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关系的演变_从_村庄型公司_到_公司型村庄_

合集下载

我国“村企互动”模式

我国“村企互动”模式
体非农 建设 用地 为依托 , 通过 整合 非农 建设 用地 , 设规 模 化标 准 厂 房 , 建 构建 村 级工 业 区块 , 过 出租 标准 厂 房 , 引外 部 企业 落 通 吸 户 村级 工业 区块 ; 而形成 工业 企业 与村 庄 进 结对 的共建模 式 。 如宁波 的姚丰 村 。 2 帮扶结 对模 式。 . 该模 式 以农村 良好 的
企 业带 动 ,开 发使用 沼气 等农村 新 能源 , 实 施 循环经 济发 展模式 , 使农 业废 弃物 转化 为 再 生 资源 , 高 资源 利 用率 , 长 农业 产 业 提 延 链, 同时改善村 容村貌 。
二 、 内其它 模式 国
1工业 区块结对 模式 。 模式 以农村 集 . 该
即九年义 务教育杂 费全部 由企业 承担 。 根据
的, 主要 是 以禽类 、 蔬菜 等 为主 要原 料 的加 工 出口企业 。企业 从农 民手 中租赁 土地 , 自
建高标准 农产 品原料生产基 地 , 户进场承 农
包种 植 ( 殖) 企业 对基 地 实行统 一 管理 。 养 ,
龙头企业与 互动村之 间的关系 , 以将 村企 可
蔬菜 、 类 、 品等 多个 产 业 。 司在 原来 奶 果 公
我社上 班接待时间为每周星期一至星期 五的上午 80 至下午 5 0 参加技术糟训 :0 : 。 0
人待请者 在班间 社系 话0日国1 假无 ‘D " 接。读 友上时 本联。系 :周及9 日 'E 朋 与 淼 联电 14 节 口 8 ; ( 82。 六 )6 74 6 、 家 3 . 3
村 内基础设施等 方面 的投 资 , 促进 农业 生产 条件 的改善 、 民素质 的提 高及 农村面貌 的 农 改变 。 据基地 运 作 的方式 , 以 分为 以下 根 可 两种 模式 : 独立 投资 模式 : 取这种 模 式 ① 采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多主体行为逻辑——以杭州临安为案例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多主体行为逻辑——以杭州临安为案例

第38卷 第1期2024年1月Vol.38 No.1Jan.,202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农村宅基地(“宅地”)及其附属农村住房(“农房”)是农户最重要的实物财产,对于保障农户安居乐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我国实施房地一体交易原则,因此本文讨论的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宅地盘活”)实际上同时包含了农村闲置住房的盘活利用。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将农户最主要的实物资产(宅地和农房),从闲置资源活化为经营资产,对于促进城乡要素有机结合和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

2015年以来国家开展了两轮宅地改革试点,通过观察试点地区宅地盘活情况可以发现:排除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各地宅地盘活的政策绩效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而言,较多试点地区推进宅地盘活较为困难,取得的成效有限[2]。

试点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开展乡村建设,但存在着乡村建设容易产业运营困难的问题,宅地盘活要从“输血”转换为“造血”存在较多障碍[3]。

值得关注的是仍然有一小部分试点地区成功地推动了宅地盘活。

比如,浙江先后开展的村庄整治与村庄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宅地盘活,本文重点研究的临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上现象观察不免引起理论困惑:为什么在大多数地区宅地盘活陷入困难的情况下,却有小部分地区能够成功?或者说,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在影响宅地盘活?基于“何以可能”的公共政策研究进路,本文试图解开宅地盘活何以成功实施的谜题。

现有宅地盘活研究聚焦于三个方向:(1)盘活模式研究。

现有研究总结了各地不同的盘活模式,比如:按村庄类型分为城乡一体型、中心社区型和就地改良型等模式[4];按主体类型分为村集体、地方政府、企业和外籍人员等主体主导的盘活模式[5]。

(2)盘活路径研究。

现有研究探讨了多样化的宅地盘活路径,包括整理、复垦、收回、置换、收储、合作、入股、联营等方式[6]。

(3)盘活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村级组织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政府任务;村 委会更多的是对上级政府负责,而不是对选举他们的村民 负责;村级组织还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机构和职位,成为 一个微型政府;村干部的工作报酬是由其完成政府任务的 情况决定,而不是由村民决定。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21
(三)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由于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和乡镇对村委会的控制,农民作为中 国的一个最庞大的群体,却失去了自己的“代言人”,当合法 权益受到侵犯时,没有可以依赖的组织,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 与之抗争,如果每个农民都采取这种方式,社会不可避免的将 处于紊乱的状态中。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 仍然习惯于以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 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20
(二)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
村组法明确规定,村委会候选人必须通过村民预选产生, 村委会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且村民有罢免村委会 干部的权力。但事实上,以上规定并没能撼动高度组织起 来的乡镇行政和分散的村民在争夺村委会方面的优势地位, 无论选举多么真实,选举上来的村干部却与以前的村干部 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依然唯乡镇命令是从。
我国古代的乡,作为基层组织,职能主要是劝导 乡里,掌民教化,以促民风,维护统治秩序。

“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

“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

Business Collection商务必读1122015年8月 “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当代中国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研究 南京大学文学院 李泽豪摘 要:村庄作为一级准行政组织,在集体企业的创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九十年代后期的改制在成功地给乡镇企业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当今村企合一的模式促成了“超级村庄”的诞生,但是也有一部分村庄失去集体经济的成分而无法获得集体企业在经济上的支持。

本文将回顾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村企关系的演变,并结合两个案例论述“以企代村”和“以企带村”这两种不同的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的理想类型。

关键词:乡镇企业 社会治理 集体经济 农村行政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8(c)-112-031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农村行政关系的演变乡镇企业脱胎于社队企业。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中,同意把社队企业的名称改为乡镇企业,要求“对乡镇企业要和国营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

”在宽松的政策下,乡镇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乡镇企业在鼎盛时期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分别以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为主要特征。

苏南模式由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

江苏省委宣传部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对“苏南模式”做了如下归纳:(1)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2)城乡经济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3)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将集中就该模式中的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做进一步考察。

苏南模式被认为是在后公社时期集权体制或者说威权体制得到保留的产物,村委会、党支部及其领导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学者也将这一模式称为“地方威权主义”(邱泽奇,1999)或“社区政府公司主义”(新望,2001)。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

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以下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农村与发展(1978年-2000年)中国农村起源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责任制。

这一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获得经营权,并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1980年代之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和特色农业发展转变,这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乡村振兴的概念提出(2000年-2024年)第三阶段:乡村振兴的战略提出和实施(2024年至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为六大领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治理与体制机制、农村人口就业与人力资源培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建设乡村全面小康示范村、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成果逐渐显现。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如通电通讯、道路交通和饮水安全等;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村治理与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改善,并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展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这需要解决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村空心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业现代化不平衡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民农村发展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民增收致富、优化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经济体制改革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___政_企___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 生产经营___自__主_权___,实行经营________责__任_制___。 (3)分配方式:实行以_按劳分配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知识梳理
解放思想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经营
(2)请你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国情;大胆改革创新;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知识网络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农村 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改革
①所有制形式 ②管理体制 ③分配形式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 活力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____体制

实事求是
2.深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_________________若干问题的决定》。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_______改__革__开_放__和稳定高速增长,
对______________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假设你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需要哪些权力?
政社合一 统一经营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

•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阶 段
城市化与歧视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劳动力流动,中央政府积极放宽 限制,但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
农村投入下降
福利差距扩大
农村投入下降意味着城乡福利差距继续扩大 ,公共服务投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加重,农村 义务教育、水利和乡村公路建设等事业受到
影响。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业投入比重下 降,与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和承包制 改革有关,导致农业投资多年欠账。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90年代后城市国企改革促进劳动 力大规模流动,中央政府积极放 宽流动限制,地方政府虽犹豫但 多持容忍态度,促进劳动力流动 。
农村投入降低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投入降低 ,与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和承包 制改革有关,导致城乡福利差距 扩大,农民负担加重。
• 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 段
简介
THESIS DEFENSE
• 城乡关系演变概述
01
02
03
04
05
城乡关系变化:自1949 年以来,中国的城乡关 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 调整而发生着相应的变 化,整体来看,以1978 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 两个阶段。
城乡分割体制:建国初 期,政府通过制度安排 ,逐步建立起城乡分割 的体制,以支持重工业 优先发展,随后改革开 放,放弃重工业战略, 转向比较优势战略。
政府通过集体化把农民纳入组 织中,严格控制农民生产和生 活,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规 定生产方式和出售价格,限制 农民选择权,积累工业成本。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政府在城 市和农村建立独立福利制度, 城市为制度型福利,农村为剩 余型福利,标准低但覆盖广, 包括救灾、医疗、教育等互助 形式。
• 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 段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
乡村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传统产业阶段(1949-1977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农业生产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引入,但普及程度有限。

乡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手工业和简单的加工制造。

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1978-2002年):
这个阶段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乡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农业领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阶段(2003-2011年):
这个阶段乡村产业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

农业领域开始注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村电商也逐渐兴起。

同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也逐渐发展起来,乡村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2012年至今):
这个阶段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快速
发展。

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县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实践——_以浙江省玉环市为例

县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实践——_以浙江省玉环市为例

县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实践—— 以浙江省玉环市为例葛 俊 良 徐 友 龙 田 俊 杰提 要:通过消除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来实现整体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包容性,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和关键环节。

作为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发源地之一,浙江省玉环市积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扎实推动县域共富先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在更大范围推进县域共富提供了若干有益启示。

关键词:共同富裕 县域高质量发展 浙江玉环 示范区作者葛俊良,男,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博士;徐友龙,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浙江省社科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杭州 310007);田俊杰,女,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2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赋予了浙江为全国共同富裕先行探路和提供省域范例的重大使命。

聚焦浙江玉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的实践探索,从中提炼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县域范例。

一、玉环扎实推动县域共富先行的实践基础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

”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海岛市,玉环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率先实施“全岛股份化”和“全岛城市化”战略,走出一条以“股份合作+政府推动”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海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实现了从离岸孤岛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历史性跨越,从“一农二渔三盐”的传统经济格局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从“无高速、无国道、无铁路”的偏僻海岛向现代化海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由此也具备了率先推进共同富裕的基109础和条件。

一是民营经济实力强劲。

民营经济是玉环经济的主要特色,也是“温台模式”的集中体现。

想象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与内卷化

想象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与内卷化

关 键词 :想 象共 同体 利 益 共 同体 乡 村 治理 权 力结 构 内卷化
很长 的历史 时期 内是缺乏行政力量介入 的
引 言
国 家力 量 与 乡村 社 会 在 数千 年 的 历 史 长河 中演 绎着 “ 进入 ”与 “ 退 出”的循
场所 ,熟人社 会的行动逻辑 是以礼俗与宗
村经 济发展 的 亮点 。2 1世纪 以来 ,这些
乡村 的 “ 公司” 已经逐 渐嵌入 乡村 的治理 结构 之 中 ,形成 “ 公司 型村庄 ” 。 而在一 些 “ 原 子化村 庄” ,有 限的社 会 流动 、革 命理 想 主义 的退 潮和 村 庄 集 体 对农 民控 制 力的 下降 给农 村带 来 了 新 的 秩序现 象。 乡村混 混从 改革开 放 之初 通过 身体 暴 力积 累名气 到 2 0世 纪 9 0年
种权 力模 式 : 宗族 式 治理 模 式 、公 司型 治 理 模 式 以 及 灰 色化 治 理 模 式 。 这 三
业家 “ 经 营” 村 庄 的特 征使得 乡村 治理 日
趋 呈现 出 “ 公司”或 “ 企业 ”的特 征。这
种 治理 结构 中暗含 着 “ 体 制 内”精 英 与 “ 体 制外”精英的 “ 合谋” 与 “ 博 弈” , 包含 着 精 英 结 盟 与 精 英 俘 获 的 权 力 格 局 与权 力 运 作 模 式 。伴 随 着 传 统 乡村 熟 人 社 会 行 为 逻 辑 的 消 解 , 乡村 治 理 的 支 配 规 则 正 在 由传 统 礼 俗 与 规 范 向 经 济 理 性 转 变 , 而 乡 村 治 理 中各 行 动 者之 间的 关 系也 正在 由想 象共 同体转 变 为 利 益 共 同体 , 最 终 导 致 乡村 治 理
代 中期 以后 随 着国 家社会 综 合治 安 治理

村ba发展历程

村ba发展历程

村ba发展历程
村ba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阶段:村ba最初的时候是一个农业社区,人们主要以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ba的规模较小,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相对简单,人们生活水平较低。

2.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ba开始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如道路修建、供水、供电等。

这些改善使得村ba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提升,生活质量逐渐改善。

3. 产业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村ba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了多元化发展。

除了农业生产外,村ba开始发展其他行业,如加工制造、小微企业等,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流入。

村ba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4. 城乡一体化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ba逐渐与周边城市进行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进使得村ba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机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5.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村ba也开始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许多村ba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绿化工作,发展了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为村ba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村ba的发展历程是由简单的农业社区向多元化的经济社区转变的过程,逐渐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村ba发展的重要方向。

210988720_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及趋势展望

210988720_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及趋势展望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1]当前,国内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城乡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城乡关系的学理分析。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城乡各领域的集中体现[2]。

城乡关系可以理解为依托人的实践活动维系起来的城市与乡村两个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3]。

从深层次来看,城乡关系反映了某一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结构问题,也就是现代化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发展的问题[4]。

在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关系强调的是如何有效处理不同阶层或空间领域人的关系[5]。

二是关于城乡关系的方法论探究。

当下,对城乡关联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是学者们研究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国内某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进行了评估[6]。

有学者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所选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测度与分类[7]。

还有学者在“双向运动”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内部运动规律,以便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8]。

三是关于城乡发展的中国方位。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城乡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城乡融合发展阶段[9]。

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两个平等的发展主体,以促进两者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10]。

就具体路径来说,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并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管齐下,让农业、农村、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11]。

四是关于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式来强化城乡产业联系[12]。

有学者通过介绍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发展历史,希冀从中汲取好的做法以推动中国乡村振兴[13]。

集体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集体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集体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徐曼黄靖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4年第04期摘要: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经过长期发展,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深刻演变。

目前,集体经济发展仍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多方主体参与不够到位、“三资”使用管理不够科学、增产增收渠道不够多元等问题。

接下来,应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强化政策支持,注重改革发展、优化要素保障,完善管理方式、分类盘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展动力,不断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关键词: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演变历程对策建议*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3GDDXXT029);珠海市2023年度社科研究项目“提升产业能级量级增强珠海在珠江口西岸辐射力对策研究”。

(一)基本内涵演变集体经济源于合作经济,属于“公有制”范畴,如合作社所有制、人民公社等。

传统的集体经济主要侧重于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的统筹和统一支配,积累公共财富、坚持按劳分配,且不归属于个人。

目前,集体经济概念不断拓展深化,不同于建国之初合作社经济,产权交易与分工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特征。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以资本(或劳动力)入股,即集体经济成员既是劳动者也是所有者,资产、收益、风险等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承担。

如,在所有制形式未根本改变、集体资产不可分割给个人的前提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频频使用“股份”概念,代表每个成员在集体资产收益中的具体分配份额等。

(二)功能作用演变现有研究对于集体经济功能作用的讨论,主要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

宏观视角侧重“目的性”,认为只有先探讨集体经济的目标和价值,才能准确科学定位其功能作用,并指出集体经济应具备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功能。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主张必须强化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功能。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郑风田阮荣平程郁提要:本文综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角度,以永联村为例,考察了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权力的相对变化,重点分析了村企关系的演变及演变的内在逻辑。

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式制度的作用下,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相对社区权力资本生产力逐渐提高,因此,在村企关系中企业的主导作用日趋凸显;但是在非正式制度,尤其是社会性合约的作用下,村企关系的演变并非按照线性模式进化,而是呈现出多样化。

其中一种可能的演变趋势就是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并且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下,“公司型村庄”模式具有内在的效率机制以及稳定性。

关键词:乡镇企业村企关系制度社会性合约一、引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乡镇企业①迅猛发展。

1979-1993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9%提高到了27%(国家统计局,1994);1982-1988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平均为38.2%(Harrold,1992)。

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渐进式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成就。

这一以集体产权形式为*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8&ZD032)、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048013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73132)资助。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仝志辉副教授的批评建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陈忻蔚在论文修改中所提供的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中肯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文中所有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①关于乡镇企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是存在分歧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发生在乡镇之中的企业,其中既包括村办企业和乡(镇)办企业等集体性质企业,也包括个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私营企业。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乡镇企业仅指村办和乡(镇)办企业等集体性质的企业。

本文对乡镇企业的分析主要是指后一种,即村办和乡(镇)办企业。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提醒。

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

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

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谢志强姜典航城乡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关系走向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许多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

60多年城乡关系的演变表现出五个基本特点,其变迁轨迹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城乡关系演变之历史轨迹(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1.1949—1952年:开放的城乡结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畸形的城乡关系,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央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央政府采取了在经济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允许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私营工商业可以自由发展[1]。

同时,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无偿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整个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0.64%上升到12.46%,城市人口从5 765万增加到7 163万,增加了1 398万人。

在这一时期,城乡结构是开放的,城乡之间的迁移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城乡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2.1953—1957年: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开始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合作化从组织上配合统购统销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1953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由于国家投资增长过快,积累与消费、市场与计划(实质上是个体农民与国家)、农业与工业的矛盾突然以农副产品供应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2]。

从1953年起,我国出现了粮食供应紧张,人口的迁移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盲流”造成了对城市稳定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12月初开始在全国对粮食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国家规定农民消费和积累的定额后,其余的全部征购走,也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造成农民种粮没粮吃,乡村粮食不足问题史加严重,同时也加速了城乡隔离的制度设计。

0221_(网络版)2023年高考政治真题试卷湖北卷(含答案)_47

0221_(网络版)2023年高考政治真题试卷湖北卷(含答案)_47

机密★启用前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思想政治本试卷共8页,21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中国(大陆)只有4家,2020年以133家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再创新高达到145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地位变化见证了中国发展奇迹。

这表明改革开放()①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极大改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面貌④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有序运行,我国创新宏观调控,通过减税降费充分发挥了税收的调控性、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不断突破供给侧堵点,有效维护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

该机制的作用路径是()①实行减税降费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强③关键技术完全自主创新④支持小微企业纾困⑤打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微循环⑥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A.①→③→②→⑥B.①→④→③→⑥C.①→④→⑤→⑥D.①→⑤→④→⑥3.下图中的“微笑曲线”显示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的不同方向。

据此可以推断出()①传统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途径多样②传统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互相转化③传统型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是产业升级的一种趋势④全球化过程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替代传统型产业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却易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长远来看,更会对自然界和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郑风田阮荣平程郁提要:本文综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角度,以永联村为例,考察了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权力的相对变化,重点分析了村企关系的演变及演变的内在逻辑。

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式制度的作用下,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相对社区权力资本生产力逐渐提高,因此,在村企关系中企业的主导作用日趋凸显;但是在非正式制度,尤其是社会性合约的作用下,村企关系的演变并非按照线性模式进化,而是呈现出多样化。

其中一种可能的演变趋势就是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并且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下,“公司型村庄”模式具有内在的效率机制以及稳定性。

关键词:乡镇企业村企关系制度社会性合约一、引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乡镇企业①迅猛发展。

1979-1993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9%提高到了27%(国家统计局,1994);1982-1988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平均为38.2%(Harrold,1992)。

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渐进式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成就。

这一以集体产权形式为*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8&ZD032)、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048013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73132)资助。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仝志辉副教授的批评建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陈忻蔚在论文修改中所提供的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中肯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文中所有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①关于乡镇企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是存在分歧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发生在乡镇之中的企业,其中既包括村办企业和乡(镇)办企业等集体性质企业,也包括个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私营企业。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乡镇企业仅指村办和乡(镇)办企业等集体性质的企业。

本文对乡镇企业的分析主要是指后一种,即村办和乡(镇)办企业。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提醒。

论文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主导的企业组织的高效率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产权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使得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三大理论学派。

(1)隐性私有化理论,认为乡镇企业是一种隐性的私有化产权(Nee&Su,1996;Sachs&Woo,1997)、混合产权(Nee,1992,1996)或“模糊”产权形式(Li,1996;李稻葵,1995),是一种对不完全市场的适应和对政治制度风险的规避措施;(2)“地方法团主义”或“地方市场社会主义”(Lin,1995)理论,强调地方政府在获得剩余支配权后的经济发展动机,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社区企业(Oi,1992;Walder,1995);(3)市场规则理论,分析公共产权在市场体系下存在的条件及其有效性,但他们更主张乡镇企业的效率是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和市场规则的约束(Che&Qian,1998a,1998b;Jin&Qian,1998;Peng,2001)。

第一种理论认为乡镇企业的产权只是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中间形态,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最终需要走向产权明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严重的增长衰退。

从1994年开始,乡镇企业产值增长率由1992年和1993年的52.3%和65.1%下滑到了35%,1997年则进一步下滑到15.4%(农业部乡镇企业司,1999);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营业额利润率均逐年下滑;乡镇企业的亏损面逐渐扩大,到1997年亏损额比1995年增加了0.7倍,达806亿元(邱泽奇,1999)。

乡镇企业的绩效大幅度滑坡被归咎于产权不清和“政企不分”的先天性体制矛盾。

同时,一些地区地方权威主义的肆意膨胀,比如大邱庄,又使“地方法团主义”理论遭受批判,地方合作主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受质疑。

市场规则理论虽然肯定了公有产权在市场体系下的存在价值,但认为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率根本在于健全市场规则,而在产权和市场发展的悖论中,①市场规则理论学派也开始倒戈隐性私有化理论,从而使得第一种理论成为当前指导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惟一理论,而使中国的企业改革又恢复到主流产权理论路径上。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第一轮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农村工业发展的推动力已经消耗殆尽,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乡镇企业的制度优势逐渐削弱,而政企不分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新的制度桎梏,集体产权最终将①没有产权就没有真正的市场(张维迎,1995,1999);而没有真正的市场,产权是难以界定的(林毅夫等,1997)。

社会学研究2012.1走向历史的终结(邱泽奇,1999;王小鲁,1999;李稻葵,1995;刘远征,2000)。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优势压倒“苏南模式”。

由此以私营产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具有扩展性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模式,而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苏南模式”是一种中间过渡模式。

国内理论界显现了明显的“扬温抑苏”倾向,认为乡镇企业改革的最终方向应该是产权私有化(冯兴元,2003;新望,2003)。

从1993年起乡镇企业开始进行转制,通过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支配权部分向企业管理者转移而实现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从1997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以产权整体转让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改革普遍遵循的原则是“经营者持大股”和“集体股权退出越多越好”。

然而,“产权明晰”的改制成效并不像理论所设想的那么大(秦晖,1998),很多企业改制后仍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有些企业仍直接或间接地抵制改制,而且大部分的企业改制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腐败与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以及改制后乡镇社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的乡镇企业改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自上而下的产权改革,其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政府的权力阴影和利益偏好,这使很多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虽然名义上获得了企业的完全控制权,但实际上仍割裂不开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在强政府和精英政治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经营者(经济精英)与社区干部(政治精英)成为企业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改制的过程实际上是两大权力实体结成联盟对真实所有者社区人民和企业职工产权和利益的掠夺过程。

而且企业改制后,新的社区支持制度的缺位也会使社区发展受到限制,而企业发展若无良好的社区支持环境,也可能激化村企矛盾,村企关系面临如何重新调整的问题(毛丹等,2002)。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学者开始对私有化取向和村企分离式的产权改革进行反思。

张军和冯曲(2000)指出,产权改革应该服从效率原则,不同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预期和偏好,因此乡镇企业的改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中国乡镇企业是特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产物,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以集体经济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以私营经济为特征的温州模式和以外资经济为特征的珠三角模式,在产权选择上甚至出现“一村一制”的多样性(折晓叶、陈婴婴,2000)。

论文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不少研究从非正式制度尤其是社会性合约的角度对模糊产权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

折晓叶、陈婴婴(2005)指出,每种产权模式的形成都是基层组织根据交易成本做出的一种服从效率原则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很多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非正式的制度规范以及隐性的社会性合约,而且这些非正式制度与社会性合约具有内在的效率性。

如果采用行政力量推动改制,以理论的制度安排替代非正式互惠规则和逻辑,而不充分考虑社会性合约的延伸或替代问题,将会给社区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问题。

周雪光(2005)也指出,传统的产权理论产生于以私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产权是以法律制度来确定和予以保护的,而在中国的实际经济生活中,产权更体现为“一束关系”,即一个企业组织的产权结构反映了这个组织与组织内外环境之间长期稳定的各种纽带关系。

而且该“关系产权”理论指出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对事实产权的认可与保护,即共享认知或社会承认,并强调了这种关系产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同时也指出了它会随着环境、资源条件的变化,在关系双方的互动和制度环境中,根据双方的利益和力量变化讨价还价、重新界定和调整。

刘世定(1999a)提出了“关系合同”的概念,指出乡镇企业占有利用资源的依据只有一部分是法律体系,另一部分则嵌入于人格化的关系体系之中;他同时提出了认知产权对乡镇企业占有权边界的确定(刘世定,1999b)。

此外,很多学者都强调,在中国的乡村经济中,产权事实上是被社会关系网络非正式地界定的(Lin &Chen,1999;Peng,2004;折晓叶、陈婴婴,2005)。

尽管乡镇企业的产权并不是一种人格化的权利或一种完全排他的私有产权,而是一种模糊产权,但非正式制度事实上决定了大多数的产权关系并清楚地界定着模糊权利的边界(陈剑波,2000)。

因此,乡镇企业的集体产权是一种社会性合约,它既不是某种有意识设计的制度,也不是社会关系的自然表达,而是特定行动关系协调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和谐秩序(折晓叶、陈婴婴,2005)。

在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下,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很难———而且实际上也没有———如理论所分析的那样真正实现了“产权明晰”和“村企分离”,结果是,在正式制度明晰乡镇企业产权的同时,非正式制度又模糊了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的边界。

特别是在作为最基层“地方法团”的村委会与村办企业之间往往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乡镇企业与乡村社社会学研究2012.1区的边界更加模糊。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现有关于村企关系的论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视角:一个是正式制度研究视角,一个是非正式制度研究视角。

基于正式制度研究视角的分析往往强调产权明晰、村企分离;而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则认为,模糊产权具有内在的效率,村企合一的模式也并不是一种低级原始的村企关系形态。

本文认为,上述两个视角均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不足。

仅从正式制度视角的分析,不能有效地解释村企关系演变的多样性;而仅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则对村企关系演变的总体规律性难以给出有力的说明。

据此,本文将综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视角,研究村企关系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

通过对永联村的考察,本文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化,村企关系并不必然走向分离,村企合一依然可以作为一种可持续且富有效率的模式而存在。

二、村企关系演变的理论分析(一)演进趋势及内在逻辑村企关系可以视为企业与村庄之间以产权为核心,通过讨价还价就生产剩余分配而达成的一种契约。

村企关系发生的基础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村庄权力资本的交易。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体表现为企业家对机会识别与把握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村庄权力资本具体表现为以村庄名义换取的金融担保、税收减免、产权保护,以及村庄所控制的可以作为企业投入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