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之用人绝顶高手

合集下载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制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辉煌的以后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强盛时代,必定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盛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杰出的领导者,必定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领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点,他之因此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因此有天下者何?项氏之因此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因此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因此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计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第一,身披板甲但必先了解人心《三国演义》中诸位名将在征战中展示出了各自的卓越能力,有的英勇顽强、有的谋略过人,但都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

著名的许褚,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十分粗鄙愚钝。

虽然被视为一个门外汉,许褚却熟悉士兵的心理,能够在战场上激励士气、稳定局面。

在这一点上,他的能力比许多有才华的将领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了解的是人性。

因此,无论是对于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了解人心乃是用人之道的根本。

第二,视实绩为唯一标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是最值得借鉴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才都必须先走上动手做的道路,只有在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而这种用人法则,最终使得曹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当时金戈铁马的强国。

若在用人上,只看重学历背景、职称头衔,而忽略了实际表现,那么用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只有在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坚持考察人才实际表现,才能真正解决用人之道的难题。

第三,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信义为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他的招才收人秉持着这份原则,最后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历来强调“人以信为本”,实际上便是在传递这一信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机构,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信任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短视行为”都可能严重损害用人信誉。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一旦失去信份,便难以在用人市场立足。

因此,以道德、尊重、信任作为用人之道的核心准则,是任何企业、国家、机构应牢记的智慧。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虽然是历史书上的故事,但随时间推移却愈发证明了它的价值。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共传达出三条精髓的思想:了解人心,视实绩为唯一标准,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

对于今天的社会,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原则。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三国演义中的东吴,真可谓是英杰辈出,“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洋洋洒洒一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道出了东吴少主孙权的气魄。

正是英雄出少年。

本该期待着这位年轻的贤君能有一番傲人的作为,留下千古绝唱时,罗贯中却笔锋一转,写了孙权晚年的粗暴与嗜杀。

贤君变身为暴君,英主变身为昏君,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怎能不使人警戒呢。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要想有个完美的句号,有个理想的终结需要一颗冷静克制的心,需要持之以恒的行。

曹魏,一直是实力强劲,一个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国,为首的是一位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的曹操曹孟德。

“山不在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诗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帝王之气,辽阔之姿。

曹操有一个特点,他爱笑。

他笑对友人,笑对敌人,笑对磨难,笑对天下。

赤壁之战,他败走华容道,性命堪忧之际,他却还“抚掌大笑”。

这是坦然,也是胸怀。

面对困难,如果能像曹操般对其一笑而过,勇于直面它,挑战它,这样我们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强!战火纷乱,智谋层出,群雄并起,这是三国演义,看大江东去,品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历史佳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2在世界上,无奇不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暑假里,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书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叙述了从汉武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许多鲜明的历史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恶贯满盈的董卓、奸诈的曹操、小心眼的周瑜。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兵如神、聪明博学,帮过刘备许多忙,曾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七纵孟获、智算华容道……关羽他那忠肝义胆的精神打动了我,虽然他放了奸诈的'曹操,但那时因为,曹操对他有恩,他从不临阵而逃。

中国四大名著成语故事

中国四大名著成语故事

中国四大名著成语故事一、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

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事。

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

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

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

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

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孙刘联***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虚实。

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

箭射满了草船。

诸葛亮满载而归!单刀赴会赤壁之战之后。

三国鼎立逐渐形成。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

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本属东吴。

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

便遣请关羽赴宴。

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

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

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

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

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刮骨疗毒水淹七***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谈人才一、思贤若渴夫欲王霸天下,必须善得人心,广纳贤才。

三国时期, 靠镇压黄巾军而暴发的三大政治、军事巨头,尤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曹操靠天时,孙坚仗地利,均得势较早,已群贤毕集。

唯刘备赖结拜三兄弟,东奔西突,终是势单力薄, 处处挨打。

偶得徐庶指点,便有胜绩,尝到了人才的甜头。

后来徐庶被曹操诓骗而去时,刘备“大哭不已,乞再骤一霄,来日饯行,”并言“闻公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临别“送一程又一程”,“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为阻断了望徐庶之目。

刘备闻徐庶荐诸葛亮后,三顾茅庐,终得相辅,已成千古美谈。

但说刘备去卧龙岗途中,逢人便下马躬立道旁恭敬参拜,可见他当时满脑子都是诸葛亮。

第三次得遇诸葛亮却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直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义弟张飞怀愤要烧房,关羽不满也横眉,皆被斥之。

足见刘备敬仰、殷切、渴思之心。

怎不令诸葛亮沤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报。

亮之出果然为蜀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取才有道人才来路有两条,一是从敌方挖掘、收买、拉拢或捕获现才。

二是从内部发掘人才于微末,提拔人才于蓬蒿或培养人才于既始。

取才方法很多:第一、物以类骤。

孙坚酣战太史慈,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英雄爱英雄也。

孙坚挂袍志念,想方设法取回太史慈,大慰平生。

这类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如关羽战黄忠,张飞释严颜等等。

第二、结以肱股。

刘备以手足之情结拜关羽、张飞,终生为已所用。

第三、仁爱相系。

赵云被刘备借用后,执其手恋恋不舍,后来赵云愿落草为寇,也要等待刘备。

其四、强取豪夺。

曹操欲用徐庶取用程昱计扣留其母为人质,假用徐庶至孝之性而得以骗取。

刘备所谓不仁不义者,可名为“杀鸡取卵型”。

还有离间主臣,致令欲归无门者;投贿其嗜,勾诱而用者;以金珠美玩、爵禄、美妾以结其心者等具体操作方法。

当然真正的人才,是指德才兼备者,他们常以大局为重,正气凛然,目无旁顾。

陈宫看透了曹操之后,虽然被曹操所获,也宁愿从容赴死,舍身就义。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点评:1.刘备:刘备是一个仁慈、有雄心壮志、重情义的人物。

他的最大特点是仁政爱民,重情义,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始终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领袖。

2.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法纪严明、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的谋略家。

他的智慧和才能让他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3.关羽:关羽是蜀国名将,武艺高强、忠诚勇敢。

他被描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有时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倾向。

他的忠诚和勇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形象。

4.张飞:张飞是蜀国名将,勇猛刚强、粗犷豪放。

他与关羽一同被尊称为“万人敌”,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5.周瑜:周瑜是吴国都督,足智多谋、风度翩翩。

他与诸葛亮有着激烈的智斗,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他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6.曹操:曹操是魏国领袖,多疑善变、雄心勃勃。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具有文学才华。

他的领导力和才智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7.孙权:孙权是吴国君主,能干而有远见、善于用人。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事业,成为了江东的一代明主。

他的才智和领导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地刻划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用人一技之长的案例

用人一技之长的案例

用人一技之长的案例
1、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

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

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2、王羲之-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李白-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适合儿童了解的三国演义作品

适合儿童了解的三国演义作品

适合儿童了解的三国演义作品《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啊,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像个大乱斗的操场,各路英雄好汉都在争先恐后,想要抢个风头。

咱们今天就聊聊适合小朋友了解的《三国演义》作品,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带大家走进那个充满传奇的时代。

咱们得提到那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

哎呀,这可不是个普通人,简直就是个智慧的化身。

人们称他为“卧龙”,真的是有点像咱们现在说的“绝世高手”。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草地上静静地思考,突然就有了妙计,哎,这就是他。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个小小诸葛亮,能想出无数的聪明点子,帮助身边的小伙伴解决问题。

真是太酷了,对吧?再说到刘备,这位仁义的“大哥”。

他总是对朋友特别好,像极了咱们身边的那种热心肠的好朋友。

你看他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真是跑得不亦乐乎,遇到关羽和张飞,简直就像是找到了“人生的搭档”,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朋友的重要性,可是无可替代的哦。

就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朋友之间的情谊可不是说说而已。

曹操也是个角色。

他有点像“坏人”的代表,但也不能全说他不好。

他的智慧和勇气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他常常想方设法来获得权力,这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小朋友们可以想想,像曹操这样的角色,其实也有点反派的感觉,但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咱们思考,比如“为了目标不惜一切”的决心。

是不是让人觉得挺复杂的呢?咱们再聊聊那些精彩的战役,像是赤壁之战,哎呀,那可是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想象一下,战鼓轰鸣,刀枪交击,水面上火光四射,真的是如同电影般的视觉盛宴!小朋友们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想象自己是那场战斗中的小英雄,策马奔腾,驰骋沙场,捍卫正义。

这样的想象,绝对能让你们乐翻天!还有那些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可经典了。

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在桃园里结为兄弟,那种义气让人感动。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立下的誓言,真是心里暖暖的。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诸葛亮,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聪明绝顶的智者形象。

他可是《三国演义》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聊聊他的经典故事。

我们就从他的机智和对蜀汉的贡献入手,来看看这个“卧龙”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

1.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1 草船借箭首先得说说“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可是诸葛亮经典的智谋之一。

话说当时他需要准备打仗的箭,可是蜀汉这边可没有那么多箭,怎么搞?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利用大雾天气,派出一只满载稻草人的船只,假装成自己的人马,驶向敌营。

曹军见状,以为蜀汉来袭,赶紧放箭,结果箭全射到了诸葛亮的船上,几乎是白白送上了几万支箭!这手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聪明。

1.2 七擒孟获再来聊聊“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统一南方,先是派兵去打孟获,但打了好几次都没能彻底降服他。

结果诸葛亮想,何不换个方式?于是他把孟获抓来,放了他,想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力量。

没想到孟获觉得诸葛亮非常讲义气,后来果然心甘情愿归顺蜀汉。

真是让人佩服,搞定敌人用的是“以德服人”的招数,这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2. 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2.1 出使东吴接下来我们得说说诸葛亮的忠诚。

他为了帮刘备实现大业,跑去东吴出使,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任务。

记得当时孙权手下可是高手如云,诸葛亮要说服他们联合对抗曹操。

他耐心讲述战略,甚至还不惜亲自出面,展现出他的风度与才华,最终成功让孙权答应合作。

这样的情义,不得不让人佩服。

2.2 木牛流马还有就是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趣的。

想当初,蜀汉士兵缺乏运输能力,诸葛亮脑子一转,造出了这种木制的运输工具,能帮助运送粮草,真是救了大忙。

听说这个木牛流马还能根据需要自动走动,真是为士兵们的行军解决了大问题,效率提升不止一个档次!3. 诸葛亮的遗志与后人影响3.1 诸葛亮的遗嘱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诸葛亮的遗嘱,他对刘备之子的托孤,表达了他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关怀。

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5篇

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5篇

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5篇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1今天,妈妈去图书馆帮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封面上是两个高大魁梧的人在搏斗,我想:他们是谁呢?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侠肝义胆的过人气概。

刘备的宽厚仁义,关羽的忠义无双,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曹操的狡诈多疑,杨修的恃才放旷,周瑜的才华横溢……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诸葛亮,他造出了木牛流马来运粮草。

木牛流马的舌头只要轻轻一转,就停止不动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这样复杂的东西,只有诸葛亮才能设计出来,令我敬佩。

他勤于思考,击败了不少聪明的人。

我就缺少这种能动手动脑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一点我还要向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学习呢!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羽的刮骨疗伤,神医华佗把关羽的肉划开,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想想也可怕,这种疼痛可不是常人所可以忍受的,可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与人下棋,谈笑风生,看到这里我也很佩服关羽的勇敢。

想到我小时候一看到针管就哇哇大哭,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退缩不前,真是很惭愧。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还久久的沉迷在三国的故事中。

三国演义交流读书心得2读完《三国演义》,心中激动不已,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充满好奇,于是又去查寻了许多相关书籍,之后了解到书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特点,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

孔明——足智多谋、稳重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猜疑心重、为人机警又有谋略、_雄且多疑;周瑜——擅长用兵、聪明绝顶、自视甚高。

我喜欢书中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这种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实在令人激赏,也让我们学习到遇到紧急事件之时,不可惊慌,冷静的用智慧去思考,明辨是非、凡事三思而行、秉持忠义之心帮助刘邦打天下,奠定了蜀国日后大业。

并于出师表一文中,道尽了他的一片忠心,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让我非常感动之处。

“熟能生巧”,是读完三国演义后另一个启发,那时期的诸侯们个个对于打仗技巧都非常熟练,并不是他们天生善战,而是时代迫使他们将一代代的经验慢慢累积与传承,且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朝代,由此得知——凡事只要有心,肯花时间不断努力练习就会慢慢熟练,再加上冷静而明确的判断,终会有成功之日。

群雄逐鹿:《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的群起争霸

群雄逐鹿:《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的群起争霸

群雄逐鹿:《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的群起争霸《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家罗贯中借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展现了一幅英雄豪杰群起争霸的壮阔画卷。

在小说中,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品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各种权谋斗争中,积极谋取自己的利益。

本文将围绕《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展开,探讨他们的崛起与群起争霸。

一、刘备:“卧龙”诸葛亮辅佐的儒雅君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谋和仁义的人物之一。

他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广泛的人脉,加上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忠诚的臣子,逐渐崛起并建立了蜀汉。

刘备善于倚重和信任人才,尤其是他的丞相诸葛亮,与他共谋征战天下,实现国家统一的伟业。

刘备以儒雅君子的形象示人,他始终坚持仁义道德,深得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他身处乱世之中,心系百姓疾苦,面临权谋和利益的诱惑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信念,为人所敬仰。

二、曹操:权谋高手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权谋和政治手腕的英雄之一。

他凭借过人的智谋,统一北方,建立起魏国。

曹操善于运筹帷幄,尤其擅长用兵,多次在战场上战胜敌军,成为群雄逐鹿的首要势力之一。

曹操是一个既有杀伐决断的一方诸侯,又有文化修养的政治家。

他推行集权主义,采取一系列政策,加强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

同时,曹操也注重文化的发展,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并培养名士,为他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三、孙权:坚定意志的智勇之主孙权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英雄角色,他继承了刘备、曹操之后的东吴。

孙权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军事才能,保护了东吴的疆土,并通过与刘备、曹操的纷争,巧妙地保持了自己的地位。

孙权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他善于权衡利弊,作出明智的决策。

他善于团结不同阶层的人并信任他们,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孙权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色,使得他成为逐鹿中原的关键角色之一。

四、诸葛亮:智谋过人的谋略家与统帅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瞩目的智谋家之一。

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辅佐刘备的能力,在混乱的时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国演义设计取四城读后感

三国演义设计取四城读后感

三国演义设计取四城读后感
先说这诸葛亮啊,那脑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算计起敌人来,就像一个超级狡猾又聪明绝顶的老狐狸。

就拿取这四城来说吧,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算得死死的。

这几座城的守将啊,在诸葛亮面前就像懵懂的小娃娃。

诸葛亮这边用点小计谋,在那边装作有千军万马的样子,那些守将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比如说啊,他让人在城外大张旗鼓地折腾,守将们远远一看,妈呀,这得多少人啊,腿都吓软了。

这就像咱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一个聪明的小伙伴假装弄出很大动静,让找的人以为他在别处,其实他就在旁边的小角落里偷笑呢。

而且诸葛亮很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

这些守将呢,有的是胆小怕事,一看到风吹草动就慌了神;有的是贪婪,看到点小便宜就想往上扑。

诸葛亮就像个钓鱼的老手,知道什么样的鱼饵能钓到什么样的鱼。

他给这些守将下的套啊,就等着他们乖乖上钩呢。

从这取四城的故事里,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战争里可不能光靠武力硬拼。

要是像张飞那样,只会拿着丈八蛇矛往前冲,那可不行。

还得像诸葛亮这样,用智慧去布局,用计谋去取胜。

这就好比咱们在生活里遇到难题,不能只知道使蛮劲,得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什么巧妙的办法。

不过呢,那些被诸葛亮算计的守将也有点可怜。

他们以为自己守着城就安全得很,哪知道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克星。

这就告诉我们啊,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然被人算计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总之呢,这一段故事就像一场精彩的智斗大片,让我看得是津津有味,还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2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2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3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4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5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6二、操是个好老板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93、令行禁止,赏罚清楚114、虚怀假设谷,见贤思齐12寿的《三国志》为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寿给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拟而言,操的条件是比拟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皇叔,他至少有一可以骗人的名片,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孙权,三国风云人物之一,其兄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后人辛弃疾怀才不遇时感叹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江东三督,周鲁吕,并之陆逊,与孙权共留君臣佳话,孙权用人之道不在任何一个帝王之下,其气魄与胸怀令人赞叹!一、识人有术孙权能识人,比如鲁肃,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

周瑜对孙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鲁肃进入孙权视线,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鲁肃与孙权深夜谈话,相当于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的战略观符合当时东吴的实际情况。

后来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天下三分,也证实鲁肃的战略远见。

孙权考察鲁肃,核心在于考察其大局观是否与本人的价值观一致。

孙权识人之术,首先在于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识人的关键在于,候选人是否能够认同组织的文化,或是组织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

所以,识人就是寻找与选择同道中人,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二、用人有度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率兵征吴,孙权派诸葛谨前往蜀国讲和!因诸葛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东吴张昭怀疑诸葛谨私通蜀汉,背叛东吴。

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讲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

三国演义演讲稿四篇

三国演义演讲稿四篇

三国演义演讲稿四篇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更是一部教育人的书。

它通过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三国时期,有许多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XXX。

他不仅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也是一个忠诚的臣子。

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XXX获,都是他出谋划策的成果。

他辅佐XXX,协助XXX,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能够看透人心,早就知道XXX会背叛,还能够识破XXX的计谋。

XXX的种种行为,都是我们研究的榜样。

除了XXX,其他人物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XXX、XXX、XXX等人勇猛果敢,忠诚义气;XXX、XXX等人机智过人,善于策划;XXX、XXX等人则是谋略高超,善于用兵。

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总之,读完《三国演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伟大。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教育人的书。

三国演义中有三位绝顶高手:XXX奸绝、XXX义绝、XXX智绝。

他们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在战场上斗智斗勇的能力。

XXX是一个真正的“奸”人!他非常狡猾,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在逃亡途中,他因多疑而杀了结拜兄弟XXX一家。

XXX则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在徐州被攻破后,他被迫降XXX,但一听到XXX的消息,就不顾千山万水去寻找他。

在途中,他有过英勇的事迹,如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等,令人赞叹不已。

XXX则是“智”的化身,他用火烧博望坡大败XXX,欲擒故纵南蛮王XXX,吓跑XXX的空城计,大雾中草船借箭,上方谷XXX被困等计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

三国演义是智慧的战场,不论兵力多寡,只看将才和智慧。

这是其中的精髓,也告诫我们:做事要有巧妙的方法。

希望大家好好阅读,研究其中的精髓!三国演义》是一本越读越有意思的好书。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开始,各军阀争抢中原,经历了多次战争后,XXX统一了北方。

XXX三顾茅庐,感动了XXX,他愿意出山辅佐XXX打江山,而XXX则成为屏障,独霸江东。

三国演义人物短评

三国演义人物短评

三国演义人物短评
1. 刘备:仁德君主,才略过人,然有时犹豫不决。

其忠心耿耿,重情重义,赢得了众多拥簇者。

2. 关羽:武勇无双,忠义可嘉。

然性格直率,有些暴躁易怒。

其武勇威猛,赫赫有名。

3. 张飞:勇猛果敢,对主公忠心耿耿。

但脾气暴烈,有时做事缺乏分寸。

4. 诸葛亮:超凡智谋,谋略无双。

恪尽职守,忠心耿耿。

虽遭多番挫折,仍屡建奇功。

5. 赵云:武勇非凡,勇冠三军。

忠义可佩,有护主之心。

其骁勇善战,数立战功。

6. 曹操:雄才大略,统帅之才出众。

善于用人,胸有远谋。

但有些狡诈阴险,存私心杀嫡亲。

7. 司马懿:阴谋诡计,奸诈狡猾。

其谋逆之心,始终隐藏不露。

最终篡位称帝。

8. 周瑜:英勇善谋,有谋有勇。

其与诸葛亮智计相斗,可谓棋逢对手。

9. 黄盖:武勇过人,勇猛无俦。

但过于骄横跋扈,最终身死于乱军之中。

10. 魏延:勇猛果决,敢冒生死。

忠心耿耿,终生匡扶汉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之用人绝顶高手富士康科技集团:魏德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曲《临江仙》﹐开启了一幅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群雄逐鹿的硝烟画面。

经过一场场的斗智﹑斗勇﹑拼杀﹐终于在公元222年﹐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曾经“出身四世三公﹐海内所依”﹐带领18路诸侯挑战董卓﹐风光无限的袁绍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烟消云散?为什么号称三国第一勇将﹑三次打劫刘备﹑辕门射戟赢得众将士喝采的吕布会四下逃窜﹐最后白门楼殒命呢?为什么刘璋坐守天府之国的四川﹐为人仁慈﹐虽没有出什么乱子﹐末了却将自己的地盘拱手送给刘备呢?这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可谓林林总总﹐但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却是用人问题。

按《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5卷丁编第3章的说法﹐三国鼎立﹐用人关键﹔如孙权的举贤任能对东吴的政权巩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用人是管理中的重头戏﹕人用不好﹐何来管理?人在曹营心在汉﹐管理绩效又从何说起?下面﹐我们且看看三国时期几个用人方面的绝顶高手。

(一)三国最高的HR之CEO﹕曹操曹操曹孟德﹐这个被南阳许劭(字子将)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英雄(“曹操至少算一个英雄。

”——鲁迅语)﹐无论从他手下带的一帮文臣武将来看﹐还是带着这帮人所做出的业绩来看﹐都堪称三国时期HR 方面的CEO。

曹操用人﹐有其自身的特色。

特色之一﹐善于利用天时。

众所周知﹐三国兴旺﹐曹魏多占天时﹐孙吴多占地利﹐蜀汉多占人和。

曹操听从谋士毛玠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196年迎献帝于许昌﹐此招为他选人和用人提供了政治依据。

古言﹕“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他是汉朝的丞相﹐士人们自然会像他靠拢。

献帝的议郎董昭(从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后归曹操。

)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一点上不妨做深层次的分析。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成全国性的人才流动(有点像现在珠江三角洲)﹕出身世家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特权﹐如刘备等﹔中下阶层的人才希望展现自己的才华﹐如郭嘉﹑孔明等。

曹操背后的东汉政府实际上就是曹魏与东汉政权的辩证统一。

所以﹐清人赵翼在分析荀文若弃袁绍而投曹操时说﹕“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也。

”曹操在用人﹑留人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这一点。

比如﹐当关羽被擒后﹐他“礼之甚厚”﹐首先让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以便于心理上接受﹔次之又派官员或故交(如徐晃)等去当说客。

虽然最后关羽没有留下来﹐曹操却博得了重贤天下的名声﹐也为后来的斗争中留了一条后路。

特色之二﹐重视人才﹐惟才是举。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讨伐董卓时﹐他曾与袁绍对话时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来﹐他又在《短歌行》写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可见求才之心﹔当丞相后﹐先后于建安15﹑19﹑22年颁布《求贤令》﹐重点宣传“惟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以“德行”和出身门第为主要标准选择人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曹操有自己的一套用人哲学﹕才﹐必是智才﹑将才或帅才﹔德﹐传统的三纲六纪不要﹐愚忠的不要﹔是地方豪强﹐能力不够的也不要。

在此种前提下﹐他身边聚拢了如东汉官员王朗﹑董昭﹑荀文若﹐敌阵中投降的张辽﹑张合﹑徐晃﹑陈琳等人﹐从普通士人中还提拔了郭嘉﹑刘晔等。

从他收降的从多降将人士中﹐陈琳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其文才非比一般。

200年袁绍征曹操时﹐曾叫陈琳作檄文。

当时曹操正犯头疯病﹐陈琳洋洋洒洒一篇文章里触及曹操的祖宗﹐把曹操惊出一身冷汗﹐头疼病也剎地好了。

后来官渡之战中袁绍兵败﹐陈琳被俘。

按常理﹐曹操是应该杀了他。

但曹操爱其才﹐既往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这也足见曹操之心胸宽广﹐可不愧CEO之称。

特色之三﹐言室满堂﹐独运其谋。

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全能冠军”——其胆识﹑勇气﹑智谋﹑文学﹑军事﹑天文﹑地理均堪称一流。

按唐太宗评价他“一将之智有余”(毛本《三国演义》59回评)﹐说明他不仅具一个将军之才﹐更具有治一国之才。

他这种管理者﹐手下一般少于像孔明一样的高才﹔他需要的是像郭嘉一样能适时提出好的点子﹐能预知问题发生的一类谋士。

因此﹐他在管理上一般采用“言室满堂﹐独运其谋”的方式﹐与谋士商议后选取最佳方法﹐而最佳方法通常是他心里早就有底儿。

比如在迎献帝这件事上﹐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先是他与天子议郎董昭的聊天中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谋士毛玠又数次进言。

196年﹐他又组织众谋士讨论。

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此举会引火上身﹐无异于把自己当成众人之矢﹔小部分人认为可以顺天意﹐占政治优势。

最后曹操拍板定案﹐亲自到洛阳迎接献帝﹐做了曹魏史上一个最重大的决定。

纵观曹操一生﹐其身体力行﹐东征西讨﹐最有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这与他“言室满堂﹐独运其谋”的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

特色之四﹐激励下属有高招。

手下有能人是好事﹐但如何让他们各尽其职﹐甚至鞠躬尽瘁?曹操在这一点上可谓绝﹐我们且从三件事案例上看。

1﹑三哭典韦。

196年征张绣时﹐典韦为了保护曹操﹐“身被众创”﹐力竭而死。

曹操闻言痛哭﹐对部下言﹐“吾折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第二年﹐曹操再征张绣﹐突然在军中痛哭﹐原来只是想起去年此时在此折了典韦。

此次哭祭典韦时,在全军都引起震动,从士卒到将领,均为曹操的真情所动。

及至征伐张绣后﹐路过典韦墓时再度痛哭之。

他这样做最明显的目的就是让下属明白﹕我曹操是个感恩的人﹐对我曹操真正忠诚的人﹐无论生前生后﹐都会深受重视的。

2﹑至交郭嘉。

郭嘉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一路从曹操东征西讨﹐计出不穷。

207年﹐在征讨袁尚中﹐郭嘉病重﹐曹操十分心疼﹐看望他时﹐流泪安慰。

后采纳谋士郭嘉之遗计,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来降。

回师不久逝世后﹐曹操哀痛不已﹐常常在人前提及。

及至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与郭嘉的交往﹐告诉后来的管理者﹕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你用真心才能换在他的真心。

3﹑智激庞德。

219年﹐蜀将关羽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为大将﹐庞德为先锋。

于禁告诉曹操﹕庞德的故主马超在蜀﹐其兄庞柔也在西川﹐这会不会不妥?曹操一想﹐便找来庞德说﹕“不是我不用你﹐奈何外面的人说法很多﹐你看我应该怎么办呢?”庞德听后﹐头触地流血﹔为表其忠﹐抬棺上阵。

末了﹐庞德大败关羽﹐并射其一箭。

虽然后来由于于禁指挥失误被关羽所擒﹐但不降被杀——而统帅于禁还屈膝投降关羽。

曹操能识人﹐能容人﹐能留人﹐能审时度势﹐能独运其谋﹐真不愧是三国时期HR的CEO。

(二) 三国时用人最有特色的人﹕刘备刘备刘玄德﹐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足够的“金融资本”﹐也无“一城一域”﹐个人能力更比不上曹操。

他少时不治产业﹐只喜欢弄狗养马。

他又是如何让手下人服他呢?很显然﹐刘备是一个能力不全面的管理者﹔而他手下的关张﹑庞统﹑孔明等﹐他是靠其独特的方式来驾驭的。

他的整个一生﹐也告诉后来的管理者——你不一定有非常杰出的能力﹐但你必须让你的下属服你﹗刘备在这点上用得很绝。

1﹑诚信待人。

刘备从他成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讲诚信﹐讲仁义﹐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他首先是这样对待百姓。

208年﹐他败走当阳时﹐携民10余万渡江﹐部下多劝其放弃之﹐但刘备说﹕“成大事者当以人为本﹐吾安能弃之?”这在百姓中留下很深印象。

当然他对待下属也讲求这一点。

蜀汉集团早期的核心成员﹐都是他感情上的铁哥们儿﹐像关张﹑孔明﹑赵云等。

刘备初次与赵云相见﹐两人便“甚相爱敬﹐有不舍之意”﹔后来刘备创下一定基业﹐赵云相逢时﹐一席话﹐让“云感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

从此﹐赵云戎马一生﹐为蜀汉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直至七十多岁病死。

而徐庶加盟刘备集团时﹐正是刘备焦头烂额之际。

但“火烧博望坡”﹐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于是曹操用计赚其去许昌。

刘备设晏为其送行﹐泪如雨下。

庶亦涕泣而别。

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

”众问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见《三国演义》36回)正是因为刘备待人至诚﹐最后徐庶至魏后不设一策一谋。

2﹑感情用人。

刘备自知别人长处﹐因此在罗致人才和用人过程中﹐极尽感情之能事﹐动辄泪如雨下。

此后这些人均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这种管理方式可谓实用型。

看这备一生﹐其用人更趋于感情化。

五虎上将中﹐关羽﹑张飞﹑赵云均是其心腹﹐大权所在者孔明﹐也是用泪水请出山的。

连他在白帝托孤时﹐也流着泪安排后事﹐硬是让孔明发誓辅佐刘禅。

值得注意的是﹐感情用人要三思而行﹐否则将铸成大错。

比如在管理荆州上﹐刘备一直认为关羽是不二人选——自家人好办事嘛﹐搞得孔明也不好说话﹐只好在旁边提醒一下。

最后﹐关羽的刚愎自用让刘备吃尽苦头﹐差点丢了江山。

后代管理者﹐一般都以事用人﹐而非感情用人。

3﹑让下属看到希望。

刘备出身没落的皇族﹐已经沦落到不得不卖草席为生。

按说﹐他是没有资格与曹操﹑孙权一争天下的。

但他硬是利自己的人格优势﹐成三分鼎足之势。

我们细细看来﹐发现刘备的发迹过程中﹐一直注意给下属以希望。

刘备“少有大志﹐好交游天下豪杰”(《三国志》)﹐这是他注重从人脉上打基础。

再者﹐世人皆公认刘备乃“当世之枭雄”(指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郭嘉﹑程昱等皆称﹕“刘备﹐人杰也”﹔连曹操也不得不承认﹕“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跟着这样的主管﹐谁没有信心成就大事?最后﹐刘备注重政治优势宣传。

他一直称曹操是“汉贼”﹐自己的事业就是“匡复汉室”﹐是正义的事业。

这在当时的士人和百姓心里很乐于接受﹐下属做工作时也感到特别光荣。

(三) 三国广收人才的典型主管——孙权孙权﹐史称紫髯碧眼﹐有乃父之风﹐勇而少谋﹐朝中三教九流者从多。

他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开言路﹐兼收并济﹐敢放手让其独揽大权﹐独挡一面﹐最终效果也很明显﹐可谓“放手型”管理。

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其兄﹐比蜀汉刘备要早。

他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拉拢原有人马程普﹑周瑜等人才的同时﹐也开始任用世家大族﹐如江东大族陆逊父子﹐朱治等人。

孙权一直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敌于圣人”。

三国之中﹐孙权之口碑最好﹐他为人谦和﹐是一个典型的核心主管人物。

恰如其兄临终所言﹕“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保江东﹐我不如卿。

”怪不得213年曹操征伐孙权时﹐看到整齐的阵营﹐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呀﹗总体上说﹐孙权用人有以下特色﹕1﹑破格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