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三社协同”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
“三社协同”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作者:原珂来源:《理论探索》2017年第05期〔摘要〕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发展与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三社协同”的核心旨要。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视角,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实践考察,发现其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成效显著。
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三社协同”参与社区服务与治理创新取得制度性的突破,特别是“以项目为纽带”激发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武侯区乃至成都市的“三社”活力。
但是,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也存在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长效机制有待观察,社会组织民间性弱化、草根性缺失等发育不足,社会工作者尚未步入正轨。
这些问题都需要正视,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克服。
〔关键词〕“三社协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项目制,协同〔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5-0042-10一、研究缘起:创新社区服务与治理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并明确要求制定“三社联动”的机制建设,“三社联动”首次被写进中央文件。
诚然,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简称“三社”)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三者间的互联互动不仅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而且是完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新路径。
然而,关于如何有效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进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融”,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思考与积极探索而又缺乏实质性进展与整体性安排的重大课题。
某种意义上,基层社会(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三社协同”(实务界也称“三社联动”)之时代课题,即如何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现代社会治理,如何有效释放并激发社会(社区)活力,创新基层社区服务与治理方式,实现“多元共治、协同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基于协同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策略研究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19年2月第1期Feb.2019NO.1收稿日期:2019-01-16作者简介:朱晓晖(1979-),女,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协同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策略研究朱晓晖(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摘要: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正在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
不同专家学者站在本专业领域,提出了研究建议。
但这些建议,更多仅仅是局限于某一领域内的探索,缺乏整体性视角。
在新常态发展的今天,一场从政治体制改革出发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并且探索一条适合当前社会管理活动创新的时代路径。
结合高效、服务政府建设背景看,全面推进协同治理,正是经过理论探索、实践检验之后的社会管理发展方向。
关键词:协同治理视域;社会管理;创新策略;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19)-01-0095-04社会管理是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社会管理,不仅是政府履行职责的基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调节不同群体利益的重要内容。
关于社会管理的认识,由于我们缺乏科学完善的应对体系,显得比较被动、局促。
早在2003年以前,我们对国家发展的认知仅仅局限在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一场SARS 带来的“全民恐慌”,让我们发现国家管理上的“社会短板”。
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改革的全新阶段,出现了许多以往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如果我们用“头疼医头”的被动解决思维,将很难适应当前多变的时代要求。
因此,社会管理与创新,需要在寻找到合适研究视角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符合大众利益的时代路径。
[1]一、协同治理:社会管理与创新策略的研究视角从协同治理这一视角出发,研究社会管理与创新策略,不仅是一种研究新视角,也是符合社会管理与创新活动发展方向的新举措。
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国外 社 区 管 理 模 式 的 成 功 经 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 期发展 的过程 ,形成 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 式。根据政府行 为和社 区行为结合紧密程 度 的不 同,目前 国外 的社 区管理有 以下三 种模式 ,即自治型管理模式 、行政主导型
新
受原有的计 划经济体 制下的社区管理
体 制 影 响 ,我 国 社 区 大 部 分 采取 政 府 主 导
创
型社 区管理模式 ,政府仍然是社 区管理 的 行政核心 , 通过社 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 , 代 替本来应该由企业 、社区 自治组织和 中介 组织管理的事务 ,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
发展 ,各地根 据 自身实际情 况 ,在社 区建
设 中 都 建 立 了 具 有 本地 特 色 的模 式 。 但 由
身如何在 内部 的非线性作 用下 、白发 由无 序状态走向有序状 态或 由有 序状态走 向更 为有序状 态的途径 问题 。这种有序状态的 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 ,开放 系 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 、能量 与信息 等的交换 。第二 ,远离平衡 态。系统处于 非平衡态。第三 ,存在 序参量 。序参量起 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 ,并对 系统 演变的最 终状 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 第四 , 竞争 与合作。复杂 系统 内各子 系统 问的协 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 要素 自身的单独作
管 理 模 式 和 混 合 型 管 理 模 式 。 这 三 种 模 式
协 同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内 涵 与 运
衍 机 理
协 同学 ( y eg t s) 称 协 同论 或 S n r ei 亦 c
社 区管理 工作是一项 综合 管理工 作 ,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作者:王伟张海洋来源:《理论导刊》2016年第12期摘要: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须依托于科学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作为治理的内生语义与核心要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跨学科吸纳性、治理理念上的共治共建共享性。
协同治理与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现实国情、政治文明推进、人本政治目标构建三个维度上具有耦合性。
当前,应当从树立党委政府统筹主导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协同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制度平台、合理配置社会治理资源以激发治理主体的创新活力等方面着力,来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耦合性;实践理路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2-0009-05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居于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地位。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治理主体的协作共治、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治理目标的多元兼顾。
而协同治理作为现代公共治理的新视角,是一种兼容多元治理力量、兼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重治理目标、兼有灵活运用行政与市场多种治理手段的复合型治理理论。
作为科学的理论参照和有力的变革工具,它是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高度契合的治理之道。
以此为契机,来探讨其与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耦合逻辑及具体实践理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意蕴协同治理源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
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作用,在临界点上质变,使系统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有序的状态。
”[1]创立在协同学基础上的协同治理是指在治理空间内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参与主体,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知识、技术等优势,以非线性的互动来演绎的合作方式,从而形成的一种新治理方式。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 关键词 ]协 同治理 ;社会 管理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D 6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0 2 9 2( 2 0 1 4 )0 5— 0 0 2 9— 0 3
改革 的不断深化和 社会 向前发展催 生 了大量 的社会 矛盾 ,不 同社会 阶层的 矛盾 冲突增加 ,社会 人 口流动性 加剧 ,社会 文明价值观失范等一系列社会 问题层 出不穷 。 这使政府 的社会 管理面 临前所 未有 的挑 战 ,传统 的 以政 府为 主导 的社会 管理方式在运行的过程 中显得 困难 重重 ,
统 间非线 性的相互 协调 、共 同作用 ,调整 系统有 序 、可 持续运作 所处的战略语 境和结 构 ,产生局 部或子 系统 所 没有 的新 能量 ,实现力量 的增值 ,使整个 系统 在维持 高 级序参量 的基 础上 共 同治理社会 公共事 务 ,最终 达到 最 大限度地 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 目的 。 协 同治理 理论 的观点 主要体 现在 以下方 面 :一是 在 政府 与社会关 系层 面 ,政府 要注重 发挥各个 系统 的协 作 性 ,不能仅仅依靠行 政强制 力而对 社会各个 层 面实施 硬
元 陛,除 了政府 ,民间 组织 、企 业 、公 众等 所有社 会 组
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 ,这对 当下政府 的社 会管 理工作 有着
非 常 积 极 的意 义 。
一
、
协 同治 理视 角 下社会 管理 的 内涵
织和行为者都 可以参与 到社会事 务 的共 同治 理 中来 ;三
是在管理方式上 ,强 调 以公 众服 务为导 向 ,引入 非政府 部 门参与提供公共 服务 ,培 育社会 自治力量 的协 同治 理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故革所究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王伟\张海洋2(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摘要: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须依托于科学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作为治理的内生语义与核心要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跨学科吸纳性、治理理念上的共治共建共享性。
协同治理与我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现实国情、政治文明推进、人本政治目标构建三个维度上具有耦合性。
当前,应当从树立党委政府统筹主导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协同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制度平台、合理配置社会治理资源以激发治理主体的创新活力等方面着力,来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耦合性;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居于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地位。
创 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 及到治理主体的协作共治、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治 理目标的多元兼顾。
而协同治理作为现代公共治理的新视角,是一种兼#多元治理力量、兼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重治理目标、兼有灵活运用行政与市场多种治理手段的复合型治理理论。
作为科学的理论参照和有力的变革工具,它是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高度契合的治理之道。
以此为契机,来探封其与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耦合逻辑及具体实践理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意蕴协_治理源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
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作用,在临界点上质变,使系统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有序的状态。
”[1]创立在协同学基础上的协同治理是指在治理空间内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 民个人等参与主体,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知识、技 术等优势,以非线性的互动来演绎的合作方式,从而 形成的一种新治理方式。
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妇联组织关于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34
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 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 个性化、 生活方式多样化、利 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 化的特点日益凸显。 妇联组织 只有正确协调各个方面、各个 层次、各个阶层的女性利益诉 求,使社会管理体现维护公平 正 义 的 “刚 性 ”、协 调 各 方 利 益 的 “柔性”, 促进社会动态平 衡,真正有效地代表和维护她 们的合法权益, 提供好服务, 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才可能 真正成为广大妇女认可的“温 暖之家”, 成为引领广大妇女 的核心。
用。
女能手+农户”、新都区新繁镇 女 儿 童 办 好 事 、办 实 事 、办 大
三、创新机制,不断加大 妇女棕编合作社的“妇女专业 事。 一是要建立项目承接机
社会协同的力度
大户+妇联+农户”等多种利益 制。 以新建的妇女儿童活动中
当前,社会工作与群团工 连接方式的女性合作组织,引 心为载体, 准确把握市场需
的能力。 同时,在村(居)换届 为核心的平等互助的合作型 作方式参与以改善民生为重
前,联合民政局下发《关于进 组织网络体系。 一方面,积极 点的社会建设,有效整合各类
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 扶持和培育各类女性社会组 社会资源,扎实推进了贫困家
村 民 委 员 会 工 作 的 意 见 》,实 织。 对与妇联组织工作联系密 庭 、留 守 儿 童 、心 理 援 助 等 工
3、 在现代社会管理模式 建设中,引领和引导各类妇女 团体有序参与,夯实社会管理 的社会基础。 现代社会管理是 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 导、 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 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 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妇联组织作为当前我国自上
CHINESE WOMEN'S MOVEMENT
35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摘要】本文围绕着协同治理这一概念展开讨论,探究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演进历程、协同治理的概念及其意义、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背景、协同治理在我国的实践探索以及协同治理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协同治理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社会治理体制还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协同治理的提出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对于构建更加高效、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体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演进历程、概念、意义、背景、实践探索、改革启示、重要意义、深化、完善。
1. 引言1.1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是指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和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而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更加科学、有效和民主化。
协同治理理论认为,社会治理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与协调,通过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实施和共同监督,实现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
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有助于解决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利益冲突、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社会治理改革中,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协同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2. 正文2.1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演进历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演进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度。
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治理主要依靠宗法制度,即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
随着历史的演变,封建社会的崩溃导致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
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为后来的社会治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不断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其中协同治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参照。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来探讨协同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理论参照。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协同治理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商和调整各自的权益和责任,解决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协同治理的核心是“协同”,即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协同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各利益相关方都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决策权力,通过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进程。
二、协同治理的原则协同治理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各方在参与治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效率。
1.参与原则:协同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不仅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参与,还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2.协商原则:协同治理的决策过程应以协商和合作为基础,各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平等的协商与合作来找到共识和解决方案。
3.权责均衡原则:协同治理中需要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并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实现权责的均衡分配。
4.效果导向原则:协同治理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协商和决策过程中应以实现治理效果为导向,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协同治理的理论参照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在我国,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丰富多样,下面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1.社区治理: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议事会等形式,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实现社区治理的协同。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4、公民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 履行环保责任。
该地区通过协同治理,实现了垃圾分类管理的目标,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 减少了环境污染。分析其成功原因如下:
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了 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2、制定协同治理规则:明确了垃圾分类的标准和管理流程,规范了各参与 方的行为,确保了协同治理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一、法律的社会管理创新
法律的社会管理是指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整 合,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法律的社会 管理创新,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
1、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因此,完善 法律法规是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应制定社会组织管理法、公益事业法等相关法 律法规,明确社会组织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等,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 供法律保障。
目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传统社会治理模式 的弊端开始显现,如管理僵化、服务缺失等。其次,社会转型给基层社会治理带 来了巨大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社会分层、利益诉求多样化 等问题不断涌现。最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协调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2、简化审批程序
当前,社会组织审批程序过于繁琐,导致很多组织无法及时获得合法地位。 因此,简化审批程序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缩短审批 时间,降低审批门槛,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
3、加强监督和管理
为了保证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度,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具体来说, 应建立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对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防 止社会组织出现不良行为。
新时代社区的协同治理与创新策略
252现代交际·2019年15期[基金项目]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王建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治理、社会心理。
新时代社区的协同治理与创新策略王建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回顾过去,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展望未来,社区治理发展充满希望。
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加强党建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创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包括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的参与,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提升了治理的效能,促进了资源不断整合,等等,都是长足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未来社区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 社区 协同治理 创新策略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52-02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把党和国家的社会政策、保障措施、服务体系等内容具体落实到社区的载体。
加强和促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理念在社区层面的载体。
回顾过去,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展望未来,社区治理发展充满希望。
一、进一步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社区治理体系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工作应该进一步发挥社区党建的引领作用。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基层党建。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社区服务体系的精准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及标准化方面。
通过不断细化的工作方式真正使社区治理成为让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的民心工程。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江苏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
宝应县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将社会管理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多策并举,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培育基层社会组织,促进“和谐善治”。
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
在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扩大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方面,我们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扶持发展社会管理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县关工委建立各村、社区校外辅导站,发动6000多名“五老”志愿者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县妇联动员3000多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开展春蕾助学活动,为促进未成年人社会管理作出了有益探索。
并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先锋工程的实施,推进具有基层社团性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互助组织建设,实施“三社联动”、“十户联防”、“邻里技防”等项目建设,涌现了“三轮车协会”、“万事圆”、“星光服务”等小社团,为基层社区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利,努力实现“和谐善治”。
一方面,指导基层各单位认真落实村(居)“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组织和引导村(居)民发挥自治功能;另一方面,不断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进一步理清政府与村居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鼓励城乡居民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源头治理。
我们坚持发挥法治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以法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为此,我们将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调解组织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医患矛盾、劳资纠纷、交通事故处理等12家县级专业性调委会和镇区(部门)、村(居)调委会作用,信访、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部门积极参与,努力实现行调、公调、诉调、检调全面对接。
“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农村治理当中,社区治理的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社区的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任务,对于农村的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个开放和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要对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参与其中,通过相互的协商和合作,共同的去面对和解决农村社区治理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协同治理的理念。
在现实的实践当中,协同治理在基层的治理中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进行深化农村社区当中的协同治理要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进行完善,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行多元的协同和协商机制,维护好农村社区进行和谐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应用分析;协同治理1.协同治理的内涵协同治理是治理理论的重要措施,是将科学的协同理念引入到治理的理论当中,协同其实就是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互的调配和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各个部分之间进行协同合作。
社会的协同治理就是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去构建平台和进行沟通的渠道,强化对社会的支持和教育。
在现代转型发展的社会当中,要努力的构建沟通和共同协商的机制,尽可能的去消除相互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这也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发展的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协同治理有其发展的背景,要在整体的发展之中去解决社会主体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在多边的参与互动中去化解矛盾,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要根据农村社区治理的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是解决社会转型的需要。
1.当代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环境和任务社区治理是社会的基础的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下,社区的发展都会受到国家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建设下,社区在国家的治理当中有着凸显的地位,社区的国家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社区治理环境的变化国家的重要职能就包括社会管理,同时也是通过载体和平台在社会上进行落实。
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家在进行治理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如何在社区管理中打造协同共治
如何在社区管理中打造协同共治社区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在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社区管理的工作也变得愈加繁杂。
为了保障居民的安全、卫生以及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社区管理的协同共治至关重要。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建设社区管理的组织建设是社区管理的基础,社区管理组织的结构应该以居民为主体,政府和社区管理部门为支撑,建立具体、严密、科学的管理机构。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让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管理社区。
这样才能够让社区管理变得更加规范、有效。
二、加强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现代社区管理的重要方式。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居民在线化运作、信息化管理,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完善社区管理服务。
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让居民更加了解社区管理的情况,也让社区管理部门更加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三、加强社区管理的自我管理社区管理需要借力于政府和社区管理部门,同时,居民也应该更加重视社区管理,加强自我管理。
居民可以通过组织自己的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安全巡逻、维护社区卫生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协同共治。
这样不仅可以让居民更好地了解社区管理的情况,也能够让社区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四、加强社区管理的合作参与社区管理的协同共治需要政府、社区管理部门、居民三方面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服务范围,在社区居民自治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
社区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居民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工程,并建立公开透明、可信赖的社区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
居民则应该积极配合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在社区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总之,在社区管理中打造协同共治,需要政府、社区管理部门和居民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具体严密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推行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社区居民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与社区管理,让社区管理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和高效。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速,政府的资源和能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社会协同作用的积极参与成为了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创新途径。
社会协同作用的动力主要来自群众的需求和动力,而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和引导这种动力的发挥。
社会协同作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通过问卷、热线、咨询服务等方式,收集居民的建议和意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反映,精准回应热点和难点问题;依托社区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服务和安全治理等等。
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出,社会协同作用在社会管理中的含义和价值,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公共组织所重视和借鉴。
然而,社会协同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协同作用需求和政府资源之间的匹配问题。
这需要政府在实践中注重尊重和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的主体,给予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同时也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与协作。
另一方面,社会协同作用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发了许多新领域的尝试与新模式的创造。
如政府与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从而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国家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激发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带动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等高新技术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治理等等。
总的来说,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既需要政府加强自身的力量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也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有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一种理念,让“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落地;同时也需要给予社会力量更加广泛的参与权,形成“政企共治、群众参与”的合力。
相信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我们一定能够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与现实难题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与现实难题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社区建设的完善则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然而,这种协同作用在现实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并分析其中的现实难题。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社区建设是指通过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能力,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作用。
首先,社会治理创新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而社会治理创新倡导的“多元共治”理念,强调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使社区建设更加民主、开放和多元化。
例如,通过引入社区议事会、社区志愿者等新的参与机制,社会治理创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其次,社区建设的完善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的良好运行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经验。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具体的问题场景和解决方案。
例如,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和自治,可以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施,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现实难题然而,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在现实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多方的积极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协同作用受到限制。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需要增强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社会组织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作用。
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
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协同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在中国,协同治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尝试引入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方法。
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负责协调各方的利益,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社会发展。
政府通过与市场和社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市场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的潜力,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协同治理中,市场通过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社会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作为公民的集合体,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智慧。
在协同治理中,社会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通过与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协同治理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使得公共服务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协同治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使得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然而,中国的协同治理实践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政府在协同治理中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市场和社会的发展。
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社会管理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治理方式。
协同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章将介绍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行概述。
第二章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本章将对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特点和优势。
首先,将介绍协同治理与传统治理模式的区别,以及其与多元治理、网络治理的关系。
然后,将分析协同治理的优势,包括提高决策效率、增加利益相关方参与度以及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第三章协同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本章将以具体案例来探讨协同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将介绍协同治理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警政、城管等部门之间的协作。
然后,将探讨协同治理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政府之间的合作。
最后,将分析协同治理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合作。
第四章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挑战本章将分析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将分析协同治理的制度性障碍,包括信息共享、利益调整和权责明确等问题。
然后,将探讨协同治理的组织性障碍,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培训和组织文化等问题。
最后,将讨论协同治理的政策性障碍,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和评估机制等问题。
第五章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展望本章将展望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将分析全球范围内协同治理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然后,将探讨协同治理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协同治理的影响。
最后,将提出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策略,包括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组织能力和促进政策创新等。
第六章结论本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同时,将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促进的领域。
社会工作是指为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祉的职业。
社会治理则是指通过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定位。
社会工作以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为核心,通过提供服务、支持和庇护等方式,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
社会治理则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协调、管理和监督等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
然而,在传统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隔离。
二、协同机制的重要性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协同合作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和效能提升。
首先,社会工作以其对个体的关注和照顾,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个案分析和问题识别的支持。
社会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能够深入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方案。
其次,社会治理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能够为社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会治理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源,为社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条件。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协同路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协同需要建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路径。
首先,应加强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沟通与交流。
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定期召开会议,分享经验和成果,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其次,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机构和平台来协同合作。
例如,设立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联合机构,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并进行合作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此外,还可以加强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专业培训与交流。
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专业发展和交流。
四、协同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浅析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浅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治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多元协同治理成为了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元协同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新型模式。
本文将就社区多元协同治理进行浅析,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具体实施方式。
一、多元协同治理的特点多元协同治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元性、协同性、灵活性和参与性。
多元协同治理具有多元性。
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多为政府单一主导,而多元协同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治理共同体,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实现社区治理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性的特点使得社区治理更具包容性和民主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多元协同治理强调协同性。
这种治理模式要求各方共同合作,形成协同合力,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相互协商沟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社区治理工作。
通过这种协同性,社区治理可以实现有机整合,实现各方面资源的统筹利用。
多元协同治理具有灵活性。
在多元治理模式下,各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治理措施和方式。
不同社区、不同时期的治理方式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对,更好地适应社区治理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多元协同治理相比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具有许多优势。
多元协同治理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往往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忽视了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
而多元协同治理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更有效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多元协同治理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多元协同治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意识的提高。
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下,社区居民不再是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协同思想强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
本文在科学分析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协同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新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化主体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协同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空间单元,社区管理的效绩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
协同论是研究复杂系统在外在参量的驱动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协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已经逐步开始改变传统的行政型主导模式,运用协同论的机理与研究成果,探索和创新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与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内涵与运行机理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
协同学理论由20 世纪70 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
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 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
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
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
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
第二,远离平衡态。
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第三,存在序参量。
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
第四,竞争与合作。
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
第五,控制参量。
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
第六,反馈机制。
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
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
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宪章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依法治理。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
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
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
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
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
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
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
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
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
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
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
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
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
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
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
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
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
“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
“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
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
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
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
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3.加强社区多元管理法治建设。
社区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对于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使得社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总之,要提高我国社区管理质量与效率,应当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组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协调社区各管理和服务主体,为社区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协调性空间,使得各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可以充分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配合,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实现所有管理主体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社区和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