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5)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

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

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

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

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有效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做出某些出格的行为时,他往往心里清楚教师将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

他也知道自己有很多观众(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因此,他会更卖力地表现以哗众取宠。

很多教师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即当众处理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

这么做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那些优秀教师已经掌握了有效应对这种学生的方法。

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私下里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消除个别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那旺盛的表演欲.在上一堂课中,相信你已经知道了规则和常规之间的区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1我在体会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让同学开放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

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同学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哀思作好铺垫。

同学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亮的对比,孩子们对战斗的恨也就油然而生。

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同学把感受化作语言,同学畅所欲言,老师敬重同学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公正的训练思想,落实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同时培育同学的口头表达力气。

三、媒体的准时应用使同学动情,刺激同学情感。

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呈现“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同学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哀痛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让同学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哀思。

课堂教学也会由于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同学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同学用“心”读书这环节。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2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同学。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同学的思维和进展。

因此,在学校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训练,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同学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同学学习、思索的主动性,激发同学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留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书信体文章,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 三、语文实践,还须多样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

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1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

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

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

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

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

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

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

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

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范文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

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

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

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

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__,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

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

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

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__,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

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

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

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

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

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感悟到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和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通过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通过有关战争的图片或资料,理解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体会到“世界并不太平”的真正含义,并在读写结合中,让学生进一步树立了维护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

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

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

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

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

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闽侯县实验小学廖丹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

文章作者用饱
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
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
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
争和战争的危害。

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

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
样几句话。

“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不少地区
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
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
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
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

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
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

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
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
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
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

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

(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

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关于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

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

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呢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当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会想什么说什么我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

再如,学完第一部分,可以这样问:“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爸爸还活着,他会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到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一个可爱可敬的爸爸、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

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缺乏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遥远,学生较难体会文章中的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读课文是为了更好地“悟”课文。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只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读”,还要潜心会文地“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讨论体会。

全班交流后指导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所以这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花了大量心思。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我先告诉学生我们中国孩子处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中,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在这节课上,我通过形象的教学课件和生动解说,将学生带入了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课开始,我就通过展示一组战争画面让学生在感官上受到触动,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

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的朗读,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

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第4单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第4单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由于现在的学生离战争年代远,对战争了解的太少,更没有切身体会过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点,我借助低沉音乐的烘托、图片的渲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学生也补充了资料,这样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

最后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全班交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

”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
制,
页脚内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根底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美的装点。

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局部,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寂静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

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

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2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激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品、去读。

另外,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表达了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深入文本。

在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没有直接引出父亲的牺牲,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作者的描写去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总结出父亲是一个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人,由此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出失去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多么得可惜。

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境:这样一位维护和平的人,却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学生接读(出示相关文段,交给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一位爱妻子、爱孩子的人,当我们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他时,接到的却是他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学生接读;这样一位知识渊博,有才华的人,本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接读。

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接读之后,让学生说说雷利这时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

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二、利用教学资源,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深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前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资料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予以学生刺激。

在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
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

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情感体验,存在差异。

在教学本课前,有的学生一提起要讲关于战争的课文,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通过这节课,让他们对战争有了正确、深入的认识。

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张凤霄
荥阳市第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