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
002-华中科技大学-02-厉岩-以能力为导向的八年制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医科申报等次:一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实践了以能力为导向八年一贯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教育部首批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经过12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率先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八年一贯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八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紧密结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PBL改革为突破,以评价体系改革为驱动,以三制管理为保障的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2.率先构建了八年制器官系统-PBL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学生整体医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目标,将器官系统课程与PBL有机结合,创建了以器官系统-PBL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急需医学领军人才,2002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开展了“中国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改革研究”,提出试办八年制,探索为我国培养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医学领军人才。
教育部2004年批准华中科技大学等五所院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
通过文献收集、比较分析、专家访谈与咨询、七年制毕业生质量调查等确定了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临床医学科学家潜质的医学人才,其内涵为基础理论厚、临床能力强、创新潜质高、国际视野宽,细化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潜能的医学人才。
围绕临床医学科学家潜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八年一贯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经过12年探索与实践,现已有五届472名毕业生,其良好的临床医学科学家潜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该模式是将八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紧密结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PBL 改革为突破,以评价体系改革为驱动,以三制管理为保障的八年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成效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效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我们注重对员工的初级培训。
我们为新员工提供了系统的入职培训课程,包括公司文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内容,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并熟悉工作。
这些培训课程不仅提高了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其次,我们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
我们为员工提供了各类技能培训、职业
素养提升等课程,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还鼓励员工参与岗位轮岗、跨部门交流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经验,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我们还注重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
我们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
学者和企业高管,举办了一系列的管理培训班和研讨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
了有效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也得到了有效增强。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职业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才情况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汇报。
首先,我们对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
在科技行业,对于技术、研发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在金融领域,对于风控、投资和财务分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增加;而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于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
总体上,各行各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追逐也越来越激烈。
其次,我们调查了人才的流动情况。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跨行业跳槽,尤其是那些具有稀缺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更容易受到其他行业的吸引。
而且,不同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也越发频繁,一些发达地区吸引力更大,人才更倾向于向这些地方集聚。
最后,我们就人才培养和留存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留存,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以留住优秀的人才。
同时,一些新兴企业也在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人才
流动频繁,人才培养和留存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才市场的情况,为企业和行业的人才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江苏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调查报告——基于学生视角
相同科 目 卓 越班课 时少 。2 、卓越班所学科 目比非卓越班多 ,以车辆专 业为例 , 增设了大学语文 , 工程热力学 , 流体力学 , 传热学 , 微 电子技
术 ,液压传动等一 系列 的课程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 的专业知识。
学校 4 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 均是 国家特色专业 ,依托学科优势 ,
电子器件 ,最终设计制造 出一 台小型收音机。
三 、反 思
3 . 综合性 、开放 式 为了吸引优秀学生加入 “ 卓 越方 案” , 方案设计 中注重让学生有更
多的选择权 ,学校实施动态 、开放式管理 , 充分 利用校 内外 ,乃 至国内
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丰富方案内涵 , 提升培养质量 。 二 、卓越方案操作层面的优化
加对 于学分绩点的要求 , 例如 ,当学年平 均学分绩点达到 2及以上 , 方 可继续 留在卓越班学习。
、
卓越学院教 育要素现状分析
( 一 ) 优 生
卓越班 的学生都是 南卓越计划各试点专 业根据一定 的标准遴选 出 来, 卓 越班在组建之初 ,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处 于该专业新生的前茅 , 学
手, 研究卓越班学生对 “ 卓越计划” 的理解以及对江苏大学 “ 卓越计划 ” 实施方案细节 的认识与建议 ; 根据调查了解 目前卓越班学生 的学 习状态 与精神状态 , 试探性提出完善 “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的措施 。
一
可根据相应的规定 , 措施 , 对卓越班学生进行微 调 , 有进有 出, 但在学 生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 出于对 维持各班级人员相对稳定 , 降低管理难度 等方面的考虑 , 可以遵循现有的淘汰机制 , 卓越班学生只出不进 。 在淘 汰 的标准上 , 则可 以尝试 提高要求 , 毕竟 , 对于卓越班而言 , 不 能两 门 及 以上科 目 积欠的要求还 是不够 的, 笔者认为或许可 以在现有要求上增
卓越工程师队伍调研报告
卓越工程师队伍调研报告卓越工程师队伍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师队伍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卓越工程师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政策支持。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并发放给卓越工程师以及相关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培养经历和发展需求。
3. 面访调查: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卓越工程师进行面访,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卓越工程师队伍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国内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创新意识和跨学科合作方面存在不足。
2. 国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国外工程师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更加强调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包括工程实践项目、学院-工业合作以及产学研结合等。
3. 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主要包括评选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其中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潜能和激情起到重要作用。
4. 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发展需求:卓越工程师普遍认为当前与时代脱节、技术水平不足是工程师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丰富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并希望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调研结论1. 国内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加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国外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特别是在创新和团队合作方面。
3. 建立健全的卓越工程师评选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4. 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建议1. 改革国内卓越工程师队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借鉴国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创新和团队合作方面。
3. 建立完善的卓越工程师评选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总结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术方面,我们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学习平台;在实践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创新方面,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重视科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最后,学校还加强了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学校与各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不够多样等。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阶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
而且,一些地区的人才培养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人才流失和浪费。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案例。
一些高校和企业注重对学生和员工的全面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出了具有较强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实施了一些政策和项目,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建议。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各地区和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和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改善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高职“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总结报告
高职“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总结报告1 引言1.1 高职教育背景及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其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备受关注。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挑战。
为此,加强高职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通过实施“双一流”建设、“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高职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教育教学观念滞后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2 “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提出的意义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素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这一模式对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此外,该模式还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概述2.1 “四强四能”定义与内涵“四强四能”卓越专业教师培育模式,简而言之,指的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和四大实践技能。
其中,“四强”是指:强大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大的教学能力、强大的实践指导能力和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四能”则是指:能设计课程、能开发项目、能服务社会、能进行专业评价。
•强大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需对所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
•强大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优秀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调研报告经过对不同领域的专家、教育者、学生以及企业代表进行调研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需求1.1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石,优秀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2 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着考试导向严重、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专业实践性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2.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难以应对现实工作挑战。
2.2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3.1 强化实践性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性教育,设置更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
3.2 鼓励创新思维教育部门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创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该提升辅导员的培训水平,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四、结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本报告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
人才队伍调研报告
人才队伍调研报告《人才队伍调研报告》本报告对公司人才队伍进行了全面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人才队伍的构成、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公司人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公司人才队伍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人才队伍构成及特点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公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具备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中,30岁至40岁的员工占比最高,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比较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逐渐增加。
同时,调研还发现公司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持有积极态度。
二、人才队伍优势公司人才队伍整体上具备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发挥个人优势,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员工对公司文化有一定认同感,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
三、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公司人才队伍在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上仍有待提升,部分员工对公司发展方向和目标模糊不清,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下降。
同时,个别员工对待团队合作不够认真,给整个团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四、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团队协作培训,提高员工沟通协作能力,鼓励团队分享和合作。
2. 设立人才成长通道,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 根据不同员工的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员工心声,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报告通过对公司人才队伍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建议,希望为公司人才队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为公司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培养效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效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投入,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在,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总结汇报一下我们的人才培养效果。
首先,我们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学习,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和管理能力提升课程,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培训和学习,以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
其次,我们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我们也鼓励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升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们还重视员工的激励和奖励,通过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也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通过开展员工关怀活动和心理辅导,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最后,我们注重员工的岗位适配和职业发展,通过制定岗位能
力模型和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
我们也注重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以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关于开展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合作和分类培养,提升示范校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实施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思路与目标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是在紧密的校企合作环境下对在校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在已有培养计划基础上的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其关注焦点是项目实施技能和在项目中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坚持内涵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根本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瞄准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优质资源,统筹课堂学习与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形成双导师育人,分类、分方向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培养“技能卓越,素质优秀、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工作任务(一)科学选取专业方向。
相关系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所在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合技术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以及国家、省级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和要求,本着“适应需求,技能卓越,素质优秀,数量合理”的原则,确定2-5个专业方向作为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选择优秀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
(二)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
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建立在紧密的校企合作基础上,积极构建有利于卓越技能形成的学习环境。
相关系部要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校企共建的实训室等平台,开展以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实施学习考核、共同提升就业质量等深入的校企合作。
对于不具备开展紧密校企合作的专业方向,校内指导教师具备“双师”能力的,要确保所有教学项目(案例)取之于企业,并具备相当的技术先进性,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双导师”制度。
所有卓越班原则上均应配备来自校企两个以上的指导教师(或团队)。
人才选拔培养总结汇报
人才选拔培养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公司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并通过专业
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他们不断成长,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我们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的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人才选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通过建立
多元化的招聘渠道,我们成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我们
的团队。
同时,我们注重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内部晋升和轮岗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人才资源,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个性化发展。
针对不同岗位和
不同员工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包括技能培训、
管理培训、领导力培训等。
通过这些培训计划,我们帮助员工提升
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
最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评估和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我们及时发现并激励优秀员工,同时也能够
及时发现并帮助有待提升的员工。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晋升
机制和薪酬福利体系,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动力。
总的来说,我们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创造更
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信在公司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
的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公司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首先,在人才选拔方面,我们注重发掘潜力,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
通过定期的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我们成功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公司。
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培训和晋升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注重个性化培养,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
我们为员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职业培训和发展机会,让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
这样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后,在人才管理方面,我们注重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绩效评价。
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这样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
积极性,也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我们公司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培养
机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公司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和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才选拔培养总结汇报
人才选拔培养总结汇报
人才选拔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公司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现在我将对这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了多元化的渠道和方法。
通过
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内部晋升等多种途径,我们吸引了大量优秀
的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同时,我们也注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导师制度等方式,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
成长环境和机会。
其次,我们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招聘和
晋升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公平竞争、公正评价的原则,确保每一
位员工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完善
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注重了人才的激励和留存。
通
过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我们努力营造了
一个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氛围,使员工能够在公司获得成长
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关注和培养,努力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_卓越计划_培养模式的研究_张国坤
福建工程学院“卓越计划”校级城市规划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福建工程学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GB—J—11—17)。
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张国坤 林从华 卓德雄 杨芙蓉 何春玲 严世宏【摘 要】 本文以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按照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福建工程学院实践经验,分析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构建城乡规划专业卓越培养模式,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创新型和实践型城乡规划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卓越计划 培养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收稿日期】 2014年8月【作者简介】 张国坤,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林从华,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院院长、教授;卓德雄,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院工程师;杨芙蓉,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院副教授;何春玲,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院讲师;严世宏,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工大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工程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正面临加速城市化进展的巨大挑战,而城乡规划的好坏决定城乡建设发展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因此培养高层次的高校城乡规划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学校在“行业企业参与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新战略[1],据此制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卓越计划和改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社会的高层次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现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福建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办学30多年来,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检验,逐渐构建了本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4+1”的培养模式,为福建省城乡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能胜任规划师职业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报告
人才培养报告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报告将探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和推进方式。
通过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希望揭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讨有效的培养方法,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持续的人才培养。
1. 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是各项事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培养人才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问题。
2. 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体制需要改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
其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够紧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岗位要求不符。
此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短板,如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知识融合等方面的不足。
3. 推进人才培养的方式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应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
4. 案例分析: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的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经验。
该计划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鼓励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
此外,该计划还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基于案例的启示借鉴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成功做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政策。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实践。
此外,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和实践的衔接性。
6. 结论与建议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投入、优化课程设置等,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和推进方式。
人才培养自查报告
人才培养自查报告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以现代企业为例,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本报告以我所在企业为例,对我司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自我审查和反思。
一、人才需求和定位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才需求来进行的。
首先,我司需要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然后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来明确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数量。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选拔和引进在人才选拔和引进方面,我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招聘流程和标准。
我们充分考虑到岗位需求和应聘者的能力,通过面试、笔试、实践能力测试等方式来选拔合适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注重引进有潜力的人才,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他们加入我们的团队。
三、岗位培训和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我司注重为新员工提供系统化的岗位培训和发展计划。
首先,我们会为新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公司和了解工作内容。
随后,我们将根据员工的发展需求和能力,以及岗位发展要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还能够增加员工的职业发展动力和忠诚度。
四、职业发展和晋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发展和晋升是员工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了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我司注重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我们鼓励员工参加内部培训、外部学习、行业交流等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我们还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潜力,通过晋升机制和岗位轮岗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
五、员工关怀和激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怀和激励员工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司注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
我们还会通过员工福利和奖励制度,激励员工持续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_分层递进_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制环境研究_贺道中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Vol.37,No.2Apr.2016一、引言工程教育改革是新型工业化形势下世界性的课题,欧美的工科院校在21世纪初就开始大力推行CDIO 工程教育改革和职业实践教育。
我国为了改变高等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践的现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1年教育部制定发布《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色是相关行业企业深层次参与,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问题[1-2]。
工程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实践教学,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制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二、实践教学体制环境存在问题与建设目标(一)实践教学体制环境共性问题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依托冶金行业,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沉淀了自己的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
冶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等。
近些年来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实习实训环境保障和实践教学师资等体制环境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这些问题或困难也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科学性、时效性不强。
实验环节自主创新设计实验少,“菜单式”的实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企业实践环节偏少,且时间过短又分散,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少。
实践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更新不够,缺乏时效性和知识结构的分层递进贯通,学生对各类实习环节基本没有可选性。
第二,实习企业岗位落实困难。
现行实习经费标准大都是十多年前的标准,扩招后实习生人数显著增多,实践教学内容增加。
高校投入的外出实习经费预算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与接待的需求,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人才培养目标论证报告模板
人才培养目标论证报告模板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优质的人才培养是保证一个国家持续繁荣的关键。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国家所需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论证,旨在指导实践中的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激发人才的学习和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优秀成就。
同时,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高素质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素质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因此,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化人才培养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与技术变革,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提出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将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培养实践中。
在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改革与课程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需要从教育改革和课程优化入手。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培养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核心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一、国内教育现状
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同时太过注重成绩,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学生们整天学习的知识过于理论化,让学生缺乏兴趣,仅仅是被动的学习。
所以国内人才的培养必须得重视创造力发面发展,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在该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特色,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二、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改革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现代的教育模式也需要改革和发展。
但教学的改革的宗旨是不能偏离教学规律,在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发展教学的新模式。
培养出专业技术型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知识为主,并重视“术业有专攻”。
学生空具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
同时,一些新课程、新技术、专业知识中的新理论学生则很难学到。
如今,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朝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应用知识,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理念应该是以“应用能力为中心”。
需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宗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把“应用”二字作为重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传授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做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卓越应用型人才。
三、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1、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培养。
进入 21 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许多代表认为:创业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共事、自我调节、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与责任感等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关键能力”。
目前,各国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1)整体策略,即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基本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
(2)基础策略,即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加强职业教育初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3)渗透策略,即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
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品质等。
2、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
澳大利亚职业主要针对某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对于一些跨学科的岗位,则设置综合化的专业,实现相关学科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德国职业教育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来确定培训专业。
通过职业分析,将一个职业或若干个职业确定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培训专业,从而使其设置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
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区学院为学生开设了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探究社会问题的机会。
3、强调学生本位、产学合作,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
(1)强调学生本位、能力本位和产学合作的实际能力培养。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美国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他人协商的技巧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等。
澳大利亚质量评估以能力测试为核心,有些专业或工程,不以得分多少论高低,而以合格或不合格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按照这种能力要求学习,完全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自觉在提高自身能力上下功夫,并最终体现在实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2)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英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灵活性体现在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给予认可上。
在起始评估的基础上,再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的计划,并以经常性的考查和累积学分来取代终结性的考试,极具人性化。
澳大利亚有的学校,将教室和实验室甚至生产车间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社区学院的学习资料中心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育。
在学习资料中心,学生可以借助课程传授系统,按照自己的程度和进度进行单独学习,同时中心有专门的辅导人员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个别化学习程序,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以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宗旨。
传统的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
而应用型人才则需要紧紧围绕其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普通高校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找准自身的目标定位,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情况,探索出有特色的能够在社会人才市场中保持竞争实力和优势的教学模式。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结构需进行优化,首先,应当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之间呈现综合发展的趋势,学校的专业建设需要顺应专业之间交叉融合这一潮流。
同时,专业的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要强调质量,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合理开拓新的专业。
注视基础和应用。
基础学科应与应用学科并重。
高校在发展应用学科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既要保持学生扎实的基础,也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高校也要发展新兴的学科,适应社会上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
新兴专业人才是社会上所急需的,高校有必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新兴学科研究,从而进行完善的教学。
现代教学需要更为注重人才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培养高校人才的核心。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科学与人文应该做到协调发展。
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二者相互促进。
五、卓越人才培养需注意的因素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首先,高校需重视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校自身需发展教师自身的素质,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计划。
高校需加强国内各高校甚至国际上的互相合作。
提高学科间的交叉。
另外,需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得具有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校要做到与用人单位广泛合作。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如有条件,还可以建立教学专业实训基地,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管理培养。
高校还需注意课堂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课外实践是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好似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起着实践培养辅助的作用。
课外的时间活动室学校需重视的工作,通过多样的
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综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与实践精神。
六、小结
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上文谈论了国内高校的教育现状和国外人才的培养方法,从中借鉴如何构建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会需要这样的卓越人才,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