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基础
1. 理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也可以是项目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理论。
项目研究人员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确保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符合理论要求。
2. 学术积累: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需要在已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
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研究进展,熟悉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以确保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3. 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需要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等。
同时,研究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研究技术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4. 团队合作: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常需要多个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研究人员需要组建合适的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和协作方式,以确保项目的研究进度和质量。
同时,研究人员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项目的研究进展。
5. 经费保障: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预算,合理安排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基础是一个多方面的体系,包括理论基础、学术积累、研究方法、团队合作和经费保障等方面。
研究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8.02•【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23号•【施行日期】2024.08.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系统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推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服务决策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重大研究成果,决定开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申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专长开展研究,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申报人撰写有深度、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在中央和地方主流报刊、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咨政报告2篇及以上。
二、申报条件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
2.申报人须为在编在岗教师。
三、资助方式教育部将择优对完成研究专项成果的申请人给予立项,并拨付资助经费5万元。
四、申报安排1.请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专项研究,形成研究阐释热潮。
同时,可将申请人撰写的咨政报告电子版(需进行脱密处理)发送至电子邮箱***********.cn,教育部将视情采纳刊发。
2.请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页(/s78/A13/)工作专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申报系统,在相应类别的项目申报模块中填报研究专项成果刊发、采纳情况。
把创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
362021年第6期会在擘画“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时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这既包括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定要适应时代要求,把推进理论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以发展着的理论研究、指导、引领发展着的实践。
二、社科创新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新时代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
在涉及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始终保持同党的基本理论和党中央要求高度一致,不可须臾偏离。
同时,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如何及时发现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矛盾、困难和问题,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破解问题的可行之策,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
近年来,省委党校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校优势,彰显党校特色,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山西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努力使思想走在前头、研究处于前沿、成果进入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发现问题本身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 申请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请条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是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杰出的表现,而且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力。
申请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下是申请条件的详细描述。
首先,申请人应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请人应在所从事的领域中有着扎实的学术基础,具备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并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工作。
其次,申请人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请人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此外,申请人还应具备出色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传递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
再次,申请人应具备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申请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应该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们的学术成果应该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并能引领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申请人还应具备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在学术界以外的领域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请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意识。
他们应该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守信,严谨治学。
同时,申请人还应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申请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够被认定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从而获得相关的荣誉和资助。
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科一般项目结项要求.doc
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哲学社科一般项目结项要求一、科技创新项目第十九条项目主持人须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结项报告书》,并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条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SCI、EI、ISTP收录)、专著、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
第二十一条项目结题验收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资助经费项目发表1篇以上论文,且被SCI、EI或ISTP收录;自筹经费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论文;(二)出版1部以上学术专著;(三)产出高水平的基础性成果(如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或应用性成果(须有成果采用部门提供的证明)。
(四)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并顺利通过。
第二十二条与本资助有关的研究成果均应标注“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al Innovation Progra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Shanxi,英文缩写为“STIP”)字样,未标注的不得作为结项验收材料。
软件、数据库以及鉴定证书等相关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
二、哲学社科一般项目第二十一条项目主持人须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书》,并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二条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SSCI、CSSCI收录);专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应用性成果(须有成果采用部门提供的证明)等。
第二十三条一般项目结题验收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资助经费项目发表1篇以上论文,且被SSCI或CSSCI 收录;自筹经费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论文;(二)出版1部以上学术专著;(三)产出高水平的应用性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须有成果采用部门提供的证明(成果采用部门一般为省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规模化以上大型企业)。
(四)参加软科学科技成果验收并顺利通过。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言, 各展其长 , 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尚不富足 , 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
国 家不 断加 大 对哲 学 社 会科 学 的投 人 , 各 方 面 待遇 都在 逐 渐 改善 , 哲 学社 会科 学 工 作者 可 以一 门心思 、
界、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 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 的重要功能。为了完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使之更好
地服务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历史重任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作出了实施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工
程, 建设 具有 中国特 色 、 中 国风 格 、 中 国气 派 的哲学 社会 科学 的战略决 策 , 对如何 实施 哲学 社会 科学 创新 工 程提 出 了明确 的指 导性 方 针 和基本 要 求 。党 的 十八 大站 在历 史 和 时代 的高 度 , 着 眼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出的机遇。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 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 我 国正处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发展 的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 正 处 于全 面建成 小康 社会 的关 键期 和改 革开 放 的攻坚 期 , 这 一
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第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为哲
形势 、 任 务 和挑 战 , 哲 学社 会 科 学工 作 者理 应 抓 住 时代机 遇 , 更 加 自觉 地把 科 研工 作 融人 到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滚滚 洪 流 中 , 融入 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中 , 融人 到党 领 导 的哲 学社 会科 学 理论 学术 创新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
际 的呼声 。”1-o [ 99面对并 解决社会 转型过 程 中出现 的突 出问题 , 1 2 2 * 例如 社会失 序 、 德失 范 、 道 精神失衡 问题 , 身份认 同 、 民族 认 同问题 , 失业 问题 、 女权 问题 、 腐败 问题 等 , 为这一 时代 的最 实 际的呼声 。 成 也 成 为哲 学社 会科学 创新 的源 泉 。在 世 界范 围内 , 会转 型方式 主 要包括 : 格森 论及 的从 封 闭社会 社 柏 向开放 社会 的转 型 ; 尼斯 、 滕 韦伯论 述 的从 自然或半 自然 经济社 会 向市场 经 济社会 的转 型 : 山 、 福 亨 廷顿宣 嚷 的从 社会 主义社 会 向资本 主义社 会 的转 型 ; 克思 、 马 恩格斯 和列 宁论 证 的从 资本 主义社 会 向社 会主 义社会 的转型 ; 等等 。第 一次世 界大 战之后 , 一大批 独立 的 国家实 现 了第 一类社 会转 型 :0 2 世纪 7 0年 代 以来 , 包括 中国 、 南等 国家逐 渐实现 了第 二类 社会转 型 ;0世纪 8 越 2 0年 代末 以来 , 苏 前 联 和东欧一些 社会 主义 国家随着作 为执政 党 的共 产党 的垮 台 , 后 向资本 主义社会 转型 。到 目前 为 先 止 , 没有 足够根 据表 明哪些 国家 开始从 资本 主义社 会 向社会 主义 社会 转 型 。但 是 , 还 进入 2 世 纪 。 1
研究哲 学社会 科学创 新 的动力有重 大价值 。所谓 动力 , 指动 能和 力量 的结 合 , 是 是事 物运动 、 发 展 的 内蕴力 和推 动力 。有 动力才有 能量 , 有能量 才产生 更大推 动力 。哲学社 会科学 创新需 要各种 外 在 和 内在 的动力 , 要推进哲 学社会 科学创 新 的各个方 面的动 能和力 量 。这 些动 力主要来 自社会 发 需 展 的需要 、 论 自身 的矛盾 和主体 自身 的怀疑 、 判精神 等 。 理 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研究主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方法:构建模型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并预测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智慧积累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2. 研究主题2.1 基本概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研究方式和哲学体系。
2.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及其发展与创新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3.1 确定指标体系根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一个适用的指标体系,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研究成果影响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3.2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近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数量、研究成果的影响因子、创新项目的数量等。
3.3 指标权重分配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在模型中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程度。
4.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4.1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4.2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绘制各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图表,以展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情况。
5. 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该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5.2 研究成果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表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哲学与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创新是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
一、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活动,涉及到人的本质、社会动态、文明进程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断扩展,社会现象日新月异,因此,哲学与社会科学应该深入研究社会现象,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探究真实的社会构建方式,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为保持社会持续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哲学与社会科学更注重深度思考,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思想和观念的探究和总结,但同时也需要在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创新还包括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例如采用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异质性文化,在发掘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文化中共性的因素。
三、发挥跨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其中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与社会科学在跨学科交叉中具有重要性。
通过不同学科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可以更好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来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四、关注新生事物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文明经历了很多重大的转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
哲学与社会科学要加强对新生事物的研究,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
例如,可以探究数字化环境中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变迁,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等等,从而贡献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在于深度思考、创新性研究、跨学科交叉和关注新生事物。
只有不断地拓宽学科边界,开展创新性研究,深刻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才能保证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社会创新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社会创新理论指探讨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其在社会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上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社会创新理论被广泛认定为是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理论核心。
它是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变革的思想之一,旨在解决如何创造和实现社会变革的问题。
社会创新理论即关注社会被创新引领的过程,又关注社会的创新引领过程。
其内涵包括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
1、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是指在现有资源和基础上,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活动、新的事物、新的形式等产生改变并满足了社会需求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性、可持续性、适应性等特点。
2、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需求驱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
社会需求属于社会的客观存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则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础。
3、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创新与传统是紧密相关的。
传统给创新提供了文化、资源、思想、技术等各种资源和支持;创新则进一步优化和改造了传统,从而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二、社会创新理论的应用价值1、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创新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并预测社会发展方向,为未来社会变革提供基础和支持。
2、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创新综合性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比较强的创新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社会完善性、发展性;展现出改变传统观念的力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3、促进社会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中重要部分。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社会需求的驱动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形成有效的社会技术创新模式,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是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是多元化、批判性、实践导向和创新性。
一、多元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理论,鼓励学者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学科范畴。
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二、批判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我们需要质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挑战既有的思维模式,以便提出更准确、科学的理论和观点。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实践导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实践导向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以提升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四、创新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和观点,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只有不断追求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总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多元化、批判性、实践导向和创新性的特点。
通过这些特点,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批判地思考和实践导向的研究中,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并取得突破,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创新与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科学创新与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科学创新与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想进行有效的科学创新与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科学创新与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创新与研究的基本原则1. 真实性原则科学创新与研究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
科学家必须以真实的态度面对问题,不得捏造数据或篡改实验结果。
只有保持真实性,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因此,科学家应当遵守科学道德规范,严格遵循实验室规章制度,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 独立性原则科学创新与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
科学家应当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盲从于权威或主观偏见。
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的进步。
3. 可重复性原则科学创新与研究的结果应当是可重复的。
其他科研工作者应当能够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重复得到相同的结果。
只有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才能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因此,科学家应当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供充分的实验细节,以便其他人能够重复实验。
4. 公正性原则科学创新与研究应当具备公正性。
科学家应当客观公正地对待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不受个人偏见或利益驱使。
科学家应当尊重事实,遵循科学的逻辑和规律,不得歪曲事实或故意误导他人。
只有保持公正性,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科学创新与研究的基本方法1. 提出科学问题科学创新与研究的第一步是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家应当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只有准确把握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设计实验方案科学创新与研究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科学家应当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方案应当具备可行性和可重复性,能够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
3. 收集和分析数据科学创新与研究的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
论哲 业工 程 学院 党委 宣传 部 理论 科长 、 仲 助理 研 究 员)
【 摘要】 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能 力由个体 主体创 新能力、 群体 主体创新 能力和 国家主体创新能力构成 , 在
其根 本上, 是指个体主体 的批判认识 能力、 发现论证能 力和 阐发传播 能力。它是 来源于人 的可能性的虚践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 是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的个体主体 、 国家主体或 团体主体在哲学 社会科学领域实现和推进思维创新、 理论创新 、 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能力 , 尤其是指个体主体
的思维创新 、 理论创新 、 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的能力 。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的构成并不 是为了对它作 出细致分类或达到科学分类 , 而是为了找出人们最需致力 的方向, 促进创新实践 。就 是说 , 要把这种特殊创造能力看作一种与人 的可能性相适应 的虚践能力 , 一种与人 的生成性相适应 的实践能力 ; 同时, 这些能力又是在研究主体身上经过 自 我整合实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量和力量。
一
、
来 源于 人的可 能 性的虚 践 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是特殊 的虚践活动 , 在这种活动中体现的能力是一种虚践能力 。所谓虚 践能力 , 是指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过程 中被主体所运用 、 发挥而尚未被一定载体客观化 、 实体化
而 存 在 的可 能 性 的 能量 和力 量 。这 种 能力 不 是 直接 呈 现 于 现实 中 , 而是 意 识 在 内在 性 中 的 自我显
反之 , 研究主体就可能出现怀特海所指涉的那种词不达意的浅薄或言过其实的瞎说 的窘况 ,l p 根本 1
谈不上构成对 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那么 , 要有学术创新意义上的反思批判能力 , 这种能力就应该是 建基于问题意识 、 责任意识和理论意识的观念层面的综合 、 治理能力 , 应该是包孕于 自我缠绕 、 自我 纠结 、 自我说服的联想层面的构型、 释放能力 。这种能力 , 一方面显示着虚践能力天生的不稳定性 , 另一 方面期 待着 在理 解解 释能力 上获 得 自我充实 。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
质 上 是 主 体 在 对 象 性 活 动 中改 变 现 存 事 物 、 造 新 的 创 事物 的本质力 量在发展 哲学社会科 学上 的表现 , 主要
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主体 为 适 应 社 会 时代 需 要 和理 论 自身 发 展 的需 要 , 已有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理 论 与 体 系 的 对 推 进 和 发 展 , 是 一 种 系 统 整 合 而 非 与 某 种 具 体 能 力 这
并列 的一 种 能力 , 要 表征 为提 出新理 论 、 展 新方 主 发
出来 了 , 还 不 能解 决 , 是 因 为 还 没有 暴 露事 物 的 内 但 就
部 联 系 , 是 因 为 还 没 有 经 过 这 种 系 统 的周 密 的分 析 就
过程, 因而 问 题 的面 貌 还 不 明 晰 , 不 能 做 综 合 工 作 , 还
就 是 事 物 的 矛 盾 。 … … 提 出 问题 , 先 就 要 对 于 问题 首 即 矛 盾 的 两个 基 本 方 面 加 以大 略 的 调 查 和研 究 , 能 才 懂 得 矛 盾 的 性 质 是 什 么 , 就 是 发 现 问 题 的 过 这 程 。 … …要 解 决 问题 , 须 作 系 统 的周 密 的 调 查 工 作 还 和 研 究 工 作 , 就 是 分 析 的过 程 。 … … 常 常 问 题 是 提 这
关重要 。
的高 度 发 展 , 学 社 会 科 学 自身 的 发 展 也 是 高 度 分 化 哲 与 日趋 交 叉 融 合 的 背 景 之 下 ,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的主 哲
体 已经 无 法 仅 凭 个 人 兴 趣 闭 门造 车 来 胜 任 , 构 ( 业 机 企 和 科 研 单 位 ) 国 家 ( 府 ) 其 在 资 源 整 合 和 制 度 保 和 政 尤 障 等 方 面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以 , 学 社 会 科 所 哲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领域指南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领域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的设立与支持旨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探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探究引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是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创新方向以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以当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强调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拓展和深化。
从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到现代的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向系统性、理性化、规范化发展。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方向1. 区隔和整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创新的研究方法需要既凸显各自学科的专业性,又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与交流。
例如,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应用,经济社会学的发展等。
2. 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可复制性。
3. 引入新技术和大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例如,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等,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创新空间。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提高研究可靠性:新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可靠性,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有助于减少研究中的主观性和误差。
2. 拓宽研究视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洞察。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的数据来源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和综合。
3. 推动学科交叉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助推了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合作,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理念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理念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根据新的理念和现实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和新的理念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讨论,以期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持续的发展过程。
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近代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兴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和解决的实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不断地与新的问题和现实进行对话,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和识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如何保护并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思考来找到解决办法,以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
3.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
哲学社会科学应通过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的理念为了应对上述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发展新的理念。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理念:1.多元综合: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多元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知。
2.批判性思维:哲学社会科学应倡导批判性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创新平台建设
摘
要: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体现 了该国居 民对于 自己寓
居的世界和 实践创造活动的理解。" 3 - 前, 我国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 机, 分 类 齐全的研 究部 门和 学科 体 系, 各级 人 才的有 序培 养都 为新 的研 究趋 势— — 文科研 究 综
定, 其中, 除 了要 继 续 加 强 哲学 社 会 科 学 、 增 强 传 统 学科 活力 、 适应 时代 的发 展之 外 , 还要 注意新 兴 学 科和 交叉 学科 的建 设 , 特 别 是 推 进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与 自然科 学 的交 叉 渗 透 , 推 进 哲 学社 会 科 学 不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0 5 9 8 ( 2 0 1 3 ) 0 4 — 0 1 5 7 . 0 4 间 的交 叉 渗透 。为 此 , 纲要 还 特 别 强 调 要扶 持对 学 科 创 新 发 展 起 关 键 性 作 用 的研 究 项 目, 扶持对 弘扬 民族 精神 、 传 承 民族文 化有 重 大作 用 的研究 项 目, 扶 持 对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和 国家 安 全 有重 要影 响 的研 究 项 目 , 要充 分 运 用 信 息技 术 等 先进 手段 。要 加 强哲 学 社 会科 学 文 献 、 资料 的整 理 和研究 工 作 。应 该 说 , 以 中央 文 件 的 形 式 提 出 繁荣 哲学 社会 科 学 的 目标 , 这 在 新 中 国的建 设 史 上并 不多 见 , 它足 以表 明党 和 国家 对 这一 领 域 建 设 的关 怀 与重 视 。 因此 , 提 出和 建设 文 科 创 新 平
第3 0卷 第 4期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指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为促进思想理论、学科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而构建的系统性组织和机制。
这个体系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探索、理论深化、方法创新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
以下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一些重要元素:1.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知识边界上的探索。
通过跨学科合作,创造性地整合各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研究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提供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这包括研究中心、实验室、数据库等。
3.前沿课题研究:着眼于前沿问题,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
这有助于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引领学术潮流,同时为社会问题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持。
4.人才培养: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这涉及到教育课程设计、导师制度建设、学科交流等方面。
5.科研资金支持:提供有力的科研资金支持,鼓励和激励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
这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6.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
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全球影响力。
7.社会服务和政策建言:将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供有力的政策建言和社会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应当更加紧密地关联到社会实践中,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8.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学术水平,又关注实际应用价值。
鼓励成果公正评价,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学术机构、高校、研究人员等多方协同努力,促使学科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程序 ,以及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咨询服务 ,并开展 网络 、信息咨询 、讨论
和软件等多种服务” 。可见 ,信息的网络化既是信息时代崛起 的产物 ,又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 方向的表征 ,它 “ 大大促进人类学意义上的创新 ,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 ⑨ 再次,消费 眭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建立 了新领域。消费时代 与信息时代相伴生。一方 面 ,信息时代就是消费时代 ,因为这一时代批量生产、大量复制被用于消费的信息 ,信息的生产
[ 关键词 ]哲学 社会科学创新 条件 时 代基础 社会基础 学术 环境 [ 中图分类号]A4 [ 8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l X( 0) 4 06 —6 0 一 1 2 9 0 —05 0 0 4 0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问题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条件 , 这些条件与人们所归属的时代 、所生活的社会和面对的学术环境相互适应。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 的条件 ,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时代基础 、社会基础和学术环境 ,意义非常重大。
杨 竞业 姜 晓 丽
[ 提 要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主要有时代基础、社会基础和学术环境。大科学时代、信 息化
时代 和消费性时代分别为哲 学社会科 学创新提 供新 机遇 、开辟 新方 向、建立新 领域 。国 家政 党重视 、
学科基 地齐全和人 才培养完善分别是哲 学社会科 学创 新 的政 治基 础、社会组 织基础 和社会 教 育基 础。 学术环境有 宏观 学术环境 和微 观学术环境 ,分别为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的总体环境 和局部环境 。深化认 识这 些条件 ,有利 于研 究者推进 哲学社 会科 学创新。
一
、
哲 学社 会科学创新的 时代基础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大科学时代 、信息化时代和消费性时代 ,又是一个和平、发展和创新的时 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离不开这个时代 的特点。只有反 映这个 时代 的特点 ,适应这个 时代的要 求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才有可能。 首先 ,大科学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大科学时代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 自然 科学并驾齐驱 、共 同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 ,一方面 ,哲学社会科 学的发展 “ 已经结束了 过去 自然科学一花独放的局面 ,它正在变成像 自然科学一样的 ‘ ’科学” 硬 ,它具有 自己明确
所谓????学科建设?是指以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以科学性超前性世界性的眼光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
广 东社会 科 学
20 0 9年 第 4期
论 哲学 社会科 学 创新 的条件
影响、渗透 这种传统本身也接受其他学科 的影响 、渗透 , 而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影响 、交叉渗 从
透 ,进而形成新 的研究传统。就研究材料看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问题和研究材料为哲学社会科 学所运用 。另一方面 ,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材料也得到 自然科学的重视和研究。根椐尤金 ・ 加菲 尔德的研究 ,“ 自然科学相 比,社会科学的参考文献更广泛地被其他学科使用 ” 。就研究方法 与 ④ 看, 方法和理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一方面方法构成理论 ,另一方面理论包含方法 。要把它们 纯粹分离 ,在多数情况下是做不到 的,即便说做到了,方法也不再是原来理论 中的方法了,而理 论也不再是包含原来方法的理论 了。就研究人才看 ,学科之间原先封闭的界限开放了,不同学科 之间提倡并鼓励跨学科招考、培养 、录用研究生。事实证明,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 ,既发现和 培养了人才 ,又推进了科研创新和成果创新。就研究成果看 ,哲学社会科学与 自 然科发展 理论 ” 、霍克海默的 “ 批判理论” 、德里 达的 “ 解构理论” 、齐泽克的 “ 匮乏理论 ” ,这些理论 的形成 ,是融合哲学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
: 育部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 学社会科 学创新论” ( 准号 : 6Z 00 )的阶段性成果。 l c教 哲 批 0JD 03
6 5
养、 在研究成果上相互借鉴 。就研究传统看 , “ 每一 门思想性学科 ,无论是科学 的还是非科学
的, 都有着一个充满着研究传统 的历史” 。每门学科既有 自己的明显传统 ,又对其他 学科发生
为消费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 面,消 费时代也是 信息时 代 ,因为这 一时 代既消 费着 大量 “ 信 息” ,又促进着信息消费 的再生产 。因此 ,消费时代不过是信息时代 的新的置换。人们进入了这 样一个消费性时代 :不仅消费可见的实体性 的商品 ,即进行物质消费 、商品消费;也消费不可见
的许 多 先行理 论成 果 的结果 。
其次,信息化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辟了新方 向。信息化时代是指这样一个时代 :信息 成为社会运行主导方式 ,社会存在领域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数字编码 、高速运行 、中介交换 、流通 增值 ,而人在信息中生存 、发展 。现代社会成为信息社会 ,现代人成 了信息动物。信息社会使 “ 信息动物”变得更加精灵 、富有和智慧 ,而 “ 信息动物”使信息社会变得更加便捷 、飞越 和开 放。在这样一个时代 ,人的表达方式更丰富了,人的交流方式拓展 了,人的发展方式更新 了,等 等。这样的时代变化,既有其积极 的方面 ,也引发了网络安全 、交往伦理 、精神生态等社会问 题 。这些问题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辟了新方向。这些新方 向表现在 :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交往研究的媒介学转向 、传播研究的跨文化转向、意义研究 的诠释学转 向、经济研究的生态学转 向、消费研究 的符号学转向 、 应用研究的市场化转 向等。这就意味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 留在过去那种实体性 、物质性的前电子媒介时代 ,而应该转变以信息方式为载体的新方 向。在发 达的欧美 国家 ,公共机构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普遍建立学术 网站 ,“ 提供获取一系列世界一流
的研究 对 象 、研 究 范式 ,也具 有 自己独立 的理 论范 畴 、理论体 系 ,还参 与 经济社 会 的决 策 、各行
各业的建设和思想运动的变革 ,发挥独特而积极 的作用。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与 自 然科学在 研 究传统上相互影 响 、 在研究 材料 上共 同分享 、 在研究方法上 相互 渗透 、 在研究人才 上交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