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1.中国农业的起源(1)区域: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传说: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2.农业的地位和影响(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2)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

发展历程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演变(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王所有.(2)封建社会:①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②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2。

土地兼并现象(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4)解决途径:①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②农民阶级: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目的: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

【易错防范】 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演变及地位 从经营的方式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 转变;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 导地位,但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易错防范】 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 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的是一种雇佣关系。 思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雇佣关系出现,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
2.棉纺织业的兴盛 史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御寒”“生暖”“无不赖之”主要反映了棉布的功能及地位。 思考 史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专题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古代中国水利(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

②河防,防水患。

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4.农书:《吕氏春秋》中的有关篇目;汉代《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优化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优化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 特点所决定的;(2)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
原因
展地主经济
交往易“滋扰生事”;(3)为了防பைடு நூலகம்和抵
御西方侵略者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 内容
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贸易
(1)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 (1)起到了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不利
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 影响
(2)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 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相同点 (1)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2)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3)原因都是出于统治需要; (4)内容方面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影响方面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优化总结
[通史时空坐标]
核心 要点归纳
一、“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 时代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 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
目的
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巩固封建经济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1)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7张PPT)






五谷
猪 马 牛
六 畜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精耕细作的概念:
•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 2、时间: • 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3、精耕细作的的特征和表现
• • • • •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方法的更新 (3)水利工程的发展 (4)灌溉工具的演进 (5)耕作制度的变化
• 2、农耕技术的演进
• • • • • • • • • (1)原始农业: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2)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农具:出现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 锄、石犁 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种类:粟、稻、黍、麦、桑、麻等 人们的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 ;汉——漕渠、白渠、龙 首渠、井渠法(坎儿井)
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耕作制度 西汉——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机架牵引
种子: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 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 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 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 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表现形式 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井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人民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业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4、自耕农大量破产,威胁了国家的收入来源,严重影响 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主学习:古代统治者和农民各是怎样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 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 在一起。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南北朝 草市形成 民间集市
唐 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 清 商业区繁华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 有正式的“市”9处,右 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 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东汉牛耕技术有何进步?
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1)耦犁。春秋战国。 (2)进步: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影响:便于牛耕的普及,有利于山地开垦; 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 劳动,使用简单工具 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一 、重农抑商政策
重视农业
抑制商业
1、含义: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古代历朝大都推 行这一政策。
《商君书》:“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兔除本人徭役 )。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全家罚为官奴 )。”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 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 要发展农业以巩固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分类标准
(1)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时间
“夜市” “晓市”
但“市”的管理制度滞后 (2)宋代:“市”突破时间限制, “夜市”得到官方认可;五更
开“晓市”
(1)南北朝形成,有“草市尉”管理 乡村“市”
(2)唐代:“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即“草市”
(3)宋代:“草市”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空
耒耜和石锄、石
培土、沤制肥料、 稷、麦、桑、
犁(少量青铜农具)
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都江堰
耦犁,一
两汉 牛挽犁大 一年一熟
镰、耧车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隋唐
曲辕犁
宋朝
一年两熟和一
关中水 利工程
翻车
筒车 水转翻
车 风力水
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分类
和发展 “市”的分类 不同的“市”在历代发展状况
二、补笔记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1)汉代:城“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四面“围墙”
城里“市”
(2)唐代:城“市”里“夜市”繁荣
即城“市”
(3)宋代:城“市”突破空间限制,坊市不分
重点突破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 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 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 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提纲)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提纲)

【区一中】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提纲)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学们,大家好。

本节课我们学习必修二,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一课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后面还要学习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本课。

同学们听过天仙配黄梅戏吧,怎么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对吧。

那么同学们,我们看第一子目:1.神农的传说大家阅读第一子目,回答说明了什么?阅读并且归纳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原始农业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比如中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现在还有浙江河姆渡遗址稻后播种;最后呢,到了“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比如耒耜: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1) 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

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

《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2.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的是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手工业发展高度发达的基本史实,商业发展的概况,“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通过本专题讲授,要让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进而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加深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认识;体会古代中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及近代落伍的原因,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第一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神农”的传说“神农”的传说反映的时代特征见第一方案补充: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二、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刀耕火种时期: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耕种。

(2)“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耒耜可以把土挖得深一些,翻得松一些,能够加快土壤的熟化过程,获得较好的收成。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但只是少量使用;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4)铁犁牛耕阶段: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农用动力的革命)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人民版)专题一知识提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专题一知识提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如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直接原因:明朝前期,东南面临倭寇的威胁;清朝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⑤元朝:大都(北京)是国际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⑥明清:苏州;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出现了著名的徽商和晋商;
著名商帮
含义
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表现
明清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徽商和晋商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三大改造的完成,土地私有制在中国消灭。
①君主土地所有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农民占有很少土地,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⑤棉纺织业:宋朝:棉纺织业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青铜
①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不是主要生产工具;
②夏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代表作是司母戊鼎)。
地位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5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5 人民版
●历史必修Ⅱ ——经济文明史
单元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结构之一:农业 1.耕作方式 (1)演变——反映出生产工具的改进



远古时期:原始农业产生和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石器锄耕(耜耕)时代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施 肥、治虫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的演变
—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名义上是国有土地所有制, 实质是为周王所私有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三国屯田制和北魏隋朝唐朝前期均田制)
3.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概念和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 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自给自 足)和交纳赋税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艰难发展的表现: 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剥削重 (4)影响: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 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核心问题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 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 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 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 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 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3)土地制度①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2.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4.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经营方式不断进步。

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都继续执行这种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2)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种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贫穷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我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但从明朝初年开始,明太祖为防止倭寇入侵下令实行“海禁”。

(2)清朝初年,为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统治者又厉行海禁、迁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导致了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断,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和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的主要根源。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

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话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2.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

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到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11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这11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中国由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到现代化农业(1)古代的农业①主要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②主要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运河等。

④农业技术、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⑤农耕工具:曲辕犁等,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

(2)近代农业①传统农业的解体。

②太平天国与《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与“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3)新中国的农业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的发展。

2.欧美国家的农业和苏联的农业政策(1)欧美国家的农业英国圈地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

(2)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政策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斯大林体制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

⑤赫鲁晓夫当政期间重点对农业进行了改革。

勃列日涅夫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

3.多角度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农业措施(1)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农”问题: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2)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级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农业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以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三个阶级制定的政策及其影响,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

(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

(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

(2013·高考海南卷)右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

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

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答案: B(2013·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选D项。

答案: D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

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材料艺术化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状况,但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在极低的生活标准下的自给自足,农民非常贫穷,所以本题应选择B项。

答案: B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解析: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表达的意愿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答案: B3.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

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

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材料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的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分别产生的影响。

解析:“三农”问题是高考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看,题目一般是综合性的,多角度考查“三农”问题历史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从考查角度看,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等视角,理解“三农”问题。

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大量荒地被开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农具和牛耕扩大等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中“因贫富不均”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核定地价和涨价归公方面考虑;第三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

第(3)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措施”可结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回答,“影响”从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

原因: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

具体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是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