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添加标题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不仅关注儿童的性别特征也关注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家 庭、学校、媒体等 对儿童性别角色观 念的影响。
生物因素:基因、 荷尔蒙等对儿童性 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认知因素:儿童 自身对性别角色 的认知和认同。
家庭干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 印象。
学校教育:教师应对学生灌输平等的性别观念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消除性别歧视和 偏见。
社会环境:媒体应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宣传多样化的性别角色形象提高社会对性别角色 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咨询:对于性别角色发展异常的学生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性 别认同和角色偏好。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可能影响儿 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强调性别特征可 能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支持 可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自己的个性。
强调性别平等和 尊重差异的重要 性帮助孩子们理 解性别不应该成 为评价他们能力 和价值的标准。
06.
男孩表现出女孩的特征女孩表现出男孩的特征 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强烈反感 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认同或不确定 过度强调性别特征或行为如过分强调男性力量或女性柔弱
家庭因素:父母角色定位、教育方式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媒体宣传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生理特点、心理需求等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教育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有效措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研究意义
01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 助于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02
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助于揭示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性别平 等提供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早期 的性别认同和角色模仿,到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 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特 别是父母和同龄人)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模 仿和学习过程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干预
01
02
03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自身应树立平等的性 别观念,通过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分工
家庭成员之间应合理分工,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 让孩子们在家庭中感受到 平等和尊重。
关注孩子兴趣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 天赋,不因性别而限制他 们的学习和探索,支持孩 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 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干预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定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在 3-6岁期间,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 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并表现 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的过程。
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
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是指孩子们对自身和他人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父母和教育者来说,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非常重要,因为性别角色认知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性别认知的发展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身体意识阶段:在3岁以前,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注意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生理差异。
2. 稳定性别概念阶段:在3-4岁之间,孩子会开始认为性别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不变性。
3. 性别角色行为阶段:在4-6岁之间,孩子会开始表现出与自己性别相关的行为,比如男孩会更喜欢玩具车、女孩会更喜欢玩娃娃等。
二、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社会认同:性别是社会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孩子会认同并接受自己所属的社会性别,从而与他人建立更好的社会联系。
2. 自我认知:性别角色认知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
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3. 行为表现:性别角色认知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同伴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来塑造自身的行为模式。
三、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的方法为了帮助学龄前儿童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成为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角色模型。
他们应该用积极、平等的态度对待性别,并展示男女平等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2. 给予平等的机会:孩子们应该获得平等的教育和机会,无论性别、兴趣还是能力。
消除性别歧视,让孩子们相信自己可以追求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3. 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游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避免限制性别角色。
让孩子有机会自由选择,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
4. 鼓励性别交流和合作:父母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们与异性和同性进行交流和合作。
让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
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学前阶段教育
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学前阶段教育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性别角色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开始感知到性别的差异,并且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解和认知。
因此,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学前阶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两岁左右,孩子会通过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分辨男女的性别差异。
这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意识,比如说学会自称男孩或女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性别差异的认知越来越丰富,也会开始根据社会属性和行为模式来加深对性别的认知。
幼儿阶段的性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开始了解男女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观,也已经开始构建自己性别认同的概念。
对于幼儿来说,性别角色认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和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教育和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认知。
1.鼓励孩子探索和尝试在孩子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提供充足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有机会发现和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和价值观。
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子尝试体育课程,让男孩子尝试编织、烘焙等活动。
2.注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合适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
例如,若干男孩子对于跳舞和音乐感兴趣,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培养。
3.尊重和欣赏所有性别和色彩的多样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并欣赏这种多样性,鼓励孩子尊重和接纳所有性别和色彩种类的差异。
例如,在学习环境中可以选择使用性别中性的语言和形象。
4.赋予孩子自我意识和自尊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性别认知应该建立在赋予孩子自我意识和自尊的基础之上。
孩子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因为自己的性别而受到歧视。
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做自己,发掘自我价值和信心。
总结性别角色认知的学前阶段教育非常重要,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性别角色 2.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性别稳定性阶段。 2.简述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阶段。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2.论述学前儿童性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01
生理差异
02
认知差异
03
社差异
染色体
性腺的 发展
生殖 器官的 发展
脑的 分化
一、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2 认知差异
智力 方面
言语 能力 方面
思维 活动 方面
性别化 的发展 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3 社会性差异
交往方式 方面的 差异
1
游戏活动 方面的 差异
CHAPTER TEN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 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Ø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主要内容。 Ø 掌握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Ø 掌握学前儿童性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Ø 能够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进行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成人刻意回避学前儿童的性别问题会引发学前儿
童巨大的性好奇,通常会诱导他们以不合适的方式来探索自己和他人的 身体及行为,这会深刻影响他们的社会生活。因此,学前儿童性别角色 发展与教育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Contents 目录
1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2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特点
测验问题
基本性别意识阶段
0~18个月
初步认识成人对自己所贴的 观察儿童在成人用性别形容词描
性别标签
述自己和他人时的反应
性二别认同阶性段 别认1同8个阶月~段3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能够自由探 索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是被社会期望所束缚。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观念
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男性和女性的 差异和分工。
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前儿童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 性别角色行为。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 要性,以及对其未来社会适应和
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的因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提供指导。
通过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 研究,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
长。
性别角色定义及重要性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教育资源不均
针对不同性别的教育资源 分配不均,可能加剧性别 角色发展的不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影响学前儿童 性别角色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改进
教育政策将更加注重性别平等,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均衡的教育 资源。
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教育方式将逐渐摒弃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鼓励儿童自由发展 个性和兴趣。
性别刻板印象形成
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化
儿童往往根据性别来选择玩具和游戏 ,如女孩喜欢玩娃娃、过家家,男孩 喜欢玩汽车、枪等。
性别角色期待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行为期待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女孩温柔 、体贴。这些期待会影响儿童对性别 角色的认知。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
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
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在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性别教育旨在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家庭和学校在性别教育中的角色等方面。
一、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性别教育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性别身份。
通过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特征和认同,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自我身份。
其次,性别教育能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了解性别平等、尊重和互助等价值观,孩子能够培养出开放、平等、友善的心态。
最后,性别教育有助于防止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发生。
通过早期的性别教育,孩子将受益于更正面、更平等的性别观念,从而减少性别偏见和歧视的现象。
二、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影响性别角色是人们基于性别特征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和社会角色。
这些期望行为和角色往往来自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接受和模仿来自父母、老师和同伴的社会性别角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行为和观念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家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以及媒体等社会环境会通过教育和娱乐传递性别角色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和自我定位。
三、家庭在性别教育中的角色家庭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
父母应该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活动,并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对待男女。
其次,家庭应该提供丰富而平等的性别角色模型,让孩子了解到男女在不同领域的平等表现。
这样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受到性别角色的束缚。
此外,家庭也需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性别差异,避免性别歧视和偏见的发生。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性 别 标
性 别 固
性 别 一
志
定
致
性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3.抚育性的差异
(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
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 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 于男孩子。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 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 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则
要求女孩承担表达性 角色;男孩承担工具 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
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 创造力需要
• 敏感——女性特质。 • 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特质 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 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 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按 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 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 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 、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 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不同。
大众传媒
角色定位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性别教育作为性别平等的一部分,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作为性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建构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1.性别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性别辨别、性别一致性和性别稳定性三个阶段。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通常在三岁左右能够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性别,但在性别一致性和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2.性别角色建构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建构方面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是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建构的两个重要环境。
家庭中,父母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分工等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中,老师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建构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性别平等教育学前儿童性别平等教育旨在促进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平等行为的养成。
研究发现,目前学前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性别的无意识偏见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上。
这些问题导致了性别平等意识的缺乏,影响了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现有问题分析1.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限制了儿童对性别的理解和自我定位。
例如,男孩被灌输着强壮、勇敢的形象,女孩则被期望温柔、依赖的特质。
2.性别意识培养不足许多学前教师存在性别意识培养不足的问题,他们对于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学前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导致性别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合理。
3.教师性别偏见部分学前教师存在性别偏见,对学生的性别表现给予了特定评价,从而对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性别角色期望。
这种偏见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尊心的建立。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前,儿童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具体体现在: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 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理社会理论 •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
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性别 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 性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 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温 柔的活动。
(二)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 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 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稳定性和 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 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 就越多。
(三)社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认 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 师行为的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 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四、思考
男幼师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Yi一、一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1.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性别行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 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1.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 色知识(2-3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讲义
通常我们会说穿裙子的是女孩,男孩子应该要勇敢,不能哭。
是什么让我们对男女孩有不同的期待呢?孩子大概是什么时候知道性别的?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每个社会对男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并且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通常表现在各个方面,小到穿衣打扮、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等。
这些要求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使人不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分工去活动、交往,这是性别角色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性别角色呢?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掌握儿童性别概念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第一阶段是2-3岁,这个阶段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第二阶段是3-4岁,孩子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明确,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能接受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不违反常规;第三阶段是5-7岁,他们对男女性别差异认识越来越清楚,也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子要勇敢,女孩子要文静等。
但也出现了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
比如男孩子爱玩洋娃娃会被同性孩子反对,觉得是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2.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2岁左右初步产生,比如男女孩在选择玩具时会有各自的偏好,男孩更喜欢卡车和飞机,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3-6岁这个阶段,幼儿间的行为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在游戏兴趣上男生更喜欢竞赛性的游戏,女生喜欢过家家这类的角色游戏。
选择同伴也有性别倾向,相对比较喜欢选择同性伙伴。
三、影响因素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及 影响因素
你知道吗?
性别 性别角色
5
一、基本概念
性别(sex)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
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 成,有性腺、睾丸,而女性染色体由 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性的外部 生殖器也不同。先天的 自然的
21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 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 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 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 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22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鲍克等人曾对167个家庭空间 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的遗传为性连 锁性遗传。
7
从洗手间标志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8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 大胆、勇敢、正义感 • 大大咧咧、不掉眼泪 • 思考不周到 • 赚钱养家 • 保护女孩子 • ……
9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 重感情,易掉眼泪 • 思考周到 • 会持家,顾小孩 • 较柔弱 • ……
10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别行为习惯的 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 差异。
11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
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2
(一)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阶段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特点
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重点与实践经验分享
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重点与实践经验分享性别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尊重他人的态度都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性别教育的重点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来分享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实践。
一、性别教育的重点1. 渗透性别平等理念: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向儿童传递性别平等的理念。
这意味着男女应该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渗透这样的理念,帮助儿童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2.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性别教育还应该强调尊重差异的意识。
儿童应该学会尊重不同性别的人,不论是对同性还是异性的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与不同性别的儿童进行合作和交流,以促进他们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3. 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学前儿童正处于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始认知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因此,性别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性别相关的活动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4.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应该鼓励儿童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而不是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
我们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玩具、图书和活动,让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二、性别教育的实践经验分享1. 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和玩具:性别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开始。
我们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和玩具,让儿童自由选择,不受性别角色的限制。
例如,女孩可以选择玩积木,男孩可以选择玩芭比娃娃。
这样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2. 倡导性别平等的语言:语言对于性别教育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使用性别平等的语言,避免使用性别刻板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称呼儿童时,可以使用“朋友”、“同学”,而不是“男生”、“女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传递出性别平等的信息。
学前教育的性别教育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的性别教育问题分析引言学前教育是指为3-6岁的儿童提供的教育活动,它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阶段。
在学前教育中,性别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学前教育中存在的性别教育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学前教育中的性别教育问题1. 性别定型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多教师和家长会强调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区别,将男孩定义为强壮、勇敢,女孩定义为柔弱、温顺。
这种性别定型会对儿童的自身认知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 性别刻板印象许多学前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中,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男孩应该玩汽车、踢足球,女孩应该玩玩偶、玩具厨房。
这种刻板印象会限制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的选择,使得男孩和女孩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不平衡。
3. 性别歧视在学前教育中,一些教师存在性别歧视的行为和观念。
比如,他们可能更偏向于给男孩更多的机会和关注,而忽视女孩的发展。
这种性别歧视的存在,会使得女孩在学习和社交中感到不平等和不公平。
4. 性别表演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多教师和家长会鼓励男孩表现出更加“男性化”的行为,鼓励女孩表现出更加“女性化”的行为。
这种性别表演的要求,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由表达,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解决学前教育中的性别教育问题的措施1. 打破性别定型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儿童逐渐了解到性别并不是决定他们兴趣和能力的唯一因素。
他们应该被引导去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不因为性别而受限。
2. 塑造多样性别形象学前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中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别的形象,包括男孩喜欢的活动和女孩喜欢的活动。
这样可以让儿童认识到男孩和女孩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多样性,避免刻板印象的产生。
3. 去除性别歧视教师应该对男孩和女孩一视同仁,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关注。
家长也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孩子,不因性别而给予不同的期望和待遇。
4. 鼓励自由表达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儿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对他们施加性别表演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性别的发展作者:杨闰荣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0期摘要:性别是个体最早形成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性别发展的理论。
儿童在性别化领域的刻板印象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趋向于从运用具体的、外在的性别化特征发展到运用更抽象的、内在的性别化特征来描述他人。
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顺序为基本的性别意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角色认同。
在性别行为的发展上,最初儿童对玩具并没有性别差异,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分化,2岁时已经对属于自己性别类型的玩具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到3岁时,男孩和女孩使用同性别典型化的玩具玩的时间都更长。
4-6岁儿童,不管男孩女孩都会逐渐意识到成人对他们的期望,但是女孩仍对异性玩具、游戏和活动保持兴趣。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性别行为当儿童刚刚降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男孩和女孩就已经没有被同等对待了,至少他们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了不同的教养方式。
一、性别及相关概念1.性别性别是个体最早形成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
在心理学研究中,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
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后者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2.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在2-3岁时,儿童已经能够明确表达出他们的性别知识,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正确地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因此,一般认为性别认同在2-3岁时发展起来,通常与解剖特征是一致的。
3.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其心理、个性特征的感知。
一般认为,3-5岁儿童达到了性别稳定性,但是有的儿童认为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当爸爸。
4.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是指一个人认为性别是个体的基本的、持久的、不变的特质。
儿童对性别恒常性的掌握通常是在5-7岁。
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儿童性别恒常性概念的形成意味着儿童在本质上获得了效仿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
[2]5.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指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与特定的性别相关的行为、能力和特征。
一般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在6-8后更加稳定。
二、性别形成理论性别形成是指与个体的性别相联系的特质、行为和角色的获得过程。
目前有很多相关理论。
1.生物学的解释性别形成源于儿童对女性和男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具有的性冲动随其发育从身体的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
儿童为异性父母的性所吸引,在男孩和女孩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过程并导致不同的结果。
对男孩来说,母亲的性吸引伴随着认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情感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男孩逐渐意识到女性和男性之间解剖差异,男孩对生殖器差异的解释是女性已经被阉割了。
他假设也可能被阉割,可能做这件事的就是他强大的竞争对手:父亲。
由于男孩非常依恋他那骄傲的器官,害怕被父亲阉割,称为阉割焦虑,这种焦虑强烈到足以使其放弃对母亲的情感(恋母情结)。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与父亲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采取父亲的男性化行为和特质,形成男性角色认同。
与男孩相比,发现男女解剖上的不同对女孩有不同的含义。
女孩缺乏阉割焦虑(认为自己已经被阉割了),当她们意识到男孩具有“优越的器官”而导致阳具羡慕。
她受父亲的吸引,嫉妒母亲,并因自己的阉割状态而责怪母亲。
当她认识到她永远不能拥有父亲时,女孩逐渐放弃了她的恋父情结,转向认同母亲,以母亲为榜样,不断内化母亲的特质和行为,并聚焦于使自己具有性吸引力,于是形成女性角色认同。
儿童就这样,通过模仿同性别家长的行为来形成重要的性别定型。
[3]2.社会学习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设想的成长中的儿童受到先天欲望的驱动不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强调性别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们认为,与其它类型的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一样,性别相关行为的发展也是通过观察学习而来,并通过强化与惩罚获得适宜的行为。
[4]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他把皮亚杰的观点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是普遍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守恒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算思维阶段(6、7岁),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之后,他们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
4.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是系统化的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它能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当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性别认同性阶段时,即儿童能够标识男女性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获得了性别图式。
形成性别图式后,儿童就被期望按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他们自己对于与自身性别图式相符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记忆,同时遗忘与图式不相符的信息或把它们转化为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
[5]5.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提出者Harris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
一项元分析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以双性化方式教养孩子并不减少孩子具有性别特征的行为和态度。
有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在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
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1.学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它是刻板印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领域:身体外貌、角色行为、职业和人格特质。
儿童在知道了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时候,就开始习得性别刻板印象。
儿童在5、6个月时就对玩具产生了性别偏好。
Levy 等人的研究表明2岁儿童就了解一些物品,如女装、丝带、小钱包等与女性有关,而另一些物品,如枪、卡车、螺丝刀等与男性有关。
Kuhn(1978)等发现,几乎所有2.5岁的孩子都具有一些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知识。
学前儿童对颜色已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并能把颜色和衣服之类的明显的身体线索与性别联系起来。
Etaugh和Duits (1990)的研究发现,儿童到大约26个月时就已能意识到成人的职业、角色、身体外貌有关的性别差异,能够运用有关的人格特质(如温柔、残忍)及与特质有关的行为(如打人、不会修理东西)等方面信息区分男性和女性。
儿童倾向于把笨拙粗糙、危险的东西归于男孩(如钳子),而把柔软的、轻盈的、优美的东西归于女孩(如蝴蝶结)。
儿童对儿童和成人的活动和职业的刻板印象在3-5岁之间迅速增长,在学前期达到最高水平。
儿童大约在5岁时就具有了对个人社会特质的刻板印象知识,通常会认为同性个体具有积极特质,异性个体具有消极特质,并且儿童的这种知识在整个儿童期都会稳定增长。
儿童的这种同性特质偏见在5岁时达到最高峰。
儿童在性别化领域的刻板印象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趋向于从运用具体的、外在的性别化特征发展到运用更抽象的、内在的性别化特征来描述他人。
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顺序取决于经验和智力的成熟,儿童之间可能存在年龄差异,但总的顺序不变,每个阶段有时存在重合的部分。
2.1基本的性别意识(出生至18个月)儿童从出生的时刻起,就开始频繁地听到成人把自己描述为男孩或是女孩,经常听到具有性别标签的话题。
8个月时,正常的婴儿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也能认出诸如大小、性别等种类。
Miller(1983)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左右就能区分出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1岁左右的婴儿能够区分男人和女人的照片,并初步将男人和女人的声音与照片匹配起来。
2.2性别认同(18个-3岁)2岁儿童已经开始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含义,开始将一些活动和男女性别相联系。
能够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男性或是女性,他们开始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含义,开始知道一些活动和事物是同男性相联系的,另一些则是同女性相联系的。
例如,短头发或者系领带的是男性,而长头发或穿裙子的是女性。
到2岁半时,儿童不但能正确回答自己的性别,还能区分其他人的人的性别,也知道自己与同性别的人更相似。
但是在这一阶段他们还不知道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即时间、行为和外貌的改变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别。
例如,在这一年龄段的很多儿童认为,如果他(她)想从事女孩(男孩)相关的活动,或如果他(她)穿女孩(男孩)的衣服,男孩(女孩)就能变成女孩(男孩)。
到3岁时,儿童就能精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
2.3性别稳定性(4-6岁)从3岁或者4岁开始,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
儿童对自己性别不变的稳定性的认识要早于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认识,他们较早知道,不管怎样,他们是性别是一生不变的,不可能变为相反性别的人。
2.4性别恒常性(5-7岁)大约在5-7岁的时候,儿童能够认识到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不是由个体的外貌或者行动决定的。
他们认识到,女孩即使穿男孩的服装,仍然是女的;男孩留着长发或对一些女孩的活动感兴趣也还是男孩。
儿童首先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性别恒常性,然后才能应用到别人身上。
2.5性别角色认同(6-8岁以后)一旦儿童获得了性别恒常性,那么无论哪种性别的儿童都会更加认同自己的性别。
这阶段的儿童开始模仿同性别的成人和同伴,并且关注不同性别的服饰、游戏、特征和行为。
随着认同过程的持续,许多儿童有时运用一般的评价维度,如开始使用积极的术语描述自己的性别,而用消极的术语来描述与他们相反的性别。
对于女孩来说,男孩被认为是消极因素的(攻击的、残忍的)、女孩是积极的(亲切的、友善的)。
反之亦然。
四、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儿童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关于对玩具和游戏的选择,一项研究发现12个月大的男孩和女孩都更喜欢注视娃娃而不是卡车,但18和24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对属于自己性别类型的玩具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没有其它玩具的情况下,依然会拒绝与自己性别类型不符的玩具。
很多研究均发现,男孩倾向于玩卡车、积木和枪,女孩喜欢娃娃和生活用品。
男孩玩更主动、更粗野的游戏,如警察和强盗;女孩喜欢玩过家家、跳格子等游戏。
并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岁的男孩明显地偏爱与其性别相适宜的玩具,但2岁的女孩却并不一定如此。
到3-5岁的时候,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说出他们不喜欢异性的玩具。
2.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3-6岁)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现的很早,女孩比男孩会更早表现出只和同性别同伴玩耍。
Fagot等人(1995)发现,儿童在2-3岁时可能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女孩甚至比男孩更早地表现出这种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