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经营-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第一讲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则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2、地租理论第一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一、报酬递减的规律的含义:影响实物产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品质,二是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生产要素的品质越高,产出越高,如良种的使用使得产量增加。

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实物产出之间的关系的。

含义: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以生产某一个物品时,倘如其中有些因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断递增单位,则起初每增加变量因素一单位,所增得的报酬是大于它前一单位的所增的报酬;及至某点以后,产量报酬又依次递减,即每次变量因素增加一个单位,所得的报酬是小于它前一个单位的。

即边际报酬最终会递减,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

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图:1、边际产量最大时,总产量达到最大点。

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的最大处相交。

3、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边及产量。

4、总产量曲线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平均产量。

第二章生产成本理论地租理论之前,需要首先讲解西方的“生产成本理论”一、成本的概念及分类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个单位的物品所支付的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总成本: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会计成本:我们一般所说的成本指的是会计成本,也叫显成本,是指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经济学上所研究的成本一般是指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隐成本(Implicit Cost):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多种用途时,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而损失的其他各种可能的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就是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会计利润=总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是隐成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5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6土地的分类——地貌特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利用现状(分为多种类别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价格等 , 行政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 ,社会因素(人文景观、社会环境、传统风俗习惯等。

5土地利用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

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

6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7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40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T N 5 6 7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图1、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 平均报酬递增阶段 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 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APP >0 TPP递增直至TPP=max 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
4、威斯特
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 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 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
§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劳动投入量 X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Y/X 边际产量 M=△Y/△X
0 1 2 3 4 5 6 7
0 7 20 31 37 40 39 35
0 7.0 10.0 10.3 9.3 8.0 6.5 5.0
0 7 13 11 6 3 -1 -4
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 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 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 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 长一倍。 “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 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 人口保持同步增长。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莲花村长期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4年初, 村委会在进行市场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蔬菜的计划,在春耕时节,村 委会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种植蔬菜。但一开始习惯了种粮食的村民并不接受, 他们问道:蔬菜卖不出去吃饭咋办?光吃菜呀?在议论纷纷中拿不定主意。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 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 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概念
任何一种产业的产品即产出物品(output),都是由生产过程中施 用种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的投入物(inputs)转化而成的,有投入才有 产出,投入决定产出。投入物(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产出品的关系 ,简称投入产出关系(input-product relationship),或资源与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数量关系。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据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威斯特(《资本 用于土地》)。他说:“劣等土地之所以日渐耕垦, 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之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某种资源的投入 量,而其它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 资源单位投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三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完善与发展
1 西尼尔: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规律成立的 基本 条件 2 美经济学家 克拉克: A 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__前提条件 B引进生产函数的方法和边际产量来说明土地报 酬递减 3 布赖克:明确提出三条曲线__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 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形成了完整的报酬变动曲线。 说明了报酬变动的三个阶段,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 理论依据。
只有第二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 合比例在数量上才是协调的,使土地增产潜力 得到充分发挥,称得上是合理的集约经营。 我们探求资源配合适度范围和追求变量资 源的最佳适度点,都只能在第二阶段,这就是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制约作用。
3.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就以“边际 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 来确定最佳投入点; 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 且又有充足、廉价的投入,则以“边际报酬=0” 的投入点为最佳点。 我国总体上可以“边际报酬=0”的投入点 为最佳点,因为每年新增粮食需求为125~130 亿公斤,农村、城镇都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假设资料)
劳动用工 X 0 1 2 3 总产量 Y 0 7 20 31 平均产量 A 0 7.0 10.0 10.3 边际产量 M 0 7 13 11 生产弹性 M/A 1.0 1.3 1.1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章 土地与土地使用制度 《房地产经济学》(第二版) ppt课件

第三章  土地与土地使用制度 《房地产经济学》(第二版)  ppt课件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 置方式。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行政配置和市场配 置。
1、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
2、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 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价格为指针, 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 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12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四)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土地利用宏观的、指 导性的长期规划。它是根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要求和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目 标以及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规划,确定城市土地利 用的方向、目标和结构分区以及骨干项目和基础设 施工程的用地范围。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13
2.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按其使用性质或功能划分,大致分为七类:生活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库用地、公用事业设施用地、卫 生防护用地、对外交通运输用地、特殊用地。
3.城市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范围 较小的街区性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应详细规定土地利用 的具体方式、公共设施位置、有关建筑的限制(建筑率和 容积率等)。
自然、社会、经济诸条件的特:点,运用计划形式,对未来一 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指导、 调控、监督的一种方法。通常与城市相关的规划主要有四种, 一是国土规划;二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三是城市发展总体 规划;四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土地经济学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经济学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经济学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土地经济学里那个挺有意思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你知道吗?就好比我们种地,一开始的时候,多投入一些种子、肥料啥的,那收成可真是蹭蹭往上涨。

可慢慢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算你继续拼命加大投入,这收成的增加却没那么明显啦,甚至有时候还会减少。

比如说,一块地本来能产出一定的粮食。

咱给它多施点肥,第一年,收成好了不少。

第二年又多施肥,收成增加得就没第一年多。

等到第三年还使劲施肥,哎呀,说不定这土地都受不了,收成反而可能下降。

这是为啥呢?其实土地就像一个有脾气的小伙伴。

它能接受的东西是有限度的。

超过了那个度,它就“罢工”啦。

你想想,要是不管不顾,一直加大投入,那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让土地变得糟糕,以后想有好收成都难喽!所以,了解这个规律,对咱们农民朋友或者搞农业的人来说,可太重要啦!稿子二:亲,来跟你唠唠土地经济学里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哟!咱先想想,假如你有一块地,刚开始种的时候,你稍微用心照料一下,它就能给你带来不错的收获,是不是心里美滋滋的?但接着,你觉得不够,想让它产出更多,于是不断增加各种投入。

可这时候,惊喜没那么大了,回报没有跟着投入大幅增长。

就像给小孩喂饭,一开始多喂一点能长得快,可一直使劲喂,孩子反而不舒服,不长个儿啦。

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说,你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同一种作物,还不停地加化肥、浇水。

一开始,产量可能上升,可后来,土地累坏啦,病虫害也多了,产量不升反降。

这告诉我们,不能贪心,得尊重土地的承受能力。

要合理安排种植的作物,轮流着来,让土地有休息的时间。

而且呀,不能只看眼前,为了一时的高产过度投入,要考虑长远,不然土地被破坏了,以后就啥都没啦。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55.11.09•【文号】•【施行日期】1955.11.0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发布日期:1987年11月24日,实施日期:1987年11月24日)宣布失效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5年1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并且逐步地把这些生产资料公有化;它组织社员进行共同的劳动,统一地分配社员的共同劳动的成果。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目的,是要逐步地消灭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发展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这就是说,要逐步地用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逐步地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的生产代替小生产,使农业高度地发展起来,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起来,使社会对于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条农业合作化是使劳动农民永远摆脱贫穷和剥削的唯一的光明道路,因此,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逐步地吸收全体劳动农民入社,使社会主义在农村中得到完全的胜利。

农业生产合作社要达到这个目的,决不能用强迫的方法,应该用劝说的方法,并且作出榜样,使没有入社的农民认识到入社只有好处,不会吃亏,因而自愿地入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是劳动农民互相有利的联合,特别是贫农和中农互相有利的联合。

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原则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

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不损害任何贫农的利益,也不损害任何中农的利益。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只有第二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 合比例在数量上才是协调的,使土地增产潜力 得到充分发挥,称得上是合理的集约经营。 我们探求资源配合适度范围和追求变量资 源的最佳适度点,都只能在第二阶段,这就是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制约作用。
3.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就以“边际 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 来确定最佳投入点; 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 且又有充足、廉价的投入,则以“边际报酬=0” 的投入点为最佳点。 我国总体上可以“边际报酬=0”的投入点 为最佳点,因为每年新增粮食需求为125~130 亿公斤,农村、城镇都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2.第二阶段:X变量从 Q R,TPP对应的 分别为N点和T点的 范围内,此阶段变 量资源的MPP小于 APP,两者随变量 资源的增加而减少 但仍大于0,0<EPP<1。边际产量减至0时,EPP也降至0,总 产量则达到最高点。 第二阶段是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下降的阶段;但此阶 段的报酬递减,对生产的发展不仅无妨害,而且随着资源投入 的不断增加,继续使总产量上升,以至最后达到最高点。这表 明只要总产量在增长,一般就不必担心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的 递减,可一旦达到总产量最高点,变量资源的投放就也达到了 最终点,不宜继续增加其投放量。
总 产 量 曲 线 的 三 阶 段
3.第三阶段:X变量从R点向右扩展。此阶段变量资源的 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为负数,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 产量也趋于下降。 在第三阶段内,变量资源投入的增加,不仅带来了 边际报酬的负增长和平均报酬的进一步递减,而且导致 了总报酬的递减。 可见,反映在各项投入产出上,已无任何利益可图, 因而应是生产投入的终止阶段。否则,如继续投资投劳, 则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将增大一次损失,投入愈多, 损失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基本结论1:
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位面积土
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递减; 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 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俟 技术与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MP=△TP/△X = dTP / dX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基本概念2:
4. 报酬R (return ): 生产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力
5. 土地报酬LR (land return): 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资本的报酬?! 6. 生产弹性(elasticity): 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 =(△TP/△X)/(TP/X) =(△TP/TP)×(X/△X) = (dTP/TP)/(dX/X)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3、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LDLR)的批判
①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 的积极意义; ② 揭露了把LDLR奉为永恒的普遍规律以此掩盖 剥削关系的谬论; ③ 否定了LDLR的普遍意义和绝对性; ④ 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资 本的范围较小。
资终止阶段。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四、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
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
的大小。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思考与讨论3-1
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应
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如何确定?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基本概念1: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 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3. 边际产量MP (marginal production) 每增加一单位变量资源所能增加总产量的数量。
四、结论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1、早期西方经济学家
①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人物杜尔阁 ② 1777年英国农场主安德生《谷物法性质的研究》 ③ 1815年英国为威斯特《资本用于土地》 ④ 1817年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⑤ 1826年马尔萨斯《论人口原理》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2、第二阶段: 从Q点至R点
总产量(曲线): 由N点递增至最高点T,生 产弹性由1逐渐降至为0; 边际产量(曲线): 由D点递减至R点为0; 平均产量(曲线): 由最高点D开始递减.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2、近代西方经济学家
① 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边际概念 ② 1900年克拉克《财富的分配》:边际生产力概
念,生产递减规律,劳动生产递减规律。 地收益递减法则。 势必出现。
③ 1922年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强调土 ④ 1979年萨缪尔森《经济学》:递减的收益最终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基本结论2:
土地肥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趋势,在 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总的趋势是递增的,但若利 用不当也会趋于下降和衰退,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和管理水平的主导作用。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
0
I
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第一阶段 : 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至最 大,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酬递增阶段;I’N曲线上凸,生产弹 性由最大减至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平均产量(曲线):由O点递增至最高点D;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四、分析结论 2、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 报酬同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 投资对生产没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 地和投入变量资gt;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四、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 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 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 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 继续下降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四、分析结论 1、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 能使产量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 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 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生产潜力 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 追加投资。
土 地 经 济 学…
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本章要点:
土地报酬规律的内涵与运用
土地集约经营含义与制约
规模经营原理与土地规模经营
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二、马克思等对报酬递减规律的批判
三、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