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王何必曰利练习选修先秦诸子蚜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
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均为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曰利..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
B.形容词意动用法。
D.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B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正常语序。
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 (索取)C.弑.其君者 (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①怀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③汉关,接.秦之弊承接④出则接.遇宾客接待2.去①兄弟去.利抛弃②逝将去.女离开③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3.遗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yí,抛弃②留待作遗.施wèi,送给4.说①先王以利说.秦、楚之王劝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高兴5.于①孟子遇于.石丘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介词,对,对于6.之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战争②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③先生之.志则大矣结构助词,的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代词,这⑤先生将何之.动词,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孟子拜见梁惠王。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训练: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g ) 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 C.薄.荷(bó) 耀.目(yào ) 万籁.(lài ) D.滂沱.(tuó) 青霭.(ǎi ) 夜宿.(xiǔ) 解析:B 项,“徙”应读“xǐ”;C 项,“薄”应读“bò”;D 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 项,徒:类。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孟子遇于.石丘 A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B 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 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 项,介词,表比较,和;D 项,介词,对于。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叟.(sǒu) 士庶.(shù)人 万乘.(shènɡ)之国 不餍.(yàn) 遗.(yí)其亲 宋(kēnɡ) 说.(shuì)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ɡ)者 孳孳.(zī)为善 蹠.(zhí)之徒 利与善之间.(jià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遇⎩⎪⎨⎪⎧孟子遇.于石丘(相遇、遇到,动词)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合,指得到君主的 信任,动词)(2)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停止)以罢.三军之师(停止,动词)(3)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用、拿,介词)怀利以.相接(相当于“而”,表修饰) (4)而⎩⎪⎨⎪⎧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不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译为“却”)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表顺承,不译) (5)之⎩⎪⎨⎪⎧宋将之.楚(到、往,动词)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战争,代词)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这,代词)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两个词,这样,却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孟子遇于石丘。
(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宋)。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3)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4)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整体·感知]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一、概述《王何必曰利》是高二语文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二节,本单元共选七节,每一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精深与伟大。
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领略经典的艺术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节主要介绍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对我们省察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选文中实词“远、后、先、之、间”的含义及用法2、掌握“先生将何之”的宾语前置句式3、能具体指出选文中对比论证的句子4、能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小组合作讨论,梳理文言现象,能通顺翻译选文2、小组合作交流,从选文中找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4、观看现实案例关于小悦悦、食品安全的视频5、小组探究案例中的义利观,并派代表发言。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现实,领会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教学中的观察了解,对学习者特征有以下分析:1、学生是高二理科实验班的,思维较活跃,能针对一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已经习惯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小组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
3、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结合课文注解,能够顺利地疏通选文大意。
4、学生喜欢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对视频材料往往能说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合作式学习策略: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选文,结合注释疏通选文大意,对选文中不懂的字词能向小组成员求助,或查工具书,或向老师求助,最后得到解决。
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从选文中找出运用对比论证的语段,并能合作探讨对比论证的作用。
2、情景创设策略:播放救落水者、小悦悦、食品安全的视频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 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 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 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 2.利与善之间..也 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 四、一词多义1.接⎩⎪⎨⎪⎧①怀利以相接. 交往②兵刃既接. 交接③汉关,接.秦之弊 承接④出则接.遇宾客 接待 2.去⎩⎪⎨⎪⎧①兄弟去.利 抛弃②逝将去.女 离开③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离 3.遗⎩⎪⎨⎪⎧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yí,抛弃②留待作遗.施 wèi,送给4.说⎩⎪⎨⎪⎧ ①先王以利说.秦、楚之王 劝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5.于⎩⎪⎨⎪⎧ ①孟子遇于.石丘 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 介词,对,对于6.之⎩⎪⎨⎪⎧ 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代词,战争②说之.将何如 代词,秦、楚国君③先生之.志则大矣 结构助词,的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代词,这⑤先生将何之.动词,到 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 (“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 (“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子见梁惠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学案: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友谊与利益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
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或抵牾。
对于那些中间状态,我们也许要稍费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们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
这就说明,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并不是由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有关的人各自的心性及其契合程度决定的。
愿望也应该出自心性的认同,超出于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那是别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面的动机。
利益之交也无可厚非,但双方应该心里明白,最好还是摆到桌面上讲明白,千万不要顶着友谊的名义。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
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
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赏读: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
扭曲自己的人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
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更高的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
意思是,站得越高,眼界越宽广。
可用来形容人的思想境界。
1.一词多义①接⎩⎪⎨⎪⎧ 怀利以相接. 兵刃既接. 忧与愁其相接.汉兴,接.秦弊 出则接.遇宾客②事⎩⎪⎨⎪⎧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天下事.有难易乎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③遇⎩⎪⎨⎪⎧ 孟子遇.于石丘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④为⎩⎪⎨⎪⎧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霓为.衣兮风为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以伐为. 为.击破沛公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⑤其⎩⎪⎨⎪⎧ 弑其.君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答案 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 ②侍奉/事情/相处 ③遇见,碰到/投合,得到君主信任/待遇/会面,见面/赶上 ④动词,是/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呢”/介词,给、替/介词,为了 ⑤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2.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__②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③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__(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④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__(3)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⑤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为远②以……为后③善事④使……停止⑤侍奉3.文言句式①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________________②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遇于石丘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介宾短语后置句4.名句默写(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实用教案.doc
王何必曰利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认识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孟子,并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作为“亚圣”,他的思想彫响着--代又--代的知识分子,也被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孟子的义利观。
补充:【背景介绍】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1、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一一弑君、犯上}首尾呼应,突出立场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一一孝亲、忠君义先于利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 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2、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儿个问题:①探讨一下选文的论证方法“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一一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一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來打动人, 则能成就王业。
正反对比论证一一结论:何必曰利《宋徑将Z楚》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②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Z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多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做交易的祛码,虽然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该计较,而且不应该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课内挖掘】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 应用体验之旅 第二节、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答案
应用体验之旅二、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
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均为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曰利..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
B.形容词意动用法。
D.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B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正常语序。
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叟.,不远千里而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索取)C.弑.其君者(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且)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高中语文2.2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高中语文2.2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得到利益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意旨、意向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C解析:C项,遗:遗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孟子遇于.石丘②秦、楚之王悦于.利B.①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②怀利以.相接C.①先生之志则.大矣②先生之号则.不可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
B项,①介词,用,拿;②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C项,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之号则不可..D.鸡鸣而起答案:B解析:B项,古义:这样而。
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
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30017)例句:先生将何之A.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B.孟子遇于石丘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D.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家.(家庭)B不夺不餍.(满足)C吾闻秦楚构兵..(交往)..(交战)D怀利以相接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的一项是()A宋牼将之.楚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其.孰能讥之乎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3.辨析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用法。
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留待作遗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A不远千里而来B不嗜杀人者能一之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谨庠序之教5.翻译下列句子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③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亦将有以..矣..利吾国乎亦有仁义而已万乘.之国弑.其君者7.翻译下列句子。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8.如何看待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观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罢:使动用法,使……停止 利: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 意动用法,以……为后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 意动用法,以……为后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Hale Waihona Puke 不远.千里而来远: 意动用法,以……为远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评析] 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 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 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 弃利益,心里想着仁义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 还没有过。
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 “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 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 展,国家才能强大。
[问题5] 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明确]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 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 人不择手段,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 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这将阻碍社 会的正常发展。
⑤先生将何之.
介词,在 介词,对,对于
代词,代战争 代词,秦、楚国君 结构助词,的 代词,这 动词,到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 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称王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基础·夯实]
一、通假字 愿闻其指. 通 旨 ,意旨,意向
2019年版本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本选修先秦诸
王何须曰利一、字音1.弑其君者(shì).3.孳孳善者(zī).二、通假字愿其指.三、古今异1.但是不亡者,未之有也..古:却2.利与善之也..古:⋯⋯的差四、一多①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1.接③关,接.秦之弊承接④出接遇客款待.[基·夯]2.不不(yàn).4.蹠之徒也(zhí).通旨,意旨,意向今:表折今:中①兄弟去利抛弃.2.去②逝将去女走开.③去十里以界距离.①未有仁而.其者也yí,抛弃3.②留待作.施wèi,送-1-①先王以利.秦、楚之王4.②学而之,不亦.乎通“悦”,高①孟子遇于.石丘介,在5.于②秦、楚之王悦于.利介,,于①我将秦王而之.代,争②之将何如代,秦、楚国君.6.之③先生之志大矣构助,的.④孳孳善者,舜之.徒也代,⑤先生将何之.,到五、活用(一)名活用1.名作(1)人臣者利以事.其君事:侍奉(2)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名使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用法,使⋯⋯获得利益3.名意用法(1)苟后而先利后:意用法,以⋯⋯后.(2)未有此后.其君者也后:意用法,以⋯⋯后二)形容的意用法不千里而来:意用法,以⋯⋯.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后置句.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后置).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后置)三)前置句.先生将何之(疑代“何”做“之”的,前置).但是不亡者,未之有也(代“之”做“有”的,前置).何以利吾国(疑代“何”做“以”的,前置)[文·注]-2-孟子梁惠王。
王曰:“叟,不孟子拜梁惠王。
梁惠王:“老先生,您不怕行程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遥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益的方法吧?”老年人的尊称。
:意用法,以⋯⋯。
“不千里”就是“不得千里很”的意思,即不怕行程遥,不辞途跋涉的辛。
而:表修的。
有以:固定构,即“适用来⋯⋯的方法”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
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均为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曰利..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
B.形容词意动用法。
D.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B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正常语序。
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 (索取)C.弑.其君者 (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来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D.王何必曰利.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答案:D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解析:A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
答案:A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
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
论述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杀人以梃与刃.②左右欲刃.相如③兽相食,且人恶.之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怎么,读wū。
答案:C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
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
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三、语言表达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
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谜底:雨水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谜底:________(2)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
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
(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
答案:(1)春分(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15.“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
“微雨”“小荷”“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