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 -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合集下载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 打 造校企 合作 办学 的新特 色
1 . 建 立“ 政行企校 ” 共 同参 与的立体 、 开放式联 动办学体 制。 学校 以政府政策导向和保障 为主导 , 以行业 、 企业参与办
学 为宗 旨 , 共 同构建 了“ 政府 、 行业 、 企业 、 学 校” 四方参与 的 “ 三会” 办学体制 , 发挥 了政府 的主导作用 、 行业 的协调指导 作用, 增强 了学校在办学 中的主体地位 , 充分调 动了企业参 与办学 的积极性 。 “ 三会” 的合作办学体制把“ 政行企校 ” 四方
在职业教育过程 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 式 , 深化校企合
传播者 , 是学校培养 目标制定 的参与者 。校企合作的整个过 程 由行业协会 为 中介 , 执行监管 和质量考核 , 并建立跨 企业
培训 中心 , 与高职院校合作开 展在职员工培训 。企业应参与
作机制 , 使 高职 院校 与企业建立长期 、 稳定 、 双赢 的战略合作
引言
双元制是源 于德 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 , 是 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 培训 的人 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 的培训 ,

企业 技 术 标 准 , 融 通 职业 资格 认 证 标 准 , 开发专业课程 ; 利 用
企业 优质资源 , 加强实训基 地建设 , 建立校企 合作的实践教 学体系 ; 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 研发 中心 , 参与企 业技术革新
合作的重要 内涵 和鲜 明特色f J 1 。


“ 政行 企校 ” 的各 方职 责
学过程 、 教 学质量控 制 , 共同完成顶 岗实习监控及考核评价。
共 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 利用学校现有土地 、 厂房 , 由企业 出

论高职校企合作中“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必要性——基于博弈论分析

论高职校企合作中“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必要性——基于博弈论分析

军( 1 9 6 5 ~) , 男,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副 院长 , 教授 , 研究方向 : 经济学与教育学 ; 孔 祥银 ( 1 9 6 8 一) , 男, 十堰职业 技术学 院经济 贸易 系主任 , 副教授 , 研 究

一一
张道 珍 , 李 军 , 孔祥银 : 论 高职校 企合 作 中“ 政行校 企” 四方联 动 的必要性 一 基于博弈论分析 了, 各方 才 能分得 更 多 ; 还有, 就 是几 乎 所 有 的合 作 判 刑而 抵赖却要 判 1年 , 所 以无论 甲如何 选择 , 乙最
都 会 出现 委托代 理 问题 , 通 过 委 托代 理有 效 降低 合 佳 策 略都是坦 白。同样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 乙如何选 择 , 甲最佳 策

式 的选 择 , 因为各 自所 追求 的 目标 不完 全相 同 , 企 业 比较偏爱 在技 术方 面 的合 作 , 而 学 校 比较 偏 爱 在 学

高职 校 企 合 作 中 的 博弈 思 想
博弈 论 , 又称 对策论 , 是 指研究 多个 个 体或 团 队 生 实 习实 训方 面 的合 作 , 因 此合 作 模 式 的选 择 是 彼
2 O l 3年 4月 第2 6 卷 第 2期
Ap r ., 2Ol 3
Vo 1 . 2 6 NO . 2

论 高职 校 企 合 作 中 政 行 校 企 " 四 方 联 动 的 必 要 性
— —
基 于博 弈 论 分 析
张 道 珍 , 李
军。 , 孔 祥 银
( 1 . 十 堰职业 技术 学 院 经 济贸 易 系 ; 2 . 十堰 职业 技术学 院 , 湖北 十堰 4 4 2 0 0 0 ) 摘 要: 目前 , 在我 国高职 院校 校 企合作 办 学过 程 中仍 存 在诸 多 问题 , 本 文基 于博 弈 论 分析 校

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六 、 束 语 结
毕业 设计是 学生从学 校走 向丁 作 岗位 或继续 深造
的 一个 关 键 性 的 环 节 , 着 承 上 启 下 的 作 用 。如 何 做 好 起
【 吴盘龙 , 2 】 李星秀, 薄煜明. 毕业设计与科研项 目相结合培养学
生创 新 能 力 [- 工 高教 研 究 ,0 7 ( )5 — 2 I理 1 2 0 ,5 :9 6 .
jl科护理学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和应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bjl的生长发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把该基地建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双证融通实现三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专项职业能力训练一提升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一最后达到岗位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达到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我 国“ 育发 展十一 五规 划 ” 教 中明确 提到要 “ 快 加 发展职业教育 , 提高劳动者素质 ” 在这样的教育发展形 , 势下 , 河北丁业职业技术学 院建 筑工程结合政府 、 行业 、 企业 和 自身专业优 势服务于河 北省建筑业 , 专业建设 实 现 了高起点 、 跨越式发展 。 随着 国家教 育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 的提 出 , 划文 规 本 中提到要 调动行业 和企业参 与职业教 育办 学和管 理 的积极性 , 把发展 职业教 育要发挥行业企业积 极性提 到 了相当的高度 。 括起来 有几个方面 : 概 ①改革办学模式 , 积极支持鼓 励行业 企业举 办职业 教育或 参与举 办职业 教育 。②依托行 业企业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 鼓励 教 师到企业进行 实践。③ 加大相关优惠政策 的倾斜力度 , 支 持企业更 多地为职业 教育的发展服务 。 新的发展形势给我们提供 了新 的发展机会 , 也要 求 我们要继续 学习教育 的先进理念 并不断深 入教 育教学 改革 , 深化政 、 、 合作的具 体方法 , 校 企 给高职 教育注入

“政校企行”四方联动 培养商科人才——黄冈职院商学院之校企合作篇

“政校企行”四方联动 培养商科人才——黄冈职院商学院之校企合作篇

“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培养商科人才——黄冈职院商学院之
校企合作篇
佚名
【期刊名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
【摘要】商学院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八大教学学院之一,下设有三个系三个合作学院,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表演艺术等十一个专业。

其中,国家
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全国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湖北省重点专业1个,湖北省特色专业1个。

【总页数】1页(P103-103)
【关键词】商科;工商企业管理;试点专业;烹调工艺;旅游管理;重点建设专业;重点专业;黄冈;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 [J], 王东红
2.校企政行四方联动,创新“四元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焊接自动化专业校企合
作典型案例 [J], 刘晓辉;关文涛;刘颖
3.校、政、行、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育人才r——在文化产业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r创新创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J], 孙艳红
4.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发展 [J], 许文全;李丹;王洪;
5.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一长江职业学院环艺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而在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这种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等分为两个方面,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到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技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是指利用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等四方力量,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需要为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企业需要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认证,高校需要提供专业课程和导师指导,学生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经验来获得职业技能。

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每个方面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管,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教育市场,维护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安全。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企业是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力量。

企业需要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认证,让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来获得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提供实践基地和课程设置建议,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流程。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行业认证,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高校在职业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需要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校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提供导师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习绕区域经济发展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之路——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习绕区域经济发展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之路——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围绕 区域 发展 , 四方联 动 , 建 设高职 专 业
1 . 对接 区域 产业 。 四方联 动创设 新 专业
我 院积 极 优 化 专 业 结 构 , 确 立 了 重 点 专 业 引 领、 短线 专业 补充 的 专业 格 局 , 目前 学 院拥 有 建 筑 、 汽车、 旅游、 影视、 社区康复等 1 5 个专业。 在 专业 设 置 和 调 整 、 制定教学计划 前, 我 院凭 借 区域 办学 优势 , 联 合 怀柔 区支 柱 性企 业 、 行业 、 政 府有关部门, 进行 大量 的市场调研工作。主要调查 市场对学院相关专业人才 的需求量 、 对高职技术技 能型人 才 知识 和能 力 的要 求 , 学 院在进 行 系 统 分 析 的基础上 , 写出调查报告交 由学 院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 ( 政校行 企四方构成 ) 研讨 、 决策 。所 以 , 我院 新设 专业 的教 学 内容 总 是 紧跟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脚
2 0 1 3第 4期 成源自人 教 育 A DUI J T E DUC A T1 0 N
No . 4 2 01 3 T o t a l No . 3 1 5
( 总第 3 1 5期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8 7 9 4 . 2 0 1 3 . 0 4 . 0 3 3
在 办学体 制上 , 北 京 京 北 职业 技 术 学 院隶 属 于 怀 柔 区政府 , 是 怀柔 区唯 一 的 一所 高 等 职业 技 术 院 校。多年的办学经验探索 , 形成基 于“ 政校行企” 四 方 联动 的 “ 学校 主 体 ” 办 学 模 式 。“ 政校行企” 四方 联 动 的办学 模 式 是 在 政 府 主 导 、 协调 下, 建 立 高 职 院校 与行业 、 企 业 一 一 对 应 的产 学 合 作 关 系 , 突 出 高职教育的行业 、 产业、 企业 与职业要素 , 为实施全 面、 持久、 有深度 的校企合作 与工学结合奠定 良好 基础 。其 特 点 是 政 府 宏 观 统 筹 , 政府 、 行业、 企业 、 学校 在推 进 校 企 合作 中形 成 和谐 的 “ 生态圈” 。其 运行 机制 是 : “ 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 学校主体、 企业 参 与” 。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摘要】顶岗实习过程中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影响顶岗实习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解决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政行企校;质量保障;高职院校0 引言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国内的高职院校一般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同时实习单位可能从中发现可用之才,而且校企合作也能找到契合点,并长期推动下去。

学校与实习单位,也不再是一个硬塞实习生的角色,而是能助推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站。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感到,顶岗实习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如何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当务之急[1]。

1 顶岗实习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更具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有理由不再接受学生实习的指令性任务,而是以自身利益为前提,有条件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问题随即日益凸显。

1.1 学生和家长对顶岗实习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今天的社会,企业用人制度、用人标准都发生了变化,不再片面追求高学历,转而对能吃苦耐劳、适应企业管理、认同企业文化,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求贤若渴。

而部分高职学生及其家长仍沉醉于“大学生”光环下,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

一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准备不足,吃苦精神不够,不能正确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要求和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角色转换缓慢,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1.2 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缺少有效监督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对学校管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原有制度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出现不少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尤其是对校外的实践教学质量缺少制度监督与管理。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我 国 的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从 2 世 纪 8 年 代 开 始 ,至 今 已有 3 0 0 0 年 的发 展 历 程 。3 年 来 , 论 是 高 职 院校 的数 量 、 校 生 和 毕 0 无 在 业 生 规 模 。 是 教 学 质 量 都 取 得 了 巨 大成 就 。 经 过 多 年 的 实 还 但 践 . 加 快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渐 暴 露 出 一 些 问题 , 中 表 现 在 在 逐 集 学 校 与 行 业 企 业 的合 作 不 够 ,职业 院 校 培 养 的学 生 对 职业 的 契 合 度 不 足 , 业 生 不 能 满 足 职业 知识 和技 能 的要 求 。 最 近 毕 据 公 布 的 麦 可 思 的 一 项 调 查 显 示 ,0 1 毕 业 生 进 入 社 会 后 认 21届 为 自己遇 到 的首 要 问题 是 现在 掌握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不 足 以满 足 工 作 需 要 . 是 一个 值 得 我 们 反 思 的 问题 : 业 院 校 是 培 养 高 这 职 级 职 业 人 才 的地 方 , 而培 养 的人 才 却 不 能 适 应 职 场 的 需 要 。 我 认 为 , 校 与行 业 行 业 之 间 应 该 建 立 起 长 期 合 作 的机 制 , 同 学 共 合作培养人才 , 以达 到职 业 院校 的培 养 目 的 。 如何 在 学 校 与 行 业 企 业 之 间 建 立 起 一 个 长 效 的校 企 合作 机 制 ,是 所 有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者 应 思 考 的 问题 。 校 企 合 作 的 现 状 与 问题 分 析 深 度 推 进 校 企 合 作 。早 已 成 为 职 教 界 的共 识 和 追 求 , 然 而 . 目前 实 施 的 情 况 来 看 , 很 不 理 想 , 前 校 企 合 作 仍 存 就 还 当 在 一系列 问题 , 出表现 在“ 个不 够 ” : 是停 留在 “ ” 突 三 上 一 点 上 , 未“ ” 开花, 及性不够 ; 是漂浮在 “ ” , 尚 面 上 普 二 面 上 尚未 达 及 更 深 层 面 , 入性 不 够 ; 是 自觉 性 差 , 意 性 大 , 性 制 约 深 三 随 刚 不够 , …校 企 合 作 不 稳 定 、 深 入 、 实 在 。 其 中 , 企 合 作 深 不 不 校 度 不 足 的问 题 最 为 突 出 , 重 阻碍 了职 教 的发 展 。 严 分 析 校 企 合 作 不 能 深 度 开 展 的原 因 .主 要 是 校 企 目标 各 自不 同 、 管 部 门 不 同 、 心 利 益 不 一 致 。 乏 一 个 利 益 契 合 主 核 缺 点 , 体 表 现 在 : 校 的 目标 是 培 养 人 才 , 校 追 求 的 是 社 会 具 学 学 效 益 。 企 业 的 目标 是 实 现 利 润 最 大 化 , 求 的是 经 济 利 益 . 而 追 双 方 的利 益 目标 不 一 致 。 企 业 的角 度 来 看 , 业 认 为 培 养 人 从 企 应 该 是 学 校 的事 情 ,如 果 企 业 为学 校 的 职 业 教 育 提 供 方 便 花 费 了人 力 、 力 和 财 力 , 增 加 了 企 业 的 成 本 及 经 营 风 险 , 物 且 减 少 了企 业 的 利 润 , 业 认 为 得 不 偿 失 。因 此 , 企 目前 的 校 企 合 作 普遍存在“ 校一头热 , 业一头冷 ” 现象 , 使勉强开展 了 学 企 的 即 校 企 合 作 , 不 能持 久 。 何在 校 企 的 目标 和 利 益 上 创 造 双 方 也 如 都能接受的一个契合点 . 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 是 二 、 决 问题 的关 键 : 立 “ 行 企 校 ” 方联 动 机 制 解 建 政 四 然而 , 在学 校与 企业之 间找 到一 个平衡 点并 不容 易 , 要 很 多学 校 已经作 了 不懈 的努 力 . 始终 摆脱 不 了 “ 校 热 、 但 学 企业 冷 ” 局 面 , 数 校企 合作 仍停 留在教 学设 备 捐助 、 的 多 实

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

xxxx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产学研工作处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国家骨干院校创立方案的详细要求,积极主动、扎实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和教科研工作的纵向深化开展,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管理制度、推进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建立、教科研平台建立、鄂西圈优势专业共享共建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校企合作工作(一)稳步推进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1.初步建立了三会办学的体制。

一是与襄阳市卫生局、农业委员会、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共建了卫生、农业、旅游效劳行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二是在卫生行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调整和完善了护理专业合作建立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合作建立委员会。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推进了院、系及专业(工程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先后修订了《产学合作管理方法》、《专业合作建立委员会工作章程》、《校企合作分专业量化考核方法》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标准了校企合作的工作要求。

(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获得一定成效。

3.订单培养硕果不断。

2023年与xxxx金鹰轨道合作创办金鹰班,与北京湘鄂情继续合作创办湘鄂情班,与xxxx天药合作创办天药班,与xxxx东海水务合作创办安能班,与xxxx 福达东康曲轴合作创办福达东康班,与中航精机科技股份合作创办中航精机班,与南京喜之郎食品合作创办喜之郎班,与小新星教育科技集团合作创办小新星班等;订单培养班级总数到达21个班,订单培养人数达893人。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成效显著。

依托旺前集团、xxxx市中心医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制定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标准。

校企合作共建立各类课程133门,其中国家课程4门(《网络平安》、《微生物检验》、《猪消费》、《钢琴》),省级课程3门(《鄂西生态文化导游》、《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转向与制动控制》);会计专业、建筑装饰艺术专业、护理专业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根据企业消费实际,整合课程资,在教材开发与建立中结合企业标准共同开发理论教材,与企业合作编写各类教材93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统编教材17部。

官校企行四方联的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读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

官校企行四方联的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读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

“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读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刘洪一摘要: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官、校、企、行)是中国高职教育运行体系中的四个相关体;四方的科学定位和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关键。

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产、学、创、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四项功能的有机融合、立体推进,是发挥高职教育最大办学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改变传统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等两张皮现象的有效举措。

建构“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运行机制,对实现高职教育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为了符合表述习惯,这里仍然将之简称为“高职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运行体系。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书(1999,韩国首尔)指出:“要对终身教育做出最大贡献,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的且以学员为导向的。

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在由个人、工业界、各种经济部门和政府分享的学习文化的基础之上。

”可见,建立开放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已经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

高职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大学相比,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上,高职教育更多地实现了官、校、企、行(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而在高职教育的功能界面上,则力图实现产、学、创、用(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几方面的有机贯通和立体化推进,这不仅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最大办学效益,也是改变传统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等两张皮现象的有效举措。

建立健全这一运行机制,是建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中国大陆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合尚不理想,导致很多高职院校虽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而其办学实践仍然比较陈旧,办学质量要有实质性的提高还面临不少困难。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作者:张现林史瑞英刘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在现有的国情下如何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再一次被列为发展的重点,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当前,针对当前的社会体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针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一下探讨。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政府协调、学校主体、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从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三个方面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改革校内人事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理事会的成立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学院+基地”政校企合作平台下的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基地”政校企合作平台下的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发展途径之一,如何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校企双赢,成为当前各高校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以政府支持和企业协作为依托,按区域行业产业特色搭建一个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政、校、企合作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1.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经验德国作为工业设计起源地,最先在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方面进行尝试。

包豪斯学院作为工业设计教育的鼻祖,在成立之初就是以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和设计生产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培养出很多著名设计师。

目前,德国的职业院校普遍采取“双元制”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和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

在美国,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劳工部要求全国各级学校把未来职场所需的基本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并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把上述能力纳入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即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是校企之间合作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模式,很多开设设计类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在与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联合设计工作室,学生以半工半读的状态在工作室中学习设计技能,开展项目设计,教育效果明显。

2.国内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2+1、订单式、教学工厂式等培养模式都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典型形式。

但从整体上讲,这些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深层次的全面推进与长效机制缺乏。

在设计专业领域,国内一些高校效仿德国包豪斯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设计工作室”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

但这些基于“工作室”的校企合作往往不长久,最终也只是停留在学校一方管理和操作而已。

基于“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与教育□江苏无锡吴志林李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但会计专业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由于自身条件和办学资源有限,很难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一些现实情况,对搭建四方联动多元合作平台,依托校内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政府指导、行业 引导、校企共建的校企合作机制谈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参考。

一、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面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经过多来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工学结合将职业工作岗位与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专业学习的内容应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一致,在专 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共赢。

二、目前“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1.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受制于政策支持力度。

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再者受制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

从国家政府层面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来看,政府部门在与高校进行“政校”合作中,并不青睐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政校”合作有被边缘化的迹象。

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两极分化,作为“会计工人”低端的会计人员已趋于饱和,而高端的会计人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会人员已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运作,促进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校政行企”多元合作在专业建设中的思路与措施

“校政行企”多元合作在专业建设中的思路与措施

“校政行企”多元合作在专业建设中的思路与措施作者:李科莫智莉梁国赏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12期[摘要] 我国职业教育“校政行企”合作机制被高职院校作为教学改革的手段之一得到普遍重视,但总体效率不高。

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充分调动起学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合作的动力、能力和深度,解决多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政府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问题,从“校政行企”合作目标出发,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政行企;专业建设;工程造价[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007-0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注重职业精神、文化素养、技术技能培养。

基于这一目标,“校政行企”合作机制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出现参与合作的动力、能力和深度不足的难题,改革出现阻力。

在此背景下,基于“校政行企”多元合作模式下开展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目标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改革着眼于建设行业快速发展背景及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相关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前景,以及从“校政行企”多方联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阻力现状出发,寻找在“校政行企”合作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突破口,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互利共赢的四方育人机制,成为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优势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培养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改革举措(一)构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的“四共一体”长效机制依托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构建“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形成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限及会议制度。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鄂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01•【字号】鄂州政发[2008]1号•【施行日期】2008.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州政发〔2008〕1号)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鄂州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引进优势职教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创造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建立结构合理、开放有序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用5年时间,形成在校生达5万人左右的职业教育规模;办成1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办成3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成3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办成6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

每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城镇在岗职工培训2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万人次,农村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95%以上接受职业培训;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9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30%以上。

二、推进职教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一)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推行“一校多牌”、“一校多股”,扩大办学规模,撤并规模较小、专业相近的职校,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采取划转、合并、联办等方式,建成5-6所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中等职业学校。

“四方联动、校团共建”:高职舞蹈表演

“四方联动、校团共建”:高职舞蹈表演

“四方联动、校团共建”:高职舞蹈表演作者:朴红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其中校企合作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如何克服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建立校团合作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有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四方联动、校团共建”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四方联动;校团共建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更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2000年开始起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响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起跑的第一声枪声,随后高职舞蹈教育在一种浮华时代下驶入了快车道,规模迅速扩大,急驰在21世纪崭新的跑道上。

但由于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急剧扩大,专业建设还十分年轻,还不成熟,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

如何搭建适合舞蹈表演专业的校企合作宽广平台,通过校团共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盛产”出真正优秀的舞台技能型表演人才,是高职舞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人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产品,高职舞蹈表演教育必须培养出合格、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必须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目前,大部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技巧、技术的训练,或只是以经典艺术作品为范本,将舞蹈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很关键的艺术实践这个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隔离开来。

这样的结果,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经验,教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舞台表演工作,等到慢慢适应了舞台,年轻的舞台艺术生涯也即将结束。

(一)学生封闭在“象牙塔”。

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除了苦练基本功外,还需要与舞台有直接和充分良性的互动。

但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学过程相对封闭,舞蹈教育基本就局限在教室中的教与学。

政校行企

政校行企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适性的模式,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统摄专业建设全局、深化教学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我们认为,提炼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四种思路:一是描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二是描述学习过程中学生角色的变换,按照角色出现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三是描述学习方式的更迭,按照学习方式所承载的学习任务予以总结和提炼;四是综合性的研究,即兼顾前面三种思路,既关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及其演进关系,也兼顾学生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要求,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尝试演绎提炼“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具体如下:第一,经过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依次包括:职业岗位分析;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

职业岗位分析首先要根据校行企可提供的教学资源实际,从合作企业众多的职业岗位中选定一组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且具有一定典型性的职业岗位,然后校企合作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用任职要求和专用任职要求);课程设置与开发必须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通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实践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兼顾成才教学与成人教育,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并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系统化开发;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是职业准入的最低要求,是实现就业的基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是合作企业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是实现就业的前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是企业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的硬性规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保障。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究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究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究[摘要]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来,通过积极实施校企融合、专业与建筑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施工员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五个对接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

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深化校企深度合作
科学有序地整合四方高职教育资源
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开发、课程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为"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中
主要考核所选岗位实操精熟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针对顶岗实习课程
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即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和职业态度
三、影响"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因素
在实际提炼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影响"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因素是:职业岗位群的性质及各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影响到"岗位轮训"和"定岗专训"的系统化设计
应用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也多属于生产类
但也有独特之处
大致包括电子产品生产线生产与管理岗位、自主性岗位(如维修)等;生产线是由一组处在不同工位的人依次完成;自主岗位是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高职教育应侧重选择自主性岗位
如电视机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硬件检测与维护等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群多属于施工类
43600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适性的模式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
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统摄专业建设全局、深化教学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精细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归纳职业岗位通用要求
为通用的基本技能训练体系与基础知识学习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确定各岗位专门要求
为各岗位专门性技能训练与专业性理论知识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
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基础护理各岗位关联度较大
专科护理各岗位独立性较强;另外也有按照医疗机构性质分类
如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老年院护理岗位群等
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多属于事务类
主要完成某件事务性的工作
过程比较复杂和松散
岗位之间内在的逻辑性较强
对员工的心智技能要求较高;各岗位之间的离散性也较强
区别度不明显;往往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就会形成不同岗位群结构
如按照机关性质
行政管理可分解为机关事务管理、社区事务管理、公司事务管理等;按照事务性质
行政管理可分解为文书事务管理、外联事务管理、人事事务管理等
四、"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我们认为
提炼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四种思路:一是描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二是描述学习过程中学生角色的变换
按照角色出现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三是描述学习方式的更迭
按照学习方式所承载的学习任务予以总结和提炼;四是综合性的研究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学轮定顶"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
彭有轩 李璐 熊汉锋 黄世宽
(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鄂州
在学生掌握了职业岗位群通用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专门的技能和知识以后
学生根据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要求
选择确定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
进行高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职训"是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简称
顶岗实习就是要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
完成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完全匹配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二、"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企合作到什么程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
提炼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并不断持续纵深推进
2010年9月17日
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讲话中指出
主要是角色岗位
如施工员、质检员等;完成一个施工项目
需要多个角色岗位协作完成
各岗位的独立性较强;岗位轮训就是不同角色岗位之间的转换;定岗专训即是在多个角色岗位中选择
护理类职业岗位群多属于服务类
主要是为病人提供不同医护服务;根据护理技术内涵
可分解为基础护理岗位、专科护理岗位和整体护理岗位等
单纯从学生角色变换角度提炼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过去;学习即是工作
通过工作学会工作
这种职教理念引领了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的驱动下
学习的过程演变成完成仿真或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
第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必须与职业岗位分析密切联系
第五
根据四个阶段教学侧重和学习方式倚重
可以概括为两基训练学习、岗位遍历轮训、职业定岗专训、实习顶岗职训
进一步精简为"学轮定顶";"两基"即是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也就是在第一阶段要设计好基本技能训练系统和基础知识学习系统;"遍历"是逐个经历的意思
也就是在第二阶段要轮流训练和学习与各职业岗位专用任职要求匹配的专门岗位技能及专门岗位知识;"定岗"是"选择确定职业岗位"的简称
顶岗综合管理 学校各个层面建制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总和 比如
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群多属于生产类
往往构成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
即是一个岗位链
各岗位之间的关联度较高;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多个岗位链;岗位轮训包括工艺流程内轮岗和不同岗位链轮岗;定岗专训既可选择岗位链中的岗位
也可以选择一个岗位链
(生活即课堂
即如何将大学生活作为成人与成才教育的全部) 企业文化活动、生活以及实习日志、企业文化宣传等 考核评价 操作+笔试或表述 操作+熟练度 操作+证书 知识+技能+态度 质量保障 教学规范;课堂效率保障与评价;教学绩效考核 岗位间衔接管理
轮训创新策略 项目质量管理;证书课程质量管理 课程化质量评价
通过提炼
我们编制了"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施"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环节如下:
首先
通过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
按照就业率高、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标准
确定典型职业岗位
为分析任职要求做准备;分析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设计"遍历轮岗"程序提供依据
第四
为了提高匹配程度
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分为与职业岗位群通用任职要求匹配的通用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各职业岗位专用任职要求匹配的专门岗位技能及专门岗位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职业岗位特定任职要求匹配的高级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职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等四个阶段;这里的"技能"是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岗位实操技能
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保障
第二
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即是教学过程
涉及学生角色变换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与使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背景下
学生一段时间是在校学习的学生
另一段时间变换为在企业生产的员工;随着校企合作深度的强化
"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与员工身份的频繁变换
逐步实现了两种身份的一体化
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融通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企业技术标准
以实践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
兼顾成才教学与成人教育
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并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实施课程系统化开发;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是职业准入的最低要求
是实现就业的基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是合作企业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是实现就业的前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是企业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的硬性规定
推进程序 学 轮 定 顶 演绎过程 感知 理解 实践 遍历 定岗 顶岗 模拟 模仿 基训 通训 专训 职训 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职业岗位(群)基本技能及其对应的基础知识(以下简称"两基") 加深"两基"理解
提高理实结合水平 融通"两基"
适度拓展(综合与比较) 精熟优选岗位
进一步拓展(适度增加新理论、新技术) 真实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认知规律 以简单、综合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复杂、专项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成长历程 初学者 高级初学者 有能力者 实施场所 校内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 生产性课堂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开发专业课程
在"学"阶段
主要开发"两基"一体化课程;在"轮"阶段
主要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在"定"阶段
主要开发项目课程和证书课程;在"顶"阶段
主要开发顶岗实习课程
第四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如针对"两基"一体化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