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精品

合集下载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沿庄中学李树娟一、说教材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重点与难点: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溶解性的判断标准。

2.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拓展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压力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溶解性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的影响。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课将学习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本节课与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本节课是化学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是化学中溶解现象的重要概念。

3. 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本节课的难点是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化学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1. 引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不能?2. 呈现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呈现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拓展知识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 讲解方法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溶解度?溶解度与溶质溶剂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三、说教学活动1. 活动设计① 比较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的差异。

② 计算实验:通过实验演示或计算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实施过程①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② 分组探讨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3. 活动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

四、说课时安排1. 介绍化学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10分钟)。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演示计算方法(15分钟)。

3. 进行比较实验和计算练习(20分钟)。

4. 总结课堂内容,提出思考问题(5分钟)。

五、说课后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化学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讲课教案

最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讲课教案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较多的 较少的
蔗糖
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称取3g硝酸钾(KNO3 )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水, 充分振荡,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完全溶解,将试 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质、_溶__剂_的性质以及 温度有关。
5g氯化钠
慢慢加入氯化钠直到不能加入为止
判断 1、哪个是饱和溶液、 哪个是不饱和溶液? 2、哪个是浓溶液、 哪个是稀溶液?
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二 】

相等
不饱和
浓溶液

相等
饱和
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思考: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氯化钠,观察现象。
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质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蒸降 发低 溶温 剂度
晶体析出
注意: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少,因此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 反之是降低温度。


① 10g蔗糖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② 0.2g熟石灰
饱和溶液 稀溶液
③一匙食盐 ④四匙食盐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 结论: • 1. 同一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 • 2.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

(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设置问题:
(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2020教师面试初中化学试讲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020教师面试初中化学试讲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碘酒中的溶剂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不采用水作为溶剂?【学生回答】溶剂是酒精,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就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师备考资料)(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学生回答】①碘在酒精、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剂有关;②蔗糖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③同样是在水中,食盐、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质本身也有关系;……【提出问题】请观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实验,分别说明探究是哪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震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 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震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探究的是溶质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溶剂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实验1、2、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拓展提升【教师引导】已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接下来分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①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请举出实例,与同学们交流。

②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①温度——洗衣粉一般用温水溶解的效果要比用冷水溶解的效果好;溶剂——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干净,用酒精或者汽油可以洗干净……②干洗:采用一些有机化学溶剂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或者污渍。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溶解性》,这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溶解性及其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二是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二是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能溶解在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讲解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并采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从而体验和认识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四、知识总结和归纳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并提供相关的解释和定义。

五、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答,深入实施化学知识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设计合适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能力。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今后教学改进的建议。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3. 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在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压力)。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溶解度曲线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1.1溶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1.1溶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实验,鼓励他们合作完成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小组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3.小组汇报:让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交流和反馈,促进彼此的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讨论和表达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和效果,也是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通过这些亮点,我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1.1溶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溶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包括温度、搅拌、研磨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加快或减慢溶解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例如,我在课堂上准备了糖块、盐、搅拌器和热水等材料,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在不同温度和搅拌条件下,糖块和盐的溶解速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温度和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教学内容: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 能够分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3.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溶解性的定义;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2.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溶解性不同的物质、水、容器、搅拌棒;
课件:有关溶解性的知识点及案例。

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性?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讲解
a. 讲解溶解性的定义及溶解性的相关知识点;
b. 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c. 介绍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3.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验证所学知识。

4.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心得体会,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性的理解;总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课堂练习
安排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溶解性相关的问题,并加以延伸讨论。

备注:本教案为初中化学教学参考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水平调整内容和深度。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食盐、味精?察;个人二次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归纳总结】大量实验表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

【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 加入A 、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 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不溶解【结论】实验表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与讨论】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方面?请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

【实验2】在A 烧杯中再加入5mL 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 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主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目标: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知识点:1. 溶解度的定义: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溶剂性质、溶质的性质、压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度。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二、讲解(15分钟)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

2. 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与溶剂的相容性相关。

3. 溶质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溶解度与其分子大小、极性等有关。

4. 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加而增加。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溶解度实验,比较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展示气体溶解度实验,观察气泡在不同压强下的变化。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解度?五、练习(10分钟)1. 针对溶解度的因素,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带领学生讨论解答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烹饪过程中控制溶解度。

七、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的小结。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交作业,并进行互相评阅。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
引入溶解性概念




欣赏一段文字,讨论发言
理解: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猜想:凭自已的生活感受,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合作设计(两人一组):根据以往学习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优选学生的方案并请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领会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
激发科学热情
要求说出猜想的根据
通过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来探究结论,使同学们最终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课堂
小结
完成
作业
观察思考:
在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1、这个实验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2、怎样把它变成不饱和溶液?
加水、升温。
实验验证:
3、怎样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强调: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课末反思:本节课收获是什么?
完成作业纸
学生通过实验对概念一步一步的完善,达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生成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实验验证:
整理归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条件的控制)
讨论交流:本课的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1、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否再溶解别的物质呢?
实验验证: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少量的高锰酸钾。
2、饱和溶液、不物质的溶解性
总课时
3
第1课时
课题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影响二氧化碳溶解因素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影响二氧化碳溶解因素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影响二氧化碳溶解因素的实验探究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二、实验器材药品:雪碧、热水、冰水、澄清石灰水、苯、酒精、盐酸、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硝酸银仪器:烧杯、具支试管、注射器、压强传感器、平底烧瓶三、实验创新点1、实验引入通过“摇雪碧,出现大量气泡”导入课题,从而提出问题“大量的二氧化碳怎样溶解在雪碧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溶解?”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2、创新实验探究在教材中以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但没有通过实验说明,学生不易理解。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的影响。

温度对CO2溶解影响装置压强对CO2溶解影响装置图(1)3、数字实验定量探究,建构模型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溶解受温度、压强影响,联系气体溶解度概念,探究不同溶剂对二氧化碳溶解的影响。

利用数字实验探究酸碱性对二氧化碳溶解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2)。

通过对数字实验的再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影响二氧化碳溶解因素的模型。

不同溶剂对CO2溶解影响装置酸碱性对CO2溶解影响实验装置图二四、实验设计思路溶液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大量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溶液的相关知识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较为困难的是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教材中关于气体溶解度只是简单指出概念,通过生活实例讲解其影响因素,不够直观形象。

通过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观察到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实验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学情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宏观”“微观”“曲线”多重表征,建构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知识模型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控制变量法在对比实验中的应用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体验化学变化之美,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六、实验内容本节实验课是由“摇雪碧产生大量气泡”实验的引入,引发学生对影响二氧化碳溶解因素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知识接受来说不容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操作:试管的振荡、给试管加热、溶液的配制、量筒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及仪器的洗涤等。

四、说教学过程:
由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大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工业上电解食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为26%的食盐水,引出新课内容: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进物质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在装有5mL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5g,振荡片刻,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发言,说出三种物质在5mL中的溶解情况,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实验2、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用油,然后往A试管中加入水,在B试管中加入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探究后发现食用油能溶解在汽油中,不能溶解在水中。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3、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加热至沸,然后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

学生探究以后发现在沸水中的硝酸钾完全溶解,在冷水中的硝酸钾没有完全溶解。

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归纳与总结并板书: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本P164有关内容。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

生活中溶解的应用: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在许多化工产品、涂料、粘接剂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酒精、苯、香蕉水等溶剂。

课后讨论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气体在水中溶解情况,那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受
那些因素的影响?提示:可以从打开雪碧瓶盖看到的现象到喝下雪碧得到的感受去探究。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查阅有关资料。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在A、B两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在室温下,分别将硝酸钾一份一份(每份约2g)地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待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直至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实验2、在A烧杯中加入5mL,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增加水后原来不溶解的硝酸钾又开始溶解了。

实验3、将B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溶解。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加了。

总结归纳:
1、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增加溶剂情况下,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多。

3、温度升高时,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所溶解的量也越多。

由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板书: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在这两个概念中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本P165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

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与结晶
(2)下列情况的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
①把硝酸钾晶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晶体减少,则原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②在常温下配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则变为硝酸钾的溶液。

③在10℃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晶体,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④将5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溶液。

⑤在20℃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水,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溶液。

⑥在20℃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