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激励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教育者们常常通过巧妙地利用激励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了解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和外在激励的影响。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动机,比如自我需求的满足和个人成就感。
而外在激励则是指来自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比如表扬和赞赏。
激励理论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激励者。
教育者可以利用激励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来增强他们的内在激励。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或者表现出色时,教育者可以给予他们及时的赞扬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这样一来,学生会对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和满意,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境来增加学生的外在激励。
例如,教育者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彼此合作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给予小组成员合作的奖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协作的能力。
另外,教育者还可以设计竞赛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竞争,从而获得奖励和荣誉感。
这样一来,学生会在竞争中更加努力,以期获得好的成绩。
然而,激励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教育者,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激励。
在同学之间,他们可以形成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在彼此之间进行互相督促和激发学习动力。
同学们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鼓励在学习上进行积极的竞争。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激励学生的重要环境。
家庭和社会可以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外在激励,比如奖励和认可。
当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色或取得好的成绩时,家庭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如外出游玩、购物等。
社会也可以组织一些学术类竞赛,给予学生参与和成绩优秀者荣誉和奖励。
这些奖励和认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力的策略分析
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引言激励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被广泛运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本文将分析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讨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1. 激励理论综述1.1 经典激励理论经典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了个体内部需求对行为的驱动作用。
### 1.2 社会认知激励理论社会认知激励理论关注个体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过程,其中包括期望值、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等关键构念。
### 1.3 自我决定心理学自我决定心理学强调个体在具备自主感、能力感和相关连接感的情境下更容易保持积极动机。
2.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力的策略2.1 设定具体、挑战性的目标给予学生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同时保证这些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积极性和动力。
### 2.2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合适的反馈,包括表扬和建设性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看到改善的方向。
### 2.3 创造正向情境通过创造积极、支持性的班级和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持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 2.4 激发自主动机提供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让学生有更多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机会,并将学习过程与他们感兴趣和重视的内容相关联。
### 2.5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应用案例分析以某个学校某个年级为例,通过植入以上策略的教育实施方案,在一段时间内对比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以及学业成绩等指标变化,并进行整体评估。
结论激励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本文介绍了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希望这些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教育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进一步促进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各类教育环境中的广泛应用。
小学教育中的激励机制与效果分析
小学教育中的激励机制与效果分析一、引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激励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本文旨在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激励机制及其效果,以期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激励机制之一,主要是通过奖励学生的小礼品、文具、玩具等物质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这种激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学生过于关注物质奖励,而忽略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的,主要是通过表扬、鼓励、肯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竞争激励竞争激励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竞争,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但是,竞争激励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激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兴趣激励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中的效果分析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机制能够通过表扬、鼓励、肯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在受到激励后,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学 生 以鼓 励 和 赞 扬 , 时还 十 分 重 视 “ 同 因材 施 赞 ” 我 不 仅 表扬 。 优等 生 、 突 出特 长及 进 步 的学 生 , 且 注 意 捕 捉 “ 生 ” 上 有 而 羞 身 的 “ 光 点 ” 使 “ 点 ” 而 扩 展 成 “ 环 ” 表 扬 方 式 除 了 当众 闪 , 光 进 光 。
激 励 理 论 在 小 学 思 想 教 育 中 的 应 用
张 守
( 宁 县 甘 沟 镇袁 岸小 学 , 肃 会 宁 会 甘 摘 要 :激 励 理 论 是 个 体 行 为 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本 文提 出 . 从 班 级 管理 入 手 . 妙 地 把 激 励 理 论 运 用到 小 学 生 的 思 要 巧 想教 育过 程 中 , 大增 强教 育 效 果 , 变 小 学思 想教 育 的 大 而 大 改 空 的 现 状 提 高 思 想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 关 键 词 :激 励理 论 小 学思 想 教 育 应 用 激 励 理 论 是 个 体 行 为 研 究 的 核 心 问 题 。这 一 理 论 主 要 包 括 内容 型 激励 理论 、 程 型 激 励 理 论 、 化 理 论 和 综 合 性 激 励 过 强 理 论 等 。而 在 人 终 身 成长 的过 程 中 , 年儿 童 时 期 是 最 重 要 的 少 成 长 阶 段 。 学 校班 集 体 是人 在少 年 儿 童 时 代 生 活 的 最 主 要 群 体 作 为 小学 教育 工 作 者 , 们 有 义 务 多 学 一 些 理 论 知 识 , 我 加 强 学 生 思 想 和行 为 的研 究 , 断 纠 正 学 生 的不 良行 为 , 行 思 不 进 想 品 德 教 育 , 学 生健 康 、 面 地 发 展 。 对 学 生 的 个体 行 为 , 使 全 针 在 近 几 年 的工 作 中 ,我 巧 妙 地 将 激 励 理 论 运 用 到学 生 的 思 想 教 育 养成 教 育 过 程 中 , 大增 强 了教 育 效 果 。 大 运 用 强 化 理 论 。 强 养 成 教 育 加 强化 理 论 是 美 国心 理 学 家 斯 金 纳 等人 提 出 的 。 他们 发 现 , 在 操 作性 行 为 中 , 如果 行 为 结 果 使 其 需 要 得 到 满 足 . 这种 行 为 便会 重 复 出现 , 得 到 增 强 。 并 为此 , 平 时 的工 作 中 , 经 常 给 在 我
激励理论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若 能 掌握这 几种 激励 理论 ,有 效地 运用各 种 激励 方法 ,有利 于 学校 管理 目标 的实现 。 然而 , 当前 中小 学教 师 管理存 在 弊端 ,
通过审视这些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激励理论在中小学教 师管理 中的应用。
一
公 平 理论 是美 国心理 学 家亚 当斯 于 2 0 世纪 6 0 年代 提 出 来 的, 也称社会 比较理论。其主要 目的是为了解决工资报酬 的合理 性 、 公 平性 及 对员 工生 产积 极性 的影 响 问题 。 根 据公 平理论 ,调动 教师 积极 性 , 必须 做 到 以下 几点 : 建 立 奖罚 分 明 的制度 ; 教师 的报 酬与 其工 作绩 效挂 钩 ; 加 强学 校组 织 与 教师 之间 的沟 通 ;做 好教 师 的心理 疏 导工作 。
1 . 以需要 层 次理论 建 立教 师激励 标 准
保为教师们所设置的业绩水平标准 , 使他们经过努力所能达 到的; 学校 管理者 应将 学校 特殊 的业 绩需 求 与教 师 的工 作 报 酬直接 挂 钩 ,当教师 实 现或超 过 了学 校给 予 的业 绩标 准 时 ,
【 关键词 】 激励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G 4 7
教师 管理 应用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2 1 -0 1 7 3 -0 1
主要有 以下 几个 层次 : 生 理上 改善 物质 生 活的需 要 ; 人 格 上 尊重的需要;职业上生存、成长 、 成熟的需要 ;事业上成就的
时 ,这种 行为 就会 重复 出现 ; 反之 , 就会 削 弱或 消失 。因此 ,
激励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激励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在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时所受到的内外部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激励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恰当地运用激励理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内在激励的应用内在激励是指个体自我激励行为,主要通过满足其心理需求来促使行为的发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内在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和意义的。
例如,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实际案例等。
其次,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等。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外在激励的应用外在激励是指他人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激发个体行为的发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外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措施来鼓励学生。
例如,给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如表扬、奖品等。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设立学习竞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激发学习兴趣。
然而,教师应该要注意,外在激励的方式要合理,不能过于依赖奖励和惩罚。
三、个性化激励的应用个性化激励是指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来激发行为。
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例如,对于外向型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和竞争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内向型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个别指导的方式来激励他们。
通过个性化激励,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和个性化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中的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教育中的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激励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
教育中的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激励理论的概念、研究和应用展开探讨。
首先,激励理论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理论。
在教育中,激励可以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兴趣,如个人对某项学习内容的热爱;外在激励则是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赞扬,如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获得好成绩。
理想情况下,内在激励应该是主导,而外在激励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其次,激励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学校教育应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在激励。
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理论”,他认为行为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通过给予奖励可以增加或强化特定的行为。
这些经典的激励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那么,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何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参与。
例如,在语文课上引入戏剧表演,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其次,奖励机制也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方式。
老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奖励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和优秀表现。
同时,也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和方式,避免过于功利或外在化。
除了教师的激励手段,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而竞争学习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效果。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激励理论的应用需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积极应用
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积极应用激励教育是一种通过激励孩子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学习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激励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激励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激励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是可以通过激励而得到改变。
在教育中,激励就是一种正向的刺激,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调节,激励教育注重通过鼓励和表扬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激励教育注重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面临着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展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教育注重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举办有趣的语文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励教育模式倡导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运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运用一、引言激励教育是一种旨在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式。
在小学阶段,激励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激励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运用,以期为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阐述1.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包括内容性激励理论和过程性激励理论。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激励理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2.正面强化:正面强化是一种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从而增强其自信和自尊,激发其内在潜力的方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自信和自尊的驱动下,主动追求进步。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践案例1.个案分析:小强是一名聪明好动的小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强对数学中的图形和空间非常感兴趣。
于是,教师利用小强的兴趣点,设计了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使小强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强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激励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激励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
其次,激励教育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励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摘要:小学教育中班主任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激励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激励中建立目标,激发学习和成长发展的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愉悦感和成就感的状态下学习成长,从而显著提高其学习效率,也使得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本文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实行激励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工作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
作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要充分尊重小学生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管理中能够以学生为本,创设多元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诸多的教育方式中,激励教育可以说是非常适应于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并且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是小学教师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的教育方式。
与强行管制和说教不同,通过科学的激励教育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充满自信心和目标感,对于学习充满动力和热情。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班主任教师滋滋只求和期望的理想的教育效果。
所以作为小学班主任老师要能够掌握激励教育的原则和应用策略,让小学生色生的教育工作成为一种艺术。
一、通过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大部分小学生本人和家长对于学习是没有具体目标和规划的。
致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
而好的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对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规划,注重对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小学班主任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班集体和个人在小学阶段就建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成长发展目标。
通过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充分关注到自己,建立自我认知,明白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从而确立学习的目标。
之后,学生会在目标的推动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不断发展进步。
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帮助班级制定该学期总的学习目标。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理念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激励理念的基本原理激励理念是一种管理理论,它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影响和调节员工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理念同样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激励理念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正向激励:通过奖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和优异成绩,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2.负向激励:通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来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行为。
3.目标设定: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行为规范,让他们清楚知道应该朝着何种方向努力,如何去做。
4.激发动机: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针对性地开展奖励和惩罚措施,使学生更有动力地投入学习和班级管理中。
二、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1.奖励和惩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奖励和惩罚,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发放奖状、班级积分等形式,惩罚则可以是适当的批评、体罚等方式。
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形成自律意识。
2.激发学习动机激励理念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老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业上的支持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3.培养自信心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老师也可以通过耐心指导和支持,激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1.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生持续进步和有效管理班级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理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激励可以帮助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
通过激励,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
激励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通过及时有效的激励反馈,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积极的关系下,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和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的稳定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重视激励理念的应用,创造出良好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发挥。
1.22. 激励理念和学生学习动力的关系激励理念和学生学习动力的关系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激励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激励理念的运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和学习态度。
当学生面临困难或挫折时,合理的激励措施能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激励理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实施途径
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实施途径摘要:激励理论是一种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小学德育管理实践中,帮助学校更好地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应该对班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调查,综合手中获取到的数据制定好激励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度掌握德育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激励理论;小学德育引言:在小学班级的德育管理中,激励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班级教师在德育管理中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
为充分彰显出激励理论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具体阐述几点应用路径,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依据。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实施途径之一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激励理论的核心之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需求、能力和学习风格。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激励计划。
在平时管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进步较慢或困难较大的学生,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激励,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也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倾听学生的声音和建议,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和认可。
不仅如此,根据课程教学安排[1],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课外活动、奖励系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和班级的建设中,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因为教师注重个体差异性开展的激励德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激励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班级德育目标。
2.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表彰班内的德育标兵多样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渗透激励式的方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来表彰班内的德育标兵,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激励方式。
此举可以激发学生树立德育标兵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力的机会,在班级中传递和促进良好的德育氛围。
探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励教育是指通过积极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愿意自觉地学习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核心学科,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激励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刻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激励是一种外部刺激,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促使学生改变行为。
而人本主义理论则认为,激励是一种内在动力,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这两种理论相辅相成,都对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初学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作文题目,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反复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课外时间能够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兴趣,组织一些课外读书会、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
4. 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教育学家曾说过,“激励源于榜样,成功来自于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温馨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班级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和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的影响 来 帮助他 改正 了行 为上 的不 好 习惯 ,也 充分
体 现 了在小 学思 想教 育 中用集 体影 响来激 励 、改 正
的坏 习惯进行 纠正
学生的重要性 。 美 国心 理学 家诺 克最 先提 出 了 目标设 置 理论 , 综 上 所述 ,在 小学思 想 教育过 程 中 ,应 用好 激 他 觉得 目标 设 置是可 以刺 激人 不 断前进 的 。而通 常 人们 所做 的事 都是有 着 目的 ,其 本质就 是 目标 。 目 励理论 ,将可 以很 好 的改进 学生 的不 良习惯 、增 强
三、在小学思想教育 中应用集体 影响来激励学 生
现在 的小 学生对 友爱 与归 属都 比较 缺乏 ,学 生
地满 足学 生 的成就感 ,增 强学 生 的 自信 心 ,促使 学 也非 常渴 望拥 有他 们 。而思想 道 德 品质较 为落后 的 学生 对友 爱与 归属 的需要 则更 是 强烈 。每个 学生 内 生在快乐与 自信 中不断进步 。
理 论; I
i
新 视 野
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 育中韵应 用
●长 春市 二道 区腰 +小 学 张 惠珍
激 励理论 与学 生 的思想 教 育工作 有着 深厚 的关 行 改进将 有 效 的提高 改进速 度 。所 以 ,设 置好 的 目 系 ,不 论激 励还 是思 想教 育都 始终 围绕 “ 人 ”这个 标 可以更好 的在小学思想教学 中应用激励理论 。 中心点来 展开 的。 青 少年 时期 是每一 个人一 生 中最 l  ̄ l f An 在 某班 级 中有两 名学 生有不 讲 卫生 的不 良 习惯 ,主要 因素在 于家庭 的教 育方 式不 正确 。教 师 重要 的成 长 阶段 ,而学校 是每 个人 成长 中必 须经 过 的集体 生 活 阶段 。因此 ,小学 思想 教育 工作显 得 尤 在 对 这两个 学 生进行 思想 教育 前 ,应该 在班 级上 进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引言“激励”是管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所谓激励,是指依据人的需要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方面: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小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从认识的主体来说,其认识主体为学龄儿童。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学习动机的缺乏,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较差,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小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感性认识较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因此教师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动机和目的的明确、自我评价的形成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有效而具体的激励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各自的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激励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育者的责任并不是按章办事,首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用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偏袒、不包庇,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负担,情感上的烦忧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有了误解和矛盾要及时解决。
其次,教育者要常常鼓励学生。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理科学习,在这种纯逻辑和运算的学习中,刚开始难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激励就显得更加重要,要让学生有希望,就要多多鼓励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制定计划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有了烦忧主动找老师交流,把希望他们积极上进的思想和真诚的感情传递给他们,使他们期盼尊重的感觉得到满足。
再次,教育者要注意不把个人情绪过多地带入与学生的交流中,有的老师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旦学生犯了错误,就把气撒到学生身上,情绪急躁,喜怒无常,学生也会反感这样的教师,产生厌恶、反感心理,教师的这种“负能量”还会影响到学生群体中去,营造一种消极低落的氛围。
幼儿教育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精品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文章摘要激励理论是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班级管理里入手,巧妙地把激励理论运用到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改善当前小学思想教育的大而空的现象,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
一、运用强化理论,加强养成教育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三、结合目标设置,进行不良习惯的矫正综合运用激励理论,加强班级管理,是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抓紧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影响。
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脱离实际、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缺乏实效性。
作为一名小学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加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研究,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注意将所学的思想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有机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收效显著。
激励理论是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等。
具体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等。
工作中,我从班级管理入手,针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巧妙地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一、运用强化理论,加强养成教育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
他们发现,在操作性行为中,如果行为结果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便会重复出现,并得到增强。
运用强化理论来修正人的行为,大致有四种: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强化;惩罚强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反对惩罚强化,淡化负强化。
而我在工作中常用的是正强化和消退强化。
(一)多用正强化,激发道德情感正强化指的是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奖金、提升等奖酬,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人的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奖励,从而使这种行为重复出现。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激励理念是一种管理思想,它通过对员工的诱因或奖励来推动员工的工作行为。
对于小学班级管理,激励理念同样适用。
通过激励,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本文将从奖励制度、鼓励与赞扬、激励的种类等方面,探讨如何应用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
一、奖励制度激励理念强调通过奖励机制推动员工的工作行为。
同样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奖励制度也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表现。
比较常见的奖励形式包括:奖励物品、奖励班级/个人信誉等。
1.奖励物品:班级可以设立每周月度最佳表现奖,对表现最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如文具、书籍等。
这样的奖励不仅能激励同学的学习表现,同时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2.奖励班级/个人信誉:班级可以设立“星级同学”、“标兵班级”等形式的表彰。
奖励“星级同学”的同学在班级中的表现优异,做事认真负责,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能影响其他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二、鼓励与赞扬鼓励与赞扬是激励管理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重视鼓励与赞扬。
比如,同学们在作业或活动中表现出色,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赞扬或鼓励,同时让更多的同学知道这些表现,借助同学们的互相比较作用来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
此外,老师还可以在班级公告板上刊登学生的优秀事迹,让全校师生知道和了解优秀学生的表现。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向有优秀表现的同学学习。
三、激励的种类激励不仅仅是单纯奖励和赞扬,更多的是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学生的工作行为。
常见的激励种类包括以下几种:1.成长经历引导: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性格特点、优点与缺点、兴趣爱好等,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2.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激励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激励手段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表现,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同样可以采用激励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表现,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内在激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内在激励是指学习者由于自身的兴趣、好奇心、探究欲、自我期待等因素而感到的动力。
例如,在开展课堂讨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激发其探究欲和自我期待心态,提高其主动参与讨论的意愿。
同时,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外在激励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
外在激励是指学习者由于获得外部奖励而产生的行为动力。
例如,在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得到班级表扬和老师的赞许,这种外部奖励可激励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此外,课堂教学管理还可以采用目标设定理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表现。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励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好的动力和努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比如定下一个明确的成绩目标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此外,认知评价理论也是一种可用于课堂教学激励的理论,它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做出的评价对于个体对行为继续的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奖励、鼓励和实时反馈,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及时的认知评价,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最后,心理契约理论也是一种有益于课堂教学管理的理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时会在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并基于这种契约关系综合考虑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如在课堂内,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尊重和重视,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帮助教师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应用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中广泛参考运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分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激励教育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从激励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激励教育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激励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行为是受到动机驱动的,而动机又受到激励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有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激励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动性。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情感投入和积极性,而激励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
语文学习更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而激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耐心。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分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激励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激励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分组朗读、角色表演、情景演绎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激励教育要注重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教师可以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给予正确的批评和指导,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激励教育要注重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和学习成绩,同时可以通过批评和批评激励学生的消极行为和学习态度,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文章摘要激励理论是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班级管理里入手,巧妙地把激励理论运用到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改善当前小学思想教育的大而空的现象,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
一、运用强化理论,加强养成教育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三、结合目标设置,进行不良习惯的矫正综合运用激励理论,加强班级管理,是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抓紧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影响。
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脱离实际、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缺乏实效性。
作为一名小学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加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研究,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注意将所学的思想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有机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收效显著。
激励理论是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等。
具体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等。
工作中,我从班级管理入手,针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巧妙地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一、运用强化理论,加强养成教育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
他们发现,在操作性行为中,如果行为结果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便会重复出现,并得到增强。
运用强化理论来修正人的行为,大致有四种: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强化;惩罚强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反对惩罚强化,淡化负强化。
而我在工作中常用的是正强化和消退强化。
(一)多用正强化,激发道德情感正强化指的是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奖金、提升等奖酬,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人的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奖励,从而使这种行为重复出现。
平时工作中,我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和赞扬,同时十分重视“因材施赞”。
我不仅表扬优等生、有突出特长及进步的学生,而且更注意捕捉“差等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光点”进而扩展成“光环”。
表扬方式除了当众口头表扬外,还用授予小称号、给与物质奖励、写在光荣榜上、给家长“报喜”、给与班内一定职务工作等形式。
这些积极的、肯定的评价,给与学生行为的正强化,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二)巧用消退强化,矫正不良倾向消退强化指的是取消正强化,即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一般说来,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正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实际上消退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
消退强化对矫正学生中骄傲自满的思想倾向有很好的效果。
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曾是这样一个孩子。
她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好。
但好表现、显示自己。
上课接话茬,平时很傲慢,同学关系不好。
对于她的这种行为,我就采取了消退强化的方法。
对其课上正确的回答只给与一般性的肯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留给别人,多表扬那些认真思考,不抢话,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在一段时间内“冷淡”她。
渐渐地,课堂上她不再随便出声了。
这时我抓住机会,找她谈话,让她改掉接话茬的毛病。
并告诉她,别人有许多优点,要向他们学习,一个人光聪明、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有许多良好的品质,要待人诚恳,要团结同学……。
之后,我还给了她一个帮助一名学困生的任务。
一学期后,我发现她变了,课上不再随便说话了,骄傲的倾向有了很大改善。
而那名学困生在她的帮助下,也有了很大进步。
新学期开始,通过民主选举,她由学习委员升为中队长。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认为这些需要中的后三种需要是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值得重视的。
这些需要有时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我们去发现。
我们应做细心人,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的道德情感,引导他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一)、尊重学生社交需要,用集体影响学生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友爱的需要。
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保障之后,人们便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希望得到依附一定的社会群体,被群体接纳,成为群体一员,有归属感;希望与他人交往,保持与他人的融洽关系,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和友情。
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需要,实际上思想道德品质较差的学生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他们内心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学习,希望在集体中得到快乐。
但他们一般都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且学习成绩较差,在同学们眼中成为“笨孩子、坏孩子”。
他们“游离”于集体之中。
他们的社交需要表现为有的默默在一旁观望,有的则作恶作剧、捣乱。
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表明,他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向参加大家的活动。
班集体作为孩子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
班内有一男生,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他在学校经常没有缘故地打人。
大家都讨厌他、怕他。
在教育过程中,我除了与家长联系,争取家庭的支持外,还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
我召开了班委会,号召班干部要暗暗帮助他、监督他、团结他。
课下,班委都有意识和他一起游戏,发现他有要打人的倾向时,及时劝阻。
这样,他打人的机会少多了。
并且,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和他一起玩的同学多了起来。
两个月后,同学们讨论认为他改掉了打人的坏习惯,并选他为本周的学校升旗手。
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大家的一致推选,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班集体有力地帮他矫正了攻击行为。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真情感染学生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信任学生。
“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
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
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2、全面理解学生。
我们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
不要认为小学生年龄小,思想简单。
这样我们会十分武断。
平时,我注意常听听他们的心声,有时他们的话会给我们以很多启发。
3、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
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冷静,尽量不公开场合点名批评。
因为每个孩子都愿意听到表扬,而批评会引起其情绪的不快,而公开场合点名批评后果会更严惩尤其对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灵伤害。
(三)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用成功激励学生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物。
获取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
如果学生在学校经常体验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
因此,我们要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成功的标准。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
与此同时,他的另一方面不足可相应得到弥补。
有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纠正。
班上有一名女生,思维较慢,反应迟钝,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较差,大家叫她“笨孩子”,没有人爱和她玩。
但我发现她做值日很认真,扫得很干净。
于是,我找到她,偷偷让她每天为班上洒水、浇花。
她真得坚持去做了。
我及时在班上表扬她关心集体,做值日认真,还推选她为劳动小组长。
她一下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威信提高了。
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学习积极性也相应提高,听讲专心了,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
我想这正验证了一位名人的话:“没有比成功更能促使人成功了的了。
”三、结合目标设置,进行不良习惯的矫正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洛克等人提出的。
他认为目标设置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所谓目标,就是指人的行为的目的,它是满足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
目标是引起行为的直接动机。
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我运用目标设置矫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收效较快。
班里有3个孩子没有良好卫生习惯,其中包括一名女生,其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
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前,我首先对全班同学提出了要求,设置了集体目标:在本月内争到学校“卫生流动红旗”。
之后,我单独找到这3名学生,直接说明他们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到班级目标的实现,让他们谈想法。
他们都有决心改掉不讲卫生的习惯。
接着,我分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按不同阶段设置了不同的目标,对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果然在第二天,他们的外表就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后第一周、第二周的目标在我的不断提醒下,都得到了实现。
最终结果令人十分欣慰:我们真的得到了“流动红旗”,在不知不觉中,这3个孩子也像变了个人一样。
之后,我又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目标,带领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奋斗,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而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被激励。
我通过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综合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加强班级管理,开展教育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1、作者:尹志刚《西方管理理论评介》(第四章第二节)2、《江苏教育》1999年8-9期P.33页精神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塘沽二中心小学于莉所谓激励,就是对受激者的一种外界导向,他要求能使受激者所感触,进而有所行动。
我们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者如何调动人的系统性的问题。
采用激励措施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成为引发人们去努力奋斗的诱力。
这种诱力可以使人们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满足感。
学生学习也是一个学习的积极性问题,也就是说,也是一个动力问题,如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如何正确而机智的运用激励理论。
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
所谓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精神激励则是通过精神奖励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
这包括各种形式的表扬、嘉奖和给与一定的荣誉等等。
物质激励在一定情况下是不可少的,但他不如精神激励的教育作用大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