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大师版)配套教学教案:5.2 第2课时 加减法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2.平面直角坐标系(二)一、学生起点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二节内容。
本章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而且也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同时又是一次函数的重要基础。
《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教学任务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三)图形与坐标中关于坐标与图形位置中的(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参见例66)。
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在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过程与方法: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 一次函数的图象》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第四章一次函数4.3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一次函数图象的画图过程,初步了解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经历一次函数图象变化情况的探索过程,发展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2.能熟练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难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正比例函数y=-2x+1的图象的画法》动画或图片,《两点法画图象》的动画,《一次函数y=2x+3,y=-x,y=-x+3和y=5x-2的图象的画法》动画或图片.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1.什么叫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2.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请画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探究新知】1.师: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那你们知道一次函数y=-2x+1 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如何作出一次函数?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以下几点:(1)函数的图象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2)这些点在坐标系中是一对一对的有序实数.(3)此解析式实际上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对一对的x、y值可看作是图象上的点的坐标.(4)要找出它的某个点,实际上就是求出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解.(5)把x的值作为横坐标,y的值作为纵坐标.(6)把函数作图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的解的问题.例画出一次函数y =-2x +1的图象。
解:列表: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
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2x+1的图象,它是一条直线。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课时(含答案)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课时(含答案)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 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索与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3.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积累解决几何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难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利用这两个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四、相关资源《三角形外角》动画,《三角形其他外角》动画.五、教学过程【新知导入】△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请试着画出△ABC的其他外角.设计意图:外角概念探究意义不大,所以直接明晰这一概念,通过在图中标注其他外角,深化学生对外角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图中标注其他外角的过程也为发现有关外角的结论做了铺垫.【合作探究】图中,∠ACD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通过学生讨论,发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已知:△ABC.求证:∠ACD=∠A+∠B,∠ACD>∠A,∠ACD>∠B.证明:∵∠A+∠B+∠ACB=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180°-∠ACB(等式的性质),∵∠ACD+∠ACB=180°(平角的定义)∴∠ACD=180°-∠ACB(等式的性质)∴∠ACD=∠A+∠B(等量代换)∴∠ACD>∠A,∠ACD>∠B.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设计意图:希望发现有关外角的两个定理.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关系既可以是不等关系,也可以是等量关系.【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C=∠C(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DAC=∠C(等量代换)∵∠B+∠BAC+∠C=180°∴∠B+∠BAC+∠DAC=180°即:∠B+∠D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例题的图形较复杂,可以给出分析过程,鼓励学生先自行解决,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想一想”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种解法,开拓学生思维.例2 如图,P是△ABC内的一点,求证:∠BPC>∠A.解析:由题意无法直接得出∠BPC>∠A,延长BP交AC于D,就能得到∠BPC>∠PDC,∠PDC>∠A.即可得证.证明:延长BP,交AC于D,∵∠BPC是△PDC的外角(外角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ABD的外角(外角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方法总结:利用推论2证明角的大小时,两个角应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若不是,就需借助中间量转化求证.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同时体会某些不等关系的递推和论证过程.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如还可以连接AP,并延长AP交BC于点D ,这时∠BPC 和∠A分别被分成了两个小角,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可以证明.【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的对错.(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的所有外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的内角和的2倍.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小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外角.()√2.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C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3.如图所示,若∠A=32°,∠B=45°,∠C=38°,则∠DFE等于( )BA.120°B.115°C.110°D.105°4.如图,AB//CD,∠A=37°, ∠C=63°,那么∠F等于()A.26°B.63°C.37°D.60°5.如图,如果∠1=100°,∠2=145°,那么∠3等于( )A.110°B.160°C.137°D.115°解析: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等于任意两个内角的和.6.如图,求证:(1)∠BDC>∠A.(2)∠BDC=∠B+∠C+∠A.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外角定理.六、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角形外角及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七、板书设计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022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2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课时加减消元法课件北师大版
有很多方程组都可采用此法解,请你用这种方法解方程
2 0组20x+2 021y=2 019
2
021x+2
020y=2
022.
【点拨】本题中方程的系数较大,仿照材料中的解法, 将两个方程相加后可约去系数,为解题提供便利.
解:2 2
020x+2 021x+2
021y=2 020y=2
019,① 022.②
若既不相等也不互为相反数,则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某个 _未__知__数__的__系__数__变__为__相__等__或__互__为__相__反__数___; (2)加减:把两个方程的两边__相__加__或__相__减_____进行消元; (3)求解:解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 (4)回代: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__代__入____方程组中某个简单的 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点拨】解分母中含字母的方程组,可利用换元法将其转 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解后还需要再求出原未知数.
解:设1x=p,1y=q,则原方程组可变形为53pp+-22qq==1113,. 解这个方程组,得到它的解为pq= =3-,2. 由1x=3,1y=-2,求得原方程组的解为xy==-13,12.
14.已知a2+ a-2b3= b=3c-,8①c ②且 abc≠0,求43aa-+34bb++2cc的值.
x=2 D.y=12
4.用加减法解方程组23xx--32yy==57,②①时,用方法②×2-①×3, 可消去未知数 x.那么方法__②__×__3_-__①__×__2___可消去未知数 y.
(答案不唯一)
*5.(2020·嘉兴)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2+x-3yy==41,②①时, 下列方法中无法消元的是( )
3x+8y=14,① 7x+2y=16.②
八年级数学上册2.7二次根式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2.7二次根式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如何化简二次根式。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二次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二次根式运算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二次根式运算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根式的运算。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8cm,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对二次根式运算规则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讲解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并进行一些化简练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Hale Waihona Puke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它们各驮了多少包裹呢?
• 设老牛驮了 x 个包裹,小马驮了 y 个包裹。 • 老牛驮的包裹数比小马驮的多2个,由此你能
得到怎样的方程? • 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它们各
有几个包裹?
昨天,我们8个人去红山公园玩,买门票花了 34元,每张成人票5元,每张儿童票3元,他 们到底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儿童呢?
由题意得 y-10=(3 x-10) y=2 x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习题5.1 1、2、3 。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习题。
第1课时 代入法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对于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老牛和小马到底
各驮了几个包裹呢?
方程组 x-y=2
① 你会解吗?
x+1=2(y-1) ②
由①得 y=x-2. ③ 由于方程组中相同的字母代表同一对象,所以方程② 中的y也为x-2,可以用x-2代替方程②中的y,这样得到: x+1=2(x-2-1). ④ 解一元一次方程④得到 x=7. 再把x=7代入③,得 y=5.
解:将②代入①,得 3(y+3)+2y=14,
3y+9+2y=14,
5y=5,
y=1.
将y=1代入②,得
x=4.
经检验,x=4,y=1适合原方程组.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x=4,
y=1.
例2 解方程组 2x+3y=16 ① x=y+3 ②
解:将②代入①,得 2(y+3)+3y=16,
5y=10,
y=2.
x+2y=3. y=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2-7二次根式(第2课时)教学详案
第二章实数7二次根式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应用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2.会用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简单运算.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重要的是培养这种类比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应用;难点:会用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简单运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满足什么条件的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试化简下列二次根式:√8,√18,√80,√0.5, √18,√20.(2√2 ,3√2 ,4√5 ,√22,√24,2√5)2.上述化简后的二次根式有什么特点?你会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类?几个二次根式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最简根式分别为√2 ,√5两类,即√8 ,√18 ,√0.5 ,√18为一组;√80 ,√20为一组.探究新知活动1: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1.填空(1)√4×√9=6,√4×9= 6 ;√16×√25=20,√16×25=20;√4√9=23, √49=23;√16√25=45, √1625=45.(2)用计算器计算:√6×√7≈6.481,√6×7≈6.481 ;√6√7≈0.925 8, √67≈0.925 8.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4×√9 = √4×9;√16×√25=√16×25; √6×√7= √6×7;√4√9=√49; √16√25=√1625; √6√7= √67.观察上面的式子得上节课的规律:√ab=√a·√b(a≥0,b≥0);√ab =√a√b(a≥0,b>0).反过来也成立:√a ·√b =√ab (a ≥0,b ≥0);√a √b =√a b (a ≥0,b >0). 【例1】计算:(1)√6×√23; (2)√6×√3√2; (3)√2√5. 【解】(1)√6×√23 =√6×23=√4=2;(2)√6×√3√2=√6×3√2=√6×32=√9=3; (3)√2√5=√25=√2×55×5=√105.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1)√(−4)×(−9)=√−4×√−9 ;(2)√41225×√25=4×√1225×√25=4√1225×25=4√12=8√3.解:(1)错. √(−4)×(−9)=√36=6;(2)错. √41225×√25=√41225×25=√11225×25 =√112 =4√7.做一做:(1)3a 2·2a 3= 6a 5 ,(2)(a +b )(a -b )= a 2−b 2 ,(3)(a ±b)2=222a ab b ±+, (4)(554−772) ×18= 554×18-772×18=112-. 【例2】计算:(1)3√2×2√3; (2)(√5+1)2;(3)(√13+3)(√13−3);(4)(√12−√13)×√3; (5)√8+√18√2. 【解】(1)原式=(3×2)×(√2×√3)=6√6;(2)原式=(√5)2+2×√5×1+1=5+2√5+1=6+2√5;(3)原式=(√13)2−32=13-9=4; (4)原式=√12×√3−√13×√3=√12×3−√13×3=√36−√1=5;(5)原式=√8√2+√18√2=√82+√182=√4+√9=2+3=5.活动2: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1.(1)3x 2+2x 2= 5x 2 ;(2)x 2+2x 2+4y = 3x 2+4y .2.类比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想想如何计算√80−√45? 解:√80−√45=4√5−3√5=√5.3. √3+√5能不能再进行计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它们都是最简二次根式,且被开方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合并.【例3】计算:(1)√48+√3 ; (2)√5−√15 ; (3)(√43+√3)×√6.【解】(1)原式=4√3+√3=(4+1)√3=5√3;(2)原式=√5−√55=(1-15)√5=45√5; (3)原式=√43×√6+√3×√6=√8+√18=2√2+3√2=5√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一般地,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注意:1.加减法的运算步骤:一化简,二判断,三合并.2.合并的前提:只有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才能进行合并.课堂练习1.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2+3=5 B.2·3=6C.6÷2=3D.2(2=2.下列各式中,与√3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2B. √5C. √8D. √123.估计√32×√12+√2·√5的结果在( ) A.6至7之间 B.7至8之间C.8至9之间D.9至10之间4. √8与最简二次根式√m +1能合并,则m =________.5.若最简二次根式√3m −2n 2n+1与√3可以合并,求√mn 的值.参考答案1.A2.D3.B4.15.解:由题意得2n +1=2且3m -2n =3,解得n = 12,m = 43,即√mn =√12×43 =√23 =√63. 课堂小结1.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a ·√b =√ab (a ≥0,b ≥0);√a√b =√ab (a ≥0,b >0).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布置作业习题2.10第1,2题板书设计7 二次根式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a ·√b =√ab (a ≥0,b ≥0);√a √b=√a b (a ≥0,b >0).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一化简,二判断,三合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案一:整数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 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 能够运用整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整数的引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负数的概念。
2. 整数的比较与排序:通过数轴和大小关系进行比较与排序。
3. 整数的加法:掌握同号数相加、异号数相加的规律。
4. 整数的减法: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负数的概念和实际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解释:简明扼要地讲解整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 比较与排序:通过数轴绘制和比较大小的练,帮助学生理解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4. 加法运算:以同号数和异号数相加为例,讲解加法规律和口诀。
5. 减法运算:通过减法与加法的关系讲解减法运算的方法。
6. 实际问题训练: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进行求解。
教学资源- 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数轴绘制工具- 实际问题解决案例教学评估- 口头提问:随堂进行简单的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整数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
- 练册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 实际问题解决情况: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运算过程。
教案二:代数的引入教学目标- 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 能够进行代数表达式的简化和计算。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代数的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代数的概念。
2. 代数表达式:认识代数表达式的构成和基本形式。
3. 代数表达式的简化: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因式提取的方法。
4. 代数表达式的计算:能够进行代数表达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5. 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代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代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
2. 概念解释:明确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2.2第2课时平方根2-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在教学方法上,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视频等展示平方根的求解过程,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竞赛、抢答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方根的基本概念。平方根是一个数乘以自身得到另一个数的运算结果。它是解决几何计算和物理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计算一个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通过求2的平方根来得到答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方根的定义和求解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方根的双重性和非完全平方数的求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方根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方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具体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我尝试通过实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平方根的知识,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实数: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认识无理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1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无理数的概念;能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掌握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教学难点】无理数概念的建立.教学准备计算器、立方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有理数是如何分类的呢?1.有理数是如何分类的?【问题解决】有理数{整数(如−1,0,2,3,…)分数(如13,−25,911,0.5,…)2.除上面的数以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不同的数? 如圆周率π,0.020020002…上节课又了解到一些数,如a 2=2,b 2=5中的a ,b 不是整数,能不能转化成分数呢?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它们的真面目.[设计意图]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发现有理数不够用了,存在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的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揭示它们的真面目.第二环节:新知构建1.数的小数表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 究竟是多少呢?(1)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2)边长a 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呢?千分位呢?……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3)【思考】 a ,哪个更接近正方形的实际边长?【归纳总结】 a 是介于1和2之间的一个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则a 一定不是有理数.如果写成小数形式,它是有限小数吗?事实上,a =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做一做】 (1)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 的值(结果精确到0.1),并用计算器验证你的估计.(2)如果结果精确到0.01呢? (提示:精确到0.1,b ≈2.2,精确到0.01,b ≈2.24)同样,对于体积为2的正方体,借用计算器,可以得到它的棱长c =1.25992105…,它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逐渐缩小范围,借助计算器探索出a =1.41421356…,b =2.2360679…,c =1.25992105…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2.有理数的小数表示,明确无理数的概念思路一: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活动.【议一议】 把下列各数表示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3,45,59,-845,211. 【答案】 3=3.0,45=0.8,59=0.5·,-845=-0.17·,211=0.1·8·.分数化成小数,最终此小数的形式有哪几种情况?思路二:回忆小学我们学过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用到的π取多少?(3.14)它是确切的值吗?(不是,是近似值)那π是有理数吗?(不是)并且,我们还知道,利用计算机,现在π已经算到几亿分位,但是还是没有算出来.当然,π也不能化为分数的形式,所以π不是有理数,那π是什么数呢?【探究结论】 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即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强调】 像0.585885888588885…,1.41421356…,-2.2360679…等这些数的小数位数都是无限的,并且不是循环的,它们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圆周率π=3.14159265…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故π是无理数)【想一想】 你能找到其他的无理数吗?[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得出无理数的概念,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的能力,又感受到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建立了无理数的概念.3.例题讲解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3.14,-43, 0.5·7·,0.101000100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2). 解:有理数有:3.14,-43,0.5·7·; 无理数有:0.101000100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2).【强调】 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p q 的形式(q ≠0,p ,q 为整数且互质),而无理数不能.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无理数、有理数的概念、区别,感受数的分类.[知识拓展] 确定x 2=a (a ≥0)中正数x 的近似值的方法:1.确定正数x 的整数部分.根据平方的定义,把x 夹在两个连续的正整数之间,确定其整数部分.例如:求x 2=5中的正数x 的整数部分,因为22<5<32,即22<x 2<32,所以2<x <3,因此x 的整数部分为2.2.确定x 的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字.(1)将这两个整数平方和的平均数与a 比较,预测十分位上数字的取值范围,如两个整数2和3的平方和的平均数为22+322=6.5>5,所以x 的十分位上的数字一定比3小,不妨设x ≈2.2.(2)设误差为k (k 必为一个纯小数,且k 可能为负数),则x =2.2+k ,所以(2.2+k )2=5,所以4.84+4.4k +k 2=5,因为k 是小数,所以k 2很小,把它舍去,所以4.84+4.4k =5,所以k ≈0.036,所以x =2.2+k ≈2.2+0.036=2.236.实际估算中,整数部分的数字容易估计,十分位上的数字也可以采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估计,即2.12=4.41,2.22=4.84,2.32=5.29,因为4.84<5<5.29,所以2.22<x 2<2.32,所以2.2<x <2.3,所以十分位上的数字为2.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整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第四环节:检测反馈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B .有限小数是无理数C .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D .有理数是有限小数答案:C2.以下各正方形的边长是无理数的是 ( )A .面积为25的正方形B .面积为425的正方形C .面积为8的正方形D .面积为1.44的正方形解析:52=25,(25)2=425,(1.2)2=1.44.故选C .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3和5,则斜边长a 是有理数吗?解:由勾股定理得: a 2=32+52,即a 2=34.因为不存在有理数的平方等于34,所以a 不是有理数.4.已知-34,5,-1.4·2·,π,3.1416,23,0,42,(-1)2n,-1.4242242224…(相邻两个4之间2的个数逐次加1).(1)写出所有有理数;(2)写出所有无理数.解:(1)有理数:-34,5,-1.4·2·,3.1416,23,0,42,(-1)2n. (2)无理数:π,-1.4242242224…(相邻两个4之间2的个数逐次加1).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随堂练习.【选做题】教材习题2.2第2,4题.2.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x ( )A .1<x <2B .2<x <3C .3<x <4D .4<x <52.一个正三角形的边长是4,高为h ,则h 是 ( )A .整数B .分数C .有限小数D .无理数【能力提升】3.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2和3,则斜边长的平方是 ,则斜边长是 数.【拓展探究】4.设半径为a 的圆的面积为20 π.(1)a 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2)估计a 的值(精确到十分位,并利用计算器验证你的估计);(3)如果精确到百分位呢?5.在某项工程中,需要一块面积为3平方米的正方形钢板.应该如何划线、下料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那么,请你算一算:(1)如果精确到十分位,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如果精确到百分位呢?【答案与解析】1.A(解析:12=1,22=4.)2.D(解析:由勾股定理,得h2=42-22=12,没有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12,所以h为无理数.)3.13无理(解析:由勾股定理,可得斜边的平方为13,没有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13,所以是无理数.)4.解:(1)∵πa2=20π,∴a2=20.a不是有理数,因为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a≈4.5. (3)a≈4.47.5.解析:1.72=2.89,1.73=2.9929.解:(1)1.7米. (2)1.73米.板书设计2.1.2认识无理数1.数的小数表示.2.有理数的小数表示,明确无理数的概念.3.例题讲解.教学设计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借助寻找正方形边长这一“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估算、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讨论等途径,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得到无理数的概念.不足之处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和班级,这一探索过程所需时间较长,会影响后面环节的进行.再教设计知识分类整理环节,学生自主整理和接受会有一定困难,若学生学习例题后再进行知识分类整理可能会更好.感知过程是学生理解无理数这一抽象概念所必需的,所以绝对不能淡化.。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5.2.2加减消元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4x 4x
7 y -19, - 5y 17.
用加减消元法消去x,
得到的方程是( )
A.2y=-2
B.2y=-36
C.12y=-2
D.12y=-36
2.(20分)解方程组:
3.(10分) 若2amb2m3n与a2n3b8是同类项,则 m ______, n ____ .
评价标准:30-40分为优秀,20分为良好,20分以下不合格
2x y 5, ① 2x y 3. ②
解:①+②,得 4x=8
x=2
将x=2代入①,得 4+y=5
y=1 ∴原方程组的解是 x=2,
y=1.
解:①-②,得 2y=2
y=1
将y=1代入①,得 2x+1=5
x=2 ∴原方程组的解是 x=2,
y=1.
例:利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 3y 12, 3x 4 y 17.
总结归纳:
1.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互为相反数 时, 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 相加 .
2.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相等
时,
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 相减 .
像上面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简称加减法.
即时评价——检测目标1
(时间3min)
解方程组 22 xx
y y
5, 3.
① ②
评价标准:能独立正确计算且过程书写规范为A等级,在同桌的 帮助下完成为B等级
问题1:如何使未知数x的系数相同? 问题2:它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能否使未知数y的系数相同?
想一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思路是什么? 加减消元法主要步骤有哪些?
基本思路: 消元: 二元
一元
主要步骤:变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3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鸡兔同笼”等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找出等量关系.
2.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在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鸡兔同笼”等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找出等量关系.
难点: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引例】雉兔同笼题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
教师活动:
问题1: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预设答案: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问题2:你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
引导:你能根据得到的等量关系,用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答案:
列出方程组:
35 2494. x y
x y
+=
⎧
⎨
+=
⎩
,
问题3:你会计算这个方程组吗?预设答案: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第116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第2课时)》精品教案2
《平面直角坐标系》精品教案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图形中哪些点在坐标轴上,它们的坐标有什么特点?(2)线段EC与x轴有什么位置关系?点E和点C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线段EC上其他点的坐标呢?(3)点F和点G的横坐标有什么共同特点,线段FG与y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线段AG上的点都在x轴上,它们的纵坐标等于0;线段AB上的点都在y轴上,它们的横坐标等于0.(2)线段EC平行于x轴,点E和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EC上其他点的纵坐标相同,都是3.(3)点F和点G的横坐标相同,线段FG与y轴平行.活动探究二:想一想,回答下面问题。
(小组讨论,3min)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2、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3、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论。
并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即时训练5小题。
通过学习培养认真细致的自主学习态度;通过探究特殊点坐标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认知与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熟练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于x 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
位于y 轴上的点的横坐标等于0。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x 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纵坐标相同。
3、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横坐标相同。
图3-12是一个笑脸如图所示的笑脸中,(1)在“笑脸”上找出几个位于第一象限的点,指出它们的坐标,说说这些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2)在其他象限内分别找几个点,看看其他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不描出点,分别判断A(1,2),B(-1,-3),C(2,-1),D(-3,4)所在的象限。
活动探究三:想一想,回答下面问题。
(小组讨论,3min)1、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点坐标的特征?2、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1)当点P 落在一、三象限的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时,横、纵坐标相等,可表示为(a,a)(2)当点P 落在二、四象限的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时,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表示为(a,-a)置,写出给定点的坐标,学会根据点的位置对点进行划分。
3.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2课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2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在坐标轴上的点以及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2.知道不同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3.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数形结合意识.4.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坐标轴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特征,以及各象限内点的横、纵坐标的特征.难点:体会点的坐标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坐标的特征描述点的位置.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思考后回答.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预设: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2.两条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分成了哪几部分?(不包括坐标轴)预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即横轴和纵轴)把平面分成第一、二、三、四象限.3.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如何写出它的坐标?预设: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认真思考后回答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一方面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别向x 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4.根据坐标如何描出点的位置?如(-3,-4).环节二探究新知【探究】教师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下图是一个笑脸.(1)在“笑脸”上找出几个位于第一象限的点,指出它们的坐标,说说这些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提示:教师鼓励学生找出第一象限中的点,并指出它们的坐标.预设: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A(5,2),B(2,3),C(1,1)等.提问:这些第一象限内的点坐标有什么特观察与思考,并交流讨论.以笑脸为背景,引领学生探索同一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形结合意识.征呢?预设:它们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都是正实数.(2)在其他象限内分别找几个点,看看其他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提示:仿照(1)的方法进行探究第二、三、四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预设:第二象限的点的坐标:D(-2,3),E(-5,2),F(-2,1)等.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它们的横坐标是负实数,纵坐标是正实数.第三象限的点的坐标:G(-1,-1),H(-3,-3)等.第三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它们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都是负实数.第四象限的点的坐标:I(1,-1),J(3,-3)等.第四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它们的横坐标是正实数,纵坐标是负实数.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归纳下各个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吗?预设: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合作探究,交流反馈思考并交流讨论明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3)在“笑脸”上找出位于坐标轴上的点,说说这些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预设:在x轴上的点的坐标:A1(-3,0),B1(-2,0),C1(2,0),D1(3,0).在y轴上的点的坐标:E1(0,5),F1(0,-2).提问:这些坐标有什么特征呢?预设:在x轴上的点,它们的纵坐标相同,都是0.在y轴上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相同,都是0.【议一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预设:注:原点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是x、y轴的公共点,所以它的坐标是(0,0).简单来说: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中至少有一个是0,即横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纵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合作探究,交流反馈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以笑脸为背景,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索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形结合意识.归纳出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环节三应用新知【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2 (1)不描点,判断下面各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①D(-3,5),E(-7,3),C(1,3),D(-3,5);②F(-6,3),G(-6,0),A(0,0),B(0,3);(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以上各点,并将各组内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3)观察所描出的图形,它像什么?(4)线段EC与x轴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点E和点C的坐标有什么特征?线段EC上其他点的坐标呢?(5)点F和点G的横坐标有什么共同特征?线段FG与y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解:(1)C(1,3)在第一象限;D(-3,5),E(-7,3),F(-6,3)在第二象限;A(0,0)在原点,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B(0,3)在y轴上;G(-6,0)在x轴上.(2)如图:(3)它像一个房子.明确例题的做法,尝试独立解答,并交流讨论进一步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坐标找到点的位置,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坐标轴上的点、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4)线段EC平行于x轴,点E和点C 的纵坐标相同.线段EC 上其他点的纵坐标相同,都是3.(5)点F和点G的横坐标相同,线段FG与y 轴平行.归纳: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①在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纵坐标相等;②在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等.环节四巩固新知【随堂练习】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的位置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2. 点A(m+3,m+1)在x轴上,则A点的坐标为( )A.(0,-2) B.(2,0)C.(4,0) D.(0,-4)3.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①(2,5),(0,3),(4,3),(2,5);②(1,3),(-2,0),(6,0),(3,3);③(1,0),(1,-6),(3,-6),(3,0).(1)观察得到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2)找出图形上位于坐标轴上的点,与同伴进行交流;(3)上面三组点分别位于哪个象限?你是如何判断的?(4)图形上一些点之间具有特殊的位置关自主完成练习,再集体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系,找出几对,它们的坐标有何特征?说说你的发现.答案:1.B;2.B;3.(1)如图:它像一棵树.(2)x轴上的点有:(-2,0),(1,0),(3,0),(6,0);y轴上的点有:(0,3);(3)点(2,5),(4,3),(1,3),(3,3)在第一象限内,因为它们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都是正实数;点(1,-6),(3,-6)在第四象限内,因为它们的横坐标是正实数,纵坐标是负实数.(4)点(0,3)与(3,3)的纵坐标相同,它们的连线段与x轴平行;点(1,3),(1,0),(1,-6)的横坐标相同,它们的连线段与y轴平行.交流评价.环节五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尝试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环节六布置作业教科书第64页习题3.3 第3、4题学生课后自主完成.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5-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课时加减法) 教学课件
①
解方程组:
②
解: ②×4得:
4x-4y=16③
①+③得:7x = 35,
解得:x = 5.
把x = 5代入②得,y = 1.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方法总结
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不相等也不互为相反数 时,
利用等式的性质,使得未知数的系
数 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
找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课堂小结
基本思路“消元”
解
二
元
7x-4y=4, ①
5x-4y=-4. ② 解:①-②,得
2x=4-4,×
x=0
3x-4y=14, ① 5x+4y=2. ② 解: ①-②,得
-2x=12 ×
x=-6
订正:解:①-②,得 2x=4+4, x=4
订正:解:①+②,得 8x=16 x=2
7.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①
②
【解】由①×6,得 2x+3y=4 ③
像上面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 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例3: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2x 3y 12 ① 3x 4y 17 ② 解:①×3得: 6x+9y=36 ③
②×2得:6x+8y=34 ④ ③-④得: y=2 把y=2代入①,
解得: x=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x y
3 2
试一试
解得:y 1.
把 y 1 代入①,得:2x 5 注哦7.意! :要检验
解得:x 1.
x 1,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y 1.
方法总结
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相等
时,
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 相减 !
归纳总结
当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 相反数或相等时,可以把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系数 互为相反数)或相减(系数相等)来消去这个未知数,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解.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52第7章.第5节.第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思维拓展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思维拓展
◆要点导航 ◆典例全解 ◆反馈演练 第一阶
基础夯实 第二阶
能力跃升 第三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北师大版
第2课时 加减法
1.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重点)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如何解方程组
⎩⎪⎨
⎪⎧2x +3y =-1,①
2x -3y =5②
呢? 1.用代入法解(消x)方程组. 2.解完后思考:
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把2x 作为一个整体代入消元求解.
3.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
由x 的系数相等,是否可以考虑①-②,从而消去x 求解?
4.思考:
(1)两方程相减的依据是什么? (2)目的是什么?
(3)相减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
程组
用加减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4x +3y =3,①3x -2y =15;②
(2)⎩⎪⎨⎪⎧1-0.3(y -2)=x +15,①y -14=4x +920-1.②
解析:(1)观察x ,y 的两组系数,x 的
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y 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所以选择消去y ,把方程①的两边同乘以2,得8x +6y =6③,把方程②的两边同乘以3,得9x -6y =45④,把③与④相加就可以消去y ;(2)先化简方程组,得
⎩
⎪⎨⎪⎧2x +3y =14,③4x -5y =6.④观察其系数,方程④中x 的系数恰好是方程③中x 的系数的2倍,所
以应选择消去x ,把方程③两边都乘以2,得4x +6y =28⑤,再把方程⑤与方程④相减,就可以消去x.
解:(1)①×2,得8x +6y =6.③ ②×3,得9x -6y =45.④
③+④,得17x =51,x =3.把x =3代入①,得4×3+3y =3,y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