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 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并举例第一章1、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兖—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 岁B、0—3 岁C、0—6 岁D、0—13、14 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一、幼儿发展的生理特点1.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儿的身体发育较快,身高和体重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2.幼儿视力、听力和触觉的发展:幼儿的视力和听力逐渐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逐渐延长。
3.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发展快于小肌肉,适合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二、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1.幼儿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进入操作阶段。
2.幼儿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丰富,开始掌握语法规则。
3.幼儿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呈现多样化,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和支持。
三、幼儿发展的社会特点1.幼儿社交发展:幼儿开始与同龄儿童建立友谊关系,学会合作和分享。
2.幼儿自我概念发展:幼儿逐渐建立自我概念,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发展:幼儿开始认识性别差异,学习性别角色。
四、幼儿发展的各个阶段1.生理发展阶段:出生-1岁2.意向行为阶段:1-2岁3.真实性思维阶段:2-7岁4.学前期:3-6岁5.潜伏期:7-12岁五、《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重点1.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2.掌握幼儿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征;3.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和评估工具。
六、复习备考方法1.多阅读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的书籍和资料;2.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加强实践经验;3.认真总结和整理知识点,进行笔记和复习。
七、《学前儿童发展》考试注意事项1.注意考试时间和地点,提前做好准备;2.注意带齐考试所需的文具和资料;3.注意考试的答题要求和时间分配。
通过以上的复习备考资料,相信您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生理成熟所决定的,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学会走路、说话等技能。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3、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环境中的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
5、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幼儿能够更敏锐地分辨颜色和形状。
2、注意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记忆发展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表现,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逐渐提高。
2、情感的发展幼儿逐渐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
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和能力,形成自我概念。
2、人际交往发展学前儿童与同伴、成人的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内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喝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3、自我意识4、关键期5、转折期和危机期二、简答题1、试说明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3、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4、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5、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6、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情绪。
7、简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1、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谈谈幼儿教师应怎样开展教学工作?2、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3、试论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4、请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阐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5、举例说明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四、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4、请判断下面这个幼儿的气质类型并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此类幼儿?某幼儿很细心、守纪律,能长时间玩拼图、积木等,很少吭声,更不在班上表现自己,很安静、害羞,见到生人不知所措,喜欢静静一人做事情或玩,老师提出的问题她肯思考,但极少像别的幼儿一样积极回答,偶尔回答问题也很小声,不主动接近老师,只和少数几个邻座的幼儿玩,情绪较稳定,很少见她大哭或大笑,但很敏感别人对她的态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4. 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5.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7. 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8. 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9.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10.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2.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5.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_ ,再前后_ ,然后是左右_ 。
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_感知者_ 、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_ 、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2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众人的心理现象。
传统教育心理学总是把学生的心理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不但重视学的心理活动,而且重视教的心理研究,主张二者并重。
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与教育心理四大基本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5.教育心理的创建: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由此确立。
6.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20世纪初,桑代克建构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人类学》,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主要有三个途经:一是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二是日籍教员来华讲授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三是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
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
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
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
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
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在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对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仅仅对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对于父母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与感觉:学前儿童的感知和感觉能力是其认知发展的基石。
通过对感知和感觉的学习,儿童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辨认,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
2. 认知能力: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发展出直观思维、操作思维、逻辑思维等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排列等操作,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概念和思维模式。
3.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模仿和语言交流来学习语言,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言的提升不仅仅是对外界的表达,也是对自我思维和内心感受的表达。
二、学前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1. 自我意识:学前儿童在社会和情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他们能够认知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在社交互动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异性关系的认知: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初步的异性关系认知。
他们会注意到性别差异,并开始表现出与异性进行互动的行为。
3. 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通过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逐渐培养了一些社交技能,如分享、帮助、合作等。
这些技能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1. 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伤心等。
他们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来正确地管理情绪。
2. 社交情绪和冲突解决:学前儿童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社交情绪和冲突。
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处理这些情绪和冲突,培养合作、分享、互助等良好的社交技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1.下列符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的是()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B.从边缘动作到中央动作C.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2.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接触并抓取物体。
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所致。
A.近远原则B.大小规律C.首尾规律D.整体到局部的规律3.有的幼儿擅长绘画,有的善于动手操作,还有的很会讲故事。
这体现的是幼儿()A.能力类型的差异B.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C.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D.能力水平的差异4.婴儿喜欢将东西仍在地上,成人拾起来后给他,他又扔地上,如此反复,乐此不疲,这一现象说明婴儿喜欢()A.手的动作B.重复连锁动作C.抓我动作D.玩东西5.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不属于幼儿个体差异的是()A.某幼儿往常吃饭很慢,今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吃的很快B.有的幼儿吃饭快,有的幼儿吃饭嘛C.某幼儿动手能力很强,但语言能力弱于同龄儿童D.男孩通常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6.下列哪一种活动重点不是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A.扣纽扣B.使用剪刀C.双手接球D.系鞋带7.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B.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C.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D.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对8.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
这一研究方法属于()A.访谈法B.实验法C.观察法D.作品分析法9.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测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10.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A.观察法B.作品分析法C.档案袋评价法D.实验法11.儿童能以命题形式思维,则其认知发展已达到()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2.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已经出现()A.直观的概括B.词语的概括C.表象的概括D.动作的概括13.抽象能力明显萌发的年龄段是()A.三岁前的儿童B.小班幼儿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14.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C.给娃娃穿衣,喂奶D.儿童能算出2+3=515.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A.双关性B.表面性C.形象性D.绝对性16.按皮亚杰的观点2-7岁的思维处于()A.具体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感知运动阶段D.前运算阶段17.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1.被动性语言: 一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这种能理解却不能主动说出应用的语言则是被动性语言;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3.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4.独白言语:是一个人在较长的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书面言语:是指人们要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6.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7.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学等多种分析器联合运动的结果;8.回忆: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新呈现其印象的过程;灯具在线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在线分为无意在线和有意在线;9.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10.布拉泽尔顿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类型,一般型、活动型、安静型;11.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绪记忆;1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14.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以是感觉的消失;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从亮处进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刚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钟,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就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15.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体等等;16.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幼儿虽然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一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电别人很困难;17.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憎恨,赞赏,厌恶等;18.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19.重听,是指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唇部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才出说话的内容;20.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言语的作用: 符号固着功能,概括功能,交流功能;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简答;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像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22.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与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其主要功能是求异;23.儿童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语句的掌握,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一到一岁半__双词句两岁左右__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__复合句两岁半开始;24.学前儿童记忆的量的发展;记忆量的发展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年长度等方面去衡量;①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幼儿前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儿童掌握语言后,记忆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幼儿记忆的范围随着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对识记目的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②记忆广度,指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也不断扩大;③记忆保持时间,从铭记材料到开始能对材料再认和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为潜伏期;幼儿记忆保持时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一般来说在再认方面,二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三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四岁能再认一年以前感受过的事物,七岁儿童能再认三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一岁儿童能再认几天以前感知过的事物;25.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26.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题一、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处在社会中只有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和谐发展;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比别人出众;更重要的事,有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等等;因此学校和家庭不但要向儿童传授各种学科知识,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性教育;促进其社会化;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的系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到很好的发展呐,也就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未来人格发展的基础,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人格的方向和水平,幼儿期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已初步具有了个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稳定的特征在个人身上,将进一步明确化、固定化,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因此,对处在可塑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7.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二,中班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三,儿童攻击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四,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28儿童记忆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幼儿期健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儿童记忆内容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两周左右,接着是情绪记忆半岁左右,然后是形象记忆六个月到十二个月,最后才是语词——逻辑记忆一周岁以后;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5、记忆不精确29.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两大反映形式;也是两种语言符号类型;30.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31.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3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p127页3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十分必要的;34.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的意义归纳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性急的孩子饿了第几大哭大闹;这使成人不得不马上放下一切其他事情,急忙给她喂奶;而对那些饿了只是断断续续地细声哼哼唧唧的婴儿成人则可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去喂奶;日积月累,前一种儿童可能形成不能等待别人自己的要求必须立刻满足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而后一种儿童则可以培养成自制的性格特征;有如成人,自己总是而且要求儿童东西要放的整整齐齐,衣服扣子要扣好手脏了立刻去洗,等等;这些耳濡目染的周围现实是婴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逐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就是喜整洁爱劳动等性格特征的萌芽;35.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注意的对象逐渐增加,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他们不仅注意具体事物,对周围语言刺激也引起注意;36.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三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四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37.简答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六抓住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38.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1.情绪和情感适应而适应生存的重要的心理工具;孩子一路的就用哭声传达着信息和金额;和含了等等呼唤照料者的注意,用自身的情绪,情感能力,求得生存的动地位,得到母亲等照料着的抚爱,他们用微笑反应舒适,满足用哭声挽留母亲的离去;2.情绪和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影响着婴儿的行为;3.情绪和情感推动、组织婴儿的认知加工4.情绪和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表情是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5.情绪和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一、选择题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是()A、脑B、心脏C、感觉器官D、大脑神经2、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A、人脑所固有的B、父母遗传的C、客观现实D、人脑想象出来的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A、主观能动的反映B、像镜子一样的反映C、被动的反映D、原原本本的反映4、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这说明了心理是()A、脑的机能B、对客观现实的反映C、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反映D、脑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5、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的社会行为B、人的心理现象C、人的心理过程D、人的个性心理6、学前儿童期通常是指()A、3-6岁B、0-1岁C、1-3岁D、0-6、7岁7、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技能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A、转折期B、敏感期C、危机期D、最近发展区8、下列不属于6-12个月婴儿的身体发展特征的是()A、能够坐、站、趴B、出现分离焦虑C、能连续清楚的发出一些音节D、有抓握反射9、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出生时并不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A、从笼统到分化B、从具体到抽象C、从被动到主动D、从不齐全到齐全10、婴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A、无意触摸到东西B、握住手里的东西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D、玩弄手指11、下列属于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是()A、爱模仿B、个性初具雏形C、抽象思维开始萌芽D、开始接受任务12、下列属于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是()A、认识依靠行动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C、开始接受任务D、最初步的生活自理简答题:1、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章第二节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发展中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的因素是()A、遗传B、生理成熟C、教育D、主观因素2、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家庭B、遗传C、生活条件D、教育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环境B、邻居C、母亲D、成熟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A、生理成熟B、家庭因素C、环境因素D、教育因素5、()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A、社会环境B、生理成熟C、心理内部矛盾D、心理活动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社会环境B、生理成熟C、心理内部矛盾D、心理活动7、()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A、社会环境B、生理成熟C、遗传D、心理活动8、()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A、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B、生理成熟C、遗传D、心理活动二、简答题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一章第三节1、提出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学家是()A、高尔顿B、华生C、格赛尔D、斯金纳2、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了()对幼儿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A、遗传因素B、教育因素C、环境因素D、生理成熟3、()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华生D、斯金纳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成分,人格中的最高部分是(),它遵循的至善至美的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是儿童教育与保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发展规律,并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知学前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取信息,并产生反应。
同时,他们逐渐发展出对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的辨别能力,加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2.语言与思维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猛发展,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表达。
通过语言的运用,他们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二、情感发展1.自我认同学前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意识。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别等方面产生自我评价,并逐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2.情绪管理儿童情绪的表达和管理能力在学前阶段得到提升。
他们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适应环境、管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社会发展1.社交能力学前儿童主动和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逐渐建立起社交关系。
他们开始学习与别人分享和合作,并培养了解决冲突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2.道德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开始区分善恶、对错,并学习尊重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
四、身体发展1.运动能力学前儿童运动发育逐渐完善,能够进行跑、跳、爬、滑、投掷等各种基本运动,并能逐渐提升协调性和灵活性。
2.健康习惯在学前阶段,我们可以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定时睡眠、勤洗手、健康饮食等,以维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五、教育方法和策略1.启发式教学学前儿童对外界充满好奇,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2.照顾式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应注重情感关怀和照顾,为他们提供温暖和安全的教育环境,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
3.游戏教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天性,通过合理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第三、四章)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
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
1.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
2.视觉: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第三、四章)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
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
1.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
2.视觉: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
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
3.听觉。
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
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辨别能力也在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得到经常的使用,因而这种能力得到保持,而音乐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4.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5.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型活动也很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表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
因此,视崖装置也成了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6.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观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遗忘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1.婴儿的记忆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幼儿的记忆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不断发展。
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有意识记。
至于表现在部分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使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
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
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
一般说来,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再现)。
再认能力一般都优于回忆能力。
自传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医护,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儿童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总之,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一般认为,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也有学者认为,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
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的小班),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狭隘性。
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是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
在学前儿童晚期,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正是这个阶段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慧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是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他们的认识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质的差异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的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
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
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着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
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
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四、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的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1.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有两种情绪起源的学说,一种认为儿童出生时有原始情绪,以后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另一种认为新生儿只有一般性激动,以后逐步分化为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
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
2.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首先是自发性微笑,或称内源性微笑。
从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婴儿表现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五六个月以后开始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
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
痛苦与悲伤: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
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啼哭。
儿童啼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
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焦虑和恐惧:焦虑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
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和恐惧情绪同时发生。
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
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
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也随之增强。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较明显的特点。
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他人情绪的共鸣。
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重要性2.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3.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出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儿童的社会化,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包括儿童的语言能力、儿童的亲子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儿童的社会行为等。
一、儿童语言的发展1.前语言的交流: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