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丹尼尔.贝尔博士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论述了当前世界各国关于城市问题的大量实例,具体介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人类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如城市与区域间的联系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发展等。
该书被誉为城市规划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前有关城市研究领域内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丹尼尔博士在书中为我们阐述了“城市的起源”。
他说,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
原始人在洞穴或者木棚下休息,过着简单而原始的生活,他们彼此分离开来,过着自己的日子。
那时候还没有城市和街道的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了生产方式和聚落形式的变化。
随着交换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产生了集中点和中心,于是就有了城市。
贝尔博士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制度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的成员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劳动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唯一手段,那时候人们几乎很少拥有私有财产,人们一般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转化为奴隶社会。
当时的奴隶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为了满足部落成员的需求,开始建立城邦,把一些散居的人统一起来,从事某种集体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并且产生了最初的城市和市民阶层。
通过阅读《城市经济学》这本书,我发现城市里的文化是多样性的。
比如说,美国、欧洲、北京,它们虽然看上去是相似的,但是因为各地的习俗不同,所以各地城市的发展方向都不同。
在现今这个时代里,城市面临着各种问题。
贝尔博士说:“在某些城市,像纽约和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已经快要容纳不下它的人口,它们正面临着土地危机和住房危机。
而在另外一些城市,则存在着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
对于美国来说,它们的能源问题也非常严重……”通过阅读《城市经济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们对城市的规划却远远不够,因此城市的未来不是很明朗。
想象一下,假设将来你搬入新买的公寓楼,邻居竟然全是流浪汉!你肯定觉得十分恐怖吧?总之,《城市经济学》给予我许多启示,使我受益匪浅。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城市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就一些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都市化都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都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
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有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都市化会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各个部门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经济结构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城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产业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等。
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三、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中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情况。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匹配的关系。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程度受到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会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四、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组成。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到交通、土地价格、产业布局和政府规划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会影响人口流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等。
合理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
城市经济学》第十二章城市财政经济
整理课件
6
1.城市财政支出的结构 ——中外城市财政支出结构比较
国家或城市 英国 法国 美国 北京 上海 杭州
城 市 财 政 支 出 (%)
基础设施 教育等事 卫生保健 公检法和行 其 房屋建设 旅游与交通 支农和企业
工程
业费
福利
政管理
他
维修
事业
改造
8
40
44
8
12
33
22
20
13
10
40
14
36
18
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限制,加快 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 培育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整理课件
15
三、城市社会融资体制的改革
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股票市场发展, 促进证券市场融资能力的提高和资源配置效 率的改进。放松对利率等金融杠杆的管制, 推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国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城市政府 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政府、企业、个 人的信用征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树立崇 尚诚信的社会风气,形成区域性的信用安全 区。
城市经济学
冯云廷教授 主讲
整理课件
1
第十二章 城市财政经济
第一节 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城市财政 第三节 城市社会融资
整理课件
2
第一节 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市场经济中城市政府的一般经济职能 二、中国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整理课件
3
一、市场经济中城市政府的 一般经济职能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公共事业和公共工程的经营与管理 基础教育和职能培训 公共卫生与社会保健 消防、防公害与城市安全 城市社会福利 城市公共管理 保护文化财富和经济振兴 发展文化娱乐和社会传媒事业,建设“城市精神”
城市经济学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迅猛发展起来。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土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财政、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累积,带动了人们对城市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
因此,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特性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由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所决定,是非常有典型性的边缘性研究科目之一。
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城市经济学为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规划学、人口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
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城市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与其他的经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经济包括人类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方面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相互联系,总称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之上的,城市是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充满着物质利益的原则和追求效率的意识,并受到自发秩序、竞争、冲突、分工、合作、专业化、垄断、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在这些城市经济运行机制中,经济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自发秩序机制、自愿合作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
城市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认识、把握、驾驭这些城市经济运行机制的科学。
在城市里,不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抬头向前看,都能看见繁华的景象,但那种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让人痛心的事实。
从住宅小区到高档酒楼,在每一条街道上,在每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很多乱摆卖的人。
几块钱的鞋子、衣服、玩具;小孩子们爱吃的糖果、膨化食品、冷饮等;当然也有高档的家具、电器、瓷器等,每天都有不同的品牌打折销售。
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是一些无照商贩的场所。
但也有一些做点小买卖的,小到五金,大到电器,这些便宜又正规的店铺里,却是另一番情形。
一些打着上海市著名商标的产品到处销售,而一些杂牌厂家却无证生产,没有一点质量保证,却还挂上著名商标来欺骗消费者。
为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有必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另外,有必要成立一支庞大的城市管理队伍。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
城市经济学复习(南林)整合版
城市经济学复习(南林)整合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2、城市经济结构1)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2)城市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状态在城市经济领域内的反映。
3、“当斯定律”1)当斯指出,人们一般认为,修路能缓解交通的拥堵.扩大设施供应能力能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
但当斯研究后发现,道路畅通后交通流会重新分布.其他地方的交通马上会被吸引过来,从而产生新的拥堵;交通设施通行能力提高后,会迅速被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所抵消,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
2)当斯定律表明,道路建设不能完全解决拥挤问题。
美国的交通专家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新交通设施建设诱发交通量的论点。
4、就业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增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二是原有的劳动者失去了旧工作、尚未找到新工作。
9、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0、城市经济规模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11、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12、集中系数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
13、弹性系数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
14、溢出效应属于一种外部效应,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
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的得不到的收益。
15、世界城市1)彼得·霍尔: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城市经济学解读
城市经济学解读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中经济活动的规律以及城市发展的机制。
通过对城市内外经济要素的运作和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城市经济学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经济现象,揭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城市经济学的背景和意义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工业化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布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通过对城市经济中各种要素和变量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城市经济学能够揭示城市内外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变化趋势,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增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城市规模的增长,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减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布局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分布规律,经济布局则涉及到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和集聚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变化,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五、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关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学导论
城市经济学导论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探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产业结构、就业、收入分配、消费行为等方面。
城市经济学通过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揭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城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效益、城市就业和人口流动、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等。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本要素。
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城市经济现象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城市发展理论主要解释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演化过程。
其中,坎特尔模型描述了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效益之间的关系,弗里德曼的城市增长极理论强调了特定行业和区域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城市经济会经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一理论揭示了城市经济演变的动态过程和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了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及其形成与演化的机制。
该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如中心城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三、城市经济学的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政策制定等领域。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经济学提供了关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产业布局和住房供给等方面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优势,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管理中,城市经济学可以分析城市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主要分析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其任务是把握城市经济的客观实际,并寻求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经济规律性的东西。
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人生有几回合?”对于一个经历沧桑而又碌碌无为的我来说,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有多次重生的机会,我是幸运的,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都让我碰上了这么多的挫折,生活就像被打磨过的钻石,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都给我带来不同的启示:它告诉我做事要善于变通,不能因循守旧;它告诉我心怀梦想不能轻言放弃;它告诉我人生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界的生存规律。
竞争造就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文明时代,也使城市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只有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才具有活力,城市的居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城市内涵的经济发展只是空中楼阁,缺乏持续动力的经济发展势必后劲不足。
城市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活力与潜力,城市的活力与潜力又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是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结构体系,任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需要人才支撑,没有知识经济就难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就不能形成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互动效应,就很难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就无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存在就是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人们正在努力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衡量各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竞争的关键所在。
因此,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发展空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城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经济规律具有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又有相对的可变性。
城市经济学研究
城市经济学研究一、引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城市经济学关注的是城市中的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经济间的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城市经济学中被广泛研究。
一方面,城市规模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包括技术进步、市场扩大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效益。
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城市规模的增长需要在利益最大化和问题解决之间进行权衡。
三、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
城市发展模式包括传统工业城市模式、现代服务业城市模式和创新型城市模式等多种类型。
传统工业城市模式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为主要支柱,而现代服务业城市模式则依托于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发展动力。
创新型城市模式则以创新能力和创新产业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城市经济间的竞争与合作城市经济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城市之间为吸引投资、企业和人才而进行的竞争。
城市之间的合作是指城市间为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而展开的合作。
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竞争与合作,城市可以互相借鉴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五、结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指导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内容,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以上为正文,不包括题目、小标题等)。
城市经济学绪论
城市经济学绪论引言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及其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就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居民消费行为、房地产市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等。
同时,城市经济学也关注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城市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
1.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中各个产业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
2.劳动力市场:城市经济学关注城市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研究领域包括就业率、劳动力流动性、薪资水平等。
3.居民消费行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
了解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对于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4.房地产市场:城市经济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等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
5.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学研究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如城市间的贸易、区域经济整合等。
城市经济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经济问题,包括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模等。
1.实证分析:城市经济学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解释城市经济现象。
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2.理论建模:城市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城市经济问题。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城市发展趋势,评估政策措施的效果,或者解释城市经济中的微观行为。
3.计量经济学方法:城市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统计模型和经济测量来分析城市经济数据。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政策决策与实践的参考。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城市规划: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城市经济学,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很复杂,但其实它和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呢!城市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城市里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哎呀,这可不像听上去那么枯燥哦!想想看,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里,周围的一切都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规模呢?为什么有些城市发展得特别快,而有些城市好像一直停滞不前呢?这就是城市经济学要研究的呀!它就像一个侦探,试图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比如说,城市的土地利用。
在城市里,土地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呢!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用途,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等,它们的分布可不是随便乱来的,而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里面。
城市经济学就要研究怎样的土地利用方式才能让城市更加高效地运转。
再想想交通吧!城市里的交通拥堵问题可让人头疼了,对吧?城市经济学也会研究交通和经济的关系呢。
怎样的交通规划才能既方便人们出行,又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呢?还有就业问题呀!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来寻找工作机会,那城市里的产业布局就很重要啦。
哪些产业适合在城市发展?怎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都是城市经济学关心的。
城市经济学还会研究城市的公共服务,像学校、医院、公园这些。
我们都希望能享受到好的公共服务,那要怎样去合理分配资源来提供这些服务呢?它就像是城市的智慧大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运行机制,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呢!总之,城市经济学可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基本认识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1920年庇古(. Pigou)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庇古的核心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其基本的假定是:国民收入越大,福利越大。
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
他要求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同时他还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是增长社会福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基于―收入均等化原则,他要求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社会福利,而收入转移的途径便是政府向富人征税,再通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补贴给穷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许多批评。
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福利的评价只能排列顺序,即只能研究出某人对某种经济状态的偏好高于或低于另一种状态,而无法用数量单位来衡量福利的绝对值的大小。
因此,个人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也不可能通过累计来计算出一个社会的总效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助长逐渐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其分歧在于:新福利经济学助长效用序数论,并强调个人间的效用大小具有不可比性。
新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是:一个人的福利好坏是指他们所得到的效用水平高或低,而且每个人的福利好坏是由其本人的感受来判断的;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大小无法比较,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无法比较。
所以,新福利经济学舍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的理论,而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
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引入了数学工具,一些主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
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
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在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如福利尺度和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问题,市场机制与政府的作用等问题。
二、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
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
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从福利的观点来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状况的经济学分支。
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成员的福利或幸福,但它把这一问题具体化为若干经济因素(如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以及如何从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莱评价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
围绕这些问题,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三部分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运行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衡量、评价等;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要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
政策的评价和建议。
它运用一些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来评价政府的福利计划,为福利政策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节城市福利经济制度现状与问题一、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业化革命以来,始自英国的现代福利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相对完善的福利经济制度体系。
尽管存在着差别,但各国在福利经济制度的内容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
(一)社会保险制度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
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政府、个人以及各种经济组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险覆盖的范围等均由国家的法律具体规定。
(二)社会救济制度也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社会救济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
社会救济也包括为应付突发性的灾害事件而对受灾人提供的食品、医药、救济款等临时救助。
(三)公共福利制度内涵较广。
包括实物类和补贴类两种类型。
实物类的公共福利主要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为公民提供的公益性的生活和文化服务,包括各种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娱乐、休疗养等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和服务中包含着大量的政府公共投入,客观上起着减少人们的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补贴类型的公共福利有医疗、食品、交通、住房、生育等多种项目。
(四)特殊补助制度该制度是针对某些特别限定的对象进行的社会化的资助和救济项目,这些补助的发放往往并不与受助对象的经济受益情况相联系,而只注重他们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如对伤残军人、百岁老人、专业人才的补助等。
二、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特点现代经济制度是由政府主持建立的一种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客观经济范畴。
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在现代福利经济制度中,政府是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的主体,它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形成社会福利保障的基金,为社会化的福利保障的实施奠定物质基础;社会福利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其重点是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以及因各种原因收入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
社会性、强制性、非赢利性和覆盖面广是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特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福利保障是由政府主持和组织的福利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是其中的核心组成成分。
保险对象包括社会上各个行业和各个收入阶层的公民和社会劳动者,以各种方式享受社会保险的人员在全民总数中居绝大多数。
2、社会福利保障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调节而建立福利经济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国家财政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后盾,为社会保险的支付负有最后的责任。
3、社会福利保障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其筹集资金、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等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相当部分项目,主要是由国家和企业出资建立,法律规定了国家、企业、个人在保障基金来源中的分担份额和分担方法。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标准亦由法律规定,全体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定标准,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也有权申请享受相应的权利。
4、社会福利保障是非盈利的行为。
社会福利保障由政府指定的非盈利机构进行日常的组织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基金建立起来以后,管理机构虽然也要进行资金的投资运行,但这些投资运营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增值和连续周转使用,而非管理机构的盈利。
资金运营的收入将用于扩大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或增加保障对象的受益水平。
三、美国的福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内容上逐步完善,形成了三大政策支柱,即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和最低物质供应制度(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组成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一大支柱,由那些能帮助人们处理共同生活风险的行为所组成,用以保护其国民免遭天灾人祸的伤害,诸如残疾、疾病、有工资收入者的配偶或监护人的死亡、离婚、退休以及死亡等方面。
社会保障政策成为那些生活水准急速下降的人们的缓冲器。
在现今的美国,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指由政府发起的社会保险计划。
美国最重要的社会保险计划称作OASDHI,它代表老年、幸存者、伤残和健康保险。
社会保障在美国是一项几乎覆盖全部人口的广泛而又综合的公共计划。
贫困不是社会保障设立的主要资格基础。
比如,失业工人很可能并不贫困,但他们通常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所给予的权益;退休工人或许一点儿也不贫困,甚至可能已处于中产阶级范畴,但他们仍具备享受社会保障所提供的养老防老权益。
社会保险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那些由于收入损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以社会保障计划是任何一个福利国家都视为最昂贵的计划,其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二)社会公益事业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二大支柱是指为其国民提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相关的服务,包括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幼儿日托和法律服务等。
社会公益事业中一个普通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内容便是公共教育。
1992年美国有292亿美元的公共开支用于教育领域。
同所有福利国家一样,美国的初级、中级公共教育都是作为市民权益的基础部分而由政府免费提供的。
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将其5至16岁的子女送到学校就读。
通常而言,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但美国政府及其他福利国家一般都提供学费资助。
而提供这种帮助的财政支出无疑是巨大的,国家可能负担得起,也有可能不堪承受。
由于公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所有福利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推进高等教育进程以使学生有就读能力。
除了教育之外,美国也致力于推进基础卫生和营养的计划。
但在美国则仅限于老龄和贫困者,尚未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目标。
(三)最低物质供应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三大支柱是指国家为所有最贫困、最易遭受伤害以及蒙受重大损失的居民制定一项最低物质生活标准,以确保他们能在最低生活水准之上。
在美国,该项计划也称―反贫困政策‖,其中有些计划为低收入者提供现金补助,有些提供物品,有些提供服务,还有许多计划更直接地为待援者培养独立的劳动技能。
福利国家的所有这些属于第三大支柱的福利计划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便是所谓的有选择性。
因为,该计划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生活能力等方面有缺陷的人。
对接受该项计划帮助的合格性做出决定的最为通行的办法之一便是考核。
这种考核能决定谁有资格接受一份特别的受益金,而只有那些收入大大低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才有资格接受补助金。
四、中国现行的福利制度(一)制度内容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普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