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对俄罗斯的不利影响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对俄罗斯的不利影响徐之明、王正泉【内容提要】欧盟东扩对俄罗斯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其中虽有积极方面,但消极方面尤为突出。
中东欧国家的“入盟”,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经济贸易受到损失,人员往来受到限制,边界纷争更趋严重,历史问题也引起尖锐矛盾。
【关键词】俄罗斯中东欧战略空间历史文化【作者简介】徐之明,196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正泉, 193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 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西方,希望“回归欧洲”,力求摆脱俄罗斯的控制。
西方则瞄准时机,既推进北约东扩,也实行欧盟东扩,力求把中东欧地区纳入西方体系。
当然,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西方无法一下子接纳它们。
它们加入北约比较好说,因为西方急于占领中东欧战略要地,而且加入的条件比较单一,西方花钱也不多。
但它们加入欧盟就很复杂,不仅要求比较高,条件比较严格,西方为此也要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过程比加入北约要长得多。
欧盟东扩的大体步骤是:1991年开始同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国协定》,1993年制定“入盟标准”,1994年推出“先期准备战略”,1995年确定入盟谈判时间表,1998年开始同对象国举行入盟谈判,2002年完成同10个候选国的入盟谈判。
2003年4月,中东欧10国在希腊首都雅典签字入盟。
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国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于是,欧盟从原先的15国增加到25国。
往下怎么走?看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跟得比较快,欧洲议会已在2005年4月13日批准它们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阿尔巴尼亚等5个巴尔干国家跟得比较慢,它们的“入盟”时间还要往后拖。
但总的趋势已定,欧盟要把所有中东欧国家都纳入囊中,甚至还可能接纳某些独联体国家。
东欧国家十年来的国际经济合作
东欧国家十年来的国际经济合作高 德 帄【 内容提要】 1989 年剧变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 特别是由于建立市场经济的需 要, 东欧国家实行对外全面开放, 并积极开展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
这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一是加入或争取加入欧洲区域性经济组织, 并加强同其成员国的经济联系 与合作; 二是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外商前来投资; 三是积极争取和充分利 用外援。
应该说, 在过去的 10 年中, 东欧国家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且得益 匪浅,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 关 键 词 】 东欧国家 回归欧洲 经济合作【作者简介】 高德帄, 1949 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 究员。
(北京 100007)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不 断加快, 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更成趋势, 各国在经济 上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
在此背景下, 任何国家要发 展经济, 开展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就显得更为重 要。
特别是, 1989 年剧变后, 东欧国家 ( 波兰、匈牙 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 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波黑和南联盟) 都纷纷建立并实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 它不仅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而且 要求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
有鉴于此, 东欧国家都 把对外全面开放, 开展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 作 为经济转轨, 尤其是作为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手 段。
应该说, 在过去的 10 年中, 东欧国家在与国际 社会开展最广泛的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首要的外交任务和 90 年代的地缘战略目标。
东欧国家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根本转变, 自 然包括其对外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的重 新定位, 即由 1989 年之前追随经互会与苏联转为 亲近“欧盟”等欧洲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西方国家。
东欧国家加强与欧洲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西方 国家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如下:1. 加强与欧盟的经济合作, 并争取加入欧盟。
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心得总结性材料及其心得体会:砥砺三十载 奋进谱华章
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心得体会:砥砺三十载奋进谱华章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心得体会:砥砺三十载奋进谱华章根据省委党校第十七届“好书共读”方案部署,近期,我认真研读了勃兰特、罗斯基两位中国经济专家编写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这本书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在不失磅礴的大气的同时深入浅出,即使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读起来也并不晦涩,实属中国经济研究领域难得一见、不得不读的工具书。
在本书学习期间,我认真做好笔记,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工作实际,形成学习心得体会。
一、全书内容特点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腾飞,在世界经济增长史中创造了中国奇迹。
北美两位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勃兰特、罗斯基教授对此充满兴趣,邀请包括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编撰了一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书,这就是《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该书出版于XX年,对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共20章754页,分20个专题从历史、发展经济学、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理论阐述、各个经济专题、经济改革的结构性问题等具体视角分析改革过程,最后对未来(截至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展望。
全书内容呈现三个特点:(一)内容翔实。
全景式回顾了中国改革历程,涵盖政治、劳动、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科技、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结构转型、全球化、法制建设、收入差距、地区差异等广泛论题,引用文献和数据丰富严谨,研究论述详尽深入。
(二)注重实证。
注重利用数据和资料来展示改革的真实过程,并归纳出改革历程的逻辑发展主线,而没有直接倾泻作者的主观价值,较为准确和接近真实。
既没掩饰作者对中国改革巨大成功的由衷赞叹,也表达出对中国改革的一些负面问题担忧和批评。
(三)理论扎实。
各专题在国际经济学界基本上都是研究前沿。
各专题作者均有现代经济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见解,对中国改革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数据陈列和资料堆积,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为读者从浩繁的的经济现象中归纳出中国改革的逻辑主线。
俄罗斯经济对外依赖剖析
俄罗斯经济对外依赖剖析1991年以来,俄罗斯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改革,经济转轨的前期目标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后转为建立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始终是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转轨10几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之后,俄罗斯经济已和世界经济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对外依赖业已形成。
一、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今天,同许多国家一样,俄罗斯在贸易、金融、生产等各个方面都融人了世界经济体系。
(一)对外贸易1992年以来,俄放弃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革,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一般国际贸易惯例与要求的外贸管理体制和外贸政策。
目前,俄罗斯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为10%。
ll%,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3年,俄罗斯外贸额创近10几年最高,达2 092亿美元,增长25.3%。
其中,出口额1344亿美元,增幅25%;进口额748亿美元,增幅23%;外贸顺差596亿美元,增长29%。
同年,俄罗斯GDP总量为4 30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8.65%。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贸易伙伴主要为独联体国家、欧盟和亚太国家对外贸易总额达l 682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260亿美元)、独联体国家(258亿美元)、中国(119.3亿美元)、意大利(96亿美元)、荷兰(83亿美元)、美国(69亿美元)、英国(49亿美元)、波兰(50亿美元)、法国(45亿美元)、芬兰(44亿美元)、土耳其(4l亿美元)、日本(41亿美元)。
其中,与欧盟国家贸易额占俄外贸总额的36.6%,与独联体国家占17%,与亚太国家占16.4%,与中东欧国家占12.9%。
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焦炭、机器设备和黑色及有色金属等。
主要进口商品有机器设备、食品和化工产品等。
(二)外资近年来,俄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并完善法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外国对俄投资的法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当今时代,世界上的两大经济强国当中的中国与俄罗斯这两国在经济、政治这些领域上一直都有着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建设之后,中俄双方无论是在贸易总额、进出口结构还是互补性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得双方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两国合作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
但是,在两国的贸易当中,仍然存在诸如双边进行贸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双方进行贸易时没有完善的服务进行支撑、双方在贸易上的制度不够规范等这一类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应该及时抓住该经济带的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改善双方的贸易产业结构、服务体系以及贸易总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产业的发展,两国应当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双方应当积极地推进汇率风险降低相关工作的推进以便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互利共赢,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俄贸易;经济全球化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Countermeasures of Sino-Russian Trade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Abstract:China and Russia, as the world's two major economic powers, have maintained relatively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other fields. At present, with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no-Russian trade is showing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the total amount of trade is growing steadily,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trade complementarity is increasing, and the field of cooperation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erefore, both China and Russi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Belt and Road" in time,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expand the scale of trade, and improv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and Russia trade service system,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high-tech industr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rade swap agree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exchange rate risks, promote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maintenance of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Belt and Road; Sino-Russian Trade; Economic Globalization目录1 绪论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 文献综述 (5)1.2.1 国外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6)1.3 研究框架 (7)2 理论概述 (8)2.1 要素禀赋理论 (8)2.2 比较优势理论 (8)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9)3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1)3.1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11)3.2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2)3.2.1 双边贸易规模 (12)3.2.2 双边贸易结构 (14)4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9)4.1 中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4.1.1 双边贸易结构不合理 (19)4.1.2 中俄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 (20)4.1.3 双边贸易制度不规范 (20)4.2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22)4.2.1 中俄两国政策制度差异较大 (22)4.2.2 中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较大 (23)4.2.3 不对称经济结构形态长期存在 (24)5 “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25)5.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前景 (25)5.1.1能源合作的新发展 (25)5.1.2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25)5.1.3积极发展物流合作 (26)5.2 推动中俄贸易的对策建议 (27)5.2.1 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贸易规模 (27)5.2.2 完善中俄贸易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 (27)5.2.3 推动贸易互换协议,降低汇率风险 (29)5.2.4 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合作 (29)结论 (31)参考文献 (32)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投入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中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也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或楚卡索斯国家。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经济转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并分析当前的现状。
1. 经济转型的前提20世纪50、60年代,中东欧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和国营企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愈发凸显。
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企业不景气等。
同时,计划经济也给政治体制带来负面影响,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权威性不断下降,社会经济稳定性日益动摇。
因此,改革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2. 经济转型的进程经济转型的进程因国而异,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阶段:结构改革和困难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迅速推动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体制问题,包括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价格改革。
这期间,中东欧国家遭受了巨大经济困境,失业和通货膨胀率飙升,社会问题严重。
(2)中期:巩固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东欧国家逐渐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目标,开始探索投资、制造业和出口业的发展。
这期间,许多国家积极争取外国投资,特别是与欧盟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和推进经济合作。
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资金不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持续增长和欧盟一体化21世纪,中东欧国家正在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这些国家正在巩固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跨国投资,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与欧盟的接触和经济合作。
此外,中东欧国家也正在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推动自主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一阶段,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加速,正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发展现状及前景当前,中东欧国家整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经济增长稳步上升。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
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杨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中亚、俄罗斯研究室东欧剧变和苏联饵体导致苏东版块的分崩离析,从根本I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十多年来,中东欧国家、俄罗斯开始了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安全战略、对外政策也相应调整。
在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剪不断,理还乱”是一个时期俄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普京执政后,积极推动与中东欧国家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这一新型的国家关系不仅对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自身的安全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整个欧洲的安全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但新型关系的建立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东欧”国家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文明传统的角度界定的国家群体,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以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部等12个独立的国家。
这一国家群体都属于冷战前从属于苏联的“东欧国家”范畴,只是原“东欧”国家中的民主德国(东德)于1990年10月与联邦德国(西德)实现44t置蓐局_醺究’翻柏lI辈摹妻曩合并1iij不复存在,捷克斯洛伐克于1993年1月一分为二,南斯拉夫则于1991年6月解体,成立了5个独立的国家,保留下来的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南联盟于2002年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由政治名词“东欧”改为地理概念“中东欧”,揭示了这个国家群体地缘政治的转变。
“东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二战中,苏联红军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苏联红军所到之处,在解放处于德国法西斯统治之下的中东欧国家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迅速成为执政党,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根据《雅尔塔协定》,这些国家成为苏联势力范围,构成了苏联集团。
在冷战时期的几十年里,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这两个军事和经济组织机构,强化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与俄罗斯相 比, 中东欧 国家 的金融 自由化相对保 守 , 银行改革 的步伐不如俄罗斯那般迅 速 , 利率 和汇率 自由化 的进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6
作者简介 : 殷
红, 女, 吉林辽源人 , 博士 ,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 治研究 中心、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1 9 9 8 年金融危机 , 暴 露出 自由化金融发展模式 的弊端 和不足 , 引起 各界对金融 自由化发展战略 的广泛质疑。 那么, 为何金融
王志远 , 男, 山东无棣^,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 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入盟对 东欧 国家经济政 治转型的影响” ( 1 1 J J D8 1 0 0 2 3 ) ; “ 转型 国家政治 民主化理论与 实践 比较研 究——基 于中东欧独联体 国家转型视 角” ( 1 2 J J D8 1 O O 1 2 ) ; “ 后金融危机 时代俄 罗斯 经济政 治转型
战略调整研究” ( 1 O J J DG J W0 1 0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6 期
殷红 , 等: 转型国家金融 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1 4 9
也相对较慢 。但总体上看 , 整个 中东 欧地 区仍然在 向着金融 自由化 的方 向推进 , 有众多 中小商业银行 出现 ; 政府 出台一系列 政策 , 鼓励外 资银行 到中东 欧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 开始以市场化 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等[ 3 ] 。 按照俄罗斯和 中东欧 国家的金融 自由化 战略 , 金融改革 的 目标是 塑造 出健康 有序的金融市场和金融 主体 , 从而为整个 经济体制 的市场化转型创造条件 。但事实上 , 金融 自由化却成 为经 济转 型中最为艰难和复杂的工程 , 俄罗斯甚至还 出现 了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一、坎坷十年:俄罗斯转轨进程千禧新年前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辞职。
这位行事常常出人意料的总统在大选刚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时自愿下台,不仅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老马恋栈的猜测,而且增加了他中意的接班人当选继任的可能,,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乃至自家的善后达成了现有条件下最有利的安排。
此举可以说是他在民主游戏规则下取得的最后一次、但决非最不重要的成功,也为他两年来麻烦不断的政务画上了一个难得的句号。
鲍里斯·叶利钦作为俄国政坛上的“改革明星”,从他1988年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被逐出政治局起,已经11年了。
从1991年8·19事变后他实际主宰俄罗斯政局、同年年底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而开创了叶利钦时代起,也已经8年有余。
他曾经辉煌过,但更多的却是坎坷;无论是好是坏,他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任后人评说。
无论是褒是贬,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本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成功既是俄国人民的选择,他的失败也很难说只是一己之罪孽。
如今他以病夫之躯,在国内问题成堆、声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
虽然他的下台仍然堪称光彩,但告别讲话中的叶利钦还是向俄国人民道歉说:他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把一个繁荣的俄国带入新世纪。
不管怎样,“叶利钦时代”已经落幕,是做总结的时候了。
俄罗斯转轨进程破旧有方,立新乏术做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
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
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
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
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方式的规范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制度,他带来的只是一片混乱。
换言之,在叶的政敌看来,叶利钦最糟糕的一点是能破旧而不能立新,而叶利钦的拥护者则认为他在“立新”上成就巨大。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赵艳霞本文的“中东欧”(有时亦用“东欧”)主要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这一国家群体曾属于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是苏联的卫星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东欧六国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其地缘政治发生了方向性位移,它们从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原苏联对抗西方的防御区转而变为西方的盟国及其防范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且不同程度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与排斥。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与中东欧接壤,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亦不像原来那样重要。
但是,俄罗斯要恢复传统大国地位,营造有利于内部发展的安全环境,奉行与西方合作的战略,密切与欧洲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同样承载着多重地缘政治角色。
也就是说,中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将直接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俄欧关系的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随着普京时期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思考和调整。
一对中东欧政策转型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外交政策遵循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而为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普京以重振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己任,更加重视中东欧国家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
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尤其是能源外交的运用,为俄罗斯恢复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提供了条件。
2000年,俄罗斯通过了第二部《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其中提出了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务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强调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消除现有的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1]。
2002年1月,俄时任总统普京在访问华沙时以波兰为例,指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础是“睦邻、平等和务实的原则”。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概述东欧经济转轨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联解体和共产主义制度崩溃,东欧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和政治改革。
此后,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挑战1. 政治体制的转型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共产主义体制下,政府在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民主政治体制,并加强法治和透明度。
这对于一些尚未完全转型的国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型前,东欧国家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计划经济为主,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这些国家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3. 私有化与市场化东欧国家需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加快市场化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面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股权分割以及市场监管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并规范市场秩序。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因素1. 欧盟成员国身份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欧盟市场的开放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此外,欧盟的财政援助也有助于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2. 区域合作与开放东欧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开放对外投资,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经济联系。
这种开放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创新和技术转移东欧国家注重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4. 人力资源优势东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投资优势,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俄罗斯_东欧_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
俄罗斯、东欧、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段毅(北京对外联络服务中心)摘要: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变革,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
同时,中国也恰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当前,经济转型的成果在俄罗斯、东欧、中国均得以体现,我们回顾各自的转型之路,并对其宏观特点做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Abstract: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long with the Eastern European drastic change,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but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ransition economic reform.At the same time,China also 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rucial phase.Presently,the economical reforming achievement in Russia,Eastern Europe,China can manifest,we review road of the respective reforming,and makes the brief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o its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关键词:经济转型目标模式休克疗法渐进式北京共识Keyword:Economical reforming goal pattern shock treatment evolution type Beijing mutual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9-0113-02经济宏观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瞬息骤变,两极体系土崩瓦解。
欧盟东扩背景下的俄罗斯对欧战略转型
欧盟东扩背景下的俄罗斯对欧战略转型摘要:欧盟自成立以来,在短短五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六次扩大,已从最初的法德联盟发展到如今的27国。
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将对各大国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在欧洲地缘政治框架中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和重大战略利益的俄罗斯影响巨大。
因此,欧盟东扩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俄罗斯对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关键词:欧盟东扩;俄罗斯;转型一、欧盟东扩对俄罗斯对欧战略的影响欧洲一直占据着俄罗斯外交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优先级别,而中东欧国家更是对俄罗斯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作为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中东欧地区长期被周边的列强瓜分、掠夺和控制。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阵营更是积极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
而如今欧盟的东扩使对俄罗斯有着非凡意义的中间地带被整合进了欧盟,这不仅大大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与之利益攸关的俄罗斯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加入的成员中,除塞浦路斯和马耳他距俄罗斯比较远以外,其他各国都是原苏联的盟友,有些国家甚至还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在心理上,这无疑使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和冲击。
一方面,苏联的解体并没有改变俄罗斯传统的欧亚情节,俄罗斯仍认为自己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曾经地跨欧亚的帝国带来的失落和惆怅将长期伴随俄罗斯。
并且随着北约和欧盟的东扩,这种因为衰弱带来的失落感将会更加明显。
在地缘安全上,俄欧在欧洲的地位此消彼长,欧盟东扩使俄罗斯失去了昔日的盟友和回旋地带。
这些中东欧国家位于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中间地带,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部署和防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欧盟对中东欧国家的深入,将大大挤压俄罗斯在中东欧的战略安全空间,严重威胁着俄罗斯传统的地缘安全。
在经济上,冷战结束后,曾经作为俄罗斯“传统的贸易伙伴”的中东欧国家纷纷转入欧盟的怀抱。
欧盟与这些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分工和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随着欧盟关税和贸易的优惠政策向中东欧国家的延伸,中东欧国家必将越来越多地靠近欧盟。
俄罗斯应对经济下行的主要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俄罗斯应对经济下行的主要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等因素影响,卢布币值出现剧烈波动,对经济结构单一而脆弱的俄罗斯产生了巨大冲击。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扭转经济下滑状况,俄罗斯政府实施多种措施稳定金融业,扶持实体经济,大力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
本文分析总结了俄罗斯政府应对经济波动采取的措施,对当前同样面临经济下行的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经济现状自2011年起,我国经济结束了近30年的年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期,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
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3%,2011年下降为9.2%,2012年“破8”为7.9%,2013年-2016年GDP增速分别为7.8%、7.3%、6.9%、6.7%,经济增长速度呈阶梯式回落。
2016年,中国经济总体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在全球经济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6.7%的增长实属不易。
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处在调控预期目标区间。
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3.3%、6.1%、7.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1.6%,较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
新经济、新动能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
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式依然错综复杂,国际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刘申有一、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然而事与愿违,改革的措施却迅速把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抛向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在缺乏真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突然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引起了一和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在没有消除垄断、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不仅不能达到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的目的,反而使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导致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二,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外贸自由,致使外国商品占领俄国市场,国内生产受阻,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债务增加。
其三,由于国家放弃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投机行为盛行,甚至部分非国有企业落入黑社会的掌握之中。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诸多负面效应把俄罗斯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贫困化,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少数人在私有化中暴富,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大量资金集中到工业集团,形成了金融垄断寡头。
据美国记者朱克曼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
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
)这意味着前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
总结俄罗斯改革失败的原因,其教训是惨痛的。
1.俄罗斯改革的实质是“改向”众所周知,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形成的。
这个结构和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把俄国这样一个十月革命前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原有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
。
三
随着 世 界政治格 局 演 变
,
发 展服 务
围
”
,
势力 范
对 北 约 东 扩 也 从 坚 决 反 对 变 为 事实 上 的 承
这样
,
中东 欧 国家 地 缘 角 色
,
认
,
并 与 之 建 立 伙 伴关 系 基 于 上 述 变化
。 ,
北约 东扩 已 不 再
。 ,
。
欧 欧
”
,
揭 示 了 这 个 国 家群 体 地 缘 政 治 的 转 变 是 第 二 次世界 大 战 的产 物 二战 中
,
东
随 着 中东 欧国 家 相继 加 人 北 约和 欧 盟 交 政策 进 行 了 调整
俄 罗斯 对外
”
苏联红 军
普京 执政 后
。
,
积 极 推 动与 中东
为打败德 国法 西 斯 做 出 了 卓越 的 贡 献
:
使北 约 东 部 边 界 向 前推 进 约 6 0
外 误
,
普里 马 将他 们
公里 地
。
直 抵前 苏边 界
“
东欧 国 家 即 由前 苏联 抵 挡北
科 夫指 出
。
我 们在 同这 些 国 家 的关 系 中犯 了许 多 错
, 。
约 的 前 沿 阵 地 反 向变 为 北 约 阻 遏 俄 罗 斯 的 前 沿 阵
“
黑 山 共 和 国组 成 的 南 联盟 于 亚和 黑 山
“ ”
内情 况发 生 重 大 变 化 的 前 提 下 乱
”
俄 罗 斯 与 中东欧 国 剪不 断
, ,
家 间 的 关 系也 相 应 发 生 了 变 化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自苏联解体以来经历了深刻的产业结构变化。
本文将介绍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苏联时期的产业结构在苏联时期,俄罗斯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苏联政府的导向。
苏联经济模式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需求。
重工业包括军工、钢铁、能源等行业,在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二、后苏联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1. 经济衰退与转型期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衰退、物价飞涨以及失业率上升成为了当时俄罗斯最主要的问题。
此时,俄罗斯政府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放和改革,试图转型俄罗斯经济。
2. 能源行业的崛起在整个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能源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其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
能源行业的发展为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财富和经济支柱。
同时,能源行业的崛起也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炼油、化学工业等。
3.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苏联时期,服务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服务业开始快速增长。
尤其是金融、零售、旅游等行业迅速兴起,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新增长点。
4. 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在后苏联时期也积极发展制造业。
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如航天、军工、汽车制造等领域。
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也提高了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5. 农业的复兴在苏联时期,农业一直处于低谷。
然而,自从俄罗斯进行市场改革以来,农业得到了积极发展。
尤其是在粮食、畜牧、渔业等领域,俄罗斯的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农业的复兴使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 政府开放政策的推动俄罗斯政府在苏联解体后积极进行了市场开放和改革。
浅析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的矛盾的爆发。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 苏联先后与 1949 年和 1956 年领导成立了经济 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并提出了“ 两个平行市
场理论”与以美国为首的“ , 北约” 对峙。通过这两个 经济和军事组织, 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中东欧地区 的控制 , 形成了“ 社会主义大家庭”而对这些国家来 。 说, 就被捆绑在了美苏争斗这部战车上 , 意味着丧失 或部分丧失了主权, 成为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斗 争的前沿阵地。
“ 中东欧” 国家主要是从地理位置、 文明传统的 角度界定的国家群体, 包括波兰、 匈牙利、 捷克、 斯洛 伐克、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塞尔维亚和 黑山、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马其顿以及波斯尼亚 一黑塞哥维那等 12 个独立的国家。 这一国家群体再 加上统一之前的民主德国都属于冷战前从属于苏联 的“ 东欧国家” 范畴。这一国家群体与俄罗斯的关系 有极深的历史渊源。
1991 年3 月和8 月, 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
也相继宣告解散。
高 升: 浅析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二、 苏东剧变后,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 新型关系的逐步调整形成
苏东剧变后,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东欧国家都
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急于向西方靠拢, 争取早 日 融人西方社会。 他们各施策略, 都将对方视为自己
10/ 27
34 - 3 6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第 7 卷 第 3 期
J. Changchun Inst. Tech. (Soc. Sci. Edi. ) , 2006, Vol. 7 ,No. 3
ISSN 1009-8976
浅析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异质性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政治浅析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异质性高歌【内容提要】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在文化归属、历史经历、经济基础和转轨模式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不同造就了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国家与饿罗斯的不同发展道路,影响着它们的未来。
【关键词】中东欧俄罗斯异质性欧洲化【作者简介】高歌,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北京100007)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尔默在《夹缝中的六势》一书十分精辟地评论道:“历史地看,东欧代表国》巾写道:“欧洲各族人民截然不同的命运是地的是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过渡是俄罗斯与西图预先注定的”,“把德国和意大利两国同俄国分方之间的中间状态。
在有些地方它极像西方,而割开来的”中东欧国家由于“缺少天然疆界”,“好在另外的一些方面则接近俄罗斯与东方。
”o 像是一些只有脊椎和动脉而投有外壳的生物体,公元9世纪起,地处欧洲中部的捷克、斯洛伐不多的几条山脉都被河流切断,既不能阻绝游牧克、斯洛文尼亚、波兰和匈牙利等民族接受天主教部落,也抵挡不了一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军及其文化.使用拉丁文字;地处欧洲东南部和东部队;唯有那一望无垠的灰绿色波涛起伏似的草原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和基辅罗斯等民族构成的海洋,延绵不断地伸入欧亚火平原。
这一则接受东正教及其文化,使用基里尔字母。
1054 辽阔的地区,既对东方游牧民族敞开门户,又吸引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西部天主教和东部东正教着西方人前来殖民。
”o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两大教会,欧洲中部与东南部和东部各民族分别中东欧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东西方争夺和归属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文化圈。
按照亨廷顿控制的对象,受到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成的说法,天主教文化与东正教文化的分界线由北为“光怪陆离的同家和民族集合体。
”o自南,沿现在芬兰与俄罗斯的边界以及波罗的海俄罗斯则不同,它位处中东欧国家之东,从{国与俄罗斯的边界,穿过两白俄罗斯再穿过乌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以来,经过儿百年的克兰,把信奉天主教的西部和东正教的东部分开,征讨和扩张,逐渐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中央集权接着穿过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把它的天主的大帝国。
俄罗斯与欧盟经贸合作分析
俄罗斯与欧盟经贸合作分析一、俄罗斯与欧盟经济贸易合作溯源早在18世纪初彼得一世登基之前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就已经有了贸易联系,但双方之间较为密切的贸易合作是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废除封建农奴制之后开场的。
随着俄罗斯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趋严密。
为了开展工业,俄罗斯需要从欧洲进口急需的机器与设备,其国内工厂、矿山和石油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建立也需要西欧国家资本的投资。
截至1901年底,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已经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约70%,而到1913年这一比例更到达了约84%。
二、俄罗斯与欧盟经济贸易合作的开展历程俄欧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贸关系是在不断的利益博弈中向前开展的。
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开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
1.二战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俄欧经贸关系一度限入“困境”在冷战的背景下,苏联与欧共体如同两条轨道在欧洲大陆上平行开展,西欧注重内部一体化的建立,分享一体化的好处,而苏联那么利用经互会不断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苏联资源丰富,东欧国家资源相比照较贫乏,特别是能源资源,因此在贸易构造上苏联向东欧国家主要出口能源和原料,从东欧国家主要进口机器设备,形成了东欧国家严重依赖苏联能源的局面,也成为苏联控制东欧的根底。
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苏联缺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资源配置欠合理,经济效率低下。
相反,欧共体从成立之初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在组织内部没有像苏联那样具有绝对地位的庞大的帝国,各成员国在平等又相互约束的条件下共同促进内部市场的建立,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前进,苏联经互会与欧共体的反差也就越来越大。
2.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俄欧贸易关系开场“复苏”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了“滞胀”期,国际局势极不稳定,爆发了石油危机。
欧共体受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陷入了“滞胀”,为了获得石油供给的新渠道,积极与石油丰富的苏联谋求改善关系,苏联与西欧各国的经贸关系开场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徐坡岭【内容提要]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已经走过10年历程。
本文以中东欧和俄罗斯10年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统计资料对中东欧和俄罗斯各自的经济转型绩效进行了概括性评价。
指出,虽然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市场化在制度体制的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考虑到制度转型的不良经济绩效,经济转型的综合绩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其中中东欧与俄罗斯这个经济转型群体在绩效方面又表现出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经济转型绩效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中东欧;俄罗斯;经济转型;绩效;借鉴【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现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
(大连116023)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欧以及原苏联地区20多个国家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转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0年多的转型历程,到了对其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了。
当然,如果要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做出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结论,这些国家转型实践的时间还不是足够长。
但是,如果仅就其中的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10年的实践已经足够了。
本文依据一定的统计资料,并根据我们建立的对经济转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作了一些粗浅的评价和总结,以供我们借鉴。
一比较与总结(一)绩效比较作为10年市场化经济转型实践的结果,中东欧国家的整个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体制层面上,计划经济机制已经完全退出经济生活。
从现象层面上看,商品与服务短缺的现象也已经完全消失,商品与服务的种类也显著增加。
以前受到束缚的个人的创造精神也被解放出来,新的业主阶层大量产生,他们是这些国家未来财富创造的基础。
概言之,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初步统计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首先,为市场化转型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大大高于改革倡导者们的预期成本。
必须看到,市场化改革一开始,居民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就开始大幅度下降,而且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
在这10年里,只有占居民人口 1/5的“社会精英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几乎1/3的居民加入了贫困队伍。
据联合国前不久的统计资料,目前这些国家中,1.47亿居民的日均收入低于4美元,而在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0.47亿[1]。
贫困化队伍的不断扩大是靠过去的中产阶级的丧失换来的,这些过去的中产阶级恰恰是那些支撑社会生产力的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卫生工作者。
在进行改革的这些年里,这些国家的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目前高达10%~14%的有劳动能力居民处于失业状态,而1989年的这一数字只有1.5%~2%[2]。
其次,试图缩小东西欧之间社会经济与技术差距的努力和期望也宣告落空。
如果比较中东欧和欧盟国家90年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及其变动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
在10年过渡结束的时候,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恢复到了1989年的水平,而欧盟成员国的相应指标在最近10年里则增长了几乎20%。
在这急剧变化的10年里,这些“第二世界”的国家不但没有使自己向“第一世界”的标准靠拢,反而滑向了“第三世界”的边缘。
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情况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令人满意的变化:不但没有跳跃性地跨入后工业社会,反而仍旧停留在克服粗放式经营和减少非智力劳动的起步阶段。
表1 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199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与上年相比)资料来源:l、维也纳比较经济研究所(Венскийинститутсравительных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公布的研究报告:2、相关国家的年度统计报告,以及俄罗斯科学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и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РАН—ИМЭПИРАН)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研究报告。
转引自《Российмский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 2000年第1期,第68~69页。
最后,国际社会当前的普遍趋势是加强国家的社会功能,但在中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和俄罗斯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卫生保健、科学文化发展和教育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的弱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失序,使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潜力遭受巨大损失,这些损失绝对不能因为国家经济实现了私有化而被弥补。
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人们相信改革者们的承诺: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自由化将保留计划经济的优点,克服计划经济的弱点,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
但是,因为削弱了国家的调控职能,实践中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人们的对改革的美好信念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当然,上述概括只是基于平均统计数据的一般总结,而平均统计数据抹煞了被考察国自己的转型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确有一些国家的转型性衰退很快就被克服了,并且在世纪末的几年里出现了经济活力的显著复苏(例如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而另一些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在整个90年代几乎都没能摆脱经济衰退(不否认在这些国家中出现过短暂的经济稳定趋势)(见表1和表2)。
表2 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1990~1999年工业生产变化情况表(%,与上年相比)注释:*为估计值。
资料来源:同表1。
为了更准确和更具体地评价中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我们开发了一套经济转轨绩效评价的统一指标(因为目前评价经济转型绩效的指标有许多种,我们姑且把我们开发的指标称为辽宁大学指标[3])。
与此同时,俄罗斯科学联合会(РАН)也开发了一套经济转轨绩效评价指标——ИМЭПИ-РАН指标[4]。
运用这两套指标对中东欧典型国家的经济转轨绩效进行评价,我们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即都可以把这些国家按照绩效的差异分为四组:第一组,三个领先的国家——斯洛文尼亚、波兰、捷克;第二组,第二集团——匈牙利、斯洛伐克;第三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最后一组是得分最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
(二)造成不同绩效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俄罗斯(包括独联体其他国家,如乌克兰)经济转型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较之中东欧国家更加困难。
这些客观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存在时间长短的差异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转轨有着巨大影响。
计划经济制度在中东欧国家只存在了40年,如果说这种制度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讲是从外部植入的东西,那么,对于俄罗斯而言,它则几乎是从内部生成的,它统治了俄罗斯70年,而且变成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东欧国家得益于这样一种相对短暂的计划经济存在(他们因此而成功地在人们的记忆和行为习惯中保留了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市场经济精神),从而可以在较早的时候就逐渐向计划经济框架内注入一些市场经济的因素,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他们在渐变的过程中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作了比较充分的社会心理准备以及人员准备。
转型过程中市场因素的成长几乎是内生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转轨开始后的10年里取得了比俄罗斯更大的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而在90年代的俄罗斯引入市场因素,则成了一个新制度的强制植入过程,战略方略如果错误,则混乱和衰退将不可避免。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第二,与中东欧国家面临单纯的经济转型任务不同,在苏联迅速解体的情况下,转型前的俄罗斯除了经济转型的任务之外,还面临一系列其他必须解决的任务,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延长了俄罗斯全面过渡的历程。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前苏联地区统一的经济联系突然断裂,给各个新独立主权国家提出了经济体系重建和经济联系重新定位的巨大难题,这一问题在较长时间里困扰着这些独联体国家,增加了他们经济过渡的难度,延长了经济过渡的过程。
80年代后半期在前苏联展开的社会生活民主化运动使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这种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取代或者妨碍了对经济体系内在合理性的思考。
实践证明,无论各个新独立主权国家的领导人主观上作何打算,先前的统一经济联系的断裂并没有使他们新获得的经济主权给这些国家的经济过渡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相反,统一经济空间的破碎使各独联体国家的市场化经济过渡变得更加困难了。
而不像有些人预期的那样,摆脱了高度集中的集权控制,就可以更加容易地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了。
第三,在转轨启动之际,俄罗斯经济中军事工业综合作的比重过大成了启动和推进经济转型迅速发展的巨大负担。
相比之下,中东欧国家基本上可以不考虑这一问题。
这些巨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在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装备上,由于长期没有大的改进,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对其进行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还是进行资本充实和设备改造的努力,都需要支付巨额成本,这些成本甚至超过了它的物质现值。
但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和俄罗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又不能置之不管。
主观原因上述客观因素只是部分地解释了造成绩效差异的原因。
如果这些转轨国家所采用的经济转型的政策组合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们之间不同的转轨方向、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换句话说,就是把这次大规模系统性转轨的成就和失败完全归结为不同国家间经济转轨初始条件和民族特性的差异。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各个国家之间,他们各自对这次系统性转型的理解,他们所提出的转轨方案的质量,为转轨提出的任务,他们实现或完成这些任务的方式方法,以及改革领导人的政治意志等等主观因素,都对这次系统性转型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解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相比更差的经济转轨绩效时,一些人往往抓住俄罗斯初始条件不放,把改革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不利的改革初始条件。
其实,就俄罗斯而言,在1992年初,依据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拟就并实施的俄联邦改革大纲中,已经充分考虑了经济转型面临的所有困难[5]。
俄罗斯改革大纲一开始就陈述了俄罗斯系统性转型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紧接着,在改革大纲的第二部分阐述了不利的改革初始条件。
这说明,执行改革方案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家们所制定的改革方案是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改革条件的,方案也反映了这些条件,所以,这不应成为他们为改革失败推卸责任的理由。
而且,改革的初始条件往往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正如科勒德克(1999年)指出的那样,在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客观经济形势对于改革而言,可能具有“越糟越好”的意义[6]。
有无数的证据证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失败是因为执行了错误的改革方略[7]。
尽管如此,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仍然流行着一些其他关于俄罗斯改革失败的神话。
这些“神话”坚持认为,俄罗斯改革之所以没有中东欧国家那样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不像中东欧国家那样完全贯彻了新自由主义经济转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