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个案研究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下迅速蔓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网络信息的传播加剧了民粹主义情绪的扩散,网络舆论的导向也对民粹主义思潮起到了强化作用。
这种民粹主义思潮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化解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深入理解其发展趋势,并做好未来应对的准备。
未来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可能会继续发展,并对社会和政治格局带来新的挑战。
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网络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关键。
【关键词】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社会稳定、政治发展、表现形式、挑战、对策、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既受到网络社交媒体的推动,也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
网络社交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自由的表达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从而推动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为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在当代中国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对权威和精英的质疑、对现实问题的焦虑和愤怒情绪的抒发,以及对外部势力和敌对群体的排斥和攻击。
这些表现形式在网络舆论中被大量传播和强化,引发了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深入探析和应对成为当务之急。
2. 正文2.1 网络社交媒体与民粹主义思潮的相互影响在当代中国,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情绪的主要平台。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增强,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也得到了滋生和传播。
网络社交媒体为民粹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同时也受到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网络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为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秩序和 国家稳定 的影 响 日渐显 著 , 网 络舆 情 在群 体性 事件 中的作 用逐 步
成 为一个 社 会普 遍关 注 的 问题 。 因 此, 我们必须对 群体性 事件 网络 舆情
根 据 网 络 舆 情 中 群 众 集 中 的 利 益 诉
发 生 的重大 事件 会 迅速 曝光 在 互联 网上 , 形成 网 络舆 情 , 造 成 巨大 的舆
论压力 , 影 响 事 态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特
到对社会造成 严重影 响的过程 中 , 通 过 网络舆 情 的变化 来对 危 机事 件 的 演变进行预警 。实践证 明 , 根据预 警
一
呼应 的局 面 ,特别 是 网络 具有 匿名
进行深入 了解 。 群 体性 事件 网络舆情
性、 网民存 有 “ 法不 责 众 ” 的偏 颇 心
理, 会 让更多 网民借助群 体性事件来 宣泄 自己 的不满 ,大 肆传 播 网络 谣 言。大量 的网络负 面舆情会使处 于初 期 的群体性 事件迅速 升级 , 影 响从 某
( 二 ) 演 变过 程
我 国的 民族 地 区大多地 处 祖 国 的
步加大的后果 。 5 月1 0日晚 , 莫 日根 亲家 人 以及 周边 牧 民一 起试 图让运
的群体性 事件 。如 : 内蒙古锡林 郭勒
盟“ 5 . 1 1 ” “ 5 . 1 5 ” 事件 、 新疆 乌 鲁木 齐 “ 7 . 5 ” 事件 、 西藏 拉 萨 “ 3 . 1 4 ” 事件 、 贵 州瓮安事 件等 , 使得 网络舆情 的活跃 程度空前 高涨 。网络舆 情对政治生活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地位的不断提高,有些涉外事件引发了广大网络民族主义的情绪。
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中,一些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通过网络沟通得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传播。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涉外事件中,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呈现。
第一,钓鱼岛建机场事件。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中国称其为钓鱼岛,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的一些无主岛屿,这一行为引发了中国人的公愤和反日情绪。
在互联网时代中,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网络。
网络上开始出现了大量对日本的抵制、抵制日货等情绪。
一些国民组织还举行了示威活动。
这体现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在涉外事件中,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渠道。
第二,南海争端事件。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领海,但是在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相继宣称对南海拥有主权,并在南沙、中沙、西沙群岛一带开展了石油勘探活动。
这些国家的行为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
在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文章和民间呼吁,号召大家抵制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产品,爱国主义情绪愈加强烈。
这些事件的发生,反映出我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在增加,网络民族主义也随之而来。
第三,马航事件。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起飞后瞬间失联。
在等待消息的过程中,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然后,马航公司很快归咎于MH370在中国揽获,这引起了中国网民的不满和抵制。
网络上的“马航不友好行为”成为了一片口号。
这些言论也体现出了中国自信的增长和国家意识觉醒的特点,它的主导力量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
总之,涉外事件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外的情绪和态度。
网络的兴起使得民众有了更广泛、更有力的发声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民族主义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应该注意理性,避免一些意气用事行为的发生,以免影响国家形象。
民族舆情案例分析报告
民族舆情案例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民族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民族舆情指的是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社会舆论和情绪波动,往往涉及到民族认同、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话题。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民族舆情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某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发生了一起冲突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和情绪,有些人支持某一方,有些人则对冲突双方表示抱歉和关切。
这起冲突事件引发了巨大的民族情绪波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争论和谩骂,有些人通过网络上的不实信息煽动民族仇恨情绪。
这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民族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敏感。
同时,这种情绪波动也激起了一部分人对政府的不满和抗议。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封禁了一些煽动民族仇恨情绪的账号,以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其次,政府加大了舆情引导的力度,通过官方媒体和机构,发布正面、客观的信息,以减少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此外,政府也加大了对有关民族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舆情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舆情的波动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情绪,也给政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舆情应对策略,及时应对和引导舆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更广泛地进行民族交流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是缓解民族舆情的重要途径。
总之,民族舆情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应对和缓解。
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民族融合,才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治理路径探讨
105当代思潮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治理路径探讨网络民粹主义作为我国国内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导向已经开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近的一次集中爆发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
针对李元亮医生事件,网络民粹主义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以普通大众的利益代表身份对其进行发酵,趁机公然向政府甚至国家治理制度表达质疑。
虽然随着后续的辟谣和官方回应,参与到事件中的民众情绪得到了安抚,但这一事件作为近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民粹主义具体表现之一,仍然应该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而对某一现象的消解路径往往与对它的本质、特点及原因的理解相伴而生,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不同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治理主张。
因此如何认识国内网络民粹主义现象,进而探讨其治理路径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网络民粹主义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其性质,即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延伸。
而民粹主义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思潮,在不同时期又分别有不同的突出特点,历史上的三次民粹主义浪潮就有不同的主张和侧重点。
俞可平教授对民粹的本质进行了“极端平民化倾向……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概括,而这一特点也被十分鲜明地延伸到了网络视阈中。
网络的发展之所依会给民粹主义开拓出新的活跃空间,与其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但仅仅将问题归结于网络,忽视了网络发展的时代背景,对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也只会流于表面。
网络平台与身俱来的民粹性质因特网的发展缘由计算机出现之初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军事战略资源被官方机构所垄断的,这一现象令一些计算机科学家感到不满,他们认为个人计算机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开启民主政治之门的钥匙,而因特网正是基于这一目的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往的研究中就指出:“电脑和因特网的发展是一个关注个体、以个体为中心的聚集过程,它培育或强化了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
”这样一个强调多个个体的同等连结的发展模式就已经为其奠定了民粹主义基调。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逐渐浮现,成为当前社会热点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文献回顾入手,系统探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原因,梳理了其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探讨了其影响与挑战。
通过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与展望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进行了总结,为深入研究和理解该思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当代中国, 思潮,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影响与挑战, 现状与展望, 研究意义, 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将探讨网络民粹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崛起背景,如何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也需要分析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和特点,比如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和界定,以及网络民粹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等。
通过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中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舆论氛围,以及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挑战。
1.2 研究意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意义通过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民粹主义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思考。
也有助于拓展民粹主义研究领域,促进相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政策意义针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有必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积极的方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1.3 文献回顾在过去的几年里,关于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研究日益增多。
学者们通过对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揭示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渠道,而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网络使用大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形成机制。
文章首先将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在中国的特殊表现形式。
接着,将探讨信息接触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影响,包括信息来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文章还将研究威权人格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塑造作用,以及意识形态在网络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的内在逻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力量,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网民的政治态度形成机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对网络民族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关于信息接触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是塑造个体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网民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和数量也大幅增加。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舆论,还包括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观点等。
这些信息的接触会影响网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
威权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特质,也被认为是影响网民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
威权人格是指个体对权威和权力的崇拜、服从和依赖,以及对弱者的歧视和排斥。
发布破坏民族团结信息 经典案例
发布破坏民族团结信息经典案例摘要:一、前言二、案例一:某网民发布涉及民族歧视的言论1.事件经过2.处理结果三、案例二:某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涉及民族矛盾的内容1.事件经过2.处理结果四、案例三:某知名博主散布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1.事件经过2.处理结果五、总结正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
然而,这也给了一些人发布破坏民族团结信息的机会。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对这类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本文将介绍三个经典案例,以警示大家不要发布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
二、案例一:某网民发布涉及民族歧视的言论1.事件经过在某知名社交平台上,一名网民发布了一篇涉及民族歧视的言论,声称某民族的人都是“劣等民族”,引起了广泛争议。
2.处理结果该网民的言论立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经过调查,该网民因涉嫌传播民族歧视言论,被警方行政拘留。
同时,社交平台也将该网民的账号进行了封禁。
三、案例二:某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涉及民族矛盾的内容1.事件经过某社交媒体平台在推送新闻时,误将一篇涉及民族矛盾的文章推送给用户。
文章中,作者对某民族进行了贬低和侮辱,引发了民族矛盾。
2.处理结果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对平台进行约谈,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平台方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四、案例三:某知名博主散布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1.事件经过某知名博主在直播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煽动民族仇恨。
2.处理结果该博主的言论被网友举报后,有关部门立即对其进行调查。
经核实,博主因涉嫌散布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被警方刑事拘留。
同时,社交平台也将该博主的账号进行了封禁。
五、总结发布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会对民族关系造成恶劣影响。
对于此类行为,我国政府将予以严厉打击。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民粹主义现象——以“杭州飙车案”为例
传媒学界和业界在尝试着揭示媒介 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但什么是民粹主 义,我们仍对它的概念很模糊,这是由于 当时社会运动或社会事件具体的历史环 境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学术见 解对民粹主义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民粹主 义又称为平民主义,它既是一种社会思
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策略。民粹 主义的思想是极端化的平民主义,他们反 对社会精英,否认英雄对历史的作用。为 何民粹主义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诉求 点,并且时刻宣称所有的社会运动和社会 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民粹主义者 认为,社会分为两个层级,即平民阶层和 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在社会的上层,压迫 剥削处于下层的平民阶层,所以民粹主义 者是反对社会不公的主流。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2012 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161
NEWS WORLD 传 媒 e 时 代
民阶层为先锋,或至少会打着“人民”的 旗号行事。综合其本质,美国民权和平权 运动时期的民粹主义则是突出了以往民 粹主义的隐蔽性。虽然美国民权和平权运 动只是民粹主义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 典型时期,但是,纵观民粹主义的发展历 程不难发现民粹主义并不具有一个核心 的、紧密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跨时空逐 渐演变的过程。而学界对此种现象褒贬不 一,而基于一种贬义的思考,要让人们在 对此思潮认识时保持警惕的态度。我们要 对民粹主义的多变性从它的历史背景出 发去研讨其本质,这就不失片面性和发展 性。并且我们只有把这种概念置于事件环 境和社会背景下去分析它的特征才不失 为一种可靠的途径。
当前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特点和成因分析
环球智库045当前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特点和成因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是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并愈演愈烈的社会思潮和实际的政治运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这是促使民粹主义产生的土壤,信息技术的变革是推动其发展的“培育剂”。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民粹主义有其积极之处,借助网络的确可以表达平等、公平、正义等正面的诉求,是我国民主化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其中的极端化的言论和采取的非理性化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播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果不加治理和积极地引导,放任自流,其负面影响将无限扩大,后患无穷。
因此必须加深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明晰其特点和成因,以便于找出治理措施,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民粹主义的内涵只有对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二者的内涵加以了解,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特点和产生原因,方能找出治理办法,“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民粹主义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始对民粹主义的探讨,试图定义和把握民粹主义,然而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见解,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同,时至今日学界对民粹主义仍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
著名学者保罗·塔格特认为民粹主义是一个棘手的无法捉摸的概念,缺乏具体明确的特征。
“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或作为一种政治运动,都很难对其进行归纳描述”,对其下一个普遍性的共识性的定义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否意味着民粹主义不可知呢?是否意味着这个难题就无法解决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民粹主义的特征反向了解这个语词所具有的内涵。
例如我国学者林红认为“人们多是在贬义上使用民粹主义的概念,是作为消除合法性的存在。
”俞可平对于民粹主义作出了经典的论述,其结论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他从三个维度论述了民粹主义的特征:第一个维度是将民粹主义视作一种社会思潮,该思潮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平民的价值和陈翠翠(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摘 要:网络民粹主义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涌现的新型民粹主义,是由传统民粹主义与互联网的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网络环境下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防治
网络环境下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防治摘要:网络世界里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日益泛滥,特别是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国家统一和边疆民族稳定事件。
面对网络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认清其本质和分析其危害,积极防治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民族虚无主义;边疆民族稳定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边疆地区的网民的绝对数量虽然低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网络的影响却是存在的,边疆地区还更易被渗透。
境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多股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制造事端,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对加强边疆民族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网络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当前,重新滋生泛滥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在边疆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网络环境下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黄色文化”,是“糟粕”,是“精神包袱”,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2)美化殖民侵略,认为应该“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去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正当性”,殖民是一种“历史进步”的举动,鼓吹“殖民地救中国”的谬论;(3)根本否定中华民族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认为“中华民族不行,”“中国人种不行,天生就低人一等”,而且近代以来已出现“人的退化,民族的退化”,“民族正在自戕”,“造成了中国人生命力的枯萎”,叫嚷“中国不是要解放,而是要解散、要解体”;(4)咒骂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人愚昧、落后、麻木、非人性,并在各种文化作品中以渲染这些东西为时髦,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民族文化;(5)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出路就是“全盘西化”,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6)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性,国家统一的悠久性,民族团结的坚固性;(7)认为中华民族是限制和阻止其他民族发展的罪魁祸首,妄想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等。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提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为强烈但超出主流的言论和信仰,是一个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极端主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担忧。
本文主要从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的网络民粹主义现状入手,探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旨在提出对我国网络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启示和指导。
第一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二、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1. 超越主流范围的言论和信仰2. 将个人感受作为真理的标准3. 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4. 容易被外界利用第二部分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二、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1. 网络暴力2. 封建迷信文化热3. 地方民族主义4. 颜值评价和网络炫耀5. 反知识分子和反精英第三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1. 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破坏2. 民间信仰文化的丧失3. 社会分化和对立的加剧4. 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措施1. 技术手段的加强2. 媒体和公共机构的引导3. 教育和文化的培育4. 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第四部分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启示一、警惕和正视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风险二、强化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普及性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持久性建设结语网络民粹主义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微妙的社会问题,对于网络社会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和影响,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表现与出路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表现与出路作者:丛日云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04期民粹主义综合得分:6.5关注度:7.8活跃度:6.8影响力:5.3现实表现:2013年,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因某些政策主张而遭民粹主义者痛恨,先生遭到围攻、辱骂,甚至肢体暴力;李某某案中,梦鸽为其子辩护,引起网友攻击谩骂,网民对公共事件的评议体现出仇官仇富情绪。
核心观点: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需要离开精英的控制。
其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动向:在医学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网民大规模越位,围剿专业人士,迫使许多专业人士噤声。
三中全会后改革以及反腐的大动作,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左右翼民粹主义者仇官心理。
2013年左右翼民粹主义的表现与区别民粹主义与自由主义、新左派(国家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不同,它没有成熟的、系统化的理论,只是一种立场、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政客和社会名流持民粹立场,但它主要弥漫渗透于社会普通大众当中。
前几年,民粹主义曾不时走上街头和其他公共场所,但在2013年,民粹主义主要活动场域仍然是互联网。
网民的民粹主义仍以左翼为主体,他们以各大门户网站新闻栏目的跟帖、左翼和民族主义倾向的论坛为主要阵地;右翼民粹主义主要活跃于右翼倾向的论坛;在微博上,右翼比左翼更活跃。
一般说来,民粹主义都秉持平民立场,仇官仇富,敌视精英,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民粹主义的左翼与右翼有很明显的区别。
左翼仇富甚于仇官,虽仇官却亲近政府;右翼仇官甚于仇富,由仇官而恨乌及屋,仇及政府。
左翼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感受着窘迫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但他们相信国家形势向好;他们觉得与自己直接打交道的官员都很坏,但高层领导都英明伟大;在他们周围,都是具体的权力的专横、腐败,但他们仍拥护抽象的权力模式;虽然他们对现实有许多不满,但在与他们所了解的外国相比时,对本国现实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试论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及应对
试论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及应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民粹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网络民粹主义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1. 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INS等成为了人们交流意见、观点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了一些政治团体和意识形态组织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让民粹主义者们更加容易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他们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目标。
2. 网络舆论的集中化和极端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速度,网络舆论往往具有极端化和集中化的特点。
大量的民粹主义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宣扬其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一部分极端的网络舆论,影响了社会的大众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挑战。
3. 政治角力的影响在一些国家,民粹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政治体系之中。
有些政客和政治团体借助网络传播手段,通过煽动性的宣传和言论,妄图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选民票。
这样一来,网络民粹主义就成了某些政客获取权力的工具。
1. 合理利用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扩散,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压,而应该利用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引导民众理性地处理信息,正确地面对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
政府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开展信息披露和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正确信息的识别能力。
2. 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
对于一些宣扬极端观点的网络平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当进行严格监督,禁止其传播和宣扬一些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宁的言论和观点。
3. 提高民众的网络素质为了提高民众的网络素质和识别能力,应该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教导民众如何正确地获取信息,如何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理性地处理信息。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舆论的风险与治理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舆论的风险与治理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舆论的风险与治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舆论空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网络民粹主义舆论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风险和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以平民为基础的政治思潮,倡导直接民主和大众参与决策。
而网络民粹主义则是指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工具,基于网络平台的大量群众性信息和意见表达现象。
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能够迅速传播和扩大影响,对舆论场的稳定和政治秩序造成潜在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民粹主义舆论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息泛滥和信息碎片化使得以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和迅速表达意见成为现实。
此外,政府对于社交媒体的限制也促使了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观点,满足了民主参与的需求。
最后,弱化的信任机制和权威性的缺失也使得公众更容易被民粹主义情绪所激发,进而形成网络民粹主义舆论。
然而,网络民粹主义舆论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大量的非专业观点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和不可靠的情况出现。
其次,舆论的极端化和偏激化可能使得社会对抗和矛盾加剧。
再者,网络民粹主义也可能对政府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挑战,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社会动荡时。
为了治理网络民粹主义舆论的风险,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完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筛查,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其次,加强对网络言论的引导和约束,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平稳发展和当前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讨论。
同时,也要通过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舆论判断能力,防范网络舆论误导和操控。
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提供公正的信息和渠道,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应对能力。
社交媒体平台也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对外敌意,通常伴随着对外国人的歧视、攻击和敌对情绪。
在一些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会迅速升温,给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带来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导向、国际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外国文化的渗透等因素,会引发一些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挑战,从而产生民族主义情绪。
最后是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网络上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些都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外国人的歧视和攻击。
在一些国际事件中,我国的一些网民会对相关国家的人民进行辱骂和攻击,甚至出现种族和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其次是对外国政府的抨击和谴责。
一些涉外事件发生后,我国网络上会出现大量对涉事国家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批评和抨击,这些言论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情绪色彩。
还有一些网民会自发地发起一些抵制行动,例如抵制相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等。
这些行为都彰显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给国家形象和外交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不仅容易导致国家形象受损,影响国际声誉,还可能引发外交风波,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呈现也会加剧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剧与外部世界的隔阂,阻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如何应对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应对。
青年群体网络民族主义极端行为研究
2017·11摘要: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极端行为;对策作者简介:卜建华,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潘云梦,滨州医学院2016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宗伟,教育学博士,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烟台264003)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JD710036)、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BKS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7)11-0044-04青年群体网络民族主义极端行为研究□卜建华潘云梦张宗伟一、青年群体心理的特殊性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成熟所带来的成人感与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的幼稚性存在着巨大冲突,其人生意志也处于波动之中,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容易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抒发自身情绪的同时被人利用,从而产生过于极端的情绪与行为。
青年还未踏入社会,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认识与判断能力相对较差,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不强,观点相对片面,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他们还没有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体验,从而缺乏责任感,处在大学校园这种共同生活、共同影响的环境氛围中,虽然逐渐摆脱了对家庭和老师的精神依赖,但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迫使青年向集群化发展。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网络空间中逐渐抬头。
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的民粹主义言论和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也对社会政治秩序和国家治理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其根源、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
一、民粹主义思潮的起源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网络空间中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给予民粹主义思潮生存土壤。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巨大的阶层分化和地区发展差异。
一些底层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这些群体成为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受害者”,他们渴望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寻求集体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广泛的表达空间。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使得民粹主义言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一些煽动性言论和极端观点在网络上得以扩散,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也提升了群体组织和行动的效率,一些网络民粹主义群体能够快速地形成共识和凝聚力,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官民关系的失衡也为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在一些社会事件和重大公共事务中,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可能会受到一些公众的质疑和反对。
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些针对政府的舆论压力,一些民粹主义言论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滋生和传播。
如果政府对这些民粹主义言论采取强硬态度,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冲突和动荡。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表现出了情感化和情绪化的特点。
在许多网络言论和行为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权力机构的不满和愤怒。
一些民粹主义者通过网络发出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公众的共鸣和支持。
网络民族志研究报告
网络民族志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网络民族志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网络民族志对于传统民族志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网络民族志的实证研究,本报告揭示了网络民族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构建跨文化交流和认同建构方面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总结。
研究发现,网络民族志不仅是民族志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认同建构的进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网络民族志的概念与特点
2.1 网络民族志的定义
2.2 网络民族志的特点与属性
2.3 网络民族志与传统民族志的关系
3. 网络民族志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样本与方法
3.2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3.3 实证研究的启示与问题
4. 网络民族志对于传统民族志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4.1 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影响
4.2 对跨文化交流和认同建构的影响
4.3 对民族志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与启示
5.2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5.3 网络民族志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民族志、传统民族志、跨文化交流、认同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网络民族主义”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基本上从理论上全面梳理了该术语的缘起、概念描述、成分构成、观点争辩、影响作用、应对措施等,但大都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方法的检验。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对互联网的实际操作渠道进行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网络表达和传播进行分析,呈现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一方面可以验证或推翻前人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领域补充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内容分析资料,便于后人进一步分析比较。
基于网络民族主义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吴学冰通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透视》肯定网络民族主义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的独特作用,卜建华则强调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董海浪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控制其消极影响,肖俊勇强调完善网络立法,保障公民的网络表达权等。应该说网络民族主义不仅影响两国关系,还深刻影响中国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关系,其现实意义不容小觑。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个案研究——以6.9圣战为例
作者: 时嵩巍 单位:北京大学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530事件 6.9圣战┊阅读:87次┊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被传统民族主义者视为彰显大国形象的绝佳盛宴,然而世博会期间的“530事件”却引发网络民族主义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圣战,被称为我国网路民族主义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本研究借助前期热议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6.9圣战为个案研究,结合网络民族主义的相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新浪博客有关“6.9圣战”的博文进行文本分析,全面呈现了网民对该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集中展示网民对中韩关系、国民现状的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该事件中呈现的网络民族主义的特性,探讨网络民族主义的现实危机与发展前景。
民族主义在中国尚未有合法位置,网络民族主义自诞生之日起自然也饱受争议。对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判断和界定,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是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中总结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四种典型观点:1)表现消极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 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2)表现较积极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3)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4)“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在无数网民为此次“爱国行为”叫好的同时,亦有无数学者用理性的声音呼吁,也有激进分子趁机造势,在互联网上再一次实践了所谓“自由表达”的众声喧哗。然而,这场被认为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被定义为激烈的网络文化冲突,也可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绝佳案例的网络混战,在网络舆论层面上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即在此次事件中广大网民包括参战者、呼吁圣战者、被批判者、围观者他们对这件事的认识如何、态度如何,多大程度影响他们的现实行为?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与评价,网络民族主义如何体现?起了怎样的影响?而这一场全国上下年轻人的欢快盛宴中体现的终究是爱国主义的
三.“6.9圣战”事件梳理及特征
世博会被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缩影,而上海世博的新
生在于主办国已不再局限于通过一次盛会来获得“荣光”,而是思考一个大国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世界做出哪些贡献。 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认为是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与自尊的盛举。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通过世博会展示其独有的城市魅力,中国通过世博会树立一个包容宽和的大国形象。在这一背景下,任何有损中国形象,给中国人抹黑的行为都引起国人不满,甚至群情激奋。
对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构成主体和表现形态。向洋根据盖洛普公司200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调查结果分析,有较高教育水平,21岁至25岁的男性青年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最主要的参与使用者、推动者和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也是社会思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因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构成,此后的研究者多以此为共识。而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网民通过新闻跟帖、网上聊天、电子邮件、BBS网上论坛、博客日志以及创建网页和主页等娴熟的网络技术迅即传播者宣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最初,郭旭总结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交往论战或言语行为往往只是一种符号互动,极少转为现实活动。但随着网络民族主义日渐成熟和影响力扩大,其变现形态呈现多样复杂性。闵大洪认为网络网民的度贴吧大面积不正常,被迫关闭数小时。也有不少韩国政府网站被黑 ,短时间内无法访问或页面显现中国红旗。数十万网友守候在各大论坛网站发帖动态直播,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气围观。
胜利,是网络“义和团”,是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肆虐,还是网络推手顺应网民民族主义情绪的一次市场营销? 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与现实国际关系的背景密切相关。“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公认的最早提法来自《国际先驱导报》的系列报道 。20世纪末21世纪初几起中美、中日突发事件 引发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激烈讨论,其中中华网、强国论坛的建立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也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 200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使民族主义情绪高潮迭起,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首次在虚拟空间实现了真实的嬗变。
目前,为应对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提
出“和平崛起”的口号力图探求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共存共赢的路径,以实现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崛起复兴。早在2004年张丰清就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中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方向是“温和的、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到了风云变幻,事件灾难频发的2008年,中国的民族主义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从民族主义角度,分析中外媒体围绕"3?14"事件的新闻传播之间的矛盾及其引起的不同的民众反应,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中国需要从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转向理性的中国民族主义。陈岳通过总结北京奥运会的辉煌过程与圆满成功,页提出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遵循理性。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到理性、宽容、和平的方向上,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也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
2010年世博会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而世博会期间的“6.9圣战”却在这一背景下再次引爆民族主义的浪潮。点击6.9圣战纪念页,曾经的AK558军团 暂定官方主页,艾青那句广为流传的诗句 陈列页首,《我爱这土地》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这一次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网络感染数十万中国青年及学生,这批“爱国者”更是打着“圣战”的旗帜,用语言和网络技术狂热的谩骂与攻击,引发爱国危机。
众多研究者一再强调理性的民族主义,然而何谓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如何实现理性的民族主义却没有详细阐述,而事实上由于全球化、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国际关系的多变性让现代民族主义很难按预期步入理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民众的民族主义表达提供了最广阔平台,网络民族主义呈现新的特征,它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以特殊的形态在网络上甚至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网络民族主义并不完全已从中国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危机和觉醒。无疑,网络民族主义放大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冲突,也为寻求理性民族主义解决实现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共存共赢设置了障碍。因而,结合案例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特性,理清民族主义在互联网这一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介质上的形态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无不是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碰撞而复兴繁荣。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突破传统防卫性思维掘起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而Anti-CNN网站的建立,“四月青年”的涌现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赋予掀起新篇章。
用新媒体表达情绪、制造舆论、组织游行、黑客攻击等多种形式。其中,特别强调“民族主义黑客”也称中国红客的网络大战对冲突国家和敌对民族产生实质性攻击。此次圣战就是呼吁网民在6.9对SJ官网发起群体性攻击,结果导致官网瘫痪、贴吧爆吧以及多个韩国国家官方网站被黑客攻击无法进入就属于此类。
2005年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是较早一篇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综述性质的总结的文章,此后的研究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基本处在“叙述表达”的状态,缺乏严格的实证研究和具体调查,其话语系统一定程度上处于被泛化、标签化的混乱状态。近几年略有改观:2008年赵广平《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山东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现状。2009年《从网络舆论析中国网民的民族悲情》李开盛强调民族情绪的网络舆论表达,其采用的对新闻报道跟帖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值得借鉴。
网络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概念界定未突破民族主义定义的表述。郭旭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思想和言论的行为。董海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是指人们基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归属、忠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的总和。而闵大洪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中双向定义“网络民族主义”, 一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二是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理论,并在某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该定义强调互联网与民族主义的结合,较为全面的展现网络民族主义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