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词类活用
1.上.智圣人底资质 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形__容__词__,__上__等__的_______ 2.圣.贤.教人 ___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为__名__词__,__圣__贤__之__人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须大.段.著力 古义:_仔__细__。__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明确] 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 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义利”等方面明确 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 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在先,行动在后, 读书也是如此。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单元概述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单元概述天理人欲界限难明“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其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根本对立,那么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到达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那么,人欲那么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

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

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

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

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去除物欲、泯灭己私,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

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防止的。

遵循规那么,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如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童心说》收在《李贽文集》卷一,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 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 持本真自我。
2.背景资料 在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被尊为圣人,《四书》《五经》被奉为神明,儒家的义理被定 为不可逾越的戒律,鲜有人敢于藐视他们的权威。然而,明末的思想家李贽,则以其《藏 书》《焚书》等著作非孔孟、贬儒经、斥义理,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成为中国历史 上第一大思想犯,七十五岁高龄时以宣扬“孔子之是非为不可据”等叛逆言论,被扣上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不可辱而自刎”(詹轸光《李卓吾碑记》)。 《童心说》就是反映李贽“异端”思想的名篇。 李贽是泰州后学人物,曾拜何心隐为师,后又师王艮之子王襞。因而,李贽的学术倾 向既有明代心学的属性,又有泰州学派“异端”的色彩,且比泰州学派走得更远。李贽的 《童心说》,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特色。心学的主题是心、性、良知,李贽也讲“心”, 但李贽讲的是“童心”。李贽从颜均的“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破题论述“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也就是说,“童心”是人生之初的纯真无妄的赤子之心。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五四”前后,李贽 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1.识字注音
遽.失(
)
曷.尝(
根柢.(
)
笃.实(
)
湮.灭(
)
褒.崇(
)
懵.懂(
)
渊薮.(
)
2.通假字
(1)龙洞山农叙.《西厢》(
(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知识清点 )
)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 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 人教课标版
05.04.2019 17
第三段
• 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那 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而来的,并非 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 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 真的人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很高兴;把假事情 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假 人也很高兴。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 什么不高兴的,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 05.04.2019 18 又怎么能分辨得出来呢?
• 这些不同的评价,表现出明代后期 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传统观念、 旧有价值体系遭到撼动时,思想界 不同立场斗争的情况。
05.04.2019
11
三、翻译理解
05.04.2019
12
•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 处说:“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 心就行了。”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了,那就是认为真心不 可保留了。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 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05.04.2019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05.04.2019 7
05.04.2019 26
•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 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 • 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 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 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 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 是天下之至文。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精品课件
2019/3/29 13
第二段
•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 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 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 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 失呢?
2019/3/29 14
•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2019/3/29 15
•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2019/3/29 16
2019/3/29
1
童心说
——李贽
2019/3/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2019/3/29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优质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2021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1《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2021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1《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名词,关键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名词,事务 机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名词,织布机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名词,命运,天数 不流于人欲 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动词,流淌 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词,水流 而用流俗人之言 形容词,一般的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本单元内容涉及了宋明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指宋元明清时 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 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经学为主干的 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 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以及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 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狭义的理学那么 专指程朱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 阳明等。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 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 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深深影响了 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开展和文明走势,在使儒学重新走上正 统地位的同时,也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 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
3.对于李贽的?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出现的思想背景,即针对程 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 思想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 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7 ?朱子 语类?三那
朱熹提出的“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他认为理是产生万 物的根源,“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 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 “格物致知〞的理论,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学习 本文,要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开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 的历史意义,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根 本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安乡一中 龚德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安乡一中   龚德国

课题《<朱子语类>三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过、穷、引、机、流‛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3.流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4.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以及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5.通过学习文本,深入理解朱熹、李贽的思想,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朱熹理论的明确和补充,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朱熹关于‚天理人欲‛关系的理论;儒家主张‚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议论段落需要有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天理‛和‚人欲‛概念范畴的辨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

另有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汉末常林带经耕锄,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顾炎武读破万卷书,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

二.作家简介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人。

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孔孟是前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后儒家的代表。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曾赴岳麓书院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

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天理与人欲之辩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关系的论述。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理欲,要克制个人私欲,无限趋近于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祝福》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封建礼教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

(改嫁不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贞节要求)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鲁迅怎么看待这个封建礼教,请用两个字概括?吃人朱熹讲的理学,是否与害死祥林嫂礼教的一致呢?让我们走进《朱子语类》三则,→品读天理与人欲之辩。

二、文本解读请大家用2min的时间自主梳理—理欲片段,划分好层次,思考朱子所说的理与欲的关系。

再用3min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这个片段比喻手法:大路、小路。

1.问题:大路,小路各指什么?大路小路有什么特点?大路——天理:实现仁德、公共的道德小路——人欲:克制私欲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物:人生中的一些诱惑,使自己迷失的东西。

(贪婪、嫉妒、淫逸、骄奢等)荆棘:刺—痛—受伤芜秽:荒草、野草—伤人、割人。

2.走小路最终会怎么样?走入绝境3.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走大路——平坦、畅通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克制自己苟且——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明理——分辨何为天理,何为人欲行之——勇敢地去做,去走大路。

2.文中论述了几类人在面对大路和小路时的选择?圣人:不用著力(不费力),自然存(按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含答案

相关读物 童心说[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遽.失(jù) 根柢.(dǐ) 湮.灭(yān)懵.懂(měnɡ) 渊薮.(sǒ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序”,作序)(2)矮人何辩也(“辩”通“辨”)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非⎩⎨⎧非.童心自出之言也(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形容词,错误的)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动词,非难)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副词,没有)(2)辞⎩⎨⎧ 则文辞.不能达(名词,言辞)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名词,一种文体)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动词,计较)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动词,告辞)(3)卒⎩⎪⎨⎪⎧ 卒.不可得(副词,最后,终于)永和四年卒.(《张衡传》)(动词,死亡)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动词,终,终了)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形容词,通“猝”,仓促的)(4)安⎩⎪⎪⎪⎨⎪⎪⎪⎧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 (代词,怎么)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形容词,安乐的)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 (《三国演义》)(动词,安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代词,哪里)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动词,使……安定)(5)本⎩⎪⎪⎪⎨⎪⎪⎪⎧ 变而为院本.(名词,演剧用的脚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树木的根)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名词,根本,基本)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动词,推究)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形容词,本来的)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 (副词,本来,原来)(6)而⎩⎪⎪⎪⎨⎪⎪⎪⎧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连词,如果)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连词,表示承接)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连词,表示修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可译为“因而”) (7)以⎩⎪⎨⎪⎧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动词,认为)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连词,因为)岂非以.假人言假言(介词,凭借)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连词,表修饰关系)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药.医假病(名词作状语,用药) (2)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 (4)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 (5)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 (6)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作名词,听到的,看到的) (7)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8)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文章体裁。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3、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教学重难点:1、把握理学的基本思想2、正确认识理学。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辨析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生对《观书有感》很熟悉,以此引入朱熹。

二、作家、作品(多媒体投影)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1)产生时代背景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2)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

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

由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书外,私人撰史也相当普遍,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出现了起居注、人物传记、史注等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为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

完成于唐初的《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共记载史书13类874部16 558卷,其数量之多与《汉志》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后来,还出现了《通典》(唐代杜佑著)和《唐会要》(宋代王溥著)这两部重要的典志体史书。

两宋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史书新体裁,并正式建立了金石学。

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史学在清初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

随着史学的发展,史书的体裁也逐渐丰富起来。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数量巨大,根据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史部图书的粗略统计,至清末,史部图书多达3 900部左右,八万多卷。

如此数量庞大的图书,专业研究人员也都不可能通读。

对中学生来说,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让他们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体会中国传统史书中的实录精神,知道一些重要的史书以及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种史书体裁的特点。

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一下以前学过的史书选篇,如《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启发学生总结这诸种史书的体例及写作特色;从《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入手,结合课文,认识在史书写作中“秉笔直书”的重要性。

“经典原文”所选的这段文章比较富于故事性,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可把重点放在对董狐“书法不隐”和赵盾“为法受恶”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时,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并可与《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对照来看。

“相关读物”中所选的这段文章用典很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读懂文章。

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放开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史书中直书与曲笔这两种不同写法的认识。

谈的时候最好能结合学过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文化背景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

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

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朱熹说:“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接事物。

”从这里来看,读书也是明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朱子一生勤于著述,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朱熹所讲的通过读书以明的“理”,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他讲的“格物致知”也并不是要去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

朱熹虽然有时也主张要认识“草木器用”,但他所讲的“穷天理”,最终还是指人伦、圣言、世故,即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也就是说,穷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增加知识,而是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这是朱熹读书以至穷理的最终目标。

第二则此章讨论的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简单地说,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人的一己之私欲,使之符合礼(或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这种主张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