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2年12期--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_张鸿亮
洛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
083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摘要:2012—2013年,洛阳朱仓村发掘出土6块北魏墓铭砖,多有纪年,主要记录了墓主的姓名、籍贯、年龄、身份、去世时间等信息。
本次及以往洛阳出土的北魏墓铭砖墓主身份多为平民;铭砖大多为墓砖的简单利用,等级性不明显;铭文行文格式相近,书体为楷隶;年代主要集中在北魏的相对繁盛时期,即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至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
与以前收录的墓铭砖大多出土地点不确切、墓葬形制不清楚相比,这批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墓铭砖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洛阳;邙山;北魏;纪年墓铭砖Abstract:In 2012 and 2013, six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excavated at an Eastern Han cemetery in the east of Zhucang Village, Mount Mangshan, Luoyang. The bricks, in the size of normal rectangular bricks, are mostly made of blueish-gray mud, with plain surfaces or one side decorated with rope patterns. The inscriptions are on the front or back sides, mostly with date, all engraved in regular script with a hint of offi cial script style, which record the name, hometown, age, identity, time of death,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the tomb owner. There are four main writing formats: only the name and related content; time of death, native place, identity and name; native place, name, and time of death; time of death plus identit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10 tomb bricks previously discovered in Luoyang which have clear chronological inscriptions, sizes, and ingredients, we fi nd that the tomb owners of these Northern Wei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in Luoyang were mostly civilians; most of the inscription bricks were simply adapted from common tomb bricks, which did not have a clear correlation to social stratum; the inscriptions are similar in writing format and calligraphic style,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regular script and offi cial script, refl ect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tablet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of Northern Wei; there is a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fi rst year of Taihe period under Emperor Xiaowen's reign (477) and the second year of Xiaochang period under Emperor Xiaoming's reign (526), which was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period of Northern Wei.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collected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most of which lack archaeological context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of forgery cannot be ruled out, the newly discovered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 cance.Key Words:Luoyang, Mount Mangshan, Northern Wei, Tomb bricks with chronological inscription卢青峰(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洛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2012—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发掘了一处东汉墓园遗址[1],整个遗址区被一批北魏中小型墓打破,初步统计共有87座。
洛阳孟津朱仓北魏墓
16 件。 包括侍俑、持物俑。
9 件。 依制作方式不同分为 2 型。 7 件 (M57 ∶ 1~7)。 双模制。 均为站
A型
姿 , 面部涂有朱彩 , 面带微笑 。 男侍俑 2 件 (M57 ∶ 3、4), 形制相同 。 标本 M57 ∶ 3, 头部束 发扎巾 , 带小冠 , 双耳下垂 , 身着宽领长袖衫 , 双手拱于胸前,双腿膝盖以下露出。 通高 20 厘 米(封二 ∶ 1;图七 ∶ 1)。 女侍俑 5 件(M57 ∶ 1、2、
(M60 ∶ 3)
7. 俑头
(均为 1/4)
2
1
3
4 5
7 6
图九
1 2 3
陶动物模型
1. 猪 (M5 ∶ 7) M5 ∶ 10)
2. 鸡 (M5 ∶ 8)
3. 羊 (M5 ∶ 9) 4、5. 狗(M51 ∶ 15、
(均为 1/4)
4
5
双手相托拱于胸前,鞋尖微露 。 通高 19.5 厘米 (图八 ∶ 1)。 持物俑
宽领短袖衫 , 下着曳地长裙 , 腰束带 , 挽结于胸 前并自然下垂,双手抬于胸前,鞋尖微露。 通高
M3 方向 180 ° ( 图六 )。 墓道口距地表 1. 1 米 , 近 洞 室 处 口 宽 1.3 、 底 宽 1.44 米 , 底 距
地表 6.3 米 。 墓道北端有条形砖封门 , 呈 “ 人 ” 字形 , 宽 1.44 、 高 0.9 米 。 砖的一面饰绳纹 , 长
表 0.9 米 ,近甬道处口宽 1、 底宽 1.2 米 , 底距地 表 8.9 米。 甬道土洞。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东西 长 4.16、宽 3.86、残高 1.4 米,顶塌。 甬道上方有 盗洞,内有墓志盖一方,无字。 残留随葬品多位 于墓室东部。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考古新收获#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B4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汉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公室1B15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29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38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2B4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清理简报永城市博物馆2B20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B26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B4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B4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B32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3B36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宝鸡市考古研究所3B44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4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20燕下都遗址出土铁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文物保管所4B3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4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12南澳Ñ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B25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B4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12洛阳道北二路明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21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四川宋瓷博物馆7B4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崇州市文物管理所7B7成都下东大街遗址明代早期遗存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B22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4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13洛阳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22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31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32本刊2011年1~12期目录索引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8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9B58江西靖安老虎墩史前遗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4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22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10B35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发掘简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0B51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11B4湖北武汉磨元城周代遗址调查简报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11B61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4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1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26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37#研究与探索#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1B43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1B51论红山文化玉兽面形饰的渊源朱乃诚2B47玉门金鸡梁出土的木牍和封检王策吴荭2B55新发现辽代丝绸装饰材料及工艺研究路智勇2B59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张弛3B46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赵宾福杜战伟3B54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3B62越国贵族墓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探论陈元甫4B33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韦正4B41前凉道符考释王元林4B49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李岩5B48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李峰5B55中国最早的/升官图0)))说孔家坡汉简5日书6的5居官图6及相关材料李零5B68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袁俊杰6B38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陈隆文6B44三星堆出土爬龙铜柱首考)))一根带有龙虎铜饰件权杖的复原孙华7B39德清窑略论郑建明7B50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李少兵8B47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魏坚8B55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李学勤9B67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张鸿亮卢青峰9B69敦煌壁画中的经架)))兼议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顶南侧壁画题材郭俊叶10B70 /寄寄老人0考宋新潮10B7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11B64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11B78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张昌平11B87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殷宪刘俊喜12B47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张庆捷刘俊喜12B52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丹扬王墓考辨李梅田12B55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林梅村12B61#青铜器集粹#甘肃武威出土铜贾建成李永平5B89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杨玉彬杨钢锋5B91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蔡运章9B73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陈松长9B76#陶瓷赏析#浅谈广均的风格与特点黄静2B66#简牍文书#清华简5系年6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3B705楚居6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李守奎3B75论汉简5葬律6中的祭奠之礼高崇文5B80放马滩秦简日书5占病祟除6与投掷式选择陈伟5B8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6B49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6B57北大汉简5苍颉篇6概述(朱凤瀚)北大藏西汉竹书5赵正书6简说(赵化成)北大汉简5老子6简介(韩巍)北大竹书5周驯6简介(阎步克)北大汉简5妄稽6简述(何晋)北大藏汉简5反淫6简说(傅刚邵永海)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李零)北大汉简中的5雨书6(陈苏镇)北大汉简数术类5六博6、5荆决6等篇略述(陈侃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李家浩杨泽生)#碑刻墓志#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胡明2B70文明书5张文麟墓志6研究周公太2B75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4B75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李洪甫张步军4B78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邢富华王宇红邢建洛8B65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邢富华邢建洛司马国红8B69#画像石#画像砖#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2B72#书画艺苑#元孟玉涧5黄鸟图6辨析杨新7B61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5兽谱6袁杰7B65#古代建筑#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1B59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王春波4B53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与永安桥、源洪桥比较研究孙荣华4B63#古邑名村#安徽宣城水东镇耿朔10B83#古代镜鉴#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选粹程永军1B75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铭文铜镜董波1B80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吕静9B79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张小丽9B80#古代玺印#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金代官印高耀伟10B88顺治皇帝御用玺印郭福祥10B89#博物藏珍#清代宫廷琥珀艺术许晓东3B79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张焕新7B71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张敏波7B85#近代文物#孙中山两张借款单据辨伪谭世宝12B83#科技考古#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1B81云南祥云红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初步分析李晓岑雅丽刘杰李穆斌1B88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2B79中美专家联合修复保护昭陵六骏之/飒露紫0、/拳毛0杨文宗2B86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5B94北大西汉竹简的科技分析胡东波张琼王恺6B90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成倩王博郭金龙7B88元代铜牦牛腐蚀产物分析研究赵家英7B93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赵西晨黄晓娟张勇剑宋俊荣8B73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袁晓红8B7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周立李明毛晨佳吕晓洁8B84#博士论坛#早期玉剑具研究代丽娟4B84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朱磊4B92 #遗址#文物保护#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蒲天彪9B86#书刊评介#读5鲁中南汉墓6杨哲峰3B90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5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6杨勇8B90#学术动态#/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6国际学术研讨会0纪要袁金平11B95 #读者#作者#编者#彭射铜器铭文补释曹锦炎6B94苹木留荫芳华沁人)))缅怀徐苹芳先生许宏9B91#彩色插页#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出土Ñ式单鸡铜杖首1B封面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11蟠螭纹镜21博局铭文镜31神人车马画像镜41人物神兽镜1B封二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出土陶器11罐(M2B1)21罐(M2B3)31三足罐(M2B4)41壶(M2B5)1B封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出土彩绘刻画砖2B封面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出土器物11方形玉衣片(Y XM2B26、28~30)21菱形玉衣片(Y XM2B39~47)31长条形玉衣片(Y XM2B61~65、50)41玛瑙珠、石珠(Y XM2B298~322)2B封二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壁画(第7~9幅)2B封三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盏3B封面宝鸡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11F121筒瓦(采集)正面31筒瓦(采集)背面3B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5楚居63B封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珀扳指3B封底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土青瓷承盘三足炉4B封面山西安泽郎寨唐代砖塔11砖塔南面21西面碑碣4B封二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11寿昌桥21桥额楷书阴刻二字桥名4B封三南澳Ñ号明代沉船出水青花菊花纹盘5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鱼(C1M10122B7)2.蚕(C1M10122B11)3.饰件(C1M10122B9)4.(C1M10123B130)5.鱼(C1M10123B133)6.蚕(C1M10123B131)5B封二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鼎(C1M10122B76)2.鬲(C1M10122B96)5B封三洛阳涧西区唐墓出土铜镜6B封面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1.陶天王俑(EM723B2)2.陶马(EM723B6)3.银杯(EM723B15)4.鎏金银粉盒(EM722B10)6B封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部分)115日书6篇题215六博6篇题3.5日书6中的占产子图4.5日书6中的日廷图6B封三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出土青花蕉叶人物纹执壶7B封面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瓷器11青釉莲瓣碗(SJH2B2528)21青釉莲瓣杯盖(SJH2B2586)31青釉莲瓣杯(S JH2B2581)41黑釉盅(S JH2B2596)51青釉折沿盘(S JH2B2580)61白釉刻花碗(S JH2B2622)7B封二11元代铜牦牛修复前21元代铜牦牛修复后7B封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葬出土童子攀枝砖雕8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1方壶(M8830B11)21(M8830B7)8B封三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出土铜铺首9B封面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陵园遗址平面图9B封二11我自铸铜铍及铭文21铜矛9B封三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9B封底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仓10B封面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器1.鼎(M6B12)2.扁壶(M5B13)3.A型壶(M5B1)4.B型壶(M5B11)10B封二安徽宣城水东镇11正街街景21十八踏10B封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觥11B封面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器11鱼伯彭尊(M27B14)21鱼伯彭卣(M27B12)11B封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M27B2)11B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墓室东壁壁画局部12B封面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1北侧棺床立面画像21甬道东壁壁画12B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1前室北壁壁画21后室顶部12B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洛阳汉光武帝原陵
洛阳汉光武帝原陵简介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刘秀坟,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陵园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该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园呈长方形,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园内现存千年古柏1500多株,总面积达6.6万平方米,整个陵园,郁郁苍苍,肃穆壮观,山门巍峨,红墙绿瓦,气势壮观。原陵西侧光武祠前大道两侧原有巨柏28株,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陵内遍植隋唐古柏1485株,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同其它地方的皇帝陵寝相比独具其绝,游人络绎不绝。位于陵园西侧,系光武皇帝祭祀祠院。占地约2万平方米,祠呈三进院落结构,依次为光武阙、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内塑刘秀及其属下云台二十八将像塑,与祠内二十八株文武巨柏一一对应。整座祠院构成一组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再现了两千年前汉风、汉韵之美。
全文:/view/11858.html
了解更多请点击:康辉旅行社:/
洛阳汉光武帝原陵门票
成人票:20元
儿童票:10元
其他优惠:1. “全票”对象:1.5米以上儿童及成人; 2. “儿童票”定义:1.2米至1.5米儿童; 3. “长者票”定义:65岁以上的长者(凭身份证验票入园); 4. “免票”定义: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备注:儿童须有大人携带)。 5. 我国对部份景区对学生证购票有优惠(大学生除外)。
洛阳汉光武帝原陵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7:00至18:30
补充说明:夏:7:00-18:30 冬:8:00-18:00
洛阳汉光武帝Leabharlann 陵交通 公交:乘洛阳汽车站至白鹤镇有班车可到达景区
文物2012年12期--_文物_2012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温宿博孜墩古墓 2008 年发掘简报
5 ∶ 13
2 ∶ 29
新疆博物馆考古部
93
2012 年·第 12 期
■ 本刊 2012 年 1~12 期目录索引
阿克苏地区文物局 温宿县文体广电局 温宿县文物管理所 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窟前遗址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平湖市博物馆 江西铜鼓平顶垴遗址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简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 2007 年调查简报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课题组 山东安丘柘山镇东古庙村春秋墓 安丘市博物馆 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发掘简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普兰店市博物馆 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2010~2011 年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 2009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 2011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东一城门 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 ∶ 94
12 ∶ 59
李则斌
陈
刚
3 ∶ 87
· 简牍文书 ·
试说《楚居》“羊 ” 清华简 《耆夜 》句解 说“金铤 ” 北京大学藏 秦简 牍概述 北京大学出土文 献研究 所 北大藏 秦简 《从政之经》述要 北大秦牍《泰 原有死者》简介 北大秦 简中的数学文献 朱 凤瀚 李 韩 零 巍 赵平安 黄怀信 刘国 胜
· 展览巡礼 ·
4 ∶ 64
—— —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王宣艳 裘 琤 梅丛 笑 董淑 燕
文物2012年12期--洛阳孟津朱仓北魏墓_卢青峰
北
M51 M52M53 M50
涵 洞 M3 M2 M1 M54 M55M56
连
霍
高
速
M6 M5 M4
M57
M58
M59 M60
未发掘
0
50 米
图二
朱仓遗址区北魏墓分布图 (M50、M58 为唐墓)
并列券 , 外层为纵连券 。 甬道南端两侧条砖竖 立,至顶端收缩为尖拱形。 墓室平面略呈弧边方形 , 东西长 3.6 、 宽
16 件。 包括侍俑、持物俑。
9 件。 依制作方式不同分为 2 型。 7 件 (M57 ∶ 1~7)。 双模制。 均为站
A型
姿 , 面部涂有朱彩 , 面带微笑 。 男侍俑 2 件 (M57 ∶ 3、4), 形制相同 。 标本 M57 ∶ 3, 头部束 发扎巾 , 带小冠 , 双耳下垂 , 身着宽领长袖衫 , 双手拱于胸前,双腿膝盖以下露出。 通高 20 厘 米(封二 ∶ 1;图七 ∶ 1)。 女侍俑 5 件(M57 ∶ 1、2、
于棺东侧 。 二 出土器物
M59
方向 185 ° 。 墓道口距地表 0.7 米 ,
近甬道处口宽 1.4 、 底宽 1.6 米 , 底距地表 9.1 米 。 甬道土洞 , 用条砖封门 。 砖的一面饰绳纹 , 长 28 、 宽 14 、 厚 5 厘米 。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 , 南北长 4 、 宽 3.6 、 残 高 1.1 米 , 顶 塌 。 甬 道 上 方 有盗 洞 。 残 留 的 随 葬 品 多 位 于 墓 室 东 、 西 两侧。
10 厘米 (图九 ∶ 5、 一三 )。 标本 M51 ∶ 15, 伏卧
于托板上,头微残。 托板长 20.1、宽 7、狗身残高
8 厘米(图九 ∶ 4)。
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
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一、白玉杯1956年7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在兴建工地上时发现一座古墓。
经发掘发现此古墓有被盗迹象,仅出土一些陶猪、陶狗和陶罐等生活器具。
对于墓主是谁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出土的一件铁帏帐构上的铭文可知这座古墓为三国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墓葬,据记载,“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位皇帝曹芳的年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这座墓葬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曹魏墓。
由于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曹操和曹丕父子发起和倡导薄葬。
曹操是中国古帝王中“禁厚葬”的第一人,早在曹魏建国之前,他就下令禁止厚葬,并禁止立牌,死前他还遗令埋葬时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改革汉朝厚葬礼制,一个原因是经过汉末大动乱及群雄混战,社会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无力花费巨资经营丧事;另一个原因是,墓里放的财宝越多,越容易遭盗,还不如什么都不放。
帝王的大力推广,达官显贵自然也多行薄葬。
曹魏时期的白玉杯便是崇尚简朴风格的典型代表。
经专家考证,白玉杯为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
白玉杯杯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
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
通体以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琢制而成,玉质莹润细腻,杯壁厚薄均匀,杯身抛光极好,整体线条流畅,无纹饰,却尽显古朴雅致。
和田玉产自现在的新疆和田市,在古代历史中称和田地区为于阗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家。
这件玉杯的出现说明,1700年前虽然中原陷入战争,但依然与西域各国存在交流活动,它是丝绸之路交往的有力见证。
玉雕师中有句行话叫“方易圆难”,玉器中玉杯又最难雕琢,这件乍一看古着朴素的白玉杯却实实在在反应了当时顶尖玉雕师的高超技艺。
二、三彩黑釉马三彩黑釉马于1981年在洛阳市龙门安菩墓出土,此墓是唐朝的定远将军——安菩及其夫人何氏的合葬墓。
安菩,姓安,名菩,字萨,是西域昭武九姓安国(约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大首领的后裔,栗特人。
安菩出生于公元600年前后,公元630年随父归顺大唐,因骁勇善战,保卫唐朝边疆,被封为五品京官和定远将军。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作者:王咸秋
来源:《大众考古》2018年第04期
东汉王朝共有12座帝陵,除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其余11座帝陵均位于河南洛阳境内。
受考古资料的局限,我们一直不了解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洛阳东汉帝陵的考古工作,涵盖了封土墓冢的普查、帝陵陵园的钻探和发掘。
现在发现东汉帝陵的陵墓为圆形封土,甲字形墓葬,只有一条单一的南向墓道。
除封土和墓葬外,陵园还包括“石殿”“钟虞”“寝殿”“园省”“园寺吏舍”五个大的陵寝建筑单元。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缺环。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市 471000)摘 要:2012年2~5月,我院在对洛阳市苗南村东南“都市雅居”建材城项目考古时,发掘汉魏时期墓葬170座,其中有3座东汉时期墓葬,形制特殊,随葬遗物丰富,是研究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河南 洛阳 东汉墓Abstract:From February to May 2012, the Luo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170 tombs dating to the Han and Wei periods in advance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the south-east of the village of Miaonan. Of these three Eastern Han tombs were unique in form and contained rich grave good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three tombs.Keywords:Henan; Luoyang; Eastern Han dynasty tombs2012年2~5月,我院配合洛阳市苗南村东南“都市雅居”建材城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汉魏时期墓葬170余座,其中编号IM4070、IM4162、IM4169的3座墓葬坐南朝北,形制相同,均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呈倒“品”字形分布,随葬遗物具有较多共性,有陶器、铜器、石器、铁器、漆器等(图一)。
现将3座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IM4070(一)墓葬形制IM4070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0°(图二)。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牌铭⽂中的镜鉴考导⾔2015—2016年,河南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南发掘⼀座曹魏时期⼤墓M1(以下简称“西朱村M1”),出⼟200余件刻铭⽯牌,均为单⾯刻字,阴刻⾪书体。
其中,铭⽂与镜鉴相关的⽯牌有4件,主要涉及⾦错镜、车琚镜及镜台。
因该墓被盗严重,⽯牌铭⽂记载的上述三类器物早已不存。
今结合历史⽂献与考古发掘资料进⾏深⼊考证,总体来看,西朱村曹魏墓墓主⼈具有极⾼的⾝份、地位,初步推断应在魏武王曹操与壮侯曹休之间。
⼀、⾦错镜(⼀)⽯碑铭⽂释义西朱村M1出⼟1件与⾦错镜相关⽯牌。
刻铭⽂3⾏,每⾏6-7字,共计19字。
今将⽯牌铭⽂录⽂如下,先逐词释义,再做整体解读,下同。
七⼨、墨涞、画⾦带/疏具⼀合,⾦错/镜、丹缣⾐⾃副。
(M1∶314)其⼀,“七⼨”。
东汉⼀尺的标准值暂定为23.4厘⽶。
汉代七⼨,相当于16.38厘⽶。
1972年,在⽢肃省嘉峪关市新城公社⼀带发掘曹魏时期的⼆号墓,出⼟两件⾻尺,全长23.8厘⽶。
以此折算,曹魏时期的“七⼨”,即今16.66厘⽶。
其⼆,“墨涞”。
《孟⼦·滕⽂公上》“⾯深墨”,赵歧注:“墨,⿊也。
”漆作“涞”,⾪省体。
“墨涞”,即⿊漆。
其三,“画⾦带”。
绘出⾦黄⾊的条带。
其四,“疏具⼀合”。
“疏”通“梳”。
“疏具”即“梳具”,指梳妆⽤具,西朱村M1还出⼟有“淳⾦五⼨疏具⼀具”刻铭⽯牌(M1∶467)。
其五,“⾦错镜”。
“厝”为古错字,见《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杂厝”,颜师古注引晋灼⽈:“厝,古错。
”《⼴雅·释诂三上》:错,磨也。
“⾦错”,即在器物上画出纹饰、錾刻凹槽、镶嵌⾦丝之后,再⽤厝⽯打磨平整。
⾦错镜的制作⼯艺技术较为复杂,属于特种⼯艺镜。
其六,“丹缣⾐”。
即以⾚红⾊的绢作为镜⾐,包裹⾦错镜。
其七,“⾃副”。
即⾃成⼀套。
在河南安阳西⾼⽳曹操⾼陵出⼟的刻铭⽯牌中,其中两件⽯牌刻铭⽂末为“⾃副”⼀词。
《初学记》引晋《东宫旧事》:“皇太⼦纳妃,有著⾐⼤镜尺⼋⼨,银华⼩镜⼀尺⼆⼨,并⾐纽⾃副。
《文物》杂志2011年第9期--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_严辉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副研究员)张鸿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馆员)卢青峰(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馆员)朱仓M722、M707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地处邙山东汉陵区帝陵区东端。
M722陵园遗址居西,M707陵园遗址紧邻其东侧。
2009年3月~2010年9月,连霍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这两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M722、M707)[1]以及临近的两处东汉墓园遗址(M708、M709)[2]进行了考古发掘。
朱仓M722陵园遗址解剖了墓冢残存封土,发掘了西垣、东垣、东垣外壕以及陵园东部的建筑基址群。
朱仓M707陵园遗址发掘了陵园东部的建筑基址群。
通过调查、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和收获,为东汉帝陵的考古学研究和东汉帝陵地望的确定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下面仅就遗址的相关问题做一粗略的分析和探讨。
一陵园遗址的性质和归属东汉王朝共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位于洛阳。
《帝王世纪》[3]记载洛阳汉魏故城西北15~20里有5陵,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故城的东南30~48里有6陵,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
汉魏故城西北的5陵位于今孟津县境内邙山之巅;汉魏故城东南的6陵位于洛河以南、今偃师市境内的万安山山麓,因此,洛阳的东汉帝陵可分为邙山、洛南两大陵区。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已经完成,邙山东汉陵区的范围、布局基本清楚。
陵区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区域,面积40余平方公里。
陵区内除了帝王的陵墓外,还有众多后妃、外戚、王公贵族的陪葬墓,共同构成规模庞大的体系。
陵区的整体结构,由中部的帝陵区,东部、东北部的陪葬墓群,以及西部、西北部的后妃墓群(送庄墓群、后沟墓群)等三部分组成。
帝陵区内墓冢相对稀疏,有6座独立大冢与东汉帝陵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分别为大汉冢(M066)、二汉冢(M561)、三汉冢(M560)、刘家井大冢(M067)、朱仓大冢(M722)、朱仓升子冢(M707)。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玉器释名
发掘 一 座 春 秋 晚 期 的 积 积 炭 壤 ( ] v i 2 5 1 ) ,墓 主 人被 认为 是 晋 卿 赵 氏 ,使 用 列 国 睹侯 的_ 人牢 七 鼎 ,可 见 其 身份 的 显 赫 。墓 葬 出上 珍 贵 义物 3 1 3 4 件 ,其 中 有 一 件 盾 形 玉 佩 ( 编 号 M2 5 1 : 3 5 7 ) , 5 . 8 厘 米 ,宽 3 . 2 厘 米 ,青 制 成 ,椭
件 曲面 牌饰 , “ 应是 缚于 慕主 人 上臂 的 一种 饰物 ,
仅 限 于个 别 成年 男性 使 用 ” 。大 甸子 鼹地 属于 夏
王 质 曲 面 配 饰 或 系 于 手 臂 上
两 朱村 博 魏火 蕖 f { { 士 的弧 形 佩 , 上 述
家店 卜 层 文化 的一 处墓 地 ,已经进 入 青铜 时代 。
到 了秦汉 时期 ,臂鞲 “ 蔽肤敛衣 ”作用有 所加 强,成为卑贱劳动者 的服饰。这 个功用是 左右双鞲。 汉书 ・ 东方朔传 记载 “ 董君绿帻
傅鞴” , 韦昭注日: “ 鞲, 形如 射 鞲 ,以缚 左 右手 , 于 事便 也 。 ”魏 晋 南北 朝 之 后 ,发 生 了 比较 大 的
圆形 拱 状 ,正 面 十 字 突棱 分 成 四 个 部 分 ,麒 问 饰 以 卷 虺 纹 ,两 侧 各有 一 穿 孑 L , 一 个 为 形 ,
通过 碳 四 测定 木 质葬 具 的年 代 并经 树 轮 校 正 ,
大 甸子 墓地 的年 代约 为 公 元前 1 7 3 5 -前 1 4 6 3 年。
称为臂鞲 的织物 有着某种联 系。这种弧 形 的,
四 角或 两 侧带 穿 系 的玉 器 在 中国 历 史 上 并 不 罕
试论三合土浇浆墓的源流
┃考古发现与研究┃□张梦花墓葬中使用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由来已久,目前普遍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已经被运用到墓葬当中。
郭正军认为,浇浆墓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并提出浇浆墓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出现,是由于江浙一带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较大,浇浆墓的运用起到了防水和防腐的作用[1]。
战丽芳同样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就被运用到墓葬的建造之中[2]。
霍巍在《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中认为,在墓葬中使用糯米石灰浆作为黏合剂浇灌墓穴,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南方地区,而广泛流行于宋元明时期。
而这一筑墓形式在南方的广泛出现与南方的地理因素及重视尸体保护的丧葬习俗有关[3]。
但其未对三合土浇浆墓的具体起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彭红涛等人则提出不晚于南北朝时期,三合土就已经运用到各类建筑当中[4]。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考古材料进行整理,追溯三合土在墓葬中的早期运用,分析其源流。
本文着重讨论三合土墓的早期源流,因此,广泛流行三合土墓的明清时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一、三合土及三合土浇浆墓的形成三合土一般由石灰、细沙、黄土混合而成,辅以糯米汁作为黏合剂。
作为建筑用材,三合土具有非常好的坚固性和防水防腐的性能,在古代被广泛运用到房屋、城墙、墓葬等建筑的修建中。
三合土浇浆墓,即使用三合土石灰浆对墓圹或棺椁进行浇筑的筑墓形式。
《天工开物》记载:“(石灰)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鐆坏,名曰三合土。
”[5]《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可见至少在明末,用三合土筑墓的技术已十分完善且被广泛推广。
宋代朱熹《朱子家礼》记载:“作灰隔,穿圹即毕,先布炭末于圹底,筑实,厚二三寸,然后布石灰、细沙、黄土拌匀者于其上,灰三分,二者各一可也。
筑实,厚二三尺。
别用薄板为灰隔,如椁之状,内以沥青涂之,厚三寸许,中取容棺。
”[6]113这里所说的“作灰隔”,即三合土浇浆墓的形制。
三合土浇浆墓在宋代,以其极好的密封性得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倡导。
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评选活动
目录
01 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2
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
03 2019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4 2018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5 2017年度
06 2016年度
07 2015年度
09 2013年度
目录
08 2014年度 010 2012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3月6日 1、栾川孙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淅川下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荥阳官庄西周城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南阳市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隋唐大运河考古河南段——永济渠黎阳仓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济渠郑州段(郑州市文物考 古研究院)。
2010年3月8日 1、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洛阳市林校西周洛邑祭祀遗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3、河南楚长城考古调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安阳县西高穴曹操高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汉魏洛阳城宫城二号宫门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011 2011年度
013 2009年度
目录
012 2010年度 014 2008年度
“五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华夏考古》杂志承办,评选活 动办公室设在《华夏考古》编辑部。参评考古新发现项目以单位申报和专家推荐两种形式入围,发现项目需符合 两个条件:一是本年度在河南省境内进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二是发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 作规程》等有关行业法规。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于每年12月发函公告评选活动的开始,申报材料须于次年元月中旬 前报评选活动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会从申报项目中,初评出10项入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侯选名单。每年第一季度公开举办“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学术报告会,初选出的10个项目参加报告会介 绍发掘成果。正式评选的评委由河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文物考古 工作且成果卓著的正高职称专家组成。河南省文物局从2008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评 选活动。
河南洛阳隋唐时期仓窖遗址
·考古快照SNAPSHOT 16图片来源: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潘付生2020年3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都利置业保利大都会(东区)的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仓窖遗址,其位于东周王城北城垣北100米处。
这批残存的仓窖排列基本规矩,大致呈南北两列,东西七排,本应为两两左右对称,但有些仓窖已被破坏殆尽,现残存仓窖12座。
这批仓窖结构形制基本相同,仓窖窖口和窖底基本呈圆形,口大底小,底平整,壁斜直。
窖底和窖壁没有发现火烧窖底和窖壁的迹象(用以坚固和防潮)。
仓窖底部一般都残存有两个南北对称分布的柱础石,柱础石呈方形,上面有一圆形柱础槽,这批柱础石选材一般,做工粗糙。
仓窖底部有木板腐朽的痕迹,应是这批仓窖的防潮措施之一。
仓窖内填土比较单一,大部分为一次性回填完成;填土内包含物大部分都是唐代的板瓦,有少量的筒瓦及砖块;个别砖为弧面异形砖,似专门为窖壁之用。
8号仓窖底部残留有大量的炭灰,应为火烧后形成,这些痕迹可能与这批仓窖的废弃有关。
由于后期的破坏,这批仓窖没有明确的层位关系,开口也没在生土层上。
根据遗物的特征推测,这批仓窖的建设和使用时代应在隋末至唐代中期之间,唐代中期后应已经废弃。
这批仓窖数量较少,形制较小,做工简单粗糙,也不见于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其应不是同隋唐洛阳城同期(隋大业元年,605年)规划修建的,可能是某次历史事件临时起意而修建。
这批仓窖的位置在隋唐洛阳城皇家园林西苑遗址区内,可能与隋唐青城宫有关;历史事件可能与隋末唐初李世民攻打驻守洛阳宫的王世充有关。
这批仓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洛阳城提供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潘付生)8号仓窖发掘后河南洛阳隋唐时期仓窖遗址17图①仓窖区北部四座仓窖图② 1号仓窖发掘后图③ 1号仓窖内的柱础石图④ 1号仓窖内窖底木板朽痕。
洛阳隋代回洛仓遗址
洛阳隋代回洛仓遗址王炬【摘要】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现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一带。
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分为中部管理区、东西两侧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
仓窖成组整齐分布,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约700座。
2012年1月初~2014年12月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4座、主要道路2条、漕渠1处。
4座仓窖开口距现地表深1.1~1.3米,仓窖底距现地表深6~9.3米。
仓窖的形制结构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
窖壁和底部均经过修整和夯打,并保留有火烧过的青膏泥、木板以及蓆组成的"防潮层"痕迹,其铺设顺序和方法均清晰可辨。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回洛仓;小李村;仓城;漕渠;钻探结果;防潮层;青膏;河区;成组;王炬【作者】王炬【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6.13号仓窖发掘现场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现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一带。
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分为中部管理区、东西两侧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
仓窖成组整齐分布,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约700座。
2012年1月初~2014年12月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4座、主要道路2条、漕渠1处。
4座仓窖开口距现地表深1.1~1.3米,仓窖底距现地表深6~9.3米。
仓窖的形制结构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
窖壁和底部均经过修整和夯打,并保留有火烧过的青膏泥、木板以及蓆组成的“防潮层”痕迹,其铺设顺序和方法均清晰可辨。
在仓窖近底部,特别是仓窖壁周围清理出有较多散落的炭化草杆、草叶及腐朽的圆形木棍。
据此推测,在仓窖地面上建有以草为顶的房屋式建筑。
仓窖内未发现粮食朽痕,根据对仓窖底部采集的土样进行浮选和植硅石检测,确定143号仓窖存储的粮食品种为单一的“黍”。
汉冲帝刘炳我镇朱仓东汉帝陵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汉冲帝刘炳我镇朱仓东汉帝陵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当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我镇朱仓村的朱仓帝陵遗址区,被作为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镇朱仓村东汉帝陵遗址区5.西汉陵寝在咸阳塬有9陵,长安东南白鹿塬和少陵塬各1陵,可惜被赤眉、吕布和长安饥民盗空,传说汉文帝陵因简葬幸免,但根据《汉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讨》(《考古》2015-8)的论断,汉文帝霸陵已于不晚于2001年即被盗掘,据盗掘者述,霸陵具有三重回廊,当时被盗出文物300余件。
公安部破获特大盗掘遗址倒卖文物案:一举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四川眉山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打掉盗掘文物犯罪团伙10个,破获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件3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追回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8件,三级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达3亿元。
紧接着,考古队从2号宫殿东墙开始向外横向钻探,得知其外侧紧临大路,大路以外有中小型夯土基址,断定2号东墙及其外的大路即是宫殿区的东部边界,而二者之间已不可能有墙、壕之类防御设施存在。
通过考古勘探,大致摸清了该区域内夯土基址、城墙、壕沟、居址及墓葬等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取得丰硕的成果。
其中汉冲帝刘炳怀陵地面封土已遭破坏,原封土直径86米,当地人称为“朱仓升子冢”,怀陵的陵园近年来进行了大范围的科学的考古调查,已经基本探明了墓葬结构和陵园结构。
汉冲帝怀陵形制为特大型长斜坡墓道甲字型明券砖室墓,墓道宽约9米。
陵园内大型夯土台基和部分庭院遗址完整,庭院内的地砖印痕也显示了经过百年的踩踏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次发掘的区域被编为朱仓第Ⅳ发掘区。 我们沿着连霍高速公路拟建线路设置 10×10 米的探方 15 个 (LHZT401~T415), 发掘面积 1500 平方米。 探方方向 347°。
C 型 1 件(H6 ∶ 6)。 敞口,圆唇,下腹束 收,矮圈足。 口径 12.2、底径 8.4、高 3.8 厘米(图 一五 ∶ 3)。
盘 1 件(H6 ∶ 7)。 泥质灰陶,仅剩器底,平 底内凹, 内底中心饰外围为方形的四叶纹饰。 底径 11、残高 1.4 厘米(图一一、一五 ∶ 4)。
8
■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
■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 7
图七 M708、M709 墓园遗址航拍图
2012 年·第 12 期
图八 A 型瓦当(H8 ∶ 1)
图九 D 型瓦当(D1 ∶ 1)
图一〇 方砖(H5 ∶ 7)
图一一 陶盘(H6 ∶ 7)
方砖 分为几何纹和素面两种。 方形,面 饰几何纹图案或素面,四壁及底素面,多为面 大底小。标本 H5 ∶ 7,几何纹砖。外饰一周弦纹, 两侧为 纹图案,中间为 纹与弦纹相间。 边长 32.5、厚 5.8 厘米(图一〇、一三 ∶ 5)。 素面砖,边 长 46~47、厚 5.5 厘米。
2
3
1
4
5
6
图一二 M708 墓园遗址出土瓦当拓片
1、2. A 型(H8 ∶ 1、H2 ∶ 3) 3. B 型(T409② ∶ 3) 4、6. D 型(H5 ∶ 13、D1 ∶ 1) 5. C 型(H10 ∶ 1) (均为 1/4)
4
3
2 1
5 图一三 M708 墓园遗址出土板瓦、筒瓦、方砖拓片 1、4. 板瓦(H6 ∶ 10、H5 ∶ 3) 2、3. 筒瓦(H5 ∶ 2、H6 ∶ 11) 5. 方砖(H5 ∶ 7) (均为 1/10)
送庄镇
二
刘家井
焦
玉冢 连
三十里铺
广
M707
M722 柳
速
大汉冢 高 霍
铁
M709 M708 朱仓
高
后沟
二汉冢 路
三汉冢
速 平乐镇
图一 M708、M709 墓园位置示意图
一 M708 墓园遗址
M708 墓园遗址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36. 382′,北纬 34°46.651′,高程 212.6 米。 M708 封 土墓冢紧邻 M707 帝陵陵园遗址, 现存封土东 西长 13.5、南北宽 14.5、高 6.5 米。 经钻探,地面 以下的原始封土平面呈圆形,直径 58 米。 原始 封土靠近 M707 帝陵陵园遗址的部分遭到破 坏,仅保留约 1/4。 目前仅知是长斜坡墓道的明 券墓,墓道东向。
M707 陵 园
M708 原始封土
图二 M708、M709 墓园遗址总平面图
H1
H4
现存封土 原始封土 夯土区 建筑基址 灰坑 坑 墓葬 断崖 0 20 米
北
底宽 1.9~2.3、深 1 米。 分 层夯筑, 夯层厚 6~8 厘 米。夯土红褐色,坚硬,内 含料礓、 红烧土颗粒,有 少量瓦片、陶片。
2. 夯土台基(F1)
D1
Q1
窖1
H2
夯土台基 F1 D7
H5
D5 Q3
D4 H6
D6
G1
夯土墩
位于发掘区的中心,北 部被连霍公路破坏。 平 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16、
H3 Q2 G3
南北残宽 15.3 米。 顶部 H7
0
被破坏,残存基槽,截面
H10
J1
H9
10 米
G2 H8
D2 夯土墩 D3
G4
呈梯形,基槽深 1.7 米。
内填灰褐色淤沙,坑底为夯土,四壁砌砖。 其中 部 边 缘 有 残 砖 。 D7 长 3.2、 宽 0.96~1.02、 深
底层和最上层为平砖顺砌,中间 3 层为侧立错 1.02米。
缝顺砌。 砖为素面,红褐色,长条形,长 38、宽
3. 庭院西墙(Q2) 与墓园西垣的间距为 2
5
2012 年·第 12 期 北
4. 房屋基址 仅存底部夯土墩 (D2~D6), 分成南北两排,北侧 3 个,南侧 2 个。 平面均略 呈方形,边长 1~1.5 米,分层夯土筑成。以 D3 为 例,深 0.26 米,夯土黄褐色,分为 5 层,夯层厚 4~6 厘米。
5. 排水设施 包括排水渠 4 条、 渗井 1 口。
在房址西侧、南侧、东侧分别有排水渠 G1、 G2、G4。 其中 G1 南北向,南端与 J1 相连。 渠底
M709 墓园 二
广 高
速
图例
2 道(Q1、Q2)、砖墙 1 道 (Q3)、 夯 土 墩 5 处 (D2 ~ D6)、窖藏坑 1 处(窖 1)、 渗井 1 口(J1)、排水渠 4 条 (G1 ~G4)、 灰 坑 10 座 (H1~H10)。
1. 墓园西垣(Q1) 位于夯土台基的西侧,残 存基槽, 截面呈梯形,发 掘长 31.5、口宽 2.1~2.5、
0
50 厘米
图五 M708 墓园遗址 J1 平、剖面图
南高北低,残长 12.5、宽 0.6~0.7、残深 0.28 米。 渠的两壁及底均砌砖, 壁砖单层侧立顺砌,底 砖平砖对缝横铺, 中间放置前后连接的陶管 道。陶管道五边形,长 71.5、底宽 30、残高 15、壁 厚 2.3~3 厘米(图六)。
G2 比 G1 形制略小,东西向,西与 J1 相连。 渠底西高东低,残长 5.3、宽 0.4~0.5、残深 0.22 米。残留有底砖、壁砖,未见陶管道。G4 南北向, 口大底小,发掘长 5.6、口宽 0.7~0.8、底宽 0.6~ 0.7、口底深 0.4 米,未见铺砖。G3 位于墓园西垣 与庭院西墙之间,南北向,渠底北高南低,残 长 5.6、宽 0.6、残深 0.22 米。 有底砖、壁砖、陶 管道,渠底北部铺方砖,南部铺条形砖。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了配合连霍高速改扩建工程,并且开展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2009 年 5 月 至 2010 年 4 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 了朱仓 M708、M709 两处东汉墓园遗址。
M708、M709 东汉墓园遗址位于洛阳市孟 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 在连霍高速公路的南 侧、M707 东汉帝陵陵园遗址[1]的东部。 两处遗 址东西并列,相距约 120 米(图一、七)。 我们对 连霍高速公路涉及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 掘面积 2600 平方米。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0
1米
图四 M708 墓园遗址窖 1 平、剖面图
米。 残存基槽,直壁,发掘长 21.5、宽 1、深 0.55 米。 分层夯筑,夯土红褐色,夯层厚 4~10 厘米。 夯土台基东部有一段砖墙(Q3),南北向,长 2、 宽 0.5、残高 0.1 米,用碎砖拼凑。 北端有一块方 形柱础石,石红砂岩质,边长 0.6 米。
B 型 4 件。 敞口,圆唇,颈饰一周凹弦纹。 标本 T414② ∶ 2,浅腹,平底。 口径 15.2、底径 7.8、高 4.5 厘米(图一五 ∶ 2)。 标本 T414② ∶ 6, 浅腹,平底内凹。 口径 14.0、底径 8.4、高 5.2 厘 米。 标本 H6 ∶ 5,泥质红陶,鼓腹斜收,平底。 口 径 12.6、底径 6.4、高 5.4 厘米。 标本 H6 ∶ 8,腹 饰突棱,平底内凹。 口径 18.2、底径 9.8、高 6.8 厘米。
高 15.8 厘米(图一五 ∶ 7、二二)。 盆 1 件(H6 ∶ 9)。泥质灰陶。大口,平沿外
折,圆唇,浅腹,腹饰几周凹弦纹,平底。 口径 34、底径 23.6、高 15 厘米(图一五 ∶ 10)。
器底 1 件(T414② ∶ 4)。 泥质灰陶,仅剩 器底及下腹一小部分,下腹微斜,平底内凹。 底 径 10.6、残高 8.6 厘米(图一五 ∶ 9)。
■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园遗址
(二)遗迹
北
M708 墓园遗址呈南 北向长方形,发掘区仅为 该遗址的一部分(图三)。 其中心为大型夯土台基, 西侧有垣墙,东侧有 1 处 房址,南侧为庭院,庭院 内有大面积的汉代活动 面。 发掘遗迹主要有夯 土台基 1 处(F1)、夯土墙
速
高
霍
涵
连
洞
M708 墓园
M709
图三 M708 墓园遗址发掘区平面图
分层夯筑, 夯层厚 6~8
厘米。 夯土红褐色,坚硬,内含红烧土颗粒,有 18、厚 8 厘米(图四)。
少量瓦片、陶片。
在台基西南角和中部偏东各有一方坑
台基南缘有 1 处窖藏坑(窖 1),平 面 近 方 (D1、D7),均呈长方形,填土黄褐色,较硬,内有
形,东西长 2.18、南北宽 1.88、坑深 0.64 米。 坑 砖瓦残片等物。 D1 长 2.08、口,卷沿,圆 唇。 分为 2 型。
A 型 1 件(T414② ∶ 1)。 束颈,深腹圆鼓, 腹饰数周突棱,小平底。 口径 11、腹径 13.4、底 径 6.4、高 23.6 厘米(图一五 ∶ 8、二一)。
B 型 1 件(T414② ∶ 3)。 短颈收束,溜肩 曲腹,平底内凹。口径 8.8、腹径 17.4、底径 10.8、
房址西南角有 1 口渗井(J1),与 G1、G2 相
北
0
1米
6
图六 M708 墓园遗址 G1 平、剖面图
连。 圆形,井口直径 0.8、井深 0.8 米,底部生土。 口部砌砖,均为残砖,平铺与侧立交替,残有 4 层,高 0.4 米。 砖为条形砖,青灰色,残长 6~11、 宽 10、厚 4 厘米(图五)。
(一)地层堆积 第①层:耕土层。 灰褐色,厚 0.1~0.25 米。 第②层:汉代层。 黄褐色,厚 0.5~0.6 米。 土质纯净,较硬,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出土 少量砖瓦残片,为修筑墓园时平整场地的垫 土层。 为了保护遗迹,一般发掘至第②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