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3课时)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比较两处生活的不同深入理解课文。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
3、能通过研读,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板块1:明确目标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习目标1、能通过两处不同生活的比较深入理解课文。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
3、能通过研读,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模块二:比较不同教学板块2:复习回顾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
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百草园有趣景物传奇故事雪地捕鸟VS三味书屋书屋陈设先生印象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画画教学板块3:比较生活的不同与课文第一部分作比较,思考下面的问题:寻找不同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和第一部分内容相比较,说说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大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做批注,比较两部分内容后做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时间约5分钟)总是有限的。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小组合作活动,每四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必须在小组内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由一位同学记录发言要点,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看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最准确。
小组合作交流: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围绕问题,依次发言,求同存异,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时间约5分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和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好,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你们的发现。
请各小组发言的同学先有感情的朗读你找到的课文片段或语句,再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时间约5分钟)经过大家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通用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溢了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似乎是无奈、迷茫,“我”被送进了三味书屋,跟随先生读书。
二、检查作业展示分享学生作业。
三、整体感知,讨论问题1.学习过渡段。
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问题:课文中用了几个“也许是……”构成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作者用了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所以对此表示推测,也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的依依惜别之情。
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既无奈又恋恋不舍。
“Ade,我的……”把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
请同学再深情地读一遍,让我们和作者一同恋恋不舍地告别百草园。
2.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教师展示有关三味书屋的图片材料,使学生对三味书屋有个初步印象。
读课文相关部分,讨论问题。
问题: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陈设的?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说法一,陈设单调、沉闷。
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说法二,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无不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问题:增加了学习内容,自然不同以前,肯定有苦也有甜,请你思考一下,与同学交流看法。
三味书屋的苦有哪些?点拨:先生严肃;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苦:难读、难懂。
概括起来三味书屋的“苦”:要求严格,不自由。
(板书:三味书屋之“苦”)问题: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乐趣呢?点拨:游戏乐、课间休息乐。
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腊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乐意所为;读书疲惫之时,偷看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又别有情趣。
收获乐。
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也多起来”,“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七年级语文上册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2.过程和方法:(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读文章主旨。
(2)领悟本文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珍惜,学习作者探求各种知识的精神,并在学习中正确分析认识私塾教育。
(2)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珍惜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2.三味书屋给少年鲁迅带来的苦中有乐、乐大于苦的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画一幅儿时的画,唱一曲昨日的童谣,说一番幼年的童趣……童年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了解其他人的童年吗?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锡箔脑髓秕谷蝉蜕书塾宿儒盔甲倜傥三、整体感知,讨论问题1.从课文标题入手,了解文章的结构。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l至8自然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获得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第10至24自然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
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可以归到第一部分。
2.齐读课文第1段,找出最关键的语句,抓住“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问题: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点拨:“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
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真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2024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优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
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
〈约三分钟〉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约五分钟〉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一、(1-8)节、二、(9-24)节]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更是需要不断地发展、变革。
近年来,长春市的初中教育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许多年前就被证明是高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拓宽知识领域,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这种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比如翻阅课本、看图画、看电影、听歌曲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在“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更加精细化、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模式,称为“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象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这种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师们更加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比如教学日记、实验笔记、读书笔记等等。
通过这些资源,教师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知识,使他们形成深厚的学习印象。
三、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在长春市初中的实践近年来,长春市的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思想的更新和升级,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改进也是不断地进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
在长春市的初中教育中,“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周末家庭作业、实验记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被证明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的出现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指导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指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会欣赏鲁迅的文学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课文朗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理解词语。
3.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讨论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5.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1)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生能否体会到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学会了欣赏鲁迅的文学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珍惜童年时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长春版
首先,通过阅读和分析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积累、句式结构理解和运用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场面叙述,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文章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方面,我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和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我在组织课堂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自信。因此,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学地位,以及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风俗民情,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长春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word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过程与方法:读中自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二、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四、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
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1)有关百草园图片;(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稿(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班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天真、稚嫩欢快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进展的训练制度表示不满。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消失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力量目标:学习本文详细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喜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体会对童年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帮助教学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隐秘,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今日我们就伴随着这首美丽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板书课题及)二、了解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检查预习状况,读准字音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aì缠络luo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dǐng锡箔bó鉴赏jiàn脑髓suǐ盔甲kuī蝉蜕tuì秕谷bǐ锡箔bó倜傥tìtǎng拗ǎo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表明白记叙的是的一段经受(从……到……),点明白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2、同学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好玩生活。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word教案 (2).do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主要从教材、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8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将本文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人,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说课标这是一篇阅读教学的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有明确要求,结合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争强好胜,老师要紧抓这一特点,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说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三大目标、一个重点、一个难点: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word教案 (9).doc
长春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迥异于鲁迅其他严肃、庄重的作品,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过渡段的作用及划分原则2、文章第二段的写景特点[难点]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三、教学目标1、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写景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明确自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划分原则。
[围绕重点自学]一、回忆有关鲁迅的知识(激发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1、生平及相关知识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故乡:浙江绍兴2、《野草》与《朝花夕拾》的基调之别前者:沉闷、压抑后者:开朗、活泼二、过渡段1、由解题引入根据“从……到……”的句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①~⑧/⑨~末尾第一部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2、提出质疑:第9段也涉及到一点百草园的事情,为何会划入第二部分?明确:过渡段3、讲解相关内容⑴作用:承上启下⑵划分原则:“划下不划上”三、讲解课文1、2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段(学生朗读)2、问题研究:(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解题方法:联系上下文⑴联系上文“……已经隔了七八年”,故用“似乎”⑵联系下文“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故用“确凿”3、结合课后习题二(1),仿照句子(学生发挥想象,动笔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例:⑴不必说金色的沙滩,也不必说连天的大海,单是蔚蓝的天空,就让人有美的憧憬。
⑵不必说一飞万里的鲲鹏,也不必说展翅翱翔的胸鹰,单是浮云中那自由弱小的麻雀,就足以让人称羡不已。
[课堂小结]参考小结: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野草》的基调沉闷、压抑;《朝花夕拾》的基调开朗、活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长春版
三味书屋给少年鲁迅带来的苦中有乐,乐大于苦的生活。
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和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
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
二、准备练习 。
三、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 我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似乎是无奈,迷茫“我”被送进了三味书屋,跟随先生读书。
课堂教案 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4.同样是乐“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有没有什么相同呢?
五、课堂小结:
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孳生的学堂。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之“乐”
自然陶冶三味书屋之“苦”苦中有乐,苦大于乐
四、尝试学习。
1、学习过渡段。
问题:课文中作者用了几个 “也许是……”构 成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习三味书屋部 分。
讨论问题:
⑴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乐趣呢?
游戏乐收获乐读书乐
学生齐读第9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师展示三 味书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三味 书屋有初步印象。
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
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
序号
课题
9.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
3∕3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部分,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领悟本文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和散文 “形散神聚”的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景色描写形象细腻,事情记叙完整生动,人物描摹惟妙惟肖。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特点,学习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并讨论下列问题:1.从课文标题和文章看,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2.文章的过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
(3)“雪地捕鸟”这一情节,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4)“美女蛇”故事的插叙有什么作用?(5)离开百草园,作者的心情怎样?这一小节(第9小节)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11小节,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并找出相关的词语进行分析。
2.学习课文第12节至文章最后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这部分内容写了几件事情?(2)写大家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除了表现孩子们的天性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3)哪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与失败?四、课后练习。
1.认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2小节,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
2.通读全文,请说出你所认为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将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比较。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理解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七年级语文上册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长春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歌曲《童年》导入。
人生中最难忘的便是童年的人和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的文章,看看作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一个回忆散文集,鲁迅说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三、背景介绍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鲁迅本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积聚力量,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
他刚到厦门,就以兴奋的心情注视着当时的北伐革命战争,认为北伐革命军胜利进军“极快人意”。
但是,厦门却与全国革命形势脱节,使他感到“孤立海滨,和社会隔离”。
厦大教员中又有不少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物,“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膨胀起来,这就使他感到厦门与北京一样“污浊”。
于是不到半年,便决心离去。
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迅受到厦大青年们的衷心爱戴。
他除执教外,曾到厦大学生办的平民学校,以及集美学校、中山中学等处演讲,激励青年的爱国热忱。
他还指导厦大的文艺青年成立“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艺刊物,热心培育新文艺的幼苗。
在这期间,鲁迅编订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和《坟》,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他以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回顾以往的战斗,清理自己的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长春版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记忆和教育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王子》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困难。同时,对于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导。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理解和领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预习资源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文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如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引出文章。讲解知识点,如详细解释文章中的对比手法。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文章主题。解答疑问,如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答。
最后,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这些资源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也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多地依赖这些资源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⑥文章结构:引言、百草园、三味书屋、总结
⑦文章情感:怀念、批判、向往
⑧教育观点:自然教育、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上了一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堂上采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听讲和思考的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讨论环节的引导不够到位,有时候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需要更加精准地引导他们回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童年》导入。
人生中最难忘的便是童年的人和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的文章,看看作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一个回忆散文集,鲁迅说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三、背景介绍
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鲁迅本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积聚力量,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
他刚到厦门,就以兴奋的心情注视着当时的北伐革命战争,认为北伐革命军胜利进军“极快人意”。
但是,厦门却与全国革命形势脱节,使他感到“孤立海滨,和社会隔离”。
厦大教员中又有不少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物,“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膨胀起来,这就使他感到厦门与北京一样“污浊”。
于是不到半年,便决心离去。
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迅受到厦大青年们的衷心爱戴。
他除执教外,曾到厦大学生办的平民学校,以及集美学校、中山中学等处演讲,激励青年的爱国热忱。
他还指导厦大的文艺青年成立“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艺刊物,热心培育新文艺的幼苗。
在这期间,鲁迅编订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和《坟》,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他以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回顾以往的战斗,清理自己的思想。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揣摩标题含义:
明确:“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2.依据标题的提示给课文分层。
明确:
第一部分(1-9段):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10-21段):三味书屋的生活。
3.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安排段落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两段生活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这样写条理分明,而且还可把两段生活进行比较。
六、作业
1.整理字词。
2.自主查找鲁迅生平经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字词落实情况。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概括出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2.作者写了哪些关于百草园的内容?
明确: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
3.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是“我”童年的乐园。
4.第二自然段写景很精彩,请说说有哪些精彩之处?
明确:
(1)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角度多变。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3)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4)用词贴切,既体现了景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5)善于运用联想,使文章内容生动活泼。
5.关于百草园的第二件事是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
生动有趣美女蛇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这一儿童乐园的情趣。
6.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7.作者为什么要写捕鸟这一过程?
明确:写捕鸟体现出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感悟情感
1.勾画出第一段中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和词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
“低唱”、“弹琴”
“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2.这些词句表达“我”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鲁迅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三味道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10—24段。
2.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中有哪些活动。
明确:
① 入室拜师行礼。
② 提问“怪哉”虫遭拒。
③ 在后园静悄悄地玩。
④ 读难懂的书。
⑤ 悄悄发展自己的兴趣——绘画。
3.为什么时隔多年鲁迅还清楚的记得三味书屋的陈设?
明确: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他对这段生活极为难忘。
4.文章从哪些方面对寿镜吾这位老先生进行了描写?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夏天的百草园
美女蛇的传说
冬天的百草园
我的乐园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5.在作者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寿镜吾先生?结合文章说明。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参考:
枯燥无味:繁琐的礼仪、教学方式的单调、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欢乐:老师较为开明、老师知识渊博、有机会便跑出去玩、老师读书入神时可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
三、比较阅读
1.从全文来看,“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
明确:
同:都是儿童之乐。
异:
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
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
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2.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
四、作业
1.默写第二段。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