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
纵隔淋巴结分区
—7隆突下
—8食管旁(隆突水平以下)
—9肺韧带
N1淋巴结
—10肺门
—11叶间
—12叶
—13段
—14亚段
.
13
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1-4组)、下纵隔 淋巴结(第7-9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5-6组)属 N2淋巴结
第10-14组属N1淋巴结 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N1淋巴结、N2淋巴结的分界
左侧为4L区 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至隆突下为7区 第6线以下为8区
.
18
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 侧者为6区
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 其余各区根据各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
.
19
淋巴结位于左头臂静 脉上缘水平线上方 (左图线1),即位于 左无名静脉向上、向 左行走跨越气管前方 的中线处该静脉上缘 水平以上
.
23
淋巴结位于动脉韧 带、主动脉和左肺 动脉的外侧,左肺 动脉第一分支的近 侧,并位于胸膜反 折点以内
.
24
淋巴结位于线1以 下,升主动脉、主 动脉弓及无名动脉 的前方或外侧
.
25
淋巴结位于气管隆 突下方,但和肺内 的下叶支气管和动 脉不相连
.
26
隆突水平以下,淋 巴结位于食道两侧, 邻近食道壁,不包 括隆突下淋巴结
.
27
淋巴结位于肺韧带 内,包括位于下肺 静脉后壁和下部的 淋巴结 Nhomakorabea.
28
指叶近端部淋巴结, 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 右侧还包括邻近中间 段支气管的淋巴结。 X线上,肺门和叶间 淋巴结增大均可使肺 门阴影增大
.
29
淋巴结位于叶支气 管之间
.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课件
基于影像学的分区方法
影像学分区方法是根据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淋巴结的分布和形态进行划分, 通常以淋巴结的大小、密度、边缘等特征进行判断。
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位置和数量,但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较 高。
基于功能和代谢的分区方法
功能和代谢分区方法是根据淋巴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进行划 分,通常利用PET-CT等技术进行检测。
有助于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
了解淋巴结分区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纵隔淋巴结分区的历史与发展
纵隔淋巴结分区最早由美国放射 学会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 善,已经成为胸部影像学诊断的
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纵隔 淋巴结分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适应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能够明 确肺癌的分期,有助于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
分期不同,治疗方案和预后也 不同,因此准确的分期对患者 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在肺癌治疗中 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需要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淋巴结 分区有助于制定精确的放疗计划和化 疗方案。
胸部CT在纵隔淋巴结分区中的最新进展
AI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胸部CT诊断中逐 渐得到应用,能够辅助医生进行 淋巴结分区的判断,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胸部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 MRI、PET等)进行融合,有助于 更全面地了解淋巴结的性质和转移 情况。
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能够更准 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课件
目录
纵隔淋巴结分区详细图谱
纵隔淋巴结分区详细图谱目录纵隔淋巴结分区详细介绍一、IASLC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将日本医生Naruke于1967年制订Naruke map和美国胸科协会ATS制订的ATS map进行了整合,并为每一组淋巴结规定了精确的解剖学定义。
第1组淋巴结(low cervical, supraclavicular, and sternal notch nodes )位于环状软骨下缘的尾侧,颈静脉胸骨切迹的头侧,及双侧锁骨的头侧;即锁骨上淋巴结亦是第1组淋巴结的一部分。
2L淋巴结(upper paratracheal)的下缘界限位于主动脉弓上缘。
2R淋巴结的下缘界限位于头臂静脉。
脉尾侧与右侧气管交汇之处。
气管左缘的shi'zhuang矢状平面可以区分左、右第2组淋巴结。
第3组淋巴结分为前部的血管前淋巴结(3a,prevascular)和后部的气管后淋巴结(3p pretrotracheal)。
其范围从头侧的胸骨切迹水平至尾侧的隆突水平。
第4组淋巴结(4,lower paratracheal)和第2组淋巴结相似,同样位于气管周围,但是在主动脉弓平面的尾侧。
气管左侧的矢状面是左侧第4组淋巴结(4L)与右侧第4组淋巴结(4R)的分界线。
第5、6组淋巴结(5,subaortic;6,para-aortic)EBUS-TBNA不能够探及。
第7组淋巴结(7,subcarinal)的下界:在左侧,其下界为左下叶支气管的上缘;在右侧其下界为右中间段支气管的下缘。
第10组肺门淋巴结(10,hilar)紧邻左右支气管主干,在右侧其位于奇静脉下缘的尾侧,在左侧其位于肺动静脉的上缘。
第11组即叶间淋巴结(11,interlobar)位于支气管分叉处。
左侧第11组淋巴结位于第二隆突的下方。
右侧的第11组淋巴结又区分为11s和11i。
第12组淋巴结(12,lobar)位于叶支气管起源之处。
二、纵隔淋巴结分区CT示意本文由CNONCO放疗汇编辑整理,所含内容、图片仅供学习使用,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纵隔淋巴结 分区
* 在肺尖至膈上各层面肺内 11-14R/L
需特别提出的是识别左、右纵隔胸膜线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区分纵隔内、外淋巴结——4R与10R或4L与10L组淋巴结也即是N2还是N1的标志线。右侧纵隔胸膜线在右肺动脉的增强CT横断面图像上呈一纵行细线状的低密度脂肪线(或称右肺门软组织集束影,soft tissue collection of right hilar)[7]。在此线以外的是10R组淋巴结(N1),在线以内的是4R组淋巴结(N2)。当此线有时因增强效果差而不易显示时可以右上叶支气管上缘开口处作为分界标志。左侧纵隔胸膜线在CT图像上不易显示,在左肺动脉的CT层面上以左肺动脉第1分支开口的内侧及左上叶支气管上缘的头侧作为左侧纵隔胸膜线的标志。在此标志线以内者属4L/5组淋巴结(N2),在此线以外的为10L组淋巴结(N1)。
Ⅲ 胸锁关节层区(左无名静脉横行段至主动脉弓上缘) 2R/L,3A/3P组
Ⅳ 主动脉弓层区(主动脉弓上缘至主-肺动脉窗) 4R/L,5,6组
Ⅴ 主-肺动脉窗层区(主-肺动脉窗至左肺动脉) 4R/L,5,6,10R/L组
Ⅵ 隆突层区(左肺动脉至隆突) 4R/L,5,6,10R/L组
Ⅶ 右肺动脉层区(隆突下3.0cm以内) 7,10R/L组
11.肺叶间组 同上
12.肺叶内组 同上
13.肺段内组 同上
14.肺亚段组 同上
表7 8个胸部CT横断层区的淋巴结组群分布简表
断 层 范 围 淋巴结组编码
Ⅰ 锁骨上层区(第6颈椎上缘至肺尖) 锁骨上和斜角肌组
Ⅱ 肺尖层区(肺尖至左无名静脉横行段) IR/L,3A/3P组
1997年AJCC-UICC胸内淋巴结分组主要是为TNM分期设计的,共分14组。第1~9组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在纵隔内,若同侧受累则定为N2,若累及对侧则定为N3。第10~14组淋巴结在肺门或支气管周围的肺实质内,若同侧受累则为N1,对侧受累为N3(包括双/单侧锁骨上淋巴结)。另外用“R”和“L”分别代表“右”和“左”侧。详见表6。实践中我们结合CT横断面成像的特点,在连续的胸部CT图像上划分8个区域,易于在胸部CT横断面图像上鉴别淋巴结组群。详见表7[6]。
胸-纵隔淋巴结分区分组
胸-纵隔淋巴结分区分组7个淋巴结区域分别为锁骨上区、上区、主动脉肺动脉区、隆突下区、下区、肺门区/叶间区及周围区。
1、锁骨上区:包括下颈部、锁骨上和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第1组淋巴结);2、上区:上纵隔区淋巴结,包括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左上气管旁淋巴结( 2L)、血管前淋巴结(3a)、气管后淋巴结(3p)、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R)及左下气管旁淋巴结(4L)共6组淋巴结;3、主动脉肺动脉区:AP区,包括主动脉弓下淋巴结(第5组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第6组淋巴结);4、隆突下区:第7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5、下区:包括第8组淋巴结(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和第9组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
第7-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区淋巴结;6、肺门区/叶间区:包括第10组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第11组淋巴结(叶间淋巴结);7、周围区:包括第12组淋巴结(肺叶淋巴结)、第13组淋巴结(肺段淋巴结)及第14组淋巴结(亚段淋巴结)。
第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根据左右分为10L、10R、11L、11R、12L、12R、13L、13R、14L及14R。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
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 组。
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分区及临床意义
纵隔淋巴结分区及临床意义纵隔淋巴结分区是指纵隔内淋巴结按其位置布局进行分区划分。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筛选和过滤作用,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淋巴结分区的划分有助于指导临床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及放射治疗的设计,并对淋巴结转移的疾病进行归类和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广泛应用的纵隔淋巴结分区是根据「纵隔解剖五分区分法」划分的,即1/2/3/4/5区。
具体如下:1.1区:上纵隔或纵隔顶部淋巴结区1区位于胸骨上缘至锁骨上缘之间,包括纵隔侧胸动脉和喉返神经之间的淋巴结。
1区淋巴结包括纵隔间储的上纵隔淋巴结,属于纵隔最高、最前和最靠近颈部的限类淋巴结。
临床意义:1区淋巴结的异常可提示胸部肿瘤的转移,并且1区淋巴结环围绕大血管和喉返神经,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损伤这些结构。
2.2区:上纵隔、外侧胸廓模型和桥模型淋巴结区2区位于3区腹内侧,2区淋巴结包括纵隔胸导管的上端淋巴结、肺门的外侧端开口淋巴结、内乳结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
临床意义:2区淋巴结的淋巴道与肿瘤的转移有关,亦可接受4区、5区的淋巴流。
2区淋巴结是纵隔肿瘤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部分。
3.3区:下纵隔淋巴结(腹侧三角)区3区是下纵隔或腹侧三角的淋巴结区,包括位于胸椎左侧和右侧,大静脉后方,食管旁边及膈胸膜内。
3区淋巴结沿食管旁边的大血管躯干排列,在切除食管肿瘤时需要注意保护。
临床意义:3区淋巴结的异常常见于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是肺癌的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
4.4区:下纵隔、膈上下两个腹侧三角淋巴结区4区是纵隔的前下方或膈上腹侧三角的淋巴结区,包括在肺袖中的、胸骨体后方附近、大血管之后的、以及胸腔膜下腹侧三角。
4区淋巴结直接与肺癌的转移关系密切。
临床意义:4区淋巴结的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阶段,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5区:膈下最前纵隔淋巴结区5区是指位于膈下最前纵隔的淋巴结区,包括在主动脉及其分枝之前的淋巴结。
5区淋巴结与食管癌的转移有关。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教学课件
病例三:淋巴结分区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结词
肺癌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VS
详细描述
介绍肺癌转移淋巴结在胸部CT上的表现, 如淋巴结肿大、结构改变等,并阐述淋巴 结分区在肺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提高学 生对于肺癌诊断的综合能力。
PART 04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 议
案例分析法
区域三:主支气管淋巴 结
总结词
主支气管淋巴结位于主支气管周围,主要收集来自肺实质的淋巴液。
详细描述
主支气管淋巴结位于主支气管周围,主要收集来自肺实质的淋巴液。这些淋巴液 最终会汇入肺门淋巴结。在胸部CT上,这些淋巴结通常位于主支气管周围,呈圆 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有时可伴有钙化。
区域四:肺门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主要收集胸廓入口处,包括胸壁、乳房和部分 上肢的淋巴液,这些淋巴液最终会汇入胸导管。在胸部CT上, 这些淋巴结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有时 可伴有钙化。
区域二:气管旁淋巴 结
总结词
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周围,主要收集气管、喉和甲状腺的淋巴液。
详细描述
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周围,主要收集来自气管、喉和甲状腺的淋巴液。这些 淋巴液最终会汇入支气管纵隔干。在胸部CT上,这些淋巴结通常位于气管周围,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有时可伴有钙化。
根据解剖学和影像学特征,将纵隔划 分为不同的淋巴结区域,以便于对胸 部病变进行定位和诊断。
常见分区方法
如美国胸科协会(ATS)分区、国际肺癌 研究协会(IASLC)分区等,这些分区方 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统一的参 考标准。
分区的重要性和意 义
01
02
03
提高诊断准确性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是人体胸腔中的一个区域,位于两个肺之间。
根据解剖学上的特点和组织结构,纵隔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分区。
而根据医学临床上的需要和具体的目的,纵隔也可以采用四分法进行分区。
四分法的纵隔分区如下:
1. 第一分区:位于纵隔前部,包括胸骨后面和胸骨的后面,以及前纵隔的前部。
这一分区包含了胸骨后的脂肪组织、前纵隔的脂肪组织以及前纵隔内的脂肪散在组织。
2. 第二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包括前纵隔的胸腔与心包之间的间隙,以及心脏及大血管所在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心脏、主动脉和主支气管等器官。
3. 第三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和后部的过渡区,包括横膈和胸膜之间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食管、膈神经、淋巴结等结构。
4. 第四分区:位于纵隔后部,包括胸椎前面和胸腔后、脊柱后面以及后纵隔的后部。
这一分区主要包含了主动脉弓、食管、脊柱、胸膜以及淋巴结等结构。
这种四分法可以在医学影像学上方便地进行定位和分析,对纵隔病变的评估和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纵隔病变和分区方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分析。
20140718纵隔淋巴结的分区
气管旁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2R区. 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淋巴结延伸至气管左侧旁。上 界:胸骨柄上缘,下界:无名静脉与气管交汇处。 2L区.左上气管旁。上界:胸骨柄上缘,下界:主动脉弓上
缘。如图2所示气管前第二区淋巴结,血管前3A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椎前淋巴结
3区.血管前与椎前淋巴结,第三区淋巴结不像第二 区淋巴结那样靠近气管,它们位于血管前或食管后 椎体前。纵隔镜对第三区淋巴结的发现无帮助,食 管超声可以发现3P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的分组
杨祺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横膈,前界胸骨,后 界胸椎。它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 淋巴组织、神经及脂肪等和组织。除气管及支气管可以分辩外, 其余结构间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 的分区有几种, 我们采用九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按纵的和横的方 向划两条线, 各分为三个部分共计分为九个区。纵的方向分区: ①前纵隔:系胸骨后缘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的间隙, 为较透光的倒置狭长的三角形,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 结。 ②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范围. ③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静脉、 交感神经及淋巴结等。横的方向划为自胸骨柄、体交界入至第 四胸椎体下缘划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该线以下至肺门下缘 水平线之间为中纵隔,其下方至横膈之间为下纵隔。
左支气管淋巴结
左支气管淋巴结
食道旁淋巴结
8区.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隆突下延伸至横膈。
右肺韧带淋巴结
图十五:9区.肺韧带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下 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 延伸所致。
纵隔淋巴结分区
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1R与1L的分界线。
14
Ⅰ区:最高位纵隔气管前淋巴结 Ⅱ区:左、右上气管旁淋巴结 Ⅰ-Ⅱ区:
上界:胸骨颈静脉切迹 下界:主动脉弓
左右界:为纵隔胸膜 前界:左头臂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右颈总动脉等大血管. 后界:气管的后壁
注: 在Mountain的淋巴结分区里, 1R的下界定义为无名静脉横跨气管前, 使得2区位于其下至主动脉弓的上缘的 距离非常的短. 将Ⅰ区-Ⅱ区合并为Ⅰ-Ⅱ区
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
延伸所致。
32
右支气管淋巴结
左支气管淋巴结
隆突下淋巴结
图十六: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巴结及纵 隔胸膜反折,在右侧临近中间段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 于纵隔内,因此均为N1期淋巴结。
33
11区-14区淋巴结
11区-叶间淋巴结 12区-叶支气管淋巴结 13区-段支气管淋巴结 14区-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肺癌纵隔淋巴结分区
1
纵隔分区
2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横膈,前界胸骨,后 界胸椎。它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 淋巴组织、神经及脂肪等和组织。除气管及支气管可以分辩外, 其余结构间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3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 的分区有几种,我们采用九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 按纵的和横的方向划两条线,各分为三个部分共计分为九个区。 纵的方向分区: ①前纵隔:系胸骨后缘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的间隙, 为较透光的倒置狭长的三角形,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 结。 ②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范围. ③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静脉、 交感神经及淋巴结等。 横的方向划为自胸骨柄、体交界入至第四胸椎体下缘划水平线, 其上为上纵隔,该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为中纵隔,其 下方至横膈之间为下纵隔。
纵隔淋巴结分组
淋巴结分组标准:
AJCC(美国癌症协会)标准 ATS(美国胸科学会)标准
4R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5组 主动脉弓下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旁、左主肺动脉的上缘 6组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侧面,主动脉弓上下缘之间。
5 6
7组
隆突下淋巴结
7
淋巴结位于5线以
下(气管隆突下
方),但和肺内
的下叶支气管和
动脉不相连
8组
食管旁淋巴结
隆突水平以下, 淋巴结位于食道 两侧,邻近食道 壁,不包括隆突 下淋巴结。
1 2R
气管后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3组 血管前气管后淋巴结,第三区淋巴结不像第二区淋巴结那 样靠近气管,它们位于血管前或气管后。
3A
右下段气管旁淋巴 结
左下段气管旁淋巴结
4组 下气管旁组淋巴结。右侧:位于线2与线3(右上叶支气 管开口上缘水平线),气管左缘的右侧。
左侧:位于线2与线3(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气管左缘 之左侧。
淋巴结邻近段支气管。
13
14组
亚段淋巴结
亚段支气管周围淋巴
结
5, 气管隆突;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line1
line2
2R
4R
line5
line3 10R 11 12 13 14
1组
2L
4L
6 5
7
10L
影像学检查怎样对纵膈淋巴结进行分区?
影像学检查怎样对纵膈淋巴结进行分区?
纵隔淋巴结分区的方法很多,目前采用美国胸科协会提出的淋巴结分区法(修改),以便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①最上纵隔淋巴结(1区,位于头臂静脉上缘以上层面);②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区,头臂静脉下缘以上);③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L区);④血管前(3A)及气管后(3P)淋巴结;⑤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R区,包括奇静脉淋巴结);⑥左下气管旁淋巴结(4L区);
⑦主动脉一肺动脉窗淋巴结(5区);⑧主动脉旁淋巴结<6区,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升主动脉、主动脉、无名动脉外方的淋巴结);⑨隆突淋巴结(7区,隆突角下淋巴结,但与下叶支气管或动脉无关);⑩食管旁淋巴结(8区);11.肺韧带淋巴结(9区,包括下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12.右侧气管、支气管淋巴结(10R区);13.左侧支气管旁淋巴结(10L区);14.肺内淋巴结(11R区、11L区);15.膈上淋巴结(14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996 AJCC-UICC 胸部淋巴结分组标准
(一)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组
• 上纵隔淋巴结 – 1 最上纵隔 – 2上气管旁 – 3 血管前和气管后 – 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 脉淋巴结) • 主动脉淋巴结 –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 窗) – 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 或膈神经旁) • 下纵隔淋巴结 – 7 隆突下 – 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 – 9 肺韧带 • N1淋巴结 – 10 肺门 – 11 叶间 – 12 叶 – 13 段 – 14 亚段
• 1、取消最上纵隔组和肺门组,前者并入气管旁组,后 者改名为气管支气管组和支气管周围组
• 2、增加锁骨上组
• 3、明确第4组和第10组的界限
• 4、取消了肺韧带组,将其纳入食管旁组
• 5、将12、13组取消,与11组总称为肺内淋巴结组
(三)、1996 AJCC-UICC标准的诞生
• 长期以来,AJCC和ATS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 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 • 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AJCC标准进 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 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 第10组 • 肺门淋巴结
• 指叶近端部淋巴 结,位于纵隔胸 膜反摺外,右侧 还包括邻近中间 段支气管的淋巴 结。 X 线上,肺 门和叶间淋巴结 增大均可使肺门 阴影增大。
• 第11组 • 叶间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 叶支气管之 间。
• • • • • • • • •
第12组
叶淋巴结 淋巴结邻近远侧叶支气管。 第13组 段淋巴结 淋巴结邻近段支气管。 第14组 亚段淋巴结 亚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 第 5组 • 主动脉弓下淋 巴结(主肺动 脉窗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动 脉韧带、主动 脉和左肺动脉 的外侧,左肺 动脉第一分支 的近侧,并位 于胸膜反折点 以内。
• 第 6组
• 主动脉弓旁淋巴 结(升主动脉、 膈神经)
• 淋巴结位于线 1 以 下,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及无名 动脉的前方或外 侧。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LMB: 左主支气管(L./main bronchus) LPA: 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 LSA: 左锁骨下动脉(L. subclavian A) LSPV: 左上肺静脉(L.superior Pul. V. PA: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 PM: 肺内转移瘤(pul. Metastasis) RBV: 右头臂静(R.BrachiocephalicV RCCA:右颈总动脉(commond carotid) RIJV: 右颈内静脉(internal carotidV)
• 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1-4组)、下纵隔淋巴 结(第7-9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5-6组)属N2淋巴结 • 第10-14组属N1淋巴结 • 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N1淋巴结、N2淋巴结的分界
(二)、1996标准淋巴结分组示意图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象 上可根据假定的6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 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 1, 左头臂静脉上缘; 2, 主动脉弓上缘; 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5, 气管隆突角;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 第7组 • 隆突下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气 管隆突下方, 但和肺内的下 叶支气管和动 脉不相连。
• 第8组 • 食管旁淋巴结 • 隆突水平以下, 淋巴结位于食 道两侧,邻近 食道壁,不包 括隆突下淋巴 结。
• 第9组 • 肺韧带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肺 韧带内,包括 位于下肺静脉 后壁和下部的 淋巴结。
• 第2组 • 上气管旁组淋 巴结 • 淋巴结位于主 动脉弓(线2) 上缘水平线以 上,前述线1 以下,即线1 和线2之间。
• 第3组 • 血管前(3A)气 管后(3P)组
• 位于中线的淋巴 结应属于同侧的 淋巴结
• 第 4组 • 下气管旁组淋巴结 • 右侧:位于线2与线 3(右上叶支气管上 缘和右主支气管相 交处水平线之间, 气管中线的右侧 • 左侧:位于线2与线 4(左上叶支气管上 缘和左主支气管相 交水平线),气管 中线之左侧
肺癌分期
纵隔淋巴转移的CT展示
(根据1996 AJCC-UICC区域淋巴结分类标准)
刘甫庚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一、背景材料
• 在过去的10年里,肺癌分期的区域淋 巴结分组标准一直是两套系统共用: – AJCC(美国癌症协会)标准 – ATS(美国胸科学会)标准
(一)、AJCC分类法
AJ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
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
• 1996年新标准由于使
用了CT上较明显的解
剖结构作为分界标记, 因而在横断面的CT图 像上淋巴结的定位更 为容易和准确。
• 本文的目的:
• 使放射科医师熟悉肺癌区域淋巴结分类 新标准
• 重点:
• 如何将新标准应用于肺癌的螺旋CT评价
三、1996 AJCC-UICC胸内 淋巴结分组标准的CT实例
病例资料
• 女性,75岁。 • 直肠癌全身 广泛转移 • 左图为CT扫 描图像层面 示意图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 Ao: 主动脉(aorta) APB: 尖后段支气管(apical post. Bron.) AV: 奇静脉(azygos vein) BA: 头臂动脉(brachiocephalic artery) Es: 食管(esophagus) LA: 左心房(left atrium) LAr: 动脉韧带(lig. arteriosum) LBV: 左头臂静脉(L.brachiocephalic A) LCCA:左颈总动脉(L common carotidA) LIPV: 左下肺静脉(L.inf.pulmonary V)
(三)、1996 AJCC-UICC分组标准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 • • • 第1线以上为1区, 第1、2线之间气管旁为2区, 血管前、气管后为3区; 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 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 • 第 5 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 7 区; • 第6线以下为8区。
• RIPV: 右下肺静脉 (inf.pulmonary V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RMB: RMB-BI: RPA: RSIV: RSPV: SPR: SVC: T: TG: 右主支气管 中间段支气管 右肺动脉 右上肋间静脉 右上肺静脉 心包上隐窝 上腔静脉 气管 甲状腺
• 临床应用中需注意: 1 3A和6区分界? 2 3P和7区分界? 3 4R和10R区分界? 4 10L和5区分界? 5 9和8区分界? 6 8区的下界? 7 位于气管正中线的淋巴界分区? 8 胸内淋巴结肿大的标准?
AJCC分类法
• 下纵隔区包括: – 7、隆突下组 – 8、食管旁组 – 9、肺韧带组(包括双侧肺静脉) – 10、肺门组 – 11、叶间组 – 12、肺叶组 – 13、肺段组
(二)、ATS分类法
• 1983年,ATS在AJCC分类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提出新的胸内淋巴结分类法,即ATS标准。
ATS法与AJCC法的主要不同点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 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 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 • 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 靠内侧者属4L区; • 其余各区根据各别的解剖也很容易 辨别。
• 第 1组 • 最上纵隔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左头臂静脉 上缘水平线上方(左图 线 1 ) ,即位于左无名 静脉向上、向左行走跨 越气管前方的中线处该 静脉上缘水平以上
淋巴瘤:两侧内
乳淋巴结肿大
胸部淋巴结分布图
上述14区中的1至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 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至9区为下纵隔 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N2 淋巴结, 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结。 10至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 属于N1淋巴结,
胸部淋巴结分布图
• 10 区为肺门淋巴结, 11 至 14 区为肺内淋 巴结,当胸片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 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 • 除 1 、 7 、 8 、 9 区外,其它各区都要分为 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 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 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
• 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 并绘制了淋巴结群位置图。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 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
AJCC分类法
• 上纵隔区包括: – 1、最上纵隔组 – 2、上气管旁组 – 3、血管前气管后组 – 4、下气管旁组 – 5、主动脉窗组 – 6、主动脉旁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膈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