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应用
化学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
化学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哲学观的构建,要求回归现实的课堂教学生活中去,可以从教师对自身的不断追问、对化学教学持续的思索、对课堂生活、意义课堂、课堂文化的构建出发,让化学教师依据自己的理性研究去实践体验。
这也是化学教师把握化学教育世界和自身意义的一种具体的哲学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不断自我追问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哲学构建的前提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书面上的抄袭,而是内在观念思想上的追问,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不同的前提性追问,层层剖析化学教学的本质、化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 每一次备课时的追问化学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备课,要进行许多方式的选择,进行许多方式的设想。
那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安排、每一个环节的预设、每一个方案的制定是否都有它进行的价值,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追问: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一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还是有其更深远的意义,那又是什么?这一课到底能给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带来什么?2. 每一次上课时的追问课堂是动态的、是双向的,化学课堂生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情感、人格、观念的发展。
在每一次上课时是否可以追问:我的课堂是真实的吗?有没有虚假的猜测?有没有为了追求与教材所描述实验现象一样而虚假的实验?我的课堂是否有效?是否忽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是否忽视对教学三维目标实施把握?是否为了高考而忽视课堂的实际目标拔高教学内容与目标?是否忽视化学学习活动的内核――“实验探究”?我的课堂是否互动?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探究实验、结论发现、联系生活、应用实际,在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从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看: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实验;勇于探究、大胆联想?3. 每一次下课后的追问一堂化学课下来,有成功有失误,是否完成所谓的“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
每次下课后不妨进行两个追问。
一是对教师角色把握的追问: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活动组织者?还是一味讲授、反复练习、严厉监督?二是对课堂环境营造的追问:我是否既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又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的构建?还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有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二、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自我反思化学教师教育哲学的建立,有赖于每个化学教师批判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多“ 量变而引起质变 ” 由 的例 子 。 如 : 硫 酸 与 单 质 铜 例 稀 不 反 应 . 浓 硫 酸却 能在 加 热 条 件 下 与 其发 生 氧化 还 原 而 反 应 ; 与 稀 硝 酸 在 常 温 下 可 以缓 慢 反 应 , 成 N 铜 铜 生 O,
该 题 就 隐 含 了 哲学 的重 要 观 点 之 一 “ 过 现 象 看 本 透 质 ” 这 样 的论 述 还 很 多 , . 比如 “ 要 加 热 才 能 发 生 的 反 需
反 的 过 程 , 是 两 者 共 存 于 一 个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中 。 有 但 在
机化学反应 中 , 比如 乙醇 催 化 氧 化 成 乙 醛 , 些 学 生 误 有 认 为 只有 氧 化 反应 . 没 有 还 原 反 应 。 不 知 没 有 氧 化 而 殊 反 应 , 原 反应 也 无 从 谈 起 。 教学 中 , 者 曾经 提 问学 还 在 笔解 题思 路 : 溴水 褪 色 ( 象 ) 有 漂 白性 。 现 一 从解题思路分析 , 以上 三种 错 误 的解 答 过 程 都 是 从 表 面上 分 析 , 有 深入 的 理解 概 念 或 反应 的本 质 。 中强 没 A
弱 电解 质 的 判 断理 应 从 电离 的程 度上 来 判 断 : B中“ 解 电
第 4卷 (0 0年 ) 21 第 1 7期 第 1— 0页 92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nd r hoo ri uum e o a y Sc lCu rc l Coa h n Te c i s a c c i g・ a hng Re e r h
与 浓 硝 酸反 应 很 快 , 成 的 是 N 原 子 和 它的 粒 子只 因 生 O;
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人 类所有经验 和知识 的共 性和本质进行总 结 . 又是对人
类 理 性认 识 和 理 性 过 程 进 行 总 结 。
2事物是普遍联 系、 . 永恒发展 的 事物 内部不 同部分 、 事物 与其 周围事物 间的联系都
于这 些 物 质 而 产 生 的各 种 现 象 。
、
中 学 化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化 学是 自然科学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侧重 于研究 物质
的组成 、 结构 和性 能的关 系 , 以及物质 转化 的规 律 和调
控 的 手 段 , 人 们 对 人 类 在 认 识 和 改 造 自然 中所 积 累 的 是 经 验 和 知 识 经 过 理 性 的思 维 加 以概 括 、 结 和 推 演 构 建 总 成 完整的科学体系。
程 标准》 实验稿 ) ( 确立 了化学课程改革应 以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为主 旨。科 学素养 的核 心是科 学理念 , 也就是
对 自然 、 学 、 会 基 本 的 看 法 , 括 正 确 的 物 质 观 、 科 社 包 自 然 观 、 学 观 和 正 确 的 方 法 论 。树 立 辩 证 唯 0 — 5 6 0 20 . 7 o:03 6  ̄.s.0 8 04 . 1 . 0 s 2 50
“ 史 使 人 明智 , 哲 使 人 深 刻 ” 读 学 。哲 学 是关 于 自然 、
二、 用哲 学 思 想 引 领 化 学 教 学
社会 和思维发展 普遍规律 的学说 。作为世界观 , 它提供
化学研究 的是 自然界 中具体 的事 物 , 总结 出具体 的 规律和本质 ; 哲学研究 的是这些具 体规 律和本质之 中所 蕴涵 的更加 广泛和更加深 刻的规律 和本质 , 同时总结 出
例析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
參考文獻: 施其勝.例析中學化學中的量變引起質變[J].中學化學,2005,(5):40.
1
1
精品文檔
精品文檔
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正確的軌道,教師學習一點閱讀理論是必要的。從詮釋學的角度看,有兩種不同的閱讀理論對教學有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教師打破識字教學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識字的理念,不是全盤否定過去的識字教學方法,傳統識字教學的精華是十分寶貴的,而是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識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擺在首位,注重學生識字的過程與方法,把注重學生識字的情感作為一種自覺行為貫穿於我們的識字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用開放的態度繼承成功的識字教學成果,創新字理識字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2)溫度量變引起質變:乙醇和濃硫酸可以發生脫水反應,溫度不同,脫水的方式也不同,以至生成的產物也不同。例如,乙醇和濃硫酸共熱在140℃左右,那麼每兩個乙醇分子間會脫去一個水分子而生成乙醚。乙醇和濃硫酸共熱在170℃左右時,每個乙醇分子會脫去一個水分子而生成乙烯。所以溫度的量變引起質變的發生,使反應脫水的方式發生改變,生成不同的產物。既然我們知道溫度的改變會引起反應生成物的改變,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來控制條件,從而合成我們需要的物質。
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
新校园XinXiaoYuan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陶颉(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511)教学研究型”教学的传统。
这种语文教学观念更多地把学生看成“容器”,使学生必须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以知识为权威,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范,亦步亦趋。
语文教学成了这种框架下的唯一工具,而丢掉了语文首要的本质属性———人文性。
于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传道授业,学生要学习的似乎不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让作者和学生都在教师的“学术权威”面前俯首贴耳。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行知识的专制,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作为人的独立性,创造能力被极大地扼杀。
2.口语训练的忽视。
虽然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诵读,但诵读终究不能替代口语训练。
诵读,究其根本,还是书面表达的辅助训练方式。
而口语能力是直接影响现代人们社会交际、情感交流、文化沟通的重要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有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足的,他们往往在走出校园后,靠社会工作与交际来弥补本该在学校就应完成的能力训练,当然其中还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传统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的缺少,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选本形式的局限。
“语文课的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主要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
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可能像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
”文选教材在我国已有1500年的使用历史,这充分说明文选教材是有生命力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选择少数优秀作品作为示范,精读细讲,举一反三。
但选本教学形式也有其弊端:一方面,选本内容多为抒情散文、古现代小说、政论文、文艺评论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书信、说明文、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却很少选取。
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的论述 还很 多比如 “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 一定 是吸热反应 ” 等 ,都需要透过 表面 的现象深入本 质上理解才 能得 出正确 的判
断。 更重要 的是化学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的现象 复杂 , 必须要透过现象分析反应 的本质 。
互相斗争 , 还要认识 到双方 的互相依存 , 失去一方 , 另外一 方也没
有 存 在 的意 义 。
二、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下列叙述 中正确的是( ) A. 碳酸钙在水 中溶解度很小 , 其溶液 的导 电性 很弱 , 所 以碳
酸 钙 是 弱 电解 质
反应条件 ,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注 明反应 的条件 。 在化学教学 中 , 可以设计一些 问题让学生体会外因的作用。 比如将铜 片投 入稀硫 酸中 , 有何现象?若要 使铜 片溶解 , 可 以加入哪些物质?对培养学
教师要 注意引导学生应用 规律 , 看问题不要绝对 化 , 由量变 到质变是一个积 累和渐进 的过 程 , 要 重视 知识 的点滴积 累 , 为 以 后的发展做好储 备。
四、 内 因与 外 因的 关 系
有机化 学反应 中, 比如 乙醇催 化氧化成 乙醛 , 有些学 生误 认为只 有 氧化 反应 , 而没有还原反应 。 殊不知没有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也 无从谈 起。在教学中 , 笔者 曾经提问学生 : “ N a O H溶液 中是否存
华、 溶解与结晶 、 化合与分解 、 氧化 与还原 、 酸碱 中和与盐类水解 、 加成与 消去 、 正反应 与逆反应 、 放热反应 与吸热反应 。 氧化还原反 应是一个贯穿高 中化学的重要的知识点 。在教学 中, 要引导学生
认 识 氧 化 反 应 是 得 到 电子 的反 应 ,还原 反应 是 失 去 电子 的反 应 , 这 是 两 个 相 反 的过 程 , 但 是 两 者 共 存 于 一 个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中 。在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思考与实践发表时间:2011-05-18T14:03:01.5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徐正群[导读] 化学哲学通常被认为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或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辩证法”。
徐正群摘要:本文在研究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哲学与化学学科的内在关联,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哲学;高中化学;新教材;思考;实践作者简介:徐正群,任教于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其中特别强调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如何利用化学学科的课程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渗透的尝试,从而提高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是笔者长期思考和尝试的工作之一。
一、化学哲学及高中化学学科中的哲学资源化学哲学通常被认为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或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辩证法”。
究其特征,在于它是以哲学为工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以联系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把物质与能量、结构与性质、速率与平衡、量变与质变等概念或量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求取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2)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研究化学发展的动力、化学概念的演化和理论的发展等动态表现,以求把握化学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3)以整体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考察化学中实验、理论、相关化学家等诸要素的关系,以及化学与其它学科、化学与生产、化学与经济、化学与政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教育以至化学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化学的发展等。
这些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哲学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般化学学科的主要联系和区别。
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很为广泛,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1)本体论的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运动的本质和特征、化学运动和其它运动的关系,以及化学的对象、特点、体系等化学属性问题;(2)认识论问题,主要是化学知识的积累、存储和传播的规律,包括化学教育、化学人才培养、化学发现或发明的规律等问题;(3)方法论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的观察、实验、归纳、演绎、想象和抽象思维等化学研究中的思维规律等问题;(4)矛盾论问题,主要是探讨诸如化合与分解、内因与外因、速率与平衡等一系列事物的统一规律等问题;(5)社会论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化学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等化学社会学问题。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
哲学视角下的化学教育思考
哲学视角下的化学教育思考一、化学世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质量互变理论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有,在化学领域中更是将这个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化学运动中量到质的转化包括两方面,因物质本身和结构在量上的改变,即物质的数量和运动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
如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元素周期律。
物质浓度的量变也会引起性质的质变,如硝酸浓度的不同,与铜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而同分异构体因空间结构的不同导致性质质变。
除此以外,化学中还有大量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所以培养形成量的观点,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用质子理论来阐述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酸失去H+,碱得到H+,二者在适合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应,最终得到盐溶液,若没有H+的失去就无所谓H+得到。
同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没有对应的氧化剂就无所谓还原剂,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
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充分诠释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双方互为存有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对立面转化。
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有机物的通性难溶于水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乙醇却能够与水互溶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充实。
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化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在持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
例如,“燃烧”的概念,由最初拉瓦锡的“燃素”说,到后来的有氧气参加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直至现在进一步扩大的概念:任何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可称为燃烧。
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化学课中的哲学观
化学课中的哲学观四川省苍溪县岳东初中陈正文邮编:62843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承担教会学生做人的责任。
文科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科教师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文以载道”的理念呢?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对学生传授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学生学会做人、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有好处,也确有成效。
下面我以初中新人教版化学教材有关内容为例,简单论述一下化学课中所包含的哲学观。
一、世界唯物论。
翻开崭新的化学课本,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那沁溢着墨香的铅字,那吸引师生眼球的彩图,既告诉我们化学与生活、与世界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就物质的,人的意识不管形式与形态如何,其实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无论化学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怎样,我们都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简单的告诉给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二、物质的运动论。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之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后续学习的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化学知识,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运动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运动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物质);一切事物(物质)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一切事物(物质)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真理的实践论。
第一单元中,课题2《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明白了实验对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课题中也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真理的实践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同样是创造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真理得以运用和推而广之的途径。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
四 川化 工
第1 7卷
2 0 1 4年 第 3期
心, 提 供 了 人 们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根 本 方 法— — 矛盾 分析 法 。矛盾 是反 映事物 内部 和 事物 之
物为不同寻常烯烃加成 的反马 氏产物 , 原因在于三 个氟原子的吸电子作用 , 使得原本有较多 电荷的 1 一
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_ 5 ] 。人们在形 容事 物之间联系时 , 常用“ 有机” 的结合 在一 起等俗语 。
这 反 映 了有 机 化学 的内容 之 间联 系 的紧 密性 。有 机 化 学是 一 门官 能 团 和碳 架 结 构 的科 学 , 其 中贯 穿 基
位 碳反 而没 有 2 一 位 碳 电荷 富有 , 因 此氢 反 而 加 到 含
间对立统一 的哲学范畴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 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有机化学 内容充满了这种既对 立又统一的矛盾屙 陛。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发生加 成反应时, 不同的烯烃及不同的反应条件 , 生成不同 的产物 , 如丙烯与溴化氢加成得到马氏产物 , 但三氟 甲基乙烯与其加成得到反马氏产物 , 丙烯与与溴化
如何应用哲学思维和方法去 阐述有机化学的 内容, 使学生更好 的掌握化学现象 的本质规律 , 并促进学
生 创 造性 思维 的形 成 和发 展 , 提升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
学与碳架结构为主线进行编写 , 我们也按此规律 编
写 出版化 学 与 化 工 类 创 新 型 应 用 人 才 培 养 规 划 教
第3 期
有机化学教 学中的哲学思维
5 3
经 验 交 流
t , ' t t t t t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本文对化学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与其他学科作了类比,力图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哲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现象与本质的教育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它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这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方面,它能被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2.例析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思维。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应用了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门捷列夫透过六十三种元素的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发现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本质。
这是透过事物看到本质的一个典型例子。
(2)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红色的品红溶液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后,均能使其褪色,二氧化硫是否均表现了漂白性?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观点周密、严谨地看问题,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本质;学知识时,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
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3)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物质的本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同。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其性质却相差甚远。
这是为什么呢?在金刚石的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和4个碳原子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非常牢固,因而金刚石熔点沸点都较高,并难溶于溶剂。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作者:杜瑛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7期摘要:把哲学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化学思想,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更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从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7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高中化学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83-02《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其中,包括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哲学与化学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下面从7个方面结合化学课程具体阐述。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内容安排知识与用途相结合,二氧化硫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氯气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酸雨的形成,硝酸和氨的作用都和具体物质的性质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2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万变不离其宗。
例如化学学习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事实,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成易挥发、难溶、难电离的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揭示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更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化合价的含义和氧化还原反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蕴藏着的哲学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哲学原理化学教学学生新课程改革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学习哲学的资源;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哲学素材,理解这些哲学原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
一、利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比如,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枣糕模型”;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提出“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了近代,玻尔引入量子论,薛定鄂揭示了波粒二象性规律,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比如,在初中的学习中,一般都认为,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而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
到了高中,学生知道到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而掌握了广义燃烧的概念。
显然,燃烧的概念被发展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自己的适用范围,而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化学。
二、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许多化学事实中同时存在多种矛盾。
例如,某种溶液当中可能存在多种平衡,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就要抓住主要的平衡。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化学平衡体系教学中的指导应用
第49卷第6期2021年3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6Mar.202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化学平衡体系教学中的指导应用*张雪娇,杨黎燕,杨莉宁,尤静,成昭(西安医学院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化学学科与哲学之间联系密切。
本文重点讨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包括物质的运动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特性等,在无机化学四大平衡体系教学中的体现及应用。
揭示了不同平衡体系之间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转换关系,旨在加深学生对四大平衡体系内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平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6-0128-03Guidance and Applica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hilosophic Viewpointin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System*ZHANG Xue-jiao,YANG Li-yan,YANG Li-ning,YOU Jing,CHENG Zhao(Department of Pharmacy,Xi'an Medical University,Shaanxi Xfan710021,China)Abstract:Chemistr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science,is closely related to philosophy.The guidance and applica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hilosoph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four major equilibrium systems were focused on, including the movement property of matter,the law of unity of opposites for contradiction,the law of 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and the connec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ings.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equilibrium systems were revealed.The purpose was not only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balance systems,but also to cultivate students x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Key words:chemical equilibrium;dialectical materialism;philosophic viewpoint;teaching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所共有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原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哲学原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盛万乐,王章翠,张晖,韦正友(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本文就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以实例为基础浅谈了有机化学的内容和发展中蕴含的哲学三大规律,并将三大规律应用于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有机化学;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146-01Teaching Applications of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in the Organic ChemistrySheng Wangle, Wang Zhangcui, Zhang Hui, Wei Zhengyou(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introduc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n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we briefly explaine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embodied in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applied the three principles to the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Keyword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organic chemistry;teaching application1 哲学与有机化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各个学科之间也在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内部联系。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50025)龚宇吴林[摘要]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哲学思想,可为化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
文章重点介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因果关系等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指出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观。
[关键词]哲学思想;化学平衡;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5-0060-03在人类不断认识、了解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二者不同的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本质,而将这些具体的规律和本质重新归纳和升华,并总结出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则是哲学研究的方向。
由此可见,科学与哲学,虽有着表面的不同,但有着深层的统一。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化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化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会使学生对化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为他们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并形成健康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态度。
将哲学思想和高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五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来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世界由物质组成,万事万物并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一直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即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而化学平衡即蕴含了这种思想[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了实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阻滞作用 ! 这些理想 模型巧妙 地排除了 错 综 复 杂 的 次 要 矛 盾 的 干 扰 % 突 出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 有了理想 模型就可以 集中全 力 研 究 蕴 含 其 中 的 普 遍 规 律 % 然 后再进一步找出理想与实际的偏差 % 针对偏差再作 适当的修正 % 经过这一过程 % 实际过程就可以迎刃而 解! %三 $ 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特殊 &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 动 ’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 & 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 动 % 两者必然相互联系着的 ! 如物理化学中热力学
分支 $ 它是研究物 质运动的学 科 $ 它 的 基 本 概 念 ( 理 论及其内在机理等 $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 "’ 因此 $ 化 学教学过程 中 $ 在 传 授 科 学 知 识 的 同 时 $ 加强对大学生哲学思想的培养 $ 不仅有助于他们 学习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 $ 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笔者在化学的四大基础学 科 ! 无机化 学 ( 有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物 理 化 学 # 教 学 过程中 $ 努力将哲学观点渗透 ( 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内 容中去 $ 在提高学生的哲学思想方面作一点有益的 探索 ’ 一 "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 $ 质量互变规律 在自然界中 $ 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 质变 是量的变化的合乎规律的结果 $ 同时是新的量变的 开端 $量变的积累导致质变的飞跃 ’ 无机化学中此种 "" 石墨与金刚石都由 关系有许多 $ 如同素异形体 " 同种元素组成 $ 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导致性质差 异很大 % 配合物中的异构体 $ 因空间结构排列的不同 而呈现性质的差异 %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 右 $ 元素由金属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即随着原子序数 的增加引起元素的性质的飞跃 % 酸碱滴定中用标准 浓 度 的 ()*+ 滴 定 未 知 浓 度 的 +,- $ 溶 液 的 .+ 随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 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 只有把二者 结合在一起才能深刻地把握化学事物的规律与本 质 $ !)* 结构的发现就是个很好实例 $ &’+, 年化学家 们通过当代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常规测试手段综合运 用 ! 把每一项分析数据有机组合起来 ! 对 !)* 分子结 构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 恩格斯曾经指出 )’ 以分 析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 ! 如果没有它的对极 ! 即综 合 !那就什么也不是了 $ (!其含义是深远的 $ !三 "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基础 ! 它决定和支配着认识的全过程 ! 从 实践中形成的认识 ! 又不是被动的 ! 而是一个能动的 发展过程 ! 它不仅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 而且 从理论认识又飞跃到实践 ! 在实践中起着重大的指 导作用 $ -* 世纪以来 ! 借助于物理化学的成就 ! 利用 溶液平衡理 论 " 动力学理 论 " 沉 淀 理 论 " 指 示 剂 作 用 原理 " 误差 理论 " 缓冲溶 液 理 论 及 配 合 理 论 等 ! 从 基 础理论上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分析化学的内容 $ 与此 同时 ! 随着分析方 法的新进 展 ! 分 析 化 学 的 概 念 % 如 灵敏度 " 准确度和分析速度等 & 也处在不断的更新之 中 $ 单从成份分析来看就可见一斑 $ 半导体材料中常 量成分的测定要求准确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的数量 级 ! 痕量杂质分析对灵敏度的要求达到十亿分之一 数量级 ! 而且要求快速准确 $ 由此可见 ! 现代分析化 学要适应新的进展 ! 必须更深更广地拓宽它的理论 基础 $ 四 !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 ! 任何真理都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 物理化学中的原 理和定律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 ! 如热力学中的四个 基本公式的使用条件是内部平衡的 " 只有体积功的 封闭体系 ! 而不能用于做电功的体系 ! 也不能用于敞 开体系 $ 又如 ! 熵判据适用于孤立体系的任何过程 ! 而吉布斯函数判据只能适用于封闭体系等温等压不 做其它功的过程 $ 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限制条件 !就 容易导致严重的错误 $ 如克劳修斯曾经把热力学第 二定律外推至整个宇宙而导出荒谬的 ’热死论 ($ !二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存在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 ! 从复杂的矛盾相体系中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十分重要的 $ 如物理化学中 ’ 理想气体 ( 这个模型忽 略了分子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 突出地反映气 体分子的热运动这一性质 $ 而 ’ 热力学可逆过程 ( 这 一模型 ! 则突出了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变化 ! 完全忽略
王斌 !%&’(" #$ 男 $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教师 ’
$%&
马祥梅
王
斌 ! 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应用
!一 "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指客观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既相互排斥 " 相互否定 ! 又相互依存 " 相互渗透的关系 # 有机化学中亲核取代 反应和消去反应就构成了矛盾的对立面 ! 亲核取代 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历程相似 ! 且相互竞争 ! 总是同时 发生 $ 如亲核取代 反应有 单 分 子 %!"#& 和 双 分 子 %!"$& 两种历程 ! 消去反应也有单分子 %%&& 和双分子 %%$& 两种历程与之对应 !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 在特定的试剂酸碱性 " 溶剂极性 " 反应温度等等条件 下互相转化 $ !二 "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是事物本 质的外部表现 !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 是构成事 物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 ! 它是事物现象的内部 根据 !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 肖莱 马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理论研究 ! 经潜心研究及大量 的实验验证 ! 发现各式有机物的表象中均包含了脂 肪烃 这一 ’ 细胞 ( 的 本质 ! 即 脂 肪 烃 是 衍 生 所 有 有 机 物的 ’细胞 (!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 !三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来源于实践 ! 所以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必须 经过实践的检验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世 纪著名化学 家柏齐里乌 斯发现 了 元 素 铈 " 硒 " 钍 ! 对 化学基本定律进行了精确证明 ! 提出电化 ’ 二元学 说 (! 制定元 素符号 和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书 写 方 法 ! 从 四 氯化硅中提出单质硅 ( 提出 ’ 有机化学 ( 概念 ! 发现同 分异构现象等等 ! 成为当时的化学权威 $ 但他支持 ’ 生命力学说 (! 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 实践证明 ! 只有正确的 " 合乎逻辑的理论才是真理 $ 三 !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 " 抽象与具体 感性的具体虽是认识的最初出发点 ! 但要获得 真正的知识 ! 还得依靠思维的抽象 ! 通过从感性具体 到抽象的过渡 ! 深入掌握事物的本质 $ 道尔顿依靠逻 辑思维分析的方法于 &’ 世纪初创建了科学原子论 ! 达到了当时实验分析未能达到的深度 ! 这是由抽象 到具体的过程 $ 随着现代化学从定性向定量 "宏观向 微观 " 静态向 动态 " 简单体 系 向 复 杂 体 系 的 过 渡 ! 对 抽象思维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因为只有这样 ! 才 能深入本质 ! 发现化学反应过程的内在联系 $ 从这个 意义上说 ! 作为逻辑思维方法的抽象分析 ! 对于化学 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中有着重要作用 $ !二 " 分析与综合
!
发生的质变的科学 ’ *# #二 $偶然性和必然性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 $ 只有通过大 量的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 $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 形式和补充 $ 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 必然 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同 样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 光究竟是粒 子还是波 + 这个问题争论了 #&& 多年 $ 爱因斯坦的光 电效应证实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 $/#0 年戴维森和革 末的电子衍射实验进一步证明电子等所有微观粒子 都有波 粒二象性 $ 而 微观粒 子 的 波 动 性 ! 必 然 性 # 是 用统 计的方法 $ 通 过大量的 粒 子 性 ! 偶 然 性 # 才 表 现 出来的 $ 即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粒子性的统计性体 现 ’ 也就是说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 $ 就是通过偶然性 揭露必然性 $从而掌握规律的过程 ’ #三 $否定之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 肯定方 面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 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 亡的方面 $ 事物总是通过否定而向前发展的 $ 这种发 展不会有止境 $ 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 ( 对自然 的认识逐步深入 ’ 化学发展史说明了这个规律 $ 如古 代 ) 炼金术 * 企图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由硫 ( 汞 ( 铅等物 质炼出真金 %$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科学上是不可实 现的 $ 但到了二十世纪人们用人工核反应实现了汞 变 成金的 ) 梦想 *$ 这是对过 去 认 定 的 ) 点 石 成 金 * 不 可实现的否定 ’ 这种否定之否定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 是化学科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 是人类认识层次的 提高 ’ 二 "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
综上所述 % 化学是一门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原理的学科 .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对化学 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于化学教学 % 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之中的辩证关 系阐述清 楚 % 引导学生 灵活 地 学 习 & 运 用 化 学 知 识 % 最终达到化学知识传授 & 各种能力培养 & 思想教育效 果的统一 ! 这值得每位化学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