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讨论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二、大运河的开凿
读课文找学生介绍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基本情况和影响(作用)
(目的、时间、三点、四段、五河、作用)
讨论:隋炀帝为什么能开通大运河对此你有何有何启示如何评价大运河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建立
2、隋朝大运河
3、科举制
4、隋朝灭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历史。

教材从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到灭亡,全面展示了隋朝的历史画卷。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理解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教材,深入探究隋朝的历史。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托,因此,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和隋朝的灭亡原因。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以及对隋朝历史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隋朝历史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关于隋朝的历史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隋朝有什么了解?隋朝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和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师: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阅读课文之后,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学生:581年建隋朝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 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隋朝历史的基本框架,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隋朝的成立和统一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趋向于理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版图、隋炀帝的画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隋唐时期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卷。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答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及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背景、隋文帝的统一措施、隋炀帝的统治及其衰败、隋朝的灭亡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认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背景、统一措施、灭亡过程及其原因,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隋朝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繁荣、隋朝的灭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繁荣景象以及灭亡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朝的建立,对隋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引导,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隋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繁荣景象以及灭亡原因,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繁荣景象以及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隋朝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隋朝的历史知识,了解隋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朝是由谁建立的吗?隋朝在我国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隋朝的统一过程、繁荣景象以及灭亡原因,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隋朝的历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来源:学,科,网Z,X,X,K]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的原因及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台儿庄古城运河》教师:台儿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大运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对南北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

那么大运河是什么时期||,由谁开凿的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分久必合:南北重归统一展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东魏——北齐北方:十六国——北魏(北朝)西晋西魏——北周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教师:上学期咱们学习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俗话说: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之后||,是谁最终完成了南北的统一?学生:杨坚||。

教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统一南北的?学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教师: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学生: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

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展示:展示: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现代文翻译:隋朝仓库里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课题说明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课题教学考点1 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_581年;建立者:_杨坚_;都城:_长安_。

2.隋朝统一南北:_589_年。

3.隋朝经济:隋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_的王朝。

考点2 开通大运河1.目的:__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 605 年开始3.皇帝:隋炀帝4.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 2000多千米。

5.四段: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考点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立:①尝试: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②创立: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作用及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唐朝时期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存在了1300多年。

考点4 隋朝的灭亡1.__隋炀帝_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___618___年,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隋朝的统一例1 在方框内填写好隋朝统一的进程【答案】由上到下分别是:北朝、北周、隋朝、陈、南朝【解析】我国在两晋之后进入到南北朝时期,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随后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考点二开通大运河例2 材料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隋朝的历史。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隋朝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等方式,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以及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建立起对隋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隋朝历史背景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隋朝历史问题,提高史学研究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北周和隋朝的交替吗?隋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PPT呈现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

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

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

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

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

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

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

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

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1.大运河的开通(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于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于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灭亡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发展。

本课是学生接触历史学科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对于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灭亡原因的了解并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隋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加深对隋朝历史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隋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提问:“你们听说过隋朝吗?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和大运河2.教学难点:科举制,开通大运河的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三、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分组探究法等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与板书相结合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

(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3.讲授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

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电间'>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

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

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

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

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

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

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

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

(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

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

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

(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

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

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

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

)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

“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

”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①户数增加。

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

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隋代仓库丰盈。

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

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

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

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

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

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

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

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

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

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

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

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

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

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

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

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

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

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

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

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

《隋书》描写这个民贼独夫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

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

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

但是都失败了。

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

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

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