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赏析 朱天兮

合集下载

孟子传原文与解析

孟子传原文与解析

孟子传原文与解析曾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则多怨。

”孟子曰:“四方有不美者乎?”曰:“有焉。

然则多怨焉。

”曰:“怀德者害,宜则害矣;怀仁者害,宜则害矣。

”曰:“仁者寿,智者寿,寿者多福。

”曾子曰:“去就无终,生无终,死无终,无他故。

”孟子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不知有所终也。

”曾子曰:“曷谓矣?”孟子曰:“人坐而论道,曰‘吾始作是言也,能使人终身之庙食牆礼乎?’如知其能使人终身之庙食牆礼,是知人生有终也。

”曾子曰:“明矣。

”孟子曰:“心之官则安,心之舍则崩。

所以无终者,以心无常也。

”曾子曰:“去就无常也?”孟子曰:“富贵而无上者,得之大国也。

若人胁于大国而无上,是富贵而无终者也。

富贵而无上,无终也,何以异于心无常?”【解析】这段对话是孟子的一个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讨论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就会招来许多怨恨的问题。

曾子认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会引来怨恨,孟子则反问四方有不美的地方吗?曾子承认有,所以就会有许多怨恨。

孟子接着说怀德者会受到害,怀仁者也会受到害,但仁者和智者能够延寿,多福。

曾子表示人的离去、归来、生和死都没有终点,孟子说古人的智慧有所至,但并不知道有所终。

曾子问什么意思,孟子解释人们坐而议论道时会说:“我开始说这话,能使人一生都享受丧葬、祭祀等仪式吗?”如果知道这个能使人一生都享受仪式的方法,就知道生命是有终点的。

曾子表示明白了。

孟子接着说,心所从事的事情会稳固,心所追求的将会崩溃。

所以没有终点的原因就在于心没有恒定。

曾子问去就是否恒定,孟子回答富贵而又没有最高的地位,是在大国得到的。

如果一个人在大国中没有最高地位,那他富贵而没有最终。

富贵而不具备最高地位没有终点和心没有恒定有什么区别呢?这段对话主要在探讨人的行为和追求丰富贵永无止境的问题,引出了人生无终的现象,通过对孟子的解释,得出了心无常才是没有终点的原因。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古诗孟子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翻译赏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离娄章句上(五)—《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五)—《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五)—《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①,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②之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缨④;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⑤:‘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注释:①菑:同“灾”。

②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

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流),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

各种意思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

③濯(Zhuo):洗。

④缨:系帽子的丝带。

⑤《太甲》曰:《公孙丑上》(3•4)已引过这句话,可参见。

译文:孟子说:“不人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

’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

’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题解;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

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

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篇五:《孟子万章章句下》赏析(10.1—10.9)

篇五:《孟子万章章句下》赏析(10.1—10.9)

篇五:《孟子万章章句下》赏析(10.1—10.9)篇五:《孟子·万章章句下》赏析(卷10·1-卷10·9)【本卷引语】本篇内容涉及圣人风范、古代礼制、交朋结友、立身处世和大臣的权力、职责等。

全篇原文共9章。

【孟子·万章章句下》卷10·1】【原文】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

横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②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3)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④于我侧,尔焉能浼⑤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6)宽,薄夫(7)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8)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10)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力也。

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菲尔力也。

”【注释】①横:暴。

②顽:贪婪。

③遗佚:不被重用。

④袒揭(XT)裸裎:四个字意思相近,同义复用,都是赤身露体的意思。

⑤浼:污染。

(6)鄙夫:心胸狭窄的人。

(7)薄夫:刻薄的人。

(8)接淅:淘米。

(9)而:则。

离娄章句下(十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下(十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下(十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原文: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⑥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⑦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

②亟:屡次。

③混混:通“滚滚”,水势盛大的样子。

④科:坎。

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

”⑥侩(kuai):四间大沟渠。

⑦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

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

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

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

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题解: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

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

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滕文公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滕文公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滕文公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题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摄提贞于孟陬兮的句式

摄提贞于孟陬兮的句式

摄提贞于孟陬兮的句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摄提贞于孟陬兮,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陶冶自己的品行和修养时,应该要有一种志向高远、清高如山的精神境界。

摄提意为摘取高尚品质,陶冶雅志;孟陬兮则是说到关于山的,有高山致远之意。

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精深而抽象,给人以启迪和鼓励,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孟陬是指振振有名的山国孟尝君,他以陶冶人才著称,善于引导和感化人心,是古代孟子的始祖。

摄提则是指引导和培养人的品行和素质,让人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摄提贞于孟陬兮,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界。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和物欲诱惑所驱使,忽视了道德、品行和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摄提贞于孟陬兮的句式,提醒着我们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要有一种返璞归真、重拾初心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摄提贞于孟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在个人修养方面,摄提贞于孟陬兮意味着要有一种不断自律、自我完善的品质。

人应该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不受外界诱惑、欺骗,要坚守心中的原则和信念,不轻易动摇。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格的修炼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完美,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摄提贞于孟陬兮则意味着要有一种高风亮节、正直廉洁的品质。

一个人要能够自觉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正义勇毅,宽容大度,忠诚诚信。

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在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方面,摄提贞于孟陬兮则是对政治家和领袖的要求和期许。

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要尊重民主和法治,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富强,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领袖,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敬重。

摄提贞于孟陬兮是一种境界和追求,是一种理想和使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和信念,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原文及赏析

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原文及赏析

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原文及赏析庄暴见孟子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赏析: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常常设譬,以小喻大,规律性很强,有极强的劝说力;其文气概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煽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表达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告齐王要“与民同乐”。

文章围围着“音乐”这一话题,说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这篇对话体谈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奇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

何方圜之能周兮的意思

何方圜之能周兮的意思

何方圜之能周兮的意思周兮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悠久的影响。

他的思想可以被总结为“仁、义、礼、智”四大价值观,然而,这只是他所追求的智慧之路的一个框架,当试图理解他的思想时,需要从其哲学的基础原理出发:自然定律与天人之道。

孟子曾说:“以天为圆,以人为中”。

在周兮看来,天、地、人三者正是宇宙自然定律的体现,人就是宇宙自然定律的活动者,而这一活动又是基于“以天为圆”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从自然定律出发,人们要遵循自然,而且必须将天人作为攻关的主题,以天为圆,以人为中。

周兮一生对“以天为圆,以人为中”的理解总结为“道德统一”,旨在使普通人也能够融入到宇宙自然定律的活动之中,例如孟子的“人恕”、“礼让”,“恭”、“敬”等。

另外,周兮也把理智统一作为一种智慧之道,他认为理智贯彻了仁、义、礼、智四种价值观,在遵循天人之道以及自然定律的前提下,以理智为主,坚持着以自我修养为中心的价值观,让个人的行为融入到宇宙的大框架之中,最终得到完整的精神与本质上的升华。

周兮的哲学思想中,“何方圆之能周兮”也包含了他的人生观。

周兮认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都是回归到完整的、自然的一体,即“天地文化”,而人的修养则是对天人之道的探究,是对哲学的本质的追求。

他认为,在遵循宇宙规律、哲学思想和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完全的统一。

而这个统一,就是充满和谐、完整和真实的本质,也就是所谓“何方圆之能周兮”。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周兮来说,“何方圆之能周兮”不仅仅是一句简短的谚语,而是他对自然定律、天人之道以及理智统一这三个哲学思想的结论性概括。

在他看来,自然定律、天人之道和理智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完全的、和谐的整体,而人的本质也是通过这三者来体现的,这也就是“何方圆之能周兮”的意义所在。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6·1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

’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⑥,终曰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⑦。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⑧。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⑨,终曰不获一;为之诡遇⑩,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11)”我不贯与小人乘(12),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①陈代:孟子弟子。

②宜若:似乎。

小:小节。

③枉:屈。

直:伸。

寻:八尺。

④旌: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按礼仪,以旌召大夫,以皮冠招虞人。

齐景公做法不合礼节,所以虞人没有来。

⑤元:脑袋。

⑥赵简子:晋国的卿。

王良:著名的御者。

⑦贱工:拙劣的工匠。

⑧掌:专执掌。

⑨范:规范,法度。

⑩诡遇:不合规范、法度。

(11)“《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车攻》。

(12)贯:同“惯”。

6·2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⑤:‘往之女家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孟子时的纵横家。

《孟子》名句赏析

《孟子》名句赏析

《孟子》名句赏析《孟子》名句赏析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执政者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正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那老百姓。

”推而言之,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我们考虑。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也使我们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

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

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鉴赏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鉴赏

《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鉴赏一、《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原文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

或问之。

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二、《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译文孟子住在家乡邹国,季任留守任国代理国政,送厚礼想接交孟子,孟子收了礼而不回报于礼物。

后来孟子住在齐国的平陆城,当时储子担任齐国的卿相,也送厚礼想接交孟子,孟子也是收了礼而不回报于礼物。

有一天,孟子从邹国到任国去,拜见了季任;而从平陆到齐国,孟子却不去拜见储子。

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可找到孟子的漏洞了。

”于是便问孟子:“先生到任国,拜见了季任;到齐国,却不去拜见储子,就是因为他是卿相吗?”孟子说:“不是的。

《尚书》里说:…享献之礼多仪节,仪节不够,礼物再多也只能认为没有贡献,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进献上。

‟就因为储子不成享献的规矩。

”屋庐子很愉快。

有人问他,他说:“季任不能擅自到邹国,储子可以随便到平陆去。

”三、《四书·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居邹》读解季任和储子都派人送礼物给孟子,借以沟通和交往。

而孟子到任国去拜见了季任回礼,到齐国却不去拜见储子回礼,这是为什么呢?屋庐子弄不明白,还自以为是找到了孟子的漏洞了,这其实是屋庐子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孟子举了《尚书》的例子,借以说明,享献仪式是以礼仪为主,而不是以礼物为主,虽然礼物够多够丰厚,但没有了仪式,这享献还有什么意义呢?储子所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三节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三节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三节此节,类比于今日之事,即是工作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一定会要工作,虽然文中的思想有些封建意味)。

第一段:“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表明当时“工作”的士人对于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到了必须的地步(也许只是因为当时时代的状况,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道理)。

引申1:现如今,不管是国家也好,世界也罢,在人口的急剧增长下,根本不缺所谓的工作者,导致工作者的地位越来越低,从而使得其受用单位或是岗位对于每个人的能力或是天赋不可能悉数尊重或运用,甚至出现才不配位的现象,埋没了很多天赋异禀的人才,在这样的社会问题之下,只会奠定日后不稳定的基础。

引申2:对于工作者而言,国内的教育直通工作岗位。

然而,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家都学过,没有什么区别),若以这样的方式直接进入应聘环节,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存在,那么谁会受到重用,谁会被淘汰,也许看的根本不就不是个人能力了(从同一个模子出来的),而是看谁最先报名,看谁最漂亮,最帅气,谁最能够让管理者(上位者)有利可图,就会任用谁,久而久之,管理层必定会腐败,从而导致风气的变化,使得上位者与下位者的衔接变成一种腐烂衔接,而进入恶性循环。

换言之,这样的腐败不是管理者自身造成的,而更多的是由体制造成的另言之,对于工作者而言,要让自己能够真正的在社会上立足,不能着眼于国内教育中所学到的实质内容(不仅日后生活中毫无用武之地,而且还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麻木),必须着眼于自己的天赋与现已知的自身能力,在家庭的强大后盾的支持下,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童话,甚至还能在自己的兴趣中走出自信,走出人格,走出未来与成功。

第二段:孟子以《礼》中关于祭祀环节所做的一番论证,有理有据。

即:诸侯→耕种→祭品(牲畜+谷物)→祭祀→宴会。

正妻→缫丝→祭服可以说古之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环环相扣,哪怕只是一个祭祀文化,就需要各类工作者同心协力,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前行,从耕种与缫丝到举办宴会,大到诸侯,小到平民百姓都得要出力。

孟子全文(上)

孟子全文(上)

孟子全文(上)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你了解孟子吗?下文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孟子》全文,希望对大家学习国学经典有帮助!孟子,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万章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万章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万章章句下(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友其德也,不可有挟原文: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②,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费③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

晋平公之于亥唐④也。

’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⑤则食;虽蔬食⑥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

然终于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舜尚⑦见帝,帝馆甥⑧于贰⑨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⑩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①挟:倚仗。

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

③费:春秋时小国,旧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

④亥唐:晋国人。

晋平公时,朝中多贤臣,但亥唐不愿为官,隐居穷巷,平公曾对他“致礼与相见面请事”,非访敬重。

⑤入云、坐云、食云:是云入、云坐、云食的倒装。

云,说。

⑥蔬食:粗糙的饮食。

蔬同“疏”。

⑦尚:同“上”。

⑧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舜是尧帝的女婿。

⑨贰室:副官,即招待的宫邸。

⑩用:以。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

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

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联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

不仅具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有这样的,就是小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

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把他尊为老师;我对于颜般,和他交为朋友;至于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侍奉我的人罢了。

孟子日课105丨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日课105丨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日课105丨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05节。

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08》)无论祸福,都是人为自取。

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与之讨论,也只有乐受忠言的人才能听进去。

不仁之人私欲障蔽,本心丧失,即使对忠言良谋,也会拒之千里。

对面危亡灾害,他却茫然无知,悍然不顾,不以危险为可畏,而反据之以为安;不以灾害为可惧,反趋之以为利;不以灭亡为可深忧,反恬然处之而以为乐。

如此颠倒错乱,迷途不返,能不亡国败家吗?《集注》言:安其危而利其灾者,不知其为危灾而反以为安利也。

所以亡者,谓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

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

大抵天下之事,至险藏于至安,可患藏于可乐,然而人只见得目前之安乐,得意忘形,殊不知灾祸已潜伏其中,将来日积月累,以致于败亡之时,不是怨天就是尤人,而不知全是自己造成的。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孟子以小孩之歌与孔子之言说明祸福自取的道理。

从前一个小孩唱道: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可以洗我的脚。

孔子一听到这歌,就教导弟子说:水清洗帽缨;水浊则洗脚。

洗帽缨还是洗脚,是由水本身的清浊所决定。

天下之事,皆可类推,无论国之荣辱,还是人之祸福,无不是自取。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
孟子说:“制造车轮、车厢的工匠能告诉人规矩,却不能使人变得巧妙。


解析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

”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

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在一起的。

”(参见《判断力为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

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

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读解
这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统治者都懂得要爱民,就象人人都懂规矩一样,但很多人却不懂得怎样真正地去爱民。

而不懂得怎样真正去爱民,就不懂得选择行为方式。

这个“巧”字,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下》片段赏析
朱天兮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段文章中,我们最熟悉的话莫过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但我想从头说起,说说这一则对话背后的故事。

在这次学习孟子之前,我就听说过这则的第一句话。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这句话令我很是震撼,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于是我简单查了查,发现这句话并不是说儒家的,而是说纵横家的。

那么我想从纵横家说起。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汉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他们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

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百度百科“纵横家”词条中摘选)我们最熟知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就是苏秦和张仪了,他们的“合纵连横”就是纵横家名字的缘由。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

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原引百度百科“合纵连横”词条)另一位人物公孙衍,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这里,我也暂且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合纵连横的对手。

说到这两个人,他们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游说七国。

难怪景春评价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他认为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当然是大丈夫。

那么孟子是怎么说的呢?这则对话很重要,第一点在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也是我们后来记住这篇的主要原因;另一点就是孟子的话也体现出他对于纵横家的态度。

孟子直截了当的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他认为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接着他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并用他一贯的类比手法来论述什么是大丈夫。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男子加冠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到了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孟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是用这种方法含蓄而幽默,但有严厉而讽刺地批评了公孙衍、张仪。

他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当然谈不上大丈夫。

孟子这句话就表明了他对纵横家的看法,可以说是很不好的。

纵横家游说国君,纵横捭阖,靠的是一条三寸不烂之舌。

而孟子对这样的人是嗤之以鼻的,按照他的逻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反而成了嘲讽。

那么孟子严厉批评了纵横家后,景春说的另一个话题“大丈夫”他又该如何回答呢?孟子很认真的讲了自己对大丈夫的看法以及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样的观点也在《孟子其他章节中有体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是十分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后世许多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行为准则,以天下为己任,不顺就独善其身。

可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胸怀天下,最正大光明的。

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的这一席话留给了后世人们很深的影响,我觉得从某种角度看,孟子的这一番言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类人靠口舌升至高位的人是不仁义的,也是不足羡慕的。

真正的大丈夫走正道,行仁政,这才是天下人应所仰慕的。

他对大丈夫形象的树立使后世人们都已这样的大丈夫标准要求自己,中华民族后来也才出现了那么多大丈夫式的人物和民族英雄,不能说这和孟子没有一点关系。

就我的看法而言,孟子的大丈夫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积极的,能指导人们向善向仁。

但在今天,我们显而易见,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捭阖之士”也是一类人才,我们现在可以称他们外交家。

一名好的外交家,不用做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能达到“纵横捭阖”在大国之间游说,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也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了。

这靠的可不是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而是真正的外交与政治谋略。

时代变了,孟子的话我们还是要研究,就是因为他的思想依然是好的,为我们今天所受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