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隋朝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2. 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经过。

3. 掌握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内容
1. 隋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
2. 隋朝灭亡的原因与经过
3. 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隋朝地图和隋炀帝的肖像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存在以及重要地位。

Step 2:隋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15分钟)
1. 讲解隋朝统一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

2. 讲解隋朝统一的过程:才貌双全的杨坚推翻隋炀帝成立隋朝,统一全国。

Step 3:隋朝灭亡的原因与经过(25分钟)
1.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的暴政和富国强兵政策的失败。

2. 隋朝灭亡的经过:安史之乱的爆发,农民起义的蔓延,隋朝逐渐衰亡。

Step 4: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5分钟)
1. 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隋末民变、炽盛之治、恢复中原、大运河的修建等。

2. 隋朝历史的重要人物:杨坚、隋炀帝、杨广等。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拓展学生对隋朝历史的研究兴趣,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

四、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讲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让学生了解到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事件。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2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2
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隋朝灭亡有哪些原因
2.隋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师: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接着唐朝就建立了。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分析概括
学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学生: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而且统治非常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串连
通过回顾知识,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师: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那么隋朝能够统一南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①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②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③隋文帝励精图治,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促使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科举制,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极大程度地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2、背景
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为什么到隋朝要进行改革
3、过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案要点:一、隋朝的统一1. 隋朝的背景与前身- 隋朝是在南北朝结束后,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取代了北周。

2. 隋文帝的统一战争- 隋文帝杨坚先后消灭了南朝陈和北周,实现了中原的统一。

- 在南朝陈的灭亡中,隋朝通过军事手段征服了江南地区。

- 在北周的灭亡中,通过外交手段与北周王室建立姻亲关系,使得北周的统治者自愿禅位。

3. 短暂的统一- 隋朝经过了短暂的统一时期,国力逐渐强盛。

二、隋朝的灭亡1. 农民起义与政权危机- 隋朝统治者对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多起农民起义,如王世充的大泽起义,杨玄感的益州起义等。

- 农民起义对隋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隋朝陷入政权危机。

2. 朝廷内部的腐败与矛盾- 隋朝后期,官员腐败盛行,贪污受贿现象普遍,导致朝廷腐败。

- 隋炀帝杨广专横跋扈,荒淫无道,与皇后杨贵妃的争权夺利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3. 外患与战争疲惫- 隋朝频繁的征战使得国力耗竭,战争疲惫。

- 外患问题也开始显露,如突厥的频繁侵扰,对隋朝北方边境的威胁。

三、隋朝的灭亡过程1. 杨广被杀与隋朝的分裂- 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杨广被杀的局面,使得隋朝进一步分裂。

2. 隋朝的最后一战- 隋朝内部的混乱和外患的压力使得隋炀帝杨广无力抵抗叛军包围京城,最终被迫宣布退位。

- 隋朝的最后一战发生在淮水之战,隋军战败,隋炀帝被俘,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3. 隋朝的余威与对后世的影响-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隋朝的余威所继承。

教学活动:1. 情景再现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再现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关键事件进行表演,例如杨坚战胜南北朝主要的对手、杨广被杀、淮水之战等。

2. 辩论讨论指导学生进行辩论,主题可以是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的原因。

规定一组学生为辩论的正方,一组学生为反方,辩论时需要展示各自观点并提供历史事实作为支持。

3. 制作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本关于隋朝兴起和灭亡的漫画书。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
2.研究隋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3.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掌握隋朝的政权更迭与灭亡。

二、教学重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治理;
2.隋朝的疆域扩张;
3.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历史》教材;
3.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隋朝地图及图片,引起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知识讲授:讲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统一与治理。

3.讨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知识总结: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5.运用技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的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五、教学延伸:
1.补充阅读: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写作任务:为学生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隋朝的统一与消亡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予评价;
3.个别辅导和讨论,帮助理解难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灭亡原因,掌握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隋朝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灭亡原因,掌握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史料教学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3.史料:隋朝的相关史料和图片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地图和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过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事件和大运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大运河的开通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难点】
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师: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
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阅读课文之后,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学生:581年建隋朝。

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

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

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
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

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

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师: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师: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师: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相关史事: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

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藏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

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

(二)开通大运河
师: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

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杨广)图片
师: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图片
师:评价大运河。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元《宋史》
生: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
生: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师: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开凿大运河的确劳民伤财,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那么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呢?
生: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关史事: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

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师: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师: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生: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师:“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度”即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师: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有什么影响?
生: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四)隋朝的灭亡
师:隋文帝厉行节俭,然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达、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师:请同学们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间与结果。

生: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时间:618年结果:唐朝建立
相关史事: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

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

起义军早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三、课堂总结
隋朝繁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
灭亡→隋炀帝的暴政(581-618)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2)有这样一个王朝:历经二世而亡,却繁荣一时,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个朝代是()
A.隋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3)假如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
利,可谓不仁而有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A.大运河大大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D.大运河方便了帝王的游玩
【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隋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灭亡
【教学反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隋朝经济发展迅速,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又是加快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这条大运河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