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
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以判断出是西尔维乌斯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
第5页
育思想,A 正确;启蒙运动发生时间是 17、18 世纪,B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未涉及信仰对教育的作用,C 排除;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主张,
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 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
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 D 项错误。 7.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长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
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 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
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
评”这一现象,BCD 三项错误。故选 A。
10.15 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
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知识梳理】一、2.皇帝皇权至上处理全国政事军务皇帝二、2.推恩令【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特点:皇权至上。
原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和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2.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考点二1.①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
皇权至上,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2.B[解析]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在明太祖废丞相以后,与材料汉朝内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逐渐以内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二)解析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8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解析新人教
课后限时集训(八) 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呼和浩特调研)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据此可以推知(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C[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
]2.(2019·成都高中毕业班诊断)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
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A[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夷人肇事所引起,而鸦片战争后则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民众不能再像鸦片战争前维持传统有礼有节的对夷态度,故A项正确。
]3.(2019·乐山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二)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答案 D解析君主专制强调个人权力至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黔首”含义的演变,与奴隶制的废除无关,也无法体现百姓的地位下降,排除B、C两项;根据“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表明国家统一之后,统一百姓称谓,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
2.(2019·山东荣成市六中一诊)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重视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 A解析材料“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秦朝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
材料针对民众而非官员,也没有涉及官僚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反映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故排除D项。
3.(2018·福建三明市一中高三限时练)汉代丞相犯罪,依照“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
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贵D.官僚集团的庇护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将相不辱”“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可知将相地位尊贵,故C项正确。
无为而治与“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排除A项;历史传统是轻罪重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集团的态度,故排除D项。
4.(2018·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II)(解析版)
在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可知,当时 A.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C.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B.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
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 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
题不符,D 项错误。
4.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
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者 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 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 紧张关系
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的 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
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
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
B. 僭主政治
C. 罗马共和政体
D. 寡头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
10.15 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第八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 (八)考试时间:4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5 分,共60 分)1.(2019 ·湖北孝感联考 )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街头巷尾及商铺门前的口号中,充满着“爱国同胞切勿暴乱”“警示同胞请勿暴乱”“文明抵制,不行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乱”等内容,担忧表达不清而产生强烈行动。
这表现出 ()A.学生肩负起保护治安的重担B.激情与理性一致的斗争特色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完全性D.五四运动获得了阶段性成功答案B分析依照题意可知学生运动在表达爱国热忱的同时又注意斗争的方式,因此表现了爱国激情与理性一致的斗争特色,故 B 项正确。
A 项与史实不符,清除;据五四运动有关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完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C 项错误; D 项资料并未表现,故清除。
2.(2019 ·安徽屯溪一中月考 )陈独秀加入公民党后,以公民党员的身份,责备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成立反直“三角结盟”的传统做法,希望他走到依赖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
陈独秀这样做主假如为了()A.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推进公民革命的正确展开C.稳固北伐战争的成功成就D.防止国共两党合作的失败答案B分析公民大革命期间国共开始推行党内合作,“希望他走到依赖工农革命的道路”有益于推进公民革命的正确展开,故 B 项正确。
此时中共并没存心识到确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开始进行北伐战争,故 C 项错误;陈独秀的做法很难防止国共合作的失败,故 D 项错误。
3. (2019 ·山西部分学校摸底 )1921 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首次建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以为,若必定创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商会比较关注公众的利益D.近代化的历程阻力重重答案D分析资料没有波及民国政府的态度,清除 A 项;资料没有波及电车的安全性问题,清除 B 项; C 项与资料要旨不符,清除;由资猜中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诽谤来看,我国交通近代化遇到传统权力的阻挡,应选 D 项。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古代史(二)(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2 中国古代史(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
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可知,在男性墓中,用于社会生产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大量出现,而女性墓中却没有发现,说明这些生产工具是男性所特有,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D项。
故选C项。
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史(二)(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6 中国史部分(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
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项。
2.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
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根据材料“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周密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手工业合理分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样板”之说,排除D项。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答案 A 自秦汉至宋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A项正确。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故B项“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与史实不符。
自秦汉至宋元,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不正确。
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2019山东青岛模拟)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 C 材料信息反映了宋代冗官问题,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遂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是根源于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故A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但这仅仅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源,故B项错误;宋代统治者未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故D项错误。
3.(2018四川宜宾模拟)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这说明了( )C.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答案 D 儒学从汉代起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B错在“开始”,排除;董仲舒的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排除C。
4.(2018湖北黄石模拟)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无论实行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一级地方行政区之间空档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杨宁一认为,元朝以前的地方行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一级地方行政区之间空档过大的缺陷”,而元朝行省“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即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档,故选D项。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思维贯通史学素养解读训练(含解析)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思维贯通史学素养解读训练(含解析)专题二思维贯通史学素养解读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 共48 分)1. (2019 河北秦皇岛模拟)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 满人有72人, 汉人有64人, 另有 3 个汉军旗人,6 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 个章京——16 个汉人和16 个满人, 他们轮流值班, 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 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答案B清朝时,汉人与满人权力并不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汉人的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 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但这并非材料主旨,C 项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
2. (2019 湖北黄石模拟)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 ,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答案 C 依据材料中“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 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清朝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选C项。
3.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D根据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明朝之前就已有地方监察体制, 例如西汉的刺史, 宋代的通判, 所以说“开启” 不正确, 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都察院设于明洪武十五年, 是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的, 主要监督地方官员, 故 C 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后, 六部直属皇帝, 皇权加强, 而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二)答案
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综合检测(二)中国现代史参考答案卷Ⅰ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 D B A C C C A A B D B A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 B B C A C A C B D A A卷Ⅱ26.(17分)(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答出4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2)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实现祖国统一。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3)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际国内环境、战略安全等。
(答出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分歧,求同存异;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待矛盾与分歧,要增加互信,加强对话与沟通。
(答出2点且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4分)27.(18分)(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每点2分,共4分)意义:揭开了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分)(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答出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解决: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3)新举措: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组织等。
(答出1点即可,2分)(4)新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答出1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28.(15分)(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020版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闯关检测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西梧州、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
这说明(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答案 A 根据题干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实践证明“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必须革新制度才能救中国,故B项错误。
C项错在“开始”,明末清初时,封建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
洋务运动既没能使国家兴盛,也没有唤醒民众,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答案 B 据题干材料中的“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可知义和团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故选B项。
A、C、D三项材料无法反映。
3.(2019湖南衡阳模拟)美国学者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观念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传入中国答案 B 材料中并未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是中英鸦片战争而非中日甲午战争,故C项错误;“主权”思想传入中国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二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量检测 ( 二)( 时间: 45 分钟,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 ( 此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天津红桥区模拟)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此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分析:选A。
中英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发生的战争,这一表述“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故 A 项正确;鸦片战争这一表述,意在重申这场战争是因鸦片( 毒品 ) 而惹起的,意在贬低英国的罪恶,故 B 项错误;通商战争是英国为了掩饰自己的侵略性质,故 C 项错误;匪夷犯境是清代站在天向上国的关闭立场上的一种表述,故D项错误。
2.(2019 ·昆明高三调研)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署《和气贸易合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代基本法典《大清法规》中严禁拐卖人口的条则写入了该合约。
这反应了清政府()A.踊跃利用合约保护自己利益B.对“天向上国”地位的保护C.未能真实认识合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分析:选A。
资猜中“严禁拐卖人口的条则”是保护公民权益的规定,将此条则写入《和好贸易合约》表现了清政府踊跃利用合约保护自己利益,故 A 项正确。
3.张德坚《贼情汇纂》记录,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战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常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实行。
”这表示太平天国()A.主张均分产品B.达到军事全盛C.调整经济政策D.开始封王建制分析:选C。
资猜中没有表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以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 B 项错误;从“照常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还本来的交粮纳税,故 C 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联考]《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西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解析:“礼者为异”可以得出礼可以让等级明确,故A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可得出乐可以求同,形成集体认同,故B项错误;“和而不同”是礼乐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 项错误;“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可以说明礼可以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9·山东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
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
答案:A3.[2019·云南一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解析:由材料“陪臣执国命”“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可知家臣掌政,而“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可知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故选D项;由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强调孔子的政治理想而非实践与思想的关系,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德阳模拟)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
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 )A. 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B. 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C.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
材料中“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体现了教育日益贵族化,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 A项正确。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
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
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
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几(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
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
4.(2018课标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
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5.(2019山西晋中联考)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后期南方进贡的纺织品的种类增多,这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纺织业得到发展,D项正确。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B、C三项结论,排除。
6.(2019山西大同模拟)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答案 C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棉布交易普遍,这说明当时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故选C项。
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入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东城老父传》为文言传奇小说,故D项错误。
7.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 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D项正确。
8.(2018河南八市测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
上述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 ) A.国家 B.自耕农C.地主D.佃农答案 A 从材料中“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授予农民,可见土地归国家所有,A项正确。
9.(2017课标Ⅲ)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 项正确。
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D两项错误。
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故排除D项。
1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答案 B 表中的三则史料分别记述了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历书、佛像、“通俗浅陋之书”等。
这说明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故选B项。
第一则史料和第三则史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吴道子的绘画。
根据材料信息“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等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的信息,A项错误;C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画家和作品众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由材料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
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 ,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并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0分)答案(1)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员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启示:德为先,能者上:汉代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
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
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
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
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则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
(2)价值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
14.(2019山西太原模拟)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