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族主义”和“对日新思维”不太可取
——谈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的九大症结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
近年来,尽管中方竭力谋求改善中日关系,日方也有所表示,但中日政治关系却日趋冷淡。“政冷经热”成为2004年中日关系的关键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再度引发中日历史观冲突。1997年,笔者曾撰文指出:“中日关系出现这种‘经热政冷’现象,构成了199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和这一阶段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历史观冲突,关键是日本政界领袖能否正确认识历史的问题”。“1995年是战后50周年,中国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举行了各种活动,期待日本能正确认识历史,永走和平发展道路。而日本一些政客及社会上的右翼势力则对此极为反感,不仅不正视侵略历史,反而以各种方式美化、否认侵略历史。这必然引起亚洲邻国的警惕,加深各国的对日不信任感。”10年来形势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是战后60周年,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态度。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会见小泉首相时明确提及此点并指出: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个问题拖的时间越长,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就越大,也越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在各种不同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小泉首相亲自确认了新一届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二)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变化,中日之间原有潜在矛盾显露。20世纪70年代,正值前苏联加紧对外扩张的时期,美国从对苏全球战略出发改善对华关系,日本也力图建立起“靠美、联华、御苏”外交态势。在这一背景下,1972年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一时期,日本右翼亲台势力受到国内外环境和日本战略需要的较大制约。尽管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过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阁僚发表美化侵略历史言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但经中方交涉或高层对话,日方都采取了一定措施纠正,使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例如,198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时,曾发生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经中方交涉,日本政府接受中、韩等国批评,并负责改正。同年,铃木善幸首相实现访华。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实现了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然而,苏联解体后,中日共同对付前苏联威胁的战略需要消失,正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指出的:日中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尽管1998年中日建立起“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小泉执政以来日本对中国开始采取两手政策:在经济上借助中国经济发展带动日本经济复苏,在安全方面则开始增强对中国的戒备。2004年12月10日,日本公
布的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把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问题并列为“不确定因素”。2005年2月19日,美日两国外交、国防首脑举行“2+2会谈”,明确提出应对台海局势是美日“共同战略目标”。尽管美日仍强调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但未来中美日三边关系格局有可能滑向美日在安全方面共同对付中国的“2对1”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安全战略调整中,日本已不再是被动追随美国,而是在主动借助、利用、影响美国。
(三)中日在石油供求关系上从互通有无变为彼此竞争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中国1993年以来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进口原油逐年递增。中日除了就俄罗斯石油管道的竞争外,围绕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海洋划界问题的纠纷也给双方关系带来新的挑战。中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领土、海洋划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两国关系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风险。据报道,为对抗中国的东海天然气开发,日本政府已决定2007年之前拨款247亿日元,建造新式探测船,对日本划定的专署经济区进行全面调查;2005年度将另出资129亿日元用于东海资源调查和钻探开发。虽然小泉首相曾表示“不能将东海作为争执之海”,主张“日中合作”,但日方采取的实际行动则似乎完全相反。
(四)冷战后日本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政治右倾化抬头。据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解释:日本的所谓右倾,是指“具有保守、国粹的思想倾向”。所谓日本政治右倾化,主要是指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及其主张在日本政界占据上风并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倾向。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曾占上风,自民党内右翼势力受到党内外较大牵制。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陷入低潮,对日本国会政治力量格局变动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局剧烈震荡,一方面自民党由于“金钱政治”和派系分裂而一度下野;另一方面日本革新势力在历次选举中接连败北。在众议院最多时曾拥有156席的社会党在分裂后一蹶不振,后援团体“总评”工会组织解散,该党易名社民党后仍难以挽回颓势,现在众议院只有6席。自民党虽几经分裂,但仍保持第一大党的地位并可以联合其他小党继续执政。保革对立、朝野互制格局,由于以社会党为首的革新势力衰落,而让位于新老保守政党分别主宰朝野的局面,形成自民党和民主党鼎立的“两大保守政党体制”。目前,这两党合计占据国会参众两院70%以上的议席。自民党和民主党都主张修改宪法,只是在修改的具体内容方面意见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日本反省侵略战争历史、高举护宪旗帜的日共和社民党面临相当严峻的局面。在历史问题上,日方对中方的忠告越来越不耐烦,甚至把责任归咎于中方。
(五)在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内,右翼亲台势力开始影响政权中枢。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除1978年福田赳夫、中曾根执政时期外,日本政坛基本上是被原“田中派”(后改为竹下派、桥本派)的“主流派”所控。该派与大平正芳派,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但自2000年森喜朗内阁以来,自民党内原“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位置发生逆转。目前,森派在众议院有51席,在参议院有26席,是自民党内仅次于桥本派的第二大派系。2004年8月,桥本龙太郎涉嫌接受巨额政治资金曝光。原田中派——现桥本派因桥本辞去会长而陷入混乱,影响大跌。执政党内派系地位的逆转必然导致内外政策倾向的改变,也必然影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