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张永和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张永和: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

张永和: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

在美国学的东西,使他到认识一点,他可以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建筑师,而是可以做一个按着他自己的意思去做的一个建筑师。
有一次张永和回国举办了一次讲座,因为当时建筑界的绝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一些设计院的老建筑师就说:“那个张永和的讲座,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他根本不是在讲建筑。”
他实际上并不想学建筑,他想学美术,但是他画得太差了。那时侯他爸爸特别疯狂,就想让他干建筑这行。
留学的想法完全是他爸爸输入给他的,他当时觉得特别可怕,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
他知道留学这件事一直在他爸爸的心里,越到后来越清楚,但实际当时他去留学,完全是偶然的。
他出去是因为美国一个大学的教授,带了20个学生去南京,他们来了张的。那个本科生就是张永和。
在中国的建筑界,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对父子建筑师。父亲张开济从少年时代起就梦想着到美国去留学,但这个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变成现实,1949年解放后,他留在了国内,成了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和父亲不同的是,儿子张永和从没有热衷过要到外国去读书,但他却在父亲一手操办下,在1981年3月的一天登上了一架飞机,远赴美国学习考察建筑。十几年后,张永和作为一位美国注册建筑师回国发展,而他却带回了一套让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父亲都感到不解,甚至反感的非常建筑理念。
后来那个教授帮他做了一些出国念书的安排,一开始去他也不是正式学生,去了之后才转成正式的学生。
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属于古典建筑,而他接触到的第一个是属于现代建筑,他在中国也接触到一丁点现代建筑,可是没认识,所以应该说是本质上的差别。整个三个建筑时期实际发生在可能至少100年里面,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他个人来说可能被压缩到5年里面,所以心里特别闹得慌。
所以当时他父亲好几次说,你一个建筑师怎么做了作品,第一让人看不懂,第二它没有实用功能。那这还是什么建筑呢!他们就为这个大吵起来。

张永和

张永和

山水间是生态 的:它是由中 国传统的夯土 墙和土框架构 成,对环境的 影响限制将在 最低限度。
土宅,北京, 2001
二分宅体 现的空间是 具有多样性 的。开敞的, 半开敞的, 封闭的,以 及过渡性空 间都得到了 很好的体现 和运用。
丰富的内部空间
土宅,北京, 2001
玻璃立面使 内外空间渗 透
柱的运用使 内外空间自 然过渡
土宅,北京, 2001

山水间,或二 分宅,位于12 个别墅的置高 处,依山就势, 一分为二拥抱 着山谷,形成 半自然半建筑 的庭院围合, 将风景尽收宅 内。
土宅,北京, 2001

山水间是灵活 多变的:互成 角度的两翼可 依地形的各异 在0°-360过渡
柱与玻璃使二 分宅的内空间 与中庭似分却 合
土宅,北京, 2001
从一层往上,是全封闭的走廊,进而步入较为 宽敞的二层卧室;出卧室便是观景平台,这一 闭一敞的对比使人最大限度的感受立于平台视 野的广阔。
空间的变化和对比
蛇足,丹麦 ,1998

1998年丹麦城市哈姆列 贝克举办的主题为 “运动中的城市”的 作品,非常建筑空间 设计――蛇足。 喻意 是指在原有现代美术 馆 线性、透明二种完 美之上又添加的元素, 即为蛇足。
蛇足,丹麦 ,1998

添加蛇足是 为了放置展 品。 每条蛇足由 一系列每个 长三米的三 只腿的木马 组成。 共十条。
蛇足,丹麦 ,1998

因此蛇足的 形式也是线 性的,与原 建筑一致。 蛇足如原建 筑的分支, 从展厅室内 --伸入园林, 强调而不削 弱建筑与景 观的关系。
稻宅,日本,2003

完全脱离了展示场地, 孤零地坐落在稻田边。 它只是用简单的钢格 栅制造,形式上是单 纯的直角折叠,既暗 示它的雕塑/装置性, 强调它是空间的、建 筑的、现场的(邀请 游客和当地农民休息 和欣赏风景)和与环 境发生关系的复合艺 术。

张永和

张永和

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办公室
• 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办公室, 北京, 1999 基地状况:一栋刚刚竣工的多层板式住宅楼。 使用要求:将首层改为办公空间。 分析:该住宅楼从城市街道后退以获得一定私 密性。现在,首层的功能转化为相对公共的办 公室,应将首层空间重新与城市空间连接起来。 因此,这项工作的性质可以认为是城市设计。 设计:在原有跨越街与楼之间下沉空间的入口 桥上建筑一系列会议室,把首层空间重新拉回 到人行道边。并将每间会议室与街道垂直的两 个界面设计为透明的,使行人能有机会象看橱 窗一样观察到会议室内部的情况,但又不易形 成对办公的干扰。橱窗式的会议室的商业性也 建立起公共性,使新的办公室在外部区别于原 住宅建筑。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首层办公与 上层居住建筑的差异,在改造过的办公室的原 墙面外增加了一层打孔铝合金板为材料的表皮。 这层表皮也将原有的墙上元素,如窗、空调机 等,统一在其半透明性之后。
北京大学(青岛)国际会议中心, 青岛,2001
• 建筑的场地是滨海的陡坡, 北侧的道路与南端的海边有 20多米落差。该特点启发建 筑作为过渡元素参与到这个 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构成地 形景观的组成部分。从体验 的角度,建筑构成一个下行 到海边的时空经验。建筑的 形态因此是线性的,它的空 间由一系列在不同标高上的 既有室内又有室外的平台与 楼梯组成。五个现有别墅被 改造成会议中心的住宿部分。 新的屋面可上人,是地形变 化中的又一个层次。
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金大奖。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 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 筑工作室专集1、2》。曾先后在美
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 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任教。
真正的建筑 家都自成文 脉,即存在 研究和实践 的互动关系。 在张永和的 一些建筑中, 概念是强烈 的,意图是 清楚的,细 部是忽略的。

zhang张永和 山语间

zhang张永和 山语间

获得荣誉
•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张永和 •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 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 •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 1986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B.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 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 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平常建筑与非常建筑师
• 张永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之 一。 •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一开始就坚定了以重学术研 究、以实验思辨为主导的基调。他不认为商业实践 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更倾向于相信建筑的进化是 建立在对建筑理念不懈、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 之上。这一点令他成功地跳脱于其他注重商业作品 的建筑师,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 唯物主义 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瓦顶窄巷的启发,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把UCCA的大展厅改造为六个胡同 式的模块,每个模块代表张永和建筑创作的一个维 度:居住、建造、城市化、传统、感知和文化。
出版著作
1997
2002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 室专集1、2》。张永和 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 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西班牙的2G, 美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筑师》,英 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 品及文章。

作文本

作文本

编辑推荐《作文本(增订版)》收入张永和回国后十几年间所作的随笔三十三篇,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建筑与文化、文学、艺术等,更多的是关于空间问题的独特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文笔具有独到的“文学性”,这是其他当代中国建筑师所缺少的。

作者简介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2005年9月即将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建筑系主任。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土,美国注册建筑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柿子林会馆荣获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等。

目录写作文自行车(的故事)窥视剧场——实地考察匡溪行四间房——单身公寓书房——建筑师会所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启示——环境艺术的意义四函(评译)黄士钧评译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体马达客栈后窗烟斗——概念性物体过程思想垂直玻璃宅幼儿(墙)园策划家居附:英文原文十二月令园/宅文学与建筑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时间城市,又及超薄城市附:英文原文文学与空间平常建筑设计逻辑建筑改变我们小城市向工业建筑学习张永和+张路峰基本建筑动词化关于建筑教育浮出空间附:英文原文物体城市又名:欲望城市附:英文原文向现实学习第三种态度我的红楼梦,或三考问题建筑设计:“谋”第三警察局一一场全球化的荒诞补记序言直到现在,一写东西就想起中学时写作文。

当时成绩总在四分或良的左右徘徊,上不去;老师说我的主要问题是该到高潮时感情抒发不出来。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但我觉得抒情实在是件尴尬的事儿。

我连看演出有时都会低下头,替演员投入的表演不好意思。

最怕就是诗。

高中朗诵考试抽题,先抽到文言文的《鸿门宴》,心中窃喜,以为天助我也,再抽抽到《海燕》,高分的奢望即刻化为乌有。

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0U E STl0N&A N SW E R壹尊塑……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技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长项,建筑师直该如何『r确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出更为宜居的而不足花式的建筑,这就是麻省理T学院建筑系的目标。

曩2/口规#曩*/&目#—L.中国,一场咀低碳经济为核心神1上产业革命已经出现,其中的绿色建筑更是米势汹涌。

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所有的场馆建筑都以生态可持续为基本宗旨,呈现出最精彩、最前船井且蜃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中国馆推出了自培阳体系队亚半室外玻璃脚,而世博主题馆则章出了地埠热泵来最大程度的实现环保功催.世博中心采用丁先进的幕墙系统,西班牙馆斜使用r竹子和半透明纸的材料,而上海企业联台馆更是在建筑内部采用大量技术组件作为建筑的基本元素,采用高强度.轻量且环保的可回收聚碳酸酯塑料作为建筑材料.同时通过透明的塑料管充分展现出立体L E D灯的效果,使樽整十馆的外立面能够不断地变换色彩与图形.而热能转电能的先进太阳能技术以厦喷雾装置更增强了整个馆建筑的功能性。

而作为上海企业联台馆主持建筑师的张求和充分将其低碳环保的理念融人了整个建筑设计之巾。

作为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的张永和,在现实中如何队科技来建造设计出更低碳,更宜居的建筑已经成为他时捌都在思考的事情。

《科技倒韭》:证能具体谈一谈在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墨如何将怔碟节能的理念和技术融^其中的吗?薰糸轴挖们在馆中采用了银多技术,包括搏整十建筑底层槊空.使排队等候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台比较好.在具体柏拄术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新的高效太阳瞻采集技术,耕热能采集到一起再梅其转变为电能。

在晨馆的建筑屋顶上有一块1600平方米的太阳缒集热屏,收集太刚能生成95℃的热水.通过超低丑新技术发电。

此外还有雨水的收集创新.整十展馆场地范国内的雨水都能得到叫收.通过机淀,过滤和存储等技术处理之后,可咀作为场馆内的日常州水.更能够为喷葬方案提供水耀。

张永和的建筑与跨界之旅

张永和的建筑与跨界之旅

张永和的建筑与跨界之旅15建二周丹 150407241.简介张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老师——是设计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筑大师。

建筑世家的耳濡目染下,让他走上了建筑设计的道路,于1978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1983年前往美国留学,现任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他创造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的许多个第一。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学习建筑学的,但只有他回国开设了第一家独立的个人事务所;第一个把“解构主义”介绍给中国建筑界的人;第一个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作品;第一个在国际著名院校担任要职;第一个担任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评委的中国人;第一个涉足家居、饰品、服装设计等领域并与国际高端品牌合作的中国建筑师。

2.设计理念在中国建筑界,张永和比一般的先锋建筑师要主流些,但仍在主流的边缘。

用著名媒体人洪晃的话来说,张永和相比起很多设计师来所不同的,就是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贯彻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在注重环保、环境、回收利用的今天,张永和以一种低调的态度,去实现着自己“建筑以人为本,建筑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

在他的建筑设计当中,尊重传统,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倡导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而且在环保方面和材料的选择,以及不浪费的设计理念,统统展现在了他所设计的建筑里面。

他强调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得多。

他对梁思成一代和中国当代建筑的批评,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西方传统建筑观的立足点,即他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对立面过度重视,忽视对空间和材料的探索。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事业并非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建筑给人们带来特别好的视觉经验,当然很好。

非常建筑

非常建筑

张永和最近回母校东南大学讲课,学生们马上就敏感地觉得这位张教授跟他们的老师讲得不一样。比如他从来不讲造型,传统建筑界认为建筑是造型,张永和则认为建筑是空间。有些大学请他讲了一次课,也就不再请了。
北京文化界对张永和青睐有加,《读书》杂志约他写《文学与建筑》,还要他组织跨学科的建筑研讨会。一会儿听说他要给北京七个艺术家设计房子,一会儿听说某个画现代画的要跟他交换作品,写小说的余华也给他拉活。
第一次跟张永和夫妇照面,是在美国休斯顿一个聚会上听人唱中国摇滚,老张两口子是后来的。老张也不吭声,找个角落坐下了。可是后来他一吭声把我们吓一跳——怎么老舍笔下的人跑到这儿来了?他说那种浓得化不开的胡同里的北京话。
老张问了唱歌的几个问题,显然对大陆流行音乐界很熟,令众人侧目。原来他和爱人(他一直用这个词)鲁力佳早跑回北京开了事务所,来回跑当“空中飞人”。在休斯顿,他的工作是莱斯大学建筑系的助教授,鲁力佳是该系的研究生。老张显然对人羡慕的教职(莱斯大学排名美国大学第七位)没多大兴趣,他说:“我想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边缘。”
面对中国建筑界的一道难题
跟张永和说上几句话,你就能知道这人看过许多书。在他的设计里,常常可以看到那些书和电影的蛛丝马迹,它们就像分子、原子一样漫游在他的血液里。
我记得他有一个获奖作品,传达的是“窥视”的概念,灵感来自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
爱尔兰作家弗兰·欧布莱恩1964年的小说《多尔基档案》中有个科学神话: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甲乙两种物质猛烈的碰撞,甲的部分分子便会进入乙,反之亦然。所以在道路坎坷的多尔基,常年骑车,人分子也会逐渐进入自行车,自行车分子同时逐渐进入人体,最后便出现了半人半车的东西。
1996年他们一共接了十个活儿,老张说生存没问题了。

张永和

张永和

轴线分析
成和山和我 了秩语柱们 墙序间子用 体。一的网 延空些轴格 伸间基线分 或的本关析 流大的系建 动小内,筑 的尺在发的 韵度逻现墙 律构辑了体 。 •
多就 变像 。搭这 积些 木大 一大 样小 ,小 使的 空空 间间 更组 为合 的在 灵一 活起 ,

割空这现这并间住 空间种,一未实宅 间被灵例理被现的 的植感如念分的功 作入来二在成。能 用一源分张小在是 。个于宅永空山有 大古,和间语四 家代远的,间种 具西洋很而,尺 ,画艺多是开度 家,术建被敞和 具画中筑小的形 起中心都空大式 了的等有间空的 分大等体割间空 。 。
张永和
• 建筑学102
樊天涯 3100622041

“无论类型规模,非常建筑工作室在 1996年到2002年尝试着建筑了一百一十 多次。其中大多都未能进入真正的建 筑阶段,即未能实施。接近完成的案 例,如本书中的二十一个,是相对的 少数”。 --张永和《平常建筑》
个人简介
•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1983 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84年获得美 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 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获得荣誉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 & Brown和Bakewell & Weihe 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 B. 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 “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 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 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美国进步建筑奖1996

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

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

我要
我要成为一名景观园林设计师 我要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说未来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受过各种各样 的打击,不过既然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一定 要在这个领域里走下去,我始终坚持着:就算 倒,也要倒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
结束语
涵璧湾花园--3

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深圳, 1998 基地状况:深圳银湖一块山地 使用要求:集合住宅。容积率1。

容积率研究:1的容积率意味着用一层建筑将基地铺满。 如果考虑朝向与景观,将基地南半部的一层建筑"折叠"到 北半部,形成的二层建筑仍满足1容积率。再带入其它因 素,不断进行折叠,建筑发展至四层、八层等等,同时分 裂成多栋建筑,容积率总保持不变。折叠于是成为在设计 时将容积率与地形等其它条件结合操作的一个工作方法。
中国当代建筑师 ——张永和
个人简历

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 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 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6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 非常建筑工作室(建筑学)主持建筑师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要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 分成两半的房子 山语间别墅 席殊书屋 贝森新文化空间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远洋艺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会议中心 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
非常建筑



拥有美国建筑师资格的张永和,1993年回到 北京创建了“非常建筑工作室”,见证了中国 建筑非同寻常的10年历程。 张永和表示,“非常”就是不正常,不以商业 盈利为目的的建筑事务所。 张永和说,好房子不是用来收藏的,如果是欣 赏,可能呆在自己家里往外欣赏,比站在外面 欣赏这房子的外观来得更真实和重要些。

非常·平常——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散议

非常·平常——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散议

2002年,张永和与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等共同主编了有关北京、纽约的城市、建筑评论杂志《32》,也仍然坚持一种超脱的文化、设计姿态,在日趋激烈和严酷的理论、现实和商业问题面前,保持着游离和更关注本体的态度,这是他个人的兴趣所在,却也遭到了新老建筑师从两面进行的夹击。由于误读和尚无人能及的水准所带来的“盛名”,以及生存和现实的巨大压力,都逼迫着张永和及其工作室必须发生某种“质变”,实际上这种变化一直在悄然进行着。
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十年,正是西方建筑思潮由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向关注城市问题转型的时期,是中国建筑界由强烈的人文关怀转向技术操作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城市化突然加速、成为举世瞠目的“移魂都市”的时期。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的历程,那么“非常”与“平常”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是这两个词要经过本文的较为复杂的阐释,或者可以说要被赋予较多的内涵。本文尝试从文本(有关张永和的文章、访谈等)、方案(未建成)、作品(已建成)、装置(参展的作品)以及建筑城市学(城市规划作品和思想)五个方面,分析这一两“常”现象。
作为已建成的建筑,书中收录的五个建筑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山语间别墅的中国性是被设计者屡屡提及而又被人们有意忽视的,似乎要到后来“长城脚下的公社”里的二分宅的夯土墙,在建筑语言的进一步乡土化以后,空间的中国化才得以在语境中理解。
相对而言,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和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是张永和及其工作室目前最重要的作品,它们都以经过充分陌生化(如外墙及其窗、门的特殊设计与处理)与纯净化的立面设计、内部空间与复杂使用功能的有效整合,以及城市因素的积极导入,而显示出现代建筑所特有的“气质”,这与目前国内极端注重立面“个性”而无视空间设计质量的做法形成巨大反差。
在这之后,也就是1990年,张永和有一个出人意料、后来又被他有意忽略的举动,就是在纽约采访了势头正盛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表现出他对世界流行思潮的敏感和洞悉。但是除了这次主动出击和以后受到媒体的追问,张永和似乎都在有意规避中外建筑界的“波澜壮阔”的潮流,他总是在从谈论“活儿”的角度关照那些名家(如盖里、艾森曼和库哈斯),并不局限于流行思潮(如“解构主义”)的语境。

张永和

张永和

张永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同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1] 。

中文名:张永和国籍:美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教授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主要成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展开代表作品:十年大事记馆,《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学位:硕士国外经历张永和于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

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

张永和的二分宅分析课件

张永和的二分宅分析课件
从一层往上,是全封闭 的走廊,进而步入较为 宽敞的二层卧室; 出卧室便是观景平台, 这一闭一敞的对比使人 最大限度的感受立于平 台视野的广阔。
通风

中国位于北半球, 夏季多东南风,冬 季多西北风。北二 分宅的起居室交往 与展示功能较南 面餐厅要求高,所 以对采光及通风要 求也高。
冬季西北风被夯土墙挡住 夏季空气对流通风
二分之北半部分则是 满足交往展示需要。
1楼
夯土墙和玻璃 幕墙分别成L 型围合,形成半 虚半实形式.
工人房四周以 夯土围合,具有 良好的私密性
半室外平台一 边以夯土墙围 合,另一边以柱 式半敞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楼
立于二楼全敞 开式露台极目 远眺,山峦美景 尽收眼底,满足 陶冶心灵需求.
门厅与起居室 起连接作用,是 空间的一种过 渡.
“山 水” 意 境
• 这栋建筑从 当中被分成 两半,藉以 引入了不同 的景致、空 间,也带入 了“山水” 意境。
• 水的部分, 有条小溪直 直地登堂入 室,在入口 的玻璃地板 之下粼粼闪 光。
内敛气质
“土宅”是“公社” 建筑中在气质上最为 内敛的,两堵高高的 夯土实墙将两个均质 的空间在入口处紧紧 收束起来,入口被一 棵树“封”住,侧身 而过的铁梯联接着树 后深凹的门厅。
水关项目的理念走向
• 建筑师走廊的意义,是在于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国现代文 化的取向。
• 一个社会文化的兴旺,一方面固然基于它有否深厚的历史,但关 键是这历史是否成为这文化前进的负累,抑或是这文化前进的动 力。建筑师走廊处身于一个文化遗产区(水关长城),但不受遗产 所震慑,而是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大自然环境),利用这遗产的 动力去自由发挥前卫的建筑艺术。

山语间--张永和作品分析

山语间--张永和作品分析

建筑立面多采用水平长窗,根据建筑空间 的私密性程度变化,窗户的高度形式也有 所变化,实虚结合,使得室内外空间界限 模糊,建筑与环境积极融合。
张永和,中国建筑师,
建筑教育家,非常建 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 美国注册建筑师;美 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北 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 心负责人、教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 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 教授教席;2005年9 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该建筑位于北京远郊怀柔山中,基地是 业阁楼被进一步 延伸。三个阁楼是客人卧室,坐落在不同高差的厚 墙上,形成了梯田与山坡写意的重建,同时给人以 与风景独处的机会。
大空间中的小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其秩序, 空间的大小尺寸构成了墙体延伸或流动的 韵律。
建筑室内外的空间 通过窗与墙的关系 体现出来。在南面 围合的内院中,西 侧的挡土墙突出入 口处“室内”的空 间体验,而另外三 面使用玻璃围合, 则在建筑内部打破 了“室内”的限定, 让空间具有丰富的 层次感。
里与友人相聚,享受山林野趣。 山脚下废弃的梯田。山坡的方向是东高 西低,南面为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 白桦树。建筑部分所覆盖的山坡高差 2m。
二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建筑坐东朝西,为满足业主眺望山色的要求,将主
要立面设为西立面。
住客厅以及花园有较好朝向,两间主卧室一间朝南,
面向内院有较好视野,一间朝北,私密性较好。卫 生间及厨房等辅助空间位主要于北侧。
该流线为树状,即以一条主要交通为
主干向前延伸,分支依次外延。 打扰。
主人起居与客人起居流线分离,互不
地面高度随坡地地形层 层上升,私密性也逐步加强。
在山语间中,开敞的大空间幵未被分割

张永和山语间大师解读

张永和山语间大师解读

立面图
立面图
建筑立面多采用水平长窗,根据建筑空间 的私密性程度变化,窗户的高度形式也有 所变化,实虚结合,使得室内外空间界限 模糊,建筑与环境积极融合。
作品比较
建筑概况

该建筑位于北京远郊怀柔山中,基地是山脚下 废弃的梯田。山坡的方向是东高西低,南面为 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白桦树。建筑部分所 覆盖的山坡高差2m。 业主潘石屹夫妇修建的目的是周末到这里与友 人相聚,享受山林野趣。

功能分析
二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建筑坐东朝西,为满足业主眺望山色的要求,将主 要立面设为西立面。 住客厅以及花园有较好朝向,两间主卧室一间朝南, 面向内院有较好视野,一间朝北,私密性较好。卫 生间及厨房等辅助空间位主要于北侧。
张永和山语间大师 解读
——张永和作品分析

张永和 简介
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美 国注册建筑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 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 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 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 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 主任。
交通流线

该流线为树状,即以一条主要交通为主干向前延伸,分支 依次外延。 主人起居与客人起居流线分离,互不打扰。

空间私密性分析
地面高度随坡地地形层 层上升,私密性也逐步加强。
空间形式分析

在山语间中,开敞的大空间并未被分割成小空间,而是 被以厚墙形式出现的家具、储藏间、厕所等小空间分割 厚墙的高度未达到顶棚,所以不破坏大空间的完整性, 形成了屋中屋,富有动感。
屋中屋的概念通过屋面上突出的阁楼被进一步 延伸。三个阁楼是客人卧室,坐落在不同高差的厚 墙上,形成了梯田与山坡写意的重建中的小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其秩序, 空间的大小尺寸构成了墙体延伸或流动的 韵律。

张永和 山语间别墅分析

张永和 山语间别墅分析
• 张永和对土木材料的运用有着很 大的兴趣。而山语间作为他早期 的建筑成品,就表现出了他对土 木材料的探索。采用了当地的青 灰色石材铺地、木制楼梯、木制 框架、砖墙等等。这些材料在山 语间中是合适的,因为周围的环 境是一片山色。这些建构的材料 源与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态 性”,建筑还原与自然,对环境 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 木质楼梯 木制家具
2.5.建筑结构形式
• 钢梁柱,砖墙,石墙山语间在结构与建构上,于宾纳菲尔德的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张 永和在《平常建筑》这本书中提到:“已故建筑师宾纳菲尔特的毕生工作在于把平常的建造 方法与形态关系推向极致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 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维护钢结构。 • 显然,山语间在结构方面也试图遵循着这一逻辑。西立面屋檐下承重的工字形钢柱与只起维 护作用的玻璃门窗在窗棱的位置对应但却与其有一定距离。以提示内部结构框架与外部围护 墙之间的分离。整个钢框架体系中的柱,主梁和次梁都采用型号不同的工字钢,以寻求语言 上的纯粹和统一。
• • •
刚做建筑师时,张永和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 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 张永和说他不喜欢地标性建筑,他说:“我就想盖为了生活的房子。” 张永和:"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边缘"(引自《时尚》杂志1997年对张永和的 报导)。

大客厅 古代西画
主人卧室
私密性 随着地面高度的层层提升,私密性也逐步加强,从 第一个层面的起居室,到第二个层面的餐厅,到第三个 层面的卧室,空间的私密性是递进的。直至二层,至客 人卧室,与一层的关系在高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内 部空间的关系是最为疏远的,可以看作是最私密的。

杨明洁对话张永和:非常建筑的含蓄空间

杨明洁对话张永和:非常建筑的含蓄空间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与设计
页码: 126-12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新建筑 张永和 空间 对话 麻省理工学院 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 住宅设计
摘要:张永和 同济大学教授。

自1992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执业,并成立非常建筑工作窒(非常建筑)。

在1990年至2005年他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中心的建筑敦授,目前,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同济大学的教授。

他已经获得无数奖项,包括于1987年在新建筑住宅设计大赛第一名,进步建筑引文奖于1996年等。

2011年以来,成为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成员。

他于2005年出版了他的杂文《张永和的作文本》,他的作品也出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建筑期刊。

他在多地举办了个人画展。

从2000年以来他还参加了众多的国际艺术和建筑展览和双年展。

他还是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在2005年和20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 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在国 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 的《今日建筑》,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 《新建筑》,《空间设计》,西班牙的2G,美国 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 韩国建筑师》,英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 》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品及文 章。

张永和作品
如波浪起伏的竹顶棚,构筑了大厅里戏剧般的 场景。 而视线穿过透空的竹网,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层 高优 势,亦使得上下层有了微妙的互动关系。
在原来的核心筒外,我们以透光竹板包覆 四壁形成灯箱,则使得原本沉重的混凝土体 量变为空间中轻盈的焦点。

L/O/G/O
中国建筑师——张永和

张永和
1
中 国 建 筑 师 建 筑 教 育 家
2 3 4
美国注册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教授

张永和
• 所获荣誉
• • • • • • • •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 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 1986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B.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L/O/G/O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9城市规划 王欢 3209010116
Thank You

张永和作品
这个餐厅位于杭州新城区一个大型商业中心顶层,空间高九米,朝南有 广阔的视野。编织竹条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它沿着墙体走向蔓延起伏, 表达了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张永和作品
因为在原有的建筑条件下,大厅中心巨大的核心筒和侧边悬挑的半 椭圆形体块使空间显得零碎杂乱,我们以一片用薄竹板编织、从墙 面延伸至天花的巨大透空顶棚,将空间重新塑造。
张永和作品
入口门厅亦延续竹的主题。墙面覆以竹材,并顺应原 有的墙体处理成如波浪状流动的弧面,除了与大厅的 顶棚相呼应外,也具有空间导引的功能,并带给顾客 一进入餐厅就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张永和作品
南侧夹层上方的包间略小,藉由特殊的曲面顶棚造型和简洁 单纯的竹材墙面,营造出空间趣味并显其大方。

张永和作品
包间的设计则强调同中有异的区别。一层的包间较大, 从天花到墙面的折板和两侧镂花透光墙面是共同的基础语 汇,但每间各自不同的折板角度和镂花图案,则使得各个 房间有了彼此相异的面貌。

张永和语录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师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因为中国虽然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可实 际上却是个年轻的社会。没有太多过去的集 体记忆,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谁都不知道 该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筑究竟如何做才代 表了现在的文化。这样的情况下,业主和建 筑师之间就成了合作关系,共同摸索新的模 式,因此会经常把许多事情出现许多过头的 设计,但是这种走过头正代表了一种活力。。

张永和
所获荣誉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 会: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 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 筑家581人》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