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案
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
单元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识网络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探索历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订基本路线及三步走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十四大: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小康社会2、改革开放和辉煌成就: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先城市、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辉煌成就:农业、工业、外贸、其它二、统一战线的发展建国初期: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初步建立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文革”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提出建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一国两制”构想三、民族关系的加强建国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1958年后先后进入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四、外交成就建国初期:与一大批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与美日关系正常化;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9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五、国防建设建国初期:军队整编,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1956年以后: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80年代以来: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成多兵种的合成部队,构成立体防御体系[重点阐释]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人教版部编高中历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精品学案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考点分析】【重难点剖析】1.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区域范围不同:前者,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2)政策范围不同:前者,只是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
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形式其他权力。
2.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3.市场体制的优势与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经济规律,使资源按照规律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要求: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
【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建设上来。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___________,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4)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的原则及解决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5)做出实行_________的战略决策。
2.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中国的历史性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_________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__________。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__________。
(3)开辟了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新道路。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1)背景①在___________________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__________徘徊不前。
③为解决__________,一些地方自发开始改革的尝试。
第24讲伟大的历史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 要求。
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改革实践的 必然选择
理论探索的 科学结论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 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 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 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_包__产_到__户__。 (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易错辨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 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 业、非农产业。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 结构上
分配 制度上 宏观 调控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 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 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_企__业__活_力__。 (2)原则:_政__企__分_开_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_承__包_经__营__责__任_制___和厂长(经理)负 责制。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22______年代改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3)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
(2)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认同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环境的改善,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 主要成就和特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3. 历史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兴趣。
2. 导学: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成就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
2.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认识和体会。
3. 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十一单元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 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过程,(1)○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最新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宏伟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宏伟纲领。
难点:理论性强,初中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方法:电教、练习。
一、看录相
二、强调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
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全会认真讨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④全会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党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而制定的三步走战略。
训练:P184一、二题。
同步P32一、二、四题。
高一历史《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习目标】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自主梳理】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①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了;②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的错误思想,继续错误;③关于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召开:年在北京召开3、内容:①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工作重心转移到;做出了伟大决策;②思想路线:肯定了的讨论,确定了“”的指导方针;③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拨乱反正。
4、影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
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1987年4月)(1)人们欢庆的喜悦是否融尽了“文革的坚冰”?请说明。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将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什么危害?(3)你认为“融化坚冰”,走出“徘徊”的关键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将起到什么作用?3.时代潮流:你知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哪些的流行语吗?二、邓小平理论1、形成条件:①80年代以来,成为时代的主题;②总结的经验教训;③把马克思主义与的实际相结合;④继承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2.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3.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掌握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3.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的区别,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2.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3.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第四章: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掌握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教学重点: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教学难点: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3. 教学难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进步中的作用。
第六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 教学目标: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2. 教学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3.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意义。
第七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城镇化进程的现状与挑战。
【新】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薛冰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重要决定和意义;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内容;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重要决定和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最重要和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立国之本,必须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4)通过对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学习,使学生从实践上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3.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方针的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4)通过阅读有关投影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4.学法指导1.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写出重点和难点。
2.对课文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史实,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3.教师布置“从我们身边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500—800字的小论文。
教师指导学生①收集材料。
材料可以引用课本中的,可以到网上查找,可以到图书馆查找,也可以进行调查访问。
②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形成观点。
③把观点和材料结合,撰写成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投影片。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最新-高中历史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精品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3、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2、合作探究,通过梳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提高历史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学习伟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知识拓展】 1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战略。
(8)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⑴、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⑵、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过程;(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采用案例分析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2.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的意义;(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背景、成就和历史意义;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和优势特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典型地区,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安排1. 第四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第1节: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第2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3)第3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4)第4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题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课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题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课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学习。
2. 讲解课题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详细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措施,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 讲解课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道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4. 讲解课题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
分析战略部署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5. 讲解课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案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时作业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对他的背叛2.1981年12月1日,侯永禄在《农民日记》中写道:“土改后多亏及时组织互助组成立合作社,没有使两极分化过于悬殊。
就那很短的时间,也有不少人很快变穷,分下的房屋、土地、牲口、农具只好卖掉,靠借债过日子。
”为防止这一现象再次出现,新时期的中国农村改革(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坚持“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C.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D.实行分散与集体相结合的经营原则3.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4.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 )A.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D.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5.下表为1978年、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编制》)其变化原因是( )A.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B.经济体制改革推动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计划经济体制废除6.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第四册多媒体教案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24
3. 举例说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
六、 教学步骤
整体感知
本课的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是改革开放及其成就,二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决定改革开放的重要会议,也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步形成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 方面,也使我党加深了对现阶段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和确立。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 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正 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成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决策、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内容、巨大成就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现代化的 战略部署
(二)能力训练点
1.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归纳、整理 2. 对改革内容以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建设成就的识记和理解 3.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在拨乱反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及时地提出要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将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性 质。 4.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一目的学习过程中,先按照教材 的内容,列举出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 的事情,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内容,可做如下处理。首先 提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其次,要求学生根据 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回答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正确认识 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单元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体系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同时,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国。
重点难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不仅限于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党中央和毛泽东一贯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争取中国的工业化做了许多努力,得到很大成绩。
但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破除迷信、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内“左倾”指导思想反复出现,使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努力方向受到严重冲击,直接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以后,应从根本上消除已由实践证明并对党和人民事业十分有害的“左”的指导思想及其一切表现,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两年徘徊期间没能做到这些,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到了。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为一个伟大转折点被载入党的历史。
2.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就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反之,就会徘徊不前,甚至遭到破坏。
因此,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我们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3.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2)1978年5月关于①________________的讨论,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3)邓小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召开1978年12月,北京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果断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3)工作重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④__________________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主要政策:做出了实行⑤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拉开序幕)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3)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苏东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⑮__________”,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⑯______________(3)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5)基本建立:到⑰__________,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意义(1)中国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中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要点一关于几个经济体制的比较1.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特征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消极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调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2.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典例训练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要点二比较旧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的开放【典例训练2】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欲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史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史料一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根据史料一,归纳城市企业发展的弊端。
(2)根据史料二,说明城市改革的目标。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2.如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已建立4.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1982,45,551986,36,641990,26,74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
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
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时空定位穿梭时空的定位单元概述透析历史的大讲堂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历程,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