的许 慎。他著的《说文解字》对“六书”加以具体解说, 并分析了近万字的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
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古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常常让人头疼。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疑难句结构入手,为中学生及其父母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红楼梦》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这句诗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就是一个倒装句。
在古文中,倒装句常用于修辞手法,用来表达强调、排比或对比的意义。
在理解倒装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到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然后将其位置颠倒,即可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兼语句兼语句是指一个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这句话中的“学”、“问”、“宽”、“仁”都是动词,而“以聚之”、“以辩之”、“以居之”、“以行之”则是动词的两个宾语。
在理解兼语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宾语的性质和动词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来修饰整个句子的情态、时间、条件等。
例如《史记》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中的“天下兴亡”是主句,“匹夫有责”是状语从句,用来表示主句的情态。
在理解状语从句时,我们需要注意从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从句的语气和主句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比拟句比拟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诗中的“青青子衿”和“悠悠我心”通过比较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理解比拟句时,我们需要注意被比较的两个事物或概念,通过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以上几个常见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在学习古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古代汉语课后问题详解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
其中后四篇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一、语音食sì衣yì为 wai 亡wú著zhù廪lǐn 勝shēng 耘yún 给j ǐ称chan 鬻yù奇jī曳 ya缟gǎo 好恶hàowù乖迕wǔ渫 xi a塞sài下二、文字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價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無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煖/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畮/畝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重点掌握:三、词汇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四、语法词类活用: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食、衣,名词用如动词)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务民于农桑。
(务,动词的使动用法)④薄赋敛,广蓄积。
(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乘坚策肥。
(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一、语音曩nǎng 罷pí悒yì憯cǎn 诟 g?u 辇niǎn 轂gǔ闒tà旃zhān 沬huì弮quān 怛dá睚yá眦zì沮jù隤tuí佴ar 圜huán 羑yǒu 赭zhě缧 l?i 絏 xia倜tì傥tǎng 愠yùn 閣g?剌là二、文字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王力《古代汉语》若干注释商榷
王力《古代汉语》若干注释商榷曹祝兵;张翔【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作为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材,信息量丰富、选用篇章经典,是多数高校的首选书目.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材中的某些注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为了让教材更臻完善,不揣浅陋,胪陈几条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作者】曹祝兵;张翔【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下同)作为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材和考研学生必备的参考书目,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该教材文选选材丰厚,注释精当,但由于内容浩瀚,虽经过多次再版、修订、校正,在某些词义的注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本文试对其中部分注释提出一己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文选·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
”王力先生在教材中对“和”字的注解为:“和,这里指身体舒适。
”王力先生按着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去解释,初读起来,似乎文句解释通顺、语意表达完整,但若细加以考究,其实不然。
“和”字在此处应是个误字,其本字当为“智”。
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献资料原文记载,我们知道“和於身”其实就是“智于身”,“智”在此处应是个通假字,“智”应通假“知”。
“知于身”应解释为“有益于身体”。
“智”和“知”相通是符合古书中通假的条件的,并有多处古代文献为证:《正韵》记载云“知意切,与智同”;《列子·汤问》曰“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庄子·逍遥游》曰“故夫知效一官”;清刘开《问说》的“大知而察”等。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一.利用相邻实词推断词义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二.利用文言特殊现象推断词义1、固定用法“所+实词”结构为例,这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结构中的实词无论其本来是名词或其他词性的词语,进入这一结构便临时具备了动词必,往往要作动词来对译。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触、沾染2、四字成语怨天尤人(埋怨、责备)文过饰非(掩饰)三.利用句法常识推断词义可先观察实词在句中的位置。
接着根据其位置确定其词性。
一般而言,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
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
四.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五.利用对文结构推断词义古汉语行文有一种规则,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一般而言,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规则叫做对文。
如《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走近古典世界的精彩;积累了大量的实词,我们占领了学好文言文的制高点,掌握了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为学好文言文将提供极大的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探究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
2、能够利用方法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解释下列七组词语的意思(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古代汉语》误注考释
系辞上》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 :方谓性行法术 “
也。”系辞下》 “ 《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 。 韩康伯注 :能循其辞以 ” “
按: 若释“ 为“ 以” 因为”则全句译为: , 左右侍奉的人因为孟 尝君轻视他( 冯谖)所以给他粗劣的饮食。 , 但是就整篇文章看 ,
孟 尝 君并 没 有轻 视 冯谖 。后 文 中 当冯谖 从薛 把 债 收 回 的时 候 , 孟 尝 君笑 日 :客果 有能 也 ! 为其 佐证 。由此 可见 , 尝君 一开 “ ” 孟 始 时并 未 轻 视 冯 谖 , 以释 “ ” “ 为 ” 不 对 了 , 此 处 所 以 为 因 就 故 “ ” 以 当释 为动 词 “ 为 ” 以 。
而当齐想对邹鲁之 臣行天子之礼时 , 邹鲁之臣还终于没有让滑
王入 境 。 其 中 已经 把 “ ” ” 且 当成 “ ” 用 , 文 又释 “ ” “ ” 想 来 后 且 为 还 前后 相 矛盾 。 当释为 “ 要 ” 古 文 献 中此 种 用法 甚 多 。《 ・ 故 将 。 诗 齐风 》 会且 归 矣 . 庶予 子 憎 。《 南 子》 故 天 之且 风 , : 无 淮 : 草木 未
通 俗 易 懂 , 解 透 彻 , 理 清 晰 , 众 多 大 学 中文 系选 作教 材 。但 是 其 文 选 注 释 仍 有 不 少 可 商 榷 之 处 , 体 以原 书 讲 条 被 大
为序 , 理值得进 一步商榷条例 l 整 2条 , 缀 成 篇 , 求 正 于 方 家 。 连 以
【 键 词 】注 释 ; 文 ; 诂 关 对 训 1五月辛丑 , . 大叔 出奔共。(左传 ・ 《 郑伯克段于鄢》 )
国为 四海 之 内或 海 内 。”
4“ .南游于高陂, 北陵乎巫山, 饮茹溪之流 , 湘波之鱼。” 食 ( 战国策・ 《 庄辛说楚裹王》 ) 下注 :高陂, “ 高丘。” 按:巫山”山名 , “ , 在重庆、 湖北两省市边境 。 北与大巴山相 连, 形如“ 字 , 巫” 故名。茹溪” “ 在巫山县北。 湘波” “ 就是湘水 , 在
《古代汉语》教材第一册部分注释质疑
古代汉语》教材第一册部分注释质疑一、“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中的“聚” 是“聚集百姓”的意思吗?《古代汉语》第11 页解释“聚”:指聚集百姓。
杜预注:“完城郭,聚人民。
”孔颖达正义:“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
”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完聚以服说为长,杜云城郭百姓,失之。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主张孔说,“完,谓完城郭,聚,谓聚粮食。
杜注以为聚人民,非。
”《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聚禾粟,缮城郭”。
《左传?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侵楚。
”《墨子?尚贤中》:“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人,耕稼树艺,聚寂粟,是以寂粟多而民足乎食。
”以上例子中的“聚”的对象分别是“禾粟”“粮食”“藏粟”。
另外,从备战的角度来看,除了要修葺城郭、修理(或制造)恺甲兵器、准备步兵车兵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聚集粮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大家熟悉的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放火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
由此可见,聚集粮食是作战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 聚人民” 也罢,还是“聚粮食”也好,都是把“完聚”一语作为并列关系来看待的。
其实对照《左传》原文,“完聚”一语与后面“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相对为文,并为叙宾结构。
则“完聚”一语也应为叙宾结构。
“完聚”一语的正确解释应当为“完城郭”。
聚,有“城郭”义。
《说文》:“聚,会也。
从?z,取声。
邑落云聚。
”《逸周书?大聚》:“命之曰大聚。
”朱右曾《集训》校释:“聚,亦邑也。
”《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
”《战国策?西周策》:“彼且攻王之国以利秦。
吴师道注:邑落曰聚,如单狐聚、阳仁聚之类。
”《史记?夏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汉书?枚乘传》:“禹无十户之聚”。
颜师古注:“聚,聚邑也。
”唐玄应《众经音义?卷六》:“聚,众也。
谓人所聚居也。
”“完聚”训为“完城郭”,正与后面“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结构相同,对文见义。
浅谈王力《古代汉语》若干注释疏误
浅谈王力《古代汉语》若干注释疏误王力《古代汉语》是国内一部最为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代表了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影响广泛,在古汉语知识的教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难免存在一些疏误,文选中一些注释处理得不甚恰当,教材虽经数次修订,但都未能改正。
本文将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与王力的《古代汉语》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公共部分的一些词语的注释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相比较,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种情况:可补充者;可订正者;两说皆可通者。
可补充者,即王力的注释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却很精确,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王念孙的观点取代王力的。
经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种情況有4处。
可订正者,即王力的注释经过我们考证之后证实是错误的(即误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很准确,我们就用王念孙的观点纠正王力的。
经过考证,需要订正的有7处。
两说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释与王念孙的注释都说得通,这种情況有5处。
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处,分类加以讨论说明。
一、王念孙本可补充王力本注释例1、《战国策·冯諼客孟尝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汉语》: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
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年下当有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而今本脱去也。
湣王听谗,是以使孟尝君就国,下文湣王为书谢孟尝君曰:寡人沉于谗谀之臣,开罪于君。
正谓此也。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觉得有必要加上“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齐王听信谗言,开罪于孟尝君。
下文齐王向孟尝君赔罪。
而王力本没有作仔细说明,给读者阅读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2、《战国策·鲁连义不帝秦》久居若围城之中。
王力《古代汉语》: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鲍改若为此。
文言文疑难句翻译及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疑难句翻译及原文:1. 疑难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当三个人一起行走时,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疑难句:“择其善者而从之。
”翻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原文:择其善者而从之。
3. 疑难句:“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会加以改正。
原文: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疑难句:“焉”翻译:兼有“在那里”和“于是”的意思,此处用于句末,表示结果或目的。
原文:必有我师焉。
5. 疑难句:“择”翻译:选择。
原文:择其善者而从之。
6. 疑难句:“善者”翻译:优点多的人,有才德的人。
原文:择其善者而从之。
7. 疑难句:“不善者”翻译:缺点多的人,品德不好的人。
原文:其不善者而改之。
8. 疑难句:“改之”翻译:改正。
原文:其不善者而改之。
全文翻译:孔子说:“当三个人一起行走时,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会加以改正。
”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著名论述。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他认为无论与何人相处,都能从中学习到有益的知识和品德。
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是孔子对于如何学习的具体方法,即在他人身上寻找优点学习,同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
这段话的意义深远,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人也具有极大的启示。
它教导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人的优点,从中吸取营养,提升自己;同时,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追求卓越。
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文言文疑难句翻译例句
一、疑难句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左传·宣公十五年》)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甫《春望》)4. 美食佳肴,不如良朋好友。
(《庄子·养生主》)5.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告子下》)二、疑难句翻译及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解析:此句中,“子”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亦说乎”为反问句,表示肯定的语气。
2.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则会得到好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则可能招致灾祸。
解析:此句中,“满招损”表示自满会招致损失,“谦受益”表示谦虚会得到好处,“忧劳可以兴国”表示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逸豫可以亡身”表示安逸享乐可能招致灾祸。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拂,马蹄疾驰,一日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解析:此句中,“春风得意”表示心情愉悦,“马蹄疾”表示马跑得很快,“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示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4. 美食佳肴,不如良朋好友。
翻译:美味的食物和佳肴,都不如真诚的朋友。
解析:此句中,“美食佳肴”表示美味的食物和佳肴,“不如良朋好友”表示真诚的朋友更为重要。
5.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性格相近的人,因为习惯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解析:此句中,“人之初,性本善”表示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性相近,习相远”表示性格相近的人,因为习惯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总结:在翻译文言文疑难句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同时注意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力求使译文准确、流畅,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第十八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八課語序和省略考点81 語序和省略(★★★一級考點,一般爲單選、释词和简答)一、古代漢語的語序(一)主謂倒裝句賢哉,回也!(《論語·雍也》)(二)賓語前置句1.在疑問句中,如果賓語是疑問代詞,一般都位於動詞或介詞前。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臣實不才,又誰敢怨?(《楚歸晉知罃》)大王來何操?(《鴻門宴》)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梁惠王上》)介詞“於”的賓語不前置,賓語“惡”前置2.在否定句中,如果賓語是代詞,常位於動詞之前。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衛靈公》)“不己知”即“不知己”,“不”爲否定詞,“己”爲代詞充當前置賓語。
3.賓語借助代詞的複指而前置。
①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論語·先造》)用代詞“之”複指前置賓語。
②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齊桓公伐楚》)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是”充當介詞“以”的前置賓語組成的結構。
“不己知”即“不知己”,“不”爲否定詞,“己”爲代詞充當前置賓語。
二、古代漢語句法成分的省略(一)主語的省略②宣子驟諫,公患之,(公)使鉏麑賊之。
(鉏麑)晨往,寢門闢矣。
(宣子)盛服將朝。
(《晉靈公不君》)(二)賓語的省略1.動詞賓語的省略①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王)。
(《左傅·桓公五年》)②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兄弟)。
(《論語·顏淵》)2.介詞賓語的省略豎子不足與(之)謀!(《鸿門宴》)考点82 一鳴驚人(★三級考點,一般爲释词)1.數使諸侯。
數(shuò):屢次,多次。
考点83 蘇武牧羊(★★★一級考點,一般爲單選和释词)1.“副有罪,當相坐[8]。
”相坐:相連坐。
古代法律規定一個人犯罪,他的親屬或和他有關係的人一同受罰。
2.幸蒙大恩。
幸:副词,表示谦敬。
3.擁衆數萬,馬畜彌山。
彌:滿。
4.後雖欲復見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均有 “ ”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很难找 逆 到 “ ”和 “ ”相通的句例。高亨先生的 《 镭 寤 古字 通假会典》【中也不曾收录 “ 2 】 牾”和 “ 寤” 相通的句
、
庄公 寤生
“ 公寤 生 ” 庄 ,这一 句来 自 《 左传 ・ 隐公元年 》 ,
即 《 教材》中的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材》对句中 ,《 “ ”的理解是 :通 ‘ ’ 寤 牾 ,逆 ,倒 着 ;寤生就 是胎
儿 脚先 出来 ,等于 说难 产 。这 一观 点 当来 囱清 代 学
者黄生和朱骏声的说法 。黄氏的 《 义府 ・ 生》云: 寤:
但是 由于几 千年 来的辗转传 抄,古代 文献在 流传的过程 中产 生了不少错误 ,也给我们今天的学 习带来一些 困难。
本 文针对古代 汉语教材 中存在 争议或分歧的语 句进行 了分析 ,并提 出 了 些 自己的看法。 一
关键词 :古代 文献;教材 ;文字
中图分类号 :H1 9
文献标识码:A
辽 宁Z , 大学学报( -k J 社会科 学版)
第 l 3卷第 6期
活 中有 “ 料 ” 饮 ,但也 一般 用 为特 殊贡 品或盛大典礼
活动 中 , 实还 是发挥 它的 “ ”的功能意思 。通过 上述 分析 以及联 系上 下文 ,我们 可 以看 出,“ 为长者折 枝 ”的意思就是 给老年人 行礼 , 或者替老 年人折 一根树枝 。
文章编号 :17 -2X(0 10 —0 30 6 43 7 2 1)60 6 —3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的必修课 ,古代汉语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
要向学生讲授文字 、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 ,还要 辅助以音韵、训诂、文献等学科的内容, 远远超过古 代 “ 小学 ”的学 习 内容 。所 以 ,综 合起 来看 ,古代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1— 3 基金项 目;集美大学教育教 学改革项 I(Y0 2 0  ̄J 97) I 作 者简介 :陈光 1(9 1 )  ̄ 17 -,男 ,山东沂南人 ,副教授 ,博 士。 1
其酒,不 以其浆”作为例证 。但是,把 “ ”理解 浆
为饮料似有不妥,我们姑且认定上古时期的社会生
Vo . 3 No 6 1 , . 1 De . C 20l l
《 古代 汉语 》教材 中疑难语句 新解 六则
陈 光 田 , 彭照 淞 2
(.集美 大学 文学 院 ,福建 厦 门 3 12  ̄2 山大 华特 卧龙 学校 ,山东 临 沂 I 60 1 . 260 ) 7 30
摘
要 : 文字形体和 义项 的准确 理解和把握是古代 汉语 学习中的重要 内容, 对 也是 阅读 古代 文献 的重要前提。
例 。所 以,本文 认为 ,把 “ 公寤生 ”中 “ ”与 庄 寤 “ ”相 通是值 得商榷 的 。 牾 其 实 ,关于 “ 公寤 生 ”这 句话 的理解 ,古人 庄 很 早就 曾经讨论 过 。杜预 日:“ 寐寤而庄 公 已生 ,故
的《 古代汉语》【 ( 】 以下简称 《 】 教材》 )为参:教材。 考 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 自 编教材,但我们认为,《 教
第1 3卷第 6期
21 0 1年 1 2月
辽 宁工业 大学学4 ( a社会科 学版)
J u n l f a nn ie st f e h oo yS ca S i c d in o r a o igUnv ri o T c n lg (o i c n e io ) o Li y l e E t
《 教材》中所节选 的古代文选 内容繁多,且 出自众 人之手 ,其中有些文选 中个别语句的解释至今仍然 存在较大争议,这对古代汉语教学的质量保证有一 定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对 《 教材 》中的几则疑 难 语句进 行一 番讨 论 ,以就正方 家 。
一
的意思。 据 《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载,姜氏分娩之 时,不 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醒觉方知。姜 氏吃 了一惊,以此取名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 因此,《 教材》中对 “ 寤”字的解释是比较牵强 的。这句话的准确理解 当为:姜 氏在睡梦之 中产下 庄 公 。也许 是 因为受 了惊 吓 ,从而 导致心 生厌恶 。 二 、以盛水 浆 “ 以盛水浆” ,这句话来 自 《 庄子 ・ 逍遥游》 , 即 《 教材 》中 的 《 龟手之 药 》 教 材 》将 旬 中的 不 。《 “ ”解释为饮料。《 浆 汉语大字典》和 《 辞源》等工 具书中均有把 “ ”解释为饮料的义项,而且 《 浆 汉 语大字典》更具体地解释为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 味的饮料 。并引 《 诗经 ・ 小雅 ・ 大东》中的 “ 以 或
四、三战三 北
官・ 酒正 》云 :“ 四饮之 物 ,一 日清 ,二 日医,三 辨 日浆 ,四日酏 。 ”郑玄注 :“ 之截浆 也 。 今 ”孙诒让 正 义 :“ :截浆 同物 ,累言之  ̄ E截浆 ,盖 亦酿糟 为 案 J ,I 之 ,但 味微酢 。 ”所 以,所谓被 理解 为饮 料 的 “ ” 浆 , 其 实就是 一种 味道独特 的酒 。 同时 ,“ ”用 作水 的情况 很 多 ,《 汇补 ・ 浆 字 水 部》云 :“ 亦 日浆 。 山海 经 ・中山经》 云 :“ 水 ”《 高
“ 当与牾 通 ;寤 ,逆 也 。凡 生子首 出为顺 ,足 出 寤
为逆 。 ”朱 氏的 《 说文通训定声 ・ 豫部》亦云:“ 寤, 假借 为牾 。 牾 ”与 “ ”通 ,《 ”“ 牾 正字通 ・ 牛部》云 : “ ,与忤、逆通,又与牾通 。 汉书 ・ 牾 ”《 王莽传上》
颜师 古注 :“ ,逆也 。 牾 ”因此 ,“ ”与 “ ”通 , 牾 镭
材 》仍然 是 古代汉 语 教学 中最 权威 的版 本 。但 由于
惊而恶之甚,言其生之易也。 小尔雅 ・ ”《 广言》云: “ 寤,觉也。 诗经 ・ ”《 周南 ・ 关雎》 窈窕淑女, :“
寤寐求 之 。 ”毛传 :“ ,觉 。 楚辞 ・ 骚》 哲 寤 ”《 离 :“ 玉 又不寤 。 ”王逸注 :“ ,觉 。 寤 ”所 以,寤就 是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