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诗歌之部 第1单元 书愤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书愤》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书愤》 Word版含答案
二、同学分析
同学在学校学过陆游的《示儿》,学校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虽然古典诗词,语言简练,句式多变,技巧多样,认知难度大,但是通过本单元前面四首诗歌的学习,高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些文学鉴赏力量,但仍需要同学在反复的吟诵中激发想象并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的力量,通过对接高考加以巩固。
特色三、同学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同学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同学的已有学问和力量、争辩后的结果呈现出来后进行评价,再归纳总结,在思考中不断的提升鉴赏力量。
特色四、运用云教学平台对作业进行即时评价,增加师生的沟通,并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4、使用云教学平台分层次对同学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准时给与评价和沟通。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试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创设情景,渲染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入有名爱国诗人陆游。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猛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技术:音频、图片、PPT、微课、视频、投影仪、博客、云教学平台。
使用部分:、探究部分、拓展部分。
1、导入部分: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让同学感悟爱国主义情怀,并引入爱国诗人陆游。
2、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用幻灯片呈现补充,配乐朗诵诗歌。
3、利用投影仪呈现同学同学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体,体悟爱国主义精神。
齐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媒体,mp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标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书愤》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标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书愤》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书愤
一、教材分析
《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齐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媒体,mp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学生个读再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配乐读。
音频、多媒体ppt、图片、微课、《
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再次体会诗歌
幻灯片
再度诗歌,小组讨论,探究主旨
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
特色三、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讨论后的结果展示出来后进行评价,再归纳总结,在思索中不断的提升鉴赏能力。
特色四、运用云教学平台对作业进行即时评价,增加师生的交流,并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陆游及诗歌创作,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中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书愤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书愤 Word版含答案

篇目四书愤一、字音认读1.瓜洲渡.(dù) 2.大散.关(sǎn) 3.塞.上长城(sài)4.衰鬓.(bìn) 5.千载.(zǎi) 6.伯仲.(zhònɡ)二、词语积累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佳句诵读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说作者(一)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宋高宗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作品: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三)评价:南宋著名诗人。

寻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首联哪几个字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请简要说明。

提示:“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作者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艰难坎坷。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它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写出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书愤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 《蜀相》、核心素养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1. 语言建构与运用:表现技巧《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4. 文化传承与理解:国悲愤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2. 难点: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过程与方法:1.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2. 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引发学生陆游爱国情怀的共鸣,回忆陆游亮的相关事件。

)二、预习检测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自己说明背景,老师再根据学生不同说法,总结完善。

)1.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 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陆游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 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 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 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 官至宝谟阁待制。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 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年闲居故里,但收复 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最后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 的遗恨,离开人世。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 自勉。同时也暗讽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 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课件 (共24张)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既指自己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也指国事艰难。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编者王耀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重难点1、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2、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鉴赏品味诗歌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5
写作背景
•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1186),此时 他已是61岁的老人。
•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 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 此时。
6
内容赏析
7
合作探究
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 赏析这首诗歌。 1、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 山”?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 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 的其它诗句吗? 3、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3
朗读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4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
1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 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 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而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 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游愤
1
2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

课后联想: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致壮志难 酬、年华空老的悲剧,不仅仅是陆游 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 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你们可 以找到一些别的例子吗?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产生! ——辛弃疾《破阵子》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 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谁的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
讨论: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 亮的《出师表》。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 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的《出师表》呢?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一生力主北伐, 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 地,但一直受到压制。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 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 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警告,正是陆游 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陆游
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 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 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 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 打击排挤,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 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 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 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 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 了这首诗。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诗歌之部+第1单元+书愤+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诗歌之部+第1单元+书愤+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

[基础巩固层次(A)]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导学号:46162016】千载.(zài)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 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 寡廉鲜.耻(xiǎn ) 衰鬓.(bìn )蕴藉.(jí ) 冠.冕(ɡuān ) 锃.光瓦亮(chénɡ )【答案】“载”应读zǎi,“薄”应读báo ,“藉”应读jiè,“锃”应读zènɡ 。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解析】B项,“许”,称许,称赞。

【答案】 B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46162017】(1)《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提升层次(B)](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

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

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

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书愤(2)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书愤(2)

《书愤》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人的愤懑情怀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魂牵梦绕两件事: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2、解题让学生理解“书愤”的含义。

3、把握诗文内容(1)学生细读揣摩诗文各联写了什么?学生先自读,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首联:书早年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不料世道艰难。

颔联:书回忆25年前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壮志未酬和年华空老之情。

尾联:书赞美诸葛北伐,以诸葛自比。

(2)学生再读体会内容全诗四联内容都和作者的什么情怀有关?内容线索是什么?教师点拨明确:首联是点明恢复之志,颔联是恢复之志的具体表现,颈联是恢复之志落空,尾联是恢复之志更坚。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 教学课 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 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 散关。
形象地描绘除了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 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观。
陆游:主张北伐, 恢复中原,但一直受到 压制。
诸葛亮: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 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 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用典明志 一、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二、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三、作者自勉,当效诸葛亮之志。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 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包 括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 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 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激昂中透着悲怆。
看背景(论世) 看诗人(知人) 看典故 看诗眼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 教学课 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 教学课 件
写作背景
•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 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 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书愤》 教学课 件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书愤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书愤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 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怒不满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空”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
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 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5、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并以此自勉,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
• 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他的大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
出 师 一 表 真 名 世 ,
镜 中 衰 鬓 已 先 斑 。
塞 上 长 城 空 自 许 ,
铁 马 秋 风 大 散 关 。
楼 船 夜 雪 瓜 洲 渡 ,
中 原 北 望 气 如 山 。
早 岁 那 知 世 事 艰 ,
书 愤
解题
一 书:书写 二 愤:愤怒、愤懑
些思 愤考 怒: 与作 不者 满抒 之发 情了 ?哪
难 酬
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 • 我朝昔廷从否戎决清北渭伐侧计,划散,关调嵯王峨炎下回临京贼,。幕府解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书愤》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书愤》含答案

《书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2、了解诗中用典含义;3、背诵诗歌.过程和方法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探究诗歌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典句,探究主旨。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补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本课话题——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爱国之志。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

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

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

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唯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衰.(shuāi)鬓.(bìn) 千载.(zǎi) 伯仲.间(zhònɡ) (2)多音字散⎩⎪⎨⎪⎧(sǎn)散文(sàn)散步 伯⎩⎪⎨⎪⎧(bó)伯父(bǎi)大伯子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闻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字,名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得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名誉)隳名.城,杀豪杰(有名的,著名的)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用作动词,传名,闻名) (2)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 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识作者]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被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如山。

楼船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对镜照看发现自己早两鬓斑白。

《出师表》这一篇文章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愤”的?【答案】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全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

全诗以“愤”为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2.有人把“气如山”理解为“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结合本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理解成“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只是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这样来看,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联系上下句,却是说不通的。

承上句理解,“早岁那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自上前线,勘察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3.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妙处在哪里?【答案】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写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

这在文学上是采用了“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构成了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生动、画面壮阔。

4.如何通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来理解诗中作者的感情?【答案】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涵着豪壮的感情。

从早年的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

1.写作特色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年华空老!诗人心中之愤焉能不涌上笔端?定义: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差别、辨别是非。

作用:(1)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2.写法指点(1)首先确定是否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分析对比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

(2)具体阐述对比的作用,如何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来突出对比的艺术效果。

3.迁移应用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这段文字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做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南国的秋天也有其特色,但作者认为“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样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对比方法的使用让我们既了解了江南秋的特色,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

(教师用书独具)城市与文化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

这座800年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

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

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

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情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

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⑥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

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

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⑦中国有“古城卫士”之誉的阮仪三教授曾大声疾呼: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他指出,人们经常误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至于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一味追求经济回报。

他们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这无疑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⑧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⑨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

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是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⑩从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

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1.悟开头段落的作用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从文章结构上看,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论述做铺垫;从内容上看,是为了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