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荆轲刺秦王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考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高考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高考必背古诗词高考必背古诗词1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4、《逍遥游》(诵读)高考必背古诗词2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收河南河北)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短歌行》)6百年光阴,如驹过隙。

(选自《增广贤文》)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杜甫)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10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1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1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秦国校园课本剧剧本《荆轲刺秦王》(二)2024

秦国校园课本剧剧本《荆轲刺秦王》(二)2024

秦国校园课本剧剧本《荆轲刺秦王》(二)引言概述:《荆轲刺秦王》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校园课本剧剧本,该剧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刺客荆轲的生平故事进行改编,展现了他为国家大义献身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部剧本的内容。

正文:一、剧情设定1.1 背景介绍:描述战国时期国内外形势,以及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

1.2 人物介绍:主要介绍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荆轲、秦王、吕不韦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角色定位。

1.3 剧情起始:以荆轲接受刺杀任务为开端,展开整个剧情的铺陈。

二、荆轲的决心与努力2.1 荆轲的成长经历:描述荆轲在少年时期的奇遇和修行经历,培养了他刺客的身手和智慧。

2.2 荆轲的爱国情怀:描写荆轲对秦国统一的渴望以及为国家大义不顾一切的决心。

2.3 荆轲的任务:详细描述荆轲接受的刺杀任务,以及他为完成任务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

三、秦王的暴政与挑战3.1 秦王的残暴形象:描绘秦王在剧中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展现出秦王暴政的一面。

3.2 秦王的权谋与智慧:刻画秦王在剧中的智谋和权谋手段,与荆轲之间的智斗。

3.3 荆轲的挑战:展示荆轲在剧中对秦王的挑战,包括他赴宴刺杀的过程以及后续的追逐与较量。

四、剧中的其他角色与情节4.1 吕不韦的角色:介绍吕不韦在剧中的重要性和他与荆轲的互动关系。

4.2 其他配角:描述剧中的其他角色的扮演和他们与荆轲之间的关系,如秦王的侍卫、荆轲的同伴等。

4.3 情节发展:阐述剧情的高潮以及各个情节之间的承接关系和发展动态。

五、情感交织与结局5.1 荆轲的牺牲:描写荆轲最终为国家大义献身的壮烈场面。

5.2 观众情感引导:分析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对爱国精神的思考与感受。

5.3 结局评价:总结整部剧本的情节和角色设置,评价剧本的创作意图以及对历史题材的诠释。

总结:《荆轲刺秦王》校园课本剧本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荆轲这一代表性人物刻画,展示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大义献身的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课件(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课件(2)

•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 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 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 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 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吾念,常痛于骨髓,顾
•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 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 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 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 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故振慑 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 宾赞礼的人。
通假字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秦王方还柱走 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愿举国为内臣,比(之)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 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 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 命之。”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荆轲刺秦王译文 (2)

荆轲刺秦王译文 (2)

荆轲刺秦王译文原文《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原文如下:荆轲刺秦王者,其言也哀烈。

荆轲之母,剖水为害荆轲,所从幼年内,日益积忧。

母固谓曰:“汝为人臣,则必若舜禹;若为寇虏,贼人害物者也。

”荆轲遂发朱壁之中。

公仪曰:“后之视今,犹蒸尸也。

”公仪,赵人也,荀子弟子也。

轲言秦王曰:“臣闻天下有道,则来归;无道,则去之。

故杀人者,非但夺其生也,夺其仁也;故杀人者,天下莫不恶之。

故人将入于溺水,则虽海四塞之难,亦将入焉;人将入于火,则虽火牛阱之险,亦将入焉。

彼曾不闻溺者忧多生,而闻人将杀己,则皆欲自杀;彼曾不闻火者忧多生,而闻人将焚己,则皆欲自焚。

夫天下有道,圣人出而将入也。

臣闻兵法:常胜之兵,未有尝败也。

夫霸者,固伯夷、叔齐之所不能为也。

彼固雄材奇绝之士也,然而以其志观之,则以荡賤果绝人听,器之害也。

然则荡存者,亦将以胜存人,故荡貌不可长也。

常得者,亦将以胜得人;常击者,亦将以胜击人。

曾不能胜人者,其孰也?夫荡者,必以倾。

臣敢愿言矣:杀人者,未有以其仁取之者也。

怀矛而见之,杀之,-{愼}-之,-{愼}-之;怀矛、视之、-{愼}-之、-{愼}-之,终不能无失。

眇以百石覆之,无所用;而以牛刀之刃,终不能救;而况于杀人,杀人则无赦矣。

夫安乐之施于人者,未有以杀人取之者也;饮食之裐于人者,未有以杀人取之者也。

故圣人之于人也,犹父子之间—如冯如玉云。

译文《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以下是该故事的译文:荆轲刺秦王,他的话语充满了悲痛之情。

荆轲的母亲剖开水生下他,自从他幼年时起,日子一天天过去,忧虑越积越多。

母亲常常对他说:“你如果做一个忠臣,必然像舜禹一样;如果做一个寇虏、伤害人民的人,则是一个贼人。

”于是,荆轲决定出发,从居住地朱壁出发。

公仪说:“后人看到他的时候,就像是在蒸尸体。

”公仪是赵国人,同时也是荀子的弟子。

荆轲对秦王说:“臣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就会归附在一个君主身边;没有道的时候,就会离开。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习题含解析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习题含解析1

5 荆轲刺秦王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假使。

C.秦之遇.将军遇:会面,碰到。

D.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项,“遇”,对待。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D。

“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太子”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2-5荆轲刺秦王

2-5荆轲刺秦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1
4.一词多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就是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就 . 乃骑乃得过副词,才 . .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你们的 .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1
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 以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介词,因为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1
征卒空九宇名词,士兵,战士 .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 卒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 卒惶急不知所为通“猝”,仓猝,突然 .
【注】
①岱宗句:岱宗,泰山别称岱山,前人以之为
五岳之首,所以叫做“岱宗”。夫如何,犹言“怎么样 呢?”夫,语气助词。②齐鲁句: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 南。句意谓在齐鲁两地都能见到青郁不尽的山色。③造化 句:造化,大自然。钟,聚集。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 景色都集中到了泰山。④阴阳句:阴,山北;阳,山南。 割,剖分。极言泰山高耸入云,山阳面日,已晓;山阴光线 未及,仍在昏暗中。⑤荡胸句:山腰云气层叠,望之令人心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1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 谒:请,请求。 今行而无信:信,凭信之物。 . 购:重金征求。 邑万家:一万户人口的封地。邑,封地。 . 更虑之:更,改变。虑,考虑。 .. 秦之遇将军:遇,对,对待。 .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1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 . 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 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匣子,在此用作状语。 乃为装:于是准备行装。为,准备,打点。 .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译文.doc

《荆轲刺秦王》译文.doc

《荆轲刺秦王》译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5]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

(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

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课件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课件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战国策》简介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分十二册,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士的思想言行及其政治活动的史书。“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它的特点。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发展:
一 曲 悲 歌
刺的准备:五个场面
整体把握

廷刺秦王:四个场面
高潮 —— 廷刺秦王厚遗蒙嘉(10-12)顾笑武阳(13)图穷匕见(14)倚柱笑骂(15-17)
整体把握

(18)
结局 —— 刺秦失败 结局:荆轲被斩尾声:秦王目眩
精彩语段赏析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让樊於期甘心献头。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作业设计方案

《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作业设计方案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对《战国策》的阅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荆轲刺秦王》全文,并翻译全文。

要求准确理解文言文表达,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2. 完成课后习题,分析荆轲、秦王、侍医等人物形象,并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3. 结合历史背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4. 搜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现代素材,如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如有困难可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2. 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并提交,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3. 作业应注重证据的收集和推理的过程,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表扬和展示。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将进行指导和纠正,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3. 评价将基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人物形象的把握、历史背景的理解和现代价值的思考等方面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老师对作业的评价和指导,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解偏差。

2. 学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注重证据的收集和推理的过程,以书面形式提交作业,字数不少于300字。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学生应认真听取老师的评价和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理解荆轲刺秦王行动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五)[基础运用层]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厚遗.(yí) 戮.没(lù)B.扼.腕(è) 偏袒.(tǎn) 厄.运(è) 濡.染(nuò)C.淬.火(cù) 忤.逆(wǔ) 揕.胸(zhèn) 拊.心(fǔ)D.目眩.(xuàn) 瞋.目(chēn)箕.踞(jī) 创.伤(chuānɡ)D[A项,“遗”应读wèi;B项,“濡”应读rú;C项,“淬”应读cuì。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意思是迎着目光看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C.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B[“被”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受”。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B[A项,“振”通“震”,惊恐、害怕;C项,“反”通“返”,回来;D 项,“卒”通“猝”,突然。

]4.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C.持千金之资币.物D.太子丹恐惧..D[A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C项,“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见燕使者咸阳宫B.取之百金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C[C项是被动句,A、B、D三项都是省略句。

A项,“咸阳宫”前省略介词“于”,在;B项,“百金”前省略介词“以”,用;D项,“为”后省略宾语“之”,代指荆轲。

历史典故分享:《荆轲刺秦王》

历史典故分享:《荆轲刺秦王》

历史典故分享:《荆轲刺秦王》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它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

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

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

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

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

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

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您看行不行?”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

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

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

2第5课 荆轲刺秦王

2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愿得谒.之(yè) (2)骨髓.(suǐ)(3)揕.其胸(zhèn) (4)偏袒.(tǎn)(5)扼.腕(è) (6)濡.缕(rú)(7)淬.之(cuì) (8)切齿拊.心(fǔ)(9)忤.视(wǔ) (10)瞋.目(chēn)(11)振慑.(shè) (12)箕.踞(jī)(13)图穷而匕.首见(bǐ)2.多音字(1)收盛.(chéng) (2)厚遗.(wèi)(3)发.图(fā) (4)夏无且.(jū)(5)提.轲(dǐ) (6)八创.(chuāng)二、说文解字族“族”一表示族人聚集,二表示箭头。

《说文解字》:“族,矢锋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从字形看:“”是族旗,是战争或狩猎时同族人聚集的标识;“”是箭形,为战争、狩猎的武器。

或加“口”字表示人口和统一口令。

金文、《侯马盟书》等与甲骨文字形相近,字素相同。

小篆在规范笔画时将旗写作“”;旗游(旗上的飘带)和“矢”三、解释词义1.微.太子言【文言实词】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行而.无信.①【文言虚词】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言实词】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能得樊将军首【文言虚词】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必说.见臣【通假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①【文言实词】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言实词】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既已..,无可奈何【文言虚词】既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以.尽矣【通假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日往而不反.者【通假字】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发尽上.指冠【词类活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文言实词】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乃朝服..【词类活用】朝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秦王还.柱而走.①【通假字】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今异义】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答案:1.即使没有 2.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②信物3.表假设,如果 4.通“悦”,高兴 5.①握,抓住②刺6.事已至此7.通“已”,已经8.通“返”,回来9.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10.赠送11.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2.①通“环”,环绕②跑四、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是________末年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________体史书,全书共________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5荆轲刺秦王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5荆轲刺秦王 -含答案

课时作业 5[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期.年(jī)忤.视(wū)提.秦王(dǐ) 谒.见(yè)B.苑囿.(yòu) 戮.没(lù)揕.击(zhèn) 唱和.(hè)C.俟.机(sì) 目眩.(xuàn)惊愕.(è) 中庶.子(shù)D.箕踞..(jī jù) 被八创.(chuāng)贻.笑大方(yí)解析:A项中“忤”应读“wǔ”。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解析:B项中“被”是“遭受”的意思。

答案:B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辨析能力。

①②都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意思是“假如没有”;③只是,不过,表轻微的转折;④回头看。

答案:D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行而无信.(信物,可使人相信的证件) B .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捉拿) C .愿足下更.虑之(另外,重新) D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遇见。

深:刻毒)解析:遇,对待。

答案:D5.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金,悬赏他的头。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被动句 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六)文白对照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2)名词作状语 ①秦兵旦暮 渡易水 .. ②箕 踞以骂曰 . ③发尽上 指冠 . ④进兵北 略地 . ⑤函 封之 .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簸箕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上 ___________ 向北 ___________ 用匣子 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别赋中的所有典故

别赋中的所有典故

别赋中的所有典故摘要:一、引言二、别赋概述三、别赋中的典故1.屈原沉江2.荆轲刺秦王3.苏秦背剑4.荀子哭途5.曹操赠马正文:【引言】《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文章以描绘离别情景为主题,通过讲述一系列典故来表达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本文将对《别赋》中的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别赋概述】《别赋》全文共有56 句,分为五个章节。

文章通过描绘山水、花鸟、草木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离别的悲凉和哀伤。

江淹在文中运用了许多典故,使得文章更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别赋中的典故】1.屈原沉江《别赋》中提到屈原沉江的典故,意在表现忠诚之臣在离别的时刻,悲痛欲绝,唯有投江以明志。

这一典故传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坚贞的赞美。

2.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别赋》中出现,象征着英勇无畏的壮士在离别之际,仍然敢于担当,为国家利益而勇往直前。

这一典故体现了作者对英勇和担当的钦佩。

3.苏秦背剑苏秦背剑的典故在《别赋》中,代表着离别之际,文人士子身负道义,肩负重托,离别之情更为沉重。

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文人士子的敬重。

4.荀子哭途荀子哭途的典故在《别赋》中,描绘了离别之时,师徒之情难舍难分,不禁泪洒当场。

这一典故传达了作者对师生之情的感慨。

5.曹操赠马曹操赠马的典故在《别赋》中,展现了离别时刻,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寓意着离别之际,恩情难忘。

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感恩的崇尚。

【结论】总之,《别赋》中的典故丰富多彩,既展现了历史上的英勇事迹,又传达了作者对忠诚、英勇、担当等品质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 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引导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泛读课文,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复习《战国策》知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幻灯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整体把握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通其大意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板书: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知识点归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抽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二、具体分析课文《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5、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6、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8、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悲壮。

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