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水口园林中的廊桥
山水间的家
呈坎,众川河畔的一缕沉香平静的一湖水,宛如一个梦境。
梦里有白墙黛瓦,有小桥流水,有蜿蜒的青石板路,有如虹的石桥。
一群大白鹅,在梦里奔跑,嘎嘎的叫声,搅动了四野的风和风里飘飞的落叶。
我在湖边坐下,我也成了梦境的一部分。
小湖有名,曰永兴湖,是古村呈坎的水口。
湖里有连片的枯荷,它们或相携而立,或虬曲水面,或弓身水中。
这些枯荷,仿佛来自青藤道士笔下,空而不虚,残而不凋,枯而不萎,一派寂寥和简约。
较之于夏荷的妩媚繁茂,更爱枯荷的清瘦枯寒。
一直喜欢残缺凋零的东西,它们从光艳繁华的顶峰骤然落地,有一种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
湖边遍植香樟,皆可合抱之,至少有两百岁了吧,一棵一棵,枝叶纷披,木苍苍地站在那里,像延年益寿之人,别有一种沉稳和静气。
皖南古村的树,自与别处不同,它们在漫漶的岁月里,一点点洇染了灵秀、安恬、无争、随和,胸中有丘壑,眉间有山河。
通往村里的大门上,一副对联迎面而立:“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
”是自信,也是一份深深的祝福。
去的那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风吹在脸上,有麻酥酥的寒凉。
我在村里寻找民宿。
村里民宿多,名字也诗意:“花沐里”“花隐蹊”“燕来阁”……最后,一家名为“书香贡元里”的客栈接纳了我。
之所以选择这家,是看中了这家院子里的一丛翠竹和一方碧绿的菜畦。
从悬挂着“文魁”的门楼进去,后院的清幽更让人惊喜:小桥、流水、假山、池沼,标准的一个缩小版的苏州园林。
这样幽悄的环境,加之秋雨的缠绵,有独入深山无人踪的恍然。
放下行李,趁天色还亮,去村里探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
五房厅、长春社、燕翼堂……千百年的时光汤汤而过,多少或悲或喜的故事浮浮沉沉,唯独这些老房子,在众川河岸默然伫立,散发着一缕缕岁月的沉香。
高高的马头墙,把天空分隔成大小不一的浅灰色方块。
轻抚墙壁上斑驳的云纹,有旧时光在手里悄然滑过。
漫步于一栋栋老房子门前,感受着古村深厚的文化内涵,你可知道,这就是你心中● 葛继红山水间的家山水间的家71最美的徽州。
安徽的免费旅游景点
安徽的免费旅游景点安徽的免费旅游景点篇1黄田古村黄田村村域似船形,位于黄山南(泾县最高山),凤子河北,村内现存有58处,103栋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间。
黄田村古民居是从选址、规划、建筑的设计、元一不依据中国言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入合一”的愿望表观得淋漓尽致。
在村落的选址上,“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村庄立脚于河之北、山之甫,取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势。
村中明沟暗渠通向每家每户,活水穿村而流,为整个村庄增添了灵气与活力。
尤其是洋船屋为仿洋船而造,但内部民居组合有序,功能完全合理,是古民居虐筑中的典型代表。
吴敬梓纪念馆及故居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南临新襄河,被依走马岗,与吴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
吴敬梓纪念馆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1000㎡,建筑仿明清样式,三厅两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曲槛回廊,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
吴敬梓纪念馆既有吴氏家珍,又有学者名流政要墨宝,馆藏文物十分丰富,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共有36件。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从马鞍山火车站广场乘坐10路车可以抵达。
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樱花烂漫,丹桂飘香。
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
敬亭山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
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摘要: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
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
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
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水口;旅游景观;合江亭;望江楼;安顺廊桥风水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幽曲等思想的影响,对水口的要求是:“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求水口之处要有“犬牙交错”之势。
纵观成都市内风水格局,城内府南两河相会之处,即合江亭便是成都的下水口。
以望江楼公园为依托,配以合江亭、望江楼、九眼桥、安顺廊桥等古体建筑为点缀,再加上府南河沿岸的滨江绿道,这一带可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水口旅游景观。
水口旅游景观的建构(一)合江亭——承载美好愿望的下水口“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
”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为成都河流记下的一笔。
实际上,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府河和南河。
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最终汇于合江亭。
据说,合江亭早在唐代就已修建,后历经战火而亭倒屋塌,面目全非,直到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之处,因两江汇合而得名。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来自古人对理想环境的原始追求,即在基址水流出处修建水口标志,“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也”。
如今,承载着古人的美好愿望,合江亭已经成为锦江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两江交汇之寓意犹如男女之结合,而成为成都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江西婺源的水口文化 (1)
婺源人建村选直,多采用方舆术,方舆术者,风水也。
因此,选择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册,有山有水,既有来龙,又有去脉。
方舆术者认为:水田乃地之门户,溪水之流向和布置,事关村的福祸吉凶。
有关资料表时:“雄悍之山,多居水口,如勇土把关守寨,有无可侵犯之势。
一峰独耸者,谓之华表;两山对峙者,谓之日朋捍门。
”又:狮象(即两山形象)蹲踞,回互于水上,或“隔山裹缠”,或“涧水环匝村境”等。
这样的“风水”,被视为宝地,有“藏龙棲凤”、“护村安居”的功效。
如:高砂乡的星堂村,是宋代进士胡促君故里。
“观其山,云峰峙其南,星峰峙其北;观基水,自北而南,过围墙,由东而西,可谓山环水复。
”如:龙山村是程礼祖选村址的。
该村“水口两边,山来朝结,左夹右拱,葱葱郁郁,宛若游龙。
”如:潋溪乡符竹村,因“地势低洼狭长,远望如竹符浮于水面。
”含义永不沉殁。
如:清华镇上堡村:“村在小溪北崖,背山面水,据险筑堡而自固。
”百十种说法,都离不开山山水水。
还有更重要的是森林,是树是木,是植被草场。
《宅谱迩言》云:“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
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
” 《宅谱指要》进一步指出:“人旺财兴,双榜连科。
”是因“宅合天运,林茂树盛,烟雾团结”,“吉气钟于此地”之故。
有识之士选址建村,十分重视森林屏障,以及森林所组成的风光。
如:古坦乡石城水田一侧,有古树百余棵,开成半里之长的树廊。
枫香树、白玉栏、山樱花、银杏、香榧、红豆杉、三角杉、楠木、槐树、青栲、糙叶树……树林一侧,是高高低低的岩石;村屋以处,紧邻千余公尺高的群山,山上树,树上山,层层叠叠,俨如公园。
溪头村下溪水口,有古樟二十余棵。
江湾镇下晓起村,段莘水与村溪汇合处地带,樟、楮、槐十余棵古树,护牢村基。
浙源乡虹关村和甲路乡严田村的水口,各有千年古樟、胸径四、五人合抱,树荫复盖半亩余,古樟旁,又有高低树群。
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桥的类型及其装饰元素
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桥的类型及其装饰元素王家骏(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摘要:徽州古桥是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本文以徽州古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徽州古桥分为蹬步桥、木桥、石板桥、石拱桥和廊桥五种类型,并对古桥生成的原因进行地理环境上和文化风水上的分析,最后对古桥中最具代表性的廊桥和拱桥进行剖析。
以期更好的了解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文化。
关键词: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风水文化;古桥1 概述徽州地处吴越大地,黄山与天目山之间,自古便是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在这块如璞玉般纯洁的大地上群星璀璨般坐落着众多的古老村落。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优秀典范。
现如今徽州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地理名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2 徽州的桥中国的造桥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可以制造出结实耐用的桥梁。
在之后的几百年是中国造桥技术高速发展的一段时间,造桥的材料不再局限于木材,砖和石料的加入使桥的质量大大增强,桥已经不仅仅是通行的工具,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赋予了桥更大的魅力。
徽州地理环境为多山,雨水云雾较多,自古徽州便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徽州村落在选址时十分注重风水的影响,理想的选址条件是“枕山环水面屏”。
既然村落大多傍水而建,桥的建造便成了村民出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徽州境内古桥众多,一方面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徽商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巨额财富成为架桥修路的坚实后盾,根据史料记载,徽州“一府六县”内共有古桥1216座,其中:歙县:431座 婺源:341座 祁门:163座绩溪:119座 休宁:101座 黟县:61座3 徽州古桥形成的原因(1)地理因素:徽州地区处于丘陵地带,山脉丘陵众多,为修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不管是木桥还是石桥的修建,都可以就地取材。
再者河流水溪总是与山脉相伴相生,人们为了出行的需要,便会修建桥梁。
廊桥文化园景区介绍
廊桥文化园景区介绍
廊桥文化园景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松城镇南洋村,距离霞浦
县城6公里。
园区占地面积568亩,其中水域面积180亩,现有
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园区以廊桥为主体,以弘扬廊桥文化、展现廊桥历史、展示现代文明为主要内容,突出生态园林、休闲
观光功能。
园区按照“一轴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分为入口景观区、
廊桥文化区、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区和湿地保育区。
整个园区
可分为廊桥文化区、休闲娱乐区、湿地保育区和综合服务区四个
功能区。
一轴:是指贯穿整个园区的南北轴。
它以廊桥文化为主线,
贯穿整个园区。
一带:是指从园区南入口到北入口的南北纵向景观带。
四区:是指以廊桥文化为主题的四个功能区:
一轴:由廊桥文化展示轴和古桥主题雕塑廊组成。
一带:主要是连接东西的景观带,以及在廊桥文化展示轴两
侧设置的景墙和景桥。
四区:分别为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生态湿地公园
和入口景观广场。
— 1 —
一轴、一带、四区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十”字,也是我们景区的核心部分。
— 2 —。
廊桥的历史故事
廊桥的历史故事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以来都在建造各种建筑和设施,而庞大的交通系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现代基础设施之所以如此强大和完善,是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的。
其中,廊桥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廊桥多用于建筑群体的相互连接,也用于庭院和花园的装饰和功能性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廊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桥洞比较宽的桥梁结构,由木、石、钢等材料构成,用于大江大河跨越。
廊桥除了具备实用功能外,还具有美学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救遇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廊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中国。
当时,兴起了大量的寺庙和宫殿等建筑群体,廊桥由此应运而生。
曹魏时期,孔明设计的八卦迷城就有廊桥,用于连接各个庭院,增加景观效果。
唐代则是廊桥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故宫博物院中的御花园,以及古城墙中的古城门,都有廊桥质的桥洞多达六米以上,别致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华丽和雄浑之美。
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廊桥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运输设施。
清代道光年间,面对江河湖泊众多,交通运输不便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别设计了木制和石制廊桥,通过桥梁架设在江面上,连接两岸,方便了交通运输。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廊桥逐渐转向金属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不断拓展了廊桥的使用范围。
舟车之交中的桥梁建设,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市民的旅游娱乐和休闲提供了宜人空间。
在现代社会,廊桥依然在继续演变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廊桥的规模、特色和形态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优秀的例子,由中日韩三国设计师携手完成的建筑群体,采用了独特的廊桥设计。
这座建筑在外部造型上,采用了“金钩银钩扭过来”的设计,体现出中式园林、日式庭院、韩国村落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
而在内部,廊桥贯穿着整个建筑,连接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区域,成为了建筑的一大亮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徽州的桥
灌 区的地 面水利 用包 括 区内拦 蓄 大 ,而 当前随 着农 村税 费体 制改 革 ,
与区外 引水 系统 ,通 过分 析可 以获得 农村 集体 经济 脆弱 ,很难 拿 出更 多 的 多年 的可供 水资 源过 程 。灌 区地 下潜 钱来 搞农 业节 水工 程 。因此 ,各级 政
一
套 齐 全 、价 格 低 廉 、服 务 及 时 , 为
发 展 节 水 灌 溉 提 供 可靠 的 保 证 。△
(作 者 单 位 :陕 西 省 渭 南 市 洛 惠 局
71 5 1 O 0)
条条 小路 ,曲 曲弯 弯地从 山村 里走 出来 ,却被 湍
急的江水挡 住 了脚 步。桥 来 了,背 负着小路过 了江,送 到 对岸的绿草地 上 ,让这 些小路 又远 远地奔 向 了山外 。背着
小路 过 江 的桥 就是 徽 州 古桥 。
徽 州 的桥
| 爨 * 嚣
“ 川 河似 练水 如 天 ,千年徽 州 皆古桥 ”。徽 州境 内
天 然 多水 ,河流纵横 ,河面上也就 有 了大 大小小的桥 梁。
现在 徽 州的 古桥 总数 多达一千零 五十四座 ,大都建成 于徽
朱 火
又为行 人遮 阳蔽雨 ,停足歇脚 ;还 增添 了建 筑工艺上的 美
了节 水灌溉 技术 的推 广 。
三、加快发 展节水 灌溉 的措 施
多样化 、系统化农 业节水 格局 。 ( 二 )搞好 节水灌溉规 划
( 三 )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
农 业节水 工程 投资 一次性 投 资较
( 一 )完善 节水技术体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是 一个 水 资源 短缺 的 国家 ,
徽州建筑——桥塔亭楼
长3 3米 ,宽 4 . 8米 ,高 6米 , 两墩 三 孔 ,古 也 借 坚了 苏州 园林 的造 景手 法 , 走在 桥 廊 里 朴典 雅 ,玲 珑 剔 透 廊 建 于 清 朝 中期 , 高 5 起 着移步 换景 的效 果 坐在西 面的 美人 靠上 米 廊 内 1 1间 ,砖 木 结构 ,木 梁 架 ,正 中 间 看到 的是 一 幅 山水 全 景 图 :远 山近 水 .石 桥 屋 开 间较 大 ,其 西侧 设 有佛 龛 , 东倒墙 上 花 开 ,栩 栩如 生 ,美轮 美 奂 廊 屋 南 北 两 辟 8个 各式 空 窗 ,正 中间 为 圆 窗 ,使 光 线投 有 桥 门 ,各 建 弓形 山墙 , 东西 为封 护 檐 .
墩 三孔 , 是衔 接 万安街 、沟通休 歙 古道 的要道 位 于徽 州 区西 溪南镇 石桥 村 ( 今属徽 州 I 区)
建于清 朝 中期 .该桥 横跨 外 琴溪 ,为徽 州廊桥 建筑格 式 五孔 八 开 间 ,长 2 ( ) 余米, .5 - - I L 其用 3 7 根厚 ( ) . 4 7米 、 宽( ) . 5 3米 、 长 约 4米的茶 园石 石柱 铺就 桥 中间设 有美人 靠 , 供行 客 游人休 息 中 间设 有观 音神 位 、香 炉 ,供人 们 祭 拜 明朝 建 筑 风格 j桥 两头 有 圆 门洞 ,南头 圆 门洞 上 方
辞 》内容选登 < < < < < <
徽 建 筑
原名 “ 北 溪桥 ” , 即 “ 风 雨 廊 桥 ” 、位 址 ” ,桥 身 则 写 有 “ 西 流毓 秀” 四 个 大 字
于 歙县 北 岸 镇 北 岸 村棉 溪 河上 建 于 明 末 。
“ 东有方窗 , 西有漏窗”, 除 了装饰作用外
有黟县 青行 书石 刻“ 礼 教 里” 三 字 桥 中间上横 梁上 有 楷书 “ 大清 光绪 三十 年 吉 日谷旦 重 修 ” 大 清 同治 三年谷 旦 吴 东 白堂修” . . ④ 唐模 “ 高 阳桥 ” 叉 名观 音桥
徽州古桥
徽州古桥导读:小桥,流水,人家。
徽州,遍地是桥——古桥。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桥的影子在我们到徽州的几次寻访中,大大小小的古桥,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或沉稳,或精巧,或朴拙。
人们说,“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徽州境内天然多水,河流纵横,河面上也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桥梁。
在这些桥当中,有拱桥、平桥、月桥、廊桥之分,等等。
对于外出谋生经营的商旅来说,险峻的地势,湍急的水流,是一大障碍,而桥,当然成了帮助人们克服障碍、渡人于难的“神杖”。
当年,一个个徽商就是从这些古桥上走过,他们别妻离子,斜背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了深山外的大千世界。
烟雨迷蒙中,新安江上驶过一只只乌篷船,两岸不断地在变换着风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石桥,后退得越来越远。
而在经过了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后,他们致富发达了,携带着巨额财富,回归到故里。
回来后,他们总是要购田置业,建屋修桥。
桥,在他们的心目中太重要了:桥,就是登云梯,就是飞腾所需的翅膀;桥,连接着梦想、财富,连接着大千世界。
经过历练的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意识到“通途”的重要性,也因此捐资修路搭桥之举,总会前仆后继。
这样的行为,有感激回报的成分,有行善积德的意义,还有方便乡邻和后人的考虑。
当然,徽州的桥,远远不止是跟徽商这一层关系,它还有着地理、民俗、文化等多重的蕴藉。
可以想象的是,当年徽州桥影柔波,竹木环合,一派桃花源景色,江南水乡的气韵,恣意泅散。
练江上的三座名桥春天的新安江,美丽如画。
站在岸边,我们不住地轻声而叹。
歙县县城一带的新安江,被称为练江,它是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交汇后形成的。
练江平日里娴静如村姑,可是一遇到山洪暴发,便跟猛兽下山一样狂野,势不可挡。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往来两岸,依靠摆船渡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就求助于桥梁了。
从前所建的大多是木构桥梁,经洪水一冲击,木桥不是被冲垮,就是所铺的木板随水漂流而去。
面对滔滔江水,两岸的人们无计可施。
到了明代,徽州各地开始“垒石建桥,以求坚固”。
析徽州水口园林的现代特征
水 口园林 的艺术 特色 、 境布局 、 间组织 、 造 环 空 建
管理 都与 中国 古典 园林几大传 统流派 有较 大差 别 。 并
且 有 着 重 要 的 现 代 特 征 ,值 得 今 人 去 挖 掘 、继 承 和 发
扬。 自然 性
、
徽州 山地起伏 , 溪流落 差较 大 , 为防止旱季 缺水 , 往往
会在水 口设坝截水 , 提高水 位 , 制流量。坝 上溪水辗 控
徽州 自古“ 阡陌纵横 , 山川灵秀 , 前有山峰耸然 而峙
收 稿 日期 :0 6 0 1 2 0 -1 - 2
Hale Waihona Puke 转跌 岩 , 形成生 动有趣 的水景观 ; 而为充 分利用水 能 ,
作 者 简 介 :江 琦 (9 1 , 18 一) 安徽 黄 山人 , 徽 农 业 大 学 林 学 与 园 林 学 院硕 士 研 究生 , 究 方 向为 园林 规 划 设 计 。 安 研
借 用穿村 而过 的溪水 、 石路 。 造路亭 、 建 石桥 、 桥亭 、 廊 桥等 . 或在村 中开凿人工池塘和清幽 、 恬静 的村 落水广 场 。 此 外 。 有 建 置 在 村 落 入 口处 的“ 口 园林 ” 也 水 。 “ 口” 水 其实是风水堪舆术 中的用词 。徽 州人在村 落择址 、 相地时非常讲究遵循风水 “ 阳基 ” 的理 想模式 ,
“ 吾徽居万 山环绕 中 , 川谷崎岖 , 峰峦掩映 。 1 ”徽州 1 1
人聚族 而居 , 不杂他姓 , 以致许 多徽商荣 归故 里后 , 不
仅 建 造 自 己 的 宅 、 , 出 资在 村 中 架桥 、 亭 , 建 公 园 还 修 修 共 园林 。 村民也就是同宗族人共同享用 。这类场所 , 供 大 多建 于 村 内 , 可 以 利 用 之 处 营 造 园 林 化 的空 间 , 在 或
徽州古村落简介一
徽州古村落简介一北岸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又名“北溪”,因居溪水之北而得名。
该村始建于宋代,约1000年历史,桥廊祠堂多建于明代。
北岸村“风雨廊桥”“吴氏宗祠”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私塾“兰桂山房”、钱庄“大夫第”亦在本村。
渔梁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渔梁村因建于隋代水利工程之“渔梁坝”而得名。
该村始建于唐代,约1250年历史,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渔梁村“渔梁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紫阳书院”亦在本村。
棠樾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名源自《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的故事。
该村始建于唐宋,已逾千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棠樾牌坊群建于明代、清代,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私家园林“鲍家花园”亦在本村。
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属国家5A 级景区。
瞻淇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名源自《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该村始建于唐代,约1300年历史,现存主要为明清古建筑。
瞻淇“三雕”既石雕、砖雕、木雕,为徽州一绝。
阳产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寨依山朝阳而筑,又因土语称坡陡为“产”,故名“阳产”。
该村始建于宋代,为国家传统村落。
阳产村居徽州大山深处,但全村为土楼建筑群,与徽派建筑风格迥异,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隔绝。
许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始建于东汉。
现存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民国古建筑100多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许村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潭(绵潭、漳潭、沦潭)位于黄山市歙县。
“潭”意为较深的水域,三个村子因居新安江畔故名。
三潭是中国枇杷的主产区,为国家传统村落。
村内有“中国樟王”之称的千年古樟,以及拥有国家重点文物的红妆馆,三潭是国家4A级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的核心景区。
卖花渔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因村形似鱼,村民千百年来靠卖花为生,又村人皆洪姓,因而鱼字添三点水,取义如鱼得水,故名卖花渔村。
该村始建于唐代,村人种花、卖花已逾千年历史,为国家传统村落。
风水起源及发展
风水起源及发展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风水起源及发展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
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
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
”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
《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
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
”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
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
”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
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廊桥文化
廊桥文化自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
尤其在中国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世界各地,譬如欧洲(以中欧为多)、北美、亚洲等地都有廊桥,各具特色。
►中国廊桥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
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
但有专家认为这种虹桥技术目前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中国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
2005年末,浙江泰顺、庆元、景宁和福建寿宁、屏南、福鼎等县市联合将廊桥向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9月30日,由福建省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廊桥现存200余座。
其中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寿宁县据传设于明朝景泰年间,为祝皇帝寿庆,合称“景泰寿庆”。
廊桥在各地外观上存在着差异,泰顺、景宁的廊桥相桥凳窄、桥身侧板为半封闭;庆元、寿宁的板凳则为宽的,坐、卧兼可,侧板则为全封闭,上开各式小窗用以采光。
木拱廊桥亦被学者称为“木拱桥”,在泰顺境内当地人则称为蜈蚣桥。
对于木拱廊桥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59年罗英先生出版《中国桥梁史料》,内收唐寰澄先生研究汴水虹桥的文章,而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虹桥技术已失传。
七十年代末人们“发现”了在浙南的木拱廊桥,因此茅以升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则举泰顺薛宅桥和庆元的竹口桥等五桥为例证明“北宁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此后又经历多了方讨论。
岳西金山廊桥的简介
岳西金山廊桥的简介
岳西金山廊桥是一座全框架徽式仿古建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衙前河上。
这座廊桥长128米,宽38.6米,共有3层,建筑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
金山廊桥的特色在于其将交通、娱乐休闲、购物和观光融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一条廊桥商业街。
在夜晚,廊桥在各种彩灯的装点下流光溢彩,宛如一道彩虹横跨在衙前河之上。
金山廊桥由安徽瑞鑫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由合肥爱地房地产代理公司进行销售。
据了解,金山廊桥建成后将创“中国廊桥宽幅之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岳西金山廊桥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实地参观。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休宁崎岖的山道上漫步,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遥见山路的前头:古树参天,绿荫蔽地,小桥流水,花影扶疏,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好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如此简约又如此旖旎;如此淳朴又如此典雅。
这就是休宁古村落精致玲珑的水口。
几乎所有休宁古村落的村头或者路口,都有这样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工营造于一体的美丽水口。
它是村落特意展示的第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徽文化濡染下的乡村园林;它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也是村民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现代的名称:“中国乡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园”。
确如其言,实至名归。
休宁水口的扛鼎之作,当数万安镇的水口古城岩。
山下江水清澈,渔舟唱晚,一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高公桥如虹卧波。
临河悬崖峭壁之巅,明嘉靖年初建的楼阁式宝塔巍然耸立。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的“汪王故宫”屹立山顶。
故宫右侧象峰下,泉水顺渠道淙淙流淌。
渠傍石板铺路,路的进口处有石牌坊,上镌“越国古城”四字。
渠路两旁,古木参天,松涛环响,鸟语花香,绿草如茵。
依山傍水处,建有半亭、魁星阁供人休憩。
明万历胡胜虎倪受兵二十二年(1594年)又建有还古书院,抗清义士金声,曾在这里读书讲学,练剑谈兵。
晨曦初露时登山东望,水阔天空,大气磅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霞光灿烂。
这便是“海阳八景”中的“寿山初旭”美景。
如今,这里建立了明清徽派建筑群,一幢幢古民居与优美的山水相拥相抱,充盈着人性化的自然美和自然化的人性美。
商山镇黄村的水口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
黄村分为上门和下门二村。
诡异的是,上村民居朝南,下村民居朝北,二村之间成葫芦状,据说是让财气、运气、宝气、人气都在葫芦内运行,形成“壶中乾坤”。
下村民居背靠三山,水口筑有月形塘,号称“三猪共槽”。
四条水沟与月塘相通,又取“四水归堂”之意。
葫芦状出口为下村水口。
小溪潺潺,林深木茂,凉亭拱桥,古色古香。
唐模景区简介
唐模景区简介
唐模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是一个以水口、徽派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景区。
唐模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特色,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唐模景区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自然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深厚。
主要景点包括水口园林、水乡景致、徽派建筑等。
唐模的水口园林是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此外,唐模景区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如“家风”、“水口”、“忠孝”、“翰林”等徽文化,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
游客可以在此领略秀美的田园风光,感受古朴的民风民俗,观赏堪称经典的乡村园林,游览闻名遐迩的风雅水街,体会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总的来说,唐模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古村落景观、历史文化、地方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适合家庭旅游、文化交流、摄影创作等。
水口园林参考资料
水口园林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与意义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总结出了顺应自然、符合自然变化规律的风水理论,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从选址到建造的整个人居环境的营建过程。
水口是风水学三纲(气脉、明堂、水口)五常(龙要真、穴要好、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的纲要之一,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亦即两山夹峙、左环右绕的水流出口)。
国人常常通过风水手法的运用以及长时间的苦心经营,将该地带营建成为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右绕、建筑各抱地势、树木郁郁葱葱的风景之地,形成了“水口园林”。
水口对择地的独特要求使水口园林与一般意义上的园林不同,为求得开天门、闭地户的优秀风水环境,水口处理时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
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树等。
平原地区的水口则常在水中央立洲(称为“罗星洲”)或作土墩,并在洲或墩上建庙或阁,如浙江乌青镇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阁。
因此水口园林具有如下特点:以水口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质朴、山水天然。
如歙县唐模村的徽州水口园林“檀干园”、棠樾的“西畴”以及黟县宏村的“南湖”。
水口园林的营造方法常用“掩、静”,“掩”即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水口、水源,产生深藏不露、不尽尽之的感觉。
风水认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叶泰《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不竭”(《人地眼图说》卷七“水口”)。
“静”即水体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仅清漪微涟。
水口的建造关注空间尺度关系,追求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的均衡和谐的效果,使水口景观要素(桥、树、亭、塘等)在空间序列中能较好地获得回转曲折、顾盼有情的蜿蜒的动态美感。
水口的桥梁建造是改善人居环境交通状况的重要手段,它的择址在可以形成关锁之处,而关锁之处也往往是河流最小跨度的地方,在此修建桥梁实际上是最经济实用的选择。
徽州水口文化
徽州水口文化古徽州是指安徽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江西的婺源。
在青山秀水小道上转悠,在民风淳朴的古街里坊行走,你会顿然感到与现代都市的嘈杂与浮燥迥然不同,一种久违了的乡野清新与人文古韵迎风扑面而来。
那些蕴藏着大量明清历史信息的徽派建筑,那些充满着辉煌过去的古祠旧坊,会让你怦然心动,陷入久久的深思。
桃花掩映,粉墙黛瓦,梯田似画,好一派田野风光。
最为称奇的是,在徽州几乎所有的古老村庄入口处,都留下了揉自然风光与人工补缺于一体的乡村园林——徽州水口。
这就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被后人称之为“中国乡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园”。
徽文化熏陶下的这种古老园林,在现代人看来,充满了独特的乡土审美韵味,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徽州人对人居环境整合保护最原始的范例。
历史上的徽州,地处穷僻,曾经历了晋、永嘉之乱、南宋三次大的移民迁徙,各种人文流派充斥,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据徽学研究者考证,水口是中原汉文化与徽州土著文化交融的产物。
当饱尝了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来到小桥流水的徽州时,如同走进了世外桃园。
经受迁徙剧烈动荡的徽州先人,期望有一个稳定的美丽家园。
另一方面,为保日后宗族人丁旺盛,择地选址,尤其看重“风水”。
“风水”的讲究和这种民间理念的盛行,成了水口文化发达的内在动力。
按照徽州民间说法,水口是地之门户,故有“入山寻水口,登局定明堂”的说法。
每个村落水口布局设计,再现了朴素的美学元素,讲究天人合一,融入徽俗民情,荟萃生活情趣,使山水和谐,情理相称,形神合拍,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民间工匠的这种随手牵来的造园工艺,传神入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水口,不仅担负着村落入口、界定、防卫、休闲、绿化等功能,也是村民命运前程的一种精神象征。
因此,徽州人视建水口为创基业,不惜一切辛劳代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为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计的理想模式,“障空补缺”,“引水补基”,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和谐,以满足世俗心理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n i t i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b o u t he t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s h u i k o u l o u n g e b r i d g e f r o m i f v e a s p e c t s : 1 ) e v o l u t i o n ; 2 ) f u n c t i o n ; 3 ) f o ml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 4 )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u i l d i n g c o mb i n a t i o n; 5 )l nd a s c a p e i ma g e . 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 l o u n g e b r i d g e o f s h u i k o u d e p e n d s o n he t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精神心理层 面的慰藉 。在 实地调查 和文献考释基础 上 ,对徽州水 口园林的廊桥沿革 、实用与精神功 能 、单体形态构 成 、组群特
征 、景 观意象 ,作初 步 的梳 理 。指 出 :水 口廊桥依 存风水 术 中水 口组群 要求 。其 形态在 适应地 理形态 过程 中,被统一 在一种 “ 自然秩序” 中。廊桥是水 口园林 流线中主要元素 ,也是村落景观意象整体 中的一环 。
s h u i k o u s b u i l d i n g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g e o ma n c y , a n d i t s s h a p e h a s b e e n u n i i f e d i n a k i n d o f ” n a t u r a l o r d e r ” wh e n i t s a d j u s t i n g t o t o p o g r a p h y .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1 — 1 9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 “ 徽 文化研 究”( 编号9 9 B Z S 0 2 8 ) 资助
Ab s t r a c t :Lo u n g e b id r g e i s o n e of t h e ma i n e l e me n t s of s h u i k ou g a r de n s . I t h a s s o me u t i l i t y f u n c t i o ns a s d e f e ns e , r e c r e a t i o n ,b u s i ne s s ,
风 景 园 林 历 史
徽 州水 口园林 中的廊桥
On L ou n g e Br i dg e o f Shu i k ou Ga r de n s i n Hu i z h ou
朱永 春 / Z H UY o n g — c h u n
摘
要 :廊桥是水 口园林 的主要 造同元素之一 。它有 诸如 防御 、游憩 、行商一类 的实用功用 , 也 有关锁 、 镇魇 、祈福一类 的
a n d s o o n .I t a l s o h a s t h e f un c t i o n 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mf o r t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i f e l d s u r v e y a n d d o c u me n t s a n n o t a t i o n ,t he p a p e r ma ke s a n
Ke y wo r ds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r e ; Hui z h o u; s h u i k o u g rd a e n ; l o u n ge b id r g e ; f o r m c o n s t i t u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b u i l di n g c o mb i n a t i o n
关 键 词 :风景 园林 ;徽 州 ;水 口园林 ;廊桥 ;形态构成 ;组群特征 文章编号 :i 0 0 0 — 6 6 6 4 ( 2 0 1 5 ) 0 5 — 0 1 1 1 - 0 4
中 图 分 类 号 :T U 9 8 6 文 献 标 志 码 :A
收稿 日期 :2 0 1 1 - 0 1 — 2口与 水 口园林 所谓 “ 水 口 ” ,风 水 术 中 指 一 个 理 想聚 居 地 水 流 出入 口的 区 域 。风水 中称 入 水 口 为 “ 天 门 ” ,出水 口为 “ 地 户 ” 。清 人 赵 吉 士 《 寄 园 寄 所 寄 》中 ,有 “ 风 水 之 说 ,徽 人 尤 重之 ” 【 1 ] 的文 字 。赵 吉 士 并 无 夸 大 ,从 现 存 徽 州 古 村 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