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关于加快发展小城镇的几点思考
从大 的主题上看 , 国 2 我 0多年农村改革与发展 , 大致 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段 落, 也可以说先后有三次浪潮。第
化 ,二 :业化孤军深入 , 】 缺乏必需的城市化支持和拉动 , 严重
农村经济突破了“ 耕者只耕 田” 农 民只务农” 和“ 的旧格局 , 数 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 从农业生产中转移 出来 , 从
事各种非农产业 。农 民与 1商业的结合 , 二 不仅改变了农村 单一的产业结构 ,而且增加 了广大农 民的收入 , 使越来越
V1 2N. o 2.o1 .
Jn2 0 a. 0 6
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
关于加 快发展小城 镇 的几点思考
王 萍
( 滨州学院 城市与环境系, 山东 滨州 2 60 ) 5 6 3
[ 要 】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 还是从实践上看。 摘 发展小城镇都是统筹城 乡经 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战略支点 。 发展小城 镇是我 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取 向, 是我 国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发展 小城镇要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多 的农 民温饱 有余 。 两 次 浪 潮 曾 被党 的十 四大 报 告 称 为 这
制约 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现代化 的进程 ,昕 以,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 。受我 国国情决定 , 我困城
市 化 不 可 能仅 仅 走 发 展 大 中城 市 的道 路 , 须 在 发 腱 大 中 必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2 期 20 0 6年 1 月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王昭耀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初步尝试;80年代中期提出的“小城镇、大政策”,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多年探索的充分肯定和总结升华,也是对走这条道路的总体部署。
深刻理解、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战略方针,是在新的世纪加快发展小城镇,不断把农村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一、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不仅影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80%,有的高达9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左右,我国只有30%。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大中城市数量少、容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距离近、迁移成本低,是我国低收入低素质农村人口的最佳选择。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大大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农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遍布农村的小城镇将成为今后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商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浅述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浅述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这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而就相关措施提出个人建议,为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影响;困境;建议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内容也日新月异,包含更多的因素与特征,如果管理人员不遵守相关规定、原则,就会导致规划建设工作缺乏方向性、准确性,不利于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甚至会阻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其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具体工作原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开展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1.1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人口转移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小城镇本身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桥梁,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会提供给农村人口一定的就业契机,可以让农村就业压力得到减缓,进而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
同时,农村人口转移会反作用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就市场情形来看,农村劳动力相比于城市劳动力要更为廉价,可以让小城镇建设中各个项目的劳动力投入成本得到减少。
1.2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小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生态问题,如及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些问题如果继续加重就会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起到阻碍作用,植被、水资源以及土地等资源的浪费情况已经得到了社会重视,对此,我国各地方采用的方法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法,这也促进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会采用很多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相比于传统机械设备,这些现代化工具对于环境的污染会更小,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会更高。
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小城镇建设时应该紧密结合当地具有的优势,并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独立品牌。
1.3小城镇建设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影响小城镇建设对于乡镇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为我国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廉价农村劳动力,而为了让劳动力能力与素质可以满足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要求,乡镇企业会对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第二,小城镇建设能够为我国乡镇企业提供产品的供应市场与原料,人民生活水平会随着城镇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第三,小城镇建设会带来农村通信事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村中小企业对于市场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信息汇总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为有关于农产品的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建设农村小城镇不仅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建设农村小城镇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建设农村小城镇的意义建设农村小城镇的意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
同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也让不少农村地区陷入了就业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农村小城镇可以将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建设农村小城镇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地区发展。
3、提升农村市场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建设农村小城镇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也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建设农村小城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资金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缺乏资金进行城镇化建设。
另外,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投资,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在资金方面需要有大量的投入。
2、土地问题在建设农村小城镇时,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资源。
由于农村地区土地使用的特殊性,土地资源分散、土地流转难度大等因素也是阻碍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建设农村小城镇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广泛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现代城市化进程速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尤显重要。
标签: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势和思考前言据统计,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
小城镇的发展,即城市化就是农业的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几方面。
我国目前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及城市化水平超过40%),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1、小城镇类型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内外学者在如何划分小城镇的类型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常认为小城镇的类型划分应以它在的国家发展及城市化中的功能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小城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的不同方面的侧重,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
有的人认为可以包括小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未建制的集镇;有的认为,是县城和建制镇;又有的认为,是建制镇和集镇,不包括县城;还有的认为,小城镇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和村庄的早已客观存在的聚落,无须再做划分。
笔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把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汇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
小城镇现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
城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
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于城镇城市功能不健全,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摘要】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引发对问题的关注。
随后分析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同时强调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本文强调了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指出,优先发展小城镇是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优先发展、小城镇、政策建议、重要性、措施、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引言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
一方面,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出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来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小城镇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资源压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发展面临困难、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落后等问题逐渐凸显。
传统农村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发展小城镇的九大问题与对策
在对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人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有操作上的原因,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所以,要推进小城镇的发展,操作、政策、体制都有待于调整和完善,要从多方面入手;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进城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建立小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既无后顾之忧,又有进城之乐;
对策九,改革小城镇行政制度,完善政府职能;专家们指出,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必须实行以增强镇政府总揽全局能力为内容的改革,政企分开,事权财政统一,完善政府的功能;
除以上对策外,专家们还提出,小城镇的发展应注意土地的集约使用、水资源条件、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城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对策七,修订设镇标准,明确城乡界线,引导镇区合并;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镇标准较低;再加上一些未达标而设置的镇,使建设镇的数目大增,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提高设镇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在修订的标准中除人口指标外,应增加经济指标,如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修订,使小城镇的质量得到提高;
九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城镇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在新设的建制镇中90%以上是撤乡建镇,通过改变名称,使镇的数量增多;陈酒新封所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一点是小城镇的城市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能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问题一,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无序,出现了过于密集、规模过小的状况;撤乡设镇使一些不够设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乡也变成了镇,据测算,大约有1/4以上的镇达不到设镇标准,造成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又像村,村又像城”的现象;
浅谈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
浅谈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作者:古洪燕王景行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摘要:小城镇在社会经济中是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的区域性政治、文化、科技、经济、信息中心。
在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
本文作者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前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另外,小城镇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部分,针对当前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各地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保证小城镇建设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中进行。
一、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1.1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1.2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1.3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1.4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1.5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二、目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规划设计与管理缺乏思想认识上过于局限性,整个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上常存在很大的差异。
小城镇在农业人口转移中的作用
试论小城镇在农业人口转移中的作用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乡镇企业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减弱、人力资本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等诸多困难。
实施城镇化发展能有效缓解农业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是实现我国农业人口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人口;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67-01一、农业人口转移的现实意义(一)农业人口转移与否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人口以种植为主,农业人口的增加并不对应提高农业的总产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大量农业人口不转移到非农产业去,耕地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成本较高,难有竞争力;同时农村第二产业的欠发达,不能吸纳大量农业人口,不能使农产品通过加工而增值;农村第三产业的落后、农业人口转移困难都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人口转移影响农民收入的结构。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客观,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人口配置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速度慢,数量少,大量农业人口积聚在有限的空间内,造成单位生产率低下,农村非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民获得的非农工资收入不高。
(三)农业人口转移是提升农村消费的重要途径。
农村的消费主体是农村自身人口,然而农民收入较低,进而影响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提升。
农民的消费有三个层次:生活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明显的感觉到。
低水平的农村消费不能有效拉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人口转移的困境(一)乡镇企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减弱趋势。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吸纳了大量农业人口,但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有明显减弱。
这其中,第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第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转变缓慢,无法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制约着乡镇企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h at yd v lp n ain c n my Ta ig it c o n ec re t i ain C ia s o d n t p a t ewa , r m g rg t n t e l e eo me t n o a e o o . k n oa c u t h u rn t t , h n h u o e t h y f h f o t l n t su o l e r o a g e ai o o
d c nr ie wh c e eo dw se nc u t e a x e e c d a s r i gh g o n s rl o u ain it i e dt e ip r— e e t z , ih d v lp e tr o nr s d e p r n e : ob n u ea u t r a p p t o oct sa n d s e s l a e i h i b m f on l n i n h
t e l p S alTo o D ve o m l wnsAc v l y tPr d n l t ey e u e ty i
H A GY j U N ui e
Ab t a t u a d r iain i R o tn n iao fC iaStr ig it d eaey d v lp d c u t e . o b i maltw s sr c :R l mo en z t s n i r o mp r t d c tro h n ’ u n n omo r tl e eo e o nr s T ul s l o n , a i n i d
蹈 西 方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曾经 走 过 的 先 集 聚 ( 纳 大 量 农 村 人 口进 城 )出现 “ 吸 , 大城 市病 ” 分 散 , 先 发 展 后 治 理 ” 覆 辙 。我 再 “ 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0.06.13•【文号】中发[2000]11号•【施行日期】2000.06.1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2000年6月13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当前,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小城镇的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盲目扩大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对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民间投资,可以明显提高农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而且也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意义及建设措施[论文]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建设措施【摘要】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形势下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扩大内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建设措施实施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效扩大内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的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形势下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建设小城镇不仅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扩大内需,而且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资本的聚集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小城镇与农村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的联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耕地所超载的农业人口,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小城镇为主要载体与龙头,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道路。
1.1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小城镇位于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从而可源源不断地吸收与容纳从广阔的农村田野上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比城市更接近农村,在行政关系上,小城镇一般与周围的乡村同属一个镇或者乡,这使从农村转移来的就业人口能够很快地融入其行政组织、经济组织与社会人口组成的关系之内,因而不会像进城“民工”因受城市的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而困难重重,而且所需付出的个人转移成本要低得多,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轻松很多。
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刘丽芳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目前小城镇建设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粗放、违法使用土地、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一、开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一)吸纳农村富余人口,避免他们盲目流入大城市。
全国共有18000个乡镇,30000个集镇区,如果一个建制镇吸纳1万农村人口,则全国可以吸纳1.8亿人口,如一个集镇吸纳5千人,则全国可吸纳1.5亿人。
农村多余人口到达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农民迁入小城镇,其原有的耕地可以让出来,可以使大规模的城镇化及交通、水利建设中减少一些土地后人均土地不至于降的太多。
小城镇的人均用地约为120~145m2/人,而农村居民点的人均用地要150~170m2/人。
华容县开展中心村规划,把分散的农村居民集中统一规划,五星村在开展康居示范村建设前,全村3600人分散居住在18个自然村,居民点占地1235亩。
经过规划,全部居民集中到统一规划的集中点建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达到“五通一平”,占地不足190亩,将老宅基地还耕,新增耕地1000多亩。
(三)成为县级城市联系农村的纽带,促进城乡交流,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的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及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通过小城镇扩大农村工业及消费品的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可以改善乡镇工业过于分散的布局,全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20%集中在城镇。
如果将分布在自然村的乡镇企业向适当的小城镇集中,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并促成企业的升级换代,改善环境状况,使目前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镇”的较高层次发展。
二、开展小城镇建设的方法(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认真贯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小城镇建设作业1-4答案
《小城镇建设》作业1参考答案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四、小城镇的功能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
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小城镇建设》1-4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小城镇建设》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小城镇建设作业11、什么是小城镇?答:(参阅教材P1~2)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当今社会,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乡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2、小城镇分为哪些类型?答:(参阅教材P2~3)⑴依照行政建制,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行署驻地;②县城;③县以下建制镇;④集镇。
⑵依照小城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由于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②由于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③由于自然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小城镇;④由于政治与军事原因、名胜古迹和名人等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小城镇。
⑶按职能特征,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工矿城镇;②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③旅游城镇;④卫星城镇。
3、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答:(参阅教材P3~6)⑴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⑵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⑶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4、简要说明小城镇的功能。
答:(参阅教材P6~8)⑴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⑵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⑶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器”;⑷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小城镇的发展确定的基本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答:(参阅教材P12~14)⑴尊重规律,循序渐进;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⑷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除了遵守以上原则外,在制定规划和具体建设工程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①尊重和运用市场机制;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健全机制,壮大队伍,依法管理;④认真抓好试点和示范镇建设。
6、简要说明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答:(参阅教材P30~33)⑴小城镇道路理论:费孝通把小城镇界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小城镇建设就意味着强调农村的城镇化。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
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
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
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最新最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家庭消费档次,使生产和消费协调发展。
这表明( )。
A.生产决定消费,因为只有生产出什么才能消费什么B.消费促进生产,因为只有生产出的东西被消费了才能再生产C.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和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D.必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为消费越多对经济增长拉动越大2.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
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标出发,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
发展小城镇的意义是( )。
①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④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这说明(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B.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C.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D.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排扰解难4.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 )的趋势。
A.继续扩大B.不断缩小C.基本拉平D.停滞不前5.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也是资源大国,按最新统计,我国各种矿产品人均占有量从世界平均水平看( )。
A.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B.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C.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D.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6.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 )。
A.城市B.农村C.国有企业D.交通、能源等“瓶颈”产业7.十六大报告强调:“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D.社会保险8.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后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
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国有经济D.公有民营9.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
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愈发受到重视。
农村小城镇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领域。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地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探讨如何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1.探究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研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内容1.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状况、特点与现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通过研究各地区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资源,探讨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收集和分析近年来与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法主要用于了解我国各地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专家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参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和看法。
五、研究意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周: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周: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一手数据。
第三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周:撰写研究报告的初稿。
第五周:研究报告修改和完善。
第六周:进行最终稿的修改和润色。
七、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索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我们将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报告将提出可执行性的建议和政策建议,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陈锡文我国在未来半个世纪中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
而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由于我国至今仍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共有人口54167万人,其中市镇人口5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乡村人口48402万人,占总人口的89.36%;在这一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农业分别占到了69.95%和68.44%。
这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确实是一个农业国,城镇化的水平是相当低的。
从1952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到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达到了2114.5亿元,这个数量,比1952年时,增长了28.74倍。
在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农业的比重已分别降至27.81%和35.38%,但在总人口中,乡村人口的比重却仍然高达82.08%。
这表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近30 年的经济增长中,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与城镇化的进程是极不同步的,城镇化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极不平衡的状况,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采取了从农业中提取高额积累的做法。
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农产品的计划收购制度,从农村中提取大量的积累资金以用于工业建设,另一方面,为提高工业本身的积累率,又在城镇中实行了普遍的低工资制度,但同时,又对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实行广泛的财政补贴,以保障他们在低工资下的基本生活。
在这种体制下,为了保持经济的积累率,就必须严格控制享受财政补贴的城镇人口的增长,为此,就不得不严格限制农村居民向城镇的流动。
特别是在1961年—1978年间,由于实行严格的城乡隔绝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这18年中,市镇居民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55%,明显低于全国人口年均增长2.10%和农村人口年均增长2.23%的水平。
通过这样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增长,到70年代末,我国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农村和农民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与1949年相比,农村的人口增长了63.25%,即这一期间,我国增长的总人口中,在农村增长的部分占到了72.73%。
这一状况必然使农民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迅速减少。
1952年时,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占有的耕地为9.35亩,到1978年,这一数量已降到了只有5.07亩,即减少了45.78%。
在当时,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严格的控制,农民既不能流动进城就业,又不能就地、就近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只能在人均越来越少的耕地上就业,这就必然严重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严重阻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70年代末,我国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农民的家庭拥有了经营自主权,获得了自主支配劳动力的权力。
但是城乡居民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仍然不能流动进城镇就业和定居。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强烈的实现富裕的愿望,促使我国农村出现了极有特色的“乡镇企业”现象。
乡镇企业发生的实质,是农民不能进城就业,而日渐减少的耕地又无法容纳巨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于是,农民只能用其自身积累的资产,在农村就地兴办二、三产业的企业。
这样,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有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城镇中的工业化,而另一方面,又有以农民及其所处的农村社区组织为投资主体的农村的工业化。
前一个工业化的过程,由于不断造成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因此起着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而后一个工业化过程,由于企业的布局不得不实行高度的分散化,因此,在绝大多数地区,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聚,因而它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也就相对微弱。
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也在急剧下降。
1994年,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的总产值,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7.15%,换言之,即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高达82.85%的比重是非农产业创造的。
但是,我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仍然高达76.7%,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仍占全社会劳动力总量的53.18%。
如上所述,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的下降而自然地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
因此,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结果,对于我国整个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都将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二、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耕地上的就业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在农业普遍实行家庭经营后的1984年以来,才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的。
1983年,乡镇企业的职工人数为3235.64万人,新增吸收了8781.76万劳动者就业,这个数量,占到了同期农村新增劳动力总量的72.31%。
目前,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劳动者,已占到了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
可见,如果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中的就业状况将会严重恶化。
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布局高度分散等客观原因,乡镇企业新增吸收劳动者的能力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1984年—1988年间,乡镇企业共新增吸收了6308.82万人就业,平均每年新增吸收1261.76 万人。
但到1989年—1994年间,乡镇企业共新增吸收劳动者2471.94万人,平均每年只新增吸收412万人就业。
后一阶段每年新增吸收的劳动者数量,不及前一阶段的1/3。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剧烈,乡镇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就需要不断增加投资。
于是,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资本增密乃至以资本来替代劳动的趋势。
如1985年,在乡村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就业岗位需占用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653.94元,而到1992年,同类企业中平均每个就业岗位需占用的固定资产原值已上升到了6726.03元。
如此,乡镇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尽管仍在不断扩大,但新增吸收劳动者的速度必然会下降。
二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布局高度分散。
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尽管企业和就业者的数量以及总的产出规模都极为庞大,但却由于在布局上高度分散化,而并没有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少条件。
乡镇企业在布局上的分散性,客观上造成了农村的第三产业没能随着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必要条件之一,是工业企业和人口的集聚,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使服务业获得合理的利润。
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就没有形成工业企业和人口的集聚,也就等于在相同的工业规模下,白白损失了通过集聚本来可以获得的一大批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乡镇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能力,致使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农村的就业问题从此就找到了一条根本性的出路。
但自80年代末出现乡镇企业新增吸收劳动者能力下降的现象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以往那种“离土不离乡”的,在乡村分散地兴办乡镇企业的办法,是不足以解决农村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
实际情况是,1984年—1988年间,乡镇企业新增吸收的劳动者数量,是同期农村新增劳动力总数的108.6%,因此,这一期间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是减少的;而1989年—1994年间,乡镇企业新增吸收的劳动者数量,只相当于同期农村新增劳动力总数的53.89%。
这一情况也说明了为什么近年来跨地区流动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
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近年来,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数千万农民,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为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都严重不足,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的管理能力也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因此,农民进入大中城市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城市的发展,尤其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及管理能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需选择更现实的途径,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并较快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个途径。
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就是发展小城镇。
我国有2100多个县城(其中包括400多个县级市)还有10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市的居民数量,大多在几千人到三、五万之间,规模小,市政和文化设施不健全,发展的程度较低。
加快这些城镇的建设,对于带动我国广大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和作用极大。
而在这些小城镇中,由于国有经济的比重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政府对居民“包”下来的事情相对较少,因此,农民进入小城镇,与各方面的摩擦就都比较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就比较容易在小城镇中生长与发育。
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中,使其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既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把农村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地分布在乡村中的部分工业企业,集聚到小城镇,就可以带动小城镇中第三产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这也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中,平均每个农民家庭只拥有6亩左右的耕地,经营规模之小,阻碍在农业中技术的进步。
虽然政府提倡发展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已有10多年,但始终进展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不出来。
因此,耕地的经营规模不仅难以扩大,甚至原有的规模还在随农村人口的增长而不断地被分割、细化。
因此,我国的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的一环,就是必须使农村的人口和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
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实现这一目标的比较现实的途径,也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