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伯牙绝弦》之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__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
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__理解上的难点。
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
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
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__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
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
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
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
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
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篇
却仅有 5 句话,77 个字,而这 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 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 的见证,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 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经过诵读、体验、对 话、联想,走进这场杯具,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 寻求,向往这份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中必须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貌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 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 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 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 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 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教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 鉴,可是毕竟东西不是自我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 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 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我 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教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 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 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我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 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读是一大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了 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异常是对难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5篇)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5篇)《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六班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仆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异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伴侣间互相理解、互相观赏的纯真友谊;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同学可以依据解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
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由于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同学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缘由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
让同学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同学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
引导同学绽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同学品尝知音之情,这是难点。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专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同学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同学品尝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假如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同学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嬉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同学扮演读〕老师与同学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尝这种知音团聚的融合与欢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304字)《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__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
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__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篇__,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__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__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
”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一课小学六年级上期唯一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上完这一节课的,我有很多收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
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3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收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送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拟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根底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衬托气氛的作用。
教学中屡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根底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根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构造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1、安排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时机,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表达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
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表达语文学习的效果。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
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篇)《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以下是作者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帮大家整编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较新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在楚国是有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较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
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
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
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
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
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
”,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
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二《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第1篇:这篇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
但它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
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于文言文有一种害怕。
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文言文是很难学的。
为了让学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上好这堂课,以这堂课来改变学生的.认识。
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习理念,让我的这堂课书声琅琅,浸润浓浓的语文味。
一、重朗读练读――感受音韵之美。
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
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资料的理解。
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谓”是说的意思,学生明白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
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
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
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
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
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
其次,读中酝酿。
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
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
之后,读中推动。
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五篇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五篇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五篇《伯牙绝弦》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之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之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十分了解自我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必须的难度,所以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所以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杯具,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经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杯具,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完美……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研究到学生只是经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经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
同时课件的主体资料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经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到达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
在教学尾声之时经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
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
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
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
“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
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
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三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三篇)《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生写照,是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根底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根底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三篇))。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假设/泰山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局部,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局部,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根底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伯牙绝弦》之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碰到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刘老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文化的解读的教学思路是很中规中矩的,尤其是刘老师满腹激情的情境引导,由浅入深的对“知音”文化的解读,总体感觉是一堂很好的文化素养熏陶课!
精彩细节主要体现在:1、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2、理解课文时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进行小练笔时,对“知音”的内心揣摩进行升华,并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和知音文化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完美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一堂课,大概环节我可能会这样设计,但在难点“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理解上我会在艺术欣赏上稍加点播。
可能会设计探讨环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在古琴上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节奏,猜猜大概是在哪些音区,让孩子们初步去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音乐。
疏通文意后,孩子们理解课文应该比较流畅,对于优生来说可能是“半饱”状态,所以我可能还会设置一个拓展环节比刘老师更深层次一点的“读写环节”——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
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不成熟之见,未得课堂实践,不知可否能行!。