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是数学学科中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而
初中数学则是数学学科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
有效衔接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下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
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第一点,清晰的知识结构过渡。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是有所不同的,小学
数学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初中数学则更注重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在过渡阶段,教师应该清晰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引导和过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
的知识结构。
通过适当的知识引导和过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
第二点,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
式上也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更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而初中数学则更注重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过渡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
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
通过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
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结构的过渡、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知识点的延伸
和拓展,以及合理地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相信可以更好地帮助
学生顺利过渡,并顺利完成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学习。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1. 引言1.1 导言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打下和训练,包括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基本运算,同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代数和几何内容。
而初中数学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更加深入和复杂。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有效的衔接才能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避免出现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困难等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要建立完善的数学基础。
小学阶段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打下和巩固,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
要加强沟通与对接。
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师要加强沟通,共同探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学生顺利过渡。
要梳理知识体系。
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要有机衔接,循序渐进,不能出现知识跳跃和断层,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和完整性。
要引入新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为初中数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拓展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将更加顺畅,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更有序、更高效。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建立数学基础建立数学基础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了解数字的概念、掌握基本算术运算、熟练运用数学符号等。
这些基础知识将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老师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对策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对策【摘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良好的衔接,可以通过建立基础知识桥梁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同时强化过渡知识点,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加强数学思维培养以及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够为他们顺利进入初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希望未来能够更加重视这一环节,加强教育教学的衔接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
关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建议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基础知识、过渡知识点、现实生活案例、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方法、重要性、发展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小学数学通常以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为主,而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顺利过渡并建立数学学习的连贯性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分数等内容,这为进入初中数学奠定了基础。
由于教学内容的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过渡阶段遇到困难,无法顺利掌握初中数学的新知识。
如何有效地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断裂和困惑,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数学知识桥梁,强化过渡知识点,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加强数学思维培养,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
1.2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问题意识: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的阶段,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
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作者:赵秀莲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5期日月如梭,寒来暑往,转眼间学生长大了,他们从一年级的懵懂可爱长成了六年级的懂事独立,再过半年的时间,他们就会踏入中学的校门。
送走了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作为老师我们虽有不舍,但是更多的是欣慰。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是每个小学毕业班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我觉得更应该做好这项工作,为学生的初中学习提供帮助,更为我们六年来的辛勤付出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我就针对数学学科和大家做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教材的衔接1.数与式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具体的数,初中则是转变为代数式。
代数式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数的概念的发展。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它更能反映一般规律。
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小学阶段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毕业前夕我们任课教师还应该留出一定得时间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深化运用,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2.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衔接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虽然从五年级开始就有了对应用题的两种解法,一种是算术方法解答,另一种是列方程解答。
但主要是以算术方法为主,在中学则是以列方程为主,两种方法的思路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基本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各种数学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不变。
因此,我们六年级的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用方程解题。
首先,对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重点放在分析题意找对应的数量关系上,为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扫清障碍。
例如:在十二册中学到用正比例解答应用题有这样的题目:3把椅子180元,买15把椅子用多少元?刚开始都用算术方法解答,180÷3×15,很简单,没有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站到一定得高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欣然的用正比例解答。
并且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式:x:15=180:3或者15:x=3:180等多个比例式,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局面,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实现了思维的跨越,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为初中的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思维基础,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变多、变异、变奇的数学美。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摘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应重视建立数学知识的延续性和渐进性,引导学生逐步扩展和深化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过渡和衔接教学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
只有通过有机衔接和连续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挑战。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数学知识,基础知识,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深入内容,过渡教学,数学教育,学习挑战1. 引言1.1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在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这种衔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对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出现断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和障碍,影响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兴趣。
建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一环。
在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过渡阶段,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通过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需要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初中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逐步接触更深入的数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接触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让他们在过渡阶段逐渐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提供有效的过渡和衔接教学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过渡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小学到初中的转变,为他们打下扎实的数学学习基础。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形成有机衔接和连续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
下面是几点建议,帮助提高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效果。
1. 重视基础知识的建立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
学生也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2. 温故知新初中数学内容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更加抽象和复杂,因此在开始初中数学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对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温故,回顾小学的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
3. 引入新概念和拓展在复习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引入初中数学的新概念和拓展内容。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4. 加强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注重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建立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小学知识的逐步引入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建立,温故知新,引入新概念和拓展,加强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对策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对策【摘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对学生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设立数学过渡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开展跨校合作、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以及设立数学学习桥梁项目等方面提出对策。
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完善的数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发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文章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小学与初中数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以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数学过渡课程、师资培训、跨校合作、信息化手段、数学学习桥梁项目、数学教育体系、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效性提升。
1. 引言1.1 为什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需要有效衔接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阶段则是对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拓展和运用。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并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需要有效衔接。
有效的数学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避免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断层,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数学衔接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其持续学习并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课程内容和难度的不连贯,学生在过渡阶段容易出现知识断层和学习困难的现象。
急需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弥补这一不足,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断层,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往往难以顺利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概念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转变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惑和挫折;由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不足,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顺畅,学生容易出现学习的断裂现象,影响了数学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1. 引言1.1 介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关系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关系。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主要以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初步的几何知识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初中数学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不仅意味着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平稳过渡,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知识的断层和学习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连贯的学习过程。
学生也需要逐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方式和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衔接,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1.2 重视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重视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能够顺利过渡,避免出现知识断层和学习困难。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那么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重视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为了有效地解决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关联性和持续性。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初中数学的进阶知识之间能够有机地连接起来。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重视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数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只有通过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才能有效地解决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学习阶段的转变,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衔接问题。
因此,在孩子完成小学后进入初中阶段时,作为家长、老师、辅导员等教育者,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帮助孩子有效地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数学基础要扎实小学数学中,主要学习了加减乘除、分数、小数、数据分析等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而初中数学中,要求孩子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并学会储备更多的数学知识。
因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重数学基础的扎实程度,确保孩子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习以倾向机械运算为主,而初中数学学习则要求孩子具备超越机械运算、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问题中帮助孩子发现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三、引导孩子掌握数学语言数学是一门用语言来表达思维的学科,只有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应该引导孩子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如代数式、函数式等,以便在进入初中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注重数学应用小学数学虽然也有一些数学应用体现,但规模和难度均远不如初中数学。
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孩子对数学应用的学习,让孩子学会将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打下应用型数学知识储备。
五、注重数学技巧的训练初中数学学习对数学技巧要求更高,同样也要求孩子对这些技巧有更高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孩子的数学技巧进行训练,如抽象思维能力、算术技巧、证明技巧等。
本小节提出几种应对小学与初中衔接的措施和建议,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过渡到初中新的数学学习阶段。
对初小衔接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对初小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分别为小学的第一、二学段和初中的第三学段,初中数学的基础来源于小学数学,同时又是对小学数学的深入和扩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双方较少了解对方的教学教法,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因此,要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很好的衔接,保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要要求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标要求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要求,因此小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注重与中学的顺利过渡与衔接。
初中课标要求既是在小学知识基础上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又是向高中递进的发展要求,是的中间环节,有着传承的重要职责。
关于小学和初中的衔接,经过调研,针对第二、三学段,我们从以下几个衔接点进行了思考:一、数与代数1.数的扩充: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的课标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初中的要求是“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
”方法建议:(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可以用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
(2)早期渗透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
小学讲负数,要理解相反意义的量。
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
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进一步学习负数作好铺垫。
2. “数”到“式”的过渡。
从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是一次飞跃。
其过渡的衔接环节是“字母表示数”。
小学的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初中的要求是“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谈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谈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对于数学学科,内容上需要经历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的变化;思维上需要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表达上需要经历从“合理解释”到应用学科系统理论进行演绎推理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从学科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都是大跨度的,因此做好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本人在“俯身”过渡、基本思想过渡、双基过渡、推理过渡等方面的具体作法.一、了解差异,“俯身”过渡下面我们先对比六年级、七年级两节课(相对年级中等容量难度的课)例1:小学六年级(下)江苏教育出版社.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除法运算和观察、发现两个数量间相依互变规律的初步能力.例2:初中七年级(上)第一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2.能利用加法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的拓展,学生已经具有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其中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需要“按部就班”地计算,这也是一个良好运算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思路的建立;异号两数相加法则.例1是4月份的课程,例2是9月份的课程,时间相隔5个月,中间还有2个月多的暑期,但无论是从内容容量、难度以及相关知识的准备例2都比例1有较高的要求。
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要点与实施策略
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要点与实施策略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目前中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小学多,而小学和初中联合研究的更少。
我们的课题组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条件,以研究小初数学教学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小初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方法四大方面的有序、自然衔接,并提炼出小初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衔接为了做好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把握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
一)形成由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往往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共同研究,从“大课程观”的角度去考虑,熟悉彼此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数学中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统整,从而更好地完成衔接。
二)开展小学和初中衔接研究的联合教研活动为了让中小学数学教师熟悉对方的教学方法,了解各自在类似知识点的强调深浅程度,我们可以采用小学和初中教研组的联合教研活动方式,这也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所在。
我们在开展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研究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方式,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为了实现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我们组织中小学教师共同研读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以了解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基本要求,并将年段目标具体化。
同时,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对五年级、六年级的两册教材进行知识点的梳理,采用“一人主理,备课组集体研讨,修正、补充,最好把关”的方式进行。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组织老师进行教学方法、数学思想和学法指导的统整,选定几个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开展系列教研组研讨。
通过这样的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教师的实践智慧得以迸发,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方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双方共同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二)设计教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我们设计了“小初数学教学衔接”教案,进行五年级“直线型行程问题”和六年级“封闭图形行程问题”的教材衔接研讨课,以及小学“解方程”和初中“研究等式性质、运用性质解方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摘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要建立数学基础知识的桥梁,梳理小学和初中数学概念的脉络,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从基础应用到综合应用,提升数学素养;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兴趣和自信心,在学习中享受数学乐趣;加强师生沟通与合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只有加强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通过这些有效衔接的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建立基础、培养思维、解决问题、建立兴趣、自信心、师生沟通、合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学习、持续发展、数学教育、高质量。
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在教育教学领域,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初中数学则是数学学习的延伸和深化阶段。
如果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建立数学的基础框架。
而初中数学则更加注重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坚持学习下去。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小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计算能力,而初中数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代数、几何等更加抽象的数学内容。
如何使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下面将从数学课程的连贯性、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初中数学课程则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要从传统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注重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也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注重将小学数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进行有机衔接,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需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不够,可能会造成初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家长和教师需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求知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
要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引导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做到知识衔接无缝隙,顺利完成学业。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数学学科连贯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拓展和深化。
为了确保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强化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包括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本运算和概念的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思维,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初中数学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训练。
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题和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 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提问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强化实际问题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实际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连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建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桥梁: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可以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进行对接,建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桥梁。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关键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培养数学思想和方法,强化实际问题的应用,建立小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桥梁。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良好的起点,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比较习惯。
而对于在新的学习阶段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这个适应的过程,正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衔接教学过程。
因此,我们认真探讨衔接教学中的应对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将会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
一、内容上的衔接进入初一,建立了有理数的概念后。
性质符号进入教学,从术数扩展到有理数集,这是一次飞跃。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是突破这次飞跃的关键。
因此,在讲有理数的概念时。
要先从感性材料(即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人手引导学生认识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再分析比较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点与实质,引出定义,然后通过研究定义和举例,分析有理数与小学算术数的区别,充分揭示概念的根本属性,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有理数的概念。
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进入数字,从“数”到“式”是又一次飞跃。
字母公式比语言叙述抽象程度更高,表达更简明,这是代数的特点。
但是初一学生惯于做具体数字习题,而对字母公式往往不能真正掌握。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类比,帮助学生突破这次飞跃。
列方程解应用题较之算术解法简便、灵活,可谓第三次飞跃。
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截然不同,前者始终把未知量摆在一个特殊位置上,后者则着眼于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初一学生往往局限于算术思路,不知等量关系从何找起,然而,这两种解法有其根本的内在联系――既要关注各种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算术知识)的复习,又要把重点放到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上,并适应做一些这两种解法的对比,把学生从算数思维解法中解脱出来。
多尝试解方程的简捷。
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不易“衔接”之处要特别注意。
要结合实际问题对有关感性材料进行认识,揭示有理数概念产生的内因,使学生本质地掌握有理数概念的根本属性。
如果这样,那么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很少出错了。
二、教法上的衔接初一学生的思维带有小学的特点,这是与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不无关系。
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
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分化,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只有掌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中学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各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在每个学段上相对立领域的知识,逐步加深。
在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应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熟悉掌握“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
掌握下面几个衔接点,对于搞好衔接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第二学段也引入了负数的意义,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
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分化,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只有掌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中学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各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在每个学段上相对立领域的知识,逐步加深。
在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应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熟悉掌握“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
掌握下面几个衔接点,对于搞好衔接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第二学段也引入了负数的意义),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
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2、数与式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例如,用-а表示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结论;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除法法则。
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同时,前面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加强提高。
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现稳过渡。
3、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均已渗透一些初步知识,到第三个学段又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
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强了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同时也注意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采用螺旋上升的安排方式,第一学段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二学段要求“进一步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个学段要求“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
根据这个特点,本章教材特别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新内容。
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等,使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
二、教师对教材使用和处理能力的衔接从教材上来看,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小学已学知识基础上,是小学知识的开拓和扩展,但是初中教学已失去小学那种数的直观性、可朔性,已初步进入抽象化、逻辑化、条理化的层次,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推理归纳都比小学有了较高的要求,初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情作正确的判断,同时七年级数学教师应该了解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深钻七、八、九年级数学教材,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究近几年来武汉市中考课改试题数学卷和全国卷各省市课改实验区的试卷,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
这一点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显得犹为重要,“问渠哪有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只有多钻研,才能站在一个较高角度上把握好教材,才能丰富教材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有一个生动的、有魄力的数学课堂。
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的把握,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能规范、准确地解一般方程,应解方程之前应专门训练学生合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合并,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进入初中后,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且揭示新知的本质。
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
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再从概念教学看,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
七年级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
又如,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
又如对|а|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а-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受到茫然。
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
鉴于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的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
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成功感,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最佳方案,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3、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天平,讲“一次函数”时可用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以及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和增减性点的坐标问题等。
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四、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的衔接小学阶段科目小,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
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老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做好如下几点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
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
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生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
因此,在进入七年级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本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