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新式文化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的文化和教育逐渐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兴起,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戊戌变法和辛亥时期,教育改革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式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了解新式文化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中国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过程,掌握新式文化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式文化教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中国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式文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新式文化教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文化教育传入中国的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中国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式文化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个重点电的应用。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从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到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再到爱迪生电灯、火力发电站等发明,最后到电话、电车、电报等的发明是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实现电的广泛运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重点、难点与关键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建议做好以下三点:1.寻找教学主线、合理设计教学过程。2.突出教学重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3.延伸课堂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它们的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近代科学文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分别是: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单元目标
本单元第5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教学活动建议是“分小组讨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回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人口增长、城市化、大众教育和出现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运动的进程、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尚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而导入本课——戊戌变法。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并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6课戊戌变法
地点 北京 天津 上海 长沙 广州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学会
学堂
刊物(报纸)
强学会/保国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强学会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农学会
万木草堂
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 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 《中外纪闻》,作为强学 会的机关报发行。
万木草堂
学习目标
课标: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 实。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认识其结果和影响。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维新人士组织 学会、创办报刊等活动。 3.通过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变法的历史意义。 4.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探究导学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 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从小 熟读四书五经,后来了解到 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 盛起来,开始宣传维新变法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方面
主要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 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办新式学堂
意义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 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同步练习 试题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自主学习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提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HY事工业。
2.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打出“〞的旗号,开始兴办一批民用企业。
3.1872年,在成立,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
4.1880年,煤矿为运送煤炭修筑了至的铁路。
5.1880年,清政府在设立电报总局。
6.张謇作为状元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创办了。
7.詹天佑修筑的铁路通车,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8.改错:(1)1866年.李鸿章成立了船政局。
(2)中国开始拥有的自己的铁路是京张铁路。
根底稳固9.洋务运动开始于 (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10.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①奕诉②曾国藩③李鸿章④左宗棠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洋务派在对外态度上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B.抵抗一切外洋事物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人民革命 B.抵抗外来侵略C.开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13.鲁迅回忆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HY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编写<海国图志>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4.以下活动不是由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A.兴办新式 B.筹建海HYC.兴办HY事工业 D.废除科举15.洋务派创办的当时国内最大的HY火工厂是( )A.织布官局B.江南制造总局C.轮船招商局D.内HY械所16.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开展资本主义企业B.鼓励私人办企业C.辅助HY事工业,维护清王朝统治D.与官办企业竞争17.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PPT教学课件(带内容)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思想启蒙
知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 )。
识
点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相关史事
二
百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
日
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
车上书
一
①
康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有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 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为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与 公
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
车
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
上 书
帝②,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
前言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 百日维新
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
言
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
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戍变法就是制
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
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一 康有为与公
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知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
识 点
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B)。
康有为(1858-1927)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
康
有
为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背诵提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背诵提纲第1课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3、《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P54、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义革命时期。
5魏源和《海国图志》:魏源是清末爱国思想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人物,他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十二生肖铜首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遗失的。
3、沙俄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不费一枪一炮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沙俄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左公柳、抬着棺材进新疆)5、新疆行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人们哀悼邓世昌的挽联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P17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4课八国联军分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1900年)2、《辛丑条约》:内容:P22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单选题
单选题:近代工业的兴起基础习题1.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C.自强D.求富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中不包括()A.湖北织布局B.轮船招商局C.江南制造总局D.汉阳铁厂4.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5.鲁迅先生回顾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A.编写《海国图志》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6.19世纪60年代,某国的一位机械师要到中国谋职,你可以把他引荐给()A.孙中山B.李鸿章C.洪秀全D.谭嗣同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重要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拔高习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我们常称之为“近代工业”,这里“近代”的含义是()A.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B.受外商企业刺激C.产生于近代D.是半资本主义性质2.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他们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A.开办民用工业B.创办近代军事工业C.筹建三支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3.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除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外还()①开办民用工业②筹建海军③兴办新式学堂④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4.以下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的企业,其中属于民用工业的企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5.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筹办的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事情是()A.京师同文馆的创办B.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C.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D.北洋舰队的筹建参考答案基础习题1.D2.A3.C4.B5.B6.B7.A拔高习题1.A2.B3.C4.D5.A。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虎门销烟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2.意义: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鸦片战争(1840.6—1842.8)1.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②赔款2 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④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⑤中英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
附约(了解):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南京条约》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危害):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南京条约》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历史任务(双重使命):由反封建变为反帝反封建。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探索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南京(天京)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侵略事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意义:给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1.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
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
新政诏书连篇颁发……地方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比较得力
。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
光绪皇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
第6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1895 年
康有为 梁启超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拉开维新变法序幕
传播维新变法思 想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 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897.12 )
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通览维新思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 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据张元济记载,其乡有年逾七旬素称守旧者,读梁启超文且慕之,且赞 之。
》元张以之示洞支读持《。时公务开报表》彰后《,时致务信报邀》请见梁识启正超大前,往增湖—广北—见,马闻随勇,信《下捐戊令助戌湖《政北时变全务的省报台公》前费5幕订00后阅银 。
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
力量对比 变法策略
感悟变法成败
数据整理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 数据整理自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洋务运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1、下列主张属于洋务派的是(A) A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B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C “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 D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2、下列有关洋务企业的说法,不正确是(D) A 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都位于上海 B 天津制造总局是北方洋务中心 C 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 D 湖北地区的近代企业多由李鸿章主持兴办 3、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B)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军事工业“三个代表”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开平煤矿
旅顺
北洋海军
京师同文馆
民用工业“三个代表”
轮船招商局 开平 煤矿 汉阳 铁厂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 学会读图识图,分析和概 括军事民用工业相关内 容,突破第二个教学重点, 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安庆内军械所 汉阳铁厂 安庆
威海卫
江南制造总局
洋 务 派 代 表 人 物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材料1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 略。 ——曾国藩 材料2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 艺。…… ——倭仁 材料3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 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 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阅读,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分析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 异同点,认识洋务派的进步和局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第一个教学重点。训练 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 民族危机的加深。
2. 经济和阶级基础。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 思想基础。
-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如王韬、郑观应等,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主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 公车上书。
2.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
- 组织学会,如强学会等。
学会定期集会演讲,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 开办学堂,如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等,培养新式人才。
3. 百日维新。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被称为“百日维新”。
- 内容:- 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
这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
-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1. 戊戌政变。
-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变法失败。
2. 戊戌六君子。
-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1. 思想启蒙。
-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单元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第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课时作业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1.严复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科举制度的废除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科举制度的废除〔〕①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②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开展步伐③促进了一个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以下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京师大学堂的创办②科举制度的废除③?申报?的创办④?奏定学堂章程?的公布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③①②D、③②④①4.以下关于科举制和京师大学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京师大学堂创办之日就是科举制退出舞台之时B、京师大学堂和科举制是同一教育目的下的两种教育形式C、京师大学堂和科举制培养对象不同D、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为完善科举制5.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双子星座〞的是( )A、?申报?、商务印书馆B、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C、?申报?、京师大学堂D、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6.以下选项建立在上海的有( )①?中外新报? ②?申报?③?中外纪闻? ④商务印书馆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7.以下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科举制度的废除②武昌起义的爆发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④鸦片战争的开始A、④③①②B、③④②①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8.以下各项中,能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有〔〕①科举制度的废除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③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9.“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者废封建,开阡陌。
〞这是思想家严复对中国教育史上1905年发生的一件大事的评价,这件大事就是〔〕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科举制的废除C、?申报?的创办D、商务印刷馆的兴办10.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申报?B、参观“轮船招商局〞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填空题】11.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
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
新式教育体系主要向谁学习?育
西学
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主 例如:四书五经 以自然科学为主 例如:数、理、化
目的
选拔人才是为了 统治者服务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科举制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板块一 科举制的废除
回忆:我国古代 的旧式教育—科 举制的发展趋势? 初期有何积极作
仿西欧学制1904年普通教育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5年高等小学44年中等教育中学55年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3年分科大学3344年通儒院55年师范教育初级师范中等教育优级师范高等教育实业教育艺徒学堂初等小学初等实业高等小学中等实业中等教育高度实业高等教育时间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6课 中国近代新式文化教
用?
隋开创
唐完善
明清八股取士
清末废除
板块二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 年
帝下令创办京师大学堂,是当时
全国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智能。
2、 年改称北京大学。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1904年)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旧学制 时间:1912-1922年(民国-北洋军阀时期)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
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 内容: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板块三 《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时间: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1904年(晚清时期)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特点: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内容: 高度实业(=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
《国闻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பைடு நூலகம்
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严复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9月。 2.目的: 变法救国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
2. 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 误的一项是(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 军
D
3. “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 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 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 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春。 2.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 重民族危机。 3.领导人: 康有为和梁启超。 4.在位皇帝: 光绪帝。 5.意义: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二、戊戌变法的发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D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诞生 1898年 光绪帝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 • 地位 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影响
——他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一、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创办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 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 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 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 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运动 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
•3、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有 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 它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只会对国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得到了各个 派别的认同,才会一直存在。
中国综合性大学 。前身是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1898年,
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 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 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 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 “以人为本”。
二 、《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三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报纸的起源
各色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诞生在 17 世纪初。直到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 中国才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近代中国的报纸 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中国近代的许多重大政治活动中,人 2.报纸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们都把创办报纸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 报 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 国创办外文报纸。 进 入 洋务运动中,中国人自办报 人 纸开始出现。 们 的 生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办报出现高潮。 活
《申报》经理史量才
《申报》报馆新楼
“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 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那什么时候,中国人 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 起来呢?
上海申报报馆
时间:1897 地位: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近代中 年 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 出版企业,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 人物:夏瑞 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座”。 芳等 地点:上海 机构:商务 印书馆
历史小知识
上海申报简介
1932年7月,又创办《申报月刊》,1933年起又编 印《申报年鉴》。该报立场保守。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 一八”、“一· 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 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 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 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 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 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 重趋保守。上海沦陷时,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 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 上海解放时停刊。
不惜代价办教育
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 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 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 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 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 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 免费义务教育!
•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 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 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 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 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 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 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 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 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 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 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 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 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 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 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 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 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 的胸襟。
第6课
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科举制废除的背景
科举制开始实行的时间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为什么 要废除呢?
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日益成为禁锢 读书人思想才智的桎梏
2.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度是怎么被废除的呢? 1904年,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历史小知识
上海申报简介
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 查在上海创办《申报》。《申报》 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最初, 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买办席裕福收买,1919 年转让于史量才,张謇、应德闳、 赵凤昌均为股东。史自任总经理 接办后,成为著名大报。袁世凯 复辟帝制时,持反对态度,在史 量才授意下,排字工人将袁世凯 颁布的“洪宪”年号有意错排成 “洪害”。
中国历史上 延续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结束
3.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 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 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 群体的出现。(科举制的创立,使选官的范 围更广,使一些平民子弟有机会做官。 但到了明清时代却发展为八股取士,从四书 五经中选题,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考中的人 只懂儒家经典,没有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 都是忠实的奴仆,与社会发展也极 不相称。 因而,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 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 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 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 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 也采用了语体文。这样,大、中、小学 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这是中国教 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4、大学的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 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 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 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 ,等 等的措施。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 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 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 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 办理。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 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1904年) • 新学制的制定——
西学东渐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 原因: 落后;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 进的科技人才。
制定和主要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 全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 新式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北大校牌
北大校牌上“北京大学”四字系毛泽东手书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对改近 社变代 会了西 发中学 展国的 产人传 生是播 重思, 要想极 影观大 响念地 ,
广学会
民国时期教育的状况
现在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哪些是清末新 式学堂中有的,哪些是没有的。说说你对新学 堂的看法。
新式学堂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 课程设置全面,基本上与现代的学 校教育制度一致,具有重大的进步性,也 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大量的封建残余,是封 建教育发展到现代教育的过渡。
《申报》是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报纸,被喻 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的异军突起
时间:1872年 地点:上海 人物:外国商人 作用:它的办报形式都为后 来的报纸多继承,是中国大 众传媒的先驱。《申报》前 后刊行78年之久,对近代中 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申报》创刊号
地位:“中国近代史的百科 全书 ”
小结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要求
推动
京师大学堂
教育 近代 化 《奏定学堂章程》 废科举、兴学堂
《申报》的创办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 念对北大实行了全面改革,因此而成为北 大“永远的校长”。
• 张伯苓(1876年-1951年) 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毕 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战 争后投身教育事业。在天津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与南开大 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 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 担任校长40余年。抗战爆发 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 合大学,任校务会常委。 1938年任国民参议会副议长, 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不 久辞去。
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 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1、恢复民国初年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宗旨,废除 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
1926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 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 关内容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 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 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 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
•5、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 团体的建立。
民国时期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 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 立起不少教育团体
教育完全免费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 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 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 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 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 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