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

合集下载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1)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1)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及颈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这些间隙相互通连,一旦感染,炎症可迅速蔓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1)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可通过根尖孔、牙周膜等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有龋齿未及时治疗,龋洞内的细菌不断繁殖,感染牙髓,引起牙髓炎。

牙髓炎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细菌通过根尖孔扩散到周围的颌面间隙,导致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1)多见于儿童。

扁桃体炎、咽炎、腮腺炎等口腔颌面部周围的腺体炎症,可通过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儿童患有扁桃体炎,细菌通过淋巴引流进入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的外伤、手术等,如果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颌面间隙感染。

(2)例如,口腔颌面部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如果未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细菌容易侵入,引起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1)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患有肺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颌面间隙,引起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1)红肿: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

红肿的范围可因感染的间隙不同而有所差异。

(2)疼痛: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疼痛的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搏动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3)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

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张口进食。

(4)波动感:当感染形成脓肿时,局部可出现波动感,触之有柔软的感觉,表明脓肿已经成熟。

2. 全身症状(1)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8℃以上。

颌面间隙感染分类及特点

颌面间隙感染分类及特点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最新护理教学ppt---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ppt课件

最新护理教学ppt---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ppt课件

未来护理发展方向与展望
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特点,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和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 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发挥中医护理在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 优势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
其他原因
非牙源性感染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颈部间隙感染(如淋巴 结炎、甲状腺炎等)、口底多间隙感染(如口底蜂窝织炎、 口底脓肿等)等。这些感染可由临近组织的炎症、损伤或感 染引起。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包括疼痛 、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压痛 明显等。这些症状可因感染部位和严 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合理使用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医 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和 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 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
护理操作风险防范
加强培训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专业 技能和素质。
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护士对安全 风险的防范意识。
建立静脉通道
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 时用药和补液。
实施护理措施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相 应的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等。
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注意病人感受
在操作过程中,要关注病人的感受和 需求,尊重病人的权利和隐私。
保持无菌操作
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疼痛程度等。

颌面部间隙

颌面部间隙

6、临床特点: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 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 张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脓肿难以自行破 溃,也不易触到波动感。
7、切口: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 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前庭黏膜转精折品课处件 切开,口外切开多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 ,切断颈阔肌后通过下颌支后缘与翼内肌 之间进入脓腔。
精品课件
向前-颊间隙,
向后-咽旁间隙 向外-咬肌间隙
精品课件
通连: 向下-舌下,颌下间隙,
通连:
精品课向件 后-咽旁间 隙 。
通连:
精品课件 颅内-颅 底神经血 管。
(五):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
1.部位:颅中窝底。
2.界限:前界为上颌结节及上颌颧突 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精品课肌件 ;内界 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为下 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为蝶骨大翼的 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借助翼外肌下 颌平面与翼下颌间隙分界。
一:颌面部间隙
精品课件
(一):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 1.部位:眶下方 2.界限: 上界-眶下缘 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鼻侧缘 外界-颧大精品肌课件 前界-表情肌 后界:以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骨前壁。
3.内容:蜂窝组织,眶下神经及血管,眶下淋巴结。
4.通连:
向后-颊间隙。有面静脉及面动脉经过,
向后-咬肌间隙 与翼颌间隙 向前-眶下间隙 向精品上课件 -颞间隙与 颞下间隙。
精品课件
向前-眶下间隙
颊间隙感染
精品课件
磨牙根尖部位的感染而致
6、临床特点:取决于脓肿形成的部位,颊部皮肤皮肤 或黏膜下的脓肿,病程进展缓慢,肿胀或肿胀的范围较 为局限,但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肿胀范 围波及整个颊部,并可向相通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 染。 7、切口:脓肿形成后应按脓肿部位决定精品课由件 口内或从面 部作切开引流。口内切口应在脓肿低位,即口腔前庭、 下颌龈颊沟之上切开;颊部皮下脓肿可在脓肿浅表皮肤 沿皮肤皱折线切开。广泛颊间隙感染应从下颌骨下缘以 下1~2cm做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从切口的皮下向 上潜行钝分离进入颊部脓腔。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infratemporal space

范围:位于颅中窝底。前界:上颌结节及上 颌颧突后面;后界:茎突及茎突肌肉;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下颌支上 份及颧弓;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 下嵴;下界:翼外肌下缘。内容颌内动静 脉,翼静脉丛,三叉神经2、3支。与颅内、 眶内、海绵窦等相通。

界限:上界:下颌骨下缘;前界:二腹肌 前腹;后界:二腹肌后腹;下界:舌骨。 内容颌下腺及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 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
交通:舌下、翼下颌、咽旁、髁 下、颈前间隙及颈动脉三角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下颌后 牙的炎症;儿童颌下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颌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胀、发红、疼 痛,轻度张口受限和吞咽痛。下 颌骨下缘轮廓不明显。

界限:咽腔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 叶间。前界: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上缘; 后界:椎前筋膜;上界:颅底;下界:舌 骨。茎突及其肌群分其为前、后间隙。内 容咽深动、静脉或颈内动、静脉,及9-12 对脑神经。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底下连纵隔。
交通:翼下颌、颞下、舌下、下 颌下及咽后间隙交通。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牙齿病 变;腭扁桃体炎等
咬肌间隙感染 infection of the masseteric space


界限: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间。前 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后缘;上界: 颧弓下缘;下界:咬肌在下颌支附着处; 内界:下颌升支骨板;外界:咬肌。 交通:颊、翼下颌、颞、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下颌智齿冠周炎,下 颌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相 邻间隙感染扩散。
治疗:切口在下颌骨下缘下 2cmb于平行下颌骨体、长3- 7cm,钝分离入脓腔。

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九版口腔科学精品课件

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九版口腔科学精品课件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关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颌骨骨髓炎的治疗、第五节和第六节请自习。 参考书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思考题和练习题
1.你和你周围的同学有没有患过智齿冠周炎?如果有,收集这种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并发症,总结都 采用过怎样的治疗方法,疗效如何? 2.试比较咬肌下间隙和翼下颌间隙感染的异同点。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重点难点
掌握 颌面部感染的特点,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颌面部各个间隙感染的来源、表现和脓肿切开引流的位置
了解 各种颌骨骨髓炎的表现、诊断;颜面部疖痈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上颈深部间隙脓肿
翼下颌、咬肌下、颞、 颞下多间隙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
颊间隙感染
(一)病史:(自习)
四、诊断
(二)症状:(自习)
(三)体征:(自习)
(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
(五)影像:B超。
(六)穿刺抽脓
黄色黏稠或脓血混合(桃花脓)或灰暗而稀薄,恶臭。
五、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支持疗法——降温,营养,水电平衡。 2.抗生素治疗——头孢霉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合并厌氧菌感 染时)。 3.中药——清热解毒剂。 足量、足程、有效,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进行调整。
(二)病因
1.人类进化,下颌体缩短,萌出空间不足 2.阻生或正在萌出的牙冠周围软组织盲袋,不易自洁,适宜致病菌生长繁殖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萌出压力、咬伤、抵抗力下降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分析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分析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它往往由各种细菌引起,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来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旨在增加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25岁的女性,近期出现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症状。

她抱怨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和疼痛,并且伴有高烧和乏力。

她还注意到有口臭和咬合困难的现象。

经过初步检查,发现她的脸颊有一块肿胀的区域,并有明显的红斑和渗液。

病情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是由感染进入口腔组织引起的,可能是由于牙齿龋坏、智齿问题、牙龈疾病等。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感染:牙龈炎症、智齿发炎或牙根周围炎症。

牙龈炎症是指牙龈组织发炎的情况,可以由于牙齿周围的细菌感染、刷牙不当或牙垢过多引起。

智齿发炎可能是由于智齿生长时牙床组织受到挤压或感染而产生的炎症反应。

牙根周围炎症则是由于牙根附近的组织受到感染和炎症引起的。

治疗方法: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不同原因,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牙龈炎症,患者应积极改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洗牙等。

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口腔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并且进行局部治疗,如口腔漱口药水或药膏。

智齿发炎的治疗常常需要拔除智齿,尤其是当智齿对周围牙齿产生影响或疾病反复发作时。

在拔除智齿之前,口腔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减轻感染症状。

拔牙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会引起刺激的食物。

对于牙根周围炎症,口腔医生可能会选择根管治疗,即清除牙根内的感染物质并填充根管,以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预防措施: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最佳方法是通过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来预防。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到口腔医生那里进行洗牙,可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的含糖食物和饮料,因为细菌会利用糖分导致牙齿腐蚀。

总结:口腔颌面部感染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甚至危及健康。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

翼下颌间隙
解剖: 位于下颌升
支内侧骨壁与翼内
肌之间

内容: 下颌神经分
支、下牙槽动静脉
感染来源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
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感染特点

翼下颌韧带区红肿、疼痛 颌后区皮肤肿胀,下颌角内侧深压痛


张口受限,吞咽疼痛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in infants

概述:
新生儿和3岁内幼儿,非牙源性感染
(血源性、创伤性和接触性)

自学内容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in infants
概念:
下颌第三磨牙 冠周炎或下颌 磨牙根尖周炎
翼颌间 隙感染
下颌第三磨牙 冠周炎或根尖 感染或医源性 感染
颌下间 隙感染
成人:下颌第三 磨牙冠周炎或下 颌磨牙根尖周炎 婴幼儿:化脓性 淋巴结炎
口底蜂 窝织炎
五间隙感染 牙源性、腺源性、 口咽损伤继发性
眶下区红肿 热痛,眼睑 的水肿
上颌前牙或前磨 牙前庭沟粘膜转 折出
⑴切口低位,口内不口外,顺皮纹较隐蔽 ⑵操作快、准、轻,勿挤压; ⑶口内引流橡皮片,口外引流橡皮管,深部 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
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

解剖--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预防性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洁牙、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 腔黏膜等。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灶和并 发症。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再认识
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多样性
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等多种类型,其临 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各异,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04
常见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及其 诊断
Chapter
牙源性感染
智齿冠周炎
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 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 冠周炎多见。
根尖周炎
牙周脓肿
牙周炎发展到晚期,出现深牙周袋后 的一个常见伴发症状,它是位于牙周 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中的局限性化脓 性炎症。
牙齿根尖周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常表现为患牙咬合痛、牙龈反复肿胀 等。
• 多学科协作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治 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口腔科、耳鼻喉科、放射科、检验科等。未来应进一 步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 全面、高效的治疗服务。
• 面临的挑战:尽管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但仍 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些罕见或复杂的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 疗方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多,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探 索,不断完善和优化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04
食欲减退
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导 致食欲减退,甚至恶 心、呕吐。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
4、腺源性感染炎症表现较缓慢,早期为浆液性炎症,然后进入化脓 阶段,称为腺性蜂窝织炎;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 极为严重。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根据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时期,给予全 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1、 局部治疗: 炎症早期可外敷药物、针灸、封闭和理 疗,有消炎、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药有金 黄散、六合丹,敷于患处皮肤表面,可使炎症消散或局限。
感染来源多为下颌牙齿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周炎 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或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或颌下淋巴结炎扩散。
全身症状明显,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白细 胞总数升高。
五、口底蜂窝织炎
治疗: 应首先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可根据病人呼吸困
难程度考虑是否做气管切开术;经静脉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控制感染,适量应用激素、输血等以改善全身情况。局部 应尽早作切开引流,减轻张力,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避 免机体吸收毒素而加重病情发展。
,为了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 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切开引流术的指征: 1、牙源性感染3~4d,腺源性感染5~7d,经抗生素 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 明显增高者; 2、 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3、 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4、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 5、 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并发症】 1、咬肌间隙脓肿或边缘性骨髓炎; 2、颌下间隙脓肿及口底蜂窝织炎; 3、感染向前方,顺外斜线在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处形成脓肿,
穿破而形成瘘,易误诊为第一磨牙根尖感染或牙周病变; 4、翼颌间隙、咽旁间隙或扁桃体周围脓肿; 5、感染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向外前方扩散形成颊部脓

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处理方法介绍
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 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 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
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间隙感染,应及 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 力。
并发症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脓毒症、 颅内感染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管、神经分布特点
血管分布
颌面部血管丰富,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供应 面部血液。
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是颌面部主要的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 颌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
生理功能及意义
咀嚼功能
通过下颌骨、牙齿和咀嚼肌的协同作 用,实现食物的咀嚼和磨碎。
02
言语功能
颌面部肌肉和骨骼的运动与协调,使 得人类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和语言。
治疗措施
清创处理、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等。
04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思路
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表现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表 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 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 张口受限、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 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 增加;脓液培养可明确致 病菌种类。
影像学检查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 帮助了解感染部位、范围 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05
治疗原则与措施
早期治疗原则
及早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 像学检查,尽早明确感染 部位和范围。
积极治疗
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扩散,减轻局部症状。
密切观察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
感。
淋巴结肿大
感染可引起颌下或颏下 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化脓
感染部位可形成脓肿,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可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乏力
感染可引起全身乏力,患者精 神萎靡,容易疲劳。
食欲不振
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03
创伤与手术
颌面部创伤、手术、拔牙等操作可导致病原菌侵入颌面部组织间隙,引
发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与季节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预防与控制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 洗牙,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如避免使用锐利的牙 签剔牙,避免吃硬的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如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应及时 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01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颌面部各组织之 间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间隙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
淋巴结炎

(参考课件)颌面部间隙感染

(参考课件)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底、咽旁者则出现进食、吞咽或呼吸困难。 3. 4.
7
诊断 1.
(1) (2) (3) (4)
2.血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3.穿刺抽脓等方法 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一般化脓性感 染 抽出的脓液呈色稠脓或桃花脓 而腐败坏死性感染 脓液稀薄呈暗灰色 常有腐败坏死性恶臭 4.X线片有 助于诊断检查
脑脓肿、败血症等 . 4.焦虑 与症状严重导致全身不适及担心预
后不佳有关.
15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护理目标为,病人能 够:
1.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感觉舒适; 2.症状减轻,体温恢复正常; 3.无并发症发生; 4.情绪稳定,能说出正确应对方法,积极配合
治疗机护理.
16
• 护理措施 • 1.病情观察 • (1) 监测T、P、R、BP • a.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
颌面部间隙感染
概述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 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脓肿。
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 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
个间隙感染,如口底。
1
2
3
4
5
病因 1.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 如下颌第三磨牙冠
2.穿刺法 协助确诊深部脓肿有无脓液或脓肿的部位。 3.B超或CT检查 进一步明确脓肿的部位及大小;
或引导进行深部脓肿的穿刺或局部给药等。
4.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检查 确定细菌种类,必要时 作细菌敏感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实验室检查 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但重 度感染或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可无 明显增加,但有中毒颗粒和核左移出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如感染局限则称为脓肿。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型的间隙感染,其中包括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前间隙。

本指南不适用口腔颌面部重症、复杂的多间隙感染。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全身反应:轻症者全身无明显反应,重症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2.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高,皮肤紧张发亮、触之发硬、有压痛,可有可凹陷性水肿或波动感。

并伴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等。

(二)专科检查检查可发现感染的典型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感染中心区域可出现可凹陷性水肿;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可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标准牙片可以显示患牙牙体、根尖周、牙周的情况。

曲面体层片对于病灶牙的定位很有帮助,并对颌骨骨髓炎病变范围、破坏程度或形成死骨的部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CT和MRI检查:脓腔在增强CT上显示为环状增强影像,而脓腔内部则显示为密度较低区域。

与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成像较快且辐射剂量更小,也可用于感染的检查。

但锥形束CT对骨和牙齿等高密度组织显像较好,而对于软组织感染性病变的显像较差。

MRI检查可对深部脓肿进行较好的诊断,但其对骨骼和牙齿等结构的显示不如螺旋CT。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脓肿,但适用于较为浅表的脓肿。

此外,超声还可以引导脓肿穿刺或切开引流手术。

2.实验室检查在炎症的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

在重度感染或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增加,但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眶下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上界为眶下缘、 周界:下界为上颌牙槽突、 内界为梨状孔侧缘、 外界为、颧骨。
2、感染来源: 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 感染为多见。 3、扩散途径: 向眶内直接扩散→眶内蜂窝织炎。 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 静脉炎。 4、切口部位: 口内上颌尖牙或 前磨牙磨唇侧口 腔粘膜转折处。
致病菌: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致 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菌 为主。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合 感染。 内因:患者的年龄、感染发部 预后:取决于 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 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 外因:致病菌的种类、毒力数 量。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 间隙、咽旁间隙、舌下间隙、颏下间隙、 颊间隙、眶下间隙、尖牙窝间隙、颞间隙、 颞下间隙、口底间隙等。 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 其次是腺源性感染; 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 染少见。
四、下颌下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 上界为下颌骨下缘、 周界 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 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 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
2、感染来源: 成 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 磨牙冠周炎; 婴幼儿:继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 3、扩散途径: 向前侧→颏下间隙; 向内上侧→舌下间隙; 向后内侧→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 向下侧→颈前间隙。 4、切口部位: 下颌骨下缘下1.5-2cm,作3-5cm长的平 行切口。
切开引流的指征: ①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 腺源性感染5-7天,给抗生素治疗 后, 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细胞明显增高者。 ②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③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 抽刺抽出脓者。 ④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的切 开引流。 ⑤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4、切口部位:由一侧下颌角至对侧下颌角,
作平行于下颌下缘的弧行切
口,在颏部加作一纵行切口,
类似于“T”或“┸”形切开。

见 !
切开引流术的要点: ①切开部位应在脓肿低位。 ②尽可能在口内引流;皮肤部作切口引流应 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外切口。 ③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 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且切口内外 给应等大。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忌挤压。 ⑤建立引流。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 浅层用橡皮条引流;深部用凡士林沙条或 橡皮管引流。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 感染的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
感染的来源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 ②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③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 ④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五、口底蜂窝织炎: 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和 颏下间隙5个间隙的弥散性感染。 2、感染来源: 多见是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 周病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 其次是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扁桃体炎口 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散。
3、治疗:①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 ②局部应尽早作切开引流。
颌 面 部 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特点: 1、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菌。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3、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且静 脉常无瓣膜。 5、颜面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也是细 菌常驻的部位,又暴露在外。

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 的三角区。 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很容易 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2个途径 进入颅内海绵窦。
三、翼下颌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骨板之间。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在下颌角内侧的附着、 周界: 前界为颞肌和下颌支前缘、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和腮腺、 内界为翼内肌、 外界为下颌支内侧骨板。
2、感染来源: 以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为多见。 3、扩散途径: 向上扩散至颞间隙和颞下间隙; 向前扩散至颊间隙; 向前下扩散至下颌下间隙和舌下间隙; 向内扩散至咽旁间隙。 4、切口部位: 切口在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5cm的弧 行切口,
二、咬肌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颧弓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 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 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 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 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4、切口部位: 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长5cm的 弧行切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