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礼和求真——中西悲剧意识差异探讨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悲剧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反思。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
这句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
无论是中国传统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和矛盾冲突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内容变得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然而,中西方悲剧因为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悲剧大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人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
后来又被坏人张驴儿诬告,赃官枉断,逼她承认毒害人命。
从剧本来看,窦娥的悲惨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她缺乏个人斗争意识。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无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的挣扎。
这种抗争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
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神早已决定了的,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却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希望靠自己顽强的斗争来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
他在抵抗命运时的耐力与勇力恰恰是最可贵,因此会令读者感到强大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自身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进行了抗争,虽然他最终与敌人走向死亡,但是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二、悲剧主人翁中国传统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100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冯燕华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西方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差异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这种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心理、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文则从中西方悲剧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不同结局三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西悲剧;差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结局悲剧自古以来就是崇高的艺术。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可以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悲剧也是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
纵观中西方有关悲剧的文学作品,虽然它们有着同样的主题,但是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一现象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形象西方的悲剧基本可分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其典型的代表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这些人物形象多是宇宙天神或者是王公贵族,大都是高贵的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
这些悲剧主角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坚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遭受苦难仍斗志弥坚,纵然牺牲生命仍英勇不屈,这样的角色具有强大的悲剧力量。
就如埃斯库罗斯在三部曲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成功的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庄严高尚的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位希腊神话中的神,为了崇高的正义事业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因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他热爱人类,反对众神之王宙斯要将人类完全毁灭的暴力,就偷了天上火种传给人类,因此遭受宙斯的残酷惩罚。
他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上接苍穹,下临深谷,带着沉重的手铐脚镣,动弹不得。
面对宙斯所施加在他身上的深重苦难,这位悲剧主人公以强者的形象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宁愿忍受苦难一万年,也决不屈服分毫。
他预知宙斯将来要和一个女神结婚,并且他们的儿子将会打倒宙斯,因此宙斯威胁利诱要他讲出这个秘密,他断然拒绝。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导读:本文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
(C)A.图式化结构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C.意象世界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A.艺术创造过程B.艺术品中C.艺术接受过程D.艺术传播过程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
(D)A.集体无意识B.普遍的互相联系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A.创作冲动B.主体的灵感C.艺术操作D.意象生成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A.不期而至的惊讶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D.完全的精神升华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
(C)A.精神层面B.初步C.物态化和物化D.形而上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
(B)A.实质上不存在B.客观存在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D.完全不存在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B.突破客观的规律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D.将其融会和整合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
(D)A.《法律篇》B.《克力同篇》C.《巴门尼德篇》D.《伊安篇》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A.艺术的形式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D.败笔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D.审美特性的差异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A.黑格尔B.布托C.刘勰D.柏拉图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
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
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导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一直是人们交流和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西礼仪之争是指中西文化间的礼仪观念和实践的差异,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礼仪之争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一、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和来源1. 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中西文化差异是中西礼仪之争产生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权威和规则的看待、对时间的态度等都存在显著差异。
2.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中西礼仪之争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式上。
中西方在表达尊重、友好、敬意等情感时,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习惯。
其中,包括问候礼仪、餐桌礼仪、礼物交换、接待规范和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西礼仪之争的具体表现1. 问候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问候别人时,所使用的方式和用语有所不同。
中方常常强调的是简洁、亲切的问候,注重传递友好和亲近的感觉;而西方则更注重传递尊敬和礼貌的语言。
中方常说的“你吃了吗?”等问候语,在西方可能会被视为过于亲密的问候。
2. 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就餐时的礼仪规范有一定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食,注重筷子、碗等用具的使用方法和顺序;而在西方,使用刀叉、勺等工具,并且有着一套规范的用餐礼仪。
3. 礼物交换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礼物的交换方式和纪律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双手接受礼物,并在适当的场合回馈礼物;而在西方,礼物的接受方式可能更注重礼貌和谦虚。
中国文化中的红包文化在西方是不存在的,他们更注重实用性的礼物。
4. 接待规范和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中西方在社交场合的举止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中方普遍对客人表达热情好客的态度,注重客人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而在西方,礼貌、尊重和保持距离是社交场合所重视的观念,他们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
三、对中西礼仪之争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西礼仪之争是文化差异的产物,它不仅仅是对礼仪的差异的认知和理解,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中西悲剧比较
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
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悲剧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为悲剧下过如此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虽然我国历代的文艺理论着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但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等方面。
西方重视历史—个体的崇高,中国重视道德一群体的正义,而其区分总的来说表现在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侧重上。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
中国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因而要求他(她)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
儒家的整套政治理念都是以孝为中心,主张以孝治天下。
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行事讲求"中庸之道"。
这点在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林悲剧中表现尤为明显。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张黎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
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
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 悲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303(2006)02-0075-04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
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
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
所以,从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交流中确立自我的悲剧理论,避免理论的失语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
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促使人类不断地迁徙;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生命在不断地消失。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面对不同阶级、集团利益,不同文明的挑战。
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的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面对外来的、人类自我所意想不到、非理性的压力;生与死、灵与肉的矛盾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
但是人类就是在面对大自然、社会、自我的威胁中,使自身的文化渊源流长。
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
应该说,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它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
(完整版)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
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第一篇】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
(C)A.图式化结构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C.意象世界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A.艺术创造过程B.艺术品中C.艺术接受过程D.艺术传播过程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
(D)A.集体无意识B.普遍的互相联系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A.创作冲动B.主体的灵感C.艺术操作D.意象生成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A.不期而至的惊讶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D.完全的精神升华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
(C)A.精神层面B.初步C.物态化和物化D.形而上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
(B)A.实质上不存在B.客观存在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D.完全不存在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B.突破客观的规律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D.将其融会和整合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
(D)A.《法律篇》B.《克力同篇》C.《巴门尼德篇》D.《伊安篇》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A.艺术的形式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D.败笔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D.审美特性的差异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A.黑格尔B.布托C.刘勰D.柏拉图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中西文化差异对女性意识的探究的研究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对女性意识的探究的研究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对女性意识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不同文化中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评价是不同的,对于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通过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对女性的态度和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有助于推动跨文化的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发展。
其次,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女性意识的影响也可以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深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中女性地位的差异,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体验,也有效地提高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和理解,这对于推动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对女性意识的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推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悲剧这一概念的使用,是近代王国维从西方美学范畴的引入和借用。
在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如在古希腊悲剧中从天国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类的幸福,勇于自我牺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 “ 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 文化和商业文化 的特 从 征,崇 尚个性和 自由 ,富于 冒险和 开拓 ,讲求力量和技 术; 具有批判精神 、怀 疑态度和否定 勇气”。西方社会是 一个 以 个 体 为本位 的社 会 ,奉 行个 人本位 ,以 自我 为 中心 ,注 重 个人的人格尊严 ,强调 向外扩 张,他们能够依据各 自的独 立 判 断力作 出毫不 妥协 的选择 ,呈现 出片面的 、尖锐 的、现 实 的、开拓的精神取 向。 西方 文 化是 一个 在剧 烈 的斗争 中发 展进 步 的文 化 。亚 里士多德的逻辑 ,真是真 ,假是假 ,来 不得滑头 ;欧 几里德 几何,公式定义 求证推理 ,决不容 含糊;实验科学更 是钉 是 钉 ,铆是铆 ,都充满 了一种刚性 。苟子 说: “ 自取柱 。” 强 柱,折也 ,断也。太硬的东西容 易折断 。西方文化 的发展史 就是一段不断毁 灭和 新生 的历史 。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代表 着 西方文化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 思辨 也反映着西方精神 。西方 文化的性质决定 了帮助文化成长 的西方悲剧意识 的形 态。黑 格 尔说,在双方 的毁灭中是绝对理念 的胜利。 西 方文 化 的实体 本来 就包 含着 一 丝不 苟 的求真 精神 。 求真不但需要超 凡的勇气 ,而且是 要付 出巨大代价 的。贾普 斯说悲剧在 交战中,在胜利 中,在 失败 中,在罪过 中显露出 来,悲剧是衡量 一个人在毁伤和 失败中显 出伟大 的灵度 ,悲 剧在一个人追求 真理的无条件 的意志中露 出真相 。悲剧意识 的一个重要功 能是帮助文化 的成长 ,从而文化 的性质 决定着 该文化悲剧 意识的形态 。 2 求真 的悲剧 . 从 古希 腊始 , 西方 悲剧 就显 出 明显 的求真 意 向。西 方 悲剧的求真 毁灭几乎都有一个 知与不知的痛苦 的辩证 转换过 程。悲剧人物受难 的特征是 ,他毫 不休息而紧张 热烈 地向宇 宙和他 的灵魂 进行 探索 和询 问 。索福 克勒 斯 的 《 狄浦 斯 俄 王》就是求真 的悲剧 。俄狄浦斯 自以为是个智 慧之人 ,他 能 猜破 别人都猜不破 的斯芬克斯之谜 。他似乎是最大 的智者 , 知道人是什 么,但实际上他又 是无知 ,连 自己做 了杀 父娶母 的事还不知 晓。因为他 自以为 知的,实际上却一无所 知,导 致 了他 的毁灭 ,自 己刺 瞎双 眼 ,远离 家 国 ,流 浪他 乡 。然 而,当他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 ,知道 自己无知 的时候 ,同时也 就在一个更高 的层次上获得 了知。俄 狄浦斯一定要抓住 杀死
变革型的以否定之否定方式前进的西方文化充分利用悲剧意识的暴露功能利用困境去认清真象寻找真知哪怕必须承受巨大的痛苦失败和毁灭也要求真从而其弥合的方式是在毁灭中重思在否定中前进
美 的 历 程 2 ! 置 ol
~
护礼和 求真
中西 悲剧意识差 异探讨
张换成
悲剧的定义
首 先 ,我 们要 对悲 剧作 一 个系 统 的概述 。最早 对悲 剧 作过完整 阐释的 ,是 古希 腊的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 。他在 《 诗 学 》中说: “ 悲剧是对 于一个严肃 的、完整的 、有一 定长度 的 行动 的模 仿 ;借 以引起 怜悯 和恐 惧来 使这 种 情感 得到 陶 冶 。”这是对悲剧解释 比较中肯 的定义,对后世影响深 远。 只 是他 在强 调悲 剧这 一 “ 庄严 风格 “ 的时候 ,却走 向 了极 端 ,认为 “ 应抛弃滑稽的词句 ”。 在 我 国古 代戏 曲中 ,并无 “ 剧 ”的概 念 ,只 有 “ 悲 苦 戏 ”、 “ 曲”、 “ 哀 怨谱 ”之类 的说法 ,更未对悲剧 内涵作 过任何解释 。在理论 上,西方很早就有 了有关戏剧 ,特 别是 有关悲剧 的较为系统 的理 论言说 ,而 中国的悲剧因为产 生的 时 间比较 晚 ,又一 向不为理论界所重视 ,所 以没有形成 系统 的理论体 系 。 “ 悲剧 ”一词,直到 晚清 的文论 中才 出现 。近 世 以来 ,我 国一些受过 西方文化熏 陶的人,对悲剧 的含 义进 行 了研 究,其 中较有影 响的是王 国维 。他认为 “ 悲剧是对 人 生苦难 的解 脱 ”。很 明显,他受到 了叔 本华悲观厌世 的悲剧 观 的影 响。朱光潜先 生集 中对悲剧作 出了理论探讨 ,在 其代 表性 论著 《 悲剧 心理 学 》中 ,他 指 出: 悲剧 总是有 对苦难 “ 的反抗 。悲剧人物身 上最 不可原谅 的,就是怯懦和 屈从 。悲 剧 人物 可 以是一 个坏 人 ,但他 身上 总 要有 一点 英雄 的宏伟 气质 。要 是看悲剧而 没有 感觉到 由人类 的尊严而生 的振奋之 感 ,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本质 。” 而 我 国悲 剧 的 出现 , 己进入 了人类 的成 年 时代 ,对 客 观世界 的人是有 了本 质的认识 。此 时,悲剧所反映 的心理状 态 ,已不是对神 秘世 界的恐惧 ,而 是对不平等社会 的怨恨。 所 以,悲剧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 的定论,因为各个历史阶段, 各个民族,各个作家笔下的悲剧都有特殊性 。 露困境,中国悲剧 意识重在弥合 困境 。 中 西悲 剧意 识 虽然 有 着形 态 、特征 、内容 、韵 味 的差 异,但二者都 同样 具有悲剧意识 的两种 功能 ,也都 同样地 帮 助着 各 自文化 的生长 ,在悲剧意识 与文 化的关系上 ,两者 也 是同构 的。变革 型的 ,以否定之 否定方式前进 的西方 文化, 充分利用悲剧意识 的暴露功能 ,利用 困境去认清真象 ,寻找 真知,哪怕必须承 受 巨大的痛苦 、失败和毁灭 ,也要 求真, 从而其弥合 的方 式是在毁灭 中重思 ,在 否定 中前进 。保 守型 的中国文化 既用 悲剧意识暴露 困境 ,又 以不突破文化之礼 为 原则。面对 困境 ,中 国人不是竭力 求真 ,而是努力护 礼,为 护 礼的神圣性 ,甚至 不惜 自我欺骗和 走向毁灭 ,从而其 弥合 的方 式是毁灭与保存 。
中西悲剧意识的不同
( ) 方 的 求 真 一 西 1 求剧意识 的产生 须从人类 的悲 剧性 谈起 。现实 的悲剧性 并不一 定就随着产生 一种 意识形态 性的悲剧意识 。悲剧 意识 的形成 意味着对现实 的悲剧性有一种 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如 果要对 悲剧 意识下个 定义的话 ,那么 ,可 以说,悲剧意识是 由相反相成的两极所组成 的:… 悲剧意识把人类文化 的困境暴 露 出来 ,这 种文 化困境 的暴露 ,本身就 意味着一 种挑 战 。 悲剧 意识又把人类文 化的 困境形式上和 情感上弥合起来 ,这 种弥合 也意味着对挑 战的应战 。亚里 士多德说 : “ 悲剧 是对 于一个 严肃 的、完整 的、有一定长度 的行动的模仿 。”这暗 含 了上 面所说的两个 方面 。严肃 ,即陷入 了困境 ,受 到 了挑 战 。一定长度 ,意味 着把这种 困境 与艺术的形式化 。亚里士 多德说 悲剧的效果是通 过恐惧和怜悯 之情的技法而达 到的一 种情感 的净化 ,主要 是从悲剧意识 的弥合功能讲 的。悲剧意 识及 其暴露 困境 的功 能,是人们对现存 的东西产生怀 疑和询 问。这 是悲剧意识 具有的推动进步 的力 量;悲剧意识 的弥合 功 能,是人们对环境 产生一种韧性 的承受力 ,这是 悲剧 意识 具有 的保持文化生存 的巨大力 量。 人类的悲剧意识是 由暴露 和 弥合 这两个相反相 成的功能场所 组成的 。具体 的悲剧 意识 因其 具体的原 因或偏 于暴 露这一极或偏 在弥合这一极 。但 都 处在两 极的作用单位 之内 。初看起来 ,西方悲剧意识偏 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