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一一》影评

合集下载

一一影评

一一影评

电影《一一》中的诗意与佛性

我是在一个午后看完的《一一》这部电影,我没有看到所期望的波折剧情,甚至连人物的冲突都进行得悄无声息。我觉得《一一》像是一旺池水,我们守候在水边,等待着鱼儿翻跃,等待着水花和雨点,当我们等得疲倦,当我们有些烦躁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一直守候的这旺清潭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美景。我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同时我对佛教充满着敬畏,有人说诗人多是佛徒,我更觉得是诗人对凡世充满了更激切的爱恨,他们在喧嚣中求得自身的平静,他们用词句描画着物外的超然自由,这种自由归于心灵的平静,生在安详之中;这种祥和瑞意便是诗歌和佛家都追求的自然。《一一》导演杨德昌曾说过:“佛对我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这足见《一一》这部电影如同滴水却有穿石之力的背后是一位充满佛性和诗意的导演的良苦用心。《一一》的“清”

《一一》像是一首诗,注定让人们咀嚼不尽,剧中每一个角色所展示出的平淡的生活,细细咀嚼却都各有味道。《一一》就像一场春雨,沐化我们焦躁的灵魂,显得清透纯净。

男主角NJ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言语不多,内心热情浪漫,但是紧凑的生活不容许他洋溢着过分的温情,他需要努力工作,需要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小舅子混乱的婚礼过后,紧随其来的是母亲的中风,这让他的生活更加的糟糕和紧凑。他未曾抱怨,哪怕是妻子敏敏的离开,他都显得从容淡定,作为一家之主,他给予了所以的家庭成员足够的自由,这是他对整个家庭的爱。工作上他同样一丝不苟,

在对待自己公司的窘境之时,他宁愿用自己的劳动去挽救颓势也不愿意用龌龊的手段去赢得利益,他的正直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上的包容和工作上的原则,让NJ变得充满了魅力,他的内心保有安宁,他一如既往的做着自己,他让周遭的生活尽可能的安详,这也许是现在太少的人能够做到的。

一一 观后感

一一 观后感

锦年看流年

写这篇日志,是刚看完杨德昌电影《一一》173分钟,想用这篇日志承载刺客的感慨万千。

说实话,我是在两天内看完的,一辈子很长,但是似乎在这三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太像生活,拍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一直在寻思到底要给我们表达什么,但是当我看完之后,突然发现,他要给我们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足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感悟。

简在家中翻了半天,突然问自己:“咦,我回来究竟是要拿什么?”他的老同学从电梯上下来,又跟他一起上去,门关上的霎那:“咦,我下来是要干什么?”也许是只有在人生被突然事件阻滞的时候,人们才会停下来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衡量自己最初的目标和现在的处境。就像此刻的我,在这个时间,抒写着这些所谓的感慨。

片中那个少年所说,“电影把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两三倍”。但《一一》这样的电影是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的,它只是提醒我们生之短暂,生之纷扰。那些相似的人生悲欢,总是能从电影中走出来。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鲜活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困境和烦恼,但是那句“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似乎,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快乐的。整部《一一》,只有两个人自始至终没有说话,脑溢血昏迷的阿婆和刚出生的小表弟。一个接近人生的终点,一个刚从人生的起点出发。那么,没有发言,就代表着快乐吗?

对着阿婆,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彷徨,也许阿婆懂得,懂得他们的脆弱悲伤、快乐欣喜,但是她什么都不会说,这就是生活,说出来救没有意义了,自己的路毕竟走过才会成长,过度的照顾反而会让她们失去进化的本能。也许阿婆根本就听不到,不管是什么,也许等到走过,每个年龄的她、他、他们就什么都懂了。小洋洋,瘦小寡言,但是却是最真实的一个。他一出场就被女生欺负,被老师训,每一次都能听到他那天真的解释,清澈的眼睛代替了我们以为孩子本能的撒娇哭泣。他很想证明自己看到的、知道的都是真的,但是似乎每一次得到的都不是他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会保持着一直的真挚嘛?

影片《一一》的影评

影片《一一》的影评

《一一》

——长镜头分析在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中,他总是力图还原人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强调电影的记录、纪实功能。因而,导演会试图用最真实的长镜头来展现社会中人性的变化。

而在《一一》这部影片中,它大多采用了固定长镜头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展现人物的生活处境,导演用大段的长镜头语言创造了影片的总体风格即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思考,对重复单调生活的洞穿。

在年迈的婆婆生病昏迷,需要家人依次通过与婆婆交流的方式来唤醒婆婆时,采用了长镜头的方式真实的还原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而长镜头附之近景呈现了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困惑,放在现代化都市大背景下,更显每个人的卑微与无助。在婷婷对婆婆倾诉时,婷婷的眼部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眼睛与暗色调的光线相融合,用长镜头叠加色调的方式,意味着此时婷婷的心理正处于压抑和自责的状态。在洋洋的舅

舅讲话时,他的话题只能是不断的自述着自己变有钱,这是对把人变成只知道追逐金钱的社会最有力讽刺。而长镜头在此时也缓慢记录着,它以第三视角冷眼旁观着在都市大背景下普通人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

在简南俊与合伙人发生理念上的冲突时,导演通过长镜头加框架构图的方式,借助窗户本身的框架、推拉门、墙等物体,成功将物理空间同人物的心理空间对立起来,表现了人的分裂、隔膜与空间对人的挤压感。而在置身狭长的走廊和过道上的人时,借助窗户和门缝等隔景去看,由于景观的阻挡,观众视角的模糊,无形之中就拉大观众与影片人物之间的距离,使现代文明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他者的排斥相显现。在简南俊与初恋在日本相会时,而身处台湾的女儿婷婷此时也与初恋在街头散步。导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两段长镜头“合二为一”。相同的动作、相似的对话、相同的时间点,横跨空间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无不暗示了相似的情感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延续,契合了人生重复循环的主题。在这一剧

观电影《一一》有感

观电影《一一》有感

观电影《一一》有感

这是杨德昌导演的一部很经典的电影,时间很长,在3个多小时的漫长叙事中,导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美又很凄凉,很伤感又充满希望的关于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普普通通的人们的家庭,事业,爱情的故事。

影片的切入角度很小,一个普通的台湾家庭,三代人的世界与导演所要表现的宏大叙事相比,算得上是很小了。就是通过这样的一扇窗口,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出导演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换言之,就是高速发展,充满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语境下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看《一一》的时候,是一种莫名的感觉,好像意在此处又浑然不可知。总之,我们在导演的刻意引导下,拾起了丢失的那种感动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社会的理性或者感性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所有的问题紧紧缠绕着我,就像影片中所有的人都被各自的生活所缠绕一样。当今社会的发展在物质上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但在精神上却在切割人与人,人与自然地联系。我们这个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恐惧感,孤独感在增加,而真正的,纯粹的人情味要么变了味,要么就完全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洋洋一家三代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感悟社会,体察人生的视角。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曾经也有过洋洋式的关于“背后真实”的疑问,有过婷婷式的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困惑,或许我们还可以预见NJ身上的那种矛盾,冲突,无奈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可能性。所有的这些人的故事最终回归到影片的主题,我认为就是该影片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代语境下人的生态的一种探索和追问。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媒体即隐喻”,我们生活的.是一个被隐喻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意义和象征包裹的世界,我们人本身是否真实已经不再重要,关键的是看我们是否显得真实。现代语境下的真实性不再是那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

作者:赵嘉慧

来源:《活力》2009年第17期

《一一》是杨德昌导演1999年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影片以一个并不令人愉快和喜悦的婚礼开始,以一个并不令人感到悲伤的葬礼结束。其中有父亲公司

面临倒闭的危机、与初恋女友的重逢,母亲发觉生活的单调而精神崩溃,女儿陷入苦涩的初恋等一系列琐屑的生活故事。影片通过对剧中人物的一一讲述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与生命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屏幕上便有一笔写下了“一”,又是一笔写成“=”,然而却不是二。如同无穷与无穷相加不会有两个无穷,一一相加仍然为一。“一”是起点吗?是终点吗?是极大?是极小?一有尽吗?抑或无尽?……

影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命题。洋洋曾在影片中这样问他爸爸:“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事情呢?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是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呢?”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世界的一半……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便是“一”,然而把两个人眼中的世界叠加在一起仍是“一”,无论怎样的叠加,它就是一个世界,只不过它更具体更丰富,却绝不会完全的分裂成两个,正如同阴阳的浑然,如同海天的相接,它们各自为“一”,相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相对更完整的一。所谓相对,是因为无论我们找到多少个“一”加在一起都无法得到一个绝对完整而清晰的世界。生活与世界本身就是那样不可捉摸、参悟不透、变幻莫测,可是它的魅力不是正在于

此吗?

影片的叙事节奏是相当缓慢的。比如天空中云彩变幻的镜头,大桥下汽车转转停停又疾驰

而过、火车在轨道上驶入驶出站台的镜头,简南峻徘徊在海岸堤坝上的镜头,洋洋跳下游泳池后水面的镜头……它们都不影响电影的叙事,却无一例外地被安排了长时间的停顿。在这里导演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影评

电影评论:《一一》

《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

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深感震撼,因为它给

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心构建的剧情,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情感

体验。导演杨德昌以他独特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中。他通过细致入微的镜头,捕捉到了人物的微妙表情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

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成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细节,每

一场戏都让人沉浸在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其次,影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一》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和反思。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年轻的小孩还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

迷茫,而这些情感共鸣点正是观众与电影建立联系的桥梁。

最后,影片所传递的主题和思考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一》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话题。影片中的

每一个情节都在讲述着一个小小的故事,然而这些小故事却蕴含着更大的哲理

和启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回顾过去的经历,以及对

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

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它让观众不仅仅是欣赏电影,更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一一》是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作品,也是他的遗作。该电影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

均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被誉为杨德昌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四代

人之间的故事,涉及到了家庭、爱情、人生和死亡等多个方面的主题。在这个故事中,儒

道生死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儒道生死观可以说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儒家和道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二者的生死观各有不同。在杨德昌的《一一》中,这

两种生死观都有所体现。

儒家生死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孤

立的事件,而是会对他的亲朋好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一》中,宋丹丹饰演的奶奶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整个家族的中心人物,是家庭和睦的保障,她的离世给整个家族

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奶奶的离世,对于这个家族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这个家

族仍然会为此感到无尽的悲伤。

而在道家生死观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道家认为万物之间本来就是相互

依存的,人不能超越自然,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这一观念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影片探讨了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事情,比如自然的美丽和恶劣、生命的转瞬即逝、人与人之间的因缘等等。在杨德昌的眼中,这些事情都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

同时,《一一》中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电影中的人物经历了从童年到老年的

人生阶段,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悟。杨德昌试图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在向观众

展示出生命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个人在人生中的存在感、归属感和生命的意义。在杨德昌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而《一一》这部电影,无疑是其中的杰作之一。在观影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刹那却又永恒的现实世界。

影片以台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导演杨德昌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一系列的碎片化叙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家庭,让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矛盾。首先是主人公小琦,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困扰以及初恋的迷惘。小琦的父亲,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但他却对家庭缺乏关心和责任感。母亲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但她却因为家庭的种种问题而感到沮丧。还有小琦的姐姐,她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深刻的恋爱和痛苦的分离。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和碰撞,导演展现了家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没有刻意渲染情节的曲折和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迷茫和奋斗,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这些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家庭的故事,影片还涉及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导演通过小琦的学校生活和与同学的互动,揭示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他通过小琦的初恋经历,探讨了性别和爱情的困惑。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让观众在思考的同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

电影《一一》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作品,于2000年上映。这部影

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与变迁,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迷茫。观看完《一一》,我被影片中所展现的情感和人物形象深深打动,思考了许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问题。

首先,影片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线索展示了他们在不同阶

段的成长与变化。从小孩到成年人,从父母到子女,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种刻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长的艰辛和无奈。

其次,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关系。家庭、友情、爱情,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快乐。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情感纠葛,他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伤害了他人。这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复杂而又脆弱,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真诚和善良?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展现了生活的流转和变化。时间是无

情的,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它总是在不停地流逝。影片中的人物也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长大,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一种成熟和思考。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从镜头的

运用到音乐的选择,每一个元素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导演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迷茫。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电影《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作品,影片以三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

讲述了在台湾城市中,三对夫妻和他们的孩子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在表达儒道生死观方

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体现在对家庭、传统价值观和情感的关注上。在电影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父母们在面对生活和孩子时,都展现出了传统

的儒家家庭观念和对待生死的态度。阿泉的家庭里,父亲执着于传统的价值观,希望儿子

身体力行地传承家业和家风,而阿泉却遇到了自己的困惑和矛盾。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和碰撞,展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观和家庭伦理观。

电影《一一》中的儒家生死观还表现在对人生境遇的态度上。影片中描绘了每个角色

在不同的境遇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生死观。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失落、婚姻的变迁,都让观

众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波折。影片中的人物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倒,而是通过

儒家的理念和道家的超然态度,以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种对人生境遇的儒家态度,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稳重、谦逊、克己复礼的精神品质,体现

了一种对生死的淡然态度。

电影中还通过角色对待生死的态度,表现了东方文化中的道家生死观。阿春失去了爱人,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对爱的坚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虚无和对爱的珍重。表现

了禅宗的修行和超然境界,表现了一种对于生死的淡定和逍遥。而阿泉和小晶的爱情也体

现了道家生死观中的“道法自然”和“顺应造化”,他们顺应着自己的感情和生命轨迹,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影评

电影评论:《一一》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一一》这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这部

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作品,以其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一一》给我带来的感觉。整部电影散发着一种深沉而温

暖的情感。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我

感受到了角色们的矛盾、挣扎和成长,这让我与他们产生了共鸣。电影中的场景、音乐和剧情都紧密结合,给人一种美妙的观影体验。

其次,我要谈谈《一一》所揭示的共鸣点。这部电影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

讲述每个家庭成员的故事,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爱情和人生意义等

主题。导演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观众对这些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被电影

中塑造的每个角色的复杂性所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我感到亲切。这种共鸣点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最后,我要赞扬《一一》在技术层面的表现。导演杨德昌运用了细腻的摄影技

巧和出色的剪辑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美感,

每个角色的表演都令人信服。此外,电影的音乐也为整体氛围增添了许多情感

元素,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它以其细腻的叙事和

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心灵。这部电影通过家庭的故事,探讨了人际关系、

爱情和人生意义等主题,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电影在技

术层面也表现出色,无论是摄影还是剪辑,都展现了导演的才华。我强烈推荐

《一一》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电影《一一》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作品,该片于2000年上映,被誉为杨德昌导演生前的杰作之一。电影以一个家庭为背景,以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

生活中的种种苦与乐,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和道

家的影响,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死观。

儒家生死观在《一一》中得到了体现。儒家始终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父母

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父亲非常关注儿子的成长,他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甚至不惜债务缠身。在儿子成年之后,父亲的病情逐渐恶化,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在传统儒家观念中,家庭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期待子女能够继承家业,延续香火。

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他的一种寄托与期望。

道家的生死观在《一一》中也被深刻地展现出来。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

心的宁静与平和。在电影中,母亲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而后与一位相识数年的男子

重新组建家庭。他们的婚姻却并不美满,母亲也开始思考生活中的意义。在电影的结尾,

母亲转而追求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她在日本参加了一次冥想活动,寻求自己对生与死

的理解。这种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正是道家生死观的体现,即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在《一一》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呈

现出一种丰富的生活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死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这种变

化又常常受到文化传统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电影中的孩子展现了一种成长过程中的生死观。在《一一》中,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

一一导演杨德昌的人生观瞥见

一一导演杨德昌的人生观瞥见

一一导演杨德昌的人生观瞥见杨德昌是台湾著名的导演,他的作品以真情实感、深入人心的描写

而著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更是一位拥有独特人生观的

思想家。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爱情、人类命

运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深刻而感人肺腑。本文将以杨德昌导演的

人生观为主题,从他的生命经历、电影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杨德昌的生命经历

杨德昌出生于台湾陶朱岛的一个渔民家庭,从小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中。他的求学经历也很不顺利,虽然曾经进入高中学习,但是由于经

济困难而不得不退学。然而这一连串的经历并没有击败杨德昌,相反,他在这些经历中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对于杨德昌来说,生命意义的

探索、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

二、电影作品中的人生观

杨德昌以其深刻的内心洞察、真实的情感表达、对生命与真相的无

尽追寻,为我们展开了一扇深入人心的窗户。他的电影作品广泛涵盖

了从台湾社区、城乡生活、农民生计到女人感情生存世界等众多方面。

在《一一》中,杨德昌对生命的理解贯穿了整个影片。影片主人公

仁寿是一个影像师,他游走于台湾和日本之间记录着身边人的生活痕迹。他的很多朋友都是动荡的、短暂的缘分,但是他仍然全力爱着他们,并从中获得了生命的重要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情感

的波折,最终回到母亲身边。整个电影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庭、情感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除了《一一》之外,杨德昌的许多电影作品都贯穿着他对于生命、

爱情、人类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在《青梅竹马》中,他通过相邻的两

户人家展现了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乡村人民的生活智慧。《一桶油》则

电影一一观后感

电影一一观后感

电影一一观后感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00年上映。这

部电影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和个人在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选择,引人深思。

电影以台北作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离散的片段来讲述几个人物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遐想空间。其中,一个小男孩,一个父亲和一个祖父三个人物的生活交错呈现,他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命运纠葛使电影具有了戏剧性和张力。

影片中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一一。他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表

现得非常冷漠。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幸福,父亲的出轨和母亲的消极使

得他在家中感到孤立和无助。然而,他的冷漠并不是真正的冷漠,而

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他逐渐找到了自

己的定位和解脱。尤其是在和女孩小强相识之后,他逐渐变得开朗和

活力,这也使得观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一一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在工作上

屡遭挫折,在家庭中也备受煎熬。与妻子的关系紧张,他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面对问题。然而,在儿子的帮助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

人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并努力修复与儿子和妻子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却是他个人成长的契机。

电影中的祖父则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面对现代城

市生活的变迁和家庭的困境,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通过

传统的文化和信仰来鼓励和支持家人。他的存在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一

种情感的纽带和力量。

《一一》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

种种难题和挣扎。电影的情感细腻而真实,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观

《一一》影评观后感

《一一》影评观后感

《一一》影评观后感

今天早上起来,就看到微博一条转发:“今天是杨德昌经典电影《一一》全球首映整整二十周年,这个背影已经永载影史。”

看着电影海报上那张洋洋的背影,电影开头在圆山大饭店举办的婚礼。我仿佛回到了去年冬天在台北度过的那段生活。《一一》讲的是生活,是2000年一家人在台北的生活,但又好像不是2000年,不然我怎么会站在2019年的冬天却好像也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我自己看了没有十遍,也有七八遍了。全长3个小时,围绕着一家人展开,中心人物我们暂且定为家里的男主人NJ,但他不是唯一的主角,他的妻子敏敏是主角,初恋女友阿瑞是主角,他的弟弟阿弟也是主角,女儿婷婷和儿子洋洋也是主角。故事讲述着他们看似鸡毛蒜皮的生活,多线并行,却不会觉得杂乱无章,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我可以看到四五个小时,因为其中太多台词值得品味思考,我需要暂停下来,有时候做一些记录,有时候慢慢思考。

电影是从一个婚礼开始,电影第一幕的那一天,据说是一整年最好的日子,阿弟结婚,是一家子的大喜事,但却好像只是表面上的喜事。新郎前女友的突然造访,婆婆的无言叹气,怀着孕的新娘,放反的结婚照,这一切都好像预示着这好像会是一场不那么幸福的婚姻。先不说将来的婚姻会不会幸福,但这一天,一个噩耗降临到了这家,婆婆因为倒垃圾摔倒就一直昏迷不醒。而这袋垃圾本该是女儿婷婷去倒,婷婷却因为别的事情分了神,把这袋垃圾放在了阳台。于是,在婷婷的愧疚中,这部电影开始讲述了这家人在婆婆昏迷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婆婆昏迷的时候,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跟昏迷的婆婆诉说的过程,除了洋洋。最开始来讲话的是

一一的观后感

一一的观后感

一一的观后感

电影《一一》观后感

《一一》是由杨德昌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该片于2000年上映。影片通过多条交织的故事线,展现了台湾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电影中探讨的主题思考良久。

影片以男主角小宇的成长和他家庭的变迁为主线,穿插了他的同学成长、亲戚的婚姻危机以及音乐老师陶晶晶的情感纠葛等多个故事情节。通过这些细小而真实的人物描写,影片向观众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情感细节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运用了长镜头和自然光线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每个故事中,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与矛盾。例如,在小宇和小琴(陶晶晶的女儿)在游乐场的那一幕中,他们一起乘坐旋转木马,欢笑与失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另外,影片通过音乐的运用巧妙地传递了情感和故事的发展。音乐家周慕云创作的钢琴曲《一一》成为了影片的主题曲,它平静而温暖的旋律与故事情感相得益彰。每当触动人心的情节出现时,这首曲子便像是将观众的情绪牵引起来,更加深入地体验角色的内心。

在我看来,电影《一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对人性和情感的真实描绘。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难题,他们的情感和矛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小宇的成长过程,通过他的眼睛看世

界,观察家庭、亲情和爱情的变化,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人生和人性

的思考。

影片虽然只是讲述了每个人一一的故事,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反映了台湾社会在20世纪末的变迁,但同时也触及了普遍性的人生

和情感问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生活细节,电影《一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电影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考试论文

题目:人生本来如此

———杨德昌《一一》之后的话

科目:电影批评

********

学院:美视电影学院

专业:电影学

学号:***********

********

2011 年 12 月7 日

人生本来如此

————杨德昌《一一》之后的话

这年,1947年出生的杨德昌过了知天命之年,52岁的他拍了《一一》,仿佛本不属于他的作品,无论是《牯岭街》,还是《独立时代》,亦或是《麻将》,这个伴随台湾新电影逐渐长大的电影作者,恍然没有了之前的影子,没有了年少时的犀利和尖锐,没有了最初的怒吼和狂傲;至《一一》,却如一斛清泉,淡雅而清幽,平实而悠远。如何言说,却欲言又止,仿佛人生本来如此。

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阐述了一个不同的个人情境却归于大同的人生感悟。杨德昌在此将故事中的每个个体抽离于单独的叙述环境,将对婆婆的讲述设定为一个共同的纽带和窗口,在这个视角下,审视了每个人不同的生命过程和归于大同的结局,从而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去追问人生不同的境遇和困惑。

故事开始于阿弟和怀孕小燕的婚礼,结束于婆婆的丧礼,最初与最终好似一个轮回,洋洋最后怀念婆婆的悼文中也想起了刚新生没有名字的小表弟,杨德昌仿佛在静静喟叹这个回到最初的人生,从《牯岭街》到《一一》恰恰十年光景,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新开始和一个旧时代的缅怀与祭奠,人生就是这样,每个生命大抵如此。

NJ的生活从开始的平静到微微起伏却又归于平静,他每天和妻子敏敏一样,重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默默隐忍或接受一些厌恶的东西,而且还夹杂了年轻时代一段逃避的恋情。然而年轻时候无论如何,等到后来看清楚了,就会感叹;其实没什么不一样。

在小舅子阿弟的婚礼时偶然邂逅了旧情人,面对阿水咄咄逼人的质问和小儿子在身旁的茫然和无知,NJ开始了人生中一次仿佛不一样的轮回,于是在东京与故人约会谈天,一起谈笑一起哀伤,过去的不告而别,过去的分离,NJ觉得没人理解他的生活,自己最讨厌的东西反而是最爱之人迫切要求实现的,这于他是一种悲哀的体验,理想的挟持使他决然抛弃了爱情,尽管是他一生不变的所爱

之人。东京却再次让他和阿水一起怀念了一段年轻时候的生活,以不同的身份,已为人丈夫为人父亲的NJ和已嫁做人妻的阿水重新体验“不同”的人生,NJ或多或少代表了传统道德处境的些许尴尬,但彼此的结局还是如此,往事依旧,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旧恋人阿水如何向他诉说过去,如何幻想再一次的未来,NJ 在故事最后还是道出那些平淡又意味深长的话: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再活一次的话,真的没那个必要。

当然,这其中多少也是否夹杂了杨德昌年轻时的体验,或是他那段貌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和婚姻,有多少的承诺多少的逃避,还有多少的尴尬和无奈,人生之于杨德昌似乎也是如此。

而在东京和阿水重逢之时,于台北的女儿婷婷也恰恰是在复制着他们的某些轨迹,且不管两人是否会在最终走到一起,在这组并行性的蒙太奇叙述中,杨德昌写意而玩味性的叙述了两代人爱情和约会的情景:她与胖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听音乐会,一起在旧马路的平行道上牵手;此刻,父亲却正在东京重牵故人之手,缅怀年轻时与彼此约会的往事。他们两代人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人生也许就是这样的。

在妻子敏敏的层面上,导演将她的生命体验从亲情上娓娓道来的,从最初对母亲的讲述者到上山后的倾听者,身份发生了截然的反转,她恐惧于每天重复单调却看似毫无意义的生活,当对着沉睡的婆婆讲述时(事实上是在自己跟自己讲述),她找到了一个审视自己的窗口,却突然发现了生活的可怕之处:自己重复的做自己事情,生命的意义好像被缩短了,于她来说:感觉自己是白活了。

最后,从山上回来的她,在与丈夫NJ的谈话时,两人在不同的生命过程中,体会到那仍旧一如所日的道理:其实还是那样。在山上,僧众们给她念经讲诵,每天也是重复做这些,跟山下一样。杨德昌只不过将这些换了一下视角而已,从一个讲述者变成了倾听者,变成了母亲的角度。无论NJ或是敏敏,在此,我们都不想拿宿命来评说个体生命的结局,或许电影作者本人对宿命也怅然若失。

与NJ和姐姐相比,阿弟的生命体验就显得略微滑稽和自嘲。阿弟本身是一个懦弱而又愚嘲的失败者,在生活中总是找到各种的借口聊以自慰,没有姐姐和姐夫的帮助,似乎是很难生存的一个人。被老婆欺负,受到旧情人的“设计”,被

朋友阿猪欺骗至赔光,他总能“逢凶化吉”,母亲中风昏迷,他以今年最吉利的日子来安慰大家、安慰自己,可以逢凶化吉;儿子的满月酒席搞得滑稽而似一场闹剧,他却仍能和姐夫在车里以笑话安慰自己,在这个个体生命环境的体验中,杨德昌用滑稽而无奈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小人物的世界,告诉生活的某些本真:用阿Q一般的自嘲和安慰来对待人生,虽然略显悲哀,虽然有观察者的嘲讽。他的人生也许本来如此,每天计算的始终是盈或是亏,自己面对那堆也讨厌头疼的数字,这是他的生活,外人无需去讽刺和笑话,也不可能去安排他的人生和生活。

终于一天,洋洋拿出他拍的一张照片:是阿弟的后脑勺。他告诉阿弟舅舅,我想让你们看自己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另一半,看到身后的自己。或许在这个小孩子最纯真的眼里,才看到了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的背离,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生活的围城,来审视和思考自己,反省人生。杨德昌用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看前面,而忽略了身后的风景,也忽略了别人的风景,产生了孤立的共同境遇。

同样的是在婷婷的个人世界里,她却单纯地只是去分清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不懂得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舅舅、小燕和小云三人之间在她看来,只有对错好坏,她看见了莉莉和母亲、老师、胖子之间的背叛和欺骗,介入莉莉与胖子的感情,懵懂的她随之喜欢上胖子却又最终被他甩掉,当胖子看到单纯而透明的婷婷后,似乎觉得自己的自卑和阴暗受到了深深地嘲讽,于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吼叫之后,破坏了她本来童话般的人生准则,使她陷入了无限的迷茫和失落中。导演在最后婆婆醒来时梦幻般的一场戏之中,让婷婷来静静地诉说给每个人:为什么世界和我们想的都不一样。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世界在闭上眼睛之时都会美好的闪现,但在现实中却是如此的隔离与破碎。

闭上眼,我们都会看到天堂。睁开眼,人生依旧那样。

我们既定好的人生永远都只会在梦里见到,或许这也是年轻时的阿水永远等不到NJ的缘由,她理想般的规划了NJ的学业和工作,期望他考电机,之后又理想般的策划了逃去海外的生活,但无论一天一天的等下去,最终只是徒劳,彼此不相了解的二人,或为爱情,或为理想,只会是叉路而过,即使是最相爱之人。年轻时候的爱情已经过去,无法再回到过去重来,她去东京与NJ的再次相约之后,以为或许会找回旧日的感觉,重获往昔的爱情,但结局正如NJ所说,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