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历史课谈我对历史新课改的认识和反思2011.1.14
实施历史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5篇)
实施历史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5篇)第一篇:实施历史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实施历史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一、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
新课改下提倡的教学观念如下: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人文性课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展性评价等等。
由此可见新课改下师生观、学习观发生巨大变化。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
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
”这句话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理解和阐述。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课改新理念,取得一定效果。
1、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根据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活动,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师生对实现生命价值的共同追求。
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照生命。
①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命的光辉闪耀历史课堂。
譬如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情景式导入、问题探究、讨论法、以史观今等多种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通过播放美国国歌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伴随着教师的娓娓道来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学科网站上的大量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层层剥析。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反思2001年教育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出,是针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全面发展,信息知识更新的需求和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接轨。
因此说:新课改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在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参与下,我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成绩可喜,有目共睹。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对照《新课改方案》目标反思一下: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是否都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呢?离新课改要求还相差多远?结合个人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几点反思:反思一:历史新课改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不到位。
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个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可现实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是只侧重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者不能并重,体现不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原因:1、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2、学生良好的求知习惯没有培养起来;3、评价机制中仍以分数高低为唯一条件。
这些因素一直制约着新课改的顺利推行。
如果这些实际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新课改教学将会出现一片新的天空。
反思二:历史新课改的“瓶颈”------基层的评价机制。
新课改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作,涉及学校、社会中的诸多因素,牵动着教育部门的上上下下。
现实新课改教学中,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其“瓶颈”就是基层的评价。
所谓“两头热,中间冷”,就是国家教育部门,面对世界发展和中国教育的现实提出的新课程改革之策,其使命感之迫切。
而最下层的师生,面对旧的考试制度和过重的课程负担大声疾呼,其要求之强烈。
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因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机制,仍然沿用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和方法,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
评价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心得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心得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在教学课堂上我感受到新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教师也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转向课堂师生交往的平等位置。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下面我谈谈对历史课改教学的一些心得:一、新课改下的困惑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
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1、教材的变化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
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学生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
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
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3、时代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历史课改的几点体会
我对历史课改后教学中的体会历史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
在课改后的教学中,让我由衷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下面来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心得体会。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
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原始农耕文化》一课,半坡的尖底取水瓶让学生颇感兴趣。
他们在好奇中模仿着去制作、去探究,从而也领悟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敬佩我们祖先的伟大。
还有《秦的统一》一课,学生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
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
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
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
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三、教研活动更重要了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1虽然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有段的时间,但在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
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指导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本节课我希望能够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
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
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
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模板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着的影响。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例如必修课《历史Ⅲ》“以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两个专题;选修课“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这些内容都是全新的,它们都是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材。
又如必修课《历史Ⅱ》“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
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着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历史新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完成了历史新课程的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历史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历史的热爱。
1.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史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借鉴。
2. 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历史是现实生活的镜子。
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历史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1. 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我都能了解到丰富而系统的历史知识。
2. 历史事件的生动性。
历史新课程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认识。
这些案例和故事让我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 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历史新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1. 勤于思考。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让我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要记住历史知识,还要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等,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勤于查阅资料。
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摘要:为了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积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但在新课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课程资源配备,学生基础弱、水平参差不平,升学等实质性的困难。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观念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了,新课程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既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本人作为一名多年在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各项教研活动,对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尽快适应课标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课改的文件精神,掌握课改的主动权。
要求历史教师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并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改革各项文件,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新教材。
课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徘徊、犹豫,也不能消极地等待、观望。
我们只能积极的面对课改,研究课改,适应课改。
所有教师都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课改面前我们没有退路。
不能积极应对,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须知,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我们适应课改,而不是课改适应我们。
如果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没有改变过来,即使使用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组。
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掌握课改的制高点。
新一轮课改,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捷径。
课程标准就成为我们进行课改新遵循的最主要依据。
吃透课程标准,就等于掌握了课改的制高点。
面对不同的教材版本,课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做法。
课改新形势下,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
二、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今天的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现代化知识,更要提高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篇1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第一:语言关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
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通用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1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反思
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反思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杰语),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中,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如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我对历史学科新课改一些思考
我对历史学科新课改的一些思考从2004年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从事课改课程的教学,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做一个反思,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国际形式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文化一课时,我首先和同年级的语文和音乐老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曾欣赏过王菲演唱的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以及京剧的《脸谱》,于是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我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歌,并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和京剧《脸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
课前的自由阅读卡和课后的材料阅读也是教材的有益补充,教师在用教材时也要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时的一个特色。
同样是宋元文化这一课,课文在介绍了宋词元曲之后,在课后的材料阅读里,介绍了京剧的渊源,提到了徽班进京,此时我又让学生演唱京剧《脸谱》,从而掀起了本课的又一个高潮。
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
老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当然这是建立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之下的。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例如在宋元文化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请一位男生吟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去感悟他豪迈的词风,同时问有没有同学会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然后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
关于新课改历史教学回顾与反思
关于新课改历史教学回顾与反思前言新课程改革颁布以来,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在新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历史知识,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研究和探究中去。
本文将回顾和反思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变化,探讨新课程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强调开放性教育,推崇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
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被颠覆,教学开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
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在鼓励学生积极群体合作、分享和表达的氛围下进行的。
这样的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即刻和充满活力。
多元化教材传统的历史教材属于传统学科教材,注重历史事实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但新课程的历史教学重视历史情感、价值信仰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历史教材从选择题的“功利性”知识向描述复杂人类现象的思维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如解释性、分析性、评价性、应用性、创造性等。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传统的听讲课和背诵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需要,而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历史课程往往采用项目制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对整体课程的学习安排方面,新课程提倡跨学科的整合式学习。
发展历程西方的历史教学西方的历史教学有一个名词叫“启示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要求青少年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主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西方的历史教育还着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增加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和展览等活动。
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进程。
早期的教育政策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倾向的影响,忽略了教育应该对人类思想历史和文化传承有所贡献的基本原则。
1995年以前,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教材单一,只注重教师讲授知识和考试成绩,缺乏创新和交互性。
新课改历史心得体会
新课改历史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生,在经历了新课改历史学习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新课改历史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使我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历史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过去的老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加以质疑和思考。
但是在新课改里,老师鼓励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去主动地思考问题,以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明时,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了它的概况和基本信息,还要将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是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其次,新课改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过去的教学中,历史学科往往被视为“孤立”的学科,学生们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而在新课改中,历史学科倡导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来共同学习和研究历史。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学到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再次,新课改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是依赖老师的指导和要求来学习历史。
而在新课改中,学生们被鼓励探索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通过自主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新课改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只是学习历史事件的概念和事实,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初中历史新程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011-2012学年度)初中历史备课组童知胜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但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
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
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新课改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将历史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
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
例如“大变革”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
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历史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
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会
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会xxxx-xxxx学年,我担任高二历史班的教学工作,在过去一年的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谈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些教学体会。
首先,在教学课堂上我感受到新课程是一次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是学科走向学生的课程改革。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
教师也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转向课堂师生交往的平等位置。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增]��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
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
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
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
第二,备目标。
课标是教学指南。
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
第三,备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采取何种教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第四,备活动。
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科学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
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节历史课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反思
新学期开学,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
我从未接触过历史教学,但作为年级负责人,承担着本年级组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责。
按照校教研室的公开课安排,我参加了一节高二历史课的听评议课工作。
就本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师对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理解有偏差,只单一的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不需要做任何准备,更不需要完成任何任务。
结果本节课毫无效果。
二、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延伸不够:“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授课时不清楚”、“高考考纲中关于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说明不了解”、“死抠课本知识点”。
三、教师对分层教学法认识运用不到位。
通过专家对学校教师关于新课改理念的理论培训、阅读新课改的一些文章、参加其它学科的听评议课工作及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请教,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看接受掌握了多少。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也绝对不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看成是教师不闻不问,一切交予学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
2、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教师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
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
这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
对于历史教学,新课改后的课程观不但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而且更重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指出:“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的认定,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和诠释”“历史的教学和研究,需要有一种人文价值的理想或精神贯彻始终”。
这就需要进行历史教学的每一位中学教师除了接受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外,还应该进行终身的进修和提高,而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现代公民所需要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相信每一个积极投身课改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