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现
重视“情”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
今传媒5传媒实务重视“情”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孙倩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也正是基于此,“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
用情感人,软中有硬。
一篇好的社会新闻会影响受众的情绪,或能让受众为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感动,或能令人因人物的不幸遭遇而流泪。
社会新闻中蕴含的浓浓的“情”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者认为,在劝服或态度变化的过程中,传播内容中的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的和客观的因素。
“诉诸感情”是一种传播技巧,用充满感情的报道将受众的情绪激活,进而促使受众搜索自己的认知库。
若自己已有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认知经验,那受众就会对报道中的那种情况十分熟悉,会更好地融入到报道中,所谓“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若受众在自己的认知库中没有搜索到有关体验,那么受众受到情感的引发和好奇心的驱使,也有可能更加关注报道,进而开动自己的再造想象,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认识。
这样就用共同的共通的感情作为纽带将传、受双方连接起来,寓思想性与情趣性之中,使受众在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启发,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树立榜样,用情育人。
社会新闻触动的是受众的心理,而“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
”新闻舆论要想影响受众,不能仅仅停留在受众认知的水平上,而是要影响受众的情感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
社会新闻好像一面镜子,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对于受众来说是参照物,是好的或坏的“榜样”。
人们比照报道中的“榜样”来思考、改进自己的行为,但前提是受众已经在情感上接受了报道,承认了报道。
受众经常性地接受此类报道,不断地被这种“情”所浸染,对好榜样的肯定和对坏榜样的否定不断得到强化,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而这也正是传媒教化功能“润物细无声”的体现。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新闻报道是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也需要加入一定的“人情味”。
所谓“人情味”,就是指给人以亲切感、情感共鸣,让读者感觉到新闻报道不仅是冷冰冰的文字,更是传递了生命、真情和爱的温暖。
一方面,新闻报道需要有温度。
很多时候,新闻报道的主角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感情故事都是充满感人的温度的。
例如,一篇报道了大学生家庭困难但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校的新闻,这篇报道不仅仅是新闻,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通过报道,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个学生所经历的困难、他的努力和奋斗,而这种血气之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另一方面,新闻报道需要有情感。
当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事物涉及到人命、安全、健康等方面时,记者们常常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来加深报道的影响力。
例如,一篇报道了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安装的救生通道,记者在报道中加入了自己的体验,说到“当我看到这些孩子们走过这条救生通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抽紧了……”。
这些词语虽然简单,但让读者通过这个孩子们的身上,感受到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以及记者们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当然,“人情味”并不是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将主寄语全部放大化、煽情化,而是在细节上做出更好的刻画和体现。
在一篇关于一家四口死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报道中,记者不仅要报道他们的死亡事项,还可以为他们描绘作出生活小巧思的细节。
例如,对于那个夫人爱锻炼的细节,或者那个儿子父亲演奏爱好的点睛之笔,都有可能让读者在看完报道后记住,因为这些细节表明了人的生命以及生活是充满温度和精彩的。
总之,一个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意义深远的,更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对事件或问题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一些情感和温度,使之更接近于人群,使读者感受到新闻背后的生命力、人性和真相。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人情味”,使其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和价值。
论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色彩
论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色彩[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
传者对受众不仅要明之以事,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
使传者和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和交融,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以情的感染达到宣传、教育和整合社会的目的。
饱含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常常能给人以感染力、震撼力,激励和陶冶受众,提升舆论引导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常会产生某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并在新闻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受众。
这些情感有些微乎其微,有些虽然强烈,但纯属于个人,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不能算作新闻情感。
记者在捕捉新闻的过程中,在新闻情感的体验中,要带着一把理性的尺子来度量诸多复杂的情感,把那些微弱的、不会引起受众共鸣的情感删除,善于把握受众的共同心理和需要。
在采访时,记者要戴上一面心灵的透镜,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深入采访对象的心灵,听其言、观其行、察其神,体验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典型情节、重要细节的情绪和情感,从而与新闻人物同喜悲。
面对事实,记者不能产生新闻情感体验,说明没有发现新闻。
人们常常在评价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某个典型人物时,感叹“这个人物写得丰满、有血有肉”,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新闻材料的典型、扎实,另一方面表明了其中记者情感因素投入的影响。
正是记者“身陷其中”的倾情放送,才可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我们注意到,老百姓往往很乐于接受记者的采访。
同时,某个人成为了广播中的新闻人物,大家也会奔走相告,成为引以为骄傲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这种快乐的事情得到延续呢?是新闻报道。
一篇生动的,真实的,充满感情的新闻报道,才会被大家所接受。
可以这样说,新闻报道当中,情感是被潜移默化地镶嵌在字里行间。
这是作为一个人不可避免的。
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情感,用积极的、乐观的感情和文字,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一切。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温暖、人情味、关怀和感动。
在冰冷的新闻面前,人们总是渴望找到一些温暖的元素。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情味”,不仅是对新闻报道的加分,更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关怀与热忱。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来自于真实的故事。
新闻报道应该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真实地反映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是,“好的新闻是令人感动的、有‘人情味’的报道”。
这也是因为真实的故事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一个充满动情的故事,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人情味”还来自于新闻报道者的关怀和用心。
新闻报道者在采写新闻时,如果能够用心去体察新闻事件中的人情味,从人性角度去描写新闻事件,那么这篇报道一定会是别有一番味道。
关怀和用心是一种情感投射,它能让读者感到新闻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并且感受到他们对新闻当事人的关怀。
这也是新闻报道者应有的良好品质之一。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还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有责任在报道中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各种突发事件中,人们总是期待看到在绝望中有温暖的一抹,这种温暖就是“人情味”。
在报道受灾地区的新闻时,多数媒体都会报道一些温馨动人的小事,让人们在泪水之外能够感受到一些温暖。
这种“人情味”不仅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也能够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力量与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人情味”还来源于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反响。
当一篇新闻报道中有了“人情味”之后,往往都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这种关注和反响会进一步激发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者去更加努力地追求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更加用心地关注和描绘新闻事件中温暖的一面。
读者的关注和反响也是新闻报道中“人情味”的重要来源。
“人情味”也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去创造。
在冷冰冰的新闻报道中,注入一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温暖之情,或者引人深思的细节,都会使报道更具人情味。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情感性
新闻 报道 的 情感 l 素不 只体 现在 新 闻作 品会 弓 起 I 客体 ( 受众 )的情 感 反应 .它 还会 体现 在 新闻 主体 ( 作 者 )的报道 过程 之 中 。
让我 们来 阅读 一 则报 道:( 自丁柏 铨 《 摘 当代新 闻
文 体 写作 》第 1 6页 ) 5 当女 青年 落^ 色 狼魔 掌 时
感性 因 素是 对客 观 性 要求 的妨 害 。 冈此 。新 闻报 道 必
藏 着 作者 的情 感 由美 国 “民众 与新 闻研 究 中心 ”的
一
项 调 查显示 。认 为 美 国 新闻报 道 “ 常小 准 确 ”的 经
须杜 绝情 感性 阂索 的影 响 事 实 果真 如 此 吗 ?真 的能
做到 情 感 新 闻报 道 绝对 分 离 吗 ? 新 闻报 道 就 不 能有 情 感 陶 素介 入吗 ?情 感 因素 的 介 入就 一 定会 妨 害 新 闻 报 道 的 客观性 吗 ? 如何 正确 地 理 解 与运用 新 闻 中的情 瞄 素 ?这 些 问题 自然 地 呈 现 在 我 们 的 面前 。 情 感 足人 对客 观 事 物 是胥 符 台 箕需 要所 产 生 的态
对 统 一 的矛 盾 , 新 闻 作 为 新 近 发 生 的 事 实 的报 道 , 其 生命在 于真 实 而真 实性 体 现 的 关键 便建 立 在报 道 是 否客 观 的基础 之 上 。往往 有 人 认 为 。新 闻报 道 要 力
求客 观 ,就 必须 彻 底 摒 弃情 感 性 因素 的介 入 , 认 为情
一
首先 , 情感 件 素 体 现在 对 新 闻事 件 的选 择 之 中。
生活 中每 时 每刻 部在 产 生 大 量 的事 实 , 既 光可 自 也 无 必要伞 部加 以报 道 。有所 报 、有 所 不报 ,报什 么 、不报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新闻写作是集新闻、知识与技巧于一身的艺术。
好的新闻写作不仅要有深入的了解新闻背景的知识,还要将一种有情感质感的文字注入其中,让读者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运用情感可以把读者产生共鸣,更能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情感运用至关重要。
新闻写作中情感运用的方式,主要有对新闻对象的情感描写和对新闻内容的情感投注两种。
对新闻对象的情感描写就是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叙述者的感情描写,以增强读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报道社会冷漠的案例时,可以加上叙述者的感叹语,来表达对社会的惋惜之情。
对新闻内容的情感投注就是在记录新闻事件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其中。
例如,如果在报道像战争、贫困、灾害等悲惨事件时,可以加上叙述者的感叹语,来表达对痛苦的同情心或对权力的愤慨之情,以使读者有一种深刻的体会。
新闻写作中情感运用,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程度,不要过于激烈。
新闻写作应符合新闻价值观,要求作者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把情感融入客观报告,使文章具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新闻写作中运用情感,也需要准确地把握新闻对象的情感,不能把叙述者的情感强加给新闻对象。
例如,在报道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例子,一定要以客观的报道为主,不要把自己的情感带到他的身上,把他当做罪犯。
引用受害者、家属和当事人的声音,也会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此外,新闻写作中情感运用也要注意及时性。
新闻写作是及时性的,一般而言,新闻应该在事发及报道之间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一定要尽可能迅速完成,并且不可以过分细节地描写、勾勒情感,而是要选择准确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让读者从中接收到新闻发出的信息。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既体现了新闻价值观,也可以让报道更具有读者吸引力。
情感化的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新闻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产生共鸣,让他们更愿意关注新闻,把新闻带到更多的人面前,实现更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因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新闻写作者必不可少的技巧。
如何在新闻稿中运用情感元素打动读者的心弦
如何在新闻稿中运用情感元素打动读者的心弦新闻稿是传递信息、宣传品牌的重要媒介,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于传统新闻稿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
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激发其情感共鸣,新闻从业者需要在新闻稿中运用情感元素,打动读者的心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增加情感元素,以提升新闻稿的影响力。
一、真实案例感人肺腑新闻稿中引用真实案例可以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共鸣。
通过描述事件中的人物经历、感受和心路历程,让读者对事件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报道一场灾难时,可以选择一个幸存者的故事,描述他们经历的恐惧、挣扎和坚强,让读者感受到灾难的残酷,引发对受灾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二、情绪化语言引发共鸣在新闻稿中使用情绪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参与其中,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使用形容词、修饰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信息表达得更具有感染力和激情。
例如,在报道一项举世震惊的科技突破时,可以使用形容词“惊人”、“震撼”、“革命性”的修饰词语,以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让读者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巨大意义。
三、和谐音乐背景烘托氛围在新闻稿配上适合的音乐背景,可以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新闻内容的记忆。
不同类型的新闻稿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背景,以符合情感元素的表达。
例如,在报道一场社会公益活动时,可以选择轻快欢快的音乐,让读者感受到活动的欢乐氛围,激起他们参与公益的热情。
结语情感元素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稿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读者的共鸣,打动他们的心弦。
通过引用真实案例、使用情绪化语言和配上适合的音乐背景,新闻从业者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新闻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情感元素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渲染和牺牲事实的准确性。
只有合理运用情感元素,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弦,产生持久影响。
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作者:闫祝蕾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3期摘要情感引导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用到的方法,对采访对象、新闻挖掘有重要的指向性和启示性作用。
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建立在采访情境的建设、采访心理的把控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基础之上。
文章从采访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了新闻记者情感引导采访方法的建立条件,情感引导对新闻采访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情感引导。
关键词采访心理学;情感引导;互动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040-02新闻报道离不开记者的新闻采访,记者采写新闻要从客观角度还原事情的原委,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洞察本质。
在新闻采访中要把握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要运用好采访心理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融洽的采访氛围,提升新闻采访的质量。
采访心理学是基于心理学的普遍性原理,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理论的深入,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
采访心理学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控制和情感建立,是重要的内容。
记者在面对面进行采访时,被采访者与记者会展开心理的博弈,对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心理控制就能占据信息获取的高地,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掘出生动的、详实的、准确的讯息。
对于出访的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形式。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存在着“生”和“熟”,“取”和“予”两对主要矛盾。
所谓“生”和“熟”就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是陌生的关系,在采访对象的眼里,记者是标签化、符号化的工作者,在记者的眼里,采访对象是活生生的待发掘的信息源。
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关系的采访对象在陌生的环境下与陌生的记者交谈,处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在信息的客观性方面可能大相径庭。
这就需要记者在陌生的环境下,与陌生的采访对象快速建立熟络的关系。
另一方面,“取”和“予”的矛盾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
记者是“取”的一方,而采访对象是“予”的一方,两者是不对等的,如何让采访对象愉悦地提供记者想要的信息,考量到记者在对话中的主动控制能力。
新闻情感的名词解释
新闻情感的名词解释新闻情感是指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情感色彩和情绪状态。
它是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是新闻从事者通过内容表达和传递的一种情感状态。
新闻情感可以是喜悦、愤怒、悲伤、惊讶等各种情绪,通过情感的表达,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首先,新闻情感对于读者的情绪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同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含义。
当新闻报道涉及到悲伤和悲惨的事件时,情感的描写能够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让读者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促使社会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多关怀和帮助。
当新闻报道涉及到喜悦和成功的时刻,情感的渲染能够激发读者的积极向上情绪,增强读者的信心和勇气,鼓舞大家一起为理想和目标奋斗。
其次,新闻情感对于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们面临着大量的新闻选择,只有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新闻情感的渲染和表达,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在众多新闻报道中选择阅读和关注。
通过对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进行追踪和展示,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提升新闻的竞争力。
同时,新闻情感的表达也需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准确、客观地传递事实信息。
在表达新闻情感时,新闻从业者需要慎重处理情感的表达方式,避免引入个人观点和偏见。
新闻情感的表达应该建立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上,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中的各种情感色彩。
通过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从业者能够向读者传递真实的情感状态,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产生情绪共鸣。
总之,新闻情感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意义起着关键的影响。
新闻情感通过对新闻事件中的情绪状态进行呈现和表达,能够引发读者的情绪共鸣,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
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其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表达是新闻传播的基础,而情感传递则是新闻传播的核心。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两个方面探讨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一、语言表达的特点新闻传播借助语言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其语言表达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新闻语言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
作为传递事实的媒介,新闻语言需要精确地反映事实,避免主观色彩的加入。
新闻媒体要通过精细的文字选择和修辞手法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次,新闻语言追求简洁和通俗。
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众多,他们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各异。
因此,新闻语言要求简单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方便广大读者理解。
再次,新闻语言重视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新闻报道并不局限于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需要通过语气和语调的运用传递信息。
通过采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二、情感传递的挑战情感传递在新闻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其实现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新闻传播中的情感传递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作者往往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立场,这些会在报道中体现出来。
因此,在情感传递过程中需要控制作者的主观色彩,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其次,情感传递需要考虑受众的多样性。
不同的受众对情感的接受和理解有差异,因此在情感传递中需要注意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同时,新闻传播还需要关注社会多元化的特点,避免情感传递过于单一。
再次,情感传递需要平衡理性和感性。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达到情感传递的目的,往往需要在情感表达和理性分析之间找到平衡点。
过分强调情感容易使报道失去客观性,而过分强调理性又可能使报道缺乏吸引力。
三、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舆论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表达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准确的语言表达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
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一、本文概述《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情感在新闻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情感表达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新闻业的历史发展,揭示情感因素如何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逐渐受到重视。
接着,文章将分析情感与新闻客观性的内在联系,阐述情感如何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以及新闻从业者如何在报道中把握情感表达的尺度。
本文还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情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情感如何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文章还将关注情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分析新媒体平台如何借助情感因素吸引观众,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新闻业在追求客观性的能够更好地融入情感元素,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推动新闻业在情感与客观性之间找到更加和谐的平衡点。
二、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的理论框架新闻业作为传递信息、记录时代的重要工具,长久以来一直追求着客观、公正的传播原则。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情感因素往往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对新闻的生产与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情感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一章节将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以探讨二者的互动与张力。
我们要明确的是,新闻客观性并非完全排斥情感的存在。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在呈现事实时保持中立,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中不能有任何情感色彩。
事实上,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元素往往能够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新闻事件。
情感在新闻中的作用并非单一和单向的。
一方面,情感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通过情感化的叙述和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情感也可以作为新闻解读的一种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新闻事件。
然而,情感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也是复杂而微妙的。
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分析及其效果评价
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分析及其效果评价财经新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在财经新闻中,情感能够影响读者的决策和预期,并且在金融市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参与投资决策,并且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制定策略。
本文将就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分析及其效果进行探讨。
一、财经新闻的情感分析财经新闻中蕴藏着大量情感信息,这些情感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的状况、各种投资标的的优劣、市场预期等。
而这些情感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 事件情感在财经新闻报道中,事件情感是最重要的情感类型之一。
例如,一则报道说某个公司因为技术突破而获得了市场认可,这种情感是积极的,将会对股价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某个公司出现了安全事故或丑闻事件,这种情感则是消极的,将会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2. 情感词汇情感词汇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用来描述公司、市场等主体信息时所使用的词汇。
例如,如果报道中使用"创收增长"、"高利润率"等词汇,就会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相反,如果报道中使用"裁员"、"亏损"等词汇,就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感。
3. 情感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作者对事件或者主体的态度和感受的表达。
例如,当新闻作者在报道公司最新财报时使用了一句话:"公司将压力变成动力,稳步推进业务发展",这种表达方式就充满了积极的情感。
通过以上三种情感信息,我们可以对财经新闻中蕴含的情感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参与决策。
二、情感分析的效果评价情感分析对于投资决策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市场中股价的波动和新闻事件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财经新闻的情感分析可以帮助用户预测市场趋势,制定投资策略。
同时,情感分析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投资信心,制定实践策略。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新闻报道一直被认为是客观、冷静、理性的,而“人情味”则是一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情感温暖的元素。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也可以称作为“人文关怀”,它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呵护上,与客观报道相得益彰,更为深入人心。
那么,新闻报道该如何体现“人情味”呢?首先,在报道中,记者要有情感。
新闻的主题是人,新闻事件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这时,报道并不需要过分地冷酷和客观。
记者可以在报道中适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意义。
记者要以温暖的态度去引导读者,让读者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自身的情感。
如记者在报道灾难中的感人故事时,可以用温暖的语言表述他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关心和关怀,展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其次,在报道时,要注重新闻主角的生命价值。
一条新闻事件的发生,背后往往需要我们重视、关心每一个人的命运。
感性、人文的报道方式可以有效地突出新闻主角的生命价值和人文关怀。
如在报道失联事件中,记者可以在报道中提到被失联者在未失联前做过什么事情,活动的参加过哪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失联者真正成为一位有血有肉、生命有意义的人物,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更好地让读者了解事情背后所代表的人的情感和故事。
再者,在报道时,要用生动的语言展现新闻事件的细节。
人性化的报道其实也是一种生动性的报道。
通过新闻事件中的生动人物形象、感人细节,记者能够让故事更容易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对人的思考。
如在报道中可以描写受灾群众的一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焦虑,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感受,帮助大家更好地关心和尊重人的生命。
最后,记者应该注重新闻事件的解读性。
新闻报道中除了要披露事实,更需要带有分析性,深刻解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更多人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这个时候,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新闻报道更有个性化、独创性、感性性。
从而引导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并引出相应的情感。
超越客观性原则浅析情感注入客观新闻报道的合理性
视听2021.1|一、引言情感在早期新闻业发展中往往被认为是理性的对立面,是主观、偏见的代名词。
典型的如对煽情性报道的广泛认知使情感注入报道的做法难以得到社会和业界认可,情感也被直接归入非理性的范畴,成为报道追求真实客观的阻碍因素。
因此,传统的新闻研究往往建立在理性—情感二元对立的框架之下,情感则成为研究批判的对象。
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情感功能及机制的系统认识,从而重新看待理性和情感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二元主导下的传统认识。
在此基础上,情感不再被看作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成为促进理性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情感成为一种情感理性,理性不是独立的思维能力,它需要紧密依靠情感系统。
没有情感的参与,人的思维能力将严重受损,两者是互动互补的关系①。
新的认识的产生也促使相关学术领域对原有传统二元主导下简单否定情感的研究进行反思,相关研究出现了情感的转向。
而在新闻学研究中,这种情感的转向虽然也引发了关于情感与公共理性、客观性关系方面的反思和探讨,但这种转向并没有改变原有研究主导的格局。
原有的客观性原则强调中立、理性不带偏见、不偏不倚的立场,这与情感的存在相矛盾,使得现今大多相关的研究讨论仍然是否定情感的正向作用的。
然而,本文认为情感的注入与客观新闻报道并不相悖,将情感作为报道超越客观性基本要求后提升报道质量和效果的正面因素来论述其合理性,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情感与客观性的关系来突出情感摄入新闻报道合理性的一面,找到正面利用情感因素使新闻业达到加强公共对话、促进公共福祉旨趣的具体策略,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情感在客观新闻报道实践中的不可避免性新闻报道实践中各个环节的现实推进其实都需要情感的介入。
新闻中的“情感”可以包括记者本人的情感体验、事件当事人的情感表达、其他消息源的情感表达等不同层次,甚至还包括能够唤起公众情感的新闻叙事方式,新闻需要排除情感的说法因存在模糊而立不住脚②。
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
传媒观察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吴俊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1147)摘 要:情绪、情感、激情,对于媒体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有着正面促进作用,倾注感情、充满正能量、激情澎湃的新闻作品,往往能让受众精神振奋,热血沸腾。
本文对情绪与情感在引导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绪与情感 人物新闻 采访报道一、情绪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情绪,是人在受到外界条件影响、刺激时,出自本能产生的某种心理反应,比如喜欢、爱慕、厌恶、憎恨、悲伤、恐惧等。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相关行动会直接受到心理、情绪以及精神的支配。
其中基础是认知,从认知到行动,是人对于所受外界刺激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其具有内在冲动力以及主体能动性,这种冲动力也会通过思想转变成为人现实中的行动。
媒体人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进行采访、报道,能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情绪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新闻传播都有特定的目的,受众接受信息,必然会产生情绪反应。
将事实、感情、道理融为一体,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情感人,是减少传播逆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以情感人”中情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新闻以及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色彩,比如喜怒哀乐。
其次指的则是在采访以及后期编辑的过程中的情感共鸣等。
“共情”又称“投情”、“同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但绝不是说完全回避感情色彩,通过受众“共情”,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比刻板的说教更有利于传播。
二、情绪偏差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消极影响在面对争议、冲突、对立时,人的情绪很容易出现过激反应。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媒体人自身情绪失控,容易受到被采访人的误导,对事实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情感上的投入存在较大偏差,负面效应会被放大。
媒体人情绪的投入要以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为基础,如果对事实出现错误认知,很可能进一步引发情绪偏差,甚至宣泄自身不良情绪。
新闻叙事中的情感表达与受众共鸣
新闻叙事中的情感表达与受众共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其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对于传递信息、引发思考以及产生社会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情感表达在新闻叙事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它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引发强烈的共鸣,使新闻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情感的传递和价值的引领。
情感表达是新闻叙事中赋予故事生命力的元素。
一则新闻,如果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往往会显得冰冷和枯燥,难以真正吸引受众的关注。
而当记者或编辑巧妙地融入情感元素时,新闻便有了温度和色彩。
比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通过描述受灾群众的恐惧、绝望以及救援人员的勇敢和坚定,能够让受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灾难的严重性和救援的紧迫性,从而引发对受灾者的同情和对救援行动的支持。
这种情感的传递能够使受众更加投入地关注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受众共鸣则是新闻叙事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与受众自身的经历、价值观或情感状态相契合时,便会在受众内心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自己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讨论中。
例如,一篇关于普通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的新闻报道,很容易让那些同样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怀揣梦想的受众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勇气和动力。
那么,新闻叙事中的情感表达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细节的描绘是关键。
一个生动的细节往往能够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比如,在报道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描述一个孩子破旧的书包、冻红的小手以及充满渴望的眼神,这些细节能够直击受众的心灵,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困境和对知识的渴望。
其次,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用当事人真实而感人的话语,或者展现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举止,可以更真实地传递情感。
再者,背景和环境的交代也能为情感表达营造氛围。
比如,在讲述一个环保主题的新闻时,描绘被污染的河流、荒芜的土地以及遭受威胁的生态系统,能够让受众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新闻报道是人们了解时事、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还需要有一定的“人情味”来吸引读者、引起共鸣。
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体现在对普通人的关注。
新闻报道是一个社会事件的呈现过程,而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篇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应该能够关注到普通人的需求、苦衷和期望,代表他们的声音,让受众产生共鸣。
在报道突发自然灾害时,除了关注重要城市的损失情况,还应该关注受灾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困境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体现在对故事的呈现。
新闻报道不仅要用事实来讲述一个事件,更要通过故事的形式来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有人情味的报道应该能够将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读者在了解事件的产生同情、喜悦、愤怒等情感。
在揭露社会问题或讲述人物传奇经历的报道中,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经历、艰辛困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读者感受到情感上的震撼。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还体现在对权益的捍卫。
新闻报道既是监督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维权的重要渠道。
在报道社会事件、揭露不公平现象、曝光腐败行为等方面,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给予他们表达声音和维权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权益的关注和关怀。
只有通过这样的报道,才能在公众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形成舆论压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致敬。
社会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为社会繁荣稳定作出巨大贡献。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中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赞美和致敬,让社会学会感恩和尊重这些平凡的英雄,形成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社会风尚。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是指通过关注普通人、讲述故事、捍卫权益和赞美英雄等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新闻的情感转向名词解释
新闻的情感转向名词解释
新闻的情感转向,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和情感影响,以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
这种转向的背景是新闻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期待的变化。
首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使得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而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认知,还包括对事实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
其次,新闻情感转向也是新闻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提高新闻质量和竞争力的需要。
在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的背景下,新闻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新闻质量和创新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而情感因素是提高新闻质量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最后,新闻情感转向也是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需要履行社会责任。
而情感因素是影响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的情感和态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新闻的情感转向是数字化时代新闻业面临的重要变革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待,提高新闻质量和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浅析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现
浅析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现摘要:新闻的真是性客观性与新闻的情感是对立还是统一,这篇论文浅述了这一问题并简单讲解可该如何将新闻情感渗透到新闻报道中,从而讲述了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情感,客观性,受众,心理学,媒体有人说,新闻作为媒体客观的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其生命力就在于真实,而真实性体现的关键就在于报道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客观性就要求抛弃新闻情感的存在,新闻报道必须杜绝新闻情感的影响。
但事实是这样吗?受众究竟需不需要传者的情感表达呢。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
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情绪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的结果。
它与情绪和感情联系密切:情绪是情感反应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有方向性;感情是情感在特定对象上的相对稳定状态,有两极性。
而且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闻情感既包括传授者自己的情感和传授者与受众在采访间的互动,又包括了各种在新闻传播与创作过程中所可以出现的一切情感。
由美国“民众与新闻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新闻报道“经常不准确”的美国人从1985年的百分之三十五上升到1998年的百分之六十五。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普遍认为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带有大量的个人倾向性,美国人已不太相信本国的新闻界。
由此看来,所谓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
只是每一则报道中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命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采访,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共鸣和同情。
2.正能量传递: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事件和人物,如社会公益活动、好人好事、科技创新等。
这些报道能够激发读者的正能量,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和进步,从而增强信心和希望。
3.温情故事:新闻报道中不乏一些温馨的故事,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这些故事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例如,报道一位母亲为了救治患病的孩子而四处奔波,或者报道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爱情的力量。
4.社会互助:新闻报道中经常报道一些社会互助的事件,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守望相助等。
这些报道能够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新闻报道中的暖意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正能量传递、温情故事和社会互助等方面。
这些元素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现摘要:新闻的真是性客观性与新闻的情感是对立还是统一,这篇论文浅述了这一问题并简单讲解可该如何将新闻情感渗透到新闻报道中,从而讲述了新闻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情感,客观性,受众,心理学,媒体有人说,新闻作为媒体客观的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其生命力就在于真实,而真实性体现的关键就在于报道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客观性就要求抛弃新闻情感的存在,新闻报道必须杜绝新闻情感的影响。
但事实是这样吗?受众究竟需不需要传者的情感表达呢。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
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情绪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的结果。
它与情绪和感情联系密切:情绪是情感反应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有方向性;感情是情感在特定对象上的相对稳定状态,有两极性。
而且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闻情感既包括传授者自己的情感和传授者与受众在采访间的互动,又包括了各种在新闻传播与创作过程中所可以出现的一切情感。
由美国“民众与新闻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新闻报道“经常不准确”的美国人从1985年的百分之三十五上升到1998年的百分之六十五。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普遍认为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带有大量的个人倾向性,美国人已不太相信本国的新闻界。
由此看来,所谓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
只是每一则报道中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
再次,情感性因素还是新闻作品写作本身与新闻作品吸引力的内在要求。
如果新闻报道中一味地排斥情感因素,新闻作品就会显得乏味、刻板、了无生气。
在不影响对于事实的真实、客观的报道的前提下,新闻作品饱含情感,会使作品更具吸引力、震撼撼力,特别是在通讯等深度报道的新闻作品中更是如此。
在通讯中,在充分反映事实的基础上,或者画龙点睛、要言不繁、揭示主题、直抒胸臆、抒发情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情感;或者,通过含蓄暗示的笔法,写出“言外之意”,弹出“弦外之音”,促进读者思考,激发情感共鸣。
而在新闻评论中,作者更是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表达对所述新闻事件的主张、意见和看法。
是赞成、是反对,是歌颂、是批评,爱憎分明,情感流露的十分淋漓畅快。
所以说新闻不是无情物,感动记者自己的作品才会感人,文由情生,情动于衷,讲宣传效果就要讲新闻的感染力,讲感染力就必然要降到记者的感情因素。
在新闻线索获取阶段,情感决定着记者的敏感,如知名摄影记者解海龙在金寨县采访拍摄时拍摄的那张著名的“大眼镜女孩”的照片,如果没有情感铺垫,记者就会对这个新闻人物漠然视之,对眼前的的线索视而不见。
按要求来说,新闻从业人员当然要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
但是谁又能完全不包含个人态度去进行新闻报道呢?记者也是人,人就会有主观倾向,这不仅仅在于“好”与“坏”的分别,就像《焦点访谈》对“坏”的事件一定暴光,决不手软,老百姓会觉得这就是“客观”,这就是“公正”。
事实上,主观倾向更体现在每个人观察能力和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细节选取的不同,爱好、追求的差异所选择的讲述方法的差异。
《焦点访谈》的宗旨是“用事实说话”,那么这些事实的线索是由很多记者采集的,可能事件涉及几十个人,一个记者根据情况采访了甲和乙,另一个记者根据难度采访了乙和丁,这时每个人的差异便显现出来,第一层筛选开始。
之后编辑会在他们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在记者提供的事实中再次筛选,组合成故事以供播出。
故事中的画面,一个摄影选择了2号镜头与4号镜头,而另一个摄影选择了1号镜头和3号镜头。
对于记者本身来说,可能一个记者人文情怀浓厚,他就会抽取最感人的小故事来推动信息的展现,而另一个记者节奏感非凡,他就会用动感的镜头穿插重新诠释信息的来龙去脉。
“用事实说话”实际上是用几层千挑万选和随机的主观倾向共同过滤的供老百姓观看的节目。
事实上,对于其他新闻、报道也具有同样的可比性。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组电视镜头:多哈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手放在胸前,眼睛盯着徐徐上升的五星国旗。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嘹亮,运动员的眼角流出了眼泪。
看到眼泪,观众感受到了运动员奋斗数载的胜利之心。
听到国歌,观众体会到了夺得金牌对于一个国家的激昂作用。
还有一组电视新闻:刘德华在春节晚会上演唱《中国人》,他手捧鲜花,气质非凡,每一句都唱的充满勇气和自豪。
听到《中国人》的歌词与音乐,观众被气氛所感染,看到刘德华坚定的眼神和身姿,观众也迷倒在刘德华的唱功之下。
这就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来共同感染受众,让受众最快,最容易的感受到传播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情感。
其实我们都忘不了美国 911 事件中,飞机撞入双子大厦,大楼从中间折断,人们四处逃散的镜头。
我们也忘不了 SARS 病毒威胁神州时学校的警戒线、空旷的大街、医生护士们淡定的眼神还有钟楼商业区带着大口罩、人们茫然无措的眼神。
泪水、国旗、歌声、眼神,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符号,一个情感的符号,让我们印在脑海,难以忘记。
这样生死关头、这些依依不舍、这些触目惊心,让每个人的心灵都在颤抖。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媒体仅仅是采用最普通的写实手段去拍摄一景一物,冷冰冰的去看待这个事件的发展,把自己作为客观要求下新闻的旁观者,甚至在编制新闻中,没有一点慢动作、没有一点特写、没有一点配乐,这样的新闻谁又爱看,谁又想看?如果我们拍战争的新闻,拍伤员拍儿童是一种效果,而拍武器拍战斗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
如果我们拍人物,仰拍是一个效果,俯拍是另外一种效果。
而整个过程中,电视记者就凭着对镜头语言的深刻把握,将自己的情感得以抒发。
反过来说,记者运用各种手段来报道电视新闻,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梳发出来。
电视新闻的情感因素绝不是“滥情”情感因素的运用对电视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
情感因素给予原本枯燥的电视新闻以充分的亲切感与贴近感,让受众关注的焦点充满了人情味。
但是,一旦这种情感因素超出了一定范围,当我们的媒体或新闻记者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而滥用感情夸张事实,欺骗受众,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也是新闻事实准线不能允许的。
最明显的案例要数今年世界杯中黄健翔的惊世一吼了。
虽然足球解说不同于电视新闻,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健翔热爱意大利足球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足球解说员与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必须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
“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等一系列声嘶力竭的吼叫出现时,不仅仅在声音上吓傻了数亿球迷观众,重要的在于黄健翔伤害到了非意大利球迷的心。
在前文有说过的是,受众群体由于背景、知识、环境不同,要求的信息也不同,球迷明显的表现为球队立场不同,意大利的吼叫对于澳大利亚球迷是一种伤害,黄健翔的责任是对全国观众的不够尊重。
这正是电视新闻最为忌讳的事情,就是个人的情感影响了客观的报道。
以上的分析的实例,充分告诉我们,新闻报道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绝对地摒弃情感因素的介入。
情感因素的介入不一定就会导致对客观报道的妨害,甚至于在相当多情况下,会对新闻报道起到更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
麦尔文•曼切尔曾经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是对事实进行直截了当的报道,即记者只严格地照搬新闻来源提供的原始材料;第二层是发掘出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即记者对重要事实深挖消息来源提供的情况,以求获得隐藏的真相;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力求提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
而麦尔文曼切尔本人认为第一层报道是纯客观的报道,第二层报道中已经包括了记者的主观认识,而第三层报道中记者的主观认识表现得比较鲜明了,但即便如此,由于后两层报道仍然是基于事实和运用背景材料等等,因而它们仍然属于客观报道,尽管与第一层报道有所不同。
看到这个三层理论,我们首先可以得出只有报道的内容是事实,对隐藏事实的挖掘和对复杂事实的分析还是借助事实来完成的新闻报道,都属于客观报道。
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第一层新闻,他也渗透着新闻记者的主观判断和猜测。
选择哪一条新闻、不选哪一条新闻;为什么选择这一条新闻,这都是新闻记者主观思维中进行的活动,只是我们把他简化了而已。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没有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新闻,没有不包含主观色彩的新闻。
从传播者角度来说,情感因素对于新闻是无法避免的。
从受众角度来分析,我们更容易得出答案。
大众传媒的特点在于传播者和受众是不平等的。
传播者是少数人,但是受众是成千上万人,而且这些人成分不同、背景有异。
不同的受众之间也存在差异化的理解。
现代社会的受众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罗列,更需要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予他们具有倾向性的理解指引,给予他们对新闻事件性质的判断和深入理解上的引导帮助,让他们更深刻、准确地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满足他们在信息的知情和理解双方面的心理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判断与思辨,不是为了说明自己传播的水平如此之华丽,而是在为受众去粗取精、筛选好坏,从而使得受众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更接近客观本质。
所以,主观因素与情感因素,不仅仅是传播者本身不可避免的,更是受众所需求的。
大众传播不能只是冷冰冰的传播机器,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他要传递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
我们身边很多年轻的同学有时候埋怨为什么中国的媒体不如西方媒体开放,但这些同龄人正是忽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必须要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文关怀。
没有这些媒体的情感教育和主观引导,就没有如今稳定的国家局势和安居乐业的底气。
那么,如何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因素呢?情感的表现形式,分为最基本的两类,即情感的两和激励,成功的喜悦,固然值得庆幸;失败的哀愁,有时也可以成为发奋的动力。
首先新闻则有责任在人们的情感两极中,不断地进行调节。
第二,情感的两极性并非绝对相互排斥,常常会在同一事件中,同时出现积极的增力和消极的减力。
新闻有责任促使消极的减力向积极的增力转化,以充分调动情感的积极、有利的因素。
第三当情感的两级已经严重地倾向消极的一极形成排斥性对立。
说服性报道已不足以解决问题,新闻肯定性情感与否定性情感,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
情感的两极性是以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
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产生肯定性情感,如愉快、喜欢,热爱、尊重、亲近等等;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感,如苦恼、愤怒、憎恨、轻视、惧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