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
弘光政权政治安排如何 弘光政权军事财政是什么样的
弘光政权政治安排如何弘光政权军事财政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追尊谥号与平反殉难诸臣朱由崧即位后于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谥号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
父福恭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
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
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太后。
赠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矩)为颍王,谥曰冲。
六月上崇祯帝庙号为思宗(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崇祯帝周皇后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七月追复懿文太子庙号兴宗,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兴宗皇后常氏为孝康皇后。
追上建文帝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惠宗皇后马氏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追上景泰帝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代宗皇后汪氏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九月初三,朱由崧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
随后又给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珰难诸臣上谥号。
人事安排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
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
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
党争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朱由崧是万历郑贵妃之孙,郑贵妃是晚明东林党的政治宿敌,朱由崧即位挫败了东林党人士拥立潞王朱常淓的计划。
弘光
治国无能行虐政“蛤蟆天子”民怨重——南明福王朱由崧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称帝后曾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拥立为帝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明神宗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
当时明神宗宠爱郑贵妃,将她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她整天在明神宗枕边吹风,使他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封郑氏为贵妃,而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却还是妃子。
不仅如此,在朱常洛长大后,明神宗迟迟不让他上学。
不久,他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朱常洛的地位,被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大臣们所阻拦而没有得逞。
之后,在拥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以至拖延了十余年。
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明神宗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出封洛阳为福王。
据历史记载,朱常洵一生残暴腐朽,淫乐无度,胡作非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杀了朱常洵,愤怒的饥民曾将他的血分而饮之。
在洛阳城破之时,朱由崧有幸逃脱出城,流落江淮。
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继承了福王封爵。
清兵入关后,在亲兵的护卫下,他辗转来到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避难。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了南方,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于政权就此灭亡,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
由于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大臣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别马士英像在僻远的广西、四川,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淓。
经过激烈的争吵,南京大权在握的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
弘光政权简介 弘光政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弘光政权简介弘光政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本文导读:
概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军攻占北京以后,在江南的明朝官僚于五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南明伊始。
君主
朱由崧(1607年—1646年),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
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在位仅八个月。
弘光元年,满清攻破南京,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
时年四十岁。
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历史趣谈南明弘光政权: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江南政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明弘光政权: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江南政权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
为抵御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
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路招讨事;总兵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招讨事;靖南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招讨事。
以上江北四镇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组成江淮防线,防大顺军或清军南下。
然而,弘光政权内部党争不断,内讧不已,搜刮掠夺,无意抗清。
崇祯十七年十月,清廷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
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
十一月,史可法抵清江浦(今江苏淮阴),筹划淮河防御,先后数十次上疏,但南明朝廷上下醉生梦死,不予重视,失去了宝贵的时机。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击败大顺军之局已定,于是清廷便命多铎率部转兵分道南下。
命沂州、济宁兵由庙湾南渡黄河,趋邳、宿二州;命彰德、卫辉兵由孟津东渡黄河,逼归德、徐州。
南明驻睢州总兵许定国、驻河南总兵李际遇分别向清军约降。
史可法飞章告急,并调总兵高杰至徐州,预趋归德,以掣清军。
次年正月,高杰被许定国诱杀,弘光政权唯一的积极行动告止。
不久,弘光政权内讧又起。
三月,驻武昌之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率所部东下,自汉口达蕲州,200里舳舻相接。
南京马士英急调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坐拥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何会土崩瓦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坐拥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权为何会土崩瓦解导语:1644年,刚刚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从西安出发,他的目标是明帝国的首都北京。
两个月之后,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无1644年,刚刚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从西安出发,他的目标是明帝国的首都北京。
两个月之后,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在煤山自缢殉国。
但是李自成也并没有在北京站稳脚跟,一个多月之后,多尔衮就在吴三桂的引导下,率领满洲八旗入关。
就在李自成与多尔衮死磕之际,在文武官员的拥戴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
但是这个抓了一手好牌的弘光王朝,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土崩瓦解。
一、北京城破以后,南京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乱1644年3月,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
李自成似乎成为了中国的新主人,号称大顺皇帝。
其实远非如此,首先是自身能力不足的李自成,李自成自己能够控制的区域只有山西和陕西。
至于河南、河北等地,他只是名义上拥有,实则属于无政府状态。
还有就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多尔衮的大军已经驻扎在山海关外,伺机窥视中原。
但情况最好的还是明朝南方势力,虽然北方地区已经支离破碎,但明朝对南方的控制基本完整。
最重要的是明朝在名义上有南京和北京两个首都,南京拥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
一旦北京出问题,南京方面立刻可以开始运转。
东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是南明方面最大的优势。
就在李自成与多尔衮在北京反复鏖战之际,崇祯皇帝的死讯终于传到了南京。
不过此事重大,南京方面需要进行最后的确认。
二十多天之后,南京方面终于确定了崇祯的死讯。
接下来一个关键的问题开始商议,这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由于崇祯的三位皇子一个也没有逃生活常识分享。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第一节弘光朝廷“借虏平寇”政策的破产甲申四月,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了南方,聚集在留都南京一带的明朝官僚们顿时乱成一团。
为了收拾这无主的半壁江山同起义农民对抗,他们面临着一个迅速解决明王朝的继统问题。
由于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大臣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
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别在广西、四川,地处僻远。
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淓。
有的大臣主张立福王,理由是他在世系上同朱由检最亲;有的大臣却顾虑到老福王几乎夺嫡的旧事,唯恐立了福王之后会掀翻旧案,引用“奸邪”,对自己不利,于是借口“立贤”,主张拥戴潞王⑴。
凤阳总督马士英见史可法等重臣支持潞王⑵,认为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好时机,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
五月初一日,福王朱由崧被迎入南京,史可法、高弘图等留都官员眼看木已成舟,也只好加入奉迎的行列。
五月初三日,朱由崧就任监国,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旧臣姜曰广、王铎等五人入阁为大学士,同时选任了一批小朝廷的官员。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位称帝,以明年为弘光元年。
这就是第一个南明政权。
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的时候,国内的形势是:清军打败了大顺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和关内的大片土地,并且得到了黄河流域一部分汉族地主的支持;大顺政权仍然拥有山西、河南以西的地方,正准备着重整兵马同清军再决雌雄;南方除了大西农民军正向四川进军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处于弘光政权管辖之下。
一场中原逐鹿的斗争就在这三股政治势力之间展开了。
社会矛盾由原先的汉民族内部的阶级对抗和辽东地区的满、汉之间的民族对抗,演变为全国性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织呈现出极其错综纷杂的局面。
南明的弘光朝廷,表面上是个庞然大物,它拥有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和数量可观的军队。
以兵员来说,仅镇守武昌一带的左良玉部就达二十余万,加上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郑芝龙以及两广、云贵、江浙等处的驻军,兵马约近百万。
南明』明弘光朝廷败亡,仅因为清军骁勇?
南明』明弘光朝廷败亡,仅因为清军骁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王朝中央政权宣告结束。
明王朝中央政权的灭亡,并不代表着明王朝就此结束,因为在明代,南京还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虽然平时主要是安置不得志的大官僚,但这毕竟是南京不同于其他地方,而居于全国第二政治中心的地位。
所以当李自成起义军攻下北京,推翻了明朝的中央政权之时,这个第二政治中心就成了明朝残余势力的旗帜。
明朝剩下的大臣迅速拥立了新皇帝,重建了统治南方半壁江山的明朝政权,史称南明弘光政权。
这个新皇帝,名叫朱由崧,是明神宗之孙,福恭王朱常洵之长子。
这个政权只短短的存在了一年,并没有能像历史上的东晋、南宋一样,实现和北方划江而治的目的。
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清军的军力强大之外,还有着下面的五个原因,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失败愿因之一:'福潞之争'埋下了大臣党争的祸根南明弘光政权,立的是福王朱由崧当皇帝,但是也不是那么一番风顺,这里面有有着争斗和政治倾轧,主要表现就是'福潞之争',国家大事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那些大臣还是忘不了争权夺利,如何又会不灭亡!朱由崧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朱常洵被杀,朱由崧逃至怀庆,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
崇祯十七年因躲避义军的惩罚与潞王朱常淓一起南逃至淮安。
崇祯十七年三月中旬,北京被李自成攻克,崇祯帝丧命。
这个消息传到南京之后,南京文武大臣商议拥立新君。
此时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没逃离北京,可供选择者只有散在各地的藩王。
从血缘关系讲,明神宗的直系子孙福王、惠王、瑞王、桂王与刚刚丧生的崇祯帝最近,所以最有资格当选。
但惠、瑞、桂三王远在西南地区不便拥立,南京附近只有福王。
拥立福王看上去好像是当时最佳的选择,但是有一些大臣却不同意。
他们担心福王一旦为帝,就可能会追究'妖书'、'梃击'、'移宫'等三大案,会让本来就多灾多难的明王朝再次掀起风雨。
史镜之作用——评《弘光政权研究》
炀帝 ,又有 马士英 ,阮大铖从 旁乱 政 ,朝廷 上 下 ,清 歌漏 舟之 中 ,痛饮 焚 屋 之下 ,
岂有不 亡之理 ?
弘光政权 的历史 教训 是 十 分深 刻 的 .正 如作 者 在 《 弘光 政 权研 究 》结 束语 中 所总结 的 :一个 民族 内部要 团结 ;一 个政 权 内部 要 团结 ;一 个 政 权 要 清廉 ;一个 政权要 有政治 远见 ,兼 识 内外 ,认 准 敌 我 .历 史 是 面 镜 子 ,弘 光政 权 的历 史是 值 得 回味的 .口
的矛盾 ,而实 质上他 们 之 间 的矛 盾有 其 深刻 的历 史 背 景 .在 中 国封 建 朝廷 ,承平
之时重 文轻武 ,而一 旦 出现 危 及 国家 安 全情 况 ,由于 客 观形 势 的要 求 , 国家对 武 臣就会 变得重 视起 来 ,这 与 自宋代 以来 以文 统 武 的传 统 观念 相 互 矛 盾 .而 一贯 轻 视武 臣的文 臣要 改 变传 统 的 观念 也是 需 要 时 间 的 ,甚 至 是难 以实 现 的 ;一 直 以来 被轻视 的武 臣在 国家真 正需 要 其 发挥 作 用 时 ,反 过来 对 文 臣 白 眼相 加 ,特 别是 对
9 I 国 书 论cl∞RI 8 中 图 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k e 丌 w a
J I
�
c 8 kee №a o vw社会 . l 9 oR I 文化 7
l I
!
I
使其 阴谋得逞 ,并 且 以 " 策 " 之功 得 到 弘光 皇 帝 的信 任 ,随 后 在朝 廷 中掌 控 大 定
混乱的留都,崩溃的南明:百万义军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混乱的留都,崩溃的南明:百万义军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弘光王朝作为一个建立仅仅一年的短暂王朝,它的灭亡使得明朝想要效仿东晋南宋划江而治的想法彻底破灭。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拥有长江天险,同样面对外来政权,弘光朝为何没能守住江山呢?作为明朝灭亡之后建立的新朝廷,弘光政权受到了南方各省的支持。
坐拥半壁江山,百万义军,南明朝原本可以奋发图强重新振兴明朝。
然而这个刚刚建立的小朝廷却并没有一般王朝刚刚建立时的勃勃生机,他的腐朽无能远胜崇祯时期。
仅仅不到一年就丧失了淮北防线,长江天险,弘光朝廷的快速灭亡不禁让人们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才使得这个新生的王朝快速灭亡。
一大好机会竟然错失,详列南明初期的种种优势公元1644年,起义的农民军李自成攻陷了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无数大臣投降农民军,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全国统治即将崩溃。
彷佛跟历朝历代的新旧更替一样,一个新的朝代就将建立,一个旧的朝代即将结束。
然而此时的明朝在南方已经快速成立了新的朝廷,人们看到似乎南宋划江而治的情景再次重现,历史好像也给南明弘光朝廷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弘光朝能够把握住吗?富裕的江南与灾害不断的北方,丢失了北方之后明朝的实力反而更加强大。
崇祯自缢,明王朝的首都北京被攻陷之后残存的明朝势力仍然控制着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不包括被大西军攻占的巴蜀之地之外,南明弘光朝仍然占据了江淮以南的所有土地。
论面积南明朝廷的土地面积并不比李自成的少,论人口也毫不逊色甚至还犹有过之,论财政收入南方更是远超北京。
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遇到罕见的小冰河时期,极端天气不断发生,陕西河南等地天灾频频,到了1644年北方的省份已经由于多年的灾害与战乱损失惨重,相反的是南方各省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仍然具备比较强的实力,一个富裕繁荣的南方与一个多灾多难的北方似乎南明弘光朝廷还处于优势之中。
甩掉了辽东这块大包袱如果说要列举导致明朝灭亡的几个原因的话辽东的“无底洞”一定能够上榜,自从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之后,明朝的国运就开始走向了倒计时。
南明弘光政权的生死时速
2 0 1 6 年 第 期 ( 总 第 7 2 9 期 ) 夫放赞 料
凹圄凹盼匝豇 购
南
明
弘 光
政
权
的
生
死
时 速
薛冬 平
( 西华师 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 院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摘 要 :1 6 4 4  ̄4 N2 5日, 崇祯 皇帝朱 由检 自缢于煤 山, 北都沦 陷 , 明朝 中央政 权遭 受重创 。 穷困潦倒 、 沦落淮安的明神 宗 之孙福 王朱 由崧在 阴差 阳错 中被 马士英等人 迎立到 南京即帝。 是 时, 明朝进入 弘光政权 时期。 但仅仅 一年 , 弘光政 权就迅速覆
立 即投 入 了运作 . 诸 如 史可 法 、 高弘图、 路振 飞等 官僚 按部 就班 、 各 司其职 。三是大批士 绅商民纷纷逃奔 南方并期盼收
复北 方失地 [ 1 2 ] 。 f : - - ) f a济方 面
、
弘光 皇帝个人德 行探究
南明弘光 皇帝朱 由崧 的德 行历 来为 世人诟 病 在 朱 由 崧初 现政坛 。 即在关 于新帝择 立 问题上 , 其德 行 问题便 成为
弘光政 权控 制 着荆 楚浙 闽 粤桂 滇等南 方 大部 分地 区 ,
坐拥东 南“ 天下 财赋所 出之 地” . 天然粮 仓多 在于此 , 明朝 中 后 叶的工 商业 盛极 一 时 . 相对 于清 朝 、 大 顺 和大西 政权 , 弘
光政权 的财力是最 为雄厚的 。
利” [ 5 ] , 并“ 与 大 将 靖 南伯 黄 得 功 、 总兵官刘泽清、 刘 良佐 、 高杰 等相 结 ” 【 6 ] 。但在 当 时的形 势下 。 如 果不 能把 朱 由崧 的
弘光政权武臣内部争斗述略
On Political Struggles of the Military Officials in
Hongguang Regime
作者: 刘中平
作者机构: 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44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6页
主题词: 南明;弘光政权;武臣争斗
摘要:南明弘光政权是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大明王朝之后建立的,当时北方尚有清军与农民军两股势力对南方虎视眈眈,新政权处于岌岌可危之境。
弘光政权的武臣正当为国分忧、保家卫国之时,然而他们非但未能建功立业,却暴露出种种恶劣行径,骚扰百姓,内讧斗狠,致使军队的战斗力下降,甚至投敌叛国,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其历史教训极为深刻。
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
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
刘中平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4
【摘要】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刘中平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4
【相关文献】
1.弘光政局述论——兼对《弘光实录钞》的辨误 [J], 阳正伟
2.从传奇剧《桃花扇》看南明弘光王朝政治特点 [J], 林煜欣
3.广州出土南明弘光元年铁炮 [J], 王慧(文/图)
4."弘光专项"助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J], 赵广立
5.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老年护理课程介绍及启示 [J], 陆舒婷;张玉红;林心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明弘光政权速亡原因初探
南明弘光政权速亡原因初探
赵连稳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就是弘光政权。
它从福王朱由崧1644年5月即帝位于南京,到次年5月灭亡,整一年时间,可谓是个短命政权。
其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当时客观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允许弘光政权长期存在,是其速亡的外因。
弘光政权在江南建立的时候,国内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即农民军、清朝和明朝残余势力。
三者相比,清朝刚刚封建化,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清朝统治者雄心勃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赵连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南明弘光政权的生死时速 [J], 薛冬平
2.南明弘光政权与清朝几种政策的比较研究 [J], 刘中平
3.论孔尚任民族情绪的形成及对南明速亡原因的总结 [J], 杨绪敏
4.论金树仁政权速亡的原因 [J], 刘新莉;崔卫峰
5.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权速亡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J], 彭丰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弘光政权为什么建立了一年就覆灭了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弘光政权为什么建立了一年就覆灭了原因出在什么地方本文导读:这个时候的已经是李自成占据了紫禁城,但是在广大南方得广大地区还是有很多人,依然忠于明朝。
由于南京曾经是陪都,所以在兵部尚书史可法为首的大臣,就开始了选择新的皇帝成为政府的领导。
但是在拥立谁成为皇帝这件事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首先是拥戴朱长芳还是朱由崧这两个人,很多大臣又开始了站好队伍的模式,但是作为政治家史可法来说正是因为他的犹豫。
使得这样的矛盾越来越大,到最后他不得不同马士英达成了协议。
坚决排除福王朱由崧成为皇帝的理由,但是没有想到这个马士英在最关键的时候,居然推翻了与他之前达成的协议。
反而拥戴朱由崧为皇帝,这简直就是对史可法严重的侮辱与打击。
但是在这个时候的史可法慌了阵脚出了一个昏招,不知道他在哪里想到了桂王朱常瀛为皇帝这样一个方案。
结果史可法不仅得罪了朱由崧,马士英等人也让天下的读书人感到难过。
直到最后就不得不承认朱由崧监国乃至于成为皇帝。
本来史可法应该成为政府的内阁首辅,结果马士英却成为了这个政府的首脑。
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史可法,不得不选择到扬州。
我们可以看到在崇祯皇帝死后,南明政权在面对满清铁骑的时候。
依然在搞内斗,整个朝廷之间斗争仍然不息甚至于互相都要将对方至于死地。
虽然说史可法等人是一个忠诚,但是他的能力毕竟有限,并不是一个人能够立狂澜于不倒之人。
再加上有马士英等小人在朝廷中左右国家的政局,这样南明小朝廷她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虽然这个时候成立了弘光政权,外表上看起来他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悍,看起来如当初南宋的时候,甚至比当初的南宋还要强一点。
但是这个小朝廷的所有官僚,几乎都没有任何积极的作为。
就连收复北方这样的进取心都没有,他们完全希望满清和李自成双方继续战斗,以满足自己在当然地区腐朽的继续生活下去。
可以想象这样的荒唐政府,只能让满清在统一中国的速度上加快马鞭。
这个时候的满清政府就利用,弘光政权内斗的时期很快的就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南明弘光政权,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南宋?
南明弘光政权,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南宋?清兵入关之后,明王朝残余势力很是很强大的,“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始终没有平息。
当时,“反清复明”最有力的旗帜莫过于崇祯的亲子。
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都被李自成部裹挟,这样就有了营救活动,我们只要从顾炎武先生的名文《复庵记》里就可以看到其中信息。
顾炎武、傅青主等几十年努力都在山陕一带,原因就在这里。
一、先天不足的弘光政权崇祯十七年,崇祯帝殉国。
同年,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
朱由崧在位仅八个月。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
时年四十岁,弘光政权覆亡。
占据留都南京的弘光政权为什么没有能成为南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认为,弘光王朝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政权,不可能有大作为。
首先,当时崇祯亲子太子和永定二王生死未明,朱由崧虽说也是明神宗裔孙,毕竟只是藩王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名不正言不顺。
更何况后来又出了“假太子案”,当时人甚至怀疑就是福王政权谋杀了真太子而“夺嫡”,弘光政权政治上不占优势。
其次,福王朱常洵庶长子朱由崧素无贤名,只是因为其父朱常洵死得惨,博得同情。
事实证明,朱由崧确实不贤能。
而拥立者马士英、阮大铖声名狼藉,是出名的士林败类。
马士英有贪墨名,阮大铖更是名列魏忠贤“逆案”的著名人物。
弘光帝完全是依仗马士英的军事实力上台。
以他们为首的执政集团搞不起“统一战线”是可想而知的。
后来就发生了复社发起的驱逐阮大铖的重启《留都防乱公揭》这样的事件。
再次,内部倾轧不休。
因为福王朱常洵牵涉到著名的宫廷疑案,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
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
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縯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后来阮大铖等以“顺案”反击“逆案”,杀了雷縯祚、周镳,这直接引发了左良玉“清君侧”的举动,造成了弘光政权的崩溃。
黨争與忠節:南明弘光朝“從逆案”探微
黨争與忠節:南明弘光朝“從逆案”探微
朱亦靈
【期刊名称】《文史》
【年(卷),期】2024()1
【摘要】“從逆案”是南明弘光政權對曾投降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官員定罪而形成的案件,在弘光一朝堪爲要案。
此案的定案過程錯綜複雜、跌宕起伏,定案基調在寬嚴之間反復擺蕩,最終草草收場。
與前人的一般認識不同,此案在整體上並非當朝馬士英、阮大鋮一派對東林勢力的清洗,而是晚明至南明的政局變動、忠節觀念與官場貪賄、包庇之風盛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馬、阮一派現實利益的不斷轉移與東林内部派别的交替掌權,則是定案基調多次轉折的直接誘因。
考察“從逆案”可進一步得出以下認識:“黨争”的概念在晚明政治史中不宜過度使用;“東林”並非組織嚴密、政見明確的政治集團;“忠節”在晚明朝野作爲政治話語與道德資源被各方靈活運用、藉以獲利,顯示出道德與政治相膠合的面貌。
對“從逆案”一類政治事件的微觀研究,或許亦有助於呈現“晚明”與“南明”的歷史延續性,並探索晚明至南明政治史研究進一步走向精細化的可行路徑。
【总页数】23页(P224-246)
【作者】朱亦靈
【作者单位】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論元和三年制舉案的過程與性質——兼論“牛李黨爭”的起因
2.宏觀把握大局,忠實還原細節——-評守屋美都雄著《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
3.從傳言到定説——褚淵失節與《褚賁傳》的書寫和變異
4.試論圖案的節奏與韻律
5.從“黨韓”到“忠義第一人”——謝枋得《辛稼軒先生墓記》對辛棄疾身份的重塑及其寫作動機、意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历史文化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3刘中平(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
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
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
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
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
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
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
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
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关键词:明清之际;弘光政权;清朝;李自成;人心向背中图分类号:K2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4-0074-06 明清之际的弘光政权是南明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它的建立是应形势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当时收复失地安定天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中央宣告覆灭。
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在极短时间内,对明朝制度进行改制,先是对明朝的六部作了更改,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六政府。
许多原明朝官员认识到已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于是纷纷出来参与其中,表示愿意接受大顺政权。
然而经过四月二十二日的山海关之战,大顺军被清吴联军所击败,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吴三桂勾结清兵入京,北京第二次易主。
但广大汉族官吏不愿意接受异民族的统治,纷纷南下寻找出路。
原明朝官员、市民和商人都盼望在南方建立汉族人民自己的政权。
不难看出,如果明朝遗民在清顺之间愿意选择大顺政权,那么在南京建立以朱家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他们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所以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之初,就得到大江南北原明朝文官武将的普遍支持。
同历史上其他偏安江南的政权相比,甲申(1644年)五月建立的弘光政权更有条件收复中原。
这不仅因为南京曾是明洪武、建文两朝和永乐前期的中央所在地,就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保留了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政府机构,因此可以在短短二十几天内就在南京建立新的政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时建立新政权以安定天下收复失地是人心所向,必然得到明朝遗民的支持。
特别是清朝初入北京,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广大人民对满洲贵族压迫的痛恨,更增强了对朱明王朝的眷恋之情。
这时的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下已退守陕西,无暇南顾,一些逃难的原明朝官吏和商民纷纷投奔南方,表明建立新政权是人们的迫切愿望。
当时,山东等地民众发起的抗清斗争亦需要一个有力的政府的支持。
明朝士大夫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组织政权自然符合人民的心愿。
2007年7月第35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J ul.2007Vol.35 No.43收稿日期:2007-01-26作者简介:刘中平(1953—),男,辽宁新民人,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被大顺军击溃,此时明朝相当多的文武官员已意识到将要改朝换代,纷纷投向大顺军。
特别是大顺军与清军在北方交战期间,有大批原明朝文官武将投靠大顺。
他们不愿意选择投靠一个偏处辽东,语言、风俗都有差异的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
这是人们固有之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汉民族的观念使然。
人们认为李姓取代朱姓只是传统的改朝换代而已;但如果是满洲贵族统治了中原,那就不是改朝换代,而是亡天下了。
顾炎武的一段话论述了对亡国、亡天下的认识:“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卷十三《正史》,P41-42)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
而清朝入主中原,是异族侵入,不是易姓改号,而是亡天下。
这是弘光政权建立之前北方汉族军民的真实心态。
正是由于此,大顺军进北京,不仅“百姓欢迎”〔2〕(卷之一《左中允刘理顺传》,第9页),而且明朝的京官也“衣冠介胄,叛降如云”〔3〕(卷一百一,“崇祯十七年五月癸巳记事”)。
明朝的京官对大顺军如此欢迎,那么对清朝入主北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当五月二日清军出现在北京城时,人们以为吴三桂请来的援兵到了,当真相大白之后,除了少数人的迎合之外,大多数人纷纷投向明朝的南方。
陈名夏就是其中一例。
陈名夏先已归向大顺,得知南京成立新政权,他满怀希望去投奔,当然是想为新政权做点事情(然而南明弘光政权未予适当安抚,陈名夏又返回北京。
这不能表明他对新政权三心二意,而只能说弘光政权不善于利用人才)。
上述事实说明一点:李自成大顺政权与清朝相比较,明朝军民愿意接受大顺这个汉族政权,而不愿意接受满洲贵族政权。
那么在南方建立一个新政权———这个新政权由明神宗(万历帝)的亲孙子朱由崧当皇帝,从而受到广大明朝遗官遗民的拥护是不难理解的。
这是弘光政权能够迅速建立并很快得到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清朝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其后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也随之而来。
例如,甲申四月丁丑,清吴联军取得山海关之战的胜利之后,清朝即“下令关内军民皆剃发”〔4〕(卷二一八《列传五・诸王四・多尔衮传》,P9025)。
清兵进入北京第二天,清摄政王多尔衮又下令剃发。
这项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法令,立即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随后清统治者不得不暂缓此举的施行。
且“令戒饬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4〕(P9026),并准备实施八项政务,如“求贤”、“薄税”、“定刑”、“除奸”、“销兵”、“随俗”、“逐僧”、“均田”〔5〕(列朝一)等,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多未实施。
又如,清统治者一进入北京,即令北城居民十日之内迁往城外,将八旗军开进驻扎。
随后,将河北距京附近的明朝皇庄田地视为无主荒地,一律归清朝王室所有,并圈占百姓土地归八旗所有。
无地的农民被迫投充到八旗名下为奴,受尽野蛮和残酷的剥削,“当屠杀圈占之后,人民稀少,物力衰耗,俗与时移,不见文字礼仪之教”〔6〕(卷二《营平二州史事序》, P81)。
农民不堪忍受这样的剥削虐待,只有逃亡,于是,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4〕(卷一二 )。
随后,剃法令重新强行颁布实施。
此外,八旗军到处驻防,监视百姓行动,禁止民间私藏马匹和武器,实施保甲制度,等等,这一切遭到了来自民间广大人民的反抗。
不仅农民群众以及各地少数民族揭竿而起,就是城内的市民、小手工业者及一部分开明的士绅也纷纷起而抗清。
在反民族压迫的抗清斗争中,亟待一个领袖人物———皇帝作为号召,于是各地分别拥立分封的藩王来召集民众。
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快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来统一组织这些斗争,这是形势的需要。
如,北京失陷后,山东梁山泊一带榆园地区的农民公推任七、张七、李化鲸、范慎行做领袖,聚众十数万人,起而抗清,如果有了新的政权组织支持,那么这些义军便会如虎添翼。
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使清朝委派的官员57 第4期 刘中平:弘光政权建立之探微束手无策①,这当然是清朝倒行逆施的结果。
清朝的倒行逆施,客观上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本来南方少战乱,社会稍安;畿辅以南地区虽稍有动荡,但从未历经“剃发”等民族歧视之运,如今遭受民族歧视,人们难以忍受,由此怀念汉族政权,这种心理除了由于传统观念主导外,还由于清朝某些高压政策酿造了汉人的反满情绪。
三、大顺政权困难重重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准备东征,继之北伐,尚无暇顾及南方的局势。
大顺政权在河北、山东以及苏北所设置的官署,多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
据文秉记载:“(十七年四月)闯贼选淮安伪知府巩克顺至清口,坊兵执之以献”,淮扬巡按御史王燮,“即斩以殉众”;之后,于四月十五日,总漕巡抚户部侍郎路振飞和王燮又“执伪官吕弼周,诛之”〔7〕(卷上,P429)。
时人张怡在清军进入北京后南下,在途中见到如下情景并加以议论:“过德州界,一路乡勇团结,以灭贼扶明为帜,所在皆然。
至济南,回兵数千,自相纠合,队伍整肃,器械精好。
浚河置榷,凡舟必盘诘,乃得过。
即以所浚之土,堆集两岸,仅容步,不可骑。
而沿河民家,塞向墐户,留一窦以通出入,防守颇严。
引领南师,如望时雨。
既知弘光登极,史公督师,无不踊跃思郊。
每遇南来客旅,辄讯督师阁部所至。
使斯时乘其锐而用之,数十万义士,因粮于众,人自为战,大功可立也。
日复一日,坐失事η,灰忠义之心,隳朝食之气,谋之不臧,土崩瓦解,伊谁咎哉!”〔8〕(卷一,P10)此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形势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
此外,当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的消息传开之后,一些大顺管辖区内的明朝官绅认为时机已到,纷纷起兵推翻当地的大顺地方政权。
这些官绅大多以明朝为正统,他们对真实情况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清兵已经入关的真相,还以为大顺军只是被吴三桂所打败。
即使有人知道清兵入关,也认为清兵是吴三桂请来的援军,因为他们的口号是擒贼复明。
据《德州志》载:四月二十七日,德州人明朝御史卢世氵角,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还有大学士谢陞的弟弟生员谢陛发动举事,立朱帅钅炊为盟主,假称济王,号召远近〔9〕(卷十,《纪事》)②。
山东、北直隶地方官绅积极响应,一个月内占领了德州、济南府、东昌、青州和北直隶的河间府、大名府、沧州、清河等四十三州县③。
朱帅钅炊还发布檄文,要“统众专征”,已看到史可法“整旅江南”,准备北进,吴三桂借清兵驱逐农民军已有捷音,所以“知匡复之不远,识中兴之有期”,因而要“共成义举,早睹昌时”〔9〕。
观其口号,则清楚明白,此地的汉族官绅反叛大顺是以扶明中兴为宗旨的。
大顺军主力撤至山西后,在清兵停止追击情况下,只留下大将马重禧坚守固关,制将军张天琳坚守大同、阳和,大将刘忠坚守长治,明朝降将陈永福坚守太原,降将唐通坚守保德,绵侯袁宗第坚守临汾;李自成和刘宗敏等高级将领却率大部队继续西撤。
李自成布置的防御力量看似不弱,可是各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遇有战事极为不利。
造成已降大顺政权的原明大同总兵姜 的反叛,且姜 又转而降清,大同归清。
继姜 的反叛后,唐通也在陕晋交界地区叛乱。
大顺政权家门口的山西、陕边接连发生对大顺的反叛,使其根本无力顾及山东、河南大顺地方政权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