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的特征比较论文关键词:中西悲剧特征差异比较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特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西方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一、引言悲剧一词的基本解释:1.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关于悲剧意义: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
详细解释 1.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的弱小善良vs西方悲剧人物的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论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悲剧与同时代西方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所以西方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怀疑与判断的能力,对力量的崇拜是西方人选用英雄作为悲剧主角的根本原因。
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的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是内陆形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
中西悲剧的差异的根源之比较
中西悲剧的差异的根源之比较作者:李文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悲剧,无论是西方悲剧还是中国悲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悲剧理论同样是悲剧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地域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差异,导致中西方悲剧在个体自主反抗意识、悲剧结局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走向。
关键词:中西悲剧;起源;差异;原因作者简介:李文华(1990-),女,汉族,辽宁建平人,安庆师范学院文艺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一、中西悲剧的起源悲剧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在西方,悲剧的发展历程中,柏拉图、席勒、黑格尔等都对悲剧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亚里士多德还为悲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我国,“悲剧”这一概念由王国引入,并引发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但由于中西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历史背景等不同,中西悲剧也存在着差异。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悲剧便以产生。
中国悲剧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时的乐舞,《九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的《九歌》,后来成为祭祀时的系列歌舞,如《九歌·湘君》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爱情悲剧之一,而《国殇》则以慷慨悲壮的声威将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以及国殇国祭的悲壮之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歌舞以其简明易懂,传播性强成为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
中西悲剧均以歌舞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二、中西悲剧差异的主要表现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所创造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展示了西方文化中丰富的悲剧意识。
西方悲剧艺术强调主人公对人生困境和灾难的主动斗争与反抗,在反抗中实现活着的意义,而不是消极的对待,强烈的自主意识,鲜活的、独特的个性是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
比如悲剧主人公阿喀琉斯,虽然他的母亲已经明确的警告他,上战场他会因此而丢掉性命,可是为了替朋友报仇,为了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毅然走向战场去肆意地驰骋,虽然最终以早亡而结局,可是他身上呈现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却值得后人敬仰。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悲剧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反思。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
这句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
无论是中国传统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和矛盾冲突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内容变得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然而,中西方悲剧因为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悲剧大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人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
后来又被坏人张驴儿诬告,赃官枉断,逼她承认毒害人命。
从剧本来看,窦娥的悲惨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她缺乏个人斗争意识。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无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的挣扎。
这种抗争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
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神早已决定了的,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却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希望靠自己顽强的斗争来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
他在抵抗命运时的耐力与勇力恰恰是最可贵,因此会令读者感到强大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自身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进行了抗争,虽然他最终与敌人走向死亡,但是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二、悲剧主人翁中国传统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
略论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
略论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摘要:西方悲剧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多突出人物的内心自省,以及在与自然命运等斗争中展现的生命精神,中国悲剧艺术则体现对现实人生的慰藉。
然而无论是中国悲剧艺术还是西方悲剧艺术,都是在对人生的忧虑,从而给观众深刻的悲剧体现,呈现出多种悲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差异审美价值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原因所造成的,导致的失败痛苦,或者是不幸,都称为悲剧。
而悲,通常不是指悲哀与悲凉,而是指悲壮,是崇高范畴的体现,一般经过严肃的斗争,悲剧人物是正面的。
是由好的事物毁灭,引起人民对此的赞美。
悲剧作为生活悲剧的反映,不是随意的生活悲剧都能造成艺术的悲剧,艺术上的悲剧是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升华,凝聚着悲剧艺术家的渲染和调和,比之前更具思考性的独特体现。
其集中反映一个历史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对于悲剧来说,广义上一般是指戏剧冲突所引发的实践。
狭义上则表示在社会生活中的悲剧。
这种以悲为特点的审美一般通过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人们悲的感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则很难直接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必须通过艺术的加工才能进入审美的视野。
一然而,悲剧意识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
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基础和灵魂。
在古代悲剧重视情节;近代悲剧更强调的是人物的性格的内在矛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悲剧和传统意义上的大相径庭,被无可奈何的笑所替代(黑色幽默)。
西方的悲剧最早可以追述到以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为代表特征的古希腊悲剧。
朱光潜先生曾对古希腊悲剧做出一个经典评价“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然产物”。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206页)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歌剧“酒神颂”。
在希腊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利彼得斯三位杰出的悲剧诗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第一个系统的研究悲剧美学的学者,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模仿。
论中西悲剧精神的根本区别
论中西悲剧精神的根本区别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正如特里西诺所说的那样,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摹仿。
”[①]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②]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
”[③]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都属于这类人物。
在西方人的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和英雄是同义词,有的西方语言干脆用同一单词来表达这两个意思,如英语为“hero”,法语为“heros”。
西方人对悲剧人物的品德要求并不高,德莱登认为“主要人物可以含有缺点等杂质,只要他好的一面超过他坏的一面。
”④]这一特征被西方人称为“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如古希腊悲剧人物的过度自信(Hubris),麦克白的野心等。
这一缺陷也是悲剧人物能够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的原因。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看作“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⑤],其主人公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女子。
她3岁失去母亲,7岁离开父亲到蔡婆婆家做媳妇,17岁成亲,但不久丈夫又去逝。
面对着接二连三的不幸,她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前世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⑥]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
中西悲剧比较
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论中西古典悲剧之异同——以《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为例
论中西古典悲剧之异同——以《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为例文/李钢【摘要】“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
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3【关键词】《窦娥冤》;《俄狄浦斯王》;悲剧当“悲剧”这个概念传到中国后,国内许多人认同中国自古以来无悲剧的说法。
很显然,这是利用西方悲剧的概念来衡量的。
由于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经济文化背景,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两者的戏剧作品,反映到悲剧上,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无悲剧作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1]本文试以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和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为例,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悲剧结局以及悲剧技巧的使用方面入手,分析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一、悲剧题材方面的比较西方悲剧作品大多取材于英雄神话传说,很少从其同时代发生的事件中取材。
而在这类作品里面,又以写人物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为重点。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作品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作者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
西方悲剧的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的主要原因还要追溯到戏剧形成之初。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而由于这个存在物感受到自己的苦恼,所以它是有情欲的存在物。
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1]P122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人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我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
一、中西悲剧意识差异西方的悲剧意识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其悲剧意识的主要载体就是悲剧(戏剧中的悲剧),这些悲剧基本上展现了西方文化中悲剧意识的丰富内容。
而在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体现在各种文艺体裁中,正如刘鹗所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马勇内容提要: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壮美”与“中和之美”,这是西方主客分离与中国主客一体观念的影响使然,折射出的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中西悲剧意识差异文化根源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0152009年/第10期(总第317期)●戏剧文学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学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2]戏剧、戏曲产生后,中国的戏剧、戏曲里也不乏悲剧的表现。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古希腊和中国古典悲剧之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古希腊和中国古典悲剧之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从古希腊悲剧到中国古典悲剧,差异之大,令人出乎意料。
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其原因存在多处。
首先,古希腊悲剧主要以因果和宿命关系为主,而中国古典悲剧则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善恶和救赎关系被把握的更加细致。
在古希腊悲剧中,英雄通常有不可抗拒的宿命,而中国古典悲剧中,悲剧的结局更多的是人主观的的选择而得到的。
另外,古希腊悲剧的高潮一般处在其死亡时刻,而中国古典悲剧的高潮一般落在其对情况的判断、对其结局的理解上。
再者,古希腊和中国古典悲剧体现的社会背景也不尽相同,古希腊悲剧往往有着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的传统,着重地位以及政治状况;而中国古典悲剧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以及道德观,多以家庭血缘来做贯穿,着重家族的整体关系。
最后,古希腊悲剧的表现形式和中国古典悲剧也不尽相同,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以诗体及大众歌剧的形式表演,而中国古典悲剧则有诗以及戏剧形式,凡是中国古典悲剧中更被喜欢使用的是古文体表达。
总结起来,古代悲剧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一是其根本内容以及社会背景不尽相同;二是表现形式之间也有所不同;三是其表现更偏向于现实生活。
从宇宙层面而言,反映着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众多差异,从而丰满起精彩的文学景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系别: 文学与新闻系**: ***学号: ***********专业: 汉语言文学****: ***2015年5月25日摘要悲剧本身是世界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精神,慢慢的演变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领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并激发着人们的精神。
中西古典悲剧存在着文化精神上差异性,不管是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与不同的文化差异性和地域差异的影响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关键词:悲剧西方悲剧中国悲剧中西悲剧文化精神AbstractThe tragedy itself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literature,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Greek god of wine sacrifice spirit, slowly evolved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inspi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Ment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culture,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trage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Keywords: tragedy Western tragedy Chinese tragedy The trage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pirit目录绪论 (1)一、中国悲剧与文化精神 (1)(一)中国古典悲剧的“天人合一”精神 (2)(二)西方悲剧的“天人相分离”的矛盾冲突 (3)二、中西悲剧的差异 (4)(一)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 (4)(二)西方悲剧的“一悲悲到底” (5)三、中西悲剧的文化价值评判 (6)结语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绪论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歌剧“酒神颂”。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及产生原因——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发布时间:2023-01-14T13:57:48.55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殷嘉玮[导读] 悲剧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是重要的文学样式,而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也一直为人所探讨和研究,由于创作殷嘉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摘要:悲剧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是重要的文学样式,而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也一直为人所探讨和研究,由于创作背景、创作理论等不同,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由此产生差异。
本文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旨在通过探究创作背景、创作理论等因素,将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展现出来。
关键词: 中西方悲剧现实意义原因在世界文坛之上,悲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因为其不仅能够带给读者富有震撼力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但由于中西方悲剧的创作根源、创作理论、创作内容不同等,导致中西方悲剧所揭示的现实意义也不相同。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分别是中外极富代表性的两名剧作家,其代表作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也都是中西方悲剧史上的名作。
因其创作年代相近,故而使用这两个作品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双方特点。
《窦娥冤》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窦娥只有婆婆与她相依为命,却长期受张老儿和张驴儿父子二人欺负,张驴儿威胁窦娥和他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怀恨在心偷偷在窦娥给蔡婆婆做的汤里下了毒,可最后张老儿喝了这汤被毒死了,张驴儿却诬陷窦娥杀了人。
窦娥不肯承认,可最终还是判了死刑,奇怪的是刑场上窦娥留下的话全部应验了,证明了她的清白。
《哈姆雷特》主要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去世后偶然得知是叔父克劳狄斯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在亲身验证之后,此前积攒的不满一并爆发,哈姆雷特要为父亲报仇。
但在复仇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变故,波洛涅斯被杀害,其女儿奥菲利亚自杀,哈姆雷特不得不与雷欧提斯决斗。
哈姆雷特的母亲误喝毒酒而去世,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都中了毒剑,在死前哈姆雷特杀掉了克劳狄斯完成了复仇。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
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押“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部西方爱情悲剧,在情节,结局,人物安排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上,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周总理提议介绍辞中加上这么几个字:“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见两者的渊源。
但这两个悲剧在本质上又是截然不同的,其美学观念、审美心理等不可避免的打上民族的烙印。
一、《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的相似之处(一)相似的思想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
当时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他们生气勃勃,不满现状,勇于改革,对前途充满信心,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始于东晋,其后1600多年间,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至越剧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集民间故事之大成,作了加工、提高,升华为艺术精品。
纵观这些作品,其基本的情节、人物和追求爱情自由的主题是一致的。
梁祝故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女性生活出现了罕见的潇洒、自由、放达的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祝英台的女扮男装,梁祝的自由恋爱。
所以两个悲剧的思想背景有相似之处。
主人公都是生气勃勃,勇于改革创新,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二)相似的情节尽管世界上各个民族千差万别,但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遭遇的问题,面对的困难,却常常是相似的。
追求真挚的爱情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而纯洁真挚的爱情来之不易有时又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这也是各民族都曾出现过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者都以美好的自由恋爱开始,又都经受了家庭的种种阻拦,最后忠贞不渝的主人公双双殉情。
(三)相似的情感《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表达忠贞纯粹的爱情。
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们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反映了特定时代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的差异(一)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较为含蓄,需要读者主观意识的渗入方能领悟。
作品中多处运用比喻、暗示等手法表现事实和心态。
以“十八相送”为例,祝英台寓情于景,以牡丹花、母鹅、比目鱼,美鸳鸯、牛郎织女等事物委婉地暗示自己的女儿身及对山伯的爱慕,愿意终身相许。
当他们行至送子观音堂的时候,梁山伯说到“金童玉女列两旁”,英台马上应道“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表现出她对梁山伯不能会意,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焦急与无奈。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不同,人物情感的表达都是大胆而直接的。
他们频频约会,互诉衷肠,朱丽叶对罗密欧说:“亲爱的罗密欧……要是你的爱情的确是光明正大,你的目的是在于结婚,那么明天……带信给我,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把你当作我的主人,跟随你到天涯海角。
”①而罗密欧也对朱丽叶说你就是我的爱,为了朱丽叶愿意放弃自己的姓氏。
这里罗密欧与朱丽叶用最直白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彼此对爱情的坚贞。
超越社会伦理教化的价值体系,奋不顾身地追求所爱。
(二)在悲剧结局的处理上的差异两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都是以死殉情。
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采取了幻想手法,负载了人们在现实的苦难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而稀释了悲剧感,使观众在哀痛之余又颇感安慰。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结局却是彻底的、绝对的,它将冰冷的墓穴中两具血淋淋的尸体展现在舞台上,留给观众的是沉重的恐惧与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不会再复活了,今生不能相守,来生……没有来生。
如果说梁祝的结尾是用虚幻的方式回避了血腥与恐惧,富有浪漫色彩,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以真实地直面死亡甚至尸体来震撼人心。
(三)在情节设置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梁祝的故事织入了许多幻想情节,这些情节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发展逻辑。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双飞”等情节就是后人在原来梁祝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凝成的,为整个梁祝故事增添了一笔浓郁的幻想色彩。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注重根据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
全剧五幕二十四场,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整个事件的发展环环相扣,其中虽然也有巧合,但整体上来说,情节的发展是合乎逻辑,顺情顺理的。
此外,剧中朱丽叶死而复生这一情节的设置,也不同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死而复生”。
前者是朱丽叶喝下了教父给的药假死,等到药效散尽后才复活的,相对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手段,令人信服,不似梁祝采用化蝶式的幻想的手法。
可以说,在情节设置上两部作品一虚一实,一幻一真,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三、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正体现出中西审美追求主观善美和追求客观真美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往往要求“缘事而发”,但在反映现实时,以情为重,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这种超越,突出反映为主观上对和谐美的追求。
它往往致力于化解冲突,追求精神的和谐,即情与美结合的善美。
中国自秦以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庸观念根深蒂固,这也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长久不衰,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含蓄、和谐的风格,而这种和谐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对“圆”的境界与结局的追求。
中国历代文艺作品中,无论人物的命运多么坎坷,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作家也总是通过主观作用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中,力图使作品当中的故事得到圆满的、理想的结局。
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还是《娇红记》中的“鸳鸯冢”,还是《杨叛儿》中的连理枝,还是《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都以夸张、比喻、幻想等方式来体现理想的完美。
中国式的悲剧在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苦难时,从来不把苦难作为悲剧的最终目的。
正是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一种善美:超越了苦难的现实,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而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艺。
因而,西方以希腊为代表是科学型文化,重视客观和人本主义的结合,强调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追求真美。
这种真美不仅反映为人物形象的真实,同时也要求情节安排的合情合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人的天性在于摹仿,认为文学、戏剧、音乐的本质在于摹仿。
他重视反映客观的事实,并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
他肯定了摹仿的艺术不仅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而且还能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反对戏剧情节中不近情理的事。
同时认为只有真实的、合乎逻辑的才是真正美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正是以合理紧凑的情节,实践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要求的艺术创作的整一性:“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③这种整一性,使得作品本身呈现出一种客观真实性,反映出西方追求客观真美的审美倾向。
(一)在戏剧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塑造上,西方古典戏剧突出主人公精神,昂扬和壮伟,强调其拼杀到底、鱼死网破而在所不惜的精神。
如西方古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因其生父忒拜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于是被抛弃于荒山野外,然而俄狄浦斯不但没有死掉,反而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
当他误杀自己的父亲,又得到神示,必须揪出杀害前王的凶手,否则全城将死于瘟疫。
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一步步地暴露了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一步步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罗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善良的、忠义的、孝顺的、忠贞的和忍耐的等等。
如《窦娥冤》中的窦娥,20岁时已当了三年的寡妇,尽管这样,她仍与世无争,更没什么多么高的要求,只想平静地生活下去,万念俱灰的窦娥唯一的目的就是服侍好婆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二)中国悲剧强调悲剧冲突的曲折、生动,讲究情节起承转合的巧妙安排,所以可以称之为“情节悲剧”,《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因没有贿赂毛延寿,而被其在画像眼下点一破绽,使她十年长闭深宫,见不到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