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_从东方杂志_看日俄战争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李安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梳理、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

通过揭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意识、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以及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感情或情绪)、意识形态(思想或学说)和实践运动(革命或斗争)等方面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

即如孙中山先生1905年所论,中国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者已普遍接受民族主义。

日俄战争对这种变化所起的重要催生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中国民族主义;日俄战争;东方杂志;民气;黄种【作者介绍】李安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

(邮编:100871)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国势的羸弱与列强的瓜分使国人倍感危机重重,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序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95年到1905年是知识分子的酝酿阶段,从1905年到1911年是行动阶段。

[1]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直接卷入了第一阶段的两个事件——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

当时的中国处于困境之中。

英国加紧对广东和长江流域的侵夺并觊觎西藏,法国占据广西、云南和海南,德国将辽东作为立足点,日本占据台湾后加强对中国内地的经济渗透,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与先到者分享权益,俄国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机占领东北地区。

[2]当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时,这种危机感日益加深。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同时对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民族情感由此激发,民族意识因此加强,民族精神得以培养,从而为中国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有关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并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对理解百年后再度勃兴的东亚民族主义有所裨益。

[3]《东方杂志》与日俄战争《东方杂志》是20世纪前半期国际事务报道的重镇,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日俄之战与_大陆政策_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_刘焕明

日俄之战与_大陆政策_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_刘焕明

日俄之战与 大陆政策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刘焕明内容提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俄战争较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和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为深刻。

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控制了 南满 ,限制了俄国东进政策的推行,而且让日本能够以 南满 为基地,将其触角伸向 北满 和内蒙,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 九 一八 事变独占 满蒙 ,再以 满蒙 为总体战略的准备基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妄想征服全中国。

正因为有了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日本逐渐扫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使其 大陆政策 的推行步步得逞。

日俄战争改变了中日俄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关键词 日俄战争 大陆政策 中日关系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一场决战,它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过程中列强冲突与斗争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 大陆政策 的直接结果。

这一战争不仅改变了日俄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日本的 大陆政策所谓 大陆政策 ,即分步骤称霸世界的扩张计划,是作为岛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军国主义灭亡时止,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服朝鲜为其 利益线的焦点 ,进而吞并中国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

其侵略顺序是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和蒙古、中国全境、亚洲及世界。

(一) 大陆政策 形成的历史条件1. 大陆政策 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日本的 大陆政策 并非是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年、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 海外雄飞论 ,这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海外雄飞论 是日本 大陆政策 的思想渊源。

佐藤信渊是幕末的扩张主义者,他认为日本为大地最初形成之国,是世界万国之根本;全世界都是日本的郡县,各国民众都是日本的子民,以大日本的雄威征服不足挂齿的蛮夷之邦、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以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方杂志》为中心考察

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以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方杂志》为中心考察

思 想 观念 ,它 是 民族共 同体 的成 员对本 民族 的一种 热爱 与
忠诚 ,对民族统一 、独立和强大即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和理 想。3 f 翻阅此时的《 东方杂志》 处处显露着这群知识分子对
民族 前途 和 国家存 亡 的关 注 之情 ,他们 对 中 日问题 分 析之
切中肯絮, 语气之磅礴 , 情感之真挚, 无不令人动容 !
答 案 , 认 为知 识分 子 “ 先也 必 须是 以某 种 知识 技能 为 专 他 首
业 的人 ; 可 以是教 师 、 闻工 作 者 、 师 、 术家 、 他 新 律 艺 工程 师 、
般 而言 ,民族 主义是 建 立在 民族 情感 基 础上 的一种
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 。但是如果他的全部 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 内, 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 ‘ 知识分
入 的那特殊的年代,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 社会性” 更加凸现 , 更具有 目的性 , 也就是所谓的功利性 , 这种功利性主要体现
在 对 国家 危亡 的 担忧 和 民族强 盛 的渴 望 , 种更 强 的 “ 而这 社
会性” 即表 现为 民族 主 义 。

竟何谓“ 知识分子” Biblioteka 笔者认为余英时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
身上 得 到 了延 续 。 近代 的林则 徐 、 国藩 等 , 到康 有为 、 曾 再 梁 启超 , 大钊 、 独秀 、 迅 、 泽东 、 李 陈 鲁 毛 胡适 等 , 无一 例 外地 都
的种种益处之余 ,是否曾留意过这段离我们愈来愈远 的历 史? 若把抗 1战争的起源追溯 自 13 年 的九 ・ 3 91 一八事变 , 那
2 世纪 3 0 0年代 的历 史 是 中 国人 永远 的剧 痛 ,不 是 那 段 历史 的亲 历者 的 我们 ,在享 受 人类 科学 1益突 进所 带 来 3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近代中日关系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近代中日关系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近代中日关系作者:王柯来源:《文化纵横》 2014年第3期[文章导读]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土破碎、英魂飘荡的惨痛国史与东北亚波诡云谲的当下时局,交相呼应,引人沉思。

作者清晰梳理了中日之间的关系流变是如何具体而微地深刻影响着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宣传话语和参与人物。

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从本源来说,是一种被动型的民族主义,控制中国民族主义不再膨胀的关键不在于中国自身,而在于有没有受到外部侵略以及会不会否认那段侵略过中国、并给中国民众造成了巨大创伤的历史。

忆古思今,理性面对国内的民族主义运动不能脱离内外互动的视角。

王柯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在这120年间,前半是以侵略与反侵略为主题,后半围绕是以应该尊重历史还是应该集体失忆,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几乎一直发生着冲突。

然而不同的是,中国的反日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在日本的教育和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在评论两国民族主义的性质时不可忽视的前后顺序。

笔者一向认为,在理解近代中国政治历程的问题上,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视点。

其一是中国进入近代国家之前最后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不是汉民族,另一是中国清末民初的许多革命家和思想家都是通过日本(而并非通过其他国家)接受了建设近代国家思想的影响。

这两点并不相互孤立,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革命家对于清王朝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感和反抗,最终演变为“驱除鞑虏,回复中华”的“民族”革命,而这个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革命的理论,恰恰是从鼓吹单一民族国家思想的近代日本学到的。

从梁启超在日本学到“民族主义”这个词汇的那一天起,中国人的原初的淳朴的民族主义就与建设近代国家和新型“国民”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作为老师的日本,却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想变成了动员煽动国民参加侵略战争的工具,近代中日两国关系因此成为两个民族国家之间民族主义激烈对抗的舞台。

所以,认识中国近代对外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首先应该按照时代在中日近代关系的层面上对它进行梳理。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浅谈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摘要: 20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和“远东政策”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由于他们的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国际形势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爆发了日俄战争。

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和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日俄战争;背景;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是日本和俄国在一些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怂恿下为了争夺中国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和太平洋霸权所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日本战胜。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课堂学习和在大连旅顺白玉山的参观过程中的了解,我对日俄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课堂观看关于日俄战争的纪录片后,我又亲自到了旅顺白玉山,在旅顺白玉山上有一座塔,日俄战争中的日军为了减少日本人民的厌战情绪,为战死者修建纪念塔来欺骗日本人民,美化侵略战争。

它外观象一个燃烧的蜡烛,它们就是想让这支燃烧的蜡烛永远照耀战死的日军的灵魂。

同时它也象一枚炮弹,借以显示日本帝国的战功。

这一幕幕历史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伤痛,更应该是思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本文就从日俄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战争的影响谈谈我的观点。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近代以来,日俄就分别制定了以朝鲜和中国东北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远东政策”,这场战胜是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同时,英国的支持,给了日本一支巨大的强心剂,英日同盟的形成,为日本对俄战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日俄战争从性质上说,日俄双方都是掠夺性,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及远东霸权而展开的一场厮杀。

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和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的巨大影响。

一、日俄的侵略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由自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且不断的向外扩张,瓜分世界。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也在深化。

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和俄国就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和朝鲜,掠夺了大量非法权益。

19世纪末29世纪初,这两个国家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两国都想将中国和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进而争霸整个亚洲和太平洋,于是两国矛盾深化。

读《日俄战争》

读《日俄战争》

读《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闵康2013011046日俄战争不管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日俄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日本帝国的真正崛起,而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日本帝国的灭亡。

对俄国来说,希望于以“对一个不起眼的对手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战争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能满足其提高威望、巩固统治的意愿”的破裂导致国内矛盾的激化。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情愿被暴君的鞭子抽打也不愿在懦夫脚下苟活的民族。

实际上来说,日俄战争是当时世界上“诸帝国的重组”。

被国内一些史学家称为“是国际帝国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这场战争,国内学者在80年代做了很多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21世纪以来我国在战争史上陷入了一种迷惘中。

国内军事史和战争史的现状,只要是研究二战以外的战争的著作,都是很少的。

如果是研究20世纪以前战争的作品,就更加少了。

没办法,国内的军史作家们似乎完全被二战迷住了,每年出版的各种二战史著作数以十计,可我至今为止也没有看到一本专门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的书籍。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言,本书侧重于,开战背景和海战的叙述。

我现在就开战背景做一些自己的看法与陈述。

明治维新之后,;西方主流社会对于发生巨大变革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多种不同看法。

欧美负责对日关系的官员对于明治维新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是西方大众,无论是贵族富豪或是平民百姓,则更多的是持歧视的看法。

当时在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日本猴子之歧视称呼,这一方面是取笑日本人身为黄种人所拥有的面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戏虐日本人像猴子一样学习“人类”(即西方人)的一举一动。

但日本人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卖力的去模仿,因为这关乎了他们民族之存亡。

这些大众舆论虽然不足以造成俄国失败的事实,但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二者之间就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日本方面:1、战略眼光:俄国屯兵中国东北不肯撤军,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觉,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俄国有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时,便有武力解决的倾向并且是正确的。

日俄战争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俄国观

日俄战争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俄国观

日俄战争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俄国观作者简介:刘旭光(1984—),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摘要:自日俄开战以来,中国的报纸舆论纷纷对这场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一切胜负情状各报章无不记载详尽”。

关注的要点多集中在清政府的中立态度,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巨大破坏,和对战事的胜负做出了预测和一系列的讨论。

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讨论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在战后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如为什么地大物博的俄国会被蕞尔岛国的日本所打败,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等。

本文以《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试就对日俄战争时的俄国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东方杂志;俄国观一、对日胜俄败的战争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他们认为俄国的失败是由于国内统治的黑暗,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众贫苦。

下层农民食不果腹,“农民之食粮无肉类,无牛乳,无鸡卵,惟黑面包及砖茶而已”;二是贵族奢靡腐化。

在一篇名叫《俄国贵族之消耗》的文章里举有一例:“俄皇亲属犯法,差不能拘,官不能审,每事必派员审办,奉委者无不阿意曲从,民冤日深,且彼等无能无学,面水陆之军元戎官弁,彼等实柄其大权”;三是吏治败坏。

有例为证:有县令通于商人妻,为商人发觉,诬以罪,而没其财产妻女”。

另外,知识分子还从“民族之复杂、官吏之贪墨、军纪之腐败、文牍之虚饰、财政之紊乱”等等各种俄国国内弊端来分析俄国为什么会失败。

其次,在揭露俄国国内种种统治弊端的现象之时,更进一步上升对俄国体制的批判。

当“日俄之战胜负已定时”,他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日俄之战,日胜俄败,而黄白种之界说破,而专制立宪之优劣立”,并以交战的另一方来佐证:“今日日本帝国得以雄视亚东,战胜俄国,而与全球文明诸大国抗手比肩,为黄色种人放一特别异彩者,皆明治此诏所播种之佳果”。

显然,他们把日俄之战定性为“体制之战”了,日本和俄国之间的是“专制”和“立宪”的较量”,是两种国家体制之间的战争,日本代表维新变法的立宪国家,俄国则代表固步自封的专制国家。

浅议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发展、困境与出路

浅议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发展、困境与出路

浅议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发展、困境与出路作者:胡峪龙来源:《职业时空》2012年第07期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即使在今天来看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有两个活跃时期,一个时期是近代中国,另一活跃时期是当代中国,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民族主义活动的影子。

关键词:民族主义;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从民族主义诞生之日起,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就是十分巨大的。

正如安德森所说,当前许多过去被认为已经完全稳固的固有民族如今却面临境内一些“次”民族主义的挑战,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主义无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亦是如此。

一、民族主义起源对于何为民族主义,据美国学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统计,近代以来至少存在有200种以上的不同含义的民族主义表述。

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认为:“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像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凯杜里则将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要求自治的学说,他认为:“民族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它自称要为适当的人口单位作出独立地享有一个自己的政府的决定、为在国家中合法地行使权力、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组织提供一个标准,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知_冯绍雷

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知_冯绍雷

2011年9月第5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1No.5收稿日期:2011-07-16作者简介: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理论与历史、俄罗斯问题。

·国际关系史专论·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知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当代东北亚地区国际格局形成的一个起点。

从政治思想史的若干范畴来探讨日俄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诸如帝国和帝国主义、“东方”和“西方”、民族主义和宪政革命、亚洲区域主义、战争中的超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等等,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取得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和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和政策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北亚国际关系;“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

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外交与革命、胜利与败落所带来的荣耀与耻辱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烟消云散,被人们逐渐淡忘。

然而,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总会留下历史的记忆,其中会保留下对历史事件的真伪记载,也会留下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时的观念形态、认知方法与文化心态。

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的学人出于对历史不同的理解和偏好,会使得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参与评价、思考这些事件的时候所使用的范畴和认知背景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有必要将相关的认知过程与认知工具作一番梳理,求教于识家,使得对于这样一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日俄战争有一番与时俱进的认识。

一、与日俄战争相关的认知范畴的选择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起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客观上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时期《东方杂志》的舆论聚焦及其影响

抗战时期《东方杂志》的舆论聚焦及其影响

第16卷第2期16(2):74~80 2018年4月April2018抗日战争时期新闻媒介作用巨大。

《东方杂志》作为近代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尤其值得关注。

目前,《东方杂志》对日主张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一段时间[1-5]。

为《东方杂志》撰文的知识分子积极关注中日关系,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当战则战。

舆论影响分析多于行文中体现。

本文通过抗战时期《东方杂志》中日本时局、中日战局及对日作战策略分析等,考查其在特殊时期的重要舆论宣传、引导与动员作用。

一、《东方杂志》栏目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侵略中国进程,声称华北“在实行日本大陆政策上有着重要的价值”[6],毫不掩饰觊觎之心。

在民族危亡紧急关头,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长城沿线三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奉行“不抵抗”纵容日军侵入华北。

“日本帝国主义在军国主义的疯狂煽动下,大肆侵吞中国领土,涂炭中国,兵锋所及,无不奸淫掳掠,使无数城镇乡村化为一片片焦土[7]。

”国联象征性调节,南京国民政府妥协退让,日军侵略野心愈加膨胀,中国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陷入更深危机。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序幕。

面对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人民民族主义斗志空前高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呼吁全国同胞“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8]!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任何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9]。

在“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8]等号召下,全国各界纷纷组织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杂志》是知识分子抗战宣传主阵地,其不同时期舆论宣传侧重点不同,从1904年创刊至1948终刊,栏目设置几经调整。

由表1可见,1943年前《东方杂志》栏目设置较固定,主要包括东方论坛、现代史料、时事日志、世界各国著名杂志论文摘要、妇女与家庭、文艺、医事卫生顾问等。

被忽视了的影响深远的日俄战争

被忽视了的影响深远的日俄战争

被忽视了的影响深远的日俄战争没有日俄战争,就没有东三省的建省,也不会有同盟会在东京的成立;没有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关东军就没有资格在东三省驻军;没有东三省的驻军,就没有后来的伪满洲国,更没有侵华战争。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日俄战争结束110周年。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苦难深重,70年后不忘国仇家恨、缅怀历史,本就是炎黄儿女应担之义。

然而,在东北境内生灵涂炭、晚清政府却说不上话的日俄战争,今天却似乎被人遗忘了。

历史本就是这样。

虽是一幕接一幕环环相扣的戏,演过去久了,一些重要情节便被演绎、被包装,抑或被忽略、被改写。

真相与细节,最终只能引起少数人的思索与注意。

李洁就属于这些人之一。

从去年6月开始,他一直在解读日俄战争。

“我陷在这场战争里了”,李洁说。

与其说是关注历史,不如说是关注现在李洁鲜少做公开讲座。

4月3日在北京海淀区一家书店讲日俄战争,虽是清明假期前的最后一晚,厅内却座无虚席,且大多是年轻人——早在2004年,凭借一本《文武北洋》,李洁就成为读书圈中热捧的人物,迷住了不少校园学子。

他在微博上为自己写的标签是“曾经报人,冒充学人,终生旅人”。

所谓“报人”,李洁上世纪80年代即调入青岛日报社,后参与创办《青岛晚报》,其实至今仍未离开单位,算不得“曾经”;至于“学人”,国内一些著名的史学家,如袁伟时、章立凡、雷颐、马勇等都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谈不上“冒充”;“旅人”倒是真的,他总不断地行走在路上。

很多场合,李洁都强调自己不是学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只是一个期待在遗址上找寻和验证历史真相的旅者。

靠着一辆车、一支笔,他四处驰骋,在现实与历史的世界里自如穿梭。

李洁从小喜爱文字。

初中时,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当时是‘文革’,我写的都是一些应景的诗歌,现在看来,一无是处”。

那时他无限崇拜鲁迅。

高中毕业后下乡,他利用管理图书之便,把知青组里一堆鲁迅的书据为己有,天天诵读,至今还能背出不少句子。

“文革”结束后,李洁回到青岛,顶替母亲成为一家纺织厂的库工,每天除了搬运和清点出入库的产品之外,就是躲在狭小的更衣室里读书,直至1985年春他调入报社,从此开始了新闻生涯。

抗日战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抗日战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抗日战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重要契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进展以及战后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抗日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勾结着国内的汉奸势力,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这种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意识。

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逐渐升温,人们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关注。

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这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进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起初,中国军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始终没有被击垮。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展开了持久的游击战争。

同时,中国军队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许多国家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在战争中逐渐取得了一些胜利,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这使得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人们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战后,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加强烈。

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的重要性,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其次,抗日战争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后,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他们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日益增强。

战后,中国逐渐走上了民主改革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重要契机。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炸毁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桥的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中国民族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激起了抗日的民族斗争。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面临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国家领土受到威胁,这引起了中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强大动力。

中国人民展现出团结一致、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基石。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追求。

历史上,中国曾经数次遭受外国侵略,但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教训使中国人深感自身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

这一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渴望,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的决心。

九一八事变使中国民族主义观察的核心围绕着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展开。

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团结一致,坚定抵抗外敌入侵,才能保卫祖国、挽回民族尊严。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呼唤着民族复兴的号角,并引发了一系列抵制、抵御侵略的民族觉醒。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还使中国民族主义观察的焦点转向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维护。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开始重视对历史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并将其作为加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也促使中国人民反思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受侵略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人们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振兴的道路。

这场侵略战争更加强化了中国民众追求现代化和富强的意识,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使中国人民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日俄战争研究现状述评

对日俄战争研究现状述评

对日俄战争研究现状述评作者:丁莉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丁莉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日俄战争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日俄战争的方方面面。

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尽管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国内学界对此的关注度依然没有削减。

接下来如果要对此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需要挖掘更多的新资料和采用新视角,同时也需要和国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以丰富和完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日俄战争:研究现状:述评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 03- 0074—03日俄战争是日本与沙俄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亚洲的日本打败欧洲军事大国俄国,极大地改变了日本在亚洲和国际上的地位,推动东北亚国际体系的重组,同时也鼓舞了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勃兴。

国内已有学者对近百年来日俄战争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介绍,为不赘述前人之作,本文暂不涉及国内有关日俄战争的研究著作,仅浅要介绍国内最近30年左右的学术论文成果,以便于介绍最新的学术动态。

一、国内关于日俄战争的一手史料国内关于日俄战争的一手史料主要有3部。

辽宁省档案馆所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收录1903-1907年4年间有关日俄战争的史料计696份文件,约43万字。

该书包括战前准备、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清政府中立”、议和与善后、中国损失、救济难民和附录部分日俄交战的材料。

关捷、董志正、田久用编日俄战争史料集较为全面地收集了有关日俄战争的史料,主要从档案史料、地方志、中国报刊记载等处编辑了苏联、日本、中国方面有关日俄战争的史料而成。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清末外务部日俄战争议和档案依据时间顺序收录了清朝驻外国的外务部文档,内容涉及美、英、法等国对日俄战争姿态、各国居间调停的可能、日俄战争在各国的公论、日俄战事进程、日俄议和条款以及清朝无力的声明等。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过去几十年来不断增强,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外交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涉及领土纠纷、历史认知等问题上的表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历史、主要表现和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中国民族主义相关事件的分析,本文将探讨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外交战略,为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历史和主要表现;
2.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3. 中国民族主义在东北亚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4. 涉及领土纠纷、历史认知等问题中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影响;
5. 中国民族主义对中国东北亚地区外交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对民族主义相关事件的案例分析,来深入探讨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东北亚外交的影响。

五、研究难点:本文主要难点在于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和历史演变的解释、对相关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及对中国东北亚地区外交的深入探讨。

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介绍

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介绍

初中历史美国历史知识英国历史知识中国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日本历史知识法国历史知识非洲历史历史文物德国历史知识印度历史知识后宫故事墓葬文化文明古国历史>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西方近现代战争>《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介绍》正文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介绍日俄战争以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胜利对于日本是很宝贵的,但同时也是双方都遭受巨大的人员伤亡,中国夹在二者中间,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打击。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介绍,希望你喜欢。

日俄战争的历史影响中国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

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

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

日、俄都强拉中国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必须强调指出;在中国和朝鲜国土上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计算。

仅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

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

纵横千里,几同赤地。

”“盖州海城各属被扰者有300村,计遭难者8400家,约共男女5万多名。

”辽阳战场“难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万余人”。

“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

”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俄日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

抗战前“高调”民族主义探微——以《东方杂志》的对日主张为视角

抗战前“高调”民族主义探微——以《东方杂志》的对日主张为视角

抗战前“高调”民族主义探微——以《东方杂志》的对日主
张为视角
化贯军
【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2)004
【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对华扩大侵略.《东方杂志》分析了日本侵华的经济因素和国际情势,呼吁当局对日经济绝交,当战则战,国内各派应当团结对外.这是在民族危亡下,有识之士申诉的救国主张,是一种高调的民族主义.【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化贯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大战中的热烈与冷静——民初十年《东方杂志》民族主义观评析 [J], 洪九来
2.《东方杂志》与抗战前知识分子的思想调查——以"新年的梦想"专栏为例 [J], 郭栋
3.《东方杂志》与抗战前知识分子的思想调查——以“新年的梦想”专栏为例 [J], 郭栋
4.论民族主义文艺派所主张的民族主义的二重性格 [J], 钱振钢
5.“九一八”事变前后《东方杂志》对日舆论报道研究 [J], 赵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
国际政治研究 2006 年 第 1 期
放政策与先到者分享权益 ,俄国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机占领东北地区 。① 当日 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时 ,这种危机感日益加深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 ,同时对 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民族情感由此激发 ,民族意识因此加强 ,民族精神得以 培养 ,从而为中国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有关时论 文章 ,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 ,并 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对理解百年后再度勃兴的东亚民族主义有所裨益 。②
国际政治研究 2006 年 第 1 期
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
———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 李安山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梳理 、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 ,探讨了国 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 。通过揭 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 、意识 、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 ,以及 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 ,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 (感情或情绪) 、意识形态 (思想或学说) 和实践运动 (革命或斗争) 等方面 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 。即如孙中山 先生 1905 年所论 ,中国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 :革命者已普遍接受民 族主义 。日俄战争对这种变化所起的重要催生作用不可忽视 。
《东方杂志》刊载各种关于日俄战争特定问题的专门报道 ,如战役 、任命 、双方 将领 、军队部署 、防卫事务 、后勤情况等 。例如 ,当载有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及 600 名士兵的军舰被水雷炸沉后《, 东方杂志》刊载了一篇对这一事件影响的分析 文章 。③ 此外 ,杂志还专门在“社说”专栏里刊载对相关问题的专论 ,分析相关国家 的外交政策 ,研究日俄双方的财政状况 ,对战争结果进行预测 ,对种族优越论进行 批判并揭示“亚洲黄种人”兴起的原因 ,更多的是对日本立宪制和军事制度的分析 以及对中国君主制度的批判 。
其次 ,自始至终 ,日俄根本未将中国看成主权国家 。战前 ,在未与中方商议的 情况下 ,俄国和日本决定在中国领土上用战争解决分歧 。⑥ 战争期间 ,日俄双方毫 不顾及中国主权 ,在中国领土上为所欲为 。俄军军官不仅私招华兵 ,还因地方官保
《东方杂志》每期有“军事”专栏 ,其中设有“日俄军事纪要”栏目 。以创刊号为 例 ,该专栏有 12 条新闻 ,如日俄宣战情由 、韩境战事汇志 、旅顺战事汇记 、俄国防御 汇记 、日本防务汇记 、中国中立汇记 、各国中立汇记等 。栏目报道了战争中最重要 的一些方面 ,如在第 1 卷第 7 期 ,该栏目报道了 10 则新闻 ,其中 5 则事关具体战 役 ,如盖平战 、细河治战 、大石桥战 、析木城战 、旅顺战 。② 该栏目从创刊号到第 2 卷第 10 期 (1905 年月 11 月 21 日) ,全面记录了日俄战争的整个过程 。
① 《商务印书馆一百年 ,1897 —1997》,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本文引用的《东方杂志》文章为文言文 , 无标点 ,所引文章均为本文作者断句 ,特此说明 。
② 《东方杂志》,第 1 卷第 7 期 (1904 年 9 月 4 日) , 第 292 —296 页 。 ③ 《论马哥罗夫死后俄日战局之变动》《, 东方杂志》,军事 ,第 1 卷第 3 期 (1904 年 5 月 10 日) , 第 35 — 38 页。
方杂志》除对日俄战争进行跟踪报道和局势分析 ,其代表性还表现在它转载了相当 多的国内其他报刊的重要时评 ,可以说从总体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倾向 。杂志对战争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 ,共涵盖四类 :图片 、纪要 、报道与分析 。每 期都有大量照片 ,包括重要人物 、战役 、军舰 、建筑 、风景 、民俗等 。明治天皇和沙皇 尼古拉二世的照片都出现在创刊号上 。许多重要人物的照片被刊登 ,包括日俄双 方的政治领袖 、军事将领 、外交官员等 ,尤以日本军官为多 。从创刊号到 1905 年 9 月 28 日的第 2 卷第 8 期 ,杂志共刊登 39 张日方人员的照片 ,其中包括日本陆军大 臣寺内 、外务大臣小村和海军大臣山本 ,著名日军将领大山岩 、东乡平八郎等 ,还有 日本舰长中尾雄 、山田彦八 、加藤友三郎 ,参与旅顺海战的司令官梨羽时起 、细谷资 民 、东乡正路 。14 张俄方照片中有陆军大臣库鲁帕特金 、外务大臣拉斯道夫和海 军大臣克利索洛夫 ,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以及其他重要将领 。杂志还刊登了 不少战场 、战舰 、军队等与战争相关的图片 ,记录了许多重要战役 ,如金州战役 、日 本海战役等 。在海战中 ,日本鱼雷对摧毁俄国战舰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张图片就描 绘了日本士兵发射鱼雷的情景 。图片也同样记录了俄国军舰受创逃逸 、俄国军队 从九连撤至凤凰城 、日军袭击抚顺等场景 。
① 俄国拒绝按约撤退在中国人中引发了大规模的拒俄运动 ,这可以解释日俄战争开始时何以大多数 中国人同情日本 。吴玉章曾回忆他在日本参加拒俄运动的情况 “, 在国外则以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 ,最为轰 轰烈烈 ……这个运动 ,一直延续了很久 。直到 1904 年 2 月日俄战争开始后 ,人们由于对沙俄的痛恨 ,还把同 情寄予日本方面 ,听见日本打了胜仗 ,大家都很高兴 。现在看来 ,这是多么幼稚可笑 ! 两边都是帝国主义 ,都 是侵略中国的敌人 ,为什么还有厚薄之分 ?”吴玉章《: 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1969 年版 ,第 55 —56 页 。
日俄战争直接涉及日 、俄 、中 、朝 ,间接牵涉到诸列强 ,它不仅是东亚近代史的 重大事件 ,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件大事 ,同时从多方面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首 先 ,战前 ,日俄之间的冲突已在中国领土上展开 。② 马关条约签订后 ,日本占领了 辽东半岛 。俄国牵头的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不得不吐出已到口的肥肉 。为报复俄 国 ,日本处心积虑 ,开始备战 。③ 俄国利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时 ,调动 15 万 军队分兵五路 ,制造了“血洗海兰泡”和“强占江东六十四屯”事件 ,占领东三省 。在 英日联盟的压力下 ,俄国与中国于 1902 年签约 ,答应在 18 个月内分三阶段撤 军 。④ 然而 ,俄国丝毫没有撤军的诚意 ,并于 1902 年至 1903 年夏一直策划新东方 政策 ,并于 1903 年 5 月 7 日在俄部长特别会议上通过“新方针”。⑤
关键词 中国民族主义 日俄战争 东方杂志 民气 黄种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 ,国势的羸弱与列强的瓜分使国人倍感危机重重 ,最终 引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序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 1895 年到 1905 年是知识 分子的酝酿阶段 ,从 1905 年到 1911 年是行动阶段 。①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直接卷 入了第一阶段的两个事件 ———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 。当时的中国处于困境之中 。 英国加紧对广东和长江流域的侵夺并觊觎西藏 ,法国占据广西 、云南和海南 ,德国 将辽东作为立足点 ,日本占据台湾后加强对中国内地的经济渗透 ,美国利用门户开
《东方杂志》与日俄战争
《东方杂志》是 20 世纪前半期国际事务报道的重镇 ,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897 年 ,商务印书馆由七名中国基督教徒发起成立 ,它通过出版杂志 、重要论著和翻译 有影响的西方著述向国人介绍各种西方思想学说 。在出版的多种杂志中《, 东方杂 志》最为突出 。1903 年 ,商务印书馆创立者夏瑞芝提议办一份杂志与社会各界交 流思想 。杂志开始名为《东亚杂志》,后为避免与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杂志重名 ,更 名为《东方杂志》( The Eastern Miscellany) 。③《东方杂志》以英国的《评论之评论》 ( Review of Reviews) 和日本的《太阳报》为模式 ,在创刊号载明“以启导国民联络 东亚为宗旨”,即负有传递有关信息与启迪教导国民的双重任务 。杂志设 10 余个 专栏 ,如社说 (包括其他报刊专论) 、谕旨 、内务 、军事 、外交 、教育 、财政等 。从 1904 年创刊到 1948 年停刊 ,中间除“一二 ·八”(1932 年) 和“八 ·一三”(1937 年) 因战 争关系两度短期休刊外 ,其出版前后长达 44 年之久 ,1910 年的销量达到 15000
③ 陈建民《: 智民之梦 :张元济》,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123 页 。
97
国际政治研究 2006 年 第 1 期
份 ,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 ,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少有的现象 。① 《东方杂志》于 1904 年 3 月 11 日创刊 ,正好是日俄战争开战一个月之后 。《东
② 近年来出版了多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专著 。参见唐文权 《: 觉醒与迷雾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陶绪《: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罗福惠主编 《: 中国 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 王立新《: 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 (1904 — 19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罗志田《: 乱世潜流 :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这些著作很少涉及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美国学者史景迁从 1900 年的义和团运动 、邹容 《革命军》的发表和 1905 年抵制美货三方面解析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却忽略了日俄战争的影响 。参见 Jona2 t han D. Spence , T he S earch of M odern Chi na ,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 mpany , 1999 , pp. 229 —236. 个别论文虽然论及日俄战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但未触及这一问题。参见郑华、王芳《: 试论日俄战争对清末政 治的影响》《, 北方论丛》1998 年第 6 期 ,第 79 — 见 John E. Schrecker , Im perialism and Chinese N ationalism : Germany in S hantung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