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势的创造_厉以宁

合集下载

厉以宁

厉以宁

担任的主要职务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现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厉以宁教授自2003年一直担任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主要贡献: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

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

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

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等。

个人专著1. 1979年《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

厉以宁简介厉以宁讲师个人简历

厉以宁简介厉以宁讲师个人简历

厉以宁简介厉以宁讲师个人简历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擅长领域:品牌战略 | |擅长行业:教育培训讲师简介:讲师介绍:中国着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

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并被多次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同时厉以宁还是经济史专家,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厉以宁自1955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室工作,直到1962年第一此登上讲坛,讲“外国经济史”,第一节课便是“西欧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后一直在这方面研究多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终止研究。

到改革开放后便把主要问题转到中国国民经济上,但一直仍然在从事经济史研究,在1999年《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完成后便又重新着力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于2003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一书,该书将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质”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异己力量和体制外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资本主义,以此为前提对资本主义起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相信各位在搜寻厉以宁简历的时候已经发现网络疯传的厉以宁家族暴富史资料,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此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好的看法,在我看来厉以宁是经济界四大泰斗之一,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的人,稍有留心就会知道厉以宁家族故事。

不过,网友对厉以宁的认识却是:现在走红的就是这些人,媒体上经常露面.发表一些可以左右时局的讲话。

多年以前厉以宁就反对对富人收高税,说对富人收高税是杀富济贫,虽说对富人收高税是世界先进国家早已实行且历经济学家是心知肚明的。

厉以宁简历厉以宁作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迸发了他自己的能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虽然家族暴富史被当作丑闻一样流传,但他在我心目中依然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一。

厉以宁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13.12.12日在2013年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厉以宁的学生中间的一些热血沸腾的我就直接省略了,因为高潮要到了,2013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厉以宁,厉老得奖确实实至名归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在众多的称谓中,厉老最喜欢的是老师,厉老以身作则,诠释了什么叫做榜样,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现任总理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弟子还有李源潮等,桃李满天下的厉老的名言很多,在此与众位共勉: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生甘愿做人梯。

厉以宁令人敬佩的精神最让我佩服的是已经83岁的厉以宁,依然平均每月外出调研一次。

(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起一颗为国操劳的心啊)今年11月,过完83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又远赴浙江,调研林权改革。

他说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

厉以宁:从“厉股份”到“厉土地”的华丽转身

厉以宁:从“厉股份”到“厉土地”的华丽转身

厉以宁:从“厉股份”到“厉土地”的华丽转身作者:来源:《经营者》2009年第02期人物简介: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

193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入围理由:79岁的厉以宁曾因提出并一直坚持股份制而被称为“厉股份”,如今他又因力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被称为“厉土地”。

从“厉股份”到“厉土地”的华丽转身,不为吸引眼球,为的是承担起经济学家的使命。

2008年,厉以宁又多了一种称谓——“历土地”。

这一切都源于他在2008年一直疾呼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他认为,城乡二元体制已成为阻碍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最后堡垒,同时,他也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建议。

2008年9月,在全国政协一次专题会上,厉以宁便大声疾呼:“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这是中国下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同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他说:“改革30周年了,改革初期农村的承包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没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只是否定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极端的组织形式,而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事实,城乡依旧隔绝,两种户籍制度仍然存在。

因此,使得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不辞辛苦、不畏阻挠,积极“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宅基地流转和抵押办法,保护和实现农民对宅基地的应有权益。

”他阐述的“理念更新”问题,对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很强的探讨。

事后证明,他的观点对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了影响。

【半月谈是政治】专访厉以宁: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

【半月谈是政治】专访厉以宁: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

军转干考试【半月谈时事政治】专访厉以宁: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毫无疑问,他是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

虽然已是83岁高龄,嗓音也有些沙哑,但他每次亮相、每次发言,都会引起人潮涌动、各界关注。

他的观点严谨、独到、鲜明。

从“厉股份”到“厉民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他学术观点中提炼出的名号,总代表着当时讨论的焦点——他就是厉以宁。

2013年10月10日,在被寄予厚望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厉以宁受记者邀请,参加了“2013中国民营经济论坛”。

在全场潮水般的掌声中,他缓步走上讲台,从手腕上摘下手表,放到桌上,然后直奔主题。

讲到问题时,他表情严肃,提高声音。

正是在这次演讲中,他再度语出惊人,公开批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失职”,认为“中国的转型,前提是思想解放”。

演讲结束后,厉以宁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一落座,他就请自己的学生帮忙,把忘在讲台上的手表取回来,放到身边的桌子上,并对记者解释道:“做什么事,时间都要控制好。

演讲也是,得给后面的人留足时间。

”采访中,厉以宁就国资改革、民企转型、城镇化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与记者展开交流。

谈到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他说:“改革是不能停顿的。

我对新一届领导充满信任,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风气是会改变的。

”国资委不要直接管企业9月中旬,厉以宁率团对德国、西班牙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访问。

他说,之所以会有此次欧洲之行,是因为国外近来唱衰中国,认为从2010年第一个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13个季度放缓。

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表示,如果中国不能提高内需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至4%左右,面临“硬着陆”风险。

记者:您认为中国会“硬着陆”吗?如何看待西方针对中国的悲观论调?厉以宁:中国经济吸取了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完全可以避免“硬着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今后,经济指标虽然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应该能保持7%—8%的增长率。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作者:杨春来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03期一位80岁老人,在他生日那天,获得到了一个以“创新”命名的大奖……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

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获奖者这一天的颁奖,是经济学家们的盛事,也是中国经济界的大事,参加者甚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

坐上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

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

“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

”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

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在颁奖会场,李源潮说,今天是厉老师八十华诞,我作为一个学生,对我亲爱的老师,在他的八十华诞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感到高兴。

“我要在这个场合,给我的老师敬个礼!”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

颁奖那天,厉伟也坐在参会者之中。

看着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上台致词,没有人比他还清楚,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父亲厉以宁付出的有多少。

自1986年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

后来人们把两种不同主张分别称为“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厉以宁一直是后一主张的代表。

1984年以来,价格改革先行、放开物价曾经成为影响国策的指导思想,但两种主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父亲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

但父亲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厉伟只用了“乐观”二字对父亲的人生观做了总结。

1980年,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到1997年十五大上“股份制”才得到承认。

厉以宁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厉以宁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厉以宁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厉以宁总是先到赵教授家,再到周教授家,借书、谈话、受教。

北大四年,厉以宁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和经济史基础。

1955年毕业后,厉以宁被留在北大经济系做资料员,从事经济史资料的编译工作。

得知他能留在北大,赵乃抟很高兴,又安慰他:“你没有当教员,当了资料员,心里要想开些,不要计较名分,只要有真才实学,名分算个什么?”对厉以宁留校十分欣喜的周炳琳,则直接分派起任务。

他知道厉以宁自学俄语,且水平不错,就让他翻译苏联学者论述西欧经济史的资料。

厉以宁曾回忆。

“那时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起点。

厉以宁日后回忆。

然而,未及出版,“文革”开始,厉以宁先是在经济系接受监督劳动,最后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农场和北京大兴劳动。

对于那一时期,厉以宁甚少提及,只在解释自己经济思想及研究方向转变时说:“我个人经济思想的转变,并非开始于三年困难时期,而是开始于鲤鱼洲农场下放劳动期间。

厉以宁:把脉中国经济的勇者

厉以宁:把脉中国经济的勇者

厉以宁:把脉中国经济的勇者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1930年11月22日,厉以宁出生在南京。

1951年,厉以宁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5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

然而,随着国内政治空气越来越“左”,厉以宁很难施展抱负。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厉以宁,李扬等4经济学家把脉中国经济未来走向 [J], 逄海艳
2.之二:厉以宁、吴敬琏、萧灼基、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 [J],
3.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热点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中国经济六大热点 [J], 周忠
4.厉以宁为中国经济把脉 [J], 徐永恒
5.厉以宁:摆脱投资怪圈,关键在于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发展的优势_厉以宁

经济发展的优势_厉以宁

□经贸论坛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2期厉以宁(北京大学,北京市100871)摘要:本文指出,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消失,比较优势丧失,不可能再继续高速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中国有新的人口红利,有新的资源红利,有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

新的人口红利是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熟练技术工人增加,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

新的资源红利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这些才是最主要的。

新的改革红利则在于制度创新,新的制度红利才刚刚开始。

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将在于城乡一体化,适合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关键词: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2)12-0065-04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现在学术界包括媒体,都在谈一个问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因为有所谓的“红利”,即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

有些人认为红利现在渐渐没有了,所以由此得出一个论点,中国过去发展所倚仗的比较优势丧失了。

这种观点很流行,认为中国经济再不可能高速发展。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看人口红利。

这么多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因为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

因为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经济成本比较低,很多商品能够出口到国外。

发展到现阶段以后,廉价劳动力消失了,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了,怎么办?比中国劳动力更廉价的是一些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它们发展起来了,承接了产业转移。

中国的人口红利似乎已走到了尽头。

实际上并非如此。

要知道,人口红利的存在对中国而言,将是长期的优势,而并非一个阶段的优势。

我们可以把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叫做“旧人口红利”,而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正在发展。

新的人口红利是什么?就是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

比如说,如果中国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了,熟练技术工人增加了,那就表明跟东南亚国家相比,我们仍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它们的劳动力还处在廉价劳动力阶段,而中国能够首先转入技工时代,它们是追不上的。

厉以宁: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

厉以宁: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

目的是 “ 让 世界 爱上 中 国造 。” 其 最新 的微博 粉 丝量 3 . 8 万多。
大做 小 的问题 。如果每一 个 企业
家 看 到 不 良行 为 都 敢 于 喊 打 的
话, 中 国的制 造业 一定会 崛起 。”
她 的一 条 微 博 写 道 : “ 有 人 说我 走 过 的路 寸 草 不生 . 有 人说
基础 , 只 能 产 生 常规 效 率 , 效 率 的 道 德 基 础 却 能 产 生 超 常 规 效 率。 “ 观念 更新 才 有新 思 路 。今
天 的创 新 跟 熊 彼 特 的定 义 是 不

式” 做 主 旨演 讲 时 表 示 , 创 新 和
发 明是 两种 不 同的事 情 , 发 明 只
要较劲 , 人 家也没做过 你 , 何 必
力, 年轻 人 想 的是 , 我 能做 什 么 。 在《 风 云 际会 — —G 2 0杨 澜 访谈 录》 的录制现场 , 董 明珠 透 露 , 自己测 算 的 心 理 年 龄 是 2 5
呢。“ 我 抓住他 不 放 , 不 是 因为做 这 是企 业文 化使 然 。
后一 个 创新 还 没 到 . 经 济 增 长就 应 该 看 到 有 三 件 事 是 连 在 一 起
的, 不管制度创新 , 还 是 技 术 创
度 创新 , 一 类 是 技术 创 新 。这两 新 . 创 意都是第一步 , 第 二 是 创 新, 第 三是创业 , 创 业 是 最 后 落 新 的投 资 跟 产 出 , 成 本 和 效 益是 脚 的地 方 。创新 创业 都 离不 开最 平衡 的 , 即使 不 平 衡 , 损 失 的也 早 的创 意 。 ” 仅仅 是资 金 和时 间。但 制度 创新 厉 以宁 指 出 , 企业 家 要 讲 效

公平竞争实现共赢,开创国企民企发展新途径——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公平竞争实现共赢,开创国企民企发展新途径——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公平竞争实现共赢,开创国企民企发展新途径——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储运》 2014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李冰漪摄影/王峥改革开放以来,民企在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影响因素无时不在。

那么,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民企与国企将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两者又该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呢?在第三届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此问题做了深刻阐述,本刊记者也对厉以宁先生进行了专访。

请他谈一谈民企的发展历程,国家在扶持民企和国企方面的政策和举措,以及如何协调发展民营、国企的一些想法。

国企民企总体呈平行发展对于国企民企的关系,厉以宁指出,两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赢。

厉以宁坦言,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虽然一直在迅速发展,但依然是脆弱的。

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时,还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乃至自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民营经济受到的打击都是最重的。

上世纪90年代前期,民营企业是有一段大发展的好时期,之后进入了艰难发展期。

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厉以宁认为,不能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是国退民进,因为这不是中央的政策,那时候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也不能说从亚洲金融风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政策是国进民退。

一个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民营企业影响极大,这也是必然的,所以现在很多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还不能说明国家政策的走向。

对此,厉以宁举例说,“银行贷款困难,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国有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国有的大企业,有一些国有企业下面成立了子公司,子公司专门从事放债,从国家和银行得到贷款,因为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没有太大的投资框架,就交给子公司放债。

我觉得这个情况不能说是国家政策如此,只是在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

”厉以宁认为,从整个趋势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直到现在20年的时间里,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大体上是平行发展的。

读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有感

读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有感

读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有感厉以宁教授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所讲的双重转型之路即“一、发展转型,是发展经济学一直探讨和关注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体制转型,并不是发展经济学所讲的如何摆脱传统体制(前资本主义制度),从传统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问题。

”厉以宁教授认为重点是“体制转型”。

他指出:“在中国的双重转型中,如果不是以体制转型为主,发展转型就难以真正实现。

”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控制是政治和经济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强大的行政力量,重叠而低效的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以及既得利益等。

这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难度,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全力推动。

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的“余额宝”事件,快捷实惠的网络软件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收集了原银行行业看不上眼的散落资金并抢占了部分银行的客户,这本属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正常形态,但是出现了政府约谈“余额宝”事件,那么就是行政职能干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发展的产物“余额宝”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保障的服务,小额并高收入的理财产品等,但政府介入“余额宝”事件,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制约市场发展的,我想这也就是厉教授为什么认为“体质转型”是重点的原因。

同时厉教授还认为双重转型的起点或着力点是产权改革。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通过对《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的阅读,让我接触到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更加有了多读书的决心及意志。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厉以宁获得“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

”在1986年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此后,他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方向逐渐明朗,被称为“厉股份”。

厉以宁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因此,又有了“厉民营”之称。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参与推动“非公经济36条”,这是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他再次与年轻的学者、企业家们一起分享民营企业未来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他说。

厉以宁一路走来,曾面临过质疑,也遭受过挑战,但他坚定如一。

他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如今,厉以宁仍然坚持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企业改革等领域深入研究。

他说,中国经济在继续前进,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回忆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这样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特别是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常听到有人说:“发明是科学家的事,创新是企业家的事,创意则来自天才”,在过去30年,中国不乏优秀科学家,优秀企业家,但唯独缺乏像乔布斯一样的创意天才。

没有产生创意人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缺失创意人才的结果却很好预测:创新的驱动总是来源于创意,任何发明和创新都以创意为突破口,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

为此,SMEIF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他对中国如果缺乏创新创意人才未来的企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创新环境如何营造等一组话题进行了解答。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对于经营和管理,厉以宁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管理的条件是资本存量既定,而经营则以资本存量增加为目标,“中国企业家中不少人还没有弄懂这个道理”,现在企业家需要的是创新、创业。

厉以宁说,“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经营更为重要,不能单靠管理”。

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谈及这样一个话题是不寻常的,这也在一个侧面表达了厉以宁对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中国缺乏创意人才和培育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忧虑。

他认为对企业家来说,盈利率是最重要的,否则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经理人也不能再得到投资者们的信任。

要让企业的产值增加,利润增多,企业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中国过去30年一直走的是低端加工路线,时至今日这种定位已经出现负增长局面。

所以企业唯有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单纯的加工者,才不会出现负增长局面。

中国企业在今后会越来越发现利润大部分归于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其他企业。

因为知识产权会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如果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能收到很初级的加工费,盈利的空间将会很少。

不仅如此,企业如果立足价值链的高端,还必然会提高本产业的协同效应和整体质量。

这是因为产业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彼此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或存在配套关系,或相互提供服务。

这样一来,本产业中的企业越是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就越会加快本产业的资产充足状况,进而本产业的整体质量会提高。

【doc】厉以宁对当前三种改革思路的看法

【doc】厉以宁对当前三种改革思路的看法

厉以宁对当前三种改革思路的看法,警口】七i●譬叠中国与印度差距为何日益拉大<洛杉矶时报》驻北京记者RoneTempest2000年8月l0日在该报发表了对比中国和印度发展道路的长文,用西方的观点仔细分析了中,印两国经过了五十年的"竞争"后出现了什么样的不同结果.学者,外交官和经济学家都想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中国在教育,保健和一般生活水准方面相对于印度巨大而又日益增加的优势.最常见的理论是印度太过于多元化,有十五种语言,五种主要宗教和数不清的等级,缺少实现有效的全国教育和灭贫计划的统一性和共同感.但是,最令印度不安的是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快速进展并不只是经济步骤而已.许多专家现在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进的原因是部分得力于FronⅡers天涯较早时更粗暴的改革,特别是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时期强迫实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们只主要记得毛泽东时代l959—1961年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饥荒和l966一l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政治,却很少有人认识到早在1950年代,中国就得利于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义务教育,简体字和保健与福利政策,以及有助于恢复中国的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许多专家说,中国成功的关键是掌权以后不久进行的土地改革.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Jonathan D.SpenCe发现,就在1949年共产党胜利后的那几年,中国南部和中部农业区有40%的土地从地主手中没收,然后重新分配了出去,大约有60%的农民得到了好处.印度从来就没有过土地改革.德里大学的莫汉提说:"同中国相比,印度的发展战略不能确保耕者有其田,大部分地区仍然盛行在外地主,合耕和暗藏地主制度."印度最富庶的两个邦——上普拉得什和比哈什——仍然受困于在外地主和佃耕这一迹近封建主义的制度.中国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拖到了1979年,等到邓小平实施农村承包制度之后农民才能够耕自己的地,把收成卖到市场上去.但是基本的改革,革命时期进行的土地重新分配仍然基本没变.中国农民一旦从集体制脱离开来后,很快地就有钱起来.制度上一些中央化的公社式结构仍然保留了下来,帮助农民组织和协调各种工作.印度一位着名的农经学家,印度"绿色革命"的建构人斯瓦民纳森说:"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而我们没有.由于可以在单一的政党下进行社会动员,所以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源和实施虫害管理."他说:"中国人对农业就业研究与批评和非农业就业之间的就业创造有一套综合的办法,这是我们国家所没有的.结果是印度到处充斥着都市贫民窟,无地的贫民飘移到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过着最穷困的日子."麦肯锡顾问公司的多米尼克特克1995年主编了一部大的研究报告,比较"二十一世纪的两大巨人(中国和印度)".他说,印度的民主制度在某些方面拖住政府无法刺激经济增长,举例来说,民主政府必须更多地注意通货膨胀问题和对"强大的既有游说势力"作出反应.特克说:"民主制度给你所能做的设限,压抑住经济.但它给你稳定.印度也许不会像中国一样一年增长12%.但会保有稳定."其他的观察家却不那么肯定.他们说,严格的经济分析没有看到的是等级,宗教和经济阶级之间日益扩大的分野.中国得以快速转向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原因是中国注意到了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李端)厉以宁对当前三种改革思路的看法《改革与理论》杂志2000年第6期刊出经济学家厉以宁的文章, 谈他对当前三种改革思路的看法.厉以宁说: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加入wro利大于弊,但从近期来看,加入WTO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冲击.外企进入后,我们的金融,汽车,电讯,农产品等诸多行业受到的竞争压力必然是十分大的.摆脱这一压力的思路何在?当前有三种思路分歧,也就是三种不同的改革环球笔记思路:思路之一,调整分配结构.中国今天的发展确实遇到了收入分配失调的问题,因此这一思路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调整收入分配并不是摆脱困境的正确思路.我们知道,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都面临着两种差距同时存在的局面:一是本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国内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谁也没有能力同时缩小这两种差距,更不用说同时消除它们了.那么先缩小哪个呢?首先应该在发展中逐步缩小本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协调国内各阶层差距.如果先消灭国内各阶层差距,就会耽误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赶超,很可能会回到平均主义道路上去,因此,第一种思路不可行.思路之二,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水平.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钱,中央没有钱怎么能行呢?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改革思路来讲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还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 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是因为中央与地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如果把财政都归中央,就会造成"鞭打快牛"的局面,地区发展越快受到的惩罚越大,结果造成两败俱伤.从东西部关系来看,西部的发展离不开东部的支持,东部的发展也离不开西部,二者相互依存.如果采用上述措施,东部发展会受到损害,同时对西部资源开发,经济合作就没有积极性了.因此这一思路能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吗?第二条思路也行不通.思路之三,民间资本介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体制要转换必须要使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各个领域中.民间资本介入了,资金到位了,国企改革加快了,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也就在市场行为下产生了.有些领域在对外开放前为什么不能先对内开放呢?给外方国民优惠待遇之前为什么不能给内方国民优惠待遇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这样国企改革才有希望,多元投资主体才能形成,资金才能到位.我们当前的国企改革是一种危机导向,而真正的改革应是利益导向而不是危机导向.利益导向就是指企业在发展中存在有许多潜在利益,企业改革就是为了得到这些潜在利益.而我们的国企改革恰恰相反,是危机导向,即企业只要日子好过就不会去改革,只有实在混不下去的时候才进行改革.我们的改革总是受命于危难之时.这是因为改革中领导的得与失不对称.就是说改革是由领导带领进行的,改革以后的好处领导很难得到,但假若改革中出现了问题或麻烦,那么这个领导就承担了所有的过错.于是,就不敢改革.这就形成了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者之间的矛盾.改革有可能时,企业尚能生存,无改革的必要;等到企业生存不下去,有必要改革时,又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性已丧失了. 加入WTO为什么要求民间资本介入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资本介入后会加快企业改革,这样企业才能由一元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有实力参与竞争.在中国,除了某些特殊行业,大多数行业没有必要搞纯粹国有企业.关键企业国家控股就行了.第三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罗明)置警'口】aL詹1.Q~a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天涯之声"网站()刊出王绍光的书评文章《自由派?自由左派还是自由右派?》,通过介绍美国知名学者斯蒂芬?霍姆斯与卡斯?桑恩斯坦的着作<权利的代价: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收》,指出: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文中说:根据柏林的定义,消极自由是指免受政治权力干扰的权利:而积极自由是指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近年来,西方自由放任主义者对积极自由或积极权利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他们看来,积极权利有三大罪状.一是极其昂贵.无论是充分就业,医疗保险,最低收入保障,失业救济,还是残疾人士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人福利都需要政府负担庞大的公共开支.二是侵犯私有产权.政府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征税从一部分国民那儿搜刮来的.在自由放任主义者眼中,"税收即盗窃"(Taxationisstealing).靠转移支付来保证积极权利的实现无异于劫富济贫,当然是一种犯罪. 三是扩大了政府的规模与权限.自由放任主义者的天敌是政府,他们的理想是"不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而伴随积极权利而来的必然是福利国家;伴随福利国家而来的必然是政府规模和权限的扩大.自由放任主义者希望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积极权利的实现要靠政府,是有成本的;消极权利的实现不需要靠政府,是没有成本的.霍姆斯和桑恩斯坦的第一条推Frontiers天涯。

改革先锋厉以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把脉者

改革先锋厉以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把脉者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过去四十年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始终是争论的焦点。

体制的力量也无法准确把握住这里的边界和尺度。

于是,就有了经济学家在一旁把脉,帮助中国“摸着石头过河”。

而厉以宁是把脉准确的那一位——主张常被高层采用,从而改变历史轨迹。

同学代填志愿改变其一生1930年11月22日深夜,在中国历史名城南京,一个可爱的男婴降临世间,家里人为之取名为——厉以宁。

“以”是排行,“宁”指出生于南京。

改革先锋厉以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把脉者他,是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倡导者。

有人说,没有他的股份制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股份制改革;也有人说,他的一席话,可以震动中国证券市场,影响“熊”“牛”的大决斗,动摇股市涨跌。

他,从1978年思想解放开始,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中的每一次前进与彷徨,每一次探索和成功。

他,就是厉以宁!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他4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1年,厉以宁考上竞争激烈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名校雅礼中学。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爱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长期的读书生活陶冶了厉以宁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扩大了他的胸怀,催使他的思想人格日趋成熟。

他将心中的情感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每当他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

厉以宁经典言论:中国要培养大量新民营企业,新型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

厉以宁经典言论:中国要培养大量新民营企业,新型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

厉以宁经典言论:中国要培养大量新民营企业,新型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厉以宁经典言论:中国要培养大量新民营企业,新型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厉以宁在当天举行的2008年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做此表示。

他称,新的民营企业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源自地方小企业,是硬拼出来的;此外,民营企业里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这是民营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厉以宁表示,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产权爱护,在法律上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对民营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实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质量。

此外,还要解决人才问题,做好人才选拔工作。

本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3.55+0.28%,诊股)业协会等共同主办,是效劳于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全国性、专业性展会,旨在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对接交易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倾斜。

6月19日,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名誉院长、驰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中国REITs市场建设与金融改革论坛上表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新型企业家。

当前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激励每个人积极参与创新。

厉以宁教授以经典的“推销员到寺庙推销梳子〞的案例为例,表明一个产品的关键在于产品功能的开发。

厉以宁教授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放到当下是不准确的。

他解释道,因为只有通过创新,只有改变思路,才有可能实现成功。

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小成功,才可能会有中成功,有了中成功才能有大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很多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失败后没有新思路,只会继续失败。

“我们现在大量年轻人在市场中打拼,他们应该要懂得这些道理。

〞他说,才能不断有新路产生,新路就是新的功能、新的产品、新的意见,这些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产生。

厉以宁教授认为,现在的企业家精神已经与早期不一样。

他表示,创新不再仅是新生产要素的重组,更重要的是信息重组,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就越有可能实现创新,越有可能实现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关于国家经济发展优势的创造,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如何看待红利的消失。

我们经常讲到红利的消失就是指发展优势的消失,具体来讲,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消失了,红利的消失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现象,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特殊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必须转型,这是发展战略有待于重新制定的经济转型的问题,转型成功就会出现新的发展路途。

经济发展转型成功还是不成功?那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将来发展前途的问题。

经济如果转型不成功,那就衰退停滞,这也是有先例的。

拉丁美洲国家有过一个教训,可惜一些发展中国家认识不到转型的必要性,任何留恋原有的红利和原有优势的想法都会造成恶果。

主要是三个恶果:第一,信心的丧失,认为自己失去了以往的优势。

第二,实体经济领域投资纷纷将企业迁到较晚的发展中国家,结果对本国经济的前景不利。

第三,本国实体经济的产业空心化,资金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使资产泡沫扩大,经济陷入更深的陷阱,停滞不前,缺乏后劲。

第二,新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当中重要的根据,一个国家在发展不同阶段都会有人力资源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会转变的,以日本和韩国为例,不同时期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变使得经济能够发展下去。

在发展前期,人口红利通常是指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是发展前期成本低的主要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经依赖低成本而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

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是会消失,是旧优势的结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旧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形成新的人口优势,以中国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人口红利将会出现,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意味着技工时代的开始,相对于后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尚未进入技工时代,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工资仍然大大高于中国。

因此技工时代将给中国以明显优势,而且技工时代再进入高级技工时代、专业人才时代,优势仍然是存在的。

这里特别要强调,因为现在企业界有一种信心不足的现象,廉价劳动力优势没有了,我还靠什么呢?不要着急,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

我们的技工比后发展的国家,柬埔寨、印尼水平都是要高的,而且我们的工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要低,这就是优势,新人口红利不就来了吗?小微企业是技工培训和成长的重要基地之一,许多小微企业的主人就是有专长的熟练技工,他们发展优势的创造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经济学家2012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编者按:2012年,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等学者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获第五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本届论坛中,学者们就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进行了演讲。

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此次盛会的成果。

5亲手教出来的徒弟也都是有专长的。

为这个问题我专门在重庆和贵州做了考察,小微企业能力非常强,都是自己干了多少年的汽车修理工,小的汽配修理厂什么样的车都能修,还可以制造一些配件,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我们的优势。

许多发达经济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小微企业,他们或者是大型企业的合作伙伴,为他们生产零部件,或者供应原材料和原料,许多小微企业以自己的技术为特长生产名牌产品,他们都以熟练技工和熟练人才而著称。

我去德国考察,德国小微企业技术非常好,我到规模不大的陶瓷厂,在那儿仔细看,人不多,比中国的瓷器好,在国际上销路很好。

第三,新资源红利。

资源红利原来是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前期,土地较多,较便宜,矿产较多,较便宜,这就是当初的资源红利。

除非是真正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会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越来越紧张,有时也就没有了,应该看到这就是旧的资源优势,新的资源优势,新的资源红利体现的科学技术先进性。

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在于科学技术利用,比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新能源等都是先进的成果。

今年放暑假我在内蒙考察,内蒙兴起一种新的产业就是草场业,很多民营企业在那里投资。

因为中国牛奶不行,牛奶不行原因何在?吃的草不行,草的质量不行,必须掺乱七八糟的东西,以提高奶的蛋白质含量,对人体有害,不让那么做了。

内蒙的草全部种新的了,是自己经过研究而种的抗旱的、省水的、营养丰富的草,效果非常好。

内蒙振兴草场业,从而新的资源优势就来了,而且发展方向很明确。

三个发展方向:第一,草的质量好。

要用我的草,你可以跟我订合同,我给你把草换了,草的更新期很长,不是像一般的草一下就换了。

再一个就是根据草场的草的特点,给城市的草地,城市的高尔夫球场全部换新草,销路很好。

第三,草场机械,省人工。

某些方面新的资源红利和新的人口红利结合在一起,没有熟练技工和技术专家谈不到科技的突破,也就没有新的资源红利。

新的资源红利同样需要创造,有了新资源优势,发展必定持续进行。

新资源红利要靠科学技术的突破:一是要有新的发明,二是要把新的发明应用在经济领域,使这些成果在经济当中产生效率,新的科技突破靠发明家,市场开拓得靠更多的企业家。

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需要更多的发明家、更多的企业家,需要调动更多发明家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就涉及到新的制度创新问题,没有合适的发明家和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新的资源红利依然是一句空话。

乔布斯之所以能成功,不在于他个人的天才,而在于他的成长有适宜的制度环境,那儿有产权激励体制,于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在乔布斯身边形成了。

第四,新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又称为制度红利和体制红利,通过改革让制度得以调整,从而推动着经济的前进。

旧改革红利是指原有的改革措施带来的优势,但它是逐渐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这是必然的,旧改革红利如果不进一步改革,那将是体制优势耗尽之时。

所以制度调整,改革必须及时推进,继续改革才能保证新改革红利的出现,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不继续调整制度是不可能形成改革的新动力,我们可以举80年代农业承包制,乡镇企业兴起,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

为什么1979年农业承包会推行这么快呢?因为人民有愿望,这个愿望是吃饱肚子,所以改革措施在四川、安徽等几个省试点后,马上全国学习,这就形成了农贸市场什么东西都有了,过一段时间,粮票、油票全取消了,这就是制度所导致。

乡镇企业兴起,80年代中期,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现象,挤长途汽车和火车的,穿着西装,大包小包挤火车的乡镇企业的推销员,带着样品,带着订单走遍全国寻找自己的市场,不由国家分配产品,自己找销路。

很快的,计划体制之外的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计划体制就打破了。

甚至在八十年代最后两年,在沈阳、四川我看见过,农贸市场有摊位卖股票,摆地摊卖股票,这意味着什么?因为乡镇企业是靠集资形成的,股票是不能退,退股不行,可以转卖,于是出现了全世界没有的农贸市场摆摊位卖股票现象,中央就发现了当代财经2013年第1期总第338期6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组织了四百名科技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分赴十几个省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调整,这项研究的成果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理论问题》结集出版,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的奠基之作。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入这个团队,我的第一本著作是和孙尚清先生合著的《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后来我主要是在另外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研究中国的周期波动与结构波动的关系,二是研究企业行为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篇论文《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

这里结合过去所做的理论研究以及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加快推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环境。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很多的理论经济学家关注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宏观环境、经济增长速度、宏观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换句话来说,真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个人以为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整体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

如果宏观经济环境非常紧,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过旺,这样过热的状态可能不利于结构调整,因为几乎所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可以销出去,企业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的动力不够强。

从宏观上看,经济过热的时候,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没有更多的可以转移到其他新兴行业和需要发展的行业。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经验分析都说明,经济过热的时候,结构一定是在恶化。

例如,经济在过热的状态,能源消耗的效率一定会有所降低。

总需求结构中投资和消费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经济增长过快的时候,投资率较高,消费率较低。

从中国实际来看,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一定是投资率上升的阶段;反之,在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投资率也下降。

营造环境,力促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这个问题,于是就加快了证券法的制定,上海、深圳交易市场就出台了。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突破,有了新的制度优势,才能够保证新的人口红利,新的资源红利的出现,新制度的优势,是靠制度不断地调整而形成的,按制度改革优先才能够有技工时代,才会有科学技术的突破。

当前都在谈改革,最需要的改革是什么呢?最急迫的改革是什么呢?最急迫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体制要赋予企业自主经营权,取消所有制旗帜,打破行业垄断,缩小审批范围,这是最重要的,把这个东西一改,其他就很容易推进了,比如财政体制怎么改,金融体制怎么改,资源体制怎么样改,最要紧的就是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者。

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必须加快改革,以便创造新的制度优势,唱衰中国经济是没有根据的。

今后中国经济会有持续增长和新的发展动力。

总之,对发展优势问题,对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问题,不仅要有新的认识,更需要有行动,优势来自于创造。

责任编校:徐鸣!!!!!!!!!!!!!!!!!!!!!!!!!!!!!!!!!!!!!!!!!中国经济学家2012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