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5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说教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6
六、说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7
2.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展示情景,
看视频录象《费俊龙翻跟斗》。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有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如何计算? (3)什么叫超重现象及什么叫失重现象?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v a
减(2)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步骤。
A .确定对象,分析受力。 B .分析v与a的方向,选取加速度方向为正 方向。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牛顿第三定律 说明。
12
5.理论分析 .
(3)升降机里的物体向下减速运动 解:如图。选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物体重力 G=mg F v a 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 F=mg+ma>G F`=F>G G
19
应用练习,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v a 图1 A B G C G D
20
F
F
F
G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三、说目标 说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2)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 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 4 培养民族自豪感。
超重与失重 说课
新课
探究方案一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力的传感器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新课
探究方案二
引入
讲课环节采用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弾
簧
应用
称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点击播放 )
新课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亲身体验
新课 引入
概 建立
学生实验1
规律 探究
学生实验2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新课引入 概念教学 规律探究 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研究对象
匀加速上升运动研究与分析
物块
合力竖直向上
运动学分析 受力分析 得出结论
速度竖直向上,且不断增加
加速度也是竖直向上
T+ a
T>mg
T’>mg
mg
T=T’
物体匀加速上升运动,加速度竖直向上,出现超重现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生的知识结构:
1、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深入学习做了很好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力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围绕超重和失重现象展开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乘坐电梯、过山车等。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一内容还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特点;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4.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产生的条件及特点;(2)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4)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实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原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我会问:“大家有没有坐电梯时的超重或失重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亮点:与其他教师直接讲解不同,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内容,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学世界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和相关实物来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增加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坐过山车时我们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讲解: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3、实验展示:我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坐过山车时放置一个秤称重,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同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深化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4、问题讨论:我将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会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物理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作用与地位在物理课程中,《超重与失重》处于力学部分的末端,是对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它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宇航等课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的实际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等;(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如使用弹簧秤、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4)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电梯运动、过山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2)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问答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超重与失重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度等。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该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
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为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运用了实验演示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实验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提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演示实验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
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最后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这些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1、小组实验——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要求学生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使他们一起向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弹簧示数的变化。
超重与失重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Ⅰ第六章的第四节《超重与失重》。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及设计理念四个方面谈一下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超重和失重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和巩固。
同时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还是当今宇宙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将对学生进一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正确认识生活现象,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新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产生条件和规律。
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结合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感性认识缺乏理论指导,存在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力增加(或减少),向上运动就是超重,向下就是失重等错误认识,因此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和条件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论证。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学生的主要学法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与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的教法学法将会在下面的教学程序中体现出来。
三、教学程序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把教学程序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总结规律;拓展应用,提升能力三个主要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两个实验演示。
演示一:在纸带中间剪一小缺口,纸带下端固定一重物,提起重物做匀速运动,纸带不断,突然让纸带向上加速运动,纸带断裂。
超 重 和 失 重 说课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超重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③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4、教学难点(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力不变。
(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首先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电梯的升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环节紧凑。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
领会抓住主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
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三、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1、由一组图片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2、根据前面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思想复习和引入超重失重的概念3、讲解例题。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冯扬)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冯扬)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2010级的研究生冯扬,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超重与失重,我将从以前几个方面来谈我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一个范例,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航空航天中常常涉及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超重与失重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七节的内容。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
因此本节课首先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第二、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第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学生对物理实验一般来说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不够仔细,对实验中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超重、失重其实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的一种现象,物目的:接触航空航天的知识,学生觉得知识含量新奇,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4:课堂巩固练习(两道练习题)目的:检测学生课堂是否习得了有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能否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
在选项中哪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况?(F 为钢索拉力,G 为重力)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 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结束语
本节课我是根据二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及 认之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的。采用直观教学 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 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力求使学生 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 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1:如何称出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
钩码的重量G。 实验工具:弹簧秤,两个钩码 归纳总结: 1、测量物体实重时,物体是静止的,弹簧秤对物
体的拉力与重力平衡。 2、弹簧秤的读数是其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即弹簧
秤对物体的拉力的大小,叫视重。 3、平衡时,视重等于实重。 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反作
四、超重失重的运动特征
例题:弹簧称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秤 的读数是多大?
⑴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⑵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⑶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⑷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题后总结: 超重现象:a竖直向上,F=m(g+a) 失重现象:a竖直向下,F=m(g-a) 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只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
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
重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 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 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 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超重和失重,说课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时, 出现完全失重现象,此时物体的重力好像 完全消失了一样,因此杯中的水不再相互 挤压,水自然也就不会流出来了。
此时演示最终的实验现象,深化学生 对完全失重现象的认识。
三、主要教学环节
(四)当堂训练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 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小了 C.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 不论超重或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定律的基本知 识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但存在思维 定势、缺乏理解问题时的变通能力等。并且处 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
2、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主动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通 过营造情境来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通过分析、 归纳、质疑、交流、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的确定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
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的确定
3、教材重难点的 确定以及依据
重点: 1、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及实质; 2、理解加速度的方向是判断发生超重现象 还是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 1、 理解完全失重现象; 2、用牛顿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掌握小组讨论情况,对各小 组得到的结论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使错误的 或者不合理的观点充分暴露出来,进而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本节内容,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机械建筑类(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理的应用”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内容。
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足;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他们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教学目标考虑了上述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b、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对这一点的理解学生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2)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卢红春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实验的突破》首先,我说一下选这个内容的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教材以人在电梯中的运动情况为例,通过分析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教材主要是以理论推导的方式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选取事例不足,造成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感性认识模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进行了以下改进,这同时也是本实验的目的。
二、改进措施(实验目的):自制简易“超重和失重”趣味演示装置,使超重和失重现象具体化、形象化。
在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采用自制趣味实验开头,使学生一下处于“受激”状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教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这是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
三、实验器材:长直尺、细线、小球、台秤、纸杯、铁架台、量筒、重物、打点计时器、纸带、钩码、沙子等下面我详细讲解一下对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
四、突破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感性认识,我先向学生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方案1:定性研究超重和失重在一把长直尺的一端系挂两个砝码,演示时,手握直尺另一端,请学生观察:向上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将怎么变化;直尺的弯曲程度变大,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量变大了呢?实际上物体的重量并没有改变。
再观察向下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又将怎么变化;直尺的弯曲程度减小,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量变小了呢?同样物体的重量也没有改变。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体验超重和失重。
学生体验:开始时,学生用手托住汉语大词典(或者较重的物体)保持静止,然后拖着词典加速下落再到静止,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物体的失重和超重,自然产生了参与的喜悦感,带动了课堂气氛。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F
F
F
v a
图1 A
G B
G C
G D
18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2
3.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 力不变。
(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3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4
三、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5)以9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19
9 .学生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62页《失重和宇宙开发》。 作业:课本P64页(2)题。
返回
35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6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7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8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9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0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1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很荣幸参加了这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从事教师职业已经第三年,但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说课比赛,对于说课的流程及要点,都不是十分了解。
为了准备这次说课,我查阅大量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
通过不断学习,终于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后来的说课比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超重和失重”。
它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内容,也是后面圆周运动章节中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的应用规律分析现象的典型实例。
学生学好这一节课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信心,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开一个好头。
高一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知道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本章又初步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也学习了常见的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好奇心胜,求知欲强,学习物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条件。
但是学生毕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不熟练,尤其就本节而言:日常生活中对“重”的理解与超重和失重中的“重”的理解发生混淆。
这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不利因素。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说课时强调了这节课时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观察演示实验与分析过程并举的方法,这样使得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有所了解和体验,从而逐步发展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作用。
十分钟的说课时间显的如此的短暂,但由于准备还算充分,最后完成了所有准备内容的讲解。
经过这次的说课比赛,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有领悟到一些经验,也总结到一些教训,对于我以后的成长道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东北师大附中付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超重和失重这一节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是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
由于超重和失重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教材中,超重和失重是以知识内容呈现的,而在新教材中是以例题的形式呈现的,这反映了新教材的新的基本知识观。
新旧教材在本节处理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本节在旧教材中是独立的一节,而在新教材中是作为第七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的第二部分呈现的。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仍然把超重和失重作为独立的一节来设计,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
教材以人在升降机中的真实物理情况为例,向学生示范了如何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去分析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变化情况。
使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通过这种实际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了解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班级是东北师大附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生有较好的理科学习素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并进行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动力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另外,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建模能力,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2.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视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理解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
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
5.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总结超重和失重的基本规律。
(2)数字化实验与本节课的有机整合。
(学生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清楚,对软件操作不熟悉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
6.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创设情景-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实际应用”,实验教学法
7.教与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设计:电脑,实物投影仪,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重物,橡皮筋,钻孔水瓶
学习资源的设计:课堂探究学案;课后自助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活动建议三部分);教师上课及备课用到的电子资料(通过网络提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教材在本节的设计是以例题形式呈现的,利用多媒体视频将教材中的例题变成教师乘电梯感受超失重现象的生活实例,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感觉学习起点低,同时很好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首席参与者的理念。
)播放教师在电梯里做实验的视频,提出探究问题引入新课.
板书: 超重和失重
(二)新课讲授
1.导入新课1.观察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观察电梯实验视频,记录电梯静止时体重计示数及电梯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读出体重计示数,板书记录体重计示数,并引导学生分析体重计示数含义.
学生活动:继续观察电梯实验视频,观察并记录电梯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运动状态及相应体重计示数,并比较与真实体重的区别.
2.分析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结合体重计示数与体重的关系,得出超重及失重的概念.
(板书:超重及失重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表格,并分析表格中数据规律.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分析规律,提出可能规律.
3.归纳总结规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为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电梯一例中得到的超失重规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规律,互相质疑,互相评价.
4.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在超失重的规律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完全失重的特点.
(板书:完全失重及其特点)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完全失重的动力学特点,并尝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5.学以致用
DIS实验: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蹦极”实验.
6.课堂小活动
想挑战吗:水瓶下落实验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从感知现象开始,认知分析,理解归纳,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最后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整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堂课给予了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感受和思考。
本堂课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基本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和谐课堂,师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
在本堂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2.改变学习方式
3.努力践行探究式教学法
4.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6.增强实践意识,提供原始材料
信息技术在本堂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关于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应用,我有如下体会:
1.运用信息技术可为课堂高效的创设探究环境,同时使学生多角度多感官的感受理解知识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要让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
的同时,又不冲淡教学主题.
3.板书,演示实验等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应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