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黑暗的心_帝国神话的终结_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

合集下载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的距离
人物马 洛年轻 、 谙世事 , 中憧憬 着所 有的 “ 不 心 辉煌 的探
争议 。马洛对非洲人 的称谓— —“ 物”“ 动 、牲畜”“ 、黑鬼 :“ ’ 黑 、 影 ”“ 、食人 生 番” 等等—— 招致 了阿 奇 比及 众多 评 论 家 的非
议, 他们认为马洛是康拉德的代言人 , 并且充分“ 享有康拉德 险” 。他总是 盯着地 图上“ 空白的” 地方 , 梦想着 有朝 一 日能去 的信任” cee 77。马洛的言语吐露 了康拉德的心声。 这些地方开拓疆域。有时由于过分专注于此, (Ahb, 8) 竟然忘却了自
德 的反 殖民主义思想 。 关键词 : 瑟夫・ 约 康拉德 ; 物马洛 ; 人 叙述 者马洛 ; 殖民主义思想 反
中图分类号 : 6 .7 1 10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4 49 20 )3 1 8 3 10 —89 (06 0 一(6 —0 3 0
马洛 在道德 评判 和价值 观念 上有 着严 在过去 3 年 中 , 0 人们一直就《 暗的心》 折射 出的约瑟 合 。作为一个叙述 着 , 黑 所 夫 ・ 拉德的政治倾 向争 论不休 。有人 认为康 拉德 是保 守 的 重的偏见和缺憾 , 康 这使得读者不能完全信 赖他 , 同时也不 能获 英 国殖 民主义者 的“ 典范” 但 也有 人把 他看作 是反 殖 民主义 得作者的完全信任 , , 无法担 当作 者代 言人这 一重 任。如果 在 的英雄o t 尼 E利 亚 知 名 作 家 奇 努 阿 - 奇 比 ( h u 解读这部作 品时 , Dr J瑚) t ( ' 阿 Ci a n 读者能够发现文本 中的这两个距 离 , 不难 就 Alb) 为康拉 德 是个 “ ce 认 le 血腥 的种 族 主义 者”“ )而 萨 文 得 出一个迥异于 阿奇 比的结论 : 本处处 彰显 着康 拉德 的反 眦 , 文

_黑暗的心脏_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_黑暗的心脏_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学术争鸣黑暗的心脏 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内容提要 当前在解读 黑暗的心脏 方面至少存在着四个误区:1 抽象地谈论人性;2 过分突出作品的语言层面;3 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4 硬套女权主义批评。

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以偏概全。

本文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把握作品的寓意,在剖析上述误区的同时,对作品中几个关键问题,如书名的象征意义等,试作了回答。

关键词 误区 抽象 语言层面 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康拉德发表 黑暗的心脏 以来,评论文章和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可是在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上,评论家们的分岐之大,几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如: 黑暗的心脏 这一书名的含义是什么?马洛的非洲腹地之旅的实质是什么?库尔茨临死前的呼喊 可怕呀!可怕呀! 究竟是什么意思?康拉德是个种族主义者吗?等等。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在解读 黑暗的心脏 中存在着若干个认识的误区。

本文举四例,就教于方家。

误区一:抽象地谈论人性在评论 黑暗的心脏 时,许多中外学者都认同了一个观点,即马洛 库尔茨的非洲之行是探索人类本质的历程。

王佐良先生主编的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就曾这样写道: 库尔茨的非洲之行实质上是对人类的本质的探寻 从马洛这个角度进行叙述惟妙惟肖地体现了这个时期在康拉德创作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怀疑主义,反映了他对人的本质的揣测和疑问。

郁青也坚持认为, 黑暗的心脏 是 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 ,而 主人公马洛的刚果之行,不仅是进入非洲腹地的航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黑暗世界的历程 。

赖辉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老调重弹: 他(马洛)叙述的重点在于从库尔茨的堕落上找到对人类灵魂深处黑暗本质的认识。

144彼得 蔡尔茨(Peter Childs)最近的一段评论也颇具代表性: 康拉德 精心讲述的故事意在指明人类探索自我的行程,指明人类发现自我的心理历程。

就像弗洛伊德当年所做的一样,康拉德也通过自己的故事向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狂暴的欲望构成了每个文明人的核心 黑暗的心脏里跳动着狂暴的欲望。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选自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23-40页统治与权力和财富的不均是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事实。

但在今天的全球背景下,这也可以解释成与帝国主义、它的历史与它的新形式有关。

当代的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像它们被欧洲大国直接统治时那样。

一方面,这是自伤的结果。

V. S. 奈保尔( Naipaul, V. S. )这样的批评家时常说,他们(谁都知道“他们”指的是有色人、外国人、黑鬼)咎由自取。

不停地谈帝国主义的后遗症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方面,把当前一切的不幸都算在欧洲人身上也并非一个好办法。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看作互相依附的历史的网络。

对此加以抑制是不正确的,而理解将是有益和令人感兴趣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复杂。

假如你坐在牛津、巴黎或纽约,你告诉阿拉伯人或非洲人他们属于一种基本上有病的或不可救药的文化,你很难说服他们。

即使你能说服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你根本的优越性和你统治他们的权力,尽管显然你很有财富和权力。

在各个殖民地,白色主人一度没有遇到挑战,但最后还是被赶了出去。

这种对立的历史是显而易见的。

相反,胜利了的土著很快就发现,他们需要西方。

完全独立的想法是为法农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设计的民族主义幻想。

民族资产阶级反过来时常用残酷的剥削和专制来管理新国家,使人想起了那已走掉的主人。

因此,在 20 世纪末,上个世纪的帝国传统以某种方式在自我重复,虽然今天不再有巨大的空间和正在扩张的边界,也没有令人兴奋的移民点可设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中。

大量生态的、经济的、社会和政治的压力撕扯着它刚刚被人认识到、基本上还未得到解释和理解的机体。

一个人只要对这个机体有个模糊的整体概念,就会震惊于那些爱国主义、沙文主义、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仇恨等等观念是多么无情自私和狭隘。

这些观念事实上可以导致大规模的破坏。

这个世界简直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破坏了。

从《黑暗的心》看康拉德小说的现代性

从《黑暗的心》看康拉德小说的现代性

外国文学从《黑暗的心》看康拉德小说的现代性伊 娜【摘 要】作为英国19世纪末的一位伟大作家,“海洋小说大师”康拉德正处在现代主义崛起之时,其作品对现代主义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两部作品《黑暗的心》和《吉姆老爷》所包含的现代主义元素,即叙事结构,心理描写,作品主题和象征主义来揭示康拉德作品的现代性。

【关键词】叙述结构 心理描写 作品主题 象征主义一、叙述结构《黑暗的心》是根据康拉德本人1890年刚果之行写成,记录了克尔兹从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小说有意淡化了情节,故事发展缓慢,结构仿佛有些杂乱无章。

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一点在于,该小说的要素不按照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运行。

作品中康拉德设计了双层叙事层次。

外层框架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抹去了身份,是听马洛讲故事的四名船员之一, 也是故事的忠实记录者。

而内层的叙述者马洛才是作品的真正讲述者,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游离于真实与迷离之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逻辑和连贯。

对马洛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和情感波折来表达复杂的人性。

这是康拉德开创的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线性的叙述方法。

二、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心理活动反映真实人性的写作手法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候维瑞先生在其编著的《英国文学史》中也曾指出:“像亨利·詹姆斯一样,康拉德一丝不苟地追求风格的完美与形式上的革新,努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

他的主要作品为维多利亚小说和现代派小说之间提供了一个过渡。

”[1]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于1900年发表,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也在这一年问世。

这两本著作都揭示了“正如月亮的另一侧,我们那永远黑暗的隐秘面,只有微弱的一缕光偶尔投射到边缘”《黑暗的心》是马洛的一场精神发现之旅,像剥葱皮一样把贪婪的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

从《黑暗的中心》看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

从《黑暗的中心》看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

从《黑暗的中心》看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作者:李思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摘要:康拉德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黑暗的中心》是他的成名作,自1899年问世以来得到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康拉德一生坚持“感官说”,强调印象主义手法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印象主义出发,重新解读小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印象主义意象黑暗心脏场景一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崛起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6岁时,康拉德便离开了祖国,来到了法国马塞,当了一名水手,开始了他漫长的海员生涯,并逐渐由普通水手做至三副,二副,大副,直至做了船长,足迹遍及非洲、南美、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

21岁时到达英国,并与1886年加入英国国籍。

1896年他结束了航海生涯,专心致力于写作,他一生中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十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八部,戏剧三个,散文作品四部。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897),《黑暗的中心》(1899),《吉姆爷》(1900)《诺斯托罗莫》(1904)等。

中篇小说《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的成名作,曾经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小说。

这部作品以他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为原版,对欧洲的“文明”在非洲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剖析。

鞭挞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罪行,并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索。

《黑暗的中心》自1899年问世后,一百多年来受到了西方文学批评界及第三世界文学批评家广泛关注。

艾伯特·J·格拉德称它为“用英语创作的最伟大的几部短篇小说之一。

” F. R. 利维斯尽管对该小说的语言风格颇有微词, 但还是称它为“康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在英美大学现被列为必读的经典性文学作品。

它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美作家,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第三世界作家的创作。

论《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

论《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

论《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摘要:受所处时代背景和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揭露殖民者掠夺与屠杀本质的同时,无意识地渗透了东方主义思想。

本文借助并延伸爱德华但是·萨义德的理论,从“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角度探析该小说中的东方主义色彩,旨在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充实对该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结合文本解读与理论分析,笔者发现康拉德对非洲土著居民的描写无意识地打上了东方主义思想的烙印:他笔下的非洲土著居民处于被审视的境地,被描述成愚昧无知的、妖魔化的“他者”。

关键词:东方主义无意识“他者”非洲一、引言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丛林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英国船长马洛乘船从欧洲大陆到殖民地刚果并最终回到欧洲的全过程。

[1]对《黑暗之心》的研究多聚焦于叙事技巧分析、殖民主义批评等。

其中,对该作品的殖民主义解读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该小说批判了西方殖民侵略的罪恶行径,而有的评论家却认为该小说宣扬了西方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钦努阿·阿契贝宣称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1990),[2]其小说《瓦解》更被认为是对《黑暗之心》的回应,以此反击西方对非洲的曲解。

[3]对此,根据文本和康拉德的生活经历,笔者认为康拉德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是持同情态度的,在小说中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本质及罪行。

然而,受所处时代背景和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康拉德无法超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话语体系,在抨击殖民统治的同时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在描述非洲及其土著居民时无意识地渗透了东方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刻板印象及传统观念。

本文在坚持康拉德反殖民意图的前提之下,运用并延伸爱德华·萨义德的反东方主义理论,从“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角度探析《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旨在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充实对该小说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二、反殖民的写作初衷由康拉德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写作初衷之一是揭穿殖民谎言。

《黑暗的心》:帝国神话的终结——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

《黑暗的心》:帝国神话的终结——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

Heart of Darkness: The Termination of Empire
Myth
作者: 杨波
作者机构: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03页
主题词: 帝国神话;历史文本;反面乌托邦;权力;终结
摘要:康拉德在帝国文化语境下写作,移民作家身份使他对帝国主义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黑暗的心》叙述晚期帝国的沉疴,质疑欧洲霸权。

作品以反面鸟托邦描述阐释帝国真谛,呈现被“解放与进步”的宏大叙事遮蔽的另类历史,以殖民者的精神畸变和信仰解体揭示帝国神话的内在危机并预示它的终结。

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

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
力。
乎一致 , 通过马 洛 , 康拉德完成 了心灵的
的外在 熏陶 ,还需要培养个体 内在的理 性精神 ,这 正是孑 子与康德道 德思想的 L 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的有益 的启示 。同
参 考文 献 : [】f 1 2 1康 德 . 教 育 学[ 1 论 M. 赵 鹏 , 兆 何
武 译 . 海:上 海 人 民 出版 社 。0 6 上 20 :
毫不 掩饰 他对 非 洲的厌 恶 之情——“ 这
是一 块黑 暗的地 方 ” ,连 这 里 的 大 河 也
吓人 !” 震撼 时 , 所 马洛仍然坚持 :我 留 “ 下来把那场噩 梦做 完 ,并且再一次表示
“ 像一条伸长 的巨蛇” 。
马洛是这样描述一个黑人司炉工的: “ 每隔一段时间,我还得去照看一下那个
篇小说 , 小说带有 一定 自传性质 , 叙述 了
主人公马洛奉命去非 洲大陆寻找一个被
困 白人 库尔兹的故事 。评论 界普遍认为
这部作 品表达 了作者对西 方殖 民主义 的
强烈谴 责 ,也表现 了作者对人类 文明的 价值 以及人 性这一主题 的深刻 思考。然 而, 细心 的读 者从《 暗的心 》 黑 中不难 感
我对库尔兹的忠诚 。” 小说结尾处 ,马洛给库尔兹 的未婚 妻送信 ,为 了保持 库尔兹在姑娘心 中的
完美 ,他竟然对她 撒谎 说库尔兹临终前 最后一句话喊 出的是姑 娘的名字 。我们 当然可以把这理解成一 个出于好心而撒
的 谎 ,但 从 中康 拉 德 本 人 对 殖 民主 义 所
教 育 出版 社 . 9 0 2 4 1 9 :2 .
【][ 4 5 】康 德 . 德 形 而 上 学原 理 [ 】 道 M. 苗
力 田 译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版 社 ,

_黑暗的心_中的摩尼教寓言_何冰兰

_黑暗的心_中的摩尼教寓言_何冰兰

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Be iji ng U n i ve rsity o f A eronau tics and A stronauti cs(Soc ial Sciences Ed iti on)V o.l 24 N o .2M arch ,2011黑暗的心 中的摩尼教寓言何冰兰,刘 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黑暗的心 是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评论界对该作品宣扬帝国主义思想还是揭露殖民主义的丑陋本质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提出,文本中的矛盾性、不确定性凭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言 摩尼教寓言高效地运转着。

通过精彩的摩尼教式二元对立的书写和读者的注释性的参与, 黑暗的心 变得生动、复杂且意义丰富。

关键词:约瑟夫 康拉德; 黑暗的心 ;摩尼教寓言;殖民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2204(2011)02 0079 05收稿日期:2010-01-21作者简介:何冰兰(1983 ),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The M anichean A llegories of Joseph Conrad s HEART OF DARKNESSH e Bing l an ,L i u Yu(School of Forei gn Languages ,Southw estU n i vers it y ,Chongq i ng 400715,Ch i n a)Ab stract :H E ART O F DARKN ESS i s a m ost renowned nove lla by Joseph Conrad .Scho l a rs have discussed i n dept h one issue ,na m e l y ,w het her it ce l ebrates i m perialis m o r c riticizes co lon iali s m through its m a j o r character .H o w ever ,they have not arr i ved any ag reement .T h i s paper ,not w ithstand i ng ,argues tha t the contrad icti ons and uncerta i nties i n the text functi on effi c i entl y through the M an i chean allegor ies .T hrough dia l ecticalM an ichean readi ng and the partici pa tion o f the reader ,H EART O F DARKN ESS proves m ore v igorous ,co m plex and m ean i ng fu.l K ey w ords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M an i chean a llego ry ;Co l onia lis m一、引言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 rad ,1857 1924)的扛鼎之作 黑暗的心 ,自1902年出版以来,得到了东西方许多评论家的普遍关注。

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解读《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反“东方主义”立场

摘要《黑暗的心》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冒险小说的代表著作之一。

有学者认为该部小说反映了康拉德持有强烈的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负面思想。

本文用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环境和种族角度,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解读,从理论上证明康拉德是位坚定的反“东方主义”者。

关键词:《黑暗的心》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他者”《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声誉最高的一部中篇小说,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西方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黑暗的心》不仅浓笔重彩描写了主人公马洛讲述自己年轻时到非洲刚果河流域冒险的所见所闻所想,还以厚重的墨色详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悲剧性人物――白人库尔兹――在邪恶贪婪的人性驱使下,由“白”变“黑”、由“传道”有志之士变成野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过程。

中西方不少评论家和学者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和评论,但其中一些人却对康拉德作出了负面评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对康拉德本人和作品研究颇深,并著有《约瑟夫?康拉德与自传体小说》一书。

通过解读康拉德的作品,萨义德认为他既有亲殖民主义又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奇努阿?阿切贝对该小说进行了种族主义的研究,认为康拉德有种族偏见,是一位“彻底的种族主义者”。

而本文拟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种族两个方面对该小说的“他者”身份进行细致解读,以理论证明康拉德反“东方主义”的坚定立场。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他者”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变化,由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的问世提供了强大理论背景,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热潮。

后殖民主义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上、政治上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殖民地的差别(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差别)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理论研究”。

黑暗的心读后感

黑暗的心读后感

黑暗的心读后感在阅读《黑暗的心》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小说以非洲大陆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马克思·康拉德在非洲内地河流的一次航行经历。

在这段经历中,康拉德逐渐发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残忍,以及对权力和欲望的执着追求。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康拉德的内心世界,读者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殖民地时期的非洲大陆,以及殖民者对当地居民的残酷统治。

在这种环境下,人性的黑暗得以充分展现,残酷、贪婪、欺骗、背叛等种种丑恶行为在小说中层出不穷。

康拉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殖民者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感到恐惧和迷茫。

通过康拉德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殖民地的压迫下,人们的本能和欲望得到了放大,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去追求权力和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待他人。

这种人性的黑暗让人不禁感到恐惧和震惊,同时也让人深刻地思考起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观念。

在小说中,康拉德对于人性的黑暗和残酷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绝望。

他对于人性的失望和对于道德的迷茫,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黑暗和矛盾。

他开始怀疑人性的本质,怀疑道德的存在,甚至怀疑自己的内心。

这种对于人性的恐惧和对道德的迷茫,使他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之中。

通过康拉德的经历,读者也不禁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人性的黑暗和复杂,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本能和欲望会得到放大,他们会做出种种丑恶的行为。

这种对人性的本质的思考,使人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道德的观念。

《黑暗的心》这本小说,通过康拉德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

在殖民地的环境下,人们的本能和欲望得到了放大,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去追求权力和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待他人。

这种对人性的本质的思考,使人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道德的观念。

这本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让人深刻地思考起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观念。

康拉德《黑暗的心》的东方主义色彩

康拉德《黑暗的心》的东方主义色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康拉德《黑暗的心》的东方主义色彩易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初英国一位极具盛名却又颇具争议的作家,其代表作有《黑暗的心》、《台风》等。

《黑暗的心》与康拉德一样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抨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也有人认为它宣扬了白人至上。

该文从东方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非洲以及康拉德与东方主义两个维度,对《黑暗的心》的东方主义色彩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的心;东方主义色彩;非洲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3-0162-0219世纪末20世纪期初,英国文坛崛起了一位名叫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家。

约瑟夫·康拉德享誉盛名,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众多(如《吉姆爷》、《台风》等),而其中有一部不得不提,那就是小说《黑暗的心》。

短篇小说《黑暗的心》讲述了船长马洛在非洲期间与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之间发生的故事,一方面揭露西方殖民侵略罪恶行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苦难生活。

《黑暗的心》一经发表便引发了非洲国家、民族重新认识、审视自身文化的浪潮,并快速在世界文学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然而围绕《黑暗的心》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黑暗的心》包含了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思想,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

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康拉德,就必须深入了解康拉德和小说《黑暗的心》依赖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东方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非洲“东方主义”概念由后殖民理论奠基人爱德华·W 赛义德提出,是他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爱德华·W 赛义德身处特殊的时代背景,他对于西方文化霸权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与边缘国处于二元对立的态势,边缘国习惯于在自我贬损的同时充当宗主国的虚弱陪衬,将宗主国奉为“神话”。

一个充满反殖民与殖民矛盾话语张力的文本——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

一个充满反殖民与殖民矛盾话语张力的文本——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

55一个充满反殖民与殖民矛盾话语张力的文本——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摘要]《黑暗的心脏》是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小说。

但无论从哪方面解读,我们都不应无视其字里行间对于殖民主义罪恶的揭露与体现。

仔细阅读这篇小说,我们会发现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马洛的有些话语前后自相矛盾。

他在这次航行中已深刻认识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罪恶,对殖民地处境有所同情,然而在叙述的过程中,仍使用了相当多的殖民主义者霸权性质话语,形成了不和谐的反殖民与殖民话语的双声对话。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殖民话语;反殖民话语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是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小说,无论从社会、历史、神话或心理学等各种角度阅读,都含义丰富。

但无论从哪方面解读,我们都不应无视其字里行间对于殖民主义罪恶的揭露与体现。

像康拉德的许多小说一样,这是一个水手转述的马洛在航海途中所讲的故事,严格说来是一次他非洲之行的经历。

应比利时一家公司的聘请,马洛担任一艘船的船长,前往非洲。

他讲述了他在出航之前所遇到的人们对他出行非洲的看法和他在途中及到达该公司在刚果的基地后所见到的情景。

在殖民者的奴役下,非洲丛林到处是一片阴森可怖的荒凉景象,村庄荒芜,饿殍遍野,土人被殖民者当作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地加以役使。

他们或戴着铁镣从事着繁重的劳动,或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后奄奄一息倒在路旁,无人过问。

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自诩撒播文明火种的欧洲殖民者给非洲带来文明的结果。

在基地,马洛还听到了许多关于库尔茨的传说,他贪婪残暴,在丛林的最深处设了一个贸易点,以明抢暗夺的手段收集到了比其他任何贸易点都要多的象牙。

其他殖民者对他既羡慕又嫉妒,甚至欲除之而后快。

当马洛的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库尔茨时,库尔茨已经被常年孤独与贪婪的欲望蛀蚀得只剩一具空壳,不久便死在了返航的船上。

临死前他大呼“可怕啊!可怕啊!”在他死后,许多人企图从马洛那里获取一些有关他的材料,甚至有人把他留下的东西当作商业机密来看待。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帝国主义时代的道德沦丧与心灵黑暗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帝国主义时代的道德沦丧与心灵黑暗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帝国主义时代的道德沦丧与心灵黑暗1. 简介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波兰裔英国作家,他的小说《黑暗的心》被公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非洲作为背景,揭示了在欧洲殖民统治下,帝国主义时代带来的道德沦丧和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的黑暗。

2. 小说情节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期,讲述了一个名叫查尔斯·马罗少校的船长,他接到任务前往刚果河。

马罗与当地原住民进行贸易,并寻找另一位掌管象牙交易站点的商人库尔茨曼。

而在这个过程中,马罗逐渐发现,无论是欧洲人还是当地居民都被帝国主义和利益所腐蚀。

3. 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作者通过描绘残酷而野蛮的殖民地环境,展示了帝国主义的黑暗一面。

殖民者以剥削原住民资源为目的,无视当地人的权益和尊严;他们建立集权体制,虐待和压迫当地人民。

这种道德沦丧引发了马罗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4. 道德沦丧与心灵黑暗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马罗的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时代所引发的道德沦丧和人性黑暗面。

每一个人物都被这个残酷环境所影响,因而失去了对人性美好的信念和责任感。

面对贪婪、腐败和谋杀等种种恶行,马罗逐渐陷入精神崩溃与绝望之中。

5. 主题意义《黑暗的心》通过故事中每一个角色和情节来探讨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阴暗面,并强调了帝国主义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毒害。

小说警示我们需要警惕权力滥用、道德沦丧、种族歧视等问题,并激励我们反思并拒绝重复类似的错误。

6. 结论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其真实、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帝国主义时代下人类道德沦丧和心灵黑暗的主题。

小说通过深思熟虑的叙述,震撼人心地追溯了人性的复杂性,并且提供了对殖民主义和个人精神健康的深度思考。

这本不朽之作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应该被更多读者重视。

《黑暗的心》——一部反帝国主义的巨作

《黑暗的心》——一部反帝国主义的巨作

2 库尔兹和马洛的性格特征
马洛在本小说中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角。一开始马洛被库 尔兹吸引是因为他很好奇,想看看:“这个人是否拥有某种道德 意识,他在非洲如何开展他的工作。”(Conrad, Heart of Dark⁃ ness ,58)
然而“库尔兹先生是谁?”(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53)他 在欧洲人眼里各种出名:“ 他是一位站内首席官”“一位天才” “一位集怜悯,科学和进步为一身的使者”(同上)他在小说中 是一位传奇人物;关于他的描述以各种各样的版本呈现在马洛 面前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描述手法与小说《白鲸》有着异 曲同工之处,Herman Melville 笔下巨大的白鲸,被从一艘船传 递到另一艘,当然在讲述这些物体时加入了神秘的口吻。但不 尽相同的是,当白鲸最终出现的时候,它身上体现出一种无法 超越的力量,而库尔兹最终出现时就是他的死讯。 库尔兹的 终结对于欧洲帝国是一个无情的嘲弄吗?“在这部作品中,那 些凶手和食人族才是西方人的代表。很可能在西方文学史上, 这是第一次将白人文明与西方人想象的一般只与不文明的人 和世界有所联系的行为联系起来。”(Peck and Coyle 172)
刘佳
(海南医学院 外语部,海南 海口 571101)
摘要:康拉德在他的著名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中,强烈谴责了欧洲帝国主义的罪恶。该文将通过阐述欧洲帝国主义的罪 恶行径,探讨库尔兹和马洛的性格特征以及根据文章的两层叙事手法等方式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关键词:帝国主义;性格特征;两层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2-0149-01
“你看到什么了么?我只是努力地想告诉你一个梦——一 个徒劳无关的梦,他可以传达一种梦的感觉,在反抗中混杂着 荒诞惊喜和困惑,那种被不可思议的梦境紧紧抓获的感觉。”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55)

康拉德读后感

康拉德读后感

康拉德读后感康拉德,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小说《黑暗的心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欲望。

通过主人公马龙的冒险经历,康拉德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无限。

在小说中,马龙是一个普通的英国商人,他被雇佣去非洲的某个偏远地区找寻一位失踪的商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最终发现了失踪商人的真实面目。

在这个过程中,马龙不仅发现了别人的黑暗,也发现了自己的黑暗。

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贪婪,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恐惧。

康拉德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而扭曲的。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

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甚至伤害他人。

这种黑暗的一面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才会显现出来。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的黑暗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欲望所左右。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伤害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黑暗面,我们应该给予彼此理解和宽容。

在读完《黑暗的心灯》之后,我深深地为康拉德的智慧和深刻而震撼。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启示录。

它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康拉德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待他人,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灯》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冒险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欲望。

它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给每个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帮助,也会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探索与良心1. 序言在文学史上,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以其深入探讨人性和道德困境而著称。

其中,《黑暗的心》是他最为著名且备受争议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黑暗的心》,探索康拉德对人性、文明与野蛮、道德观念与内心冲突的思考。

2. 约瑟夫·康拉德简介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生于1857年。

他曾身临航海生涯,这使得他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康拉德以其浓厚的叙事风格和意味深长的描写闻名于世。

3. 《黑暗的心》概述《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于1902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查理斯·马罗与非洲河流中一位神秘人物库尔茨敬仰与追随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非洲为背景,探索了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以及西方文明对非洲原住民的殖民主义压迫。

3.1 主题解读:人性和道德困境《黑暗的心》通过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没有外界制约和监管下,人们会向着何种方向发展?小说中,不论是马罗还是库尔茨,都是被欲望、权力和疯狂所驱使。

康拉德通过这些角色呈现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较恶劣品质。

3.2 文明与野蛮康拉德在小说中反复强调文明世界与野蛮世界之间的冲突。

尽管英国帝国扩张时期非洲是文明世界追求经济利益的一个目标,但实际上却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者残忍和无情的一面。

康拉德用位于非洲深处无法到达的区域来象征着“黑暗之心”,表达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3.3 道德观念与内心冲突在小说中,马罗因为冲突的道德观念而备受困扰。

他在殖民地的经历引发了对人性本质、道德标准和文化约束的质疑。

康拉德通过马罗的角色深入探索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中真实自我的存在与文明社会规则之间的抵触。

4. 康拉德作品中其他相关主题除了《黑暗的心》,康拉德的作品中也涉及到其他一些相关主题:4.1 孤独和孤立康拉德经常描写孤立、孤独和个体在无情世界中的挣扎。

理想的必然幻灭——论康拉德《黑暗的心》

理想的必然幻灭——论康拉德《黑暗的心》

理想的必然幻灭——论康拉德《黑暗的心》
郝险峰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在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中,英属殖民地贸易站站长库尔茨在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驱使下,怀着教化原始民和传播文明的天真理想,在殖民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然而武力的征服、无休止地搜刮象牙和不平等贸易是殖民主义的本性,这些与库尔茨的理想是绝不能融合的.随着矛盾的发展和不断激化,他的理想也必然遭到幻灭.【总页数】1页(P96)
【作者】郝险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象牙的"天堂"和"理想"的地狱——论康拉德《黑暗的心》的道德主题 [J], 严美红;胡强
2.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创伤叙事与幽暗意识——以《黑暗的心》和《进步前哨》为例 [J], 张茂君
3.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创伤叙事与幽暗意识--以《黑暗的心》和《进步前哨》为例[J], 张茂君
4.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对殖民者主流话语的颠覆与抑制 [J], 王秋雨;于元元
5.康拉德小说中的道德反思——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J], 马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Nover mber 2006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杨波(1952-),女,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文学硕士。

111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黑暗的心》:帝国神话的终结———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杨 波(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关键词]帝国神话;历史文本;反面乌托邦;权力;终结[摘 要]康拉德在帝国文化语境下写作,移民作家身份使他对帝国主义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黑暗的心》叙述晚期帝国的沉疴,质疑欧洲霸权。

作品以反面乌托邦描述阐释帝国真谛,呈现被“解放与进步”的宏大叙事遮蔽的另类历史,以殖民者的精神畸变和信仰解体揭示帝国神话的内在危机并预示它的终结。

[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6-0101-03H ea rt of D a rkness :The Term i n a ti on of Em p i re M ythY AN G B o(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 Key words:e mp ire myth;hist ory text;reverse -U t op ia;power;ter m inati on Abstract:Joseph Conrad wr ote in an i m perialist cultural context .A s an i m m igrantwriter,he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t owards i m 2perialis m.Heart of D arkness recounts the ter m inal illness of the E mp ire in its late peri od,and questi ons the sup re macy of Eur ope .It inter p rets the essence of E mp ire by reverse -U t op ia descri p ti on and p resents a different hist ory thatwas concealed by the grand “libera 2ti on and p r ogress ”narrati on .It als o exposes the intrinsic crisis and f orebodes the ter m inati on of E mp ire myth thr ough the abnor mal change and collap se of belief of the col onialists . 走进康拉德的文本世界,我们发现由于他的欧洲文化语境、帝国背景和流亡者边缘人身份,他对帝国主义抱有“既呈现又批判的态度”。

种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造就了康拉德笔下沉默落后的非洲和东方;特殊的民族历史记忆与复杂的文化经验,又使他对人类的共同根性有着深刻理解,对殖民暴行怀有清醒自觉的批判。

这种矛盾的态度集中体现在《黑暗的心》(包括《进步前哨》)中。

《黑暗的心》隐含着白人优越的“政治无意识”,但其更自觉深刻的指涉是对欧洲文化、现代文明的深刻质疑,是帝国神话终结的历史寓言。

一、帝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文本19世纪70年代,新一轮殖民地瓜分在帝国主义列强中展开。

1878年从刚果河回来的斯坦利向欧洲商会发表演说,描绘富饶美丽、人口众多的刚果河流域。

从此殖民扩张从非洲海岸深入内地,从对黄金、象牙等财富的掠夺发展到奴隶贸易。

历史记录了非洲殖民地开发中令人发指的暴行:黑人奴隶没有结婚和受教育的权利,他们随时有被卖掉、被处死的可能。

美国专门成立繁殖奴隶的州,像饲养牛马一样蓄养繁殖奴隶。

[1](p114)如果非洲人生产的象牙达不到规定的数量,他们就会被断肢或枪杀,工头们为了证明工作的尽职,把一个个装满人手的篮子交给他们的上司。

阿尔及利亚的征服者德・蒙塔尼亚克上校宣称:“为了摆脱有时从四周对我指责的脑袋,我就把一个个头砍下,那不是宝塔菜头,而是人头。

”[2](p145)殖民暴行不仅有现代军事工业的支持,还有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支持。

为了使占有和屠戮变得合理化,殖民主义者编织了关于遥远域外野蛮的食人番神话以及“使命、拯救、开发”等一整套殖民话语。

非洲“这片广袤的大陆是野人的栖息地,一个由于邪教和狂信而充满谜的世界,一个注定要被轻蔑、受到上帝诅咒的世界,一个食人者的世界,一个黑暗的世界。

”[3](p163)“人类一定不要也不可能容忍未开化民族的低能、视而不见、懒散怠惰,不会听任他们把上帝托付他们的财富无限期地闲置,而是要敦促他们使其财富成为大家共享的利益。

”[4](p145)1870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在开发非洲会议上宣称:“开发全球未受文明渗透的地区,冲破笼罩该地区全体居民的黑暗,是与我们这个进步世纪相称的一次圣战。

”[5](p504)这场“圣战”的结果是将非洲大陆置于西方的统治之下,将平等交往、相互对话的民族关系变为奴役与屈从、统治与附属的异化关系。

黑人的世界成为缄默的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殖民主义话语独白的场面”,一个关于帝国权力的神话。

在新一轮殖民地瓜分中,英国凭借“世界工厂”、海上霸主的强大实力,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关于殖民地征服者的传说,对域外财富和辽阔土地的向往,激发起狂热的殖民热情,海外帝国演变成一个民族的梦想和神话。

罗斯金在牛津大学的一次演说中向英国人发出呼吁:英格兰的命运全在统治,“有一条仁慈的光荣之路向我们敞开着。

这条路从未向任何活着的芸芸众生敞开过,它就是为我们敞开的‘统治,毋宁死’。

[6](p144)亨雷在《剑之歌》中描述了同样的殖民梦想:“英国的利剑,加上统治的把手,将世界上的荒芜之地,变成洋溢和平的甜蜜之乡。

”[7](p40)艾勒克・博埃默把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热情称为“维多利亚社会潜意识和隐含的自我”,并指出这种潜意识推动了海外帝国的侵略扩张。

殖民暴行解构了近代以来一切乌托邦神话,对西方历史进步论和人道传统构成巨大的嘲讽。

它激起正义的、有良知的作家学者的批判。

康拉德谴责殖民掠夺“玷污了人类的良心和地理探险的历史”。

乔治・奥威尔明确指出:“当白人变成暴君的时候,他毁掉的是他自己的自由。

”80年代后殖民批评家们不仅谴责殖民暴行,并且关注其语言文化暴力对殖民地政治心理的影响,力图打破由殖民主义者建立起来的“基督教信仰=文明,非基督教信仰=野蛮”的二元对立的霸权模式,恢复被压制文化以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堪称后殖民批评教父的诗人艾梅・萨塞尔尖锐指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决不是人与人的交往,殖民主义使最文明化的人失去人性。

在对殖民主义鞭辟入里的分析中,萨塞尔的批判锋芒直指支持殖民扩张的欧洲文明:“一个开拓殖民地的民族,一种为殖民主义、为武力辩护的文明是一种病态的文明,一种在道德上患了病的文明。

”“在理性和良心的审判面前,欧洲无法为自己辩护。

”“欧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这条死胡同的尽头就是希特勒。

”[8](p145)二、帝国神话的反调之声帝国神话在文学文本中获得审美的表现。

帝国时期作家延续早期殖民文学提供的范式,给殖民行为以夸示和赞美———殖民等同于开拓进取、成功财富;等同于统治征服,成为荒岛之王。

康拉德在帝国文化语境中写作,他与同时代小说家吉卜林共同目睹了帝国的海外掠夺,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吉卜林承认帝国的无可争议性,坚信在白种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一过苏伊士河以东,那是圣恩不及而兽性大发的地方”。

康拉德对殖民霸权表现出更多的追索、怀疑,他叙述晚期帝国的沉疴、殖民入侵给非洲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从而告诉人们:“欧洲不再存在,只有一个武装起来的和做贸易的大陆,一个成熟起来的经济上生死竞争的场所,以及公开扬言具有世界野心的地方。

”[9](p130)《黑暗的心》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启示录意义的作品。

《黑暗的心》建立在康拉德的刚果河之行上。

这次航行给他留下了惨酷的印象,他常看见横陈在路上的尸体,系在木杆上的骷髅,白人的坟墓,回忆这次航行时他写到:“巨大的忧郁袭扰着我,这是个非常之地。

在这巨大的荒野之地,没有朋友的身影,没有令人难忘的记忆,只有无耻的报纸谎言的堆积和令人厌恶的可耻掠夺,这掠夺玷污了人类良心和地理探险的历史。

”[10](p28)康拉德把这种抑郁愤懑写进了作品,这或许是开启《黑暗的心》思想之门的钥匙。

从故事层面看,《黑暗的心》写马洛在非洲腹地追寻殖民英雄库尔兹的过程。

在马洛的心目中,库尔兹是探险骑士、帝国梦想与权力的实现者。

他代表帝国伟业,也代表马洛意识深处征服与探险的欲望,因此对库尔兹的探访具有精神朝圣的意味。

然而随着“奈莉号”沿刚果河向内陆的不断行驶,马洛“好像踏进了某个阴森森的地狱圈子里”,他目睹了“使命”措辞掩盖下的贪欲、野蛮、暴力。

遍布丛林中的苦役、杀戮、死亡“像大屠杀大瘟疫的图片那样”粉碎了马洛的梦想,朝圣之旅变成梦魇四伏的黑暗之旅,黑暗的尽头是“最能干”而又奄奄一息的库尔兹。

在对地狱之旅抽丝剥茧的分析中,“福音”假说被一层层揭穿,帝国神话被不断解构,余下的是库尔兹的死、马洛的谎言与“无法参透的黑暗”。

与昂扬自信的帝国姿态不同,《黑暗的心》讲述了一个忧郁的故事,一个野蛮没落的帝国。

阅读《黑暗的心》,是与历史的遭遇。

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晚期的殖民主义暴力:“在静静的充满泥土味儿的气氛中,正在进行着死神和贸易的快乐舞蹈。

”康拉德以细致真实的描述、以马洛的沉吟思考为我们诠解帝国。

所谓帝国统治是暴力掠夺加上大规模的屠杀。

征服这块土地就是指把它从那些肤色不同、或者鼻子比我们稍微塌一点儿的人手里抢走,“要想当个征服者只要有残暴的武力就够了。

”所谓帝国贸易不过是把金银财宝从这块土地的地壳下挖出来,“把廉价的工业品———不值钱的棉布、玻璃珠子、铜丝运到黑暗深处,换回来珍贵的点点滴滴不断送来的象牙”。

而“这种行为和意愿背后所具有的道义目标,并不比溜门贼撬开一只保险箱时更多”。

马洛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事业、殖民统治的真谛:军事与文化的暴力,而非福音、教化的乌托邦。

《黑暗的心》构建一个反面乌托邦,诉说着被“解放和进步”的宏大叙事遮蔽的并非乐观的历史。

三、危机与终结《黑暗的心》颇具深意的是库尔兹的蛮化和死亡。

如果说帝国书写构成显意的反殖民主义主题,那么,库尔兹的堕落死亡则是帝国神话的内部解构。

库尔兹凭借暴力成为丛林之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